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928字
- 2021-06-04 17:16:29
2.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為道日損[武漢大學2016年研]
答:為道日損是老子提出的體道方法。老子認為,獲得知識靠積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體驗或把握“道”則要用減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在他和他的后學看來,真正的哲學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一步步減損掉對外在之物的欲望及對功名利祿的追逐與攀援,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
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武漢大學2015研]
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指天地不會偏愛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萬物與芻狗沒有分別,即世界上萬事萬物其實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經》。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對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講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將萬物看作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也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濫觴,對后世具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3柔弱勝剛強[山東大學2015研]
答:“柔弱勝剛強”是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中的著名論斷。老子非常重視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來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蘊含著廣闊的生機,具有闊達的發展前景。剛強是事物走向死滅的前兆,已經包含了滅亡的趨勢。柔弱勝剛強是宇宙間普遍的規律。在人的生活中,也應以“柔弱”為原則。具體表現為:①謙下,“善用人者為之下”;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③不爭,“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只要能夠做到這幾點,最終能由下變上、由后成先、由不爭到天下莫能與之爭。該論斷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辯證法思想,體現了其“無為而不為”的境界。
4反者道之動[武漢大學2014研]
答:“反者道之動”是老子的主要觀點之一,也是儒家注釋《易經》的主要論點之一,是老子關于“道”的運動特征的思想。認為道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表現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一大特征。該觀念的意義在于揭示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以及事物發展運動的規律性,并在實際運用中展現出理論指導。
5《老子》論有無
答:《老子》論有無是指《老子》這一哲學體系中的有無觀。《老子》中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是指天地未分時的原始物質存在的總體,是“有”,即存在。道生一,即“有”生于“無”,實際上“道”與“無”同義,兩者都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本體和客觀存在于事物之上的“絕對”。《老子》又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認為“有”之所以能為利,是因為存在“無”。“有”“無”互相依存,“無”比“有”更為根本。
6無為而無不為
答:無為而不為是老子提出“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的觀點。《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順其自然,不妄為;“無不為”是指沒有一件事不是它所為的,此乃“無為”所產生之效果。人之行為應該效法大道,順應自然,遵循規律,不可隨意妄為,否則,“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老子認為執政者要奉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原則,提倡“無為而治”。這個理論對今天探討和解決人類的發展問題仍具有深邃的意義。
二、簡答題
1反者道之動。[西北財經政法大學2014研]
答:反者道之動是老子關于“道”的運動特征的思想。“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老子認為道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這表現了他辯證法思想的一大特征。在老子那里,“道”不僅是創生萬物的本源,而且還是事物運動和變化的動力。在老子看來,從“道”到萬物的生化就意味著“道”的運動。“道”創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終還要復歸于“道”。這是一個循環往復、永不停息的過程。
(1)“反”的含義
①相反
“道”之動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道”生萬物的過程即由無限落實到有限、從沒有形質轉化到有形質,這是朝相反方面的運動。
②反復
“道”之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道”生萬物,但萬物最后又復歸于“道”,這是一種循環反復的運動。
在“相反”和“反復”之間,老子顯然更重視“反復”。
(2)“道”的運動變化
①“道”廣大無邊,萬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萬物從“道”分離出來后,周流不息地運動著(“逝”)。
③萬物的這種運動離“道”越來越遠(“遠”),遠到極處,物極必反,萬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對萬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歸,實際上是一種復命的過程,也是萬物的最終歸宿。
(3)“反者道之動”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動”在老子的思想系統中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它不但決定了老子整個思想的基調,而且成了他觀察紛紜的現象世界和處理人生問題、政治問題的法寶。
(4)老子以“反者道之動”思想觀察現象世界所獲得的洞見
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一切事物均處于不停的變動之中。無論天地也好,人也好,現象的世界都像那飄風驟雨一樣瞬間萬變,沒有什么能夠持久長存。
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變動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間有區別、有對立。在經驗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事物的對立面經常相互轉化。本源之“道”能夠從無形質落實到有形質,再從有形質恢復到無形質,充分說明對立面相轉化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規律。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向對立面的轉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老子對“道體”和各種具體的事物均抱有一種相當深邃的辯證觀念。他不但認識到事物之間充滿各種各樣的相對性,而且還發現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老子的辯證觀念對后來的許多學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2簡評老子“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1)小國寡民的含義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會與國家形態。《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段話對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圖景作了詳細的描述。
(2)無為而治方天下大安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而“小國寡民”恰好與其“無為而治”的思想相對應。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治大國若烹小鮮”,他不贊同通過對人民控制的加強來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張盡量減少擾民,以達成天下大安之目的。
(3)道、德、仁、義、禮
老子認為社會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道”“德”“仁”“義”“禮”。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是由“道”來統治的,一切純任“自然”,是完全“無為”的。以后的社會分別由“德”“仁”“義”“禮”統治。老子認為,與前一個階段相比,后一個階段離“無為”越遠,離他的“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也就越遠。
(4)評價
“小國寡民”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構想出來的桃花源式的烏托邦,體現出老子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反映出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動蕩不安的人民迫切要求安靜修養與減輕剝削的愿望。“小國寡民”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
- 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4版)
- 朱福惠《憲法學原理》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廈門大學出版社)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馬少華《新聞評論教程》(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曼昆《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2015年修訂版)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孟道驥《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第3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尤建新《企業管理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洪亮《電路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西安工業大學805材料科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