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1名詞解釋:

(1)功能與教育功能

答:功能是某事物的作用,尤其是指積極的或有利的作用。“功”為“功效”“功績”“事功”,“能”為“能力”“才能”“特性”。功能作為“功”和“能”的組合,有功效、功績的“能”才是功能。在功能中,“功”和“能”相互制約。功能既表明一事物對他事物能夠發揮的功效、效能和積極作用,也表明該事物具有對他事物發生積極作用的能力和特性。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動和系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主要涵蓋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兩個方面。分別是:a.教育通過傳授、訓練、陶冶、評價等方式對個體和群體各方面的發展發揮激發、導向、奠基、重構、提高、矯正、完善、增值和選擇等功能;b.教育所培養的具有一定素質的人走進社會,成為一定社會的公民,擔任一定的社會角色,對社會的維持和發展發揮適應、改革和改造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教育的社會功能是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轉化。教育功能有多種類型:從作用的對象看,教育功能可劃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從作用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教育功能體現了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意義,這也是教育價值所在。

(2)本體功能與派生功能

答: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是教育固有的功能,是由教育的本質和內部結構決定的。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是教育者通過教育活動、運用教育內容促進受教育者的發展。因此,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本體功能。

教育的派生功能是由教育的本體功能所引發出來的功能。教育培養各級各類的人才,他們畢業后走入社會,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貢獻。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就是教育通過本體功能而派生出來的,因此被稱為教育的派生功能。明確社會功能是教育的派生功能,對于確保教育的本質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固然要發揮社會功能,但社會功能的發揮只能建立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決不能把教育混同于政治、經濟來談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否則,教育將偏離其本質,而淪為社會的附庸。

(3)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

答:顯性功能是與主觀目標相符的作用和影響,是有目的實現的功能。顯性功能的概念最初是在社會學領域提出的,是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個維度。顯性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的與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結果。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就是顯性教育功能的表現。顯性與隱性的區分是相對的,一旦隱性的潛在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就轉變成了顯性教育功能。

隱性功能與顯性功能相對,是指主觀愿望之外,事先沒有籌劃、也沒有被覺察到的作用和影響。隱性功能的概念最初是在社會學領域提出的,是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一個維度。隱性教育功能是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的非預期的功能,如教育復制了現有的社會關系,再現了社會的不平等,學校照管兒童的功能等,都是隱性功能的表現。一旦隱性的潛在功能被有意識地開發、利用,就轉變成了顯性教育功能。

(4)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

答:保守功能,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結構,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和自身的邏輯性,不隨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形成了教育自我保存的功能性和承繼性,表現出教育重復、封閉、保守的一面。教育功能的保守性是由教育不變的本質和相對穩定的結構所決定的。“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復,即重復地把上一代從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正是教育功能的保守性,確保了教育本質、教育自身的規律和對人類文明的繼承。

超越功能,是指通過教育的自我更新和變革,促進和引領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受社會制約,反映著那個社會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教育也受到外部壓力的影響,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容和結構,并因此促進和引領社會的發展。教育的保守性反映了教育對社會不變和適應的一面,教育的超越性則反映了教育對社會變革和引領的一面。沒有教育的保守性,教育將失去自身,缺少“主心骨”;沒有教育的超越性,教育將成為“古董”,而失去發展的活力。

2影響人的發展因素有哪些?教育在個體發展中有哪些獨特價值?

答:(1)生命成長的過程就是個體發展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全人生的過程。一般來說,個體發展主要受個體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和活動因素的影響。

個體自身因素分為先天和后天兩類。個體先天因素有遺傳素質和成熟,個體后天因素有個體發展的水平和個體發展的自覺性。個體發展的早期受先天因素的影響較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先天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弱,后天因素的影響逐步增大。

環境因素是指圍繞在個體周圍的并自發地對其產生影響的外部世界。從性質上說,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不依賴人而存在的,但社會環境卻是人為創造的。

活動因素是指能夠將主體與客體結合起來的中介物,可以分為外部活動和內部活動。個體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的環境因素均是通過活動結合起來的,并分別成為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活動是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2)教育對個體發展的獨特價值表現在:

引導個體發展的方向。沒有受過教育的個體,其發展是一種盲目的發展。教育作為有意識地引導個體發展的活動,會根據教育目的對個體的發展作出定向,不僅改變個體自然發展的盲目性,而且對個體的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

提升個體發展的速度。沒有受過教育的個體,其發展是一種率性的自然發展、自然成熟的過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改變個體的發展方式,使之從自在的發展轉變為自覺的發展,以一種科學有效的方式,提升個體發展的速度,使個體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開發個體的特殊才能。教育面對具體的人,而每一個人又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作為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教育就必須依據每個人的特長和發展的需要,提供適合每個人的教育,開發個體的特殊才能,促進個體個性的發展。

喚醒個體生命的自覺。人是一種有意識的存在,意識使人的發展成為一種自覺的存在。教育需要傳授知識技能、開發人的潛力,但更需要喚醒生命發展自覺,使個體發展的過程成為生命自覺行為。

3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有哪些表現?影響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有效發揮的條件有哪些?

答:(1)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主要包括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和個體個性化功能。

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

人的發展首先是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首先表現為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社會化是個體由一個“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

學校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育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其次,教育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最后,教育促進角色和職業的社會化。

教育的個體個性化功能

個性化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追求獨特性、主體性、創造性的過程。教育不是面向抽象的共性人,而是面向具體的個人,為每個個體提供適合他自身的教育。所以,真正的教育是個性化的教育,促進人的個性發展是教育最根本的功能。

學校教育的個體個性化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其次,教育促進個性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最后,教育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2)教育促進個體的發展是有條件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活動必須遵循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人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包括身心發展的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個別差異性和互補性。要把個人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加以認識,真正做到教中有“人”,以學定教。

教育活動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要求。教師是社會的代表者,課程是法定的國家文化,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培養該社會所需要的、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人。

有效地組織教育活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活動是個體發展的源泉,是生命的成長機制。我們必須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變教師灌輸為學生活動,以學生活動促進他們自主的、生動活潑的發展。

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教師的作用不是強制性地“主導”學生發展,而是順勢“引導”學生發展。教師必須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調動學生的自覺能動性,培養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有哪些表現?影響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有效發揮的條件有哪些?

答:(1)教育的社會功能表現在教育對其他社會子系統的作用,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生態和社會成層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中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負向功能。其中正向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過培養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為政治服務。b.教育通過思想傳播、制造輿論為統治階級服務。c.教育是促進社會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經濟功能

a.教育使潛在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b.教育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c.教育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b.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c.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d.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a.教育提高了人口質量。b.教育控制人口數量。c.教育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結構合理化。

教育的生態功能

a.通過環境教育提高人們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責任和綠色的生活習慣。b.通過發展創造科學技術,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有效地解決生態問題。c.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生態文明的理念。

教育的社會成層功能

a.人們的教育經歷決定著學歷,學歷又極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職業選擇,進而影響著他們的收入和社會地位。b.社會客觀上存在不同階層,每個階層對人才具有不同的要求,教育就是要根據不同階層的特性和要求,培養不同階層所需要的人,從而維護既定社會的分層。

(2)影響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有效發揮的條件

教育具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但這些功能的發揮是需要條件的。總體來說,這些條件是保持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協調一致。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遵循教育發展的社會規律

教育發展是有規律的,只有遵循這些規律,才能保證教育自身和教育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a.教育具有政治功能,但政治功能的發揮必須以社會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為前提。政治制度制約著教育的社會性質,制約著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制約著教育的領導權和受教育權利,制約著教育的方針、政策和管理體制,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和教育內容的選擇。b.教育具有經濟功能,但經濟功能的發揮必須以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為前提。生產力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制約著課程設置、教育方法、手段的運用。c.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但文化功能的發揮也受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一定的文化傳統影響著教育觀念、影響著對教育的需求、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資料和教育內容取材于社會文化的累積,是對累積文化的選擇與利用。d.教育具有人口功能,但人口作為教育對象的來源,直接制約著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口數量影響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影響著教育質量,也影響著人口結構的構成。

正確地把握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張力

社會對教育有著制約和影響作用,但這種制約和影響,并不意味著教育成為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復制品。社會對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必須通過教育自身的轉化,轉化為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課程內容、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等,教育的發展功能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們既要看到社會對教育的影響,又要看到教育自身的獨立性;既要看到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密切關系,又要看到教育與社會的區別,正確地把握教育與社會之間的張力。

正確地處理教育功能間的關系

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發揮需要正確處理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教育的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之間的關系。a.要正確處理教育的本體功能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的發揮必須通過教育本體功能的實現。b.要正確處理教育的保守功能與超越功能之間的關系。保守的社會功能對于維護社會穩定是必要的,但如果只停留在保守性上,教育就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

5試描述教育功能形成和釋放的路線。

答:教育的兩大功能是本體和派生的關系,從形成過程來看,教育通過培養人實現其本體功能,主要發生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實踐,派生出教育的社會功能。社會功能是教育本體功能的釋放,主要滲透于其他社會活動過程中。

(1)教育本體功能的形成

教育功能的形成是發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它的起點來自社會和個人發展的期待和要求,終點是教育結果的出現。它大體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教育功能取向的確立

從教育系統承受社會和個人的功能期待到確立自己的功能取向,是教育功能形成所經歷的第一個階段。雖然說教育功能是教育系統作用于社會和人的一種客觀結果,但這種結果來自于社會發展的期待和個人發展的愿望,即功能期待。社會和個人對教育如何為自己服務,都有不同的功能期待。

教育功能行動的發生

教育功能行動,是指可能導致產生一定功能結果的所有教育行動,主要是指入學選拔和培養。入學選拔是選定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過程的輸入環節;培養是加工環節,是教育本體功能生產的關鍵。教育能否促進個體的發展以及發展的程度如何,一定意義上是由教育的培養環節決定的。

教育功能直接結果的產生

這個階段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對社會各系統的直接影響與改變過程;二是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過程,即教育系統通過其功能行動控制受教育者的發展環境,從而影響其“文化特性”形成的過程。前者形成了教育社會功能的“直接結果”,后者形成了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培養了符合社會要求的人。

(2)教育社會功能的釋放

教育功能的結果除了直接發生功能作用外,更多的是以凝固形態儲存起來,表現為人才和精神文化產品。從嚴格意義上說,這已不屬于教育功能的形成過程,它超越了教育自身的范圍,只能算作教育功能結果的衍生,是教育功能結果的釋放。所以,教育功能的釋放不同于發生在教育活動之中的教育功能的形成,它是發生在社會系統之中,通過教育功能的結果參與社會活動而實現的。

教育功能釋放的場域在社會,主要包括兩個環節:產品的社會輸入;產品的社會利用。教育生成的產品包括畢業生和精神文化產品(如作品、發明、設計方案等)。教育社會功能的發揮,首先是這些教育的產品走入社會,有相應的崗位和機會,這才有發揮作用的可能。產品進入社會,尋求到了崗位和機會,接下來就是教育功能釋放的第二個環節,人才流向相應的崗位,社會為人才力量的發揮提供相應的條件、待遇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就會使人才身上所蘊含能量得到充分的發揮。

6結合教育實際,列舉現實中教育功能的異化,并對其原因進行剖析,提出避免功能異化的建議。

答:(1)教育功能異化的內涵

在教育活動中,無論是放棄自己直接的、基本的育人功能,還是用間接的衍生功能來排擠或取代之,都會阻礙教育功能的整體發揮,從根本上破壞教育事業的運行和發展,這種教育功能扭曲的現象就叫做教育功能的異化。

迄今為止,學校職能呈現日益片面化的趨向,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學校教育以人為對象,其固有的職能是個體的發展。然而,學校之所以得到社會認可的職能,似乎不在個體的發展,而在個體社會化。當學校向著某種工具職能片面傾斜時,事實上就是造就“政治動物”或“經濟動物”,或其他形式片面發展的人。

不僅存在著“教育游離個體發展”的傾向,而且存在著“學校游離教育”的傾向。學校作為實施教育的主體,本身是一個教育機構,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而實際上又不盡如此。

(2)教育功能異化的實例和原因

我國教育實踐中的行政化傾向和功利化傾向就是教育功能異化的產物。教育行政化就是教育者用行政的目標排擠或取代育人目標,用行政的組織結構模式取代教育的特有組織結構模式,用行政的運行機制取代教育的運行機制。集權式的管理和劃一的培養模式,使學術自由和創造性自主性受到壓抑,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聽話型的乖孩子成了育人的樣本,學校的一切活動跟著行政的指揮棒轉。辦學的功利化傾向,表現為一切以利益為導向從事教育活動,學校領導把眼光集中在行政部門制定的評價框架下去爭取升位,并謀得更多的撥款;教師把眼光集中到行政部門制定的評職評獎條例下去爭取獲獎、晉職、加薪;學生把眼光集中到文憑的獲取上,把學習的目標定位在謀得個好職位,不費力地拿到更多的金錢和更好的社會地位。總之,功利化辦學的共同傾向是忽略育人目標,重視功利的獲取,結果是阻礙了育人目標的實現和教育功能的全面發揮。

(3)建議與對策

實行教育家辦教育是改變教育功能扭曲、防止教育功能異化最直接的辦法。教育家應當掌握教育規律,善于將教育思想家、理論家的先進理念融植于教育實踐活動中,善于處理好教育與社會諸因素的關系,既能充分利用政治、經濟、文化各種因素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又能培養社會需要的各型人才,發揮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家還善于利用教育內部諸因素,有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優質高效地進行育人活動,使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推薦閱讀
  1. 新聞與傳播碩士《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復旦、武大等)
  2.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試卷分析及真題詳解(含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
  3.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4.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5.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簡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新修訂本)
  6. 2020年翻譯碩士(MTI)《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考研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804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9.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配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10. 2014年經濟師《房地產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11.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2. 高放《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名校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含中傳、首師、南開、中山等名校考研真題)
  14.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244英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天津大學物理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第5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德令哈市| 梧州市| 方正县| 黄大仙区| 遵义市| 曲水县| 罗甸县| 盐城市| 榕江县| 隆林| 普陀区| 贺州市| 西吉县| 冕宁县| 图木舒克市| 重庆市| 扎赉特旗| 富平县| 普格县| 崇州市| 河南省| 弋阳县| 岳西县| 孙吴县| 汶上县| 普安县| 浏阳市| 青阳县| 海丰县| 香港| 晋中市| 高阳县| 白玉县| 通许县| 类乌齐县| 乐山市| 镇远县| 兴文县| 漠河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