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0年暨南大學803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一、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共60分)

1列舉影響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因素,并解釋這些因素如何影響擠出效應。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作答可參見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教材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解析”。對于教材中標明第一、第二等的知識點,建議掌握,特別容易出簡答題。

【答案】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減少的效果。影響財政政策擠出效應的因素有支出乘數的大小、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1)支出乘數的大小

支出乘數越大,政府支出所引起的產出增加越多,但利率提高使投資減少所引起的國民收入減少也越多,即擠出效應越大。

(2)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的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產出水平增加所導致的貨幣需求(交易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因而使利率上升也越多,從而擠出效應也就越大。

(3)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函數中h的大小,也就是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的大小。這一系數越小,說明貨幣需求稍有變動,就會引起利率大幅度變動。因此,當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貨幣需求增加所導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對投資的“擠占”也就越多。相反,如果h越大,則擠出效應就越小。在凱恩斯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為0,因而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為0,財政政策效果極大。在古典主義極端情況下,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彈性為0,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極大,因而財政政策毫無效果。

(4)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i=e-dr)。投資的利率系數d越大,則一定量利率水平的變動對投資水平的影響就越大,因而擠出效應就越大;反之,則擠出效應就越小。

在這四個因素中,支出乘數主要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而邊際消費傾向一般被認為是比較穩定的。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主要取決于支付習慣和制度,一般也被認為比較穩定。因此,擠出效應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是貨幣需求及投資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程度,即貨幣需求的利率系數及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的大小。

2畫圖簡要說明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和條件。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作答可參見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教材第六章“完全競爭市場”。作答時,為了說清楚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條件,推薦使用數理方法予以證明。另外,一定不要遺落利潤最大化的二階條件,P=SMC只保證廠商利潤處于極值,還需要通過二階條件的分析來保證廠商獲得的是最大利潤。

【答案】

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的短期生產中,市場的價格是給定的,而且,生產中的不變要素的投入量是無法變動的,即生產規模也是給定的。因此,在短期,廠商在給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的調整來實現P=SMC的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廠商實現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均衡條件可以用數學方法予以證明:構造利潤函數:π(Q)=PQ-STC(Q)。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即有:P=SMC(Q)。

利潤最大化還必須滿足:SMC′(Q)>0,即理性的廠商只會在邊際成本遞增的區域進行生產。

圖1 完全競爭廠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和條件

在短期,廠商是在給定的生產規模下,通過對產量的調整來實現P=SMC,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如圖1所示,當產量小于均衡產量Q*,例如為Q1時,廠商的邊際收益(也就是市場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廠商增加產量可以增加利潤。所以,只要MR>SMC,廠商就會增加產量。相反,當產量大于均衡產量Q*,例如為Q2時,廠商的邊際收益(也就是市場價格)小于邊際成本,廠商減少產量可以增加利潤。在短期均衡時,廠商的利潤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3簡述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姆森的主要理論貢獻。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對于報考暨南大學“803西方經濟學”科目的考生來說,一定要密切注意最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論貢獻。諾獎經濟學得主名單于每年10月份公布,建議考生到時多加關注。

【答案】

(1)瑞典科學院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的經濟治理邊界的分析”。

(2)威廉姆森是現代制度分析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是繼科斯和諾斯之后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杰出新制度經濟學家。威廉姆森的主要學術貢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首次提出“治理結構”和“資產專用性”兩個新制度經濟學概念,繼而創建了一個分析所有組織形式的統一框架——“分立的結構選擇分析法”。

第二,細分了科斯提出的“交易費用”概念,使交易費用成為一種可以進行科學分析的有力工具,并構建了“交易費用經濟學”分支。威廉姆森首先提出了特定的交易類型和組織之間最優匹配的模型,經濟組織(包括市場組織)的運行效率依具體的交易技術結構和組織形式不同組合而有所不同。同一種交易技術結構與不同的組織匹配時,交易將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傾向,從而會導致不同的交易費用,同樣,同一組織與不同的交易技術匹配時,其交易費用也不相同。如果某種交易技術結構與特定的體制組織形式相匹配時,其交易費用最低,這時,這種資源配置的運行效率最高。

第三,促進了經濟學與法學、管理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融合發展,其理論成果在經驗檢驗、應用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研究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3)威廉姆森的重要貢獻是具體分析了在什么情況下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他的分析著重在以下四個方面:

機會主義行為。威廉姆森對經濟分析中關于人的行為特征的基本假定作了新的界定:經濟生活中的人總是盡最大能力保護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說,經濟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為了利己,還可能不惜損人。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機會就會不惜損人而利己的“本性”,稱之為機會主義。人的這種本性直接影響了以私人契約為基礎的市場效率。市場上交易的雙方不但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還要隨時提防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每一方都不清楚對方是否誠實,都不敢輕率地以對方提供的信息為基礎,而必須以自己直接收集的信息為基礎作出交易決策。因此,機會主義的存在使交易費用提高。交易越復雜,交易費用提高的幅度也越大。

不確定性。包括經濟生活在內的人類社會發展變化,不是簡單的機械運動,不可能完全準確預測未來的局勢;或者說,充滿著不準確性。在市場中,一項交易從發生到完成總要持續一段時期,在該時期中可能會發生很多影響交易雙方權力和義務的事件,從而影響交易契約的執行。又由于合同執行者很可能有機會主義行為。那么,當市場條件變化對他不利時,他可以借口契約的前提改變而停止履行合同,在不違反法律的的情況下給交易伙伴造成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交易雙方將盡可能把契約寫得十分復雜,力圖包括一切未來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種情況發生時雙方的權力和義務。但是,任何契約不可能是完全的,總會給機會主義行為留下可乘之機。其基本態勢是,交易本身越復雜,交易談判及其所達成的契約越趨復雜化,交易費用就越高,市場作為一種交易的管理機制其效率就越低,甚至不能完成交易。

小數目條件。如果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性就很小,那么,機會主義本身就會有頗高的代價——機會主義的行為會使機會主義者失去交易伙伴。因此,競爭的壓力會使經濟利益的考慮較少地誘發機會主義行為,而是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然而,如果市場上角色的數目很小時,那么,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就會增大,經濟利益的考慮就會更多地誘發機會主義行為。當市場是寡頭、甚至是壟斷時,依賴寡頭和壟斷的另一方就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或者說,對于非寡頭、非壟斷的一方,市場交易費用將會十分高昂。

專用性資產。隨著市場的擴大和分工的發展,出現了使用日益專一的生產要素。生產要素越是專用的,設計就越簡單,制造費用就越低。

資產的專用性有三種。a.資產本身的專用性,如特殊設計能夠一次性加工成某個部件的設備;b.資產選址的專用性,如為了節省運輸費用,設備一般以原料產地布局,一旦建成,移遷費用很高,甚至使移遷成為不可能;c.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如果一個具有專用性資產,又有一些雇員在這一企業的工作中積累了與此相關的豐富經驗,他的經驗和技術是特定于這個企業的。對于廠商,重新訓練這樣的雇員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或很高費用,同時,他的這些經驗和技術也并不適合其他廠商。維持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對于廠商和這類雇員都會有好處。專用性資產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廠商對交易伙伴的依賴性。資產的專用性程度越高,專用性資產價值越大,擁有專用性資產的廠商對交易伙伴的依賴性越大;因為他越有可能被其交易伙伴的機會主義行為所損害。只要他的交易伙伴不再保持交易關系,甚至中斷交易關系,就可以使他的專用性資產蒙受重大損失。因此,對于擁有專用性資產的廠商,一方面是降低了生產費用,一方面如果他仍然依賴市場的話,他將大大提高自己的交易費用。

4要素使用原則與利潤最大化原則有何聯系?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是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教材第八章“生產要素價格的決定”課后復習題第4題。考生在復習過程中,特別是第一輪復習時,應將教材的課后習題好好地做一至兩遍,通過對課后習題的作答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試知識點以及養成良好的解題思路。

【答案】

完全競爭廠商的要素使用原則與利潤最大化產量原則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數學方法予以推導:假設π表示廠商的利潤,它是要素X的函數。由利潤的定義有:π(X)=R(Q(X))-C(Q(X))。其中,R為收益,它是產量Q的函數,因而是要素X的復合函數。C為成本,也是要素X的復合函數。為了達到最大利潤,必須使:

即有:

也就是:MR·MP=MC·MP。

整理可得:MR=MC,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這恰好是產品市場理論中廠商利潤最大化產量的條件。由此可見,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與利潤最大化產量的條件實質上是一回事,它們可以相互推出,換句話說,廠商在生產上和要素使用上遵循的是完全一樣的原則。

5即使經濟是完全競爭的,當存在公共物品時,為什么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作答一定要掌握答題技巧:先介紹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概念,接下來介紹公共物品的兩個特性,最后指出正是由于公共物品的兩個特性導致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市場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低于最優數量。

【答案】

(1)帕累托最優狀態是用于判斷市場機制運行效率的一般標準。帕累托最優狀態是指,在既定資源配置狀態下,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任何人的狀況變壞,即不存在帕累托改進,則稱這種資源配置狀態為帕累托最優狀態。

(2)公共物品與私人物品相對應,是供集體共同消費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爭性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兩個特性: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費一種公共物品時,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費這一物品(不論他們是否付費),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非競爭性。非競爭性是指該產品被提供出來以后,增加一個消費者不會減少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數量和質量,其他人消費該產品的額外成本為零,換句話說,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

同時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為純公共物品,如國防。只具有非競爭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為非純公共物品,如道路。

(3)對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場機制作用不大或難以發揮作用。因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競爭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費并不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消費者對其支付的價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無需付費。在此情況下,市場機制對公共物品的調節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無效的。

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備消費的競爭性,任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公共物品的機會成本為零。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因此,市場不再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零,他就會盡量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如果所有消費者均這樣行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便是低于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零產出。

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存在免費搭便車的問題,很難通過競爭的市場機制解決公共物品的有效生產問題,市場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4)無法排他的公共物品常有供給不足的現象

對于無法排他的公共物品,私人大多不愿提供或充分提供,因此,其產量常低于最大社會福利產量,影響社會福利。

(5)可以排他的公共物品常有利用不足的現象

非排他性并不代表所有公共物品都不能排他,有些公共物品是可以排他的。一種可以排他的公共物品如果只供付費的人享用,則常會使利用率偏低,造成浪費而影響效率。

6假定經濟起初處于充分就業狀態,現在政府要改變總需求構成,增加私人投資而減少消費支出,但不改變總需求水平,應當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混合政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是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教材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分析”課后復習題第12題。本題考察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組合應用。IS-LM模型也可以作為論述題的考點,常用于分析現實中的經濟波動。

【答案】

如果經濟起初處于充分就業狀態,政府要改變總需求構成,增加私人投資而減少消費支出,但不改變總需求水平,則應當實行擴大貨幣供給和增加稅收的混合政策。擴大貨幣供給可使LM曲線右移,導致利率r下降,刺激私人部門的投資支出。稅收增加時,人們可支配收入會減少,從而消費支出相應減少,這使IS曲線左移。

圖2 政策搭配

如圖2所示,y0為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中央銀行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使LM曲線移至LM′,利率由r1降至r2。與此同時,政府采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使IS曲線左移至IS′,這樣國民收入維持在充分就業水平y0,此時私人投資增加了,消費支出減少了。

二、計算題(共2題,第7小題16分,第8小題14分,共30分)

7假設一個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為P=10-3Q,成本函數為TC=Q2+2Q。

(1)求廠商實現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價格和利潤;

(2)如果政府試圖對該壟斷廠商采取限價措施迫使其達到完全競爭行業所能達到的產量水平,則限價應為多少?

(3)如果政府對該壟斷廠商征收一筆固定的調節稅,以便取得該廠商所獲得的超額利潤,那么這筆固定稅的總額應是多少?

(4)以上兩種方法對消費者會產生什么影響?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此題不難,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名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有類似的考研真題。在強化、沖刺階段,建議考生一定要多看看圣才學習網主編的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名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非常有價值。

【答案】

(1)廠商利潤函數為:π=PQ-TC=(10-3Q)Q-(Q2+2Q)=-4Q2+8Q。

利潤最大化的條件為:dπ/dQ=-8Q+8=0。

解得:Q=1。

把Q=1代入需求曲線方程,可得:P=7,利潤π=-4×12+8×1=4。

(2)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P=MC,則有:10-3Q=2Q+2,解得:Q=1.6。把Q=1.6代入需求曲線方程,可得:P=5.2。即如果政府企圖對該壟斷廠商采取限價措施迫使其達成完全競爭行業所能達到的產量水平,則限價應為5.2。

(3)因為政府征收的固定調節稅要把該廠商的超額利潤都拿走,所以政府對該廠商征收的固定調節稅就是其獲得的超額利潤,其值為4。征稅后,市場產量、價格都沒有變,但是壟斷廠商的超額利潤為零。

(4)消費者能從第一種方法即政府迫使壟斷廠商采取限價措施擴大產量中得到好處,因為他們能以較低價格買到較多商品。第二種方法即政府對生產者征收一筆固定調節稅,對消費者來說沒有直接得到好處,因為價格和產量沒有任何變化。

8假定某經濟存在以下關系:消費函數C=1400+0.8Yd,投資函數I=200-50r,稅收T=0.25Y,政府購買支出G=200,名義貨幣供給M=900,價格水平P=1,貨幣需求函數L=0.4Y-100r。求:

(1)總需求函數、均衡國民收入與利率;

(2)當總供給函數為Y=3350+400P時,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時的國民收入和價格水平;

(3)假設該經濟的充分就業收入為3800,如果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現充分就業,政府購買支出應增加多少?此時利率將變動到多少?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一類型的考題相對簡單且常見,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教材有類似的課后習題,建議考生平時多加練習,掌握解題思路。

【答案】

(1)由三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Y=C+I+G得:Y=1400+0.8(Y-0.25Y)+200-50r+200。求得IS曲線方程:Y=4500-125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P=L得:900/P=0.4Y-100r。

求得LM曲線方程:Y=2250/P+250r。

聯立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消去變量r,得Y=3000+750/P,此即為總需求函數。

當價格水平P=1時,將其代入LM曲線方程得Y=2250+250r,聯立IS曲線方程得均衡國民收入為3750,均衡利率為6。

(2)聯立總需求函數Y=3000+750/P和總供給函數Y=3350+400P,得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時的國民收入為3750,價格水平為1。

(3)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意味著國民收入必須增加50萬元。設增加政府購買支出ΔG時達到充分就業,重復(1)的運算,得到新的IS曲線方程為:Y=4500-125r+2.5ΔG,聯立以下三個方程:

解得:r=6.2,ΔG=30。

即如果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現充分就業,政府購買支出應增加30,此時利率將由6上升到6.2。

三、論述題(共2題,第9小題16分,第10小題24分,共40分)

9廠商的銷售收入與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分別舉例說明。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道考題考察的知識點在經濟學考研入學真題中出現頻率很高,暨南大學2011年考卷又考到類似的考題。作答時,建議考生運用數理方法進行論證,而不是用圖形進行分析。

【答案】

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和提供該商品的廠商的總收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可以用數理方法予以證明。證明如下:由于TR=PQ,所以

(1)當ed>1時,dTR/dP=Q(1-ed)<0,即需求富有彈性時,總收益與價格反向變動,即總收益隨價格的提高而減少,隨價格的降低而增加。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價格的下降率。這意味著價格下降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所以,降價最終帶來銷售收入的增加。相反,廠商提價最終帶來銷售收入的減少。

例如,當一產品為奢侈品時,它的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當價格上漲時,價格上升的幅度會小于需求量下降的幅度,因此總收入會降低。

(2)當ed<1時,dTR/dP=Q(1-ed)>0,即需求缺乏彈性時,總收益與價格同向變動,即總收益隨價格的提高而增加,隨價格的降低而減少。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降價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價格的下降率。這意味著需求量增加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價格下降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所以,降價最終帶來銷售收入的減少。相反,廠商提價最終帶來銷售收入的增加。

例如,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往往小于1,當農產品價格上漲時,需求量的下降幅度會小于價格上升的幅度,因此總收入會增加。

(3)當ed=1時,dTR/dP=Q(1-ed)=0,總收益和價格的變動沒有關系。這是因為,當ed=1時,廠商變動價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率和價格的變動率是相等的。這樣一來,由價格變動所造成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量或減少量剛好等于由需求量變動所帶來的銷售收入的減少量或增加量,所以,無論廠商是降價還是提價,銷售收入值是固定不變的。例如,假設某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等于1,當價格發生變化時,需求量會發生反向同幅度的變化,結果,總收入不變。

10請根據IS-LM模型推導出總需求曲線(AD),并解釋總需求曲線的形狀及其為什么呈現這種形狀。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本題比較簡單,可利用IS-LM模型推導得出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并可從庇古的財富效應、凱恩斯利率效應以及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來簡要解釋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2012年暨南大學考卷又考到此考題。

【答案】

(1)總需求曲線反映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處于均衡時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的關系。總需求曲線可以由IS-LM模型推導出來,推導過程如圖3所示。

圖3 總需求曲線的推導

當價格P的數值為P1時,LM曲線LM(P1)與IS曲線相交于E1,將P1和對應的國民收入y1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D1。假設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線移動到LM(P2)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為E2。將P2和對應的國民收入y2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D2。連接D1、D2等這類點,就可以得出總需求曲線AD。

(2)總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這可以用以下三種原理進行解釋:

庇古的財富效應。價格水平上升,使人們所持有的貨幣及其他以貨幣衡量的具有固定價值的資產的實際價值降低,人們會變得相對貧窮,于是人們的消費就相應地減少,這種效應稱為實際余額效應,也稱為庇古的財富效應。

凱恩斯利率效應。價格總水平變動引起利率同方向變動,進而使投資和產出水平成反方向變動的情況,稱為利率效應。在宏觀經濟中決定利率的主要因素是貨幣供求,而貨幣實際量是由名義貨幣量和物價水平決定的,當物價水平上升,名義貨幣量不變時,實際貨幣供應量減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使得投資減少,從而社會總需求減少。

蒙代爾-弗萊明的匯率效應。一是物價總水平上升會使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因為國內價格總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國公民購買外國商品比較合算,因而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從而使凈出口減少,就會使總需求水平下降;二是物價總水平上升以后,本國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時外國物價未漲,則到外國投資顯然比較合算,因而外國投資會增加,國內投資會減少,從而降低國內總需求水平。

以上三種效應共同作用,如果國內物價總水平上升,必然導致國內總支出水平下降,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四、案例分析題(共1題,20分)

11利率與匯率的變動會對經濟運行產生重要影響。下表是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情況。

我國金融機構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

請分析利率與匯率變動對中國經濟產生了哪些影響?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分析】這道考題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不好分析利率上升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對于這一類型的考題,一定要掌握答題技巧,分別分析利率上調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的影響,還要有條理性,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答案】

(1)由表可以看出,自2002年起,為應對通貨膨脹以及其他經濟問題,我國多次上調存貸款利率。這種存貸款利率的上調是為了應對過熱的宏觀經濟形勢,但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眾多影響:

有助于緩解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從而引導貨幣信貸和投資合理增長。自2002年起,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出現了一定的過剩,這種過剩的流動性刺激企業投資的過度增加。通過上調存貸款利率有助于合理控制信貸綜合和信貸投放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流動性保持在合理水平,抑制一些行業的過熱投資。

有望為股市“降溫”。股票指數的上揚說明當前我國經濟存在資產價格過高的問題,有必要通過上調利率等方式對市場進行有效引導。上調存貸款利率勢必給股市帶來一定的影響,會對投資者對未來股市的盈利預期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也會加大上市公司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達到給股市降溫的作用。

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利率上調對穩定通脹將產生正面效應。通過適時適度地上調存貸款利率,將穩定通脹預期,抑制較高的物價向更高水平的通脹轉化。

統計顯示,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一直呈現“雙順差”,外匯儲備保持快速增長。加息后,進一步加大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使得外國資本由于沒有利率風險而更加空前地進入中國市場,外匯壓力越來越大,通貨膨脹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2)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后,總體來看,人民幣匯率呈現出單邊的升值趨勢,而且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眾多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人民幣升值的積極影響

第一,有條件的降低進口產品的成本。在進口產品價格的漲幅小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升值會使進口的國外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進口成本。這樣,對于廣大居民而言,消費進口產品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對于一些企業而言,如果其產品價格以人民幣結算、原材料從境外采購,如造紙、汽車和機械設備行業,其生產成本因人民幣升值而下降,從而提升企業利潤。

第二,國內居民出國旅游和留學的成本降低。人民幣升值,可以使人們花費比以前更少的人民幣就可以到歐美等地區留學、旅游。

人民幣升值的消極影響

第一,不利于我國外貿企業產品的出口。對于出口企業而言,其盈利水平與本外幣的匯率水平密切聯系。在出口產品國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本幣相對于某一國際結算用外幣升值的話,則意味著企業與以前相比出口換回的本幣數量減少,企業利潤下降,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如果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利潤而提高價格,則會削弱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續擴大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的提高。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持續升值,再加上國內通貨膨脹引起的生產成本提高,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縮小,有的幾乎為零,面臨著生存危機。

第二,失業壓力會加大。由于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出口企業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而這些出口企業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勞動者將面臨著失業的壓力。

第三,金融風險會加大。隨著人民幣的持續升值、美元不斷貶值,我國經濟仍保持高速增長,國際游資和熱錢會以各種方式和手段進入我國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部分資金規模大、流動快、趨利性強,是造成金融市場動蕩的潛在因素。

第四,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的進入,造成中央銀行以外匯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貨幣供應量在持續增長,流動性過剩;同時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外資涌入將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其產生的“財富效應”將引起國內其他產品價格的上漲,這樣使我國目前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

第五,增加了債權人的損失。對于外債,作為債權人的國家和企業,隨著本幣的不斷升值,其損失也在不斷增加。作為世界上持有美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我國是美國的債權人,在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過程中,損失很大。對企業而言也不例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邹城市| 贵定县| 泾阳县| 宜黄县| 天柱县| 台湾省| 新源县| 巴林右旗| 商河县| 宣威市| 金平| 宣化县| 平定县| 砀山县| 施甸县| 公主岭市| 青冈县| 渝中区| 阳朔县| 萨嘎县| 雅安市| 云霄县| 泗洪县| 安泽县| 香港 | 左权县| 怀远县| 西安市| 景洪市| 乐山市| 泰兴市| 延长县| 永福县| 彰武县| 称多县| 新郑市| 肥西县| 色达县| 开鲁县| 集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