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暨南大學803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一、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共60分)

1內生經濟增長模型與新古典增長模型有何不同?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對于內生增長理論考察不多。但是,內生增長理論與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區別是什么,內生增長理論中的“內生性”體現在什么方面,這些知識點,建議考生一定要掌握,很容易出考題。

【答案】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也稱為新經濟增長理論,是繼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之后的又一經濟增長理論,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與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羅默、盧卡斯和阿羅等經濟學家,該理論試圖使增長率內生化,用規模收益遞增和內生技術進步來說明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和各國增長率的差異。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提出的,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與整個60年代。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主要區別有以下三個:

(1)假設條件不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假設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則假設資本邊際收益不變。這是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和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關鍵區別。另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假設技術是外生的,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則認為技術和資本一樣,是“內生”的。

(2)儲蓄率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儲蓄引起經濟暫時增長,但資本收益遞減最終迫使經濟達到穩定狀態,在這一穩定狀態下經濟增長只取決于外生技術進步。相反,在內生增長模型中,儲蓄和投資可以導致經濟持續增長。

(3)結論不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結論是經濟增長率是內生的,即促使經濟增長的因素是模型內決定的,儲蓄和投資會引起經濟的長期增長。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結論則是經濟增長取決于外生的技術進步,而儲蓄只會導致經濟的暫時增長,資本邊際收益遞減最終使經濟增長只取決于外生技術進步。

2簡要說明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一國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型開放經濟條件下,浮動匯率制下,財政政策無效,貨幣政策有效。固定匯率制下,貨幣政策無效,財政政策有效。這個結論要記住,更重要的是能夠畫圖予以證明分析。

【答案】

第一種方法: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作答

(1)資本完全流動是指該國居民可以完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特別是,該國政府并不阻止國際借貸。在這樣的假設下,所考察的小型開放經濟中的利率r必定等于世界利率rw,即r=rw,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套利資本的存在使小國利率與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

(2)在固定匯率的小型開放經濟中,當政府增加貨幣供給時,對匯率產生了向下的壓力。為了維持本國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引起貨幣收縮,導致圖1(a)所示的LM*曲線回到其初始位置;當政府減少貨幣供給時,對匯率產生了向上的壓力。為了維持本國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外匯、賣出本幣,引起貨幣擴張,導致圖1(b)所示的LM*曲線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一國貨幣政策無效。

圖1 固定匯率下資本完全流動的貨幣政策效應

第二種方法:用IS-LM-BP模型作答

如圖2所示,由于資本的完全流動,BP曲線為一條水平線,這意味著,當一國利率不等于世界利率rw時,資本流動很劇烈以至于該國的國際收支無法實現平衡,這迫使該國中央銀行不得不進行干預以保持原有的匯率制度,這在理論上使LM曲線發生移動。

圖2 固定匯率下資本完全流動的貨幣政策效應

假設經濟開始在A1點達到國內外的同時均衡,貨幣擴張使得LM曲線向右移動到LM2,這時內部均衡點移到A2點,但在該點,發生大規模的國際收支赤字(因該點在BP曲線之下),因此存在使本幣貶值的壓力。為了穩定匯率,中央銀行必須干預,在外匯市場上賣出外匯、買進本幣,因此本幣供給減少,結果使得LM曲線從LM2的位置向左移動,直到最初的A1點的均衡得到恢復為止。同樣可以說明,中央銀行任何緊縮性貨幣政策將會導致大規模的國際收支盈余,這傾向于使得本幣存在升值的壓力,并迫使中央銀行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穩定。中央銀行的干預引起本國貨幣量增加,結果使得最初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被抵消。因此,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情況下,一國貨幣政策無效。

3簡述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莫滕森的主要理論貢獻。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對于報考暨南大學“803西方經濟學”科目的考生,一定要密切注意最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于每年10月份公布,建議考生到時多加關注。

【答案】

(1)美國經濟學家莫滕森因在摩擦性失業以及勞動力市場的搜尋方面做出的原創性貢獻而榮獲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莫滕森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勞動經濟學。除勞動經濟學外,他還研究宏觀經濟學和經濟學理論。莫滕森最知名之處是他在摩擦性失業理論方面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從這一成果出發,他進一步研究了勞工移動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問題。就像市場大部分交易都是為貿易而進行的,當然會出現一些貿易摩擦,買者很難得到想要買的商品,而賣者很難找到消費者,在勞動力市場上許多公司也發現會有許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業人員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崗位。針對勞動力市場的搜尋問題,莫滕森在序貫決策理論和動態控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強大的分析框架和理論術語。勞動力市場搜尋理論最開始是分析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者對工作職位的搜尋。然后,搜尋理論集中于在職搜尋行為。在此期間,莫滕森教授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在1970年用工作搜尋與失業的持續時間開始構建菲利普斯曲線的微觀基礎。

4價格變動的雙重效應分別是什么?以正常商品為例,作圖說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替代效應有兩種:希克斯替代效應和斯勒茨基替代效應。對于報考暨南大學“803西方經濟學”科目的考生,應熟練掌握希克斯替代效應,對于正常物品、低檔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圖形,考生一定要能夠熟練畫出。

【答案】

(1)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會引起該商品需求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被分解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個部分,即“總效應=替代效應+收入效應”。其中,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替代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收入效應。

(2)以商品價格下降為例來說明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如圖3所示,假設消費者消費兩種商品X1和X2,初始預算線為AB,消費者的最優消費點在a點,X1的最優消費量為X1′,在商品X1價格下降后,新的預算線變為了AB′,新的最優消費點在b點,X1的最優消費量為X1?,于是總效應為X1′X1?。在總的價格效應里,用補償預算線來分解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補償預算線的做法就是一條與新預算線平行但與原來效用曲線U1相切的直線,在這里用FG作為補償預算線,它和原效用曲線U1的切點為c點,那么X1′X1″就是替代效應,表示維持原效用不變但因X1價格下降而帶來的消費量的變化;X1″X1?就是收入效應,表示因實際收入增加而帶來的消費量的變化。

圖3 正常商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5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不利,因為農業要歉收。但有人說,氣候不好對農民有利,因為農業歉收以后谷物要漲價,收入會增加。對這兩種議論,你有何評價?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此題是廈門大學2008年“806宏、微觀經濟學”考試科目中的一道原題。作答時,考慮到分值,既可以用圖形描述,也可以運用數理方法進行論證。這道考題考察的知識點在經濟學考研入學真題中出現頻率很高。

【答案】

相對于第二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因為農民的最終收入取決于兩個方面:產量和價格。氣候不好必然會導致產量下降,但是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價格因素,從而就不能對最終的收入做出準確判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存在著一種經濟現象:在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反而減少了,這種現象在我國民間被形象地概括為“谷賤傷農”。這種現象可以用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來分析。

造成“谷賤傷農”這種經濟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農產品的需求的價格彈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當農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農產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彈性的。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糧食是一種必需品,對糧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對糧食的生理需求所決定的,其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化而有大幅度的波動。

圖4 “谷賤傷農”的經濟學分析

如圖4所示,農產品的需求曲線D是缺乏彈性的。農產品的歉收使供給曲線由S的位置向左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彈性的需求曲線的作用下,農產品的均衡價格大幅度地由P1上升為P2。由于農產品均衡價格的上升幅度大于農產品的均衡數量的下降幅度,最后致使農民總收入量增加。總收入的增加量相當于圖4中矩形OP2E2Q2和OP1E1Q1的面積之差。

6為什么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導致帕累托最優狀態?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道考題相對簡單,是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第九章課后習題第6題的一道原題,暨南大學2007年考卷也考過此題。作答時,應掌握答題技巧:先介紹什么是帕累托最優狀態以及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需要滿足的三個必要條件,接下來論證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能夠滿足這三個必要條件(核心原因在于:行為主體是價格的接受者,廠商按照P=MC的原則進行生產)。

【答案】

(1)帕累托最優狀態是用于判斷市場機制運行效率的一般標準。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在既定資源配置狀態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即不存在帕累托改進,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一個經濟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于所有使用這兩種商品的消費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任何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于任何使用這兩種生產要素的生產者來說都必須是相等的;任何兩種商品對于消費者的邊際替代率必須等于這兩種商品對于生產者的邊際轉換率。

(2)完全競爭市場之所以總可以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可以從滿足帕累托最優狀態的三個必要條件分別加以說明。

從交換的最優條件來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單個消費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每個消費者都會調整對商品的需求以滿足MRSXY=PX/PY從而實現效用最大化。既然各消費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那么各消費者購買任意兩種商品的數量必使其邊際替代率等于全體消費者所面對的共同的價格比率。因此,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對所有的消費者都相等。

從生產的最優條件來看,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單個生產者都是要素價格的接受者,每個生產者都會調整要素的需求以滿足MRTSLK=PL/PK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既然各生產者都是要素價格的接受者,那么各生產者購買并使用的任意兩種要素的數量必使其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全體生產者所面對的共同的要素價格比。因此,任何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對所有生產者都相等。

從生產和交換的最優條件來看,任何兩種產品生產的邊際轉換率即為兩種商品的邊際成本之比,每一消費者對任何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其價格比。在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何產品的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因此,任何兩種產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它們的邊際轉換率。

(3)綜上所述,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帕累托最優的三個必要條件都可以得到滿足。換而言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作用下,整個經濟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這樣的經濟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經濟。

二、計算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7一壟斷企業能以常數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生產,AC=MC=5,廠商面臨的市場需求為Q=53-P。試求:

(1)該壟斷廠商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價格和利潤。

(2)如果市場產量由兩家廠商提供,即Q=Q1+Q2,兩家廠商有相同的生產成本,且這兩家廠商按古諾模型進行決策,求這兩家廠商的反應函數。

(3)計算古諾均衡時,兩廠商的產量、利潤及市場均衡價格。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此題不難,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教材有類似的課后習題。對于寡頭模型求解,建議考生熟練掌握每一種模型(古諾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蘭模型、價格領導模型)的求解步驟。

【答案】

(1)壟斷廠商利潤函數可寫成:π=PQ-TC=(53-Q)Q-5Q=-Q2+48Q。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dπ/dQ=-2Q+48=0,解得:Q=24。

將Q=24代入到反需求函數,可得價格P=53-24=29。

利潤π=-242+48×24=576。

(2)兩廠商各自利潤函數為:π1=(53-q1-q2)q1-5q1,π2=(53-q1-q2)q2-5q2

由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得:

即廠商1的反應函數為q1=(48-q2)/2,廠商2的反應函數為q2=(48-q1)/2。

(3)聯立廠商1和廠商2的反應函數求得q1=q2=16,即為均衡產量。此時市場總需求為Q=q1+q2=32。所以,P=53-Q=21。利潤為π1=π2=(53-32)×16-5×16=256。

8假設某國宏觀經濟關系如下:消費C=90+0.9Yd,稅收T=Y/3,投資I=200-1000R,政府購買支出G=710,貨幣需求為L=Y-10000R,貨幣供給為m=M/P=500,物價P=1。

(1)求IS、LM曲線;

(2)求均衡收入和利率;

(3)如果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為YF=2400,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分別采用增加政府支出及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辦法,各需要多少數額?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一類型的考題相對簡單且常見(暨南大學多次考了此類型的考題),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第十四章、第十五章有類似的課后習題,建議考生平時多加練習,掌握解題思路。

【答案】

(1)產品市場的均衡條件為Y=C+I+G,代入相關參數可得:Y=90+0.9(Y-Y/3)+200-1000R+710,整理得IS曲線方程為:Y=2500-2500R。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Y-10000R=500,整理得LM曲線方程:Y=500+10000R。

(2)聯立IS和LM曲線方程,得均衡收入水平Y=2100和均衡利率R=0.16。

(3)根據(2)小問,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意味著國民收入必須增加300萬元。

設增加政府購買支出ΔG時,經濟達到充分就業,重復(1)的運算,得到新的IS曲線方程為:Y=2500-2500R+2.5ΔG。

聯立以下三個方程:

解得:ΔG=150,即政府支出應該增加150。

設增加貨幣供給量ΔM,經濟達到充分就業,重復(1)的運算,得到新的LM曲線方程為:Y=500+10000R+ΔM。聯立以下三個方程:

解得:ΔM=1500,即貨幣供給量應該增加1500。

三、論述題(共2題,第9小題22分,第10小題18分,共40分)

9畫圖并說明只有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短期生產中,TP曲線、MP曲線和AP曲線的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短期內生產的三階段是如何劃分的?為什么短期生產中廠商的理性選擇在生產的第二階段上?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五版)教材第四章“生產論”介紹了短期生產三階段。考生一定要能夠熟悉畫圖,并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圖形,分析為什么短期廠商會選擇在第二階段進行生產。

【答案】

(1)TP曲線、MP曲線和AP曲線的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關系

圖5 TP曲線、MP曲線和AP曲線的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關系

邊際產量MPL和總產量TPL之間的關系

a.TPL曲線上每一點的斜率表示邊際產量。如圖5所示,當勞動量在0→L2之間時,MPL不僅是正數,而且是逐漸增加的,對應的TPL曲線向上凹。在L=L2時,MPL達到最大,這時總產量曲線的斜率最大。

b.當投入勞動量為L2<L<L4時,MPL雖然是正數,但是遞減的,對應的TPL曲線向上凸。當L=L4時,總產量最大,此時MPL=0。

c.當投入勞動量為L>L4時,MPL為負數,總產量開始隨著勞動投入的增加而遞減。

邊際產量MPL和平均產量APL之間的關系

就平均產量APL和邊際產量MPL來說,當MPL>APL時(圖形中為0<L<L3),APL曲線是上升的;當MPL<APL時(圖形中為L>L3),APL曲線是下降的;當MPL=APL時(圖形中為L=L3),APL曲線達到極大值。數學證明如下:

平均產量APL和總產量TPL之間的關系

連接TPL曲線上任何一點和坐標原點的線段的斜率,就是相應的APL值。

(2)短期生產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且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根據短期生產的總產量曲線、平均產量曲線和邊際產量曲線之間的關系,可將短期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如圖6所示。

圖6 短期生產的三個階段

在第階段,產量曲線的特征為:勞動的平均產量始終是上升的,且達到最大值;勞動的邊際產量始終大于勞動的平均產量;勞動的總產量始終是增加的。這說明:在這一階段,不變要素資本的投入量相對過多,生產者增加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或者說,生產者只要增加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總產量。因此,任何理性的生產者都不會在這一階段停止生產,而是連續增加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以增加總產量,并將生產擴大到第階段。第階段,是平均產量遞減階段。平均產量從最高點開始遞減,因為邊際產量已小于平均產量,但邊際產量仍為正值。

在第階段,產量曲線的特征為:勞動的平均產量繼續下降,勞動的邊際產量降為負值,勞動的總產量也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在這一階段,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相對過多,生產者減少可變要素勞動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這時即使勞動要素是免費供給的,理性的生產者也會通過減少勞動投入量來增加總產量,以擺脫勞動的邊際產量為負值和總產量下降的局面,并退回到第階段。

(3)廠商不會在勞動的第階段經營,因為在這個階段,勞動的平均產量處于遞增狀態,這意味著增加可變要素的投入引起的總產量的增加總會使得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有所提高;廠商也不會在勞動的第階段經營,因為在這階段可變要素的增加反而使總產量減少,即邊際產量為負。說明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相對過多,生產者減少可變要素勞動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所以,廠商的理性決策應在第階段,這時勞動的邊際產量都是正的(盡管是遞減的)。此時,生產者可以得到由于第階段增加可變要素投入所帶來的全部好處,又可以避免將可變要素投入增加到第階段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第階段的起點處,勞動的平均產量曲線和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相交,即勞動的平均產量達到最高點。在第階段的終點處,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與水平軸相交,即勞動的邊際產量等于零。因此,只有在第階段才存在使利潤達到極大值的要素的最優組合。

10運用名義工資黏性模型推導短期常規總供給曲線。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按照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進行調整所要求的時間的長短不同,新古典綜合派把短期總供給曲線分為三種,即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和常規總供給曲線。這三種類型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的推導,建議考生熟練掌握。

【答案】

新凱恩斯主義用名義工資黏性推導出短期常規總供給曲線。黏性工資指名義工資無法隨勞動供求變化而立即調整,勞動市場不能即刻出清。工人的名義工資通常不能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迅速調整,在短期內表現為遲鈍的或黏性的。工資粘性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工會的存在使得工資并不是由當期決定的,而是經過談判形成一個時期的合同。合同本身就限制了工資調整的靈活性。

黏性工資模型假設:勞動力的需求數量決定就業,以及工人和企業根據目標實際工資和對價格水平的預期來確定名義工資水平。當名義工資是黏性的時候,價格水平提高會降低實際工資,促使企業多雇傭勞動力,從而生產更多的產品,使總供給增加,所以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向上傾斜的。

根據黏性工資模型,總供給之所以與物價水平正相關,主要是因為勞動力需求能夠立即對物價水平做出調整,而勞動力的供給卻不能。

圖7 短期總供給曲線:黏性工資模型

圖7(a)表示勞動需求曲線。由于名義工資W是黏住不變的,物價水平從P1上升到P2,使實際工資從W/P1下降到W/P2。較低的實際工資使勞動需求量從N1上升到N2。圖7(b)表示生產函數,勞動量從N1增加到N2使產出從y1增加到y2。圖7(c)表示概括了物價水平與產出之間這種關系的總供給曲線。

四、案例分析題(共1題,20分)

11下表是我國2010年1月~10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化情況。在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和“蘋什么”等詞匯在網絡上流行。

中國2010年1月~10月的CPI變化情況

請根據上述材料,分析2010年中國多種商品漲價的主要原因及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2010年我國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因此在2011年研究生入學考試,眾多高校如暨南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都考了與之相關的考題。建議考生在復習過程中,特別是強化、沖刺階段,嘗試以專題的方式對宏觀經濟熱點問題予以羅列,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對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的理解。在整理宏觀經濟熱點問題中,查看相關的論文,特別是知名學者的論文,將論文相關內容進行歸納,以便于考試作答。

【答案】

(1)宏觀經濟學中通常用CPI的增長率來衡量通貨膨脹率,根據2010年以來各月CPI同比增長率的數據可以判斷目前我國出現了溫和的通貨膨脹。溫和的通貨膨脹是指物價上升的比例在10%以內。2010年,我國多種商品漲價的主要原因有:

貨幣供應量過大或者說出現了流動性過剩。為了應對2008年底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釋放了大量流動性。另外,為了振興經濟,中央銀行數次下調準備金率和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這無疑加大了貨幣創造乘數,人民幣貸款大幅度增加。2010年,金融機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72.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7%;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6.7萬億元,增長21.2%;流通中現金(M0)余額為4.5萬億元,增長16.7%。這些數據無疑支持了上述判斷。

需求拉動。2008年底發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危機波及到了我國,外貿出口大幅度下降,一些企業倒閉,大量農民工及城鎮工人失業,大量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央在2008年底就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拉動內需保證增長和就業。中國政府在2008年底就出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標準,增加農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適當調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等。初步估算,實施上述工程建設,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為加快建設進度,2008年11月5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2009年災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所有這些都無疑拉動了總需求,讓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在總供給曲線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物價當然會上升。

成本推動。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項成本的上漲。由于美國不斷推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泛濫造成了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猛漲,這傳導到我國就造成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產品成本不斷上升。另外,2010年以來,各地頻頻出現民工荒的現象,特別是像廣州等一些沿海城市,這一現象更為嚴峻。相應地,在2010年,我國政府出臺了最低工資標準的相關規定。提高工資對于員工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大部分人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工資,提高工資就意味著增加了勞動者的收入,消費水平也就相應地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是,對于企業和企業主來說,提高工資水平就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升了,給企業生產帶來了新的問題。不斷提高的工資水平也構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一大原因。

(2)應采取的相應對策

針對貨幣供給量過大導致的通貨膨脹,我國中央銀行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收緊流動性,減少貨幣供應量,表現在中央銀行拋售國債回籠貨幣、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提高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等。

2010年以來,中央銀行一直通過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這兩大數量型工具來回收流動性。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操作實現資金的凈回籠,累計凈回籠資金量達到1.1萬億元。整個2010年年度,中央銀行一共六次上調了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幅度均為0.5個百分點。每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預計可一次性凍結金融機構資金超過3000億元。同時,大型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也將達到17%的高峰。另外,中央銀行還采取了加息的方式緊縮貨幣供應量,于2010年10月20日加息25個基點,于2010年12月26日再次加息25個基點。

根據宏觀經濟學理論,當經濟出現過熱苗頭,通貨膨脹日益加劇的時候,緊縮的貨幣政策效果較好,從2010年下半年CPI走勢看,我國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起到了較為明顯的效果,預計通貨膨脹趨勢會有所緩解,但通貨膨脹壓力依然明顯。

 

推薦閱讀
  1. 張厚粲《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4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景躍進《政治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下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西方經濟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6. 丁志國《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李永健《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嚴強《公共行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9.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自命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0.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1.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韓玉軍《國際商務》課后習題詳解
  13.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4. 沈悅《金融市場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5. 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辽宁省| 自治县| 林甸县| 苏州市| 蓝山县| 永福县| 巍山| 珠海市| 图们市| 太仓市| 五莲县| 遂溪县| 博白县| 临颍县| 江口县| 嵩明县| 奇台县| 青川县| 绩溪县| 丘北县| 龙口市| 岳池县| 策勒县| 密山市| 大竹县| 织金县| 叶城县| 石台县| 青浦区| 桑植县| 穆棱市| 鲜城| 神木县| 万载县| 丰镇市| 平定县| 米林县| 南宁市| 闽侯县|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