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9年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868經濟學(含宏觀、微觀)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解釋概念(每組6分,本題滿分30分)

1機會集合與機會成本

答:機會集合是指在預算約束和時間約束下,經濟個人所能夠做出的選擇的集合,即那些在實際中可行的全部選擇所構成的集合。對于經濟個體的決策而言,只有在處于機會集合內的那些選擇行為才是切實可行的,而處于機會集合外的選擇都是不可行的。

機會成本是指與企業未將資源用于其他可供選擇的最佳用途而放棄的機會相聯系的成本。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從而避免帶來生產的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2邊際產量與邊際成本

答:邊際產量是指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變的情況下,每增加一單位可變投入要素所得到的總產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產中如果只有勞動L是可變投入,則勞動的邊際產量可以表示為:MPL=?Q/?L。假設生產函數連續且可導,從而可以用總產量對可變投入量求導得出邊際產量,即MPL=dQ/dL。這樣,在某一產量上的邊際產量,就是該產量相對于總產量曲線上一點的斜率。

邊際成本是指產量變動某一數量所引起的成本變動的數量,也即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用公式表示為:MC(Q)=?TC(Q)/?Q=[TC(Q+?Q)-TC(Q)]/?Q,或:

在短期,邊際成本和邊際產量之間呈反向變動關系,反映在圖形上,MPL曲線的上升段對應MC曲線的下降段;MPL曲線的最高點對應MC曲線的最低點。

3壟斷與價格歧視

答:壟斷市場是指整個行業中只有一個廠商的市場組織。壟斷市場的條件主要有以下三點:市場上只有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其他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壟斷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價格歧視是指由于壟斷者具有某種壟斷力量,因此壟斷者可以對自己所出售的同類產品索取不同的價格,以使自己所獲利潤達到最大值。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

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

4潛在GDP與產出缺口

答:潛在GDP是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時的GDP,又稱充分就業的GDP,反映了經濟的潛在生產能力。潛在GDP的增加意味著經濟增長,潛在GDP與實際GDP的差別反映了經濟周期的情況。如果實際GDP大于潛在GDP,則經濟高漲,有通貨膨脹的壓力;如果實際GDP小于潛在GDP,則經濟衰退,有失業的壓力。

產出缺口在宏觀經濟中是指經濟體的實際產出與潛在產出的差額,在凱恩斯的長期總供給曲線中引入了經濟中的價格調整機制后得到的總供給曲線為:Pt1=Pt[1+λ(Y-Y*)]。

實際GDP和潛在GDP之間的差距,即Y-Y*,就是GDP缺口,或者產出缺口。

5名義利率與真實利率

答:名義利率指包括了物價變動的利息率,是與“實際利率”相對而言的。名義利率大概的計算公式為:r=π+P。其中,r為名義利率,π為實際利率,P為借貸期內物價的變動率。名義利率適應通貨膨脹的變化而變化并非同步。由于人們對價格變化的預期往往滯后于通貨膨脹的變化,所以相對于通貨膨脹率的變化,名義利率的變化也往往有滯后的特點。

實際利率指物價不變,從而貨幣購買力不變的條件下的利息率,它是與“名義利率”相對而言的。美國經濟學家費雪首次在其《利息理論》一書中提出以貨幣和以實際財物計量利率的觀點。一般物價總水平存在變動的趨勢,在計算實際利率時,就必須扣除名義利率中的物價上漲率。實際利率的計算公式為:實際利率=名義利率-物價上漲率。

劃分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理論意義在于其提供了分析通貨膨脹條件下利率變動的工具。在經濟管理中,能操作的是名義利率,但對經濟關系產生實質影響的是實際利率。

二、扼要回答或分析(每組8分,本題滿分80分)

1如果飼料價格下降,那么我國豬肉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果有研究發現食用香蕉可以阻止衰老,那么香蕉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分別結合圖形說明)

答:(1)一種商品的供給數量取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該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成本、生產的技術水平、相關商品的價格和生產者對未來的預期等。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時,生產成本的下降會引起供給數量的增加,使得供給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曲線的向右移動,會使得產品的均衡價格下降,均衡數量增加。如圖1所示。

圖1 飼料價格下降對豬肉市場的影響

在圖1中,既定的需求曲線D和最初的供給曲線S1相交于E1點。在均衡點E1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分別為P1和Q1。如果飼料價格下降,生產豬肉的成本會下降,在豬肉市場上豬肉供給會增加,會使豬肉的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至S2曲線的位置,并與D曲線相交于E2點。在均衡點E2,均衡價格下降為P2,均衡數量增加為Q2。

(2)圖2中,既定的供給曲線S和最初的需求曲線D1相交于E1點。在均衡點E1,均衡價格為P1,均衡數量為Q1。如果有研究發現食用香蕉可以大大延緩衰老,消費者對香蕉的偏好程度增強,在其他影響因素不變時,對香蕉的需求就會增加。需求的增加會使需求曲線向右移動至D2曲線的位置,D2曲線與S曲線相交于E2點。在均衡點E2,均衡價格上升為P2,均衡數量增加為Q2,即會使香蕉市場上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都增加。

圖2 香蕉市場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動

2具體說出廠商進入一個市場的基本條件,短期內生產的基本條件,短期內停工的基本條件,以及廠商均衡的基本條件。

答:(1)廠商進入一個市場的基本條件是:產品的價格大于企業長期平均成本,即P>LAC。廠商利潤函數為:π=(P-LAC)Q。當P<LAC時,廠商的利潤為負,則廠商會退出市場;當P>LAC時,廠商的利潤為正,則廠商會進入市場。

(2)短期內廠商生產的基本條件為:產品價格大于平均可變成本,即P>AVC。短期內只要廠商的收益可以彌補可變成本的支出,廠商就會選擇繼續生產,即只要市場確定的價格P>AVC時,廠商會選擇繼續生產;當P=AVC時,廠商無論是繼續生產或是停業,結果都一樣,全部收益只能彌補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得不到任何彌補,所以這一點為停止營業點。

(3)短期內停工的基本條件是:產品價格大于平均可變成本,即P<AVC。當P<AVC時,廠商生產帶來的收益不能彌補全部的可變成本,又無法彌補固定成本,此時不生產比生產強,因此廠商會選擇停業。

(4)廠商進行生產的基本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因此無論在長期還是短期,廠商均衡的基本條件都是:MR=MC。當MR>MC時,增加一單位產量會帶來總利潤的增加,企業會增加生產,直至MR=MC;當MR<MC時,為使利潤最大化,廠商會減少生產,直至MR=MC。只有當MR=MC時,廠商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決策。

3什么是“鉆石與水”悖論?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答:(1)“鉆石與水”悖論是指對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水的價格要比沒有多少實際用處的鉆石的價格低這一悖論。鉆石與水悖論首次由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里提出,也稱作價值悖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沒什么東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換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很少的東西就可以換到水。相反,鉆石沒有什么用處,但可以用它換來大量的貨品。

(2)對“鉆石與水”悖論的解釋

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看,人們只需花費較少的勞動就可以得到水,故而水的價值小;而一枚鉆石往往要經過勘探、開采、加工等多道工序才能最終成為商品,勞動量大,所以它的價值大。

馬歇爾用供求均衡來解釋“價值悖論”。他認為,由于水的供應量極其充足,人們對水所愿支付的價格,就只能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可是,鉆石的供應量卻非常少,而需要的人又多,所以,想得到它的人,就必須付出超出眾人的價格。

邊際學派試圖用“邊際效用”來說明價值悖論。按照邊際學派的觀點,價格取決于商品的邊際效用,而不是總效用。由于水源充足,邊際效用很少,所以價格也就很便宜。同理,由于鉆石稀缺,邊際效用很大,其價格也就相應地昂貴。

4什么是“公地悲劇”現象或“公共池塘問題”?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如何克服這種現象?

答:(1)“公地悲劇”是指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從而造成資源過度使用和枯竭。過度砍伐的森林、過度捕撈的漁業資源及污染嚴重的河流和空氣,都是“公地悲劇”現象或“公共池塘問題”的典型例子。

(2)公地的悲劇的成因在于:

缺乏約束的條件,當存在過度放牧問題時,每個牧羊人雖然明知公地會退化,但個人博弈的最優策略仍然只能是增加牲畜數量,久而久之,牧場可能徹底退化或廢棄;

缺乏嚴格而有效的監管,沒有規則,沒有產權制度,無節制的、開放式的資源利用,導致公共財產的崩潰。

(3)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條件是邊際成本等于從中得到的邊際社會收益。當邊際社會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成本時,公共資源就得到有效利用。要實現公共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采用以下三種主要方法:

明確產權,科斯定理證明,一旦產權明確規定,而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絡、談判、簽約等等的成本足夠低,則無論將產權劃歸給誰,最終總能達到該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

配合企業制度改革,力爭做到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私人生產的積極性,讓公眾得到更多的實惠;

加強制度建設,重視委托、代理、搭便車、機會主義問題研究。

5什么是外部影響?有害外部影響的根本特征和經濟后果是什么?

答:(1)外部影響的含義

外部影響也稱為外部性、相鄰效應,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即某經濟主體的福利函數的自變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為,而該經濟主體又沒有向他人提供報酬或索取補償。它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這種成本和收益差別雖然會相互影響,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影響包括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兩個方面。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響被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影響被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外部性。

(2)有害外部影響的根本特征

有害外部影響的根本特征是邊際社會成本MSC大于邊際私人成本MC,差額就是邊際外部成本MEC。從社會的角度看,具有有害外部影響的廠商在外部不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的產出水平往往高于社會需要的最優水平即產出太多了。例如,鋼鐵廠排放的煙霧及含硫氣體損害當地人的財產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補償。污染是一種外部不經濟。換言之,排污企業在為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給周邊其他單位和個人造成了損害,產生了“外部成本”,而一直以來,這種“外部成本”并沒有計算到企業的生產成本中,而是由企業之外的百姓或政府來埋單,導致了企業進行生產的成本小于社會為此付出的成本,企業的產量過大、污染過于嚴重的問題。

(3)有害外部影響的經濟后果

有害外部影響的經濟后果是給周圍居民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造成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環境資源的不可分割性,使其產權界定成本非常高或根本就難以界定,環境資源因此具有全部或部分公共性??梢圆扇ξ廴酒髽I征稅或是明確產權的方法,來制止外部不經濟的產生。

6什么是效率工資?它如何能夠克服勞動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答:(1)效率工資指的是企業支付給員工比市場保留工資高得多的工資,促使員工努力工作的一種激勵與薪酬制度。

(2)逆向選擇是指在交易中,信息占優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做出對自己有利卻對對方不利的選擇。道德風險是指在交易完成后擁有較多信息的一方故意做出一些對另一方不利的事情而使自己獲利對方損失的行為。

勞動市場上的逆向選擇的表現為工人在求職時對廠商隱瞞自己較低的工作能力,從而獲得行業的平均報酬。在勞動力市場上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企業對員工個人的能力素質并不是很清楚,只有處于信息優勢的本人才最清楚,所以容易出現逆向選擇。那么,企業能夠控制的是通過傳遞工資高低的信號來甄別人才素質的高低和工作努力程度:如果企業選擇低工資水平,就會出現能力素質低的人員濫竽充數,可能形成“混同均衡”,不易區分人才的良莠;如果企業選擇高水平工資(效率工資),就能把那些高素質的人才吸引過來努力工作,而那些素質低的人因不具備應有的素質以及承受不了工作壓力,即使工資再高,也不會選擇。同時,高素質人才也會通過有關證明(如高學歷、高職稱和以往的工作經驗與成績等),來向企業傳遞高素質的信號。

勞動市場上的道德風險的表現為由于沒有完善的監督機制,工人在工作中故意放慢速度,降低效率。由于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努力程度更加難以控制,因此,采用效率工資制度有助于解決現代企業監控困難。效率工資是一種篩選機制,它通過高于市場工資水平的高工資挑選出優質員工,并將他們留在企業內部。隨著知識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隨著知識、技能和經驗越來越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稀缺性資源,隨著資本對一般性勞動的替代作用日益提高,而與知識性勞動間的互補作用日益突出,效率工資在勞動力市場上的這種示意作用越來越明顯。效率工資已經成為企業吸引人才的利器,它可以相對提高員工偷懶的成本,具有激勵和約束雙重功效,采用效率工資后,員工努力工作的動機增強,而偷懶、欺騙等敗德行為的動機則有所降低,企業發生員工敗德行為的概率趨于下降,減少相應的監控成本。

7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政策含義。

答:(1)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的基本觀點

生命周期假說認為,每個家庭都是根據一生的全部預期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的。因此,各個家庭的消費取決于他們在兩個生命期內所獲得的總收入和財產。這樣,消費就取決于家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莫迪利安尼認為,理性的消費者要根據一生的的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的收入與消費相等。

該假說有兩個前提條件:消費者是理性的,能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進行消費;消費者行為的唯一目標是實現效用最大化。這樣,理性的消費者將根據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費與儲蓄,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消費。

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個人消費占其一生收入現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而主要取決于一生的收入。絕大多數人們會選擇穩定的生活方式,一般不會在一個時期內大量儲蓄,在下一時期揮霍無度,而是在各個時期大致消費相同的水平。

根據生命周期假說,消費的一般公式為:C=[WL/(NL)]×YL,其中WL/(NL)是邊際消費傾向,YL為一年的收入。

圖3 生命周期模型中的一生收入、消費、儲蓄和財富

如圖3所示,一個人在他整個一生中消費是穩定的。整個工作周期持續WL年,人們儲蓄、積累資產。工作期限結束后,人們開始靠這些資產生活,生命繼續的年限(NL-WL)進行反儲蓄,以至生命結束時,資產恰恰為零。即:(NL-WL)C=(YL-C)WL,得到C=WL·YL/(NL)。

持久收入假說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的。也就是說,理性的消費者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作出消費決策的。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數值的加權平均數得到,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消費者會以他現有財富水平與現在和未來掙到的收入,來維持其個人在有生之年的穩定消費比率。根據持久收入理論,消費C=cYP,其中YP是持久性收入。并且如果一項增加的收入是暫時性的,那么收入的增加將對消費無任何實質性影響。

總之,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收入理論的共同之處就是:消費不僅只同現期收入相關,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一次性暫時收入變化引起的消費支出變動很??;臨時性的政策變動并不會對消費產生很大的影響,只有永久性的政策變動對影響消費者行為才有效。

(2)生命周期-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的政策含義

生命周期假說說明了當一國的人口中年輕人和老年人所占比重較大時,較低的國民收入水平上也會出現較大的消費傾向或較小的儲蓄傾向;而當一國的人口中中年人所占比重較大時,較高的國民收入水平上也會出現較小的消費傾向或較大的儲蓄傾向。

持久收入假說說明如果政府出于應付經濟蕭條的需要,采取臨時性的減稅措施,以便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刺激消費,那么,這一臨時性的減稅措施是無效的,因為居民這種臨時性的額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為實際消費,其余全部轉化為儲蓄,因此,政府減稅的結果不可能達到刺激消費的目的,用刺激需求的辦法來刺激消費則很可能會帶來滯脹的惡果。在貨幣調控方面,貨幣需求主要取決于持久收入,貨幣需求的變動主要受持久收入變動的支配。由于從長期趨勢來看,持久性收入是穩定增長的,因而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就會是穩定增加的。正因為如此,在貨幣供應量一定的條件下,貨幣的流通速度就會在長期中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為了保證貨幣流通的正常速度,以滿足人們對貨幣需求逐步穩定增長的需要以及經濟和收入增長的需要,就有必要實行一種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配合的、穩定增長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

8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的效果如何通過匯率的變動而加強?(以利率提高為例分析說明)

答:(1)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分析財政貨幣政策效力的主要工具。它將封閉經濟下的宏觀分析工具IS-LM模型擴展為對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的開放經濟的分析,說明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的影響的模型。其基本結論是: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對刺激經濟毫無效果,在浮動匯率下則效果顯著;財政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對刺激經濟效果顯著,在浮動匯率下則效果甚微或毫無效果。

(2)假定國內價格固定不變。在完全可變匯率制下,中央銀行不會干預外匯市場,匯率必定調整到使市場出清,外匯供求達到平衡的狀態。匯率的調整保證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之和為零。資本完全流動的可變匯率制下的貨幣緊縮,其IS-LM圖形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

在浮動匯率下,如果中央銀行為抑制通貨膨脹或經濟過熱而采取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會使得LM曲線向左移動,利率水平提高,從而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

利率水平提高會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同時利率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國內投資的減少,從而使得IS曲線向左移動;

由于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利率的提高,會使得國外資本流入本國,造成對本國貨幣需求的增加,本幣升值,使得出口產品變得相對昂貴,導致出口的減少。

所以開放經濟條件下,貨幣政策不僅可以通過利率的提高影響國內的消費和投資。同時由于匯率可以自由浮動,利率提高會造成本幣的升值,導致出口的減少,從而增強了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

9哪些因素會影響投資(或投資需求)?

答:經濟學中所講的投資,是指資本的形成,即社會實際資本的增加,包括廠房、設備和存貨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廠房、設備的增加。在西方國家,人們購買證券、土地和其他財產,都被說成投資,但在經濟學中,這些都不能算是投資,而只是資產權的轉移。決定投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因素有實際利率水平、資本的邊際產品、預期收益率和投資風險、投資的q值等。

(1)實際利率水平

投資是實際利率的減函數。這是因為,企業用于投資的資金多半是借來的,利息是投資的成本。即使投資的資金是自有的,投資者也會把利息看成是投資的機會成本,從而把利息當做投資的成本。投資與利率之間成反方向變動,利率上升時,投資需求量就會減少,利率下降時,投資需求量就會增加。

(2)資本的邊際產品

資本的邊際產品指在勞動量不變的條件下,一個產業中當資本投入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產出量。資本邊際產品存在遞減規律,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如果其他投入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增加一種資本的使用量,最終會超過某一定點,造成總產量的邊際增加量(變動投入要素的邊際產量)遞減。

(3)預期收益

收益的大小主要由產品的需求決定。企業決定對某項目是否投資及投資多少時,首先會考慮市場對該項目的產品在未來的需求情況,因為這種需求狀況,不但會決定產品能否銷售出去,還會影響產品價格的走勢。投資的預期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投資項目的產品的生產成本,尤其是勞動者的工資成本。因為工資成本是產品成本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工資成本上升會降低企業利潤,減少投資預期收益,尤其是對那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投資項目而言,工資成本上升顯然會降低投資需求。

(4)風險的大小

風險包括未來的市場走勢、產品價格變化、生產成本的變動、實際利率的變化、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變化等等,都具有不確定性。一般說來,整個經濟趨于繁榮時,企業對未來會看好,從而會認為投資風險較??;而經濟呈下降趨勢時,企業對未來看法會悲觀,從而會感覺投資風險較大。因而凱恩斯認為,投資需求與投資者的樂觀和悲觀情緒大有關系,實際上,這說明投資需求會隨人們承擔風險的意愿和能力變化而變動。

(5)投資的q值

投資的q理論是由托賓創立的一種投資理論,該理論強調投資與股票市場之間的一種聯系:在資產相對于其再生產成本更有價值時,投資將會很高。其中q是股票市場對企業資產相對于生產這些資產的成本進行的價值估算,q的最簡單形式是企業的市場價值與資本重置成本之比。根據投資的q理論,當q>1,即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大于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時,企業就有擴張的愿望,企業就應該增加實物資本。企業資產市場價值的提高(如股票價格的上漲)意味著q值的上升,q越大,企業擴張的激勵就越大,企業投資擴張的速度通常就越快。

10對比分析封閉經濟中資本市場的均衡條件和開放經濟中資本市場的均衡條件。

答:(1)封閉經濟條件下,資本市場均衡的條件是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取決于收入和利率,貨幣需求與收入成正比關系,貨幣需求與利率成反比關系,用公式表示:L=ky-hr。m代表實際貨幣供給量,M代表名義貨幣供給量,P代表物價水平,k、h均為參數,貨幣供給用公式表示:m=M/P。假定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m=M/P=L=ky-hr,推導出LM曲線的表達式y=hr/k+m/k或r=ky/h-m/h。LM曲線是描述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利率與收入關系的曲線。

(2)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僅要考慮本國貨幣供給與需求情況,還要考慮國外資本的流入與流出,因此資本市場的均衡條件不僅包括本國貨幣供給與需求相等,還包括一國國際收支為零,即BP=nx-F=0,其中nx=q-γy-nEPf/P,F=σ(rw-r)。由此可得:q-γy-nEPf/P=σ(rw-r),即:r=(γ/σ)y+[rw+(n/σ)·(EPf/P)-q/σ],其中q、γ、n、σ>0均為參數。

三、計算題(每組6分,本題滿分12分)

1一家玩具企業的成本函數為C=25+10Q,生產函數為Q=2K2L。

(1)該企業的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

(2)企業的平均成本函數和邊際成本函數。

解:(1)由企業成本函數C=25+10Q,可得:該企業的固定成本為:TFC=25;可變成本為:TVC=10Q=20K2L。

(2)企業的平均成本函數為:AC=C/Q=25/Q+10=25/(2K2L)+10。

企業的邊際成本函數為:MC=dC/dQ=d(25+10Q)/dQ=10。

2給定需求函數D(p)=1000-60p,供給函數S(p)=40p。

(1)求均衡價格(p)和均衡數量(q);

(2)如果每單位征稅5元稅額,那么新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是多少?

(3)消費者和廠商分別分擔百分之幾的稅額?

解:(1)當達到均衡時,需求等于供給,由D(p)=S(p)可得:1000-60p=40p。

解得均衡價格為:p=10,從而均衡數量為:q=1000-60p=40p=400。

(2)政府征稅,新的供給曲線為S′=40(p-5)。

需求曲線仍為D=1000-60p,聯立兩方程式,解得p′=12,q′=280。

(3)新的均衡價格p′=12,原均衡價格p=10,價格提高2元,故消費者承擔的稅負為2元,其余3元由生產者承擔。所以,消費者負擔40%的稅額;廠商負擔60%的稅額。

四、具體分析短期GDP的波動和潛在GDP的決定。(本題滿分28分)

答:(1)GDP即國內生產總值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經濟社會(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用公式表達即為GDP=C+I+G+(X-M)。短期內無論哪一個方面發生變化都會引起GDP的波動。

消費。消費(指居民個人消費)支出包括購買耐用消費品(如小汽車、電視機、洗衣機等)、非耐用消費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勞務(如醫療、旅游、理發等)的支出。居民的消費水平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消費觀念,市場預期,利率等等。假如消費者預期明年產品的市場的價格將會提高,則會增強本時期的消費,使得本年度的GDP水平提高。

投資。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投資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利率提高,則投資減少,使得GDP總量減少;利率提高,投資增加,GDP總量增加。

政府購買。政府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G)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如政府花錢設立法院、提供國防、建筑道路、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假如經濟處于蕭條期,政府為刺激經濟,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則會導致社會的總需求增加,GDP總量增加。相反如果政府減少購買支出,則社會總需求減少,GDP總量減少。

凈出口。凈出口指進出口的差額。當凈出口增加時,表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增加,促進經濟的發展,使得GDP總量增加,當凈出口減少時,表示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減少,使得GDP總量減少。

(2)潛在GDP是指經濟實現了充分就業時所達到的GDP水平。它不是一個實際產出量,一般認為只有在充分就業時,才有可能實現潛在國內生產總值,增加潛在產量的途徑是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實現技術進步。

勞動。勞動者作為生產要素投入的一個重要方面,對總產量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全社會人口中,勞動力人口增加、質量提高時會使得潛在GDP增長。

資本。資本存量的規模及人均擁有的資本存量越多,潛在GDP就越高。

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會促進生產率的提高,使得潛在GDP增長。

資源配置狀況。在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相同的條件下,資源配置越合理則產出水平越高。

知識進展。知識進展是發達國家的最重要的增長因素,這里的知識進展含義廣泛,包括技術知識、管理知識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識而產生的關于結構和設備更為有效的設計等等。

推薦閱讀
  1.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含新聞采訪專題視頻講解]
  2. 劉明華《新聞寫作教程》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心理學基礎(第2版)》(科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伍勝健《數學分析》(第2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王天一《外國教育史》(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李廉錕《結構力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武漢科技大學851人體生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答案
  9.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942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0. 2019年成人高考??破瘘c升本科《政治》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1.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2.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13.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
  14. 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2020年環境科學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夏河县| 连城县| 新密市| 石景山区| 宜昌市| 措美县| 东乡族自治县| 梨树县| 德州市| 台安县| 五常市| 诏安县| 石台县| 北流市| 尼木县| 万州区| 环江| 读书| 故城县| 塔城市| 华阴市| 上林县| 多伦县| 若尔盖县| 永年县| 巫山县| 文安县| 鹤山市| 普陀区| 五家渠市| 封丘县| 明星| 宣汉县| 崇州市| 西藏| 石台县| 郧西县| 中山市| 翼城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