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國際貿易的標準理論

3.1 復習筆記

一、成本遞增條件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

1機會成本遞增

(1)含義

機會成本遞增是指一國每多生產一單位某商品,必須放棄越來越多的另一種商品以釋放剛好足夠的資源。

(2)原因

機會成本遞增的產生是由于生產所需的要素或資源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同質的(即同種要素的所有單位并不是完全相同或具有相同的質量);在所有商品的生產中,生產要素的比率或密集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隨著一國生產越來越多的某種商品,它必須使用越來越低效或并不完全適合生產這種商品的資源或要素。這就使得一個國家每多生產一單位該種商品,就必須放棄越來越多的另一商品的生產以提供足夠的資源。

2邊際轉換率(MRT)

機會成本遞增使得生產可能性曲線成為一條凹向原點的曲線。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每點的斜率就是該點的邊際轉換率。

X對Y的邊際轉換率(MRT)就是每多生產一單位X而必須放棄生產的Y的數量,故邊際轉換率可用來表示X(橫軸上的商品)的邊際成本。生產可能性曲線上某一點X對Y的邊際轉換率可用生產可能性曲線在該點的斜率來表示。

各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不同是因為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稟賦和生產技術。隨著要素供給和/或生產技術的變化,一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也不斷移動。這種移動的類型和程度取決于上述變化發生的類型和程度。

二、社會無差異曲線

1社會無差異曲線

社會無差異曲線反映了使一個國家獲得同等滿足程度的兩種商品的所有組合。較高的曲線反映了較高的滿足程度。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斜率為負,互不相交的。

2邊際替代率(MRS)

邊際替代率(MRS)是指一國為保持在原來的無差異曲線上,多消費一單位X而必須放棄的Y的數量。無差異曲線上每點的斜率就是該點的邊際替代率(MRS)。隨著該國消費點沿無差異曲線的下降,邊際替代率也隨之下降。這反映了一個事實,一國消費X的數量越多,X帶來的邊際效用越小,該國消費者為多消費一單位X所愿意放棄的Y的數量越來越少。

3無差異曲線相交的特殊情況

(1)收入分配與無差異曲線

一組特定的無差異曲線表示的是一國國內一種特定的收入分配,一種不同的收入分配會導致一組全新的無差異曲線,而它很可能與先前的無差異曲線相交。

(2)貿易的影響

當一國開始貿易或擴大外貿規模時,無差異曲線的相交確實會發生。出口商會獲益。而與進口商品競爭的國內生產者將會蒙受損失。這也會對消費者造成不同的沖擊,這種沖擊取決于個人消費模式是更傾向于X還是Y。這樣一來,貿易就會改變該國國內真實收入的分配,從而使無差異曲線相交。此時,不能用無差異曲線來確定開展或擴大貿易是否增進了國家福利。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補償原則。

(3)補償原則

補償原則是指如果一國貿易中的獲利方在完全補償了損失方的損失后仍比貿易前有所收益,則該國在貿易中是獲利的。另外一些限制性假設(比如對偏好、收入、消費模式的限制性假設)也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三、貿易對均衡的影響

1無貿易的均衡(孤立均衡)

在無貿易條件下,當一國達到其生產可能性曲線所允許的最高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上時,其生產和消費就達到了均衡。這一均衡發生在該國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無差異曲線的切點上。

生產可能性曲線與社會無差異曲線在切點的公切線的斜率即是該國內部均衡時的相對商品價格,它可以反映該國的比較優勢。

2成本遞增條件下的貿易基礎與貿易所得

(1)互惠貿易的基礎

兩國之間同一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是兩國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反映,也構成了互惠貿易的基礎。一國與另一國相比較,在一種商品上相對價格較低,則在相對價格較低的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每個國家都應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并將其部分出口用來交換自己具有比較劣勢的商品。

(2)貿易均衡點

兩國在專門生產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的同時,生產的機會成本也在不斷遞增,所以,一旦兩國同一商品的相對價格相同,這種分工就會停止。這時,貿易在這一價格水平達到均衡。通過互惠貿易,兩國的最終消費水平均會大于各自孤立均衡時的消費水平。

(3)成本遞增條件下的貿易基礎和貿易收益的說明

如圖3-1所示,不存在貿易時,商品X在國家1的均衡相對價格是PA=1/4,在國家2的均衡相對價格是PA′=4。因此國家1在X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而國家2在Y的生產上有比較優勢。

圖3-1 孤立均衡

假如由于某種原因,兩國開始開展貿易。國家1應該專業化生產X并出口X以從國家2換取Y。圖3-2說明了這一交易過程。通過貿易,國家1的生產組合從A點向下移到了B點,同時用60單位X與國家2的60單位Y交換(見貿易三角形BCE),最終國家1在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70單位X和80單位Y)消費,這是國家1在PX/PY=1條件下進行貿易所能達到的最大滿足。因此,國家1比其無貿易均衡時多獲得20單位X和20單位Y(比較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與無差異曲線上的A點)。BE被稱為貿易可能線,或者簡稱貿易線,因為兩國會在這條線上進行貿易。

類似的,國家2的生產組合從A′點向上移到了B′點,通過用60單位Y與國家1的60單位X交換(見貿易三角形B′C′E′),最終國家2在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100單位X和60單位Y)消費。因此,國家2也從專業化生產和貿易中獲得了20單位X和20單位Y的收益。

圖3-2 成本遞增條件下的貿易所得

(4)貿易均衡的相對價格

貿易均衡相對價格是指貿易平衡時貿易雙方共同的相對價格。

當國家1對Y(國家2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強,而國家2對X(國家1的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貿易均衡相對價格就越接近國家1的孤立均衡相對價格,國家1在貿易中的所得也就越低。

3不完全專業化

(1)成本遞增條件下的不完全專業化

在固定成本條件下,每個國家都完全專業化生產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而在機會成本遞增條件下,在兩國生產中均存在不完全專業化。開展貿易后,國家1在生產更多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的同時,仍繼續生產一部分Y,國家2類似。

(2)不完全專業化出現的原因

出現這種不完全專業化的原因是,當一國專門生產X時,它生產X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類似的,隨著國家2生產Y的產量的增加,它生產Y的機會成本也不斷提高。這樣,隨著每個國家專業化生產該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將會逐漸接近,直到該價格在兩國相等。

(3)成本遞增條件下的小國情況

成本遞增條件下,由于小國的出口不會影響世界市場的價格,因此,貿易發生后,小國也是不完全分工,出口其比較優勢的產品,直至生產點對應價格與世界價格相等位置。此時,小國將獲得貿易中的全部好處。

4交易所得與專業化所得

一國在貿易中的所得可以分為兩部分:交易所得和專業化所得。圖3-3說明對于小國(國家1)的這種分類(為簡便起見,無貿易價格PA=1/4以及無差異曲線在圖中均已略去)。

說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1.png

圖3-3 交易所得和專業化所得

(1)交易所得

如果國家1在開展貿易的條件下,不專業化生產X,仍生產A點的商品組合,國家1可以按世界市場價格PW=1用20單位X交換20單位Y,雖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上的T點。從A點到T點的消費增加就是國家1只通過交易所獲得的所得。

(2)專業化所得

如果國家1隨后專業化生產X,生產B點的消費組合,其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從T點到E點的消費增加就是一國通過專業化生產X獲得的所得。

總的說來,消費從A點(位于無差異曲線上)到T點(位于無差異曲線上)的移動完全是由交易引起的,即使國家1的生產狀態保留在A點(自給自足狀態)也會發生。消費從T點到E點(位于無差異曲線上)的移動則完全是由專業化生產所引起的。

5基于不同偏好的貿易

在成本遞增情況下,即使兩國具有相同的生產可能性曲線,但只要兩國的需求偏好不同,就仍然存在互惠貿易的可能。對某種商品偏好較低的國家中,該種商品的無貿易相對價格就會較低,該國對該商品具有比較優勢,隨后會發生專業化生產和交易過程。

假設兩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這里用同一條曲線來表示它們。國家1的無差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國家2的無差異曲線′與生產可能性曲線切于A′點。貿易前國家1的商品X的相對價格較低,因此國家1在商品X上有比較優勢,而國家2在商品Y上有比較優勢。如圖3-4所示。

圖3-4 基于不同偏好的貿易

隨著貿易的開展,國家1開始專業化生產X(沿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下移動),而國家2開始專量化生產Y(沿生產可能性曲線向上移動)。專業化生產將持續到兩國的PX/PY相等,從而使貿易達到平衡。這時國家1的生產組合為B點(與國家2的生產組合B′點重合),PB=PB′=1。國家1用60單位X交換60單位Y(見貿易三角BCE),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與A點相比,國家1在貿易中獲得了20單位X和20單位Y。類似的,國家2用60單位Y交換60單位X(見貿易三角B′C′E′),最終消費組合為無差異曲線′上的E′點(與A′點相比也多獲得了20單位X和20單位Y)。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于不同偏好的貿易中,隨著兩國逐漸脫離自給自足狀態,其生產模式將越來越相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宜兰市| 广水市| 博乐市| 岳阳市| 镇康县| 竹山县| 西充县| 无棣县| 儋州市| 京山县| 林州市| 莆田市| 安溪县| 孝义市| 周至县| 沂水县| 通城县| 克东县| 化隆| 章丘市| 海伦市| 陕西省| 冷水江市| 静安区| 儋州市| 灵台县| 桐柏县| 玉龙| 闽清县| 共和县| 清镇市| 化德县| 宁都县| 天台县| 黄梅县| 藁城市| 大港区| 扎兰屯市| 孟州市|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