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教育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5343字
- 2021-06-11 17:55:24
第2章 教育的概念
1列舉三個不同的教育定義,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并試著給出自己的教育定義,加以理論闡述。
答:“教育”是教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給“教育”下定義是對教育現象理性認識的開始。在教育學界,關于“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
(1)三種不同的教育定義
①裴斯泰洛齊:“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展。”
②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
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2)對以上三種教育定義的分析
以上三種定義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動的某些屬性,但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教育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遞社會文化、傳遞人類生產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這就是說,給“教育”下定義應該兼顧社會和個體兩個方面。
分析以上三種對教育的定義可以看出:
①裴斯泰洛齊給教育的定義看到了教育培養人的功能,但是他忽視了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要受社會因素和社會要求影響的,忽視了教育的社會性一面。
②斯普朗格和陶行知給教育的定義的共同缺陷是過于寬泛,忽視了教育的目的性,而且只強調了教育的外部強化作用,忽視了教育的個體性。教育活動中包含著傳遞人類文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傳遞過程都是教育;同樣,生活中包含著教育因素,但生活不等于教育。把教育等同于“一種文化過程”或者“生活”,使教育失去了應有的規定性;將教育看作是一種外在的強制過程,忽略了個體內在需要和身心發展水平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3)教育的定義及其理論闡述
綜上所述,應該將教育定義為: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的實踐活動。
①該定義描述了教育的“實踐特性”,即教育這個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類型的實踐活動,而不是純粹的理念或在某種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規則。作為一種實踐活動,教育必然有其明確的目的,沒有明確目的的、偶然發生的外界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就不能稱為教育。
②該定義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過程:一方面是“個體的社會化”,另一方面是“社會的個性化”。個體的社會化是指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把個體培養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態度、知識技能結構的人;社會的個性化是指把社會的各種觀念、制度和行為方式內化到需要、興趣和素質各不相同的個體身上,從而形成他們獨特的個性心理結構。這兩個過程是互為前提、密不可分的。
③該定義強調了教育活動的“動力性”,即教育活動要在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過程中起到一種“促進”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撫養、養育行為嚴格來說就不能稱為教育,因為這類行為都是在自然狀態下發生的,在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方面起不到一種“引導”“促進”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說,教育與一組特殊的條件相聯系,如明確的目的、精心選擇的課程、有專門知識的教師、良好的校園環境等。
④該定義強調教育行為發生的社會背景,強調教育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之間的聯系,從而說明教育活動的社會性、歷史性和文化特征。
2比較幾種不同的教育起源學說,談談你對教育起源的看法。
答: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關于教育起源問題,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具體分析如下:
(1)幾種不同的教育起源學說
①神話起源說。神話起源說是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主要觀點是: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非科學的,主要是因為當時人類在教育起源問題上認識水平的局限。
②生物起源說。生物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勒圖爾諾與英國的教育學家沛西·能。主要觀點是: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于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于動物界;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從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
生物起源學說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其他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相似性,比起神話起源說來,是一個大的進步,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其根本錯誤在于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其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質的差別。
③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史家孟祿。主要觀點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以上三種教育起源學說大致反映了人們認識教育起源的歷史過程,從神話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這三種學說沒有能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沒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內在動力和社會原因。
④教育的勞動起源說。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被稱為教育的社會起源說。其主要觀點是:a.人類教育起源于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b.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c.教育產生于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d.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e.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2)對教育起源的看法
教育的起源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起源”不同于“產生”和“出現”,僅說明某事物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不夠的,還要說明該事物由何而生,從何演化而來。也就是說,要找到教育從中脫胎的事物,即教育的原型,能夠成為教育原型的事物必須包含著教育的基本要素,而且要素間具有內在聯系。
在原始社會人類活動中具有這些條件的活動,就是人類相互之間非物質性的交往活動。只要這類交往發生,就必然存在交往的雙方和交往的內容,并產生交往的結果,即在交往雙方身上產生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影響。當這類交往被意識到,并逐漸形成較為固定的內容和較為固定的教和學的關系時,教育活動就產生了。因此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
3教育本質論爭的意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請給出你自己的教育本質觀。
答:教育本質問題所要追問的是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社會實踐活動的質的規定性,是教育的核心問題。
(1)教育本質論爭的意義
教育的本質問題最早是由前蘇聯教育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我國學者曾于同一時期介紹過此問題及他們討論的結果。我國教育學界關于教育本質的討論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持續到90年代,新時期的重要教育學者幾乎都參與了這場討論。這是我國教育學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論論爭,對我國20世紀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論發展和教育改革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討論過程中由于各自的視野不同、立場不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論爭沒有最后的結論,但圍繞著爭論,學者們開始了深層的反思,開始了教育本質問題的元研究。準確地、系統地把握各種觀點及其理論基礎,對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動質的規定性,建構教育理論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教育本質論的主要觀點
關于教育本質的討論,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不同的理論觀點:即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多質說、本質規定性說。
①上層建筑說。這種觀點被稱為傳統派的本質觀。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社會存在中,生產關系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關系,它對整個社會生活,特別是對社會意識具有制約作用。教育屬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經濟基礎決定的,這個決定表現在: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了教育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了教育的變化,因此教育屬于社會上層建筑。
②生產力說。這種觀點可稱為現代派的本質觀。教育與社會再生產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客觀的聯系,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因而它是社會再生產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發展和延續的手段。現代生產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從事這種生產的勞動者,必須要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教育只不過是生產過程分離出去的一個獨立的因素。因而,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會生產力。
③多質說(或多因素、多屬性說)。這種觀點可稱為折衷派的本質觀。多質說認為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教育的本質也應是多質的、多層次的。
④本質規定性說。這一派被稱為深化派的本質觀。本質規定說的方法論特點,是力圖從教育本身的質的規定性來揭示教育的本質,從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專門特點,從教育自身矛盾的特殊性來揭示教育的本質。這一派又可分為“社會實踐說”“傳遞說”“促使個體社會化說”等。這些說法盡管立論各異,但這都是立足邏輯的規定性,認為研究教育本質,就是揭示教育之所以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3)教育本質觀
教育的本質應是教育固有的基本屬性,是一切教育中都存在的普遍特點,它不僅是教育區別于藝術、哲學、宗教、科學以及物質生產的根據,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
從原始社會一直到現在,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理性的升華、人文精神的發展,從傳統的社會中解放出來,成為人生活的目的,成了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教育不僅是傳播人文精神,培養人的知識技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主體素質,豐富人的主體性,弘揚人的主體價值,發展其本質的手段。由此可以將教育的本質規定為:教育是人類借以傳承文化精神和知識技能的手段,是培養、建構人的主體素質,發展人的主體性,完善其本質的一種社會實踐。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建構人的主體素質、豐富人的主體性、完善人的本質,它是教育存在的依據。
4現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現代教育的概念
現代教育是從資本主義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的,到共產主義社會將完全實現的,致力于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教育。
(2)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理想、理論從理想走向實踐。這是現代教育區別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現代教育的首要之點就在于,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并將它付諸實踐,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這一點。如果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就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
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這一基本特征與前一個基本特征即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一起,乃是現代教育兩個根本性的特征。其他一系列基本特征都是與它們密切聯系著的,甚至是派生的。
③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科學教育的深厚的社會歷史實踐基礎,就在于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越來越科學化,教育依賴于科學技術,同時又為科學技術的變革和發展提供沃土。正是科學技術把教育與生產勞動聯結起來,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現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且沒有科學技術的教育就沒有個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重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不僅發展學生的智力,也發展他們的體力;不僅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也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的、充分的發展。
④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民主化是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教育民主化首先表現為教育普及化,“教育機會均等”是教育民主化要求的一個具體口號。教育民主化的發展,也導致教育法制化,產生和發展了教育法。教育民主化向縱深發展,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由外部民主向內部民主發展,教育民主化與民族化、國際化的關系也是現代教育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之一。
⑤擁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社會頻頻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這是教育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國際教育競爭和合作也推動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不斷發明革新,應用到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也應用到教育中來,甚至成為教育的一個專門領域,教育技術也發展起來,這也是現代教育所特有的現象。
⑥日益顯示出整體性、開放性。現代教育逐步發展為一個開放的系統,這是它的又一基本特征。首先是現代學校制度逐步形成,現代教學的開放性逐漸突顯的重要表現就是大教育觀的誕生。現代教育的開放性不僅表現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逐步突破封閉性,而且在課堂內容、教學方法等也不再是封閉的了。現代教育作為一個系統,整體性越來越強,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各個方面相互依存、聯系越來越密切。
⑦教育功能擴展和增強。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比中世紀封建性的教育一天天增強和擴展其功能,越來越多地“釋放”出它的能量。把功能局限于狹隘片面的范圍甚至削弱自己功能的教育,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教育功能取決于教育的內外部條件,是發展變化的、是統一發揮的。
⑧教育的社會地位逐步發生根本性變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即教育不再總是扮演追隨者的角色,而是變成了先行者。教育先行由可能變為現實還需要教育思想的條件,即思想要對于客觀歷史進程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改變觀念。
⑨不斷變革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教育不但自身進行變革,而且成為變革社會的因素。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急劇、深刻的變革。教育外部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有利于教育進一步發展的條件;教育內部結構和功能往往迅速失調,需及時調整;教育本身還存在一種固有的不滿現狀(自我改進)的沖動力量,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推動了教育不斷變革。
⑩理論自覺性越來越提高。現代教育是理性水平的實踐而不是感性水平的實踐,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上的活動而不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活動。如果停留在感性活動、經驗水平上的教育,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
- 2017年材料科學基礎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范忠信《中國法制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考研高等數學精選習題集
- 陳祖繼、于寧《影視編劇教程》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計算機網絡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戴海崎《心理與教育測量》(第4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12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考試標準大綱詞匯記憶與精解
-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視頻講解]
- 朱新蓉《貨幣金融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孫桓《機械原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819古代漢語歷年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