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927字
- 2021-06-11 09:50:15
3.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1生產可能性邊界[武漢大學2015國際商務碩士]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指生產可能性區域的“邊界”,可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表示。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每一點均表示在現有資源(L,K)和技術條件下整個經濟所能達到的最大產出組合。生產可能性邊界可以用圖3-17來表示,圖3-17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P′將整個產品空間分為三個互不相交的組成部分:曲線PP'本身、曲線PP'右上方區域以及曲線PP′左下方區域。生產可能性邊界右上方的區域是在目前條件下所不可能達到的區域,因此,右上方區域是“生產不可能性區域”。另一方面,在生產可能性曲線左下方的區域則是“生產無效率”區域,就是說,如果經濟處于該區域中,則它還沒有達到其可能有的最大產出。
圖3-17 生產可能性邊界
2機會成本[寧波大學2014國際商務碩士]
答:生產一種商品耗費掉的資源,不能被用來生產另一種商品,這種犧牲掉的商品的價值便是生產這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的概念在一個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才是有效的。如果一種資源是無限的,也就無所謂生產一種商品會犧牲掉另一種商品的問題。機會成本的概念在戰爭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當一個國家把大量資源用于生產軍事武器時,便不能用這些資源來生產一般的消費品,從而會引起消費品的短缺,使消費品的價格上漲,生產軍火的機會成本也就隨之提高。機會成本的概念還常常被推廣至人們的其他經濟行為。
3什么是機會成本遞增?為什么貿易后在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的生產可能曲線上兩國不可能實現完全分工?[深圳大學2011國際商務碩士]
答:(1)機會成本遞增的概念
機會成本遞增是指在生產兩種產品的條件下,為增加其中一種產品的生產量而不得不放棄的另外一種產品的價值,那么生產成本不是不變,而是不斷增加。造成機會成本遞增的原因是:由于生產兩種產品所需要的各種原料以及比例不同,可假設其中一種原料更適合用于生產產品A。若為了多生產產品B而犧牲產品A,那么這種原料的利用效率就被降低了。因此,機會成本將遞增。
(2)不能實現完全分工的原因
機會成本因素決定了在國際貿易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是部分的還是完全的。在機會成本遞增的條件下,不論是小國還是大國都存在著不完全分工,這是因為:當A國專門生產X時,他生產X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同樣地,隨著B國生產Y的產量的增加,它生產Y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這樣隨著每一個國家專門生產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時,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就會互相接近,直到該價格在兩個國家中相等。在相等的均衡點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繼續擴大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的生產,這通常發生在任何一個國家在生產上達到完全分工之前。當機會成本遞增時,國家間的成本差異不存在了,專業化繼續進行下去的基礎也就消失了,那么兩國國家極有可能會每種商品都生產一些。只有在機會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導致完全的專業化分工,因為生產成本不隨著產出水平變化,一國生產一種商品的數量增加或減少并不會使其失去比較優勢。
4假設世界上有4個國家,中國、美國、法國、泰國,4國都生產大米和小麥兩種產品,4個國家大米/小麥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情況見下表。
各國大米/小麥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
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
(1)計算各國大米的相對成本,并判斷出哪個國家在大米生產上最具有比較優勢,哪個國家在小麥生產上最具有比較優勢?
(2)如果國際市場上大米的相對價格是3,那么,中國是否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較優勢?[東北大學2002研]
答:(1)美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2/0.5=4;
法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5/2=2.5;
中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9/6=1.5;
泰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8/8=1。
因此,從上面而言,美國小麥相對于法、中、泰而言具有比較優勢,泰國大米相對于美、法、中等國而言具有比較優勢。
(2)由于中國大米的相對成本為1.5,低于國際市場上大米的相對價格,因此中國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較優勢。
5假設某一國家擁有20000萬單位的勞動,X、Y兩種產品的單位產出所要求的勞動投入分別為5個單位和4個單位,X的國際相對價格為2,進口為2000個單位。試確定該國的生產可能性方程和出口量,并在圖中畫出貿易三角。[東北大學2003研]
答:(1)該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如圖3-18所示。
圖3-18 生產可能性曲線
表示為:5X+4Y=20000,即為生產可能性方程。
(2)由于在國內,X商品的相對價格為5/4<2,則本國應出口X,進口Y,設出口量為x,可得:2x=2000?x=1000。
(3)由于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為X商品,因此,該國完全生產X商品進口Y商品,因此貿易三角形在圖3-19可以表示為三角形ABC。即用其所擁有的全部20000單位的勞動力生產4000個單位的X產品,其中3000單位本國自用,1000單位用于出口,即圖中的BC。生產(C點)和消費(A點)之間的差別,就是國際貿易量,ABC三點所組成的三角形為貿易三角。
圖3-19 貿易三角
- 2020年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新聞傳播實務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何強《環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朱萍《資產評估學教程》(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改錯高分特訓500句+100篇
- 黃達《金融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劉海貴《新聞采訪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南開大學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專業碩士]歷年真題及詳解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 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寫作(第4版)
- 何維達《經濟學教程》課后習題詳解
- 徐雙敏《行政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新聞傳播學考研名詞解釋專題訓練
- 2017年考研政治專題經典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