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13字更新時間: 2021-06-08 15:19:59
第2章 供給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2.1 復習筆記
1供給和需求
供給-需求分析是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基本方法。在競爭性市場中,供給和需求曲線都是價格的函數。這些函數表示,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下,廠商將生產多少產品,而消費者愿意購買多少產品。
當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會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時,稱這兩種商品是替代品;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會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稱這兩種商品是互補品。
2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指市場運行中的價格、供求關系和競爭性等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約關系及調節功能。它具有自發性、靈活性、事后性和微觀性等特點。
如圖2.1所示,市場在價格P0和數量Q0處出清。在更高的價格P1處,有剩余產生,所以價格將下跌;在更低的價格P2處,有短缺發生,所以價格將上漲。
圖2.1 供給和需求
(1)供給曲線和供給函數
供給曲線S表示在其他影響某商品供給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對應于每一給定的價格,生產者所愿意生產的該商品的數量。供給數量與價格之間的關系可用方程式表達如下:
QS=QS(P)
通常情況下,價格越高,廠商愿意和能夠生產和出售的商品數量越多。如圖2.1所示,供給曲線通常是向上傾斜的。
(2)需求曲線和需求函數
需求曲線D表示在每一給定的價格水平上,消費者愿意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的數量。需求曲線可以用數學式表達如下:
QD=QD(P)
通常情況下,價格越低,消費者愿意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越多。如圖2.1所示,需求曲線通常是向下傾斜的。
(3)市場均衡或市場出清
均衡的最一般的定義為:經濟事物中相關變量在一定條件相互作用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態。經濟事物之所以能夠處于這樣的一種靜止狀態,是由于在這樣的狀態中有關該經濟事物各方面的力量能夠相互制約和相互抵消。同時,在均衡狀態下,有關經濟事物的各方面愿望都能得到滿足。市場上供給和需求相等時的狀態就是市場均衡,同時市場也達到出清的狀態。
圖2.1中兩條曲線相交于均衡的或市場出清的價格和數量。在均衡價格P0處,供給量與需求量恰好相等,等于均衡數量Q0。
3供給和需求的變動
(1)供給量的變動和供給的變動
供給量的變動指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當價格發生變動時,所引起的供給數量的變動,這里特指價格數量組合沿著供給曲線的移動;而供給的變動指的是在商品本身的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其他變量發生改變而導致整條供給曲線的移動。
(2)需求量的變動和需求的變動
需求量的變動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商品自身的價格發生變動時,所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動,這里特指價格數量組合沿著需求曲線的移動;而需求的變動指在商品自身的價格不變的條件下,其他變量發生改變而導致整條需求曲線的移動,即同一價格下需求量的變動。
(3)供給和需求變動后的均衡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變動會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同方向的變動;而供給的變動會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反方向的變動。
4供給和需求的彈性
(1)彈性的概念
彈性原是物理學概念,指某一物體受外力作用而作出的反應程度。把彈性引入經濟學領域,用于說明經濟變量間某變量對另一變量變化的反應程度,即一個變量變動1%將引起另一變量變動的百分比。在經濟學中,彈性的一般公式為:
彈性系數=因變量的變動比例/自變量的變動比例
(2)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指商品價格上升1%所導致的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它用來測度商品需求量變動對于商品自身價格變動反應的敏感性程度。用公式表示為:
EP=(ΔQ/Q)/(ΔP/P)=(P/Q)×(ΔQ/ΔP)
需求價格彈性不僅取決于需求曲線的斜率,還取決于價格和數量。隨著價格與數量的變化,需求價格彈性沿著曲線而變化。如圖2.2所示,在線性需求曲線上的點的位置越高,相應的彈性系數絕對值就越大;相反,位置越低,相應的彈性系數絕對值就越小。在線性需求曲線的中點處,對應的彈性系數絕對值為1。
圖2.2 線性需求曲線的彈性值
(3)需求收入彈性
需求收入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消費者收入量變動的反應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消費者的收入變化1%所引起的商品需求數量變化的百分比。計算公式為:
EI=(ΔQ/Q)/(ΔI/I)=(I/Q)·(ΔQ/ΔI)
(4)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需求交叉價格彈性簡稱為需求交叉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另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也即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1%所引起的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計算公式為:
EXY=(ΔQX/QX)/(ΔPY/PY)=(PY/QX)·(ΔQX/ΔPY)
(5)供給價格彈性
供給價格彈性指某商品價格上升1%導致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被用于測定該商品供給量變動對于商品自身價格的變動反應的敏感程度。
5短期彈性和長期彈性
彈性屬于一個時間框架,并且對絕大多數商品來說,將長期彈性和短期彈性區分開來是很重要的。
(1)需求角度:耐用品和非耐用品
對于許多商品來說,長期需求遠比短期需求富有價格彈性。原因之一就是人們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改變他們的消費習慣。這些商品一般都是非耐用品。
對于有些商品來說,情況恰恰相反,短期需求的彈性要大于長期需求的彈性。這些商品(汽車、冰箱、電視機或產業部門購買的資本設備)都很耐用,因此消費者擁有這類商品的總量要大于其每年的產量。從而導致消費者打算擁有的總量的一個微小變化會引起購買水平的大幅度變化。
(2)供給角度:再生性供給和非再生性供給
長期和短期供給也有不同。對大多數產品來說,長期供給的價格彈性遠大于短期供給的價格彈性,這是因為在短期內,廠商面臨著生產能力的制約,它們需要時間,通過建造新的生產線并配備更多工人來擴展自己的生產能力,這些商品一般都是非再生性供給商品。
對某些商品而言,短期供給比長期供給更富于彈性。這類商品是耐用的,它們在價格上升的時候可以作為供給的一部分而被重復利用,金屬的再生供給(即廢舊金屬的供給,這些金屬往往被熔化加以重鑄)就是一個例子。
6市場變動和政府干預
(1)影響供給和需求變動的因素
影響某種商品需求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價格以外,還有以下主要因素:消費者的收入、消費者的偏好、相關商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預期等。
影響某種商品供給的因素,除了其自身的價格以外,還有以下主要因素:關聯商品的生產或價格的變化、生產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測、技術變化引起的成本變化、政策性因素以及自然性因素。
(2)政府的價格控制
政府的價格控制主要有支持價格和限制價格兩種模式。支持價格又稱為最低限價,指政府為了扶植某一行業的生產而規定的該行業產品的最低價格。支持價格總是高于市場決定的均衡價格。
最高限價也是政府管制物價的措施之一,指政府為了防止某些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而規定的產品最高價格,最高限價總是低于市場均衡價格。由于商品短缺,政府為了維持這種限制價格,往往采取配給制,限定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但市場上往往會出現排隊搶購、黑市交易和投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