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圣才電子書
- 13048字
- 2021-06-10 17:57:47
2011年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4分,共計24分)
1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答: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在連續等量地把某一種可變生產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種或幾種數量不變的生產要素上去的過程中,當這種可變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當這種可變要素的投入量連續增加并超過這個特定值時,增加該要素投入所帶來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就是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從理論上講,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對于任何產品的短期生產來說,可變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間都存在著一個最佳的數量組合比例。一旦生產要素的投入量達到最佳的組合比例時,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達到最大值。在這一點之后,隨著可變要素投入量的繼續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越來越偏離最佳的組合比例,相應的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便呈現出遞減的趨勢了。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強調的是:在任何一種產品的短期生產中,隨著一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邊際產量最終必然會呈現出遞減的特征。
2道德風險
答:道德風險指在雙方信息非對稱的情況下,人們享有自己行為的收益,而將成本轉嫁給別人,從而造成他人損失的可能性。道德風險的存在不僅使得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受到損失,而且會破壞原有的市場均衡,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率。道德風險分析的應用領域主要是保險市場。解決道德風險的主要方法是風險分擔。
3凱恩斯定律
答:凱恩斯認為,僅靠自由機制是無法保證經濟穩定增長,達到充分就業的,必須加強國家干預。據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現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時,應當由政府采取措施來刺激需求,而總需求隨著投資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費也將增加,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以至達到充分就業,使生產(供給)增加。這一論點被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奉為定律,因此叫凱恩斯定律。隨著凱恩斯主義的流行,薩伊定律在西方經濟學中日漸銷聲匿跡。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進入7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經濟中出現了嚴重的滯脹局面,凱恩斯主義越來越無能為力,凱恩斯定律在人們心目中日漸失去光彩,開始瀕于名譽掃地了。
4流動性陷阱
答: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靈活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證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證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證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盡管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流動性陷阱的存在,但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沒有發現該經濟現象。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出現了類似于流動性陷阱的現象。
5多重共線性
答:所謂的多重共線性是指一些自變量之間存在較強的線性關系。估計值的正負符號與客觀實際不一致。若兩個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接近于1,則可認為模型存在多重共線性。如果決定系數的平方很大(一般大于0.8),但模型中全部或部分偏回歸系數的檢驗卻不顯著,那么,此時自變量之間往往存在多重共線性。當方差膨脹因素大于10時,模型也存在較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如果相關程度非常高,使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回歸方程就有可能失效,引起不良后果。參數估計值的標準誤變得很大,從而t值變得很小。回歸方程不穩定,增加或減少某幾個觀察值,估計值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t檢驗不準確,誤將應保留在方程中的重要變量舍棄。
多重共線性問題的處理有精簡變量法、逐步回歸判別法、主成分回歸法。
6序列相關性
答:如果對于不同的樣本點,隨機誤差項之間不再是不相關的,而是存在某種相關性,則認為出現了序列相關性。導致序列相關性的原因有很多,經濟變量固有的慣性會導致出現序列相關性,模型設定的偏誤會導致隨機項也呈現序列相關性,數據的編造導致新生成的數據和原數據間有了內在的聯系,表現出序列相關性。當出現序列相關性后會產生一些不良后果,參數的估計量非有效,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失去意義,模型的預測功能也會失效。
序列相關性的檢驗方法有圖示法,回歸檢驗法,杜賓-瓦特森檢驗法,拉格朗日乘數檢驗法。如果模型出現序列相關,最常用的補救方法是廣義最小二乘法和廣義差分法。
二、單項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計30分)
1已知一壟斷企業成本函數為:TC=5Q2+20Q+1000,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140-P,利潤最大化時的價格為( )。
A.100
B.120
C.110
D.130
【答案】D
【解析】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產品的邊際收益是MR=140-2Q,產品的邊際成本MC=10Q+20,解得:Q=10,P=130。
2某產品和要素市場上的完全壟斷者的生產函數為Q=2L,如果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110-P,工人的勞動供給函數為L=0.5W-20,則為了謀求最大利潤,該廠應當生產( )產量。
A.30
B.40
C.50
D.60
【答案】A
【解析】壟斷市場上最大利潤的條件是MR=MC。
因為產品的需求函數為Q=110-P,所以MR=110-2Q;
因為工人的勞動供給函數為L=0.5W-20,所以TC=WL=2L(L+20)=Q(Q/2+20)=Q2/2+20Q,所以MC=Q+20。
代入MR=MC,得110-2Q=Q+20,解得Q=30。
3面包師的工資提高將使( )。
A.面包供給曲線左移,并使房子價格上漲
B.面包供給曲線左移,并使房子價格下降
C.面包供給曲線右移,并使房子價格上升
D.面包供給曲線右移,并使房子價格下降
【答案】C
【解析】面包師的工資提高,會有更多的人從事制作面包,使面包供給曲線右移;當面包師的工資提高后,面包師的收入上升,會增加對房子的購買,使房子價格上升。
4政府把價格限制在均衡價格以下,可能導致( )。
A.黑市交易
B.大量積壓
C.買者按低價買到希望購買的商品數量
D.A和C
【答案】A
【解析】最高限價會抑制某些產品的價格上漲,但是會導致供不應求,市場上的消費者排隊搶購和黑市交易盛行。
5已知某吉芬商品的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為2。則收入效應為( )。
A.-2
B.-4
C.-1
D.+1
【答案】B
【解析】對于吉芬商品而言,其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并且其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
6下列說法中錯誤的一種說法是( )。
A.只要總產量減少,邊際產量一定是負數
B.只更邊際產量減少,總產量一定也減少
C.邊際產量曲線一定在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與之相交
D.隨者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增加,邊際產量和平均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將趨于下降,其中邊際產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產量
【答案】B
【解析】A項,只要邊際產量為正,總產量就增加;只有邊際產量為負時,總產量才減少;B項,即使邊際產量減少,只要邊際產量仍為正,總產量就仍在增加;C項,邊際產量曲線在下降階段與平均產量曲線相交于平均產量曲線最高點;D項,邊際產量的變化總是先于平均產量的變化。
7設某廠商的邊際成本函數是MC=3Q2+8Q+100,如果生產5單位產品時成本是955,平均成本函數AC是( )。
A.Q2+3Q+100+246/Q
B.Q2+4Q+500+955/Q
C.Q2+3Q+500+246/Q
D.Q2+4Q+100+230/Q
【答案】D
【解析】由題可知廠商的成本函數是TC=Q3+4Q2+100Q+TFC,當生產5單位產品時成本是955,所以TFC=230,由此可知平均成本函數是AC=TC/Q=Q2+4Q+100+230/Q。
8外部經濟是指( )。
A.私人成本高于社會成本
B.私人成本低于社會成本
C.私人利益低于社會利益
D.私人利益高于社會利益
E.某個家庭或廠商的一項經濟活動能給其他家庭或廠商無償地帶來好處
【答案】ACE
【解析】外部經濟是指某人的行為會給社會其他人帶來收益,因此邊際社會收益大于邊際私人收益,私人成本大于社會成本。
9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的條件( )。
A.賣者有許多個
B.賣者只有一個,可以操縱價格
C.賣者了解不同的消費者對其所出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
D.賣者不了解不同的消費者對其所出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
E.賣者能將按不同彈性區分的市場分離開,使低價格市場上的消費者無法將低價購進的商品在高價市場上出售
【答案】BCE
【解析】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兩點基本條件: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
10如果已知某商品的需求曲線為P=10-2Q,請計算出價格為2時的消費者剩余是( )。
A.36
B.16
C.32
D.18
【答案】B
【解析】消費者剩余是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均衡價格是2,則均衡需求量是4,消費者剩余是CS=(10-2)×4×1/2=16。
11假設某消費者效用函數為U=X2Y3,其收入為1000元,PX=2元,PY=5元,該消費組合為( )。
A.80X、168Y
B.120X、152Y
C.200X、120Y
D.300X、80Y
【答案】C
【解析】消費者均衡條件為:MUX/MUY=PX/PY,即:2XY3/3X2Y2=2/5,Y=3X/5。
因為收入為1000元,PX=2元,PY=5元,所以2X+5Y=1000,即5X=1000。
解得:X=200,Y=120。
12某種生產要素的市場的需求曲線,與單個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曲線相比較( )。
A.前者比后者平坦
B.前者比后者陡峭
C.前者與后者重合
D.無法確定
【答案】B
【解析】廠商對要素價格的變化比市場更為敏感,所以市場的需求曲線會更陡。
13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倫茲曲線就會( )。
A.越直
B.越彎曲
C.越小
D.越長
【答案】B
【解析】洛倫茲曲線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洛倫茲曲線彎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程度越不平等。
14如果上游工廠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飲水,按科斯定理,( )問題就可妥善解決。
A.不節產權是否明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
B.只要產權明確,且交易成本為零
C.只要產權明確,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D.不論產權是否明確.交易成本是否為零
【答案】B
【解析】根據科斯定理,只要產權是明確的,并且其交易成本為零或者很小,則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
15已知生產函數Q=LK,當Q=10時,PL=4,PK=1,廠商最小成本是( )。
A.12.7
B.32.6
C.25.6
D.16.4
【答案】A
【解析】根據MPK/MPL=PK/PL,即L/K=1/4,和Q=10=LK,得L=101/2/2,K=2×101/2。則:
C=PLL+PKK=4×101/2≈12.65
【說明】本題題目錯誤。考研真題中,本題A選項為:12.8。若按照考研真題設置選項,則本題并無正確答案。故為方便讀者復習,特將A選項改為:12.7。
16經濟學上的投資是指( )。
A.企業增加一筆存貨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業購買一臺計算機
D.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經濟學意義上的投資是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包括房屋建筑、機器制造,以及企業存貨的增加。因此它并不包括僅僅在不同個人之間重新配置資產時發生的購買,投資是創造新資本。
17當消費函數為C=a+bY,a,b>0,這表明,平均消費傾向( )。
A.大于邊際消費傾向,
B.小于邊際消費傾向
C.等于邊際消費傾向
D.以上三種情況都可能
【答案】A
【解析】平均消費傾向的表達公式為APC=C/Y=a/Y+b,邊際消費傾向表達式是MPC=b,所以平均消費傾向大于邊際消費傾向。
18在IS曲線上儲蓄和投資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點有( )。
A.一個
B.無數個
C.一個或無數個
D.一個或無數個都不可能
【答案】B
【解析】IS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表示產品市場實現均衡。
19下列哪種情況中,增加貨幣供給不影響均衡收入?( )
A.LM曲線陡峭而IS曲線平緩
B.LM曲線陡峭,IS曲線也陡峭
C.LM曲線平緩,而IS曲線垂直
D.LM曲線和IS曲線一樣平緩
【答案】C
【解析】當IS曲線垂直時,說明投資對利率的彈性為零,貨幣供給增加只會使利率下降而不會使國民收入發生變化。
20消費函效的斜率取決于( )。
A.邊際消費傾向
B.與可支配收入無關的消費的總量
C.平均消費傾向
D.由于收入變化而引起的投資總量
【答案】A
【解析】消費函數的斜率就是邊際消費傾向。
21在一個有家庭、企業、政府和國外部門構成的經濟中,GDP是( )的總和。
A.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
B.消費、凈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
C.消費、總投資、政府購買和總出口
D.工資、地租、利息、利潤和折舊
【答案】A
【解析】四部門經濟是包括家庭、企業、政府和國外四個部門的經濟,四部門經濟中GDP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與凈出口之和。在計算GDP時提到的投資,指的是總投資。
22如果在消費-收入圖形上,消費曲線向上移動,這就意味著消費者( )。
A.由于減少收入而減少儲蓄
B.由于增加收入而增加儲蓄
C.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儲蓄增加
D.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儲蓄減少
【答案】C
【解析】在消費-收入圖形中,消費曲線向上移動,意味著在收入不變的前提下,其他因素使消費減少了,即儲蓄增加了。
23假定貨幣供給量和價格不變,貨幣需求為收入和利率的函數,則收入增加時( )。
A.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貨幣需求減少,利率上升
D.貨幣需求減少,利率下降
【答案】A
【解析】當貨幣供給量和價格不變時,收入增加會使貨幣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24如果所得稅率既定不變,政府預算為平衡性的,那么增加自主性投資在其他條件不變時會增加均衡的收入水平,并且使政府預算( )。
A.保持平衡
B.有盈余
C.出現赤字
D.以上三種情況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根據投資的乘數效應,自主性投資增加,國民收入會增加,稅率既定不變,稅收會增加,政府預算會出現盈余。
25總需求曲線( )。
A.當其他條件不變時,政府支出減少時會右移
B.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價格水平上升時會左移
C.當其他條件不變時,稅收減少時會左移
D.其他條件不變時,名義貨幣供給增加會右移
【答案】D
【解析】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和總需求的關系,政府支出減少會使國民收入減少,人們會減少總需求,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價格水平的變動不會使總需求曲線發生移動;稅收減少會使國民收入增加,進而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名義貨幣供給增加,會使利率降低,進而使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增加,總需求曲線增加,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26菲利普斯曲線說明( )。
A.通貨膨脹導致失業
B.通貨膨脹是由行業工會引起的
C.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呈負相關
D.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呈正相關
【答案】C
【解析】菲利普斯曲線反映了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負向關系。
27有保證的增長率Gw和自然增長率Gn的區別在于( )。
A.Gw假定資本與勞動的比率不斷提高,而Gn沒有
B.Gw以充分就業為前提,而Gn沒有
C.Gw隨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是不穩定的增長率,而Gn是比較穩定的增長率
D.Gw一定小于Gn
【答案】C
【解析】有保證的增長率是指在儲蓄率和資本產出比例為既定的條件下,為使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所需要的產出增長率。自然增長率是指長期中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等因素變化后所能達到的最大可能實現的增長率。因此,自然增長率比有保證的增長率穩定。
28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取決于( )。
A.利率高低
B.未來的收入水平
C.預防動機
D.物價水平
【答案】A
【解析】對貨幣的投機性需求取決于利率的高低,并且這一貨幣需求和利率成反向關系。
29總供給曲線垂直的原因是( )。
A.假定名義價格是不變的
B.假定名義工資是不變的
C.假定收入是不變的
D.假定實際工資是不變的
【答案】D
【解析】總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其原因在于工資的充分彈性或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保證了勞動市場經常處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業,從而使實際產量或國民收入也總是處于充分就業的水平,不受價格的影響。
30對付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的方法是( )。
A.收入政策
B.財政政策
C.貨幣政策
D.只能用B和C
【答案】ABC
【解析】收入政策能夠影響國民收入,進而影響總需求,所以收入政策能夠控制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同樣,可以通過緊縮型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貨幣供應量來緊縮信貸,進而控制總需求,控制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計32分)
12010年初,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勢頭”。但截止今年9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8.6%,請運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并結合圖形對此經濟現象進行解釋?
答:可以從供給和需求方面解釋房價不斷上漲。
(1)一般來說,商品價格是由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共同影響的,當商品的供給小于需求時,則商品價格上漲,當商品的供給大于需求時,商品的價格下跌。如圖1所示。
從需求方面來看,我國城市住房的需求遠遠大于住房的供給,越來越多的人在城市定居,城市的住房處于明顯的供不應求狀態。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子也成了一種保值品,這進一步導致了住房需求的增加,可以說,住房需求是一種剛性需求。從供給方面來看,房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供給對于需求作出的反應具有滯后性,并且城市土地供應量是極其有限的,政府出臺的房地產開發政策進一步阻礙了城市土地的供給。
圖1 住房的供不應求
如圖1所示,在價格為P1時,住房供給是Q1,需求是Q2,需求大于供給,導致房價進一步上漲,直到當價格為P0時,供給等于需求。
(2)政府對于房價的最高限制,會導致人們排隊搶購住房,這樣人們會調高對房價的預期。
2運用IS-LM模型分析貨幣政策效應。
答:(1)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根據既定目標,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管理來調節信貸供給和利率,以影響宏觀經濟活動水平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的效果指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假定增加貨幣供給能使國民收入有較大增加,則貨幣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則小。貨幣政策效果同樣取決于IS和LM曲線的斜率。
(2)在LM曲線形狀基本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當IS曲線斜率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則貨幣政策效果就越大。
(3)下面用IS-LM模型來分析政府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線不變,IS曲線變動。
圖2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政府貨幣當局實行增加同樣一筆貨幣供給量?M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時LM都右移相同距離EE″,EE″=y0y3=?M/k,這里k是貨幣需求函數L=ky-hr中的k,即貨幣交易需求量與收入之比率,y0y3等于利率r0不變時因貨幣供給增加而能夠增加的國民收入,但實際上收入并不會增加那么多,因為利率會因貨幣供給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貨幣供給量中一部分要用來滿足增加了的投機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來滿足增加的交易需求。究竟要有多少貨幣量用來滿足增加的交易需求,這決定于貨幣供給增加時國民收入能增加多少。從圖2(a)和圖2(b)的圖形看,IS曲線較陡峭時,收入增加較少,IS曲線較平坦時,收入增加較多。這是因為IS曲線較陡,表示投資的利率系數較小(當然,支出乘數較小時也會使IS較陡,但IS曲線斜率主要決定于投資的利率系數)。因此,當LM曲線由于貨幣供給增加而向右移動使利率下降時,投資不會增加很多,從而國民收入水平也不會有較大增加;反之,IS曲線較平坦,則表示投資利率系數較大。因此,貨幣供給增加使利率下降時,投資會增加很多,從而使國民收入水平有較大增加。
圖2 貨幣政策效果因IS曲線的斜率而異
②IS曲線不變,LM曲線變動。從圖3看,由于貨幣供給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線右移距離相等(兩個圖形中的EE″亦即y0y3的長度相等)。但圖3(a)中y0y1小于圖3(b)中y0y2,其原因是同樣的貨幣供給量增加時,若貨幣需求關于利率的系數較大,則利率下降較少,若利率系數較小,則利率下降較多,因而在3(a)中,利率只從r0降到r1,下降較少;而在3(b)中,利率則從r0降到r2,下降較多。這是因為,LM曲線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即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因而使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多增加,即貨幣政策的效果較強。
圖3 貨幣政策效果因LM曲線的斜率而異
總之,一項擴張的貨幣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較多(LM較陡時就會這樣),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對投資有較大刺激作用(IS較平坦時就會這樣),則這項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較強;反之,貨幣政策的效果就較弱。
3簡述總平方和、回歸平方和、殘差平方和、可決系數的含義。
答:總平方和是被解釋變量的實際值圍繞其均值的總變異,一般用TSS表示。總平方和衡量了被解釋變量波動的程度和不確定性程度。
來自解釋變量的平方和,或由回歸解釋的平方和稱為解釋平方和,一般用ESS表示。回歸平方和解釋的是被解釋變量不確定性程度中能被解釋變量解釋的部分。
估計的被解釋變量圍繞回歸線的變異未被解釋的或殘差部分簡稱為殘差平方和,一般用RSS表示。殘差平方和解釋的是被解釋變量不確定性程度中不能被解釋變量解釋的部分。
可決系數R2測度了在被解釋變量的總變異中由回歸模型解釋的那個部分所占的比例或百分比。
上述幾個概念的關系是:TSS=RSS+ESS,R2=ESS/TSS。
4異方差性是違背古典假設的情況之一,請回答什么是異方差性?它會產生什么后果?
答:(1)對于不同的樣本點,隨機干擾項的方差不再是常數,而互不相同,則認為出現了異方差性。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釋變量,模型函數形式的設定誤差以及數據的測量誤差都可能造成模型出現異方差性。
(2)當模型出現異方差性時,產生的后果有:
①當模型出現異方差性時,會導致參數估計量非有效。OLS估計量仍然具有線性、無偏性,在大樣本情況下,盡管參數估計量具有一致性,但仍然不具有漸進有效性。
②變量的顯著性檢驗失去意義,出現了異方差性時,估計的出現偏誤,t檢驗失去意義,其它檢驗也是如此。
③模型的預測失效。一方面,模型不再有良好的統計性質;另一方面,在預測值的置信區間中也包含有參數樣本方差的估計量,所以當模型出現異方差時,參數的OLS估計值的變異程度增加,從而造成對被解釋變量的預測誤差變大,降低了預測精度,預測功能失效。
四、計算題(每小題10分,共計30分)
1某完全競爭行業有500家完全相同的廠商,每個廠商的成本函數為STC=0.5q2+q+10,成本用美元計算。
(1)求市場供給函數;
(2)若市場需求函數為QD=4000-400p,求市場均衡價格和產量;
(3)若對每單位產品征收0.9美元的稅,廠商和消費者的稅收負擔各是多少?計算并用圖形說明征稅使得社會福利變化了多少?
解:(1)已知廠商的成本函數為:STC=0.5q2+q+10,則有:AVC=0.5q+1,MC=q+1。
顯然,當產量q為任何數時(當然產量一定大于或等于0),MC≥AVC。
故廠商的短期供給函數為:P=MC,即P=q+1,即q=P-1(P≥1)。
該行業有500個相同的廠商,完全競爭行業的供給曲線是各個廠商的供給曲線水平方向的相加,故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也即供給函數為:QS=500(P-1),(P≥1)。
(2)由市場均衡條件QD=QS,即4000-400P=500(P-1),得P*=5,市場均衡產量Q*=QD*=QS*=2000。
(3)若對每單位產品征收0.9美元的稅,征稅相當于供給價格上升,征稅后的行業的供給函數為:
QS′=500(P-0.9)-500
行業的需求函數不變。由市場均衡條件QD=QS¢,即500(P-0.9)-500=4000-400P,得P*=5.5美元,新的市場均衡產量為:QD*=QS*=500×(5.5-0.9)-500=1800。
由于稅收的作用,產品的價格提高了0.5美元(5.5-5=0.5美元),但整個行業的銷售量下降了200單位(1800-2000=﹣200)。同時,價格提高的數量(5.5-5=0.5美元)小于每單位產品的稅收的數量(0.9美元)。故在0.9美元的稅收中,有0.5美元通過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剩下的0.4美元由廠商來承擔。
如圖4所示。征稅前的消費者剩余為三角形IEK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三角形MEK的面積,故總剩余為三角形IEM的面積;征稅后的消費者剩余為三角形IFJ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三角形MHL的面積,政府稅收收入為矩形JFHL的面積,故總剩余為梯形IFHM的面積。所以,征稅使得社會福利減少了三角形FEH的面積,即:
1/2×(5.5-4.6)×(2000-1800)=90
即征稅使社會福利減少了90。
圖4 征稅前后的消費者剩余與生產者剩余
2假定某經濟中價格具有伸縮性,且該經濟滿足Y=C+I+G+X,其中Y=5000,消費C=470+0.9YD,投資I=600-3000r,凈出口X=400﹣0.09Y-1000r,貨幣需求L=0.8Y-7000r,名義貨幣供給M=2580,稅率t=0.2,政府購買G=700,試求:
(1)利率r;
(2)價格水平P;
(3)若政府支出減少到620,利率和價格水平各是多少?
(4)若貨幣供給減少到1720,利率和價格各是多少?
解:(1)在四部門經濟中,由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X得:
Y=470+0.9(Y-0.2Y)+600-3000r+700+400-0.09Y-1000r
得0.37Y=2170-4000r①
將Y=5000代入到①中得r=0.08。
(2)將Y=5000,r=0.08代入到貨幣需求L=0.8Y-7000r中得L=3440。
由L=M/P得P=2580/3440=0.75。
(3)若政府支出減少到620,則可以求新的IS曲線為:
Y=470+0.9(Y-0.2Y)+600-3000r+620+400-0.09Y-1000r
得0.37Y=2090-4000r②
將Y=5000代入到②中得r=0.06。
將Y=5000,r=0.06代入到貨幣需求L=0.8Y-7000r中得L=3580。
由L=M/P得P=2580/3580≈0.72。
(4)若貨幣供給減少到1720,因為經濟中價格具有伸縮性,國民收入保持不變,利率仍為r=0.08,將
Y=5000,r=0.08代入到貨幣需求L=0.8Y-7000r中得L=3440,由L=M/P得P=1720/3440=0.5。
3根據某國1965~1990年的年度數據得到個人消費支出:Y=-10.96+0.93X1-2.09X2,t=(-3.33)(249.06)(-3.09),R2=0.9996,F=93753.7。其中,Y為個人消費支出(億美元),X1為可支配收入(億美元),X2為銀行支付的主要利率(%)。
(1)求邊際消費傾向MPC;
(2)MPC顯著不為1嗎?給出檢驗過程;
(3)模型中包含主要利率變量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先驗地,你預期這個變量的符號是什么?
(4)X2的系數顯著不為零嗎?
(5)檢驗假設R2=0。
解:(1)從模型中可以看出,邊際消費傾向MPC是0.93,表示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單位,個人的消費支出就增加0.93單位。
(2)對邊際消費傾向MPC進行t統計量檢驗
在置信度為5%,自由度為25時,t的臨界值為1.708,所以可支配收入系數的t檢驗值不顯著,說明拒絕MPC為1的原假設,即邊際消費傾向不為1。
(3)模型中包含主要利率變量的理論基礎是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人們的收入用于儲蓄和消費,當利率較高時,人們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當利率較低時,人們會減少儲蓄,增加消費,所以消費和利率成反向關系。因此,可以預計主要利率的符號應該是負號。
(4)X2的t統計量檢驗為:
t檢驗值不顯著,拒絕X2系數為零的原假設,即X2系數顯著不為零。
(5)因為
與
可以推出
所以F與R2同方向變化,即F檢驗是所估計回歸的總顯著性的一個度量,也是R2的一個顯著性檢驗。檢驗H0:β1=0,β2=0等價于檢驗R2=0。
從模型擬合結果可知,樣本觀測個數為25,模型的判定系數R2=0.9996,F統計量為93753.7,在0.05置信水平下查分子自由度為2,分母自由度為25的F臨界值為3.39,計算的F值遠大于臨界值,表明回歸方程是顯著的。模型整體擬合程度較高。
五、論述題(每小題17分,共計34分)
1為什么勞動供給曲線向后彎曲?使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加以說明。
答:(1)勞動供給曲線是描述人們提供的勞動和對勞動所支付的報酬之間關系的曲線。勞動供給曲線先有正斜率,后為負斜率,是一條向后彎曲的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之所以背彎,是因為勞動供給不僅是工資的函數,也是閑暇愿望的函數。當工資較低時,隨著工資的上升,消費者為較高的工資吸引將減少閑暇,增加勞動供給量。在這個階段,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工資上漲對勞動供給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當工資漲到W1時,消費者的勞動供給量達到最大。此時如果繼續增加工資,勞動供給量非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
(2)勞動供給曲線背彎的原因可以用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來分析。消費者的總效用由收入和閑暇兩者帶來的效用組成。事實上,勞動者的勞動供給行為可以表述為:在既定的時間約束下,合理地安排勞動和閑暇時間,以實現最大的效用滿足。一般而論,工資率越高,對犧牲閑暇的補償也就越大,勞動者寧愿放棄閑暇而提供勞動的數量也就越多。換言之,工資率提高,閑暇的機會成本相應也就越大,勞動者的閑暇時間也就越短。因此,工資率的上升所產生的替代效應使得勞動數量增加。同時,工資率的提高,使得勞動者收入水平提高。這時,勞動者就需要更多的閑暇時間。也就是說,當工資率提高以后,勞動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勞動就可提高生活水平。這說明,工資率提高的收入效應使得勞動數量減少。
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是工資率上升的兩個方面,如果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那么,工資率提高使得勞動數量增加,即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反之,工資率的提高會使勞動數量減少,勞動供給曲線向左上方傾斜。在工資率較低的條件下,勞動者的生活水平較低,閑暇的成本相應也就較低,從而,工資提高的替代效應大于收入效應,勞動的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但是,隨著工資率的進一步提高和勞動時間的增加,閑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應開始小于收入效應,結果勞動供給數量減少。基于以上原因,勞動的供給曲線呈現出背彎的形狀。
2比較分析哈羅德-多馬模型與新古典增長模型。
答:哈羅德-多馬模型是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哈羅德增長模型中,只有G=Gw=Gn時,才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而這種增長的可能性極小,很多人認為這一結論與現實情況不符,為了說明各國經濟沒有出現如哈羅德-多馬模型所說的大起大落的情況,索洛提出了新古典增長模型。
(1)假定條件
①哈羅德-多馬模型
哈羅德-多馬模型假定不存在貨幣部門,且價格水平不變;勞動力按不變的、由外部因素決定的速度增長;社會的儲蓄率不變;社會生產過程只使用勞動和資本兩種生產要素,且兩種要素不能互相替代;不存在技術進步。
②新古典增長模型
新古典增長模型放棄了哈羅德-多馬模型關于資本和勞動不可替代以及不存在技術進步的假定,同時認為生產的規模收益不變。
(2)研究方法
①哈羅德-多馬模型
哈羅德-多馬模型沿襲了凱恩斯的均衡分析方法,以儲蓄等于投資這一基本公式為依據,把分析方法長期化、動態化,考察長期內(即人口、資本和技術可變的時期內)社會經濟實現均衡增長所需要的條件,提出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經濟增長中三個變量即儲蓄率s(即儲蓄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資本-產出比率v及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Gw三者的關系應為Gw=s/v。因此,哈羅德模型不僅考慮了投資對總需求的作用,而且從長期的、動態的角度,考慮了收入增加后對投資的加速作用。經濟要保持長期均衡增長,投資也要保持一定的增長率。
②新古典增長模型
索洛得到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k=sy﹣(n+δ)k,這一關系式表明,人均資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儲蓄sy減去(n+δ)k項。(n+δ)k為新增勞動力所配備的資本數量和資本折舊,稱為資本廣化(即意味著為每一個新增的工人提供平均數量的資本存量);?k為人均資本的增加,稱為資本深化(即意味著每個工人占有的資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為: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穩態是指一種長期均衡狀態。要實現穩態,則人均儲蓄必須正好等于資本的廣化。即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穩態的條件是:sy=(n+δ)k。穩態中(人均資本不變,即?k=0),總產量(或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和總的資本存量的增長率均等于勞動力的增長率,且這一增長率是獨立于儲蓄率的(等式中無s)。
(3)結論
①哈羅德-多馬模型
均衡增長率、實際增長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是哈羅德增長模型中研究經濟實現充分就業下的均衡增長所必需的條件時區分的三種不同的經濟增長率概念。
只有當G=Gw的情況下,經濟才能均衡增長,否則將出現短期內經濟收縮與擴張的波動。只有當Gw=Gn時,才能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實現充分就業,否則將使經濟處于長期的失業或通貨膨脹。當G=Gw=Gn時,可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經濟增長狀態。
②新古典增長模型
穩態中的產量增長率是外生的。
盡管儲蓄率的增加沒有影響到穩態增長率,但是通過增加資本-產出比率,它確實提高了收入的穩態水平。
人均收入穩態增長率決定于技術進步率,總產量的穩定增長率是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之和。如果兩個國家有著相同的人口增長率、相同的儲蓄率和相同的生產函數,那么它們最終會達到相同的收入水平。
如果兩個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儲蓄率,那么它們會在穩態中達到不同的收入水平,但如果它們的技術進步率和人口增長率相同,那么它們的穩定增長率也將相同。
- 2020年考研數學(三)考試大綱解析
- 十二校聯合《教育學基礎》(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李永健《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任保平《宏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
-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課后習題詳解
- 山西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趙相林《國際私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小時高清視頻】
- 徐恒鈞《材料科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出版碩士《335出版綜合素質與能力》[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武大、中傳等)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44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廈門大學806宏、微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9小時視頻講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812公共政策分析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964英美文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7年考研英語短文寫作及英漢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