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1-06-04 17:16:28
第1章 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
1.1 考點歸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奠基者之一。《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孔子在對于周禮的研究和思考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命”“仁”“德”“治”四者的特殊聯結,是其哲學的基本進路。
一、“與命與仁”的觀念結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是孔子觀念的集中體現。
1從“天”到“命”的觀念變化
(1)從“天”到“命”的觀念演變過程
①夏、商、周三代人們的天命觀
a.殷商人:最高主宰者是“帝”。
b.西周人:最高主宰者為“天”。
c.春秋時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懷疑,其人格神的色彩日漸淡化。
②孔子對“天”的理解
a.“自然之天”。孔子提及“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b.“價值之天”。孔子自稱“天生德于予”。
③孔子對鬼神的存疑態度
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2)“命”的概念
“時命”與“天命”。孔子認為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命”,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①“時命”為盲目的,它構成為人的一種外在限制。孔子承認“時命”,但拒絕消極等待,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
②“天命”卻是有目的指向,它是人價值信念的終極源頭。孔子承認“天命”為價值的源頭,講“天命之謂性”。
2“仁”的凸顯與“仁學”體系
“仁”從字源看是用以指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范疇。孔子強調以行“仁”為己任,至于“死而后已”,其“仁學”具有如下特征:
(1)“仁”的情感性
孔子立足于親親之情論“仁”,主張“仁”從孝悌引發,以孝悌為本,并將“愛”賦予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的意義。
(2)“仁”的普遍性
孔子認為人不僅都有親親之情,都愛自己的父母兄弟;而且人又都有可能將這種親親之情向外推開。“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3)“仁”的族群本位性
在孔子的仁學思想中,個人的本質是被放置在族群關系中予以定位的,個人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亦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關系才可以實現。
(4)“仁”的踐行
孔子推重“仁”的踐行,注重成仁的道德修養方法。關注于日常行事,處處指點為“仁”。
二、“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
孔子認為一個人對于父母兄弟有“情”,便會對他們行以孝悌,對鄰里、鄉親以至社會他人有“情”,便會對他們行以信義,這便是“為仁”。由于“為仁”完全取決于自己,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非由“人”。
1“仁”作為道德的基本意識
孔子認為仁者要把“仁”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作為自己的事業成就之方,他們都具有或應該具有自覺的道德意識。這包括:
(1)道德義務的意識
“仁”的精神是“愛人”。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愛人”就是一道“絕對的命令”,是人人都應該承擔的道德義務。
(2)道德責任的意識
“仁”的體現是“忠恕”。“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道德自律的意識
“仁”的實施方式是“克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主張對欲望要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標準就是“仁道”。為“仁道”而犧牲自我則是“克己”的更高層次的要求。
2“仁”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仁”是一種道德的精神境界,又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它貫徹在具體的實踐之中,在隨處指點“為仁”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1)處理親屬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孔子十分重視“孝悌”的作用。
①“孝”包含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和尊重,“敬”更為重要。
②“悌”是指敬愛兄長,也泛指敬重長上。
(2)處理一般人際關系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孔子提出“恭、寬、信、敏、惠”等道德條目。
①“恭”即恭敬,恭敬地對待他人,就不會遭受侮辱。
②“寬”即寬厚,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
③“信”即誠信,誠實不欺、言行一致,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④“敏”即快捷,勤勤懇懇,做事干練,就會取得好效果。
⑤“惠”即慈惠,給人以好處,就能使用人。
(3)最高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
孔子提出“中庸”概念,即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把其作為最高的道德要求。
①“中庸”的基本內容
待人處事,既不要過分,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
②“中庸”的要求
善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勇于進取而又考慮全局,為人耿直而又善于與人合作。
③“中庸”的實質
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主張“和”是在承認對立差異的基礎上,雙方共生、共存、共發展,最終達到人際和諧,天人和諧,萬物和諧。
3“仁”與道德修養的基本方法
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道德修養要從自己做起,要從身邊做起,其具體做法包括以下三點:
(1)“求之于己”
孔子認為“為仁”是個人的道德追求,其動力應該來自于自己而不是別人,其對象應該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別人。
(2)“篤信好學”
孔子強調學習,“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主張“為己之學”,強調“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把做人與做學問緊密結合起來。
(3)“躬行實踐”
道德修養的關鍵是身體力行,即孔子所說的“躬行”。孔子十分重視“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聽其言而觀其行”。
4“為仁”哲學的評價
孔子“為仁”的道德哲學,其最終目標是“成圣”。“成圣”構成了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動統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國,則構成他的最高的社會理想。
三、“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他認為治國者的道德行為對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響;治國者推行“德治”,老百姓就會受到“德風”的熏染,會像“眾星繞北辰”一樣緊密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1“道之以德”的治國方針
在孔子看來,治國就是治民,治民就要把握民心,要“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道之以德”
“道之以德”是指以內在化的道德教化為基本導向。孔子主張為政要以道德教化為根本,而不應該片面強調刑罰殺戮。
(2)“齊之以禮”
“齊之以禮”是指以禮儀規范為外在的調節手段。孔子所說的“禮”即“周禮”,他主張“為國以禮”,就是把“禮”當作治理國家的禮儀規范。
(3)“克己復禮”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認為只有克制自己,才可以使自己的行為合乎于外在規范的禮。
(4)“道之以政”和“齊之以刑”
孔子認為道德教化和禮儀規范都不是寬大無邊的,該用刑罰的時候還是要用刑罰,治國者任何時候都要有“軟硬兩手”。
2“無為而治”的領導方式
孔子希望治國者通過“為政以德”的治國之道和“無為而治”的領導方式,而取得“眾星共之”的效果。他認為“無為而治”包括兩個方面:
(1)“修己”
孔子認為治國者通過“修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這是一種以道德為導向的“無為而治”。
(2)“用人”
《論語》稱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如果任用的官員得當,具體的治國事務有人負責,治國者就安逸了。
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國目的
孔子“為政以德”的最終目的是“修己安人”。這當中又可以區分為三個步驟:
(1)“修己以敬”
治國者要能夠自我管理。“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修己以安人”
孔子要求治國者“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上司要給下屬作榜樣,不計較下屬的小錯誤,提拔優秀的人才。
(3)“修己以安百姓”
①“庶之”,就是要“使民以時”,讓老百姓繁衍生息。
②“富之”,就是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讓老百姓富裕起來。
③“教之”,就是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對富裕起來的人民進行道德教化。
四、孔子哲學的思想史價值
1“仁學”所表征的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1)“內圣”學與“外王”學
①培養有道德理想的“君子”,體現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后來被稱為“內圣”學。
②使國家與社會重新走向文明與秩序,體現為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后來被稱為“外王”學。
(2)“仁學”作為“內圣外王”之學影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原因
①“內圣外王”之學體現了知識分子作為一個階層基本的社會功能與社會價值。
②“內圣外王”之學依照道德的應然性編織理想世界,并借此批判現實世界。
2“仁學”所塑造的理想人格
(1)孔子不僅把“外王”——追求理想社會看作是崇高目標,而且同時把“內圣”——追求理想人格視為崇高目標。
(2)理想社會的實現常常受制于“時命”,理想人格的追求卻完全取決于個人自己,因此,成就理想人格,有更優先的意義。
(3)“孔顏樂處”的精神風貌,導源于堅執宗教性操守特有的樂觀性和理性冷靜面對世事變遷而呈現的灑脫性。
3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1)孔子影響
①孔子抱定“有教無類”之宗旨,大招學生,不問身家,凡繳學費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種功課,教讀各種名貴典籍,此實一大解放也。
②孔子帶領學生,周游列國,不斷地游說于君王之間。此等舉動,前所未聞,而以后則成風氣,此風氣亦孔子開之。
③孔子以前,未聞有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因以謀生活之人。
(2)孔子與希臘之“智者”
①孔子與希臘“智者”,其行動頗相仿佛。他們都是打破以前習慣,開始正式招學生而教育之人。
②孔子還有一點與“智者”最相似。“智者”都是博學多能之人,能教學生以各種功課,孔子亦博學多能,孔子教人亦有各種功課,即所謂六藝是也。
(3)孔子與蘇格拉底
①孔子頗似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本亦是“智者”,其不同在他不向學生收學費,不賣知識。他對于宇宙問題,沒有興趣;對于神之問題,接受傳統的見解。孔子亦如此。
②蘇格拉底自以為負有神圣之使命,以覺醒希臘人為己任,孔子亦然。
③蘇格拉底以歸納法求定義,以定義為吾人行為之標準。孔子亦講正名,以名之定義,為吾人行為之標準。
④蘇格拉底注重人之道德的性質。孔子亦視人之“仁”較其“從政”之能力,為尤重。
⑤蘇格拉底自己未著書,而后來著書者多假其名。孔子亦不著書,而后來各書中“子曰”極多。
⑥蘇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經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之發揮光大,遂為西洋哲學之正統。孔子之宗派,亦經孟子、荀子之發揮光大,遂為中國哲學之正統。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811民法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英漢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 應松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題歸類精編
- 吉登斯《社會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靳希斌《教育經濟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張康之《公共管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