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犯 罪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

1根據《刑法》,關于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的說法,正確的是(  )。[2010年真題]

A.醉酒的人犯罪可以減輕刑事責任

B.醉酒的人犯罪應當加重處罰

C.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D.醉酒的人犯罪可以從輕處罰

【答案】C

【解析】《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該條規定的“醉酒”,是指生理醉酒,即飲酒過量,導致酒精中毒出現精神失常的情況。醉酒行為屬于刑法上的原因自由行為,原因自由行為是指行為時雖沒有責任能力,但使之陷于這種無責任能力狀況的原因行為是自由的,是在完全責任能力狀態下之所為。行為人是故意使自己陷于無刑事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狀態的,并借此去實施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原因自由行為在我國一般是符合犯罪主體的規定的,醉酒人在醉酒時的無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狀態是在意識清醒時做出并造成的,從整體角度,其行為時仍然是一個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所以,醉酒的人不屬于無責任能力的人。

2根據《刑法》,因緊急避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  )所要保護的合法權益。[2010年真題]

A.可以大于

B.可以等于

C.必須小于

D.必須等于

【答案】C

【解析】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保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緊急避險不能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緊急避險行為所損害的,既不能大于也不能等于所要保護的合法權益。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根據《刑法》,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是(  )。[2010年真題]

A.主犯

B.從犯

C.脅從犯

D.教唆犯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A項,主犯是指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項,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D項,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實施犯罪的犯罪分子。

4依據我國刑法理論,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屬于(  )。[2008年真題]

A.疏忽大意的過失

B.過于自信的過失

C.犯罪的間接故意

D.犯罪的直接故意

【答案】D

【解析】犯罪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放任了這種結果發生。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5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行為人正當防衛若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則(  )。[2008年真題]

A.不負刑事責任

B.應當負刑事責任,不能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C.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D.只負民事責任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6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如果犯罪分子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但仍然造成了損害的,則(  )。[2008年真題]

A.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B.應當減輕處罰

C.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

D.可以減輕處罰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7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事業單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  )。[2008年真題]

A.可能構成犯罪

B.不可能構成犯罪

C.只承擔民事責任

D.不負任何責任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8犯罪的客體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是指(  )。[2007年真題]

A.犯罪動機

B.危害行為

C.危害結果

D.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答案】D

【解析】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四個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客體以及客觀方面。其中,犯罪的客體是指為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所侵犯的,而依法應受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

9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緊急避險的必備條件不包括(  )。

A.必須是對正在發生的危險而采取的

B.必須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的

C.緊急避險不能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D.必須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進行的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D項是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的本質區別。緊急避險需是向不法侵害人以外的第三人采取的措施,如是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進行的,則可構成正當防衛。

10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行為,是(  )。[2007年真題]

A.犯罪預備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不構成犯罪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為犯罪未遂。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11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共同犯罪,是指(  )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007年真題]

A.二

B.三

C.四

D.五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12根據《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  )罪,不負刑事責任。[2006年真題]

A.故意殺人

B.強奸

C.爆炸

D.詐騙

【答案】D

【解析】《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3犯罪的本質特征是(  )。

A.違法性

B.應處罰性

C.社會危害性

D.故意性

【答案】C

【解析】犯罪的特征包括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和社會危害性。其中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征,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處罰性的基礎。

14根據我國《刑法》規定,(  )犯罪,不負刑事責任。[2006年真題]

A.醉酒的人

B.又聾又啞的人

C.盲人

D.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答案】D

【解析】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所具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只有行為人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才能成為犯罪主體,追究其刑事責任。《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15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正當防衛的必備條件不包括(  )。[2006年真題]

A.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行為實行防衛

B.只能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實行防衛

C.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采取的行為

D.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C項是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的重要區別,緊急避險必須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而正當防衛不需要。

16根據我國《刑法》規定,犯罪分子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的是(  )。[2006年真題]

A.犯罪預備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17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關于單位犯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2006年真題]

A.單位犯罪僅指法人所實施的犯罪

B.對單位犯罪一般采取“雙罰制”

C.單位犯罪均為故意犯罪

D.單位犯罪均為過失犯罪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刑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從刑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對單位犯罪的處罰,不僅處罰單位,還處罰單位犯罪的直接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以,對單位犯罪一般采取雙罰制

1824歲青年甲非常喜歡鄰家4歲男孩乙。一日,甲帶乙到一座橋上玩,甲抓著乙的雙手將其懸于橋欄外,乙邊喊“害怕”邊掙扎,甲手一滑,乙掉入河中,甲急忙去救,但為時已晚,乙溺水而死。從刑法理論上看,甲對乙的死亡結果在主觀要件上屬于(  )。[2005年真題]

A.間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過失

C.過于自信的過失

D.意外事件

【答案】C

【解析】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本案中甲預見到了其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但輕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導致了損害后果的發生,應屬過于自信的過失

19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區別的界限在于(  )。[2005年真題]

A.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

B.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C.防衛行為是否造成嚴重侵害

D.防衛行為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損害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是否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是區別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標志。

20甲糾集乙等5人組成“天龍會”,自封為“大天龍”,要求乙等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天龍會創收”。乙等人在3個月內搶劫6次、殺死1人、重傷3人,劫得財物若干。上述犯罪行為,甲有的不知道,有的知道,并參與過1次。甲應該對(  )承擔責任。[2005年真題]

A.其知道的犯罪行為

B.其參與的犯罪行為

C.其指揮的犯罪行為

D.全部犯罪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21關于犯罪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就是犯罪行為

B.犯罪行為都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但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不一定是犯罪

C.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但不予以刑罰處罰

D.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行為屬于犯罪行為,應受刑罰處罰

【答案】B

【解析】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即使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如果沒有被法律規定為犯罪,就不是犯罪。“而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是指根本不構成犯罪,因而不應當受到刑罰處罰。

22建立我國刑法分則體系的重要依據是(  )。

A.犯罪對象

B.犯罪的同類客體

C.犯罪的一般客體

D.犯罪的直接客體

【答案】B

【解析】犯罪同類客體,是指某一類犯罪行為所共同侵犯的為我國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我國刑法分則根據犯罪的同類客體,將犯罪分為十大類。因此,犯罪同類客體是我國刑法分則體系建立的重要依據。

23關于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犯罪對象是犯罪分類的基礎

B.犯罪客體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但犯罪對象則未必

C.犯罪客體決定犯罪的性質,但犯罪對象則未必

D.犯罪對象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構成要件

【答案】A

【解析】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對象則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危害,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

24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須具備的客觀要件是(  )。

A.危害結果

B.危害行為

C.特定犯罪時間、地點

D.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

【答案】B

【解析】無行為則無犯罪”,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須有刑法規定的行為。而危害結果、特定的犯罪時間、地點以及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是犯罪客觀要件的重要內容,但不是一切犯罪都必須具備的要件,只是某些犯罪的構成要件。

25下列行為屬于刑法意義上的危害行為的是(  )。

A.受到誘惑而實施的行為

B.人在睡夢中的動作

C.身體受到暴力強制情況下的行為

D.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

【答案】A

【解析】不屬于犯罪客觀方面的危害行為包括:欠缺有意性的行為欠缺有害性的行為;欠缺刑事違法性的行為。BCD三項是欠缺有意性的行為。

26關于不作為犯的因果關系,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不作為是指人的消極身體靜止的行為,對外界事物不起任何變更作用,因此在不作為犯罪中不存在因果關系問題

B.不作為因果關系中的原因在于它應該阻止而沒有阻止事物向危險方向發展,從而引起危害結果的發生

C.不作為因果關系的特殊性體現在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

D.鐵路扳道工人不按時扳道而引起列車出軌或相撞,就構成不作為的因果關系

【答案】A

【解析】不作為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其因果關系在于:行為人負有特定的法律義務且有能力履行而不履行,從而沒有阻止事物向危險方向發展,最終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亦即“應為能為而不為”。

27甲于14周歲生日那天在大庭廣眾之下用繩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見后不予制止,眼睜睜看著甲將小孩勒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本案中乙屬不純正不作為犯

B.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

C.甲不負刑事責任,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

D.乙構成犯罪

【答案】C

【解析】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行為人負有特定的法律義務。這種特定的法律義務主要有三種:法律明文規定的特定義務;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的義務;行為人的先行行為產生的義務。在本案中,甲用繩子勒人時,過路人乙并無救助義務,因而其行為不能構成刑法中的不作為。至于甲,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的規定,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的“周歲”,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從周歲生日的第二天起算。因其在生日當天實施殺人行為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因而其對殺人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28某甲是間歇性精神病人。某日,某甲喝醉了酒,把某公司老板打成重傷,在群眾抓捕他時,某甲因驚恐而精神病發作。則某甲(  )。

A.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減輕處罰

B.應當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應當負刑事責任

【答案】D

【解析】《刑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是否屬于精神病人應以其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精神狀態為準,在犯罪后精神病發作的,對其刑事責任沒有影響。對此種情況下的刑事責任追究的具體程序應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

29甲醉酒駕駛自己的汽車,超速行駛導致2名行人死亡。甲對此結果(  )。

A.應當負刑事責任

B.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不負刑事責任

D.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A

【解析】《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且醉酒并不屬于從輕、減輕或者是免除處罰的法定情形。

30下列選項屬于無認識(預見)的罪過形式的是(  )。

A.直接故意

B.間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過失

D.過于自信的過失

【答案】C

【解析】《刑法》第十五條規定,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其中疏忽大意的過失屬于無認識的罪過形式。

31甲外出時在自己的住宅內安放了防衛裝置。某日晚,乙撬門進入甲的住宅后,被防衛裝置擊為輕傷,甲的行為是(  )。

A.故意傷害罪

B.正當防衛

C.防衛不適時

D.民事侵權行為,不構成犯罪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注意在安裝防衛裝置一類題目中,需要辨別防衛裝置安裝的地點,若是防衛裝置安裝于私宅等地點,為正當防衛;若是防衛裝置安裝于室外空間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意外傷害的地點,則不屬于正當防衛。本案中,甲為保護自己的住宅而設置防衛裝置,在乙實施不法侵害行為時對其造成輕傷,符合正當防衛的成立條件。

32下列關于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的認識正確的是(  )。

A.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以防衛過當罪定罪處罰

B.緊急避險用于解決緊迫情況下合法利益之間的沖突

C.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D.事后防衛屬于防衛過當的一種形式

【答案】B

【解析】A項,防衛過當不是獨立的罪名;C項,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只可能是間接故意和過失;D項,事后防衛并不同于防衛過當,兩者分別違反了防衛時間與防衛限度的要求。

33關于犯罪停止形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犯罪停止形態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B.間接故意不可能有犯罪預備、未遂、中止形態

C.對過失犯罪而言,只有犯罪成立與否的問題,沒有既遂未遂的問題

D.在犯罪預備階段只能出現犯罪預備形態,不可能出現犯罪中止形態

【答案】D

【解析】犯罪預備是指行為人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創造條件的犯罪行為。在犯罪預備階段,如果行為人主動放棄繼續實施犯罪預備行為的,構成犯罪預備階段的中止

34犯罪的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存在于(  )。

A.所有故意犯罪中

B.所有過失犯罪中

C.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

D.所有間接故意犯罪中

【答案】C

【解析】過失犯罪由于行為人在主觀上不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客觀上只有出現了法定的危害結果時才能構成犯罪,不存在停止形態間接故意主觀上對犯罪結果是放任的態度,也不存在既遂、預備、未遂與中止。

35《刑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得逞”是指(  )。

A.犯罪結果沒有發生

B.犯罪行為沒有實施完畢

C.犯罪目的沒有達到

D.行為沒有具備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

【答案】D

【解析】犯罪沒有得逞,是指犯罪分子的行為沒有完成我國《刑法》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即犯罪行為已著手實行,未完成而停止下來。

36對于未遂犯的處罰,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有(  )。

A.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

C.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

D.對于未遂犯,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未遂犯的處罰一般要比既遂犯輕,但是,極個別情況下,對未遂犯的處罰可以不比既遂犯輕。而對于未遂犯,不存在沒有造成損害的,可以免除處罰的規定。

37甲盜竊一錢包,回家后發現其中有一封被盜人的信件,得知被害人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大為慚愧,于是將盜竊的財物依照信封上的地址原封不動地寄還給被害人。某甲的行為屬于(  )。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不成立犯罪

【答案】C

【解析】題中,甲犯罪行為已經結束,不能成立犯罪未遂,其行為屬于事后的悔過,可以作為酌定的量刑情節考慮。

38犯罪中止不可能發生在(  )。

A.犯罪的預備階段

B.犯罪的實行階段

C.犯罪行為尚未實行完畢的情況下

D.犯罪行為已經實行完畢且結果發生的情況下

【答案】D

【解析】犯罪中止必須發生在犯罪過程之中。犯罪行為的實施有一個過程,中止行為必須發生在過程以內,而不能發生在犯罪過程以外。這里的犯罪過程,包括預備犯罪的過程、實行犯罪的過程與犯罪結果發生的過程。

39甲、乙合謀盜竊國家珍貴文物,二人準備了盜竊用的工具。之后,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行為,乙的行為屬于(  )。

A.犯罪既遂

B.犯罪預備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人中止,不僅需要行為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而且需要制止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因此,乙因害怕受到刑罰懲罰而沒有與甲一同盜竊,甲單獨完成盜竊行為,乙雖然中止自己的犯罪行為,但是未能阻止其他共犯的行為,不成立幫助犯的犯罪中止,仍然成立犯罪既遂

40下列情形中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的是(  )。

A.二人以上共同故意不作為

B.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

C.同時犯

D.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行為人必須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即每個共同犯罪人都不僅認識到自己在實施某種犯罪,而且認識到還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在共同實施這種犯罪,并且每個共同犯罪人對他們共同犯罪行為會發生的犯罪結果,都是明知并且抱著希望或者放任其發生的態度。因此,二人以上共同過失行為、同時犯、事先未通謀的窩藏行為、包庇行為都不能成立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行為可以是共同作為,也可以是共同不作為,還可以是作為與不作為的結合。

41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  )。

A.犯罪集團

B.黑社會性質組織

C.恐怖組織

D.復雜共同犯罪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犯罪集團通常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42根據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進行分類,可以將共同犯罪人分為(  )。

A.主犯、從犯、脅從犯

B.首犯、教唆犯、幫助犯

C.組織犯、教唆犯、實行犯、幫助犯

D.教唆犯、主犯、從犯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人按照作用分類可以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主犯是指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從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犯罪分子,脅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處于被動地位,罪行也比較輕。

43下列不可能屬于共同犯罪中的主犯的是(  )。

A.在共同犯罪中提供幫助的人

B.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C.犯罪集體中的組織、領導者以外的人

D.教唆他人犯罪的人

【答案】A

【解析】《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犯罪集體中的組織、領導者以外的人可能是主犯,也可能不是主犯;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通常是起主要作用者,應按主犯的處罰原則處理,但在少數情況下,也可能起次要作用,應按從犯的處罰原則處理。A項屬于幫助犯,幫助犯指共同犯罪中沒有直接參與犯罪的實行行為,而是向實行犯提供幫助,使其便于實施犯罪,或者促使其完成犯罪的人。幫助犯在共同犯罪中處于次要作用,不可能構成主犯。

44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和從犯的數量是(  )。

A.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主犯

B.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從犯

C.共同犯罪人可能都是脅從犯

D.主犯只能是一個

【答案】A

【解析】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是多個,甚至所有的共同犯罪人都是主犯,但是不可能都是從犯或脅從犯

45下列情況屬于共同犯罪中的從犯的是(  )。

A.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B.在犯罪集團中的非組織、領導者

C.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人

D.被教唆實施犯罪的人

【答案】C

【解析】《刑法》第二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在犯罪集團中的非組織、領導者可能是主犯,也可能是從犯,還可能是脅從犯。被教唆犯罪的人也可能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是主犯。

46我國刑法對從犯的刑事責任的規定是(  )。

A.應當比照主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B.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C.可以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D.可以比照主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注意沒有“比照主犯”四個字。

47甲教唆精神病人乙犯罪,對甲的行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與乙構成共同犯罪

B.甲應單獨承擔刑事責任

C.甲是教唆犯

D.甲是間接實行犯

【答案】A

【解析】共同犯罪要求犯罪主體都具有刑事責任能力。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或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對教唆者應當按單獨犯論處,教唆者應單獨承擔刑事責任。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間接正犯”。

48趙某教唆李某殺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潛入王某家,適逢王某外出未歸,李某便將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強奸后逃離。本案中,趙某的行為(  )。

A.不構成犯罪

B.屬于意外事件

C.應當從重處罰

D.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答案】D

【解析】《刑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被教唆者沒有犯教唆之罪的,對教唆者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9對于單位犯罪(  )。

A.以單罰制為原則,雙罰制例外

B.以雙罰制為原則,單罰制為例外

C.一律實行單罰制

D.一律實行雙罰制

【答案】B

【解析】《刑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因此,單位犯罪以雙罰制為原則,單罰制為例外

50甲今年15周歲,綁架一名同學乙(13周歲),后因乙揚言等甲放了他要報警抓甲,甲一怒之下殺害了乙,則甲(  )。

A.不構成犯罪

B.構成故意殺人罪

C.構成綁架罪

D.構成故意殺人和綁架罪的競合

【答案】B

【解析】《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沒有規定對綁架罪承擔刑事責任,因此甲只對殺人行為承擔責任,構成故意殺人罪

51甲和乙有仇,欲殺乙,遂躲在乙回家必經路旁,等到乙快回家的時候,甲發現一人,身材很像乙,于是沖上去將其殺害,后發現不是乙,是甲的好友丙。對于甲的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不負刑事責任

B.甲犯了故意殺人罪

C.甲殺人出于重大過失

D.甲犯了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

【答案】B

【解析】題中,甲屬于對象認識錯誤,并不影響定罪,而且殺人的結果,即被害人死亡已經發生,因此犯罪既遂,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的備選項中,有2個或2個以上符合題意,至少有1個錯項)

1根據《刑法》,下列情形中,能夠確定不屬于共同犯罪的是(  )。[2010年真題]

A.甲、乙二人一起策劃并一起實施了盜竊行為

B.甲、乙二人在同一時間盜竊公司財物,但雙方對此并不知情

C.甲、乙二人共同殺人,乙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

D.甲策劃實施盜竊行為,并指使乙具體實施

E.甲對丙實施故意傷害行為,乙同時過失傷害了丙

【答案】BCE

【解析】《刑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需滿足至少三個條件:行為人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行為人有共同犯罪的行為行為人有共同犯罪的故意。A項符合上述三項條件,B項二人缺乏共同犯罪的故意,C項乙未達刑事責任年齡,D項符合上述三項條件,E項二人缺乏共同犯罪的故意。

2根據《刑法》,單位犯罪的主體包括(  )。[2010年真題]

A.公司、企業的內部機構

B.公司、企業

C.事業單位

D.機關

E.國家

【答案】ABCD

【解析】《刑法》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可作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可知單位犯罪的主體較為寬泛,但是國家不能成為單位犯罪的主體。另據最高法《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規定,單位的內部機構、分支機構,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犯罪,犯罪所得歸該機構所有,視為單位犯罪,可知公司、企業的內部機構在一定條件下構成單位犯罪的主體。

3根據《刑法》,對于正在進行的(  )等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2010年真題]

A.盜竊

B.搶劫

C.詐騙

D.強奸

E.殺人

【答案】BDE

【解析】《刑法》第二十條規定了無過當防衛的幾種情形: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措施,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不構成過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盜竊、詐騙不屬于上述情形。

4犯罪構成要件包括(  )。[2006年真題]

A.犯罪客體

B.犯罪主體

C.犯罪客觀方面

D.犯罪對象

E.犯罪主觀方面

【答案】ABCE

【解析】犯罪構成,是指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任何一種犯罪的成立都必須同時具備四個要件,即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和犯罪主觀方面

5我國《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為(  )。[2006年真題]

A.主犯

B.從犯

C.過失犯

D.教唆犯

E.脅從犯

【答案】ABDE

【解析】《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在共同犯罪活動中,由于各個共同犯罪人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因而每個人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也應當有所不同。為了明確打擊重點、區別對待,準確地依法定罪量刑,我國《刑法》把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

6下列關于主犯、從犯、脅從犯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A.脅從犯是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

B.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

C.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從犯而沒有主犯

D.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E.對于脅從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答案】ABCD

【解析】在只處罰首要分子的情況下,因不存在共犯關系,所以首要分子也就不是主犯。在共同犯罪中主犯和從犯是依各自的作用而定的,無主犯,自無從犯。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對于脅從犯,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7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B.人身危險性

C.刑事違法性

D.應受刑罰懲罰性

E.社會危害性

【答案】ACD

【解析】我國《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個方面: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8陳某(15周歲)因喜好計算機,于某日深夜潛入一公司內盜竊價值3萬余元的計算機原器件(事發后均被追回)。現問,對陳某應當(  )。

A.追究刑事責任

B.不追究刑事責任

C.從輕、減輕處罰

D.責令他的家長加以管教

E.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答案】BDE

【解析】《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盜竊罪不屬于相對刑事責任年齡承擔刑事責任的范圍。因此,對于陳某的盜竊行為,不可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不追究刑事責任并不意味著放任不管。《刑法》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9下列關于犯罪故意的表現形式,表述正確的是(  )。

A.明知危害結果可能發生,希望這一結果發生

B.明知危害結果必然發生,希望這一結果發生

C.明知危害結果可能發生,放任這一結果發生

D.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

E.應當預見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危害社會的結果,以致這種結果發生

【答案】ABC

【解析】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DE兩項屬于犯罪過失的表現形式。

10屬于正當防衛成立的條件的是(  )。

A.必須有危害社會的不法侵害行為發生

B.防衛行為必須是為了使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

C.防衛行為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及其親屬實施

D.防衛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損害

E.不法侵害必須正在進行

【答案】ABDE

【解析】構成正當防衛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起因條件:必須有危害社會的不法侵害行為發生時間條件:不法侵害必須正在進行對象條件:防衛行為必須針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施;主觀條件:防衛行為必須是為了使合法權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實施;限度條件:防衛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的損害。

11甲誤認為乙正在對其實施不法侵害,便對乙實行防衛行為,致乙重傷。經查,乙并未實施不法侵害行為。甲的行為(  )。

A.可能構成故意殺人罪

B.可能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C.可能屬于意外事件

D.可能屬于防衛過當

E.屬于假想防衛

【答案】BCE

【解析】必須有實際的不法侵害存在,這是正當防衛得以成立的客觀基礎和根據。所謂實際的不法侵害存在,是指不法侵害是客觀的、現實的。如果實際上并不存在,但是行為人自以為不法侵害存在而實施防衛行為的,屬于假想防衛。對于假想防衛,行為人有過失且刑法有規定的,為過失犯罪;行為人沒有過失的,屬于意外事件

12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相同點包括(  )。

A.目的相同

B.行為的對象相同

C.前提條件都包含有不法侵害

D.危害的來源相同

E.都不能超過必要限度

【答案】ACE

【解析】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都是為了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目的相同;前提都可以是不法侵害存在,并且都不能超過必要限度

13根據刑法規定,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而(  )的行為。

A.排除犯罪障礙

B.準備工具

C.制造條件

D.消除犯罪痕跡

E.銷毀證據

【答案】ABC

【解析】《刑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排除犯罪障礙的行為也應當屬于犯罪預備行為。DE兩項則屬于犯罪之后掩飾罪跡的行為。

14在犯罪過程中,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停止下來,可能構成(  )。

A.犯罪預備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E.正當防衛

【答案】AB

【解析】《刑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在犯罪預備階段中,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停止下來,構成犯罪預備

15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是(  )。

A.共同犯罪的主體為二人以上

B.各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

C.各犯罪人必須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D.各犯罪人在同一時間、地點實施犯罪

E.犯罪主體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

【答案】ABCE

【解析】《刑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必須是二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客觀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在主觀方面各共同犯罪人必須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而共同犯罪并不要求各共同犯罪人在同一時間、地點實施犯罪。

16犯罪集團的成立條件是(  )。

A.主體必須是2人以上

B.犯罪目的的明確性

C.犯罪活動的組織性

D.犯罪成員的穩定性

E.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答案】BCDE

【解析】《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其成立必須具備下述條件:三人以上;犯罪目的的明確性犯罪活動的組織性犯罪成員的穩定性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17關于我國刑法對教唆犯的刑事責任的規定,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

B.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C.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加重處罰

D.如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E.如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教唆犯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答案】ABD

【解析】《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于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E項錯在“應當”二字。

18下列關于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

A.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也決定犯罪性質

B.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要件,犯罪對象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

C.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侵害,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

D.犯罪對象對犯罪的定性、分類不存在影響

E.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

【答案】BCE

【解析】犯罪客體不同于犯罪對象。犯罪對象是指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物或人。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二者的區別主要有: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要件,犯罪對象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條件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侵害,而犯罪對象則未必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镶黄旗| 福鼎市| 清水河县| 扶沟县| 丁青县| 潍坊市| 安徽省| 墨竹工卡县| 麦盖提县| 常德市| 舞阳县| 铅山县| 阳新县| 宜城市| 萍乡市| 孝义市| 铜山县| 富川| 哈密市| 泗阳县| 出国| 宝清县| 额敏县| 龙游县| 西贡区| 苍梧县| 松滋市| 东城区| 庄浪县| 镇康县| 嵩明县| 平乡县| 大田县| 广饶县| 宣化县| 铜鼓县| 信阳市| 盘锦市| 波密县| 泾源县| 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