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民間故事

5.1 復習筆記

一、民間故事的界定與分類

(一)民間故事的界定

民間故事是廣大民眾創作并傳承的反映人類社會生活以及民眾理想愿望的口頭文學作品。

1.廣義的民間故事是指民眾口頭創作并流傳的所有散文體敘事作品。

2.狹義的民間故事是指神話、傳說之外的散文體口頭敘事。

在民間文藝學中,對這一定義的理解與使用主要是狹義的。

(二)民間故事的“AT分類法”方法

1.提出

由芬蘭學者阿爾奈提出,后經美國學者湯普森所完善的一種編制故事類型索引的方法。國際上將這種方法稱為“阿爾奈-湯普森體系”,簡稱“AT分類法”。

2.含義

“AT分類法”即按相對有限的情節類型,將故事進行分類編目的一種分類方法。

3.分類

“AT分類法”將故事劃分為五大類,共有2500個故事類型。具體分類如下:

(1)動物故事(1號~299號);

(2)普通民間故事(300號~1199號);

(3)笑話(1200號~1999號);

(4)程式故事(2000號~2399號);

(5)未分類的故事(2400號~2499號)。

4.不足之處

(1)盡管多次增補,但世界上一些重要國家的故事仍未列入或列入較少,中國便是其一;

(2)關于故事范圍的界定、故事類別的劃分以及類型編排的順序等,“AT分類法”也有許多不夠合理之處。

盡管如此,《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仍不失為一部有價值的、內容全面的國際通用的檢索工具書。

5.三部體現中國民間故事分類構想的類型索引

(1)《中國民間故事類型》

德國學者沃·愛德哈德于1937年在曹松葉的協助下編纂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一書。該書的特點:

把中國民間故事作為相對獨立的對象,并按照中國民間故事的特點加以概括寫成。

歸納出300多個類型,涵蓋了中國常見故事的大多數。

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故事類型,還發表了許多對中國民間故事各方面事項的見解。

(2)《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

美籍華人學者丁乃通1978年出版了《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一書。

(3)《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

臺灣學者金榮華于2000年在臺北出版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書。

(三)民間故事的類別

1.幻想故事

(1)含義

幻想故事,又稱“童話”“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這類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濃厚,是以豐富的想象及虛構為手段,來表現人類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2)我國民間流傳的幻想故事的主要類型

魔法故事。又稱變形故事,這類故事情節奇幻,充滿超自然的想象,常把生活中某些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當做可能表現出來。

寶物故事。這類故事中的寶物既有“萬能型”的;也有具有魔力的自然物或民眾日常生活用具。這些物件在故事中不但是改變主人公命運的法寶,更是懲惡揚善的利器。

動物故事。這類故事以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主人公編織故事、展開情節,借助這些形象間接地表現人類的社會生活與情感。

2.生活故事

(1)含義

生活故事,又稱“世俗故事”或“寫實故事”,這類故事是以民眾的日常生活為題材,以現實中的人物為主角而展開的敘事,是對民間觀念與意識及社會底層生活的一種形象化敘述,表面上其現實性較強,幻想性較少或看似沒有幻想,而實則仍帶有一定的想象與虛構。

(2)我國流傳較廣、藝術上較為成熟的生活故事的類型

交友道德與家庭倫理故事

這類故事主要表現民間交往中的倫理道德以及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

奇巧婚姻故事

這是圍繞婚姻的締結而發生的種種離奇的故事,反映出我國歷代社會民眾對結婚這一人生儀禮的深切關注。故事大多情節曲折,充滿懸念,具有明顯的道德訓誡意味,最終都以“有情人皆成眷屬”結局。

長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這類故事是我國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與社會矛盾在民間文學中的反映。

巧女故事

這類故事主要表現女性的聰明才智,多以巧解難題來結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鄉村勞動婦女。她們多才多藝,機智勇敢,顯示出鮮明的性格特征。

呆婿故事

又稱“傻姑爺”故事,這類故事與巧女故事相對應,一男一女,一呆一巧,相映成趣。呆婿故事有三種類型:

a.“主人公呆頭呆腦”型,在日常生活中吃盡苦頭,故事主人公雖然行為可笑,但是天真可愛,并不惹人憎惡。

b.“傻姑爺學話”型。

c.“三姑爺拜壽”型。

機智人物故事

這類故事是以某個機智人物為中心而編織的系列故事。

3.民間笑話

(1)含義

民間笑話是一種將嘲諷與訓誡蘊涵于談笑娛樂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過辛辣的諷刺和機趣的調侃,一針見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矛盾現象,畫龍點睛地凸顯出民眾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強烈的喜劇、幽默意味。

(2)民間笑話的類型

揭露與嘲諷笑話。這類笑話揭露和嘲諷的主要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及其他敵對的社會力量。

諷刺與幽默笑話。這類笑話是對民眾自身的缺點進行善意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笑話,也稱勸誡笑話。

(3)笑話的喜劇結構方式

笑話有多種喜劇結構方式,如歸謬法、學樣法、巧計法、對照法、突轉法、誤會法、巧合法、重復法、遞進法等,都是將喜劇元素組合起來的結構方式。

4.民間寓言

(1)含義

民間寓言是由民眾集體創作并流傳的帶有明顯教訓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頭故事,是社會智慧、經驗和知識的結晶。

(2)區分

從體裁來看,民間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動物故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動物故事一部分演變為民間寓言;另一部分仍以原來的面貌流傳著。有無較為明顯的諷喻和哲理性,是民間寓言與動物故事的區別所在。

二、民間故事的特征

(一)內容特征

1.幻想是民間故事內容的重要特征

民間故事主要借助幻想來構建內容與情節,即使是切近現實的生活故事,其中也一定帶有某種程度的幻想與理想化虛構。

(1)幻想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是與現實生活愿望相結合,并不斷指向未來的一種創造性想象。幻想產生于對現實的不滿足,產生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它是人類在不斷追求自身解放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漸次深化的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

(2)民間故事在反映生活的本質時,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因而其內容具有廣泛的概括性與象征性。

2.按故事的發展脈絡來看,民間故事的內容具有以下特征

(1)在人類社會早期形成并傳承下來的故事,內容多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這一時期的故事多涉及變形、禁忌、魔術、感應、咒語、靈魂不死等一些古老的原始觀念。

(2)進入階級社會之后,古老的故事繼續流傳的同時,產生大量表現階級社會矛盾沖突的故事

在許多故事中,人們仍然以“超現實”或立足于現實生活基礎然而卻是超階段的幻想,來表現他們對封建統治者和壓迫剝削者的反抗與斗爭,抒發他們不滿現狀、渴望變革的愿望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以動物或其他自然物來隱喻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表現階級社會的矛盾沖突與斗爭,或者借自然界中的動物爭斗、弱肉強食來影射人類社會生活的故事有多種類型。

在漫長的階級社會這一歷史時段中,還有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是表現普通民眾的生活追求及精神意愿的。

這一時期還有大量故事直接取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一種立足于現實生活基礎上的幻想和虛構,對紛紜繁復的世間生活、人生百態,進行了全景式勾描。

(二)藝術特征

1.美國學者湯普森對民間故事的敘事模式及特點的分析

美國學者湯普森對民間故事的敘事模式及其特點進行了分析,列出九個方面的特點:

(1)一個故事不能以最重要的活動部分作為開端,也不能突然就結束,而是需要有一個從容的推進。故事往往經過高潮向輕松、安定的方面變動。

(2)重復是普遍存在的,這不僅使故事給人以懸念,而且也使故事展開得更充分,由此構成了故事的骨架。這種重復大多是三疊式。但在一些國家,由于其宗教傳統的象征性,這種重復也可能是四疊式。

(3)一般地說,只能兩個人同一時間出現在一個場景里。如果有更多的人,他們中只有兩個人是同時行動的。

(4)對立的角色彼此發生沖突——英雄和反派人物,好人和壞人。

(5)如果兩個人以同樣的角色出現,被描述得十分弱小,他們常常是雙胞胎。當他們變得本領高超時,就可能成為敵對者。

(6)在一個群體中,最弱小或最差的一方往往會轉變為最占優勢的一方。最小的弟弟或姐姐常常是勝利者。

(7)性格是單純的。正是這種特點的直接影響,人們注意到,故事里的人物沒有任何生活以外的暗示。

(8)情節簡單,從不復雜化。一個故事一次就能講完,如故事情節有兩個或更多枝節的話,必定是多個故事捏合在一起的結果。

(9)每一事件都盡可能簡單地處理。同類事件盡可能描述得接近于相同,不會試圖使事件復雜化。

2.民間故事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民間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泛指的,故事的時間、地點也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間故事的人物設置與情節結構具有程式化特點。

民間故事的結構主要有“單純式”與“復合式”兩種。

一般的寓言、笑話及生活小故事的結構多為“單純式”。

“復合式”又分為“三段式”(又稱“三疊式”“三復式”)和“連綴式”,主要見于情節曲折的故事。

a.“三段式”是民間故事的常見結構,這類故事的情節推進往往都經歷三個層次,三段式”故事因其結構完整,在國際上又被稱為“完型故事”。

b.“連綴式”即一個故事與另一個故事相銜接,前一個故事的結尾牽引出后一個故事的開頭,故事套故事。

(3)民間故事的情節構思具有類同性特點,形象塑造多體現“二元對立”的美學原則。

(三)傳承特征

民間故事在傳承過程的規律和特點主要表現為:

1.故事傳承的時間與場所

民間故事的傳承活動是民間自發進行的,沒有固定的時間與場所。

2.故事傳承的線路

民間故事的傳承線路主要是家族傳承與社會傳承。

(1)家族傳承

民間故事具有集體流傳的特點。在傳承的實態上,卻是通過具體的、個別化的、有時甚至是單線傳承來體現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承,多數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由長輩傳述給子女或晚輩,帶有祖承、家傳的性質。這種個別化的傳承十分普遍。家族傳承又分直系血親與旁系血親。

(2)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指家族傳承之外的故事傳承活動,包括地緣傳承、業緣傳承等。社會傳承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范圍內(如地域范圍、職業范圍)進行的故事傳承活動。如這種傳承活動是在特定的生活地域內進行的,可視為地緣傳承;如是在某種行業中進行的,可視為業緣傳承。

(3)民間故事傳承人

民間故事傳承人

民間故事傳承人不同于一般的講述者,他們是一些具有較高藝術才能的人。他們往往從幼年起便喜愛民間故事,喜歡聽,喜歡講;他們大都記憶超群,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能說會道;在講故事過程中,他們善于把零散、斷片的故事組織、連貫起來,經過生動的描述再傳播出去,顯示出驚人的集散故事的才能。

民間故事傳承人的特點

a.能夠講述較多數量的故事。

b.講述活動有較大的影響。民間故事傳承人表現為有一定的知名度,其講述活動得到聽眾的普遍認同和喜愛。

c.具有較高的講述技巧,有獨特的風格與創造才能。

d.有自己的傳承線路。

三、民間故事的價值及其研究

(一)文化價值

1.民間故事作為民眾心理結構的一種物化形態,向人們真實地展示了特定歷史階段民眾的生活風貌及心路歷程。民間故事獨特地伴隨著歷史,越是古老的故事,越具有歷史的黏著和多層的積累,經過不同時代的傳承,往往打上不同歷史時代的印記,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史價值。

2.民間故事對文化史的反映是藝術化的,對某些文化現象的理解常帶有想象和臆測的成分;在表現上服從于藝術的要求。故事不是以社會文化本身的科學面貌出現的,因而其文化價值是獨特的。

(二)教育價值

1.口頭教科書

由于民間故事的內容切近民眾的日常生活,形式又為人們喜聞樂見,因而它自然成為民眾進行自我教育最方便、最普及的口頭教科書。

2.教育價值的體現

民間故事的教育價值體現于直接的與間接的兩個層面:

(1)直接的價值主要體現于各種知識的傳授。

(2)間接的價值主要體現于對社會成員的習俗養成及道德規范的培養。

(三)心理補償價值

1.民間故事在講述和聽取的過程中,在人們的心理上可以形成一種審美的愉悅之感,對民眾具有一種心理補償的價值。

2.民間故事對民眾的心理補償,所激起的主要不是官能享受的快感,而是進行生存斗爭、進取的歡樂。這種審美愉悅同我國勞動民眾淳樸的道德相融合,具有積極的價值與作用。

(四)民間故事的研究

1.世界范圍

從世界范圍來看,真正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民間故事研究肇始于19世紀初。

(1)1812~1814年間,德國著名語言學家格林兄弟出版了他們搜集整理的《兒童與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話集》),接著,又出版了《德國的傳說》《德國的神話》等專集。

(2)自格林兄弟之后,民間故事研究的諸多學派:

以格林兄弟以及他們的后繼者馬克斯·繆勒為代表的神話學派;

以本菲等人為代表的流傳學派;

以泰勒和弗雷澤等人為代表的人類學派;

以弗洛伊德、榮格和阿蘭·鄧迪斯為代表的心理學派;

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

以科隆父子、阿爾奈等一系列北歐學者為代表的歷史地理學派,或稱芬蘭學派。

(3)較有影響的成果體現在:

民間故事與神話的關系(德弗利斯等);

民間故事的形成期、民間故事的生成地、傳承者與民間故事的關系(漢森、特克);

民間故事的傳播與原型(安德魯蘭克);

民間故事的種類與體裁(維茨塞爾斯基、尤利斯、呂特耶);

民間故事的分類(阿爾奈、湯普森);

民間故事的結構(普洛普);

民間故事的解析(鄧迪斯)。

2.中國

(1)中國的民間故事研究是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這一時期的成果主要有趙景深、鐘敬文等人有關民間故事尤其是童話研究的一系列論著和譯述。

(2)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故事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尤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之一的《中國故事集成》各省卷開始陸續出版,至目前已全部出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武定县| 岢岚县| 吴江市| 南投县| 云和县| 工布江达县| 德庆县| 杨浦区| 周宁县| 绥宁县| 南溪县| 景泰县| 马边| 南汇区| 瑞安市| 永城市| 蕲春县| 年辖:市辖区| 阿合奇县| 舒兰市| 曲沃县| 天祝| 盐亭县| 台安县| 科尔| 交城县| 大关县| 鱼台县| 五原县| 龙门县| 扬中市| 噶尔县| 光泽县| 玉门市| 闽侯县| 平谷区| 鄄城县| 澄城县| 晋城|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