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重難點解讀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一、產品與服務的總生產

1生產要素和生產函數

生產要素是指用于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投入。有兩種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們是資本(K)和勞動(L)。

生產函數表示生產要素量決定生產的物品與勞務量的數學關系,可寫為Y=F(K,L),表示產出是資本量和勞動量的函數。

2本章幾個重要的假定

(1)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都是固定的;

(2)生產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3)生產函數的規模報酬不變。

3物品與勞務的供給

由生產要素和生產函數共同決定了所供給的物品與勞務量,物品與勞務量等于經濟的產出。由于生產要素的量是固定的,技術是穩定的,所以經濟的產出Y也是固定的。

二、國民收入的分配

新古典分配理論研究國民收入如何在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

1重要的假定

(1)完全競爭市場。市場是競爭性的,指企業是價格接受者,企業的產出價格和投入價格都是既定的。

(2)要素供給量固定。假定經濟的生產要素給定,固定在某個水平。

(3)要素需求量取決于企業,原因在于要素的供給量是固定的。

2企業對要素需求的決定

企業對勞動和資本的需求是由以下過程決定的:

競爭性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即有:

maxπ=PF(K,L)-WL-RK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π/?L=P·MPL-W=0?MPL=W/P

?π/?K=P·MPK-R=0?MPK=R/P

MPL曲線和MPK曲線分別為企業的勞動和資本需求曲線。由于邊際產量遞減,從而得到向右下方傾斜的要素需求曲線。

從分析可以看出,競爭性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關于雇用多少勞動和租用多少資本都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企業需求的每一種生產要素要到要素的邊際產量減少到等于其實際要素價格時為止。

3收入的分配

企業支付了生產要素報酬之后留下來的收入是企業所有者的經濟利潤。因此,有:

總收入=勞動要素報酬+資本要素報酬+經濟利潤

即:

Y=MPL·L+MPK·K+經濟利潤

即:總收入分為勞動的收益、資本的收益,以及經濟利潤。

根據歐拉定理,在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利潤為零,可得:

Y=F(K,L)=MPL·L+MPK·K

因此,總產出在資本收益和勞動報酬之間的劃分取決于它們的邊際生產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產函數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利潤為零,但是廠商獲得了正常利潤。考慮到企業所有者和資本所有者合二為一,可得:

會計利潤=經濟利潤+MPK·K

由此可知,國民收入核算中的“利潤”大部分應該是資本收益。

三、一個重要的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即C-D函數)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美國數學家柯布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從美國經濟增長發展過程的歷史中總結出來的,并經受了無數的統計驗證。該生產函數是最常見的一種生產函數,其一般形式為:

Y=AKαL1α(0<α<1)

式中,Y為產量;A表示技術系數;L和K分別為勞動和資本投入量;α為參數。該生產函數的主要特征為:

1.規模報酬不變

當資本和勞動都增加t倍時(t>1),A(tK)α(tL)1α=tAKαL1α=tY。

2.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遞減

MPL=(1-α)AKαLα

MPK=αAKα1L1α=αΑ(L/K)1α

由于0<α<1,可證明得出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遞減。

3.要素報酬之和等于總產量,經濟利潤為零

MPK·K+MPL·L=αAKα1L1α·K+(1-α)AKαLα·L=AKαL1α

4.α和1-α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在生產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或者說是表示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在總產量中所占的份額。

K·MPK=K·αAKα1L1α=αAKαL1α?K·MPK/(AKαL1α)=α

L·MPL=L·(1-α)AKαLα=(1-α)AKαL1α?L·MPL/(AKαL1α)=1-α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四、總需求的決定因素

對于一個封閉經濟,經濟中的產出用于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為:Y=C+I+G。

1消費

消費取決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費也越多。消費函數寫為:C=C(Y-T)。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單位所引起的消費的變化。圖3-1表示消費函數,斜率是邊際消費傾向MPC。

圖3-1 消費函數

2投資

利率是借貸的成本,因此投資的多少取決于實際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投資越少。投資函數寫為:I=I(r),如圖3-2所示。

圖3-2 投資函數

3政府購買

政府購買和稅收是財政政策的外生變量,可寫為:G=G(_),T=T(_)。

五、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

1產品與服務市場均衡

在產品與服務供求均衡中,利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利率的影響:一是考慮利率如何影響產品或服務的供求;二是考慮利率如何影響可貸資金的供求。

產品與服務的需求:

Y=C+I+G

C=C(Y-T)

I=I(r)

G=G(_)

T=T(_)

產品和服務的供給:

Y=F(K(_),L(_))=Y(_)

產品和服務市場供求相等時,可得:

Y(_)=C(Y(_)-T(_))+I(r)+G(_)

實際利率是此方程式中唯一未決定的變量。實際利率調整使得此方程式成立,使產出與服務的供求達到平衡的水平。如果利率極高,投資極低,產出的需求就小于供給;如果利率極低,投資極高,產出的需求就大于供給;在均衡利率時,產品與服務的需求等于供給。

2金融市場均衡

把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改寫成:

Y-C-G=I

定義(Y-C-G)為國民儲蓄,即滿足消費者和政府需求后的產量,是私人儲蓄(Y-C-G)和政府儲蓄(T-G)之和。因此,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明儲蓄等于投資。

把消費函數和投資函數代入國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得:

Y-C(Y-T)-G=I(r)

因為G和T由財政政策決定,Y由生產要素和生產函數決定,所以有:

Y(_)-C(Y(_)-T(_))-G(_)=I(r)

S(_)=I(r)

利率調整使得儲蓄和投資相等。儲蓄是外生給定的,用一條垂直線表示,投資和利率負相關,投資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儲蓄和投資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利率,如圖3-3所示。其中,儲蓄可看作是金融市場上的借貸資金的供給,投資支出可看作是金融市場上的借貸資金的需求。

圖3-3 儲蓄、投資和利率

3各種因素發生變動時的分析

(1)財政政策的影響

政府購買的增加

如圖3-4所示,政府購買的增加,使得公共儲蓄減少,從而儲蓄曲線向左移動。當達到新的均衡時,利率上升。因此,政府購買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和投資減少,可以說政府購買擠出了投資。

圖3-4 儲蓄量變動:政府購買的增加

稅收的減少

稅收減少,增加了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從而消費增加了MPC乘稅收減少量,由于產出不變,所以必然導致投資減少,從而利率上升,擠出了投資。

(2)投資需求的變動

投資需求增加的原因:技術創新;政府通過稅法對投資進行鼓勵。

投資需求增加會使投資曲線向右平移,如圖3-5(a)所示,由于儲蓄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投資需求的增加使利率上升,投資量不變。也即由于存在固定的可貸資金供給,投資需求的增加僅僅提高了均衡利率。

圖3-5(a) 投資需求的增加:儲蓄與利率水平無關

當儲蓄是利率的函數即S=S(r)時,儲蓄曲線將向右上方傾斜,而不是垂直。從而可知,當投資需求增加時,既提高了均衡利率,又增加了均衡投資量,如圖3-5(b)所示。

圖3-5(b) 投資需求的增加:儲蓄與利率正相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旅游| 德清县| 建湖县| 多伦县| 长顺县| 都昌县| 顺义区| 泽库县| 长垣县| 鄂尔多斯市| 柞水县| 荣成市| 商洛市| 平陆县| 宜章县| 安仁县| 中江县| 察雅县| 曲沃县| 安庆市| 潜山县| 石台县| 邳州市| 明水县| 上栗县| 磐安县| 阳城县| 黄浦区| 民县| 双鸭山市| 泰来县| 遂川县| 福安市| 武义县| 元氏县| 霍林郭勒市| 托克托县| 博客| 格尔木市|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