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188字
- 2021-05-25 19:04:08
2007年深圳大學經濟學院402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生產可能性邊界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又稱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或生產可能性曲線,是指一個經濟在可獲得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所能生產的產量的各種組合。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經濟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時,增加一定量的一種產品的生產,就必須放棄一定量的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整個社會生產的選擇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產品間的不同產量的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產量的組合就構成了社會生產的可能性邊界,如圖1所示。
圖1 生產可能性邊界
生產可能性曲線具有兩個特點:①它向右下方傾斜。因為當沿著該曲線運動時,一種產出的增加必然伴隨著另一種產出的減少,即在最優產出量中,兩種最優產出的變化是相反的。②它向右上方凸出。如果借用產品的邊際轉換率這個概念,則可以將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第二個特點描述為:產品的邊際轉換率遞增。
2價格歧視
答:價格歧視是指廠商對相同商品向不同的消費者索取不同價格的行為。由于壟斷者具有某種壟斷力量,因此,壟斷者可以對自己所出售的同類產品,采取不同的價格,以使自己所獲利潤達到最大值。
①實現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a.廠商不能是價格的接受者,即廠商有權改變價格;b.廠商必須能夠按照需求彈性對顧客加以區分,買者必須具有不同的需求彈性;c.廠商必須能夠防止產品的再次出售。
②價格歧視有以下三種情況:a.一級價格歧視,又稱完全價格歧視,是指廠商對每一單位產品都按消費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出售;b.二級價格歧視,又稱為成批定價,是指廠商對不同的消費數量段規定不同的價格;c.三級價格歧視,指壟斷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實行三級價格歧視需要具備兩個重要的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存在著可以分隔的市場。若市場不可分隔,市場上的套利行為將使得價格歧視消失。第二個條件是被分隔的各個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個市場需求價格彈性相同,則最佳策略是對同一產品收取相同的價格。
3摩擦性失業
答:摩擦性失業指勞動者想要工作與得到工作之間的時間消耗造成的失業,它是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即使在充分就業狀態下,由于人們從學校畢業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摩擦性失業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由于在動態經濟中,勞動力的流動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4貨幣中性
答:貨幣中性是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變動。古典經濟學把變量分為實際變量和名義變量,認為貨幣只會對名義變量產生影響,而不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貨幣中性從狹義的角度看,意味著從長遠來說貨幣政策同經濟效益、經濟增長無關。從廣義的角度看,它意味著金融工具、金融體制同經濟效益、經濟增長不相關。
實際上,在長期,貨幣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貨幣非中性,即貨幣對實際經濟變量會產生影響。不同學派對貨幣非中性的解釋不同,凱恩斯認為是由于短期價格剛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預期學派則認為是由于人們預期的錯誤或政府的干預,使得短期貨幣非中性。
二、是非題(每題答對得2分,不答得0分,答錯得-2分,共20分)
1需求和供給同時增加將導致均衡數量增加、均衡價格上升。( )
【答案】×
【解析】當供給不變時,需求增加使得均衡數量和均衡價格都增加;當需求不變時,供給增加將使得均衡數量增加,均衡價格下降。所以,當需求和供給同時增加時,均衡產量必然增加,但價格不一定增加。均衡價格上升、下降或者不變,取決于需求與供求增加幅度的相對大小。
2在兩種商品中,如果其中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時,這兩種商品的需求同時增加或減少,那么二者的需求交叉價格彈性系數為負。( )
【答案】√
【解析】一種商品價格變化時,兩種商品的需求同時增加或減少,說明這兩種商品是互補關系,則二者的需求交叉價格彈性系數為負。
3一般而言,政府對某種商品征收一元的稅收將會導致商品價格上升一元。( )
【答案】×
【解析】一般來說,政府無論是對廠商還是消費者征稅,稅額最后都會在廠商和消費者之間進行分配,不可能由廠商或消費者單方面全部承擔,最終表現在價格上,商品價格上升的幅度將小于征稅額。只有當消費者需求完全無彈性且廠商的供給富有彈性時,政府征稅額才會被消費者完全承擔,商品價格上升一元,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一般不存在。
4關稅提高了物品的國內價格,減少了國內消費者的福利,增加了國內生產者的福利,并引起了無謂損失。( )
【答案】√
【解析】所有引起商品的價格大于其完全競爭時商品價格的舉措都會導致消費者剩余的減少,生產者剩余的增加及社會的無謂損失,因此關稅的提高使得國內消費者福利減少,生產者福利增加,消費者剩余的損失大于生產者剩余與政府得到的稅收之和,引起無謂的損失。
5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短期內連續生產的最低條件是AC=AR。( )
【答案】×
【解析】完全競爭市場上,短期內,廠商的供給曲線是平均可變成本曲線AVC以上的邊際成本曲線MC。若價格低于平均可變成本,廠商將停止營業。因此廠商短期內連續生產的最低條件P=MR=AVC。
6某國的GDP大于GNP,說明該國居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大于外國居民從該國獲得的收入。( )
【答案】×
【解析】GNP計算采用的是“國民原則”,只要是本國或本地區居民,無論你在本國或本地區內,還是在外國或外地區所生產或創造的價值,均計入本國或本地區的GNP。GDP與GNP的關系式為:GNP=GDP+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所以,GDP大于GNP,說明該國居民從外國獲得的收入小于外國居民從該國獲得的收入。
7活期存款和旅行支票是M1的一個組成部分。( )
【答案】√
【解析】M1包括通貨,活期存款、旅行支票以及其他支票存款。
8長期的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 )
【答案】√
【解析】無論是凱恩斯的長期總供給曲線還是古典經濟學的長期總供給曲線,都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其表示充分就業時的產出水平。
9轉移支付增加了,GDP也會增加。( )
【答案】×
【解析】在當期國民收入中,轉移支付的增加并不影響GDP,因為轉移支付增加并不影響勞務和物品需求的增加。但在下一期,轉移支付增加,會使得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增加,進而使得消費增加,消費增加將使得社會總需求增加,從而帶動下一期GDP的增加。
10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會反映在GDP平減指數的上升上。( )
【答案】×
【解析】名義GDP是指用生產物品和勞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指用從前某一年作為基期的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DP平減指數是名義GDP與實際GDP的比率。進口商品的價格上漲,使得進口下降,名義GDP和真實GDP的變動并不確定,因此并不能確定GDP平減指數是否上升。
三、簡答題(每題10分,共40分)
1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都呈U形,它們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答:LAC曲線與SAC曲線都呈U形,但是導致LAC曲線和SAC曲線呈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
(1)導致LAC曲線呈U形的原因是由于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隨著產量的擴大,使用的廠房設備等的規模也在擴大,因而產品的生產經歷規模報酬遞增階段,這表現為產品的單位成本將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長期平均成本經歷遞減階段之后,最好的資本設備和專業化的利益已全部被利用,這時可能進入規模報酬不變階段,即平均成本固定不變階段,由于企業管理這個生產要素不會像其他要素那樣增加,因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的困難和成本將越來越大,若再增加產量,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最終將轉為遞增,即企業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因此在企業的生產很低的產量水平逐步增加并相應地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的過程中,會經歷從規模經濟到規模不經濟的變化過程,從而導致LAC曲線呈現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2)導致SAC曲線呈U形的原因是邊際報酬遞減。在短期生產中,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決定一種可變要素的平均產量APL曲線表現出先上升達到最高點以后再下降的特征,假定對廠商來說,短期內唯一可變的投入要素是勞動L,而單位勞動的工資為W,TC為總成本,則:SAC=TC/Q=(WL)/Q=W/APL。所以APL曲線的倒U形特征又進一步決定了SAC曲線呈現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簡言之,短期生產的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是導致SAC曲線呈U形特征的原因。
2通貨膨脹有哪些成本?
答:通貨膨脹是指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通貨膨脹的成本可分為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和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
(1)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成本主要有:
①皮鞋成本。減少貨幣持有量的成本稱為通貨膨脹的皮鞋成本,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所浪費的資源,主要指犧牲的時間與便利。
②菜單成本。菜單成本是指發生通貨膨脹時企業為改變銷售商品的價格,需要給銷售人員和客戶提供新的價目表所花費的成本,它用來衡量高通貨膨脹使得企業頻繁變動物價的成本。
③相對價格變動與資源配置失誤。市場經濟依靠相對價格來配置稀缺資源,當通貨膨脹扭曲了相對價格時,消費者的決策也被扭曲了,市場也就不能把資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同時,極度的通貨膨脹可能導致市場的崩潰。
④稅收扭曲。許多稅則的條款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因此,通貨膨脹會以法律制定者沒有想到的方式改變個人及企業的所得稅負擔。
⑤通貨膨脹使價格頻繁變動,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
(2)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影響比穩定的、可預期的通貨膨脹的任何一種成本都更有害。具體地說,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有以下幾種:
①不確定性的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增加了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個體儲蓄、投資以及就業的勞動量等決策,這會導致經濟效率降低。
②不合意的財富的再分配。這具體表現在:a.通貨膨脹不利于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b.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c.通貨膨脹導致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
③相對價格變動性的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有可能急劇增加相對價格的變動性,從而帶來經濟的低效率和資源的不當配置。
3簡述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
答:總需求曲線表示在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社會均衡的總支出水平.。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意味著,在其他條件(貨幣供給)相同的情況下,經濟的物價總水平下降會增加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在于物價變動引起的以下各種效應:
(1)財富效應。物價水平下降提高了貨幣的真實價值,并使消費者更富裕,鼓勵他們更多的支出,消費支出增加意味著物品與勞務的需求更大;反之,物價水平上升降低了貨幣的真實價值,并使消費者變窮,這又減少了消費者支出以及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
(2)利率效應。物價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勵了更多的支出用于投資,從而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反之,物價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資支出,并降低了物品和勞務的需求量。
(3)匯率效應。物價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貨幣的真實價值下降,實際匯率貶值,這種貶值刺激了凈出口,從而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反之,物價水平上升引起利率上升,貨幣的真實價值上升,這種升值減少凈出口以及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
總之,由于物價水平變動所引起的總需求各組成部分的變動效應,使得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4為什么說GDP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標?
答: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一國或地區內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總產出和總收入,同時在許多人的心目中,GDP還衡量一個國家的總經濟福利和社會福利。一般而言,GDP的增加表明人們可以消費的產品數量的增加,因而意味著人們的經濟福利的增加。但GDP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標,原因在于:
(1)對美好生活做出貢獻的某些東西并沒有包括在GDP中,如閑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享受的閑暇越來越多,而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對閑暇的需求也不斷增加,GDP的變化沒有正確反映閑暇帶來的總經濟福利的變化。
(2)由于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和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的價值,地下經濟和黑市等,盡管這些活動可能增加社會福利。
(3)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環境和生態是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的一部分,由于沒有將環境和生態因素納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核算出來的一些數據有時會很荒謬,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能增加GDP。
(4)GDP也沒有涉及收入分配。人均GDP反映了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后是個人經歷的巨大差異。
(5)GDP不能反映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幸福感。作為衡量總產出的一種指標,GDP是很粗糙的,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而在作為衡量總經濟福利的指標時,問題更為突出,因為在福利評價中人們的主觀因素影響很大。在主觀因素起作用的情況下,就難以進行福利的評價和加總。
(6)GDP指標沒有反映產品的質量,沒有反映由技術進步所導致的產業結構變化對總經濟福利的影響。GDP只是對總產出的數量的反映,對于數量背后的質量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福利增加或減少無法反映。
四、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請闡述經濟學十大原理。
答:經濟學是指研究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一門學科。經濟學的十大原理是對經濟學研究的各領域的中心思想的概括,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人們如何作出決策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舍。人們為了得到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不得不放棄另一件喜愛的東西。作出決策就是要求經濟人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進行權衡取舍。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由于人們面臨權衡取舍,作出決策就要比較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的成本與收益,也就是機會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通常考慮邊際量來作出最優決策。只有一種行動的邊際利益大于邊際成本,一個理性決策者才會采取這項行動。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由于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作出決策,所以,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動也會改變。所以,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2)人們如何相互貿易
原理五:貿易可以使每個人的狀況都變得更好。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有比較優勢的活動,并享有各樣的物品和勞務,從而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企業和家庭在市場上相互貿易,價格和個人利益指導著他們的決策,市場經濟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了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市場需要政府來保護,特別是當市場失靈時,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政府干預經濟可以提高效率和促進公平。
(3)整體經濟如何運行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和勞務的能力。一國的生產增長率決定了平均收入增長率。在生產率水平高的國家,人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通貨膨脹是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而大多數的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是貨幣量的增長。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當政府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時,可能引起通貨膨脹,也可能在短期內降低失業水平。通貨膨脹與失業的權衡取舍只是短期的,決策者可以選擇影響經濟所經歷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的組合。
2經濟學提出了幾種理論來解釋說明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這些理論又是怎樣解釋說明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
答:(1)宏觀經濟學家提出了三種說明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理論:粘性工資理論、不完備信息模型和粘性價格模型。
這三種總供給模型,用來解釋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原因是市場不完全性。第一個模型假設名義工資是粘性的;第二個模型假設有關價格的信息是不完備的;第三個模型假設價格是粘性的。雖然假設不同,但這些模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所有這些市場不完全性都可能有助于短期總供給行為的形成。
(2)這些理論對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解釋分別如下:
①粘性工資理論。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是因為名義工資是基于預期的物價決定的,并且當實際物價水平結果不同于預期水平時,名義工資并不會立即對此作出反應。工資的這種黏性激勵了企業在實際物價水平低于預期水平時生產較少的產量,而在實際物價水平高于預期物價水平時生產較多的產量。
②粘性價格理論。由于并不是所有價格都根據變動的狀況而迅速調整,末預料到的物價水平下降使一些企業的價格高于合意水平,而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價格抑制了銷售,并引起企業減少他們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因此,在價格調整滯后的企業以較低的價格經營的期間內,物價總水平和產量之間就存在正相關關系,這種正相關關系用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來表示。
③不完備信息模型。不完備信息模型假設在價格上存在不完備信息,生產者有時混淆了物價總水平的變動和相對價格水平的變動。如果一個生產者觀察到其產品的名義價格上升了,即使這純粹是總體價格水平的上漲,他們也會認為他們的產品對其他產品的相對價格提高,結果增加產量。這種混淆影響了供給多少的決策,并導致價格水平與產出之間存在短期的正相關關系。
這些理論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得出同一個總供給函數,即:產量的供給量=自然產量率+a(實際物價水平-預期的物價水平)其中,a是決定產量對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變動作出多大反應的數字。同時這三種理論都得出,產出與自然率的背離是和物價水平與預期物價水平的背離相關的。如果物價水平高于預期的物價水平,產出大于其自然率;如果物價水平低于預期的物價水平,產出小于其自然率。
五、計算題(每題15分,共30分)
1A公司和B公司為某一行業的兩個競爭對手,這兩家公司的主要產品的需求曲線分別為:A公司:Px=1000-5Qx,B公司:Py=1600-4Qy。這兩家公司現在的銷售量分別為100單位x和250單位y,現在需要求解:
(1)x和y當前的價格彈性。
(2)假定y降價后使Qy增加到300單位,同時導致x的銷量也下降到75單位,試問A公司的產品x的交叉價格彈性是多少?
(3)假定B公司目標是謀求銷售收入最大化,你認為他降價在經濟上是否合理?
解:(1)由題設可知:Qx=100,Qy=250,則有:Px=1000-5Qx=1000-5×100=500,
Py=1600-4Qy=1600-4×250=600
于是x的價格彈性為:Exd=-(dQx/dPx)·(Px/Qx)=-(-1/5)×(500/100)=1。
y的價格彈性為:Eyd=-(dQy/dPy)×(Py/Qy)=-(-1/4)×(600/250)=3/5。
(2)由題設可知Qy′=300,Qx′=75,于是有:Py′=1600-4Qy′=1600-4×300=400,
?Qx=Qx′-Qx=75-100=-25,?Py=Py′-Py=400-600=-200。
于是,A公司的產品x對B公司的產品y的交叉價格彈性為:
Exy=(?Qx/?Py)×(Py/Qx)=[-25/(-200)]×(600/100)=1/8×6=3/4
即A公司的產品x的交叉價格彈性是3/4。
(3)由(1)可知,B公司的產品y在價格為600時的需求價格彈性為3/5,產品y的需求缺乏彈性,對于缺乏彈性的商品而言,廠商的價格和銷售收入呈同向變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降低銷售價格將使其銷售收入減少。
降價前,B公司的銷售收入為:TR=Py×Qy=600×250=150000。
降價后,B公司的銷售收入為:TR′=Py′×Qy′=400×300=120000。
可見,TR′<TR,B公司降低其產品價格將使其銷售收入相應減少,因此,B公司降價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
2假定一國有下表所列的統計數據:
試計算:
(1)國內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
解:(1)國內生產凈值=國內生產總值-折舊,而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凈投資后的余額,
即折舊為:800-300=500。因此國內生產凈值為:NDP=4800-500=4300。
(2)從國民收入恒等式GDP=C+I+G+NX中,可得:NX=GDP-C-I-G,
因此,凈出口為:NX=4800-3000-800-960=40。
(3)用BS代表政府預算盈余,TA-TR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則有:BS=TA-G-TR。從而有:TA-TR=BS+G=30+960=990。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后的余額,本題不考慮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以從國內生產凈值中減去凈稅收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
Yd=NDP-(TA-TR)=4300-990=3310。
(5)由Yd=S+C得個人儲蓄:S=Yd-C=3310-3000=310。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7小時高清視頻】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910法學綜合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 十二校聯合《教育學基礎》(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資產評估碩士復試歷年真題及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英語考試閱讀200篇
- 王利明《民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張明玉《管理學》(2013年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瑞《國民經濟管理學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東北財經大學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復試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