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522字
- 2021-05-25 19:04:37
2.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判斷并改錯題
1實證主義方法論往往與歸納法相聯系,而人文主義方法論往往與演繹法聯系。[南林2014年研]
答: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在社會學研究中,實證主義方法論和人文主義方法論均可用這兩種推理方法。
歸納的過程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演繹的過程是從一般到特殊。研究者從他所希望檢驗的一般性理論開始,然后到現實中去觀察、收集資料,以檢驗這種一般性理論。
2假設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它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詞或詞組來表示。[中財2010年研]
答: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概念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同時概念由定義組成,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詞或詞組以及數字、符號來表示其指明的對象。而假設是一種有關變量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3演繹推理的過程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中財2010年研]
答:錯誤。具體分析如下:
歸納推理的過程是從特殊到一般,即從一組具體的觀察結果推導出一般性的規律或法則。演繹推理與此正好相反,其推理過程是從一般到特殊。
二、概念題
1命題與假設[中央民大2019年研]
相關試題:命題[河北大學2018年研;西北師大2015年研]
答:(1)命題
命題是理論的構架,是對現象之間的關系的陳述,它用于說明“為什么”的問題,命題可依據其理論用途的不同劃分為各種類型,不同的類型在抽象性、概括性和可被經驗證實的程度方面各不相同。命題的類型主要有:公理、定理、經驗概括和假設。
(2)假設
假設是為得出邏輯的或經驗的結論并加以檢驗而設立的試驗性假說,假說含有目前未獲得充分證據的意思,因而只是一種嘗試性的解釋。假設可由理論演繹得到。假設必須是可檢驗的,也就是說,假設必須能夠以變量語言來表述。假設有幾種不同的陳述方式:①函數式陳述;②條件式陳述;③差異式陳述。
2理論[華中農大2015年研;東財2008年研]
答:理論是指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并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理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①理論來自經驗的實踐;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3中觀理論[南航2015年研]、中層理論[廣西民大2016年研;華中農大2011年研]
答:中觀理論又稱中層理論,是以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或某一類型的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相對具體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幾組假定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具體假設。它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象。比如,社會學中常見的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都是這種中層理論的例子。
4宏觀理論[南航2017年研]
答:宏觀理論又稱巨型理論,它往往以全部社會現象或各種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高度概括的解釋框架。這種宏觀理論往往并不直接與具體的、經驗的社會研究發生聯系,它們更多的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理論視角或所依據的一種理論背景。
5因果關系[中山大學2016年研;南開大學2016年研]
答:因果關系是指在兩個變量中,一個變量的變化伴有另一變量的變化,即一個變量影響另一個變量,但反過來不成立。例如,抽煙與肺癌的關系就是一個因果關系,抽煙可以導致肺癌,但反過來肺癌不會導致抽煙。一項基本的因果關系只需要一個自變量和一個因變量。
6經驗概括[南航2018年研]
答:經驗概括是指對現象反復出現的規律或特征的總結,或者是對變量之間反復出現的某種相互關系的一種說明。它是對一種由經驗數據證實了的變量特征或者變量間關系的一般性闡述,適用于所研究的整個一類變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種具體情況。經驗概括所闡述的是整個一類變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7演繹[江西師大2016年研]
答:演繹是一種推理過程,它是從一般到特殊。研究者從他所希望檢驗的一般性理論開始,然后到現實中去觀察、收集資料,以檢驗這種一般性理論。在沒有經過經驗檢驗的情況下,理論解釋通常只是一種可能的解釋,因此,演繹推理的作用在于幫助人們檢驗和判斷理論的正確性。
8假設演繹法[北科大2009年研]
答:歸納推理系統地提出問題、提出帶規律性的結論、建構解釋現象的理論;演繹推理幫助人們檢驗一種理論、判斷一種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在科學研究中,一般的模式是將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種稱作“假設演繹法”的邏輯過程。其步驟是:①觀察一種現象或一組完整的事件。②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概括,試圖形成一種能夠解釋所觀察的現象的理論。③從這種概括出的理論出發,推演出具有邏輯性的某種結論。④用具體的材料來檢驗這種理論。
9理論建構與理論檢驗[中財2014年研]
答:(1)理論建構
理論建構起始于對經驗現象的觀察,其標志是歸納推理。理論建構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無論哪種方式,研究者都要完成從具體的觀察結果到對現象的經驗概括這一提升過程。而所謂經驗概括是指對現象反復出現的規律或特征的總結,或者是對變量之間反復出現的某種相互關系的一種說明。它是對一種由經驗數據證實了的變量特征或者變量間關系的一般性闡述。
(2)理論檢驗
理論檢驗是指在社會研究中將已有的理論解釋應用于特定社會現象,并以經驗事實對其進行驗證的過程。其特征是演繹推理。
三、簡答題
1簡述判斷理論優劣的標準。[廣西民大2018年研;贛南師大2017年研]
答:(1)理論的概念
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并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理論有以下特征:①理論來自經驗的實踐;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2)判斷理論優劣的標準
①解釋范圍越廣泛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這一條標準反映的是理論的影響面或概括范圍。當一種理論的解釋范圍越大,說明它對多種不同的社會現象都具有解釋能力,無疑比那種僅僅只對某一具體的現象有解釋力的理論作用更大,因而其應用范圍也更廣。
②解釋越精確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這一條標準反映的是理論的效果或精確程度。對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最為精確的理論具有更大的解釋力。這種理論的邏輯性強,概念確切,具有內在一致性,它對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說明更令人信服。
③結構越簡練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這一條標準反映的是理論的效率或節儉性。對于同樣的社會現象,哪種理論所用的解釋變量最少、所附加的條件最少、理論本身的結構最簡單,那么這種理論就最好。
2理論的結構要素包括哪些?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暨南大學2018年研]
答:(1)理論的結構要素
理論的構成要素包括概念、變量、命題與假設。
①概念由定義構成,這種定義通常以語言的,有時也可以以數字的或者符號的形式來指明和限定概念所指稱的現象。
②變量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在社會研究中,理論可以說是由變量語言構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變量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
③命題是指關于一個概念的特征或多個概念間關系的陳述。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形式是假設。
④假設是指一種有關變量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
(2)理論的結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概念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概念是建構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邏輯地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了理論。
②在社會研究中,理論也可以說是由變量語言構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變量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
③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概念,但理論并不是直接由概念構成的。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如果把概念稱為建筑理論大廈的“磚石”的話,就可以把命題說成是建筑理論大廈的“預制板”。
④如同變量是概念的一種特殊形式一樣,假設也是命題的特殊形式。
3簡述概念的主要功能及其應用。
答:(1)概念的主要功能
①提供一種觀察或勾畫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方式;概念的抽象性對于理論有著重要的作用;概念的發展為研究者提供了一種思想網絡,它將各種單個的研究成果相互連接,并且使得不同時期的經驗得以組織和再組織。正是這種由概念所形成的思想網絡,指引著各個領域的具體研究。
②概念是建構理論的“磚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邏輯地聯系起來的概念形成了理論。概念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①現象必須至少是潛在可觀察的;②概念必須是精確的;③概念是具有理論重要性的。
(2)概念的應用
①科學概念和術語使得一個科學共同體中的成員相互之間具有某種共同的語言。比如:物理學中的“密度”概念,被明確地定義成“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率”;“速度”的概念則被明確地定義成“物體在某個特定方向上移動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比率”。
②在社會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具有復雜性和模糊性,同一概念對于不同的研究者來說,其含義不太一樣。因此研究者必須對他所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確界定。
③社會研究中的概念與現實社會、與人們日常生活經歷具有接近性。這給社會研究者增加了一種將日常生活交談中所用的概念與在社會研究中所用的同樣概念進行區分的負擔。
④實際研究中,提煉概念的工作有兩種基本的方式:a.從理論文獻中借用概念;b.從經驗材料中抽出概念。
4什么是“自變量”和“因變量”,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相關試題:因變量[概念題,廣西民大2018年研;中南財大2010年研]
答:(1)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含義
變量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在社會研究中,把引起其他變量變化的變量稱為“自變量”,而把那種由于其他變量的變化而導致自身發生變化的變量稱為“因變量”。
(2)自變量和因變量的關系
①當一個變量影響另一個變量,或者說一個變量的變化“引起”或“導致”另一個變量的變化時,就形成了某種因果關系。
②在實際社會研究中,常常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同一個變量可能會在某種關系中作為自變量出現,而在另一種關系中則作為因變量出現。究竟一個變量是作為自變量,還是作為因變量,或是作為中介變量,要根據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理論分析來決定。
5簡述變量的分類并分別舉例加以說明。[東財2010年研]
相關試題:變量[概念題,廣西民大2018年研;中財2010年研;中山大學2007年研]
答:變量是指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變量分為不同的類型。
(1)根據變量取值的性質不同,可以把變量分為類別變量、順序變量、間距變量和比率變量四種類型,對應的測量層次分別稱為定類測量、定序測量、定距測量和定比測量。
①定類測量
定類測量在本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即將研究對象的不同屬性或特征加以區分,標以不同的名稱或符號,確定其類別。定類測量的數學特征主要是等于與不等于(或者屬于與不屬于)。定性測量實際上都是在定類測量上的測量。在社會研究中,對諸如人們的性別、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特征的測量,都是常見的定類層次的測量。
②定序測量
定序測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研究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或者說,定序測量可以按某種特征或標準將對象區分為強度、程度或等級不同的序列,其數學特征是大于或小于。比如,測量人們的文化程度,可以將他們分為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大學及以上等等,這是一種由低到高的等級排列;測量城市的規模,可以將它們分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等,這則是一種由大到小的等級排列。
③定距測量
定距測量不僅能夠將社會現象或事物區分為不同的類別、不同的等級,而且可以確定它們相互之間不同等級的間隔距離和數量差別。即定距測量的結果相互之間可以進行加減運算。比如,測量人的智商,以及測量自然界中的溫度,就是定距測量的典型例子。在定距測量中,不僅可以說明哪一類別的等級較高,而且還能說明這一等級比那一等級高出多少單位。
④定比測量
定比測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種測量的全部性質之外,還具有一個絕對的零點(有實際意義的零點)。所以,它測量所得到的數據既能進行加減運算,又能進行乘除運算。比如,對人們的收入、年齡、出生率、性別比、離婚率、城市的人口密度等等所進行的測量都是定比變量的測量。它們的測量結果都能進行乘除運算。如測得張三的收入為480元,李四為240元,那么,480/240=2,由此可以說,張三的收入是李四的收入的兩倍(或李四的收入是張三的1/2)。
(2)根據變量相互之間的關系,又可以把變量分為自變量、因變量以及中介變量。
①引起其他變量變化的變量稱為自變量。
②由于其他變量的變化而導致自身發生變化的變量稱為因變量。
③中介變量則是出現在更為復雜一些的因果關系鏈中的第三個變量,它在自變量與因變量的聯系中處于二者之間的位置,表明自變量影響因變量的一種方式或途徑。
比如,涂爾干在研究自殺現象時,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說明“婚姻狀況”與“自殺率”之間的關系。他發現,結了婚的人和那些單身的人相比較少自殺。他的理論就與三個變量有關:婚姻狀況、社會整合程度、自殺率。其中,婚姻狀況是自變量,自殺率是因變量,而社會整合程度則是中介變量。它處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既是自變量的結果,同時又是因變量的原因。
6簡述華萊士提出的“科學環”的內容。[華中農大2016年研]
相關試題:
(1)華萊士的“科學環”原理,比較社會研究中兩種推理方法。[華中師大2019年研]
(2)闡述美國社會學家華萊士提出的社會研究的邏輯過程。[華中農大2015年研]
答:美國社會學家華萊士在其名著《社會學中的科學邏輯》中提出并詳細闡述了社會研究的邏輯過程。
(1)科學環的左右兩部分主要體現了社會學研究的兩種路徑。
①科學環的左邊一半意味著從觀察出發,通過對觀察進行歸納來進行理論建構。
研究者首先從觀察事實、記錄事實入手,通過描述和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事實,形成經驗概括并上升為理論。然后在他們的理論的基礎上作出預測,即對未知事物的假設,再通過觀察新的事實以檢驗這種預測。
②科學環的右邊一半則意味著從理論出發,通過演繹,應用理論于觀察中,進行理論檢驗。
研究者首先從理論出發,由理論產生假設,再由假設導致觀察,然后由觀察形成經驗概括,用這種概括支持、反對或建議修改理論,或提出新的理論。
(2)科學環的上、下兩部分主要體現了社會學研究的兩種研究邏輯。
科學環的上面一半代表著運用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的理論化過程;而科學環的下面一半則代表著運用研究方法所從事的經驗研究過程。
7什么是假設?它有哪些來源和陳述方式?[中財2010年研]
相關試題:舉例說明假設的幾種表達方式。[北師大2008年研;浙大2007年研]
答:(1)假設的含義
假設是一種有關變量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是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假設是命題的特殊形式。
(2)假設的來源
在實際的社會研究中,假設常常來源于常識、個人預感或猜測、現有調查資料等幾個方面。
①常識來自人們對現實生活現象的經驗總結,它經常直接涉及兩種或多種不同現象之間的關系。
②個人的預感或猜測也可能產生研究的假設,當研究者受到某些經驗現象和感性認識的啟示時,常常可以提出解釋現象之間關系的假設。
③現有調查資料和現有理論更經常地成為假設的重要來源。理論本身包含著眾多抽象的命題,只要經過合適的邏輯演繹,經過恰當的操作化,這些來自理論的命題都可以轉化為探討變量之間關系的經驗假設。
(3)假設的陳述方式
一般而言,假設有三種陳述方式:條件式陳述、差異式陳述和函數式陳述。
①條件式陳述,即“如果x,則y”,x稱為先決條件,y稱為后果,這種方式常常說明兩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但有時也只表示相關關系。比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傾向于低的生育率”“離婚的增加與青少年犯罪的增加相伴隨”等,就是這種條件式陳述假設的例子。
②差異式陳述,表達形式是“x不同,y也不同”,或者“x不同,y相同”。比如,“年齡不同的人,生活方式也不同”,或者“年齡不同的人,生活方式沒有差別”。
③函數式陳述,其基本形式是:y=f(x),即y是x的函數,它是說明若x發生變化,則y也隨之發生變化,反之亦然。在社會研究中,與這種形式相對應的假設通常是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x與y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說法來代替的。
8簡述“假設演繹法”邏輯過程的一般步驟。[安師大2017年研]
答:歸納推理是系統地提出問題、提出帶規律性的結論、建構解釋現象的理論的過程;而演繹推理可以幫助人們檢驗一種理論、判斷一種理論的正確性,因此在科學研究中,一般的模式是將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種稱作“假設演繹法”的邏輯過程。“假設演繹法”由以下四個相互聯系的步驟組成:
(1)觀察一種現象或一組完整的事件;
(2)對觀察的結果進行概括,試圖形成一種能夠解釋所觀察的現象的理論;
(3)從這種概括出的理論出發,推演出具有邏輯性的某種結論;
(4)用具體的材料來檢驗這種理論。
四、論述題
1試論社會研究中理論框架對于深入理解研究問題的重要意義。
答:理論對研究的主要作用以及對應的實際研究中的例子具體如下:
(1)理論作為研究的基礎、背景,為研究提供特定視野和概念框架
具體的社會研究課題有兩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來源:現實和理論。許多經驗研究都直接來源于理論并服務于理論。對于從具體的社會現實中所提出的研究課題,理論也通過提供特定的視野和概念框架來體現這種作用。理論告訴研究者應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以及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應該去探討什么。
例如,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是我國社會中的一種具體現象。當人們從社會現實中提出這一研究課題后,理論可以給人們提供許多不同的探討角度和分析視野。無論是“社會資本”理論、“地位獲得”理論,還是“社會分層”理論、“社會網絡”理論,都會使人們對具體現象的探討更為深入。這些不同理論視野所具有的概念框架將把人們探討下崗職工再就業現象的研究進程引向新的境地。
(2)理論指導研究的方向
在進行一項經驗研究時,理論可以告訴研究者現實中哪些事實是與研究有關的,理論可以指導研究者去收集特定的事實,對于解釋性研究就更是如此。源于不同理論的不同視野關注到現象或問題的不同方面,產生出不同的相關事實,使得人們對問題或現象的認識更加全面。
例如,對于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研究,就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論視野:一種是“制度的”視野;另一種是“互動的”視野。前者的理論興趣在于發現社會中導致各種青少年犯罪現象的“社會機制”。根據這種理論視野,研究者往往會去考察犯罪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考察社會的婚姻制度,考察學校教育制度,以及處置青少年犯罪的司法制度等。而后者則更加注重青少年犯罪的“互動情景”。根據這種視野,研究者會集中考察犯罪青少年的社會交往范圍、交往對象、交往過程,特別是青少年與其同輩群體之間的互動及其相互影響等。
(3)理論提供研究的解釋
在資料的分析過程中,理論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因果關系模型的確定、相關變量的選擇、對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及因果關系的判斷和解釋等都離不開理論框架的指引和正確的邏輯分析。
舉例來說,假設一位社會研究者通過調查得到這樣的結果:黑人男性與白人女性結婚的比例明顯超過黑人女性與白人男性結婚的比例,前者的比例為20%,后者的比例為4%。如果缺乏理論,研究者往往只能描述這種現象的存在及其特征。一旦涉及“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發生”或者“二者的情況為什么會如此”這樣的問題,就必須依靠理論來解釋。因為“比例為20%和4%”這樣的數字,本身并不能說明什么,數字和資料不會自我解釋。必須依據某種理論,比如交換理論,來對上述數字所表達的現象做出合理的說明:由于該社會中,男性的社會地位普遍高于女性,黑人男性用較高的社會地位去“換取”白人女性較高的人種地位,而黑人女性卻難以做到這一點。
總的來看,理論通過對研究提供有顯著意義的指導,通過將基本過程相似的分散結果進行合適的聯系,以及通過對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各種聯系提供一種解釋,大大地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說,一項研究越是為系統的理論所指引,它的結果就越可能對知識的發展和進一步的累積做出貢獻。
2試從社會學研究方法角度闡述理論的定義、層次及判斷理論優劣的標準。
答:(1)理論的定義
理論是指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并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理論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①理論來自經驗的實踐;②理論是一種抽象的、系統的認識;③理論的目標是對經驗現實作出解釋。
(2)理論的層次
通常將理論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論、中觀理論(又稱為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
①宏觀理論又稱巨型理論,它往往以全部社會現象或各種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高度概括的解釋框架。這種宏觀理論往往并不直接與具體的、經驗的社會研究發生聯系,它們更多的是作為研究者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理論視角或所依據的一種理論背景。
②中觀理論是以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或某一類型的社會行為為對象,提供一種相對具體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幾組假定組成,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能接受經驗研究證實或證偽的具體假設。
③微觀理論是一組陳述若干概念之間關系并在邏輯上相互聯系的命題,其中一些命題可以通過經驗檢驗。微觀理論具有三個重要特征:a.它是由一組命題組成的;b.這些命題在邏輯上是相互聯系的;c.這些命題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過經驗來檢驗的。
(3)判斷理論優劣的標準
①解釋范圍越廣泛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②解釋越精確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③結構越簡練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
3試論述理論檢驗的步驟。[浙大2011年研]
相關試題:
(1)簡述理論檢驗的步驟。[簡答題,南航2017年研]
(2)理論檢驗都有哪些步驟?[簡答題,廣西民大2016年研]
(3)簡述“理論檢驗”的程序并試舉一例說明(不要求在每一步都舉例)。[中山大學2008年研]
答:理論檢驗是指通過調查研究來對已有的社會學理論加以驗證。驗證包含兩層含義:①通過調查研究來確定理論的正確性程度;②根據調查研究的結論來對理論的錯誤及疏漏之處進行修正與完善。理論檢驗的步驟主要包括:
(1)詳細說明待檢驗的理論。例如,“工業化是擴大式家庭減少和核心家庭增加的主要原因。”
(2)由理論演繹出一組概念化的命題。
(3)用可檢驗的命題形式即假設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題。理論檢驗的這一步包括操作化的全部任務,即決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翻譯成”具體的、可直接觀察的事物。例如,將“工業化”操作化為“汽車產量”“每百戶電話擁有量”等。
(4)收集有關的資料。即根據操作化以后的命題,采用調查、實驗、觀察或訪問的方法,收集所需的資料。比如,對于上述假設,研究者就可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
(5)分析資料。即看有多少證據支持可檢驗的命題,有多少證據支持概念化的命題,又有多少證據支持原來的理論。
(6)評價理論。研究結果完全支持原始理論的情況很少,研究結果通常是含糊的和沖突的。理論在某些方面得到支持,而在另一些方面卻沒有得到。正是這些含糊和沖突促使研究者去思考、修正和發展原來的理論,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4請問什么是社會研究意義上的“理論”?在理論檢驗中,理論與經驗事實聯系的基本方式是“操作化”,請簡述從理論到操作化的基本過程,并試舉例說明。[中山大學2007年研]
相關試題:如何對一項社會調查課題進行操作化?舉例說明。[北科大2007年研]
答:(1)社會研究意義上的“理論”的含義
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并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這一定義指出,理論是一組邏輯相連的符號,這些符號表示現實世界中人們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論及其構成因素只是人們認識活動的一種工具,是人類想象和思考的產物。
(2)操作化的含義
操作化是要把無法得到的有關社會結構、制度或過程,以及有關人們行為、思想和特征的內在事實,用代表它們的外在事實來替換,以便于通過后者來研究前者。或者說,操作化就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觀察的具體指標的過程。它是對那些抽象層次較高的概念進行具體測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驟、方法、手段的詳細說明。
(3)從理論到操作化的基本過程
對概念進行操作化處理,就是要給出概念的操作定義,這種定義即一套程序化的工具,它告訴研究者如何辨識抽象概念所指稱的現實世界中的現象。
從大的方面看,這種操作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
①澄清與界定概念
在具體操作上,首先要弄清概念定義的范圍。在采用或給出某個具體的定義之前,可以先看看其他的研究者對這一概念所下的定義是怎樣的。而對于那些并未對該概念下正式的定義的研究者來說,就需要從其對概念的運用中來確定他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其次,決定一個定義。列出了有關這一概念的各種類型的定義,或者總結出各種定義中最具共同性的元素后,就該決定采取哪一種定義方式了。
②發展測量指標
a.列出概念的維度
許多比較抽象的概念往往具有若干不同的方面或維度。或者說,一個抽象的概念往往對應于現實生活中的一組復雜的現象,而不僅僅只對應于一個單純的、可直接觀察到的現象。所以要列出一個概念的維度。
b.建立測量指標
一種方式是尋找和利用前人已有的指標。尤其是一些測量人格、態度方面的量表,往往經過多次的運用和修改,常常可以成為可用的指標。當然許多前人的指標不一定完全適合目前的概念,需要作一定的修改和補充。
另一種方式是研究者先進行一段時間的探索性研究。采用實地觀察和無結構訪問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的初步工作。尤其是與被研究者中的關鍵人物進行比較深入的交談,從這些人那里獲得符合實際的答案。
(4)舉例
測量中國城市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情況的操作化方案為:
①澄清與界定概念
中國城市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情況是指,我國城市中的居民對于社區中的公共事務參與的程度,包括社區中的各方面事務,比如政治選舉、文化娛樂活動等等。
②發展測量指標
a.列出概念的維度:
第一,城市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意愿;
第二,城市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實踐;
第三,城市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存在的問題。
b.建立測量指標:
第一,是否愿意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
第二,更加愿意參與哪種類型的社區公共事務;
第三,您參與過幾次社區公共事務;
第四,您認為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存在哪些問題。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臨床醫學人文精神考點歸納與典型題詳解
- 2020年中國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云南大學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上海交通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7小時高清視頻】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浙江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名校)
-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詳解【16.6小時高清視頻】
-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312心理學專業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吉林大學數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浙江工商大學811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詞匯精記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