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典型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9105字
- 2021-06-11 17:37:45
1.3 典型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2014年10月、2012年10月自考真題]
A.政治控制
B.軍事侵略
C.經濟掠奪
D.文化滲透
【答案】B
【解析】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它們依仗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或者進行武力威脅,或者發動侵略戰爭,或者武裝干涉中國的內政,甚至直接出兵鎮壓中國革命。這種軍事侵略是逐步升級的,從騷擾、蠶食中國沿海、邊疆,到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甚至企圖瓜分中國。
2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割去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的不平等條約是( )。
A.《勘分西北界約記》
B.《改訂伊犁條約》
C.《北京條約》
D.《璦琿條約》
【答案】D
【解析】俄國利用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于1858年脅迫黑龍江將軍奕山與之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領土。A項,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B項,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7萬平方公里領土;C項,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余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319世紀五六十年代,沙皇俄國趁火打劫,通過一系列條約侵吞我國領土144萬多平方公里,這些條約不包括( )。
A.《璦琿條約》
B.《北京條約》
C.《勘分西北界約記》
D.《改訂伊犁條約》
【答案】D
【解析】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割去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余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D項,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7萬平方公里領土。
4將中國領土臺灣割讓給日本的不平等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璦琿條約》
【答案】C
【解析】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A項,《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B項,《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半島、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給法國和俄國。D項,《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國領土劃歸俄國。
5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開放的通商口岸城市不包括( )。
A.天津
B.漢口
C.九江
D.南京
【答案】A
【解析】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開放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等10個口岸。
61894年11月,日軍在中國制造了( )。
A.旅順大屠殺慘案
B.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C.濟南慘案
D.南京慘案
【答案】A
【解析】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在歷次侵華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屠殺了大批中國人民。例如,1894年11月,日軍在甲午戰爭中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在4天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2萬余人。
7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集中表現在( )。[2017年考研政治真題]
A.設立完全由外國人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
B.競相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
C.外國資本在中國近代工業中爭奪壟斷地位
D.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
【答案】B
【解析】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大大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后,德、俄、英、法、日等國于1898年至1899年競相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歐美報刊紛紛公開討論如何瓜分中國。A項,外國人在中國設立租界是從1845年11月開始的,設立完全由外國人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發生在《辛丑條約》之后。《辛丑條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C項,外國資本在中國近代工業中爭奪壟斷地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且這也不屬于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內容。D項,19世紀70至80年代,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
8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后,其對中國進行殖民剝削的主要形式是( )。
A.商品輸出
B.資本輸出
C.壟斷商品傾銷
D.掠奪廉價勞動力
【答案】B
【解析】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本輸出成為殖民剝削的重要形式。殖民主義進一步發展成為由少數帝國主義強國主宰的更完整的世界體系。對中國進行殖民剝削的主要形式也由商品輸出轉變為資本輸出,中日《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設廠,各國也援例進行,對華進行大規模的資本輸出。
9在中國近代史上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的帝國主義國家是( )。[2015年4月自考真題]
A.俄國
B.美國
C.英國
D.法國
【答案】B
【解析】19世紀70至90年代,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狂潮,也開始了瓜分中國、滅亡中國的罪惡陰謀。由于美國勢力來到中國的時間較晚,便于1899年9月至11月間照會各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即美國可以獲得他國在中國獲得的所有權益。
10鴉片戰爭以后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的是( )。
A.封建勢力
B.官僚資本與買辦資本
C.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D.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答案】D
【解析】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把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把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11中國近代史上人民群眾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是(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
B.太平天國的抗擊洋槍隊斗爭
C.臺灣高山族人民的抗日斗爭
D.義和團的抗擊八國聯軍斗爭
【答案】A
【解析】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郊區三元里一帶的淫掠暴行,激起當地鄉民的義憤,“不呼而集者數萬人”,與英軍展開激烈戰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爭的英雄氣概。
12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但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告結束的。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其根本原因是( )。[2011年考研政治真題]
A.軍事戰略錯誤
B.社會制度腐敗
C.經濟技術落后
D.思想觀念保守
【答案】B
【解析】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進行了英勇頑強的反抗,這些斗爭具有重大的歷史作用。但是歷次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宣告結束的。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原因主要有社會制度的腐敗、經濟技術落后、思想觀念保守等。其中,根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腐敗。社會制度的腐敗,使得經濟、技術等落后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改變。
1319世紀40年代以后,資本—帝國主義勢力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妄圖瓜分中國、滅亡中國。但是,帝國主義列強并沒有能夠實現他們的這一圖謀,其根本原因是( )。[2012年考研政治真題]
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異
B.中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C.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
D.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答案】D
【解析】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帝國主義列強之所以沒有能夠實現瓜分中國的圖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們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而帝國主義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根本原因在于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14下列關于《海國圖志》的積極意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2015年4月自考真題]
A.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B.綜述世界各國歷史、地理
C.吸納某些西方政治經濟學說
D.提出了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
【答案】C
【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纂了《海國圖志》,綜述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
15近代中國系統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A.龔自珍
B.魏源
C.林則徐
D.洪仁玕
【答案】B
【解析】魏源在1843年1月編成《海國圖志》,其內容除包括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以外,還有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論述海防戰略戰術的《籌海篇》,翻譯西人論述的《夷情備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圖說等。在《海國圖志》中,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A項,龔自珍是中國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主要成就是《己亥雜詩》。C項,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編成了《四洲志》,敘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等情況。D項,洪仁玕提出了一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方案——《資政新篇》。
161843年,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他在書中寫道:“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所說的夷之“長技”主要是指西方的( )。[2016年考研政治真題]
A.宗教和思想文化
B.教育和人才培養
C.軍事和科學技術
D.民主和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官吏和知識分子中的少數開明的有識之士開始注意了解國際形勢,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魏源在1843年1月編成《海國圖志》,其內容除包括世界各國的歷史、地理以外,還有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教訓、論述海防戰略戰術的《籌海篇》,翻譯西人論述的《夷情備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圖說等。在《海國圖志》中,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A項,借鑒西方思想文化主要是在辛亥革命以后。B項,借鑒教育和人才培養制度主要在洋務運動以后。D項,借鑒西方的民主和政治制度首次出現在戊戌變法。
17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欺凌不斷加深,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形勢也日益嚴峻,中國“睡獅”在西方列強的隆隆炮聲中逐漸蘇醒。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的重大事件是( )。[2016年考研政治真題]
A.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B.中日甲午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中法戰爭
【答案】B
【解析】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這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8鴉片戰爭后,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之后,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很多仁人志士開始探索民族出路。其中,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的是( )。
A.嚴復
B.林則徐
C.康有為
D.孫中山
【答案】D
【解析】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時就指出:“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于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由此,他喊出了“振興中華”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A項,嚴復寫了《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B項,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項,康有為在1898年4月保國會的演說中將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表現的淋漓盡致,他說“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
19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早在青年時代,孫中山先生目睹山河破碎、生靈涂炭,就提出( )。
A.“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
B.“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
C.“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D.“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
【答案】B
【解析】“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是孫中山在創建興中會時發出的感慨。A項,梁啟超在其《戊戌政變記》中寫到“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C項,“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是譚嗣同在1896年《有感》中所寫。D項,“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出自嚴復的《天演論》。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
1鴉片戰爭后中國被納入了歐美資本主義的世界條約體系,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主要有( )。
A.割占香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B.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航行,破壞了中國的領海主權
C.外國人在華不受中國法律管束,享受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D.協定關稅,則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答案】ABCD
【解析】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如:割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破壞了中國的領海主權;享有領事裁判權,外國人可以在中國橫行不法,中國政府卻無權干預;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中國海關不僅不能起到抵制外國商品傾銷、保護民族經濟的作用,反而成為外國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和政治控制的一個重要工具。
2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繼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 )。[2012年考研政治真題]
A.《虎門條約》
B.《望廈條約》
C.《黃埔條約》
D.《天津條約》
【答案】BC
【解析】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接著,1843年10月,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美國、法國等西方列強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簽訂的中美《望廈條約》,10月簽訂的中法《黃埔條約》。
3鴉片戰爭之所以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是因為鴉片戰爭使中國( )。
A.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
B.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
C.革命的任務發生了變化
D.階級及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
【答案】ABCD
【解析】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發生的變化有:①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②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況,主要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民族矛盾及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之間的階級矛盾。③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④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動,不僅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兩大舊階級發生了變化,還有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新的階級產生。
4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沙皇俄國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些不平等條約主要有( )。
A.《璦琿條約》
B.《北京條約》
C.《勘分西北界約記》
D.《改訂伊犁條約》及五個勘界議定書
【答案】ABCD
【解析】A項,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簽訂,割去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B項,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割去烏蘇里江以東40余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C項,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D項,1881年,通過《改訂伊犁條約》和5個勘界議定書,割去7萬平方公里領土。
5通過兩次鴉片戰爭,英國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如割占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還有( )。
A.協定關稅
B.投資設廠、駐扎軍隊
C.外國船艦可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
D.領事裁判權
【答案】ACD
【解析】ACD三項,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英國獲取了協定關稅的權力;1843年又強迫簽訂《南京條約》的附件,英國獲取領事裁判權。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國獲取了在中國領海自由航行的權力。B項,日本在《馬關條約》中最早獲取在中國投資設廠的權力,駐扎軍隊是八國聯軍在《辛丑條約》中攫取的權力。
6下列條約中涉及香港的有( )。
A.《南京條約》
B.《辛丑條約》
C.《北京條約》
D.《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答案】ACD
【解析】A項,《南京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C項,中英《北京條約》規定清朝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D項,《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咀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余部分,即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
7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含義。1894年7月,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清朝在戰爭中戰敗。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 )。[2015年考研政治真題]
A.中國海關的行政權落入外國人手中
B.中國人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覺醒
C.臺灣被日本侵占
D.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答案】BCD
【解析】A項,中國的海關行政權落入外國人手中始于1859年。1861年起,廣州副稅務司英人赫德任總稅務司(初為代理),一直管理中國海關近半個世紀。B項,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CD兩項,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臺灣島、澎湖列島給日本,這大大刺激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領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強爭奪中國的矛盾。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后,德、俄、英、法、日等國于1898年至1899年競相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8下列各項中符合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狀況的有( )。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
B.基本生產結構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小農經濟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D.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三者常常結合在一起
【答案】ABCD
【解析】A項,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的地位。封建統治階級從皇帝、貴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擁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則很少或者沒有土地。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交納高額的地租。BC兩項,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D項,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封建政權還向農民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和攤派徭役。農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生活極端貧困。
9在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中國不可能在獨立的基礎上與外國發生經濟往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同中國發生經濟關系,不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經濟。列強控制中國經濟的方式有( )。[2017年考研政治真題]
A.在中國設立出版機構宣傳西學
B.在中國設立銀行
C.控制中國的關稅和鹽稅
D.控制中國的交通運輸業
【答案】BCD
【解析】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包括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和文化滲透。其中,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方式,除了強迫中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外,主要是利用其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榨取,逐步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A項,在中國設立出版機構宣傳西學不屬于經濟方式,屬于文化滲透。B項,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這些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C項,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D項,列強控制了中國的交通運輸業,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尤其是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范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
10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是( )。
A.存在著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錯誤
B.蒙受封建統治者的欺騙
C.小生產者的局限性
D.對外國帝國主義具有依賴性
【答案】ABC
【解析】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原因在于:①當時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義和團運動存在著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錯誤;②由于不認識帝國主義聯合中國封建地主階級以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義和團曾經蒙受封建統治者的欺騙;③由于小生產者的局限性,義和團運動中還存在著許多迷信、落后的傾向。
11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邊疆危機”的主要表現有( )。
A.英國從印度侵入西藏,從緬甸入侵云南
B.法國從越南侵犯廣西
C.俄國從中亞入侵新疆
D.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國臺灣
【答案】ABCD
【解析】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英國從印度侵入西藏,又從緬甸入侵云南;法國則從越南侵犯廣西;俄國從中亞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國臺灣。
12中日甲午戰爭以后,民族意識普遍覺醒。先進中國人提出的主要口號是( )。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救亡圖存
C.振興中華
D.“自強”“求富”
【答案】BC
【解析】A項,“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是魏源在1842年編著的《海國圖志》中提出的。B項,“救亡圖存”是中日甲午戰爭后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提出的。C項,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D項,“自強”“求富”的口號是洋務派在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提出的。
1319世紀90年代末中國出現戊戌維新運動不是偶然的,它的發生有深刻的歷史背景,主要有( )。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
B.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
C.甲午戰爭慘敗造成的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
D.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在中國迅速傳播
【答案】ABCD
【解析】19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掙脫外國資本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甲午戰爭的慘敗,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而站在救亡圖存和變法維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他們把向西方學習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內憂外患的沖擊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過程中,人們逐步形成了一個共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而當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進步的,它們成功地建設了資產階級的國家。日本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學。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的改良思想迅速傳播開來,逐步形成為變法維新的思潮,并發展成一場變法維新的政治運動。
14在近代中國社會的諸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包括( )。
A.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
B.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
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D.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答案】BD
【解析】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呈現出錯綜復雜的狀況。其中有:中華民族與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封建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派系的矛盾,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爭奪的矛盾,等等。在這些社會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15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兩大歷史任務。兩個任務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兩大歷史任務的聯系在于( )。
A.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除障礙
B.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
C.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創造必要的前提
D.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解析】近代中國的時代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的主題、內容和實現方式都不一樣,不能相互替代,但又息息相關,不能分割。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三、簡答題
1簡述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
答:鴉片戰爭以前,中國處于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有鮮明的特點。
(1)經濟結構
①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的地位。封建統治階級從皇帝、貴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擁有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則很少或者沒有土地。農民租種地主的土地,交納高額的地租。
②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③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封建政權還向農民征收各種苛捐雜稅和攤派徭役。農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生活極端貧困。
(2)政治結構
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開始,歷朝的統治者不斷加強皇權,以統制人民,并加緊對地方官員的控制和監督。
(3)文化結構
自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統治者同時吸收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實行專制統治。
(4)社會結構
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君權、父權、夫權。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一方面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
2簡述資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途徑。
答:鴉片戰爭以后,資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途徑有以下幾點:
(1)軍事侵略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進行軍事侵略。它們依仗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或者進行武力威脅,或者發動侵略戰爭,或者武裝干涉中國的內政,甚至直接出兵鎮壓中國革命。這種軍事侵略是逐步升級的,從騷擾、蠶食中國沿海、邊疆,到割占中國大片領土,甚至企圖瓜分中國。
①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侵華戰爭。在歷次侵華戰爭中,外國侵略者屠殺了大批中國人民。
②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每一次戰爭之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都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在中國的經濟、政治特權,劫掠中國的財富,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③勒索賠款,搶掠財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發動戰爭來侵略中國、屠殺中國人民,并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造成中國嚴重的財政危機,直接破壞和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同時,列強在侵華戰爭中還公開搶劫中國的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
(2)政治控制
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
①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在鴉片戰爭時期,外國侵略者還只是通過中國內部的妥協派貴族大臣,來對清政府施加壓力和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終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
②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還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
③扶植、收買代理人。為了控制中國的政治,把中國政府變成自己的馴服工具,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特別注意在中國政府中扶植、收買自己的代理人。
(3)經濟掠奪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方式,除了強迫中國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外,主要是利用其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賦予的特權,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進行掠奪和榨取,逐步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其具體表現有: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等。
(4)文化滲透
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在對中國實行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的同時,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其目的是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外國列強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鼓吹“種族優劣論”,為侵華制造輿論,強迫中國永遠成為西方列強的附庸國。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3簡述歐美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過程以及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威脅。
答:(1)歐美主要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①1640年,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至18世紀,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等歐美主要國家先后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制定符合本階級利益的各項政策,以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并利用國家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②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工業革命的發生上,工業革命的推進,大機器生產逐漸替代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十分迅速。
(2)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對中國的威脅
①商品生產的無限增長,需要開辟新的原料市場和產品市場,尋求新的殖民地。
a.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殖民主義者主要是通過海盜式地掠奪土地與財物、欺詐性的貿易和奴隸販賣等方式,從世界各地攫取巨額財富。
b.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工業革命之后,殖民主義者加緊對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淪為列強所壟斷的商品傾銷市場、廉價勞動力與廉價原料的供應地和自由投資市場。
②開辟新的市場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需要,經濟危機的發生,促使西方列強發動新的侵略戰爭以此擺脫危機,由此,他們把目標指向了中國。
四、論述題
1試述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2013年10月自考真題]
答:以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資本—帝國主義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2)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外國列強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3)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4)中國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體,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5)由于近代中國處于外國列強的爭斗和間接統治之中,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后來,外國列強還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
(6)在外國列強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以致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部分地區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
2試述近代中國的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
答:19世紀70至90年代,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爭奪殖民地的狂潮,也開始了瓜分中國、滅亡中國的罪惡陰謀。
(1)邊疆危機
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開始蠶食中國的邊疆地區,中國陷入“邊疆危機”。主要表現為:
①英國從印度侵入西藏,又從緬甸侵入云南。
②法國則從越南侵犯廣西;俄國從中亞入侵新疆。
③日本吞并琉球,侵犯臺灣。
(2)瓜分危機
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瓜分達到高潮。主要表現為:
①俄國一直把中國東北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馬關條約》后,俄國各種借口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東北全境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
②1898年3月,德國強租膠州灣,將山東劃入自己勢力范圍。
③1899年11月,法國強租廣州灣,并要求清政府不得把云南、兩廣割讓給他國,滇、桂、粵三省便成了法國的勢力范圍。
④1898年2月,英國要求清政府不得將長江沿岸各省租與他國,長江流域成了英國的勢力范圍;6月,強租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島嶼的中國領土99年;7月強租威海衛。
⑤1898年4月,日本要求清政府不得把福建省讓予他國,福建成了日本的勢力范圍。
⑥美國于1899年9月至11月間照會各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即美國可以獲得他國在中國獲得的所有權益。
3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未能實現的原因是什么?
答:19世紀末期,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并未實現,其原因主要包括:
(1)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原因。
瓜分中國,變中國為自己的殖民地是外國列強的共同圖謀,但是彼此之間又有許多矛盾、沖突,甚至可能爆發戰爭。因此,列強經過協商,暫緩瓜分中國,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為統治中國的工具,實行“以華制華”。
(2)列強不能滅亡和瓜分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
在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期間,中國人民以其不畏強暴,敢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打擊了侵略者,使他們不敢為所欲為地瓜分中國。這一點連侵略者也承認。
(3)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義和團運動存在盲目、籠統的排外主義的錯誤,無法認清帝國主義與清王朝互相勾結的本質,曾一度為清政府欺騙,還存在有許多迷信、落后的傾向。但是,義和團運動在粉碎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斗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遏制了侵略者瓜分中國的圖謀。
4試述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2013年4月自考真題]
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除了繼續遭受本國殘酷的封建壓迫以外,更遭受了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勢力殘暴的民族壓迫。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中國人的心頭。近代中國人民的斗爭,主要是以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為出發點的。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1)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
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①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②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2)兩大歷史任務的相互關系
兩大歷史任務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
①兩大歷史任務的區別
a.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從根本上推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著重解決生產關系問題;
b.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和社會落后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近代民族工商業,著重解決生產力問題。
②兩大歷史任務的聯系
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務即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為第二大任務即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完成創造條件。
a.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只有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廢除列強同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才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改變買辦的和封建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開辟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b.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終目的是使中國走向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夕,先進的中國人是如何探尋救國救民真理的?
答:鴉片戰爭打破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天朝上國”的美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觀點,具體如下:
(1)“師夷長技以制夷”
受到鴉片戰爭失敗的強烈刺激,中國官吏和知識分子中少數愛國的有識之士,開始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
①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除了堅決主張嚴禁鴉片、抵御外國侵略以外,還注意了解西方,贊成正常的對外貿易。1839年,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編成了《四洲志》。
②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纂了《海國圖志》,綜述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及中國應采取的對外政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國家富強,抵御外來侵略。
(2)早期維新思想
19世紀70年代以后,馬建忠、王韜、鄭觀應、薛福成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某些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變革封建專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思想影響。
(3)救亡圖存與振興中華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圖謀瓜分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①1895年,嚴復在《救亡決論》一文中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此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他用社會進化論思想,激發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1898年4月,康有為疾呼,中華民族面臨著成為“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的危險,要求中國人要發憤自救。
②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圖存成了時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孫中山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中國的志士仁人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指引下,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道路。
五、材料分析題(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回答問題)
1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聯軍占領北京之后,曾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其后更繼以私人搶劫,無一英人對于搶劫之事,視為非法行動。在日本方面,則對此種掠奪之物照例歸于國家,由此所得之款其數至為不少。據日本某將軍之報告,只天津一處搶劫所得者,即有二百萬兩之多。至于美國方面,對于搶劫之事本來禁止,但美國軍隊頗具精明巧識,能破此種禁令,為其所欲。
——摘自瓦德西:《庚子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
材料2
經濟技術水平在戰爭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決不能把它夸大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事實上,在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中,也不乏用落后武器打敗侵略者的戰例,特別是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劉永福、劉銘傳等都曾多次打敗法軍。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使)林則徐等有膽識的抵抗派遭到排擠、打擊,他們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民心可用”等克敵制勝的正確方針被當權者摒棄。群眾自發的反侵略斗爭受到統治者壓制。
——摘自林國華:《評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分歧》
材料3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從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直至現在的抗日戰爭,都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頑強的反抗精神。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斗爭,使得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摘自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1)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了哪些危害?
(2)結合材料2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3)結合材料3說明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的最根本原因。
【參考答案】
(1)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造成了哪些危害?
答:①政治上,為了統治中國,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通過控制中國政府,操縱中國的內政、外交,把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另外,通過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每一次戰爭之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都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攫取在中國的經濟、政治特權,劫掠中國的財富,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②經濟上,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性,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成了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數城市的經濟得到畸形繁榮以外,中國廣大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經濟都瀕臨破產。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導致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后和人民的貧困。
③文化上,列強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外國教會中的某些勢力還利用宣傳宗教和西學的名義,宣揚殖民主義奴化思想,企圖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摧毀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結合材料2分析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失敗的原因。
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都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①根本原因:社會制度的腐敗
1840年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逐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中國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多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許多官員貪污腐化,克扣軍餉。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逃脫。統治者們還常常壓制與破壞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清政府不戰而敗的中法之戰是典型例子。
②重要原因:經濟技術的落后
19世紀中葉,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經過工業革命,經濟和技術飛速發展,封建的中國已被遠遠拋在后面。這是中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失敗的重要原因。
(3)結合材料3說明帝國主義“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的最根本原因。
答:帝國主義列強至今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的最根本原因,是中華民族進行的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具體包括:
①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例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后期的太平軍曾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軍和外國侵略者指揮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及部分清軍與之展開殊死斗爭等。
②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例如,在抗擊外國侵略中表現出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的劉銘傳、馮子材等愛國官兵,英勇獻身的關天培、鄧世昌、林永升等愛國官兵。
2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西藏和平解放,實現了祖國大陸的完全統一,為百萬農奴翻身作主人開辟了道路,開啟了西藏繁榮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從60年前那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點開始,這片遼闊的高原徹底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歷經民主改革、自治區成立、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專制走向民主、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今天的西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繁榮、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宗教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這60年,古老的青藏高原發生了千年未有的歷史性巨變,實現了社會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這60年,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徹底告別封建農奴制,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這60年,西藏全區的生產總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幾十倍上百倍地增長,無公路、無航空、無鐵路的歷史相繼終結,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60年,西藏的民族優秀文化得到充分繼承和發展,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和保護。這60年,西藏的自然環境得到精心保護,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歷史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西藏。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西藏才有繁榮進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建設更加富饒祥和的新西藏》《人民日報》
材料2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英國侵略勢力趁機染指西藏。英軍先后于1888年、1903年兩次武裝入侵西藏,因遭到西藏軍民的抵抗而失敗。在靠武裝侵略沒能達到將西藏變為殖民地的目的后,帝國主義開始在西藏培植親帝分裂勢力,策劃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活動,煽動“西藏獨立”。1907年8月31日,英俄帝國簽訂《西藏協定》,第一次在國際文件中把中國對西藏地方的主權篡改為“宗主權”。1913年,英帝國策劃召開西姆拉會議,唆使西藏代表首次提出“西藏獨立”的口號,當即遭到中國政府代表的拒絕。英國代表于是提出所謂“折衷”方案,企圖將中國在西藏地方的主權篡改為“宗主權”,使西藏在“自治”的名義下脫離中國政府的管轄,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堅決反對。1914年7月,中國政府代表奉命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并發表聲明概不承認任何此類條約或文件,同時將立場照會英國政府,西姆拉會議遂以破產而告終。194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英國代表的支持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公開進行“西藏獨立”活動,因遭到全國人民和國民政府的反對而不得不改變原議。
1947年,英帝國主義幕后策劃邀請西藏派代表參加“泛亞洲會議”,在會場上懸掛的亞洲地圖和萬國旗中把西藏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來對待,經中國代表團嚴正交涉,會議組織者不得不改正。1949年7月8日,西藏地方政府以“防止共產黨混跡西藏”為借口,下令將國民政府駐藏辦事處人員及相關人員驅趕出西藏,制造了“驅漢事件”。1949年11月,西藏地方政府決定派所謂的“親善使團”赴美國、英國、印度、尼泊爾等國,尋求對“西藏獨立”的政治支持和軍事援助,加緊分裂國家的活動。1949年底,美國人勞爾·湯姆斯以“無線評論員”名義在西藏探索“華盛頓給西藏以可能的援助”,并在美國報刊上宣稱“美國已準備承認西藏為獨立自由”的國家。1950年上半年,一批美國槍支彈藥經由加爾各答進入西藏,用以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
歷史事實清楚地證明,所謂“西藏獨立”完全是新老帝國主義侵略者炮制出來的,是西方侵略勢力瓜分中國領土陰謀的一部分。
——《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書
請回答:
(1)結合材料分析近代以來資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2)結合材料分析西方制造所謂“西藏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參考答案】
(1)結合材料分析近代以來資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答:近代以來資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
①19世紀70至80年代,帝國主義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此時,非洲基本上被瓜分完畢,亞洲也大部分被列強瓜分。中國這個還保存著名義上獨立的半殖民地國家,成了尚未被瓜分的“僅有的富源”。
②列強侵略中國鄰國,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在進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國的爭奪中,占據一個有利的地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
(2)結合材料分析西方制造所謂“西藏問題”的根源是什么?
答:“西藏問題”,是西方列強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結果。爭論“西藏問題”,實質上就是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問題,即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是一個獨立國家。中國政府和人民認為,西藏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①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英國入侵西藏,因遭到西藏軍民的抵抗而失敗。在靠武裝侵略沒能達到將西藏變為殖民地的目的后,帝國主義開始在西藏培植親帝分裂勢力,策劃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活動,煽動“西藏獨立”。
②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殖民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繼承了包括印度安全戰略的大量英國殖民主義遺產,一些人士置中印兩國友好大局于不顧,仍在幻想把中國的西藏打造成中印之間的“緩沖區”。發動叛亂外逃印度的十四世達賴集團,于上個世紀80年代,在美國國會和法國歐洲議會,提出了與當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印度安全戰略一脈相承的“中間道路”,作為對抗中央政府的政治綱領,博得了西方反華勢力的陣陣喝彩,成為西方向中國施壓的依據。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出于冷戰及以后對華戰略的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培植、扶持和利用十四世達賴集團對付中國,不斷炒作“西藏問題”,通過涉藏法案、設立“西藏問題特別協調員”,公然違背國際法原則,干涉中國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