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十六地市簡況

1濟南市

(1)地理位置

濟南市,簡稱“濟”,別稱“泉城”,是山東省省會,位于山東省中部,東北部和東部與濱州、淄博接壤,南部和西南與泰安、聊城交界,東南部則與萊蕪為鄰,西北部和北部與德州毗連。

(2)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2月,濟南市共轄12個縣級行政區,包括10個市轄區、2個縣,分別是市中區、歷下區、天橋區、槐蔭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區、濟陽區、萊蕪區、鋼城區、平陰縣、商河縣。

(3)歷史沿革

濟南得名

濟南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

濟南歷史

a.春秋戰國時濟南屬齊國;

b.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置濟南國,后改稱濟南郡;

c.隋唐稱齊州、齊郡、濟南郡;

d.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改稱濟南府;

e.明洪武九年(1376年)濟南成為山東首府,歷明、清、民國延續至令,一直是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f.1929年7月設立濟南市。

(4)面積與人口

總面積1024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61平方千米,2018年常住人口746.04萬人,城鎮人口537.89萬人,城鎮化率72.1%。

2青島市

(1)地理位置

青島市,簡稱青,舊稱“膠澳”,別稱“琴島”“島城”,又被譽為“東方瑞士”,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東南部瀕臨黃海,西北部連接內陸,背倚奇峰嶗山,環抱“內海”膠州灣,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

(2)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9月,青島下轄7個市轄區,代管3個縣級市。分別是:市南區、市北區、黃島區、嶗山區、李滄區、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

(3)歷史沿革

青島地區昔稱膠澳;

1891年建置,1894年被德國強占,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進行殖民統治;

1919年,由于青島主權問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

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改屬山東省省轄市;

1981年,青島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4月,青島被列為全國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94年2月,青島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4)面積與人口

全市總面積11282平方千米。2018年末,青島常住總人口939.48萬人,增長1.1%;其中,市區常住人口635.25萬人,增長1.6%。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3.67%,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3淄博

(1)地理位置

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東與濰坊市青州、臨朐相連,南和泰安、萊蕪相鄰,西與濟南市章丘毗連,北和濱州市鄒平縣、博興縣及東營市廣饒縣接壤。

(2)行政區劃

淄博市現轄張店(含高新區)、淄川、博山、周村(含文昌湖區)、臨淄5個市轄區和桓臺、高青、沂源3個市轄縣。

(3)歷史沿革

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田的開發于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是對淄川、博山兩地的簡稱;

淄博作為區域名稱,是從1938年10月成立中共淄博特委時開始的;

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隸屬魯中行政區,此為淄博成為政區名稱之始;

1955年3月設立淄博市。

(4)面積與人口

淄博全市行政轄區總面積5965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3.8%;其中,市轄區面積2989平方公里。2018年,淄博市常住人口470.2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325.8萬人。戶籍人口總戶數152.9萬戶,總人口434萬人。其中,男性215.6萬人,女性218.3萬人。出生人口4.8萬人,死亡人口2.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

4棗莊

(1)地理位置

棗莊市位于山東省南部、泰沂山區的西南邊緣,地處魯蘇交界,東與臨沂市平邑縣、費縣和蒼山縣接壤,南臨江蘇省徐州市,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西望碧波蕩漾的微山湖,北連孔孟之鄉曲阜、鄒城。

(2)行政區劃

棗莊市現轄市中、薛城、山亭、嶧城、臺兒莊5區和滕州市1市。

(3)歷史沿革

棗莊市在唐代就已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

市區原為嶧縣,夏時為國地,金稱嶧州,明置嶧縣,屬濟寧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臺棗專署;

1958年縣機關遷至棗莊鎮;

1960年設立棗莊市。

(4)面積與人口

棗莊市總面積4563平方千米,占山東省總面積的2.97%。截至2018年末,棗莊市公安戶籍總人口422.56萬人,其中男性222.27萬人,女性200.29萬人。常住人口392.73萬人。出生率12.0‰,死亡率4.74‰,自然增長率7.2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231.24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8.88%,比上年提高1.56%。

5東營

(1)地理位置

東營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在東營市境內流入渤海,東、北臨渤海,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西與濱州市毗鄰。

(2)行政區劃

東營市轄東營、河口、墾利3個區和廣饒、利津2個縣。

(3)歷史沿革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于市域南部的廣饒縣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1982年11月國務院批復設立東營市,1983年10月東營市正式掛牌成立。

(4)面積與人口

東營市總面積824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東營市常住人口217.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9.8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9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9.04%,比上年末提高1.29個百分點。全年共出生23991人,出生率為12.24‰,死亡率為4.6‰,自然增長率為7.64‰。

6煙臺

(1)地理位置

煙臺市,山東省地級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北部,東連威海,南鄰青島,西接濰坊,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與大連隔海相望。

(2)行政區劃

煙臺市現轄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4個市轄區,長島縣1個縣,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7個縣級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崳山自然保護區、保稅港區、金山港區(正在建設)5個功能區。

(3)歷史沿革

煙臺市歷史悠久,古稱芝罘,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

古為東夷族地,夏代以來,均有建制;

史載秦始皇三次、漢武帝七次東巡此地,祭山拜海;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增加膠東沿海防御力量,扼制東瀛倭寇侵擾,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奇山守御千戶所,這便是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因在芝罘筑狼煙墩臺,又稱“狼煙臺”,煙臺由此得名。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省轄煙臺市,1958年設立煙臺專區;

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臺市。

(4)面積和人口

煙臺市總面積13745.95平方千米,其市區面積2722.3平方千米。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12.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2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63.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12萬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07%,比上年提高1.41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653.8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78萬人,出生率為8.84‰。

7濰坊

(1)地理位置

濰坊市,古稱“濰縣”,又稱“鳶都”,位于山東半島中部,南依泰沂山脈,與臨沂、日照兩市相鄰,北瀕渤海萊州灣,東與青島、煙臺兩市相接,西與東營、淄博兩市為鄰。

(2)行政區劃

濰坊市現轄濰城區、奎文區、坊子區、寒亭區4區,青州市、諸城市、壽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6市,昌樂縣、臨朐縣2縣;另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峽山生態經濟發展區4個開發區。

(3)歷史沿革

早在6000多年前,彌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

自夏以來,歷代王朝政權在此封國建邑,設州立府;

周初,武王封邦建國,封太公望于齊,都營丘(昌樂境內);

春秋時期分屬齊、魯、紀等國;

秦朝,本區當時分屬膠東、臨淄、瑯琊3郡;

唐代,以741年(唐開元二十九年)的行政建置為準,市境屬河南道,青、密2州;

元代,本區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

民國初屬膠東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p>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成立濰坊特別市和昌濰專區;

1983年10月改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4)面積與人口

全市總面積15859平方千米,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0%。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7.3萬人,城鎮化率61.8%,戶籍人口914.1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8997人,下降30.7%,人口自然增長率11.97‰,出生人口性別比105.8。

8濟寧

(1)地理位置

濟寧市位于山東省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東連臨沂,西接菏澤,南臨棗莊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端隔黃河與聊城相望。

(2)行政區劃

濟寧市下轄2個市轄區(任城區、兗州區),7個縣(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代管2個縣級市(曲阜市、鄒城市),市人民政府駐任城區。同時設有濟寧高新區、太白湖新區、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商貿物流園區等功能區。

(3)歷史沿革

濟寧歷史悠久,秦朝置任城縣;

元朝時,此地取“安寧”之意,始有“濟寧”之稱;

1949年分屬于魯中南行署的尼山、臺棗兩個專區;

1983年8月濟寧地區撤銷,濟寧市升為地級市。

(4)面積與人口

濟寧市總面積1118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底,濟寧市常住人口834.5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1.16萬人、農村人口343.43萬人。戶籍總人口89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53.2萬人、鄉村人口437.5萬人,男性459.4萬人、女性431.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4.7萬人、出生率16.47‰,死亡人口5.2萬人、死亡率5.79‰,自然增長率10.68‰。

9泰安

(1)地理位置

泰安市位于山東省中部,東與萊蕪、淄博、臨沂毗鄰,南與濟寧相連,西隔黃河與聊城相望,北以泰山與濟南為界。

(2)行政區劃

泰安市現轄泰山區、岱岳區2個市轄區,新泰市、肥城市2個縣級市,寧陽縣、東平縣2個縣。

(3)歷史沿革

泰安歷史悠久,早在5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距今約4500~6400年前,汶河兩岸的氏族部落創造了大汶口文化。

秦屬濟北郡、東郡。

西漢初設泰山郡,隸兗州刺史部,北齊改為東平郡。

隋初分屬濟北郡、魯郡、瑯琊郡。

唐隸兗州、沂州;宋隸兗州襲慶府,隸京東西路;元隸東平路、中書?。幻鞔`濟南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泰安直隸州,后改設泰安府,隸山東行省。

1950年5月,泰山、泰西合并成立泰安專區;1967年,改稱泰安地區。

1985年改為泰安市并升為地級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4)面積與人口

泰安市總面積776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泰安市常住人口564.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8.95萬人,增長1.9%。

10威海

(1)地理位置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與煙臺市接壤,北與遼東半島相對。

(2)行政區劃

威海市轄環翠區、文登區、榮成市和乳山市2區2市(威?;鹁娓呒夹g產業開發區、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屬于國家級開發區,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是市政府派出機構)。

(3)歷史沿革

威海市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中期,境內就有人類聚居;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在這里設衛屯兵,取“威震海疆”之意,始稱“威海衛”,威海即由此而來;

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市,同時還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

(4)面積與人口

威海市總面積為5797.74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606.65平方公里。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1.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1萬人。

11日照

(1)地理位置

日照市是一座新興的沿海港口城市,地處我國大陸沿海中部、山東半島南翼,東臨黃海,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南接江蘇連云港,西靠沂蒙,北連青島。

(2)行政區劃

日照市現轄東港區、嵐山區、莒縣、五蓮縣、日照經濟開發區、山海天旅游度假區和日照國際海洋城。

(3)歷史沿革

日照歷史悠久,夏、商(前21世紀~前11世紀)時屬東夷,宋元祐二年(1087年)設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始有“日照”之名。

1985年3月撤縣建市,1989年6月建地級市,1992年12月設區帶縣,轄東港區、莒縣、五蓮縣,2004年9月,設立日照市嵐山區。

(4)面積與人口

日照市總面積5359平方千米。201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06.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7萬人。其中城鎮居民人口147.30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6.08‰,人口死亡率5.96‰,人口自然增長率10.12‰。省內遷入4920人,省外遷入8114人。年末常住人口293.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38萬人。

12臨沂

(1)地理位置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東南部,東連日照,南鄰江蘇,西接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全市以泰沂山脈和蒙山山脈為骨架,以沂河縱貫南北構成了著名的沂蒙山區。

(2)行政區劃

臨沂市轄蘭山、羅莊、河東3個區,郯城、蘭陵、莒南、沂水、蒙陰、平邑、費縣、沂南、臨沭9個縣。

(3)歷史沿革

臨沂市歷史悠久,是東夷文化的發祥地,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

1994年12月,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沂地區和縣級臨沂市,設立地級臨沂市。

(4)面積與人口

臨沂市總面積17191.2平方千米,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常住人口1124萬人。

13德州

(1)地理位置

德州市,古稱安德,簡稱德,位于黃河下游北岸,山東省的西北部,北接河北省滄州市,南接省會濟南市、聊城市,西鄰河北省衡水市,東連濱州市。

德州自古交通發達,為華東、華北重要交通樞紐,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美譽。

(2)行政區劃

德州市現轄德城區、陵城區2個區,禹城市、樂陵市2個縣級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云縣、寧津縣、齊河縣7個縣和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德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歷史沿革

德州地區建于1950年5月,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署合并而成。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

(4)面積與人口

德州總面積為10356平方千米。2018年德州市出生人口69865人,出生率11.74‰;死亡人口29908人,死亡率5.03‰;人口自然增長率6.71‰,比上年提高0.68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58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31.23萬人,鄉村人口249.77萬人。

14聊城

(1)地理位置

聊城市位于魯西平原、古運河畔,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是南上北下、東出西進的重要交通樞紐。

(2)行政區劃

聊城市轄2區1市6縣,即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清市、冠縣、莘縣、陽谷縣、東阿縣、茌平縣、高唐縣。

(3)歷史沿革

秦施行郡縣制,境域均屬東郡;明清兩代為東昌府;建國后一直為行署駐地;

1949年8月20日,聊城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屬平原省;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聊城專署改屬山東??;

1967年3月,聊城專員公署更名為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7月,聊城地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聊城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3月,聊城地區行政公署更名為聊城市人民政府。

(4)面積與人口

聊城市總面積8715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末,聊城市總戶數為201.0325萬戶;全市總人口數為639.6921萬人。其中男性329.1905萬人,女性310.5016萬人,分別占總人口51.5%、48.5%。0—17歲人口161.2714萬人,占25.2%;18—59歲人口365.5449萬人,占57.1%;60歲及以上112.8758萬人,占17.6%。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239.8345萬人,城鎮化率為37.49%。

15濱州

(1)地理位置

濱州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西南岸,全市境域橫跨黃河兩岸。東臨東營,南連淄博,西與德州接壤,西南與濟南交界,西北隔漳衛新河與河北省海興縣、黃驊市相望,北通渤海。

(2)行政區劃

濱州現轄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博興縣、鄒平縣、濱城區、沾化區五縣二區和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

(3)歷史沿革

濱州市以瀕臨渤海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商朝建有蒲城國;秦朝開始建縣;西漢起先后建有郡或國;隋朝開始置州;清朝升州為府;

民國初曾一度置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渤海區革命根據地和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

2000年,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4)面積與人口

濱州市版圖面積為9453平方千米。2018年末常住人口392.2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6.0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64%,比上年下降0.99個百分點。

16菏澤

(1)地理位置

菏澤市,古稱陶、濟陰、曹州,位于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

(2)行政區劃

菏澤市現轄牡丹區、定陶區2區,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東明7縣,及菏澤經濟開發區、菏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歷史沿革

菏澤古稱曹州,西周時期為曹國所在地,公元578年始稱曹州;

1735年,曹州升州為府,因有一天然湖泊“菏澤”,雍正皇帝因水賜名,始作政區名;

建國以來,菏澤市行政區劃經歷了十幾次較大的變動,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菏澤地區,設地級菏澤市,原菏澤市(縣級)改為牡丹區。

(4)面積與人口

菏澤市總面積12238.62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菏澤市共有常住人口876.5萬人,比上年增長0.3%。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25%,比上年提高1.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安化县| 庆元县| 汝南县| 肥城市| 金山区| 镇赉县| 定兴县| 石阡县| 宜都市| 洪江市| 乌拉特前旗| 武隆县| 资兴市| 区。| 定远县| 泸州市| 沧州市| 卢湾区| 安顺市| 宁蒗| 安吉县| 开封市| 白沙| 嘉祥县| 胶州市| 大邑县| 荥经县| 克什克腾旗| 子洲县| 龙川县| 闻喜县| 聊城市| 吴忠市| 望奎县| 日土县| 麦盖提县| 梅河口市| 甘谷县| 竹北市| 朝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