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在確定教育目的時應以什么為依據?

答:(1)教育目的的含義

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頭腦中預先存在的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取得的結果。它指明教育要達到的標準或要求,說明辦教育為的是什么,培養人要達到什么樣的規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育任務的確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全部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都起著指導作用。

(2)確定教育目標的依據

人們在規定教育目的時必須以一定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規律為依據,主要包括:

物質生產水平。物質生產是教育存在和發展的絕對條件和永恒基礎,物質生產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社會能夠提供給教育的物質條件以及個人受教育時間的多寡,從而也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成員發展的可能性。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制約教育目的的最終決定因素。

生產力是人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生產力中人的因素不僅是生產力的必要因素,而且是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勞動者的勞動能力是由體力、智力、文化知識、勞動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等因素共同構成的。人的智力要靠教育來開發,勞動技能、勞動經驗和各種生產知識要靠教育來獲得。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生產力要一點一滴地積累下來,一代代地傳遞下去,也要靠教育才能做到。因此,一定的生產力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對勞動者的培養提出自己的要求。

生產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一定社會的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對教育目的起著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任何一個社會對教育的要求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產生,并受這種關系的制約。因此,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教育與周圍現實的關系,必定由一定條件下的物質生活需要或物質經濟利益決定。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統治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在眾多教育目的中占有統治地位。

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教育總是直接指向處于一定發展階段的受教育者的個體,為了使受教育者身心發展達到預期的結果,教育目的制定者不能不考慮個體身心發展的可能性。例如,在規定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要求時,不僅要根據社會對個人發展提出的要求,同時也要考慮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和過程,必須把兩個方面的要求統一起來。

教育目的作為總的指導思想,終究只是對教育活動的最一般的規定,它的具體化還需通過制定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具體目標乃至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才能最后實現。因此,教育目的是一個體系,是一個以總的教育目的為核心,以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各級各類課程目標、每個單元、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為具體內容構成的內在和諧的有機整體。但不論是哪一層次的教育目的,它都必須充分考慮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

2概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要點。

答: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理論要點是:

(1)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工業生產的產物

馬克思深入地研究了分工和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生產分工只是在性別、體力、需要等基礎上自發產生的自然分工。由于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了生產分工的需要,于是原始的自然分工變成了不同生產個體之間的分工,分工便帶上了社會性質。這種社會分工在其自身的發展進程中突出地表現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它造成了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對立,造成了勞動者的片面發展。資本主義的分工制度在工場手工業時期達到了頂點,同時開始走向反面,因為大工業要求用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承擔社會局部職能的個人。

(2)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涵義

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首先是指人能夠適應不同的勞動需求,把不同的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馬克思始終堅持在勞動發展史中來考察人的發展問題,認為沒有勞動,社會和個人就都不可能存在,更談不上人的發展。正是在這意義上,他認為人類的生產勞動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勞動性質以及個人發展的片面性、局限性。他把資本主義生產下的人的片面發展具體化為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面,又從資本主義內部出現的新的經濟條件出發,論證了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自由時間與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人的發展領域包括了兩個方面,即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勞動時間創造了人類才能發展所必需的物質方面,而自由時間“就是財富本身”。因此,自由時間同勞動時間一樣,也是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是人的后天各種才能、志趣、道德和審美能力充分發揮的又一個廣闊領域,馬克思因此稱其為“真正的自由王國”。

(3)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社會條件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具備以下社會條件:

市場的擴大和交往的普遍性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大工業的發展使自由時間增多,從而為個人全面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

大工業的發展使新的產業不斷興起,勞動變換加速,從而要求人必須全面發展。

馬克思也論述了一般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他把大的全面發展看成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和主要內容,把能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看成是區別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標準。

(4)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是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個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從三個方面對大工業生產條件下的教育問題作了深入的考察:

考察了男女青少年參加現代生產勞動的可能性;

考察了由于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和綜合技術教育的實施而出現的各種新型學校;

考察了當時制定的工廠法中有關使初等教育同工廠勞動相結合的條款。

馬克思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揭示,未來社會全面發展的教育已經在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來,未來教育的特征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試分析建國以來教育目的的演變。

答: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曾就教育目的發表過見解。早期的教育目的一般都是由個人提出和倡導,爾后得到社會的承認并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到了近代,隨著教育職能的日益顯著和教育規模的日益擴大,對教育的管理開始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控制系統,并納入到國家行政之中。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目的演變的過程如下:

(1)建國以后,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澤東于1957年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段話是對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第一次概括的表述。

(2)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肯定了這一教育目的,該文件指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正確地解釋了全面發展的涵義,是我國教育的目的,這可以說是建國以后黨和國家對于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確表述。此外在《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還正式提出了“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兩種提法對我國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影響。

(3)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該文件對于我國教育目的作了這樣的表述:“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本o接著在同年11月的五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又紅又專的人才,堅持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

(4)在1982年的新憲法中,關于我國教育的目的是這樣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5)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決定》指出,我國教育應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級各類建設人才,并明確指出了這些人才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

(6)198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了我國義務教育的目的:“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這一規定雖然是針對義務教育而言,但也具有教育目的的性質。

(7)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認真貫徹“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針。

4如何理解和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

答:(1)對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解

我國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時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這些不同的表述在總體上又是統一的,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來,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點:

我國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從我國教育目的的各種表述可以看出,我們始終堅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方向,始終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這實際上是現階段落實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表現,但是我們不能將“全面發展”理解為只有德、智、體三個方面。人的精神結構中除了品德和智力兩個方面,至少還應包括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應當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質這一維度。全面發展的核心內涵是個性的自由發展,使學生主動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更是我國教育長期和根本的任務。但是,全面發展也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只能實現在一定歷史階段最大可能的全面發展。

我國教育目的有鮮明的政治方向

我國的教育目的始終強調我們所要培養的人才是符合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或社會主義方向的人。在教育目的的階級性上,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有其明顯的特點。它既不同于宣揚超階級的資產階級教育目的,也不同于古代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剝奪絕大多數人的受教育權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教育目的。社會主義的教育追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并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發展的可能。同時,它也根據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要求受教育者做到政治與業務素質的統一,德才兼備。

追求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社會主義社會是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為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現代社會也需要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社會成員,從而促進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必須具有以前各社會階段所沒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所以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在強調全體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時,也必然激勵個人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其他個性品質,強調個體才能和特長的充分發揮,從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較為完善的教育目的內涵。

(2)我國教育目的的落實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動的核心,為了充分發揮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促進功能,教育工作者應當特別重視教育目的的落實。

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教育目的實際上就是教育活動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要認真落實我國的教育目的,必須對當代社會和未來發展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認識。要培養合乎時代需要的一代新人,應當特別注意人才素質的幾個方面:

a.創造精神。創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識基礎和科學素養、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面對龐雜的信息世界,能夠進行有效的篩選,迅速捕捉有價值的信息,獨立分析和決策,取得最優效益的能力。

b.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即學以致用,解決實踐中問題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學以致用不僅是鞏固知識學習的需要,更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參加適度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是培養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徑。

c.開放思維。即要改變單一的思維參照系,擴大思維的空間范圍,具有高度的寬容精神、開放胸懷,敢于接納新生事物,特別要具有在國際視野中對問題進行比較和分析的能力。

d.崇高理想。創造精神和開放的胸懷只有與崇高的未來理想相結合才具有方向性。未來對青年一代的要求,不僅是有知識、有能力、有創造精神和開放思想,還必須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優良的道德品質,具有為國家、社會的美好前途奮斗的精神。

正確處理教育活動中的各種關系

a.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的關系。教育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體的教育活動目標。除了考慮落實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標還應結合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性質和任務,以及特定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及規律來確立。從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標的轉換實際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體的實現過程,所以應當對不同學校的教育目標有正確的理解與界定。

b.德智體美諸育之間的關系。我國提倡的教育目的,可以理解為應當進行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幾個方面的全面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德、智、體、美等素質的全面發展。而教育對象素質的全面發展又需要實現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諸育并舉和相互貫通,所以正確處理諸育關系對于教育目的的實現至關重要。在諸育關系認識上,有兩點至關重要,主要為:一是各育均有相對的獨立性。應當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或領域的特點實施合乎規律的教育,有重點地完成整體教育目標,同時使德、智、體、美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進;二是現實或真正的教育應是一體的。在實際工作中雖然有所分工,但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體、美諸育的任務,都應是德育兼智育、體育和美育工作者。只有這樣,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實現。

c.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這實際上是我國教育目的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統一的一個具體要求。全面發展的一個維度是自由發展,全面發展不僅不排斥個性發展,而且是以個人合乎本性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發展,不同個體所處環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質和客觀條件也不同,因而會形成不同的個性、興趣和特長。所以,必須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殊性對學生因材施教,在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的同時求得他的全面發展。

d.全面發展與職業定向的關系。在義務教育階段,個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于使有特殊個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適應未來不同社會工作的需要,在義務教育完成之后,各階段的教育都直接具有職業定向的性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終究要在一定社會中生活、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須為不同的社會崗位培養人才。如果不注意不同教育的性質和實際,一味片面強調劃一的全面發展,反而會葬送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永善县| 农安县| 阿城市| 塔城市| 上饶县| 定南县| 玛沁县| 晋中市| 奉节县| 新疆| 聂拉木县| 新安县| 甘南县| 南京市| 炎陵县| 阿尔山市| 会昌县| 西贡区| 禹州市| 贵港市| 永川市| 铅山县| 斗六市| 东兴市| 平邑县| 宁城县| 天全县| 新密市| 娱乐| 枝江市| 镶黄旗| 武宁县| 尚义县| 铜陵市| 尼木县| 安庆市| 洛宁县| 曲靖市| 靖宇县|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