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錦聚《政治經濟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652字
- 2021-06-04 17:49:38
2.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人力資本[中央財經大學2007研;浙江大學2016研]
答:人力資本是與物質資本相對的,指的是依附人體體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價值總和。人力資本的狀況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一般地,勞動者的知識、技能以及體力(健康狀況)等構成了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人力資本的載體是人,人力資本與其載體是一時一刻也不能夠分開的,這是人力資本與其他一切形式資本的最本質的區別;其次,人力資本是投資的產物,它是通過教育、職業培訓、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資方式所形成的資本,是一種以一定的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為表現形式的非物質資本;再次,人力資本是寓寄在勞動者身上并能夠為其使用者帶來持久性收入來源的勞動能力,它能夠為其所有者和使用者帶來收益,體現為一種收入能力。
2商品拜物教[中國人民大學2001研]
答:商品拜物教是指人的社會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人的關系被顛覆地表現為物的關系并反過來支配人們的命運的現象。商品的神秘性質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引起的。因為隨著勞動產品取得了商品形式,人類勞動的同一性質便表現為商品的價值;用時間計量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便表現為商品的價值量;而人們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則表現為商品與商品之間的物的關系。這樣一來,商品形式就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為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反映成為存在于他們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由于這種轉換,勞動產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東西,本來是人們之間的一定的社會關系,卻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形成了物對人的統治關系。
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即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及其矛盾。
3勞動二重性[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研]
答:勞動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有用的具體勞動,不同的具體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同自然物質相結合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產商品的勞動又是抽象的人類勞動,即撇開了勞動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或兩重屬性,而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因素的決定條件。
二、問答題
1價值規律是如何促進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武漢大學2005研]
答:(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這是貫穿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的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趨勢,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決定著商品經濟活動的一切方面,貫穿于商品經濟的整個發展過程。
(2)價值規律促進社會生產率提高的途徑
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價值規律是市場機制發揮其功能的基礎,市場機制是價值規律得以貫徹的形式。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價值規律正是通過市場機制來發揮作用的。所以價值規律也是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生產率的提高。
價值規律通過市場機制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并要求按照這樣的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如果某些商品生產者生產條件比較好,勞動生產率比較高,其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在市場上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較多的價值。而那些生產條件差、勞動生產率低的生產者,其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而仍按社會價值出售,結果就會有一部分勞動消耗得不到補償而虧本。這一得一失之別,是由勞動生產率的差異造成的。商品生產者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計地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在客觀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簡述商品拜物教的性質。[西南財經大學2018研]
答:(1)馬克思把人的社會關系被物的關系所掩蓋,人的關系顛倒地表現為物的關系并反過來支配人們的命運的現象,稱為商品拜物教。在商品世界中,商品價值、貨幣等成為獨立于人之外而存在的力量支配人們的命運,正是從這種對比的含義上,才稱之為“商品拜物教”。
(2)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即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及其矛盾。私人勞動是指每個商品生產者都是獨立進行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怎樣生產,都由他私人決定,生產的產品也由私人支配;社會勞動是指每個商品生產者又是社會分工體系中的一員,是為滿足一定的社會需要而生產商品的,因此他們的勞動又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勞動。私人勞動必須表現為社會勞動,但在商品生產條件下又不能直接表現出來,必須通過商品交換而表現。一旦商品賣不出去,私人勞動就不能轉化為社會勞動。正是這一矛盾決定了商品生產者的命運,成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也正是這一矛盾,使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的社會性,不是表現為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從而使商品成為一種充滿神秘性的東西,產生了商品拜物教。貨幣產生以后,又形成了貨幣拜物教,它是商品拜物教的發展與特殊表現。
3概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西南財經大學2006研]
答: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精神在于,以商品生產社會中的價值決定問題為特例,強調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認為個別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的勞動。勞動價值論本質上是一個為人類發展而設置的評價體系,它在評價個人對社會的作用上將勞動看作唯一的標準,認為個別生產者對社會的真正貢獻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勞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首創勞動二重性學說,說明商品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
馬克思以前的古典經濟學家雖然已經意識到商品具有二重性——使用價值和價值,卻忽略了勞動也具有二重性。馬克思先從單個商品這種表象開始,分析了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統一體,接著分析了商品的兩個因素來源于同一勞動過程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首創了勞動二重性學說,使勞動價值論變成了科學。具體勞動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馬克思同時指出,勞動不是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抽象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抽象勞動的規定性也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而且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應是不同的,當前認為的簡單勞動就是過去某個社會時期的復雜勞動。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簡單勞動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時代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在一定的社會里是一定的,只有這樣構成價值實體的簡單抽象勞動才具有可比性。
(2)進一步科學地闡明了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問題,完善了價值規律的內容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實體是抽象勞動,商品的價值量就由商品中的勞動量決定,而勞動量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價值量也就由勞動時間來計量。價值是一種社會實體,它只能以社會尺度來衡量,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馬克思除了對價值量進行靜態考察,還對之進行了動態考察,認為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工人的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程度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自然條件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已充分注意到科學技術、生產組合和生產資料的發展都會對勞動生產率構成一定的影響,接著又分析了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一般關系,提出: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反比。
(3)揭示了貨幣的起源,科學地闡明了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馬克思通過考察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揭示了貨幣的起源與本質。馬克思對價值形式發展的考察,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指出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商品內部的矛盾就轉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這里,馬克思強調了商品實現的重要性。
在分析貨幣的職能時,馬克思還科學闡明了商品價值與價格的關系。用計算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格,雖然同樣是商品價值的觀念表現,但它卻可以與價值發生量的偏離,即價格可以與價值量一致,也可以大于或小于價值。價格不但在量上可以偏離價值,而且還可與它發生質的矛盾,以致貨幣雖然只是商品的價值形式,但價格可以完全不是價值的表現。因此,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價格,其表現形式是虛幻的。
(4)揭示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價值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
馬克思認為由于各個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不同,利潤率也就各不相同,隨著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了平均利潤率。這樣,商品就不是以產品價值而是以生產價格進行交換,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這種轉化只是不同部門的資本家對總剩余價值的重新分配,他們獲得的總利潤與總剩余價值在量上是相等的,因而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馬克思認為:既然商品的總價值調節總剩余價值,而總剩余價值又調節平均利潤從而調節一般利潤率的水平,那么,價值規律就調節生產價格。所以,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使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是價值規律的一種表現形式。
(5)科學地說明了商品、貨幣、價值等經濟范疇的實質
馬克思把商品、貨幣、價值等都看作反映一定生產關系的經濟范疇,科學地說明了這些范疇的實質。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生產關系為物的外殼所掩蓋。馬克思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質和根源,闡明了商品、貨幣、價值都是體現一定生產關系的經濟范疇。
4簡述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西南財經大學2000、2005研;武漢大學2000研;四川大學2004研;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06研;浙江大學2016研]
答:(1)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性質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其現象形態看,是各種不同形式的勞動。勞動的不同形式,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法、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以制造某種有用物為目的。在特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千差萬別的勞動,稱為具體勞動(亦稱有用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的多樣性,形成了使用價值的多樣性。具體勞動具有永恒性。在任何社會制度下,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總需要不斷地進行各種具體勞動,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以生產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因此,具體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這個根本性質,是不以社會形式的變化為轉移的,是一種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體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要生產某一種使用價值,總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質為條件。所以,當我們說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時候,總是以自然物質的存在當作前提的。具體勞動與自然物質共同構成使用價值的源泉。
生產商品的勞動,從其實質看,即撇開勞動千差萬別的具體形式來看,都是人類勞動力(腦力、神經和筋肉等等)的消耗,都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種抽去了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稱為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創造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體現商品經濟的社會關系。商品生產出現以后,在各自獨立而又互相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之間,勞動交換借助于勞動產品的交換間接地進行。正是因為交換勞動產品,要進行勞動量的比較,異質的不同形式的具體勞動才在千百次的交換過程中,還原為同質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才表現為價值(是價值的實體),成為商品交換的共同基礎。所以,創造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歷史范疇。
(2)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包含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要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的二因素即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它是包含在一切商品中的同質的東西,并決定著商品交換的比例。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其統一性表現在: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一方面,價值必須以使用價值為物質承擔者,無用之物不能成為商品,即使人們在其上花費了大量的勞動,也是白費的。另一方面,使用價值必須具有價值,無價值之物也不會成為商品,因為既然人們在其上并未花費勞動,也就不存在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必要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互相矛盾的。其矛盾性表現在:兩者相互排斥、相互對立。首先,生產使用價值的直接動機是為了實現價值。其次,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實現,是兩者的分離,在商品買賣中,雙方都不能同時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買賣結束,價值在賣方得到實現,使用價值在買方得到實現。
(3)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的關系
商品的二因素與勞動的二重性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這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既是具體勞動又是抽象勞動才生產出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了有差別的人類的具體勞動,而商品的價值則反映了人類無差別的抽象勞動。
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它們是統一的,即不管勞動的具體形式如何,都同時是抽象勞動的支出,都同時生產出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它們又是對立的,具體表現在:生產者從事具體勞動,只是為了能在交換中還原為抽象勞動,使抽象勞動的支出通過商品價值的實現得到實現和補償,因而具體勞動只是作為能補償抽象勞動的一個前提;交換一旦實現,買方得到各種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賣方得到抽象勞動形成的價值,具體勞動就和抽象勞動相分離;當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同一單位時間里具體勞動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但抽象勞動形成的價值總量不變,單位使用價值的價值量下降,形成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運動;最后,生產者的具體勞動不符合社會要求,或耗費的抽象勞動超過一般社會水平,致使商品賣不出或低價賣出,具體勞動不能實現或實現為較少的抽象勞動。
5運用勞動價值理論說明高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2003研]
答:(1)勞動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有兩種屬性: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經濟關系;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實體。商品的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勞動價值論所說的價值是商品的價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知識、信息、科學技術是人類勞動的結晶或勞動成果,而不是人類勞動本身,它自身不創造價值,而是為創造使用價值提供有利條件。但是,人們對于知識、信息和高科技的運用過程形成了高科技勞動,這種高科技勞動作為生產勞動不但參與價值的創造,而且在價值創造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高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①高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和市場競爭中具有決定盈虧的重要作用。根據勞動價值理論,商品交換是以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進行的,價值量則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非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這對商品生產者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等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通過商品交換其勞動可以全部得到補償,不賠不賺;如果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他們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補償,出現虧本,從而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如果其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勞動耗費不但能夠得到完全的補償,而且還能得到超額利潤,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因此,每個商品生產者都極為重視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而降低個別勞動時間,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而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則要通過提高勞動的科技含量來實現。
②高科技勞動對于商品生產者取得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根據勞動價值論,勞動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又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可能完全分離,簡單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復雜勞動以腦力勞動為主。復雜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效率及其時間,是簡單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效率及其時間的倍加。相對于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和一般簡單勞動來說,高科技勞動顯然是一種復雜勞動,因而它的效率應該高于一般的簡單勞動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由于在同一時間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一定的,制造同樣的一件商品,高科技勞動所用的個別勞動時間要少于簡單勞動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在同等時間內,高科技勞動能夠制造出更多的商品,即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一般來說,率先使用高科技勞動的商品生產者,其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要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③高科技勞動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視高科技勞動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隨著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成為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高科技勞動成為能夠創造大量價值的高質量的復雜勞動,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創造和增進財富的決定性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其目的就是提高人們對科學、知識、技術和高科技勞動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在發展經濟的實踐中走出一條依靠科學技術、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增強全體公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使“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從而加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6如何理解商品價值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西南財經大學2005研]
答: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如何決定的問題。
(1)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
商品交換的現實說明,商品交換不可能發生在相同的使用價值之間,只能發生在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夠按一定比例交換,說明它們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即抽象的人類勞動。這種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或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由此可見,兩種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較,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價值,這是決定兩種商品互相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因此,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現在應當進一步指出: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而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商品價值的量的規定性
商品價值不僅有其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問題。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抽象勞動,因此價值量也就是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而勞動量是由勞動的自然尺度——勞動時間來計量的,所以價值量便決定于勞動時間。
由于各種原因,生產同一種商品的各個生產者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是不同的,但不能以他們各自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他們所生產商品的價值量,因為這意味著鼓勵落后和懶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只能按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和商品價值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商品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必要勞動的數量,同一社會必要勞動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相等。但是,如果從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來說,勞動生產率越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越多,則生產單位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少,從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小;反之,勞動生產率越低,則會使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越高。因此,馬克思總結道:“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反比。”“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可見,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所引起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運動,是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對立運動的表現形式。
7馬克思主義關于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東北財經大學2008研]
答:(1)馬克思主義關于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的原理。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學習,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復雜勞動比簡單勞動能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價值。復雜勞動轉化為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是在反復的交換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同一時間中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多倍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會發生在兩種場合:一是在不同商品之間的比較,復雜勞動產品價值高于簡單勞動產品價值;二是在同一產品生產中不同勞動者之間的比較,復雜勞動者比簡單勞動者在同一時間中創造更高的價值。
(2)馬克思主義關于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原理的現實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仍然存在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別。馬克思主義關于復雜勞動創造更大價值的原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適應。復雜勞動的形成需要相應的投入。其一,復雜勞動者需要經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必須付出相應的費用。而且復雜勞動者往往要掌握多門科技知識,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其學習和訓練的費用也會不斷提高;其二,復雜勞動除消耗一定的體力外,還要比簡單勞動消耗更多的智力。這就是說,由于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復雜勞動者的培養和教育費用也就不斷增加,勞動者在學習中的腦力耗費也必然越多。復雜勞動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復雜勞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走科教興國的道路。
8簡述商品經濟產生的一般原因。[中央財經大學2013研]
答: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包含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產生的、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的。
(1)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的一個前提。社會分工是指各種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的部門或行業,各個生產者依照社會需要生產不同的產品。沒有分工,就不存在產品交換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經濟。社會分工使生產專業化,生產者專門生產某種產品,每一個生產者成為社會分工體系的一員,從而形成了生產者之間的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不同產品生產者之間需要互通有無,彼此需要對方的產品作為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這就產生了交換勞動產品的要求。隨著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交換活動越來越頻繁,商品經濟也就越來越發展。
(2)剩余產品的出現并分屬于不同的生產者所有是商品經濟產生的另一個前提。沒有剩余產品的存在,就不存在進行交換的對象,也就沒有交換的必要。只有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現了經濟性的剩余產品,特別是剩余產品的增加和經常性的交換,導致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者利用歸自己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或支配他人勞動,作為勞動結果的物質產品也就歸生產資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又決定了交換的等價性,交換雙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況下用自己的產品等價交換對方的產品,從而建立彼此之間的經濟聯系。商品交換實質上是實現所有權的轉移。可見,社會分工使商品交換具有必要性,剩余產品及歸不同所有者所有則使商品交換成為現實。在現代經濟中,在同一所有制內部的不同企業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換關系,其原因是不同企業有自身的利益。這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交換的產品也是商品。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與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
- 王黎欽《機械設計》(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數學分析》(第4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8小時高清視頻】
- 英語專業英漢互譯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外國語大學215翻譯碩士德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生物化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竺乾威《公共行政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查錫良《生物化學》(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李坤望《國際經濟學》(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