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6-11 09:49:26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2016年四川大學649考古學通論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良渚文化
答: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良渚文化的代表遺址是良渚遺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處余杭區良渚鎮,距今約5300~4500年,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玉器,陶器以夾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圈足器和三足器較為盛行;玉器包含璧、琮、鉞、璜、冠形器、玉鐲、玉管、玉珠等,琮、璧一類玉器之多,為同時期其他文化所罕見。出土的農具也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一定程度上的先進性。總之,良渚文化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程度,而且也是證明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證據。
2武官大墓
答:武官大墓是在安陽殷墟中已發掘的墓葬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墓。此墓面積340平方米,容積1615立方米,1950年進行科學發掘。這是一座“中”字形墓,墓室南北長14米,東西寬12米,深7.2米。南北各有一條墓道,南墓道長15.6米,寬6.1米;北墓道長15米,寬5.2米。大墓早年幾經盜掘,但仍殘留不少器物,出土的主要有石器、骨器、銅器,最寶貴的一件是虎紋大石磬。此墓有人和動物殉葬,出土有遺骨100多件,據有關專家認定它是屬于殷墟文化二期偏晚階段。
3明定陵
答: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及其妻妾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定陵在萬歷皇帝繼位不久開始建造,前后歷時六年,至萬歷皇帝死使用,期間閑置整整30年。定陵的總體布局是前方后圓之形,含有古代中國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其外圍是一道外羅墻,將寶城及寶城前方院包圍在內,寶城前方院共三進,第一進院落前設單檐歇山頂式陵門,第二進院落前墻設祾恩門,第三進院落前墻間建有陵園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地面上的建筑多次毀于戰火,盡管有重修,但規模已經縮小了很多,最后面的寶城于1956年開始發掘,地下宮殿發掘后出土了各類器物3000件,對研究明代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4馬面
答:馬面,又稱為敵臺、墩臺、墻臺,是指古代城墻墻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就會有凸出于墻體外側的一段的墩臺,平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馬面的出現主要是冷兵器時代軍事需要在城墻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經濟、合理的方法來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見于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內,將我國先民實際運用馬面的時間提前至距今4000年左右。
5蟻鼻錢
答:蟻鼻錢是中國戰國時期楚國的貨幣。又稱為鬼臉錢,因其形象而得名,形狀為凸面橢圓形,似海貝,但是比海貝形狀偏小,大者長1.4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長不足1厘米,重1~2克。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小孔。錢面陰文多見“紊”字,此文銘于錢面,此外還有咒、安、君、忻、金、行等。建國以來,蟻鼻錢(“紊”字)多出土河南、江蘇,鬼臉錢(“咒”字)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出土。
6遣冊
答:遣冊是古代葬儀中安放在墓葬內用以記錄陪葬器物名目數量的簿冊。現已發現的大多是戰國和漢代墓葬中書寫在簡牘上的遣冊,尤以南方地區西漢墓葬中發現居多,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湖北江陵高臺漢墓、江蘇東海尹灣漢墓等處出土的遣冊。書體多為隸書,內容對了解墓葬中陪葬品的情況與當時的禮俗頗具價值。
二、簡答題
1馬家窯彩陶器的特點。
答:馬家窯彩陶器形豐富多姿,圖案極富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下面就其器形、紋飾、著色三個方面簡述其特點。
(1)器形
馬家窯彩陶在器形上有自己的顯著特點,馬家窯文化按時間順序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石嶺下的彩陶多瓶、罐、壺等;馬家窯類型多瓶、罐、盆、甕等器形,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等;半山類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頸廣肩鼓腹雙耳壺等;馬廠類型器形與半山基本相同。
(2)紋飾
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紋飾是最讓人驚嘆的,它們的圖案具有結構緊密、回旋多變、裝飾面廣的特點,以渦旋紋為主,另外還有同心圓紋、三角紋、帶狀網紋、鋸齒紋、鳥紋、蛙紋、變形紋等,觀之有一種紛繁往復、千回百轉、絢麗多彩之美。紋飾流暢,線條多變,顯示出了先民們高超的工藝水平。
(3)著色
馬家窯文化彩陶多為紅陶,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彩繪幅面很大,許多泥質細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繪有花紋,還盛行內彩,紋飾繪于器物內壁,但就著色而言,早期多以紅地黑彩或紫彩;中后期盛行先加紅衣或白衣為地,再繪黑色、棕色或紅色彩紋,有些黑色還以白彩鑲邊,十分美觀。
2我國早期鐵器發現的意義。
答: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屬于春秋時代,其中多數發現于湖南省長沙地區。戰國中期以后,出土的鐵器遍及當時的七國地區,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手工業部門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區的軍隊,裝備基本上也以鐵制武器為主。戰國時期的鐵器還經由朝鮮傳入日本。西漢時期,應用鐵器的地域更為遼闊,器類、數量顯著增加,質量又有提高。東漢時期鐵器最終取代了青銅器。
根據早期鐵器的金相檢驗,中國的塊煉鐵和生鐵可能是同時產生的。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是戰國冶鐵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此時早期的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滲碳鋼,白口生鐵已發展為展性鑄鐵。至遲到西漢中葉,灰口鐵、鑄鐵脫碳鋼興起,隨后又出現生鐵炒鋼(包括熟鐵)的新工藝。東漢時期,炒鋼、百煉鋼繼續發展,到南北朝時雜煉生鍒的灌鋼工藝問世。至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冶煉技術體系已基本建立。
3二里頭文化發現的意義。
答:(1)二里頭文化的發現將中國的信史推進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盡管我們堅信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沒有有力的證據讓世人信服。安陽殷墟的發掘,大家都相信中國確實有商朝這個國家。但是對于夏王朝,大家是不相信的,二里頭遺址夏都的發掘,再一次震驚了世界,讓世界相信中國確實有夏王朝的存在,中國的文明史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2)二里頭文化的發現為之前爭議已久的夏商分期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契機。先后經歷過二里頭是商都,二里頭早期是夏文化、晚期是商文化,二里頭西亳說,最終爭論的結果是,二里頭是夏都,二里頭四期與二里崗下層偏晚之間,正是夏王朝滅亡和商王朝建立之時。
(3)二里頭文化和二里頭都邑遺址的發現,在考古學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填補了中原地區從龍山文化和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之間的年代缺環。使得在中原地區發現的從新石器時代到商代的考古學文化,構成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安陽殷墟文化的發展序列,這一序列,在前后文化特征上聯系非常緊密。其中,二里頭文化的年代,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之間,這一年代非常重要,因其正處于夏王朝的歷史階段,因此就成為探索夏王朝文化的對象。
(4)二里頭文化的發現,對了解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社會、經濟、民俗等各個方面都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對都城研究,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將我國的都城史的研究提前了不少。
三、舉例論證題
1戰國長城與秦漢長城的對比。
答:(1)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筑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長城”,以后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里到1000~2000公里不等。為了與后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稱之為“先秦長城”。
先秦長城根據防御對象,大致可分為北長城和南長城。
①北長城
以秦、趙、燕等為代表,在本國北部邊境修筑的長城。
②南長城
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等為代表,主要目的是為了抵御其他諸侯國的進攻。如楚長城筑于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
(2)秦漢長城
①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下令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筑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余里”的長城。秦長城不僅在構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風格,而且在防御設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見稱。
②漢代
漢代初年,由于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漢武帝登基后,連續發動多次對匈奴的戰爭,將其驅逐至漠北,修復了蒙恬所筑秦長城,又修建了外長城,筑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千米的長城。此時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其軍事防御作用也隨之終結。
(3)特點
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長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兩千多年的修筑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①建筑結構
長城并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墻,而是由城墻、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
②墻身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③城墻構造
外檐墻是指外皮墻向城外的一面。構筑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墻高125%。墻身的收分,能增加墻體下部的寬度,增強墻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墻雄偉壯觀。內檐墻是指外皮墻城內的一面,構筑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筑成垂直的墻體,關于外檐墻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墻體厚度為準,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筑方法以扁砌為主。
④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臺)作為情報傳遞系統,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臺臺相連,傳遞訊息。
⑤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御據點。依據“因地形,用險制塞”原則,關城設置均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御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2列舉三個名人大墓并簡要說明。
答:(1)茂陵
①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是規模最大的西漢帝王陵,同時也是陪葬品最豐富、修造時間最長的一座墓,因為其外形呈方錐狀,又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所在地原屬漢代槐里縣茂鄉,故稱茂陵。陪葬墓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②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由于陪葬物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內,只好放入陵園內,以致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開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涌入陵園搬取陪葬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1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鎏金銅馬、鎏金銀高擎竹節熏爐、錯金銀云紋銅犀尊、四神紋玉雕鋪首等是國寶級文物。此外茂陵還存有許多雕刻作品,都是“國之瑰寶”,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寶”。茂陵在后來的戰火中多遭洗劫,被農民起義軍多次盜掘,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曾侯乙墓
①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隨州城西二公里的擂鼓墩東團坡上。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于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南北向,沒有墓道,墓內整個槨室由底板、墻板、蓋板共171根巨型長方木鋪墊壘迭而成,墓槨頂端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萬公斤,木炭之上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蓋鋪石板,再筑無花土于其上直至墓口。
②曾侯乙青銅架楠木彩繪主棺重達7000公斤,槨內分東、中、西、北四室。曾侯乙墓共出土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15000多件,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其中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經鑒定,這些青銅器冶煉技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但墓中鼎數明顯超過了規定的九鼎之制,因此也反映了當時的禮樂制度已經遭到了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除編鐘外,較有名的青銅器還有尊盤、編磬、鹿角立鶴、青銅冰鑒、云紋金盞等,都反映了當時冶煉技術的高超。
(3)婦好墓
①婦好墓是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墓,1976年發掘,是殷墟惟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該墓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西北。該墓5米多長,約四米寬,七米多深,無墓道。婦好墓室雖然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出土的最為著名的當為三聯甗、偶方彝、大銅鉞、新疆青玉、象牙杯等。
②婦好墓發現的重要意義在于,由于它保存的完整,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晰,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墓中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豬龍”,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
3列舉三個歷史時期考古斷代法。
答:(1)樹木年輪斷代法
樹木年輪斷代法,是20世紀初由A.E.道格拉斯提出來的,這種方法的原理是:樹木橫截面上木質疏密相間,顯示圓圈即年輪。年輪的數目就是樹的年齡。年輪的寬窄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旱年生長受到限制,年輪就窄,雨量充沛、氣候溫潤的年份,生長較快,年輪就寬。同一氣候區中同種樹木的不同個體,在同一時期內年輪的寬窄譜是相似的。如果一棵活樹的內層年輪與一棵死樹的外層年輪相似,就說明死樹是前一階段生長的,如此類推,只要找到這樣銜接的相似年輪的樹,就可以建立起本地區的主年輪序列。樹輪年代學對考古最重要的貢獻還在于它對碳-14年代的校正,得出更精確的年代。
(2)古地磁斷代法
地磁場的方向和強度自古以來就不斷變化著。被烘烤粘土的熱剩磁性貯存了古地磁變化的信息。一般粘土中都有少量的磁性礦物,在受高溫(700℃以上)后冷卻時,被地磁場感應,產生與地磁方向相同的永久磁化,其強度正比于當時的地磁場強度,稱為熱剩磁性。只有在再受到高溫時原有的熱剩磁性才會消失。古代的磚、瓦、陶瓷,以及遺址中的窯、爐、灶都受過高溫具有熱剩磁性。因此只要根據一系列年代明確的考古樣品,定出古地磁隨年代變化的實驗曲線,就可以定出未知年代的樣品的考古年代。
(3)碳十四斷代法
碳十四斷代法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威拉德·利比發現,其測定原理是:生物體在活著的時候會因呼吸、進食等不斷地從外界攝入碳十四,最終體內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會達到與環境一致(該比值基本不變),當生物體死亡時,碳十四的攝入停止,之后因遺體中碳十四的衰變而使遺體中的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發生變化,通過測定碳十四與碳十二的比值就可以測定該生物的死亡年代。
4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異同。
答:(1)相同點
①使用目的
漢畫像石與畫像磚在使用目的上基本一致,多用于宮室建筑、墓室、祠堂等。漢代流行厚葬,為了炫耀地位,多用有畫像的畫像石、模印燒制的畫像磚建造墓室、祠堂、石闕等。
②畫像題材及藝術創造
漢代畫像石和畫像磚的題材都比較豐富,主要表現在現實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方面。在藝術創造上,畫像石、畫像磚強調的是神,注重形體的大致構造,而不做局部的細致處理,風格質樸粗放,自然平實,構圖獨立、簡率,富有裝飾趣味。
③地域分布
根據漢畫像石和畫像磚出土情況,兩者的分布區域大致類似,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山東、四川岷江流域、河南南陽、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畫像磚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南、山東、浙江、安徽等地區,盡管其中有個別出土地不一致,但大體上都分布在中原地區、江浙地區、四川地區等。
(2)不同點
①含義不同
a.畫像石是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石,其所屬建筑,絕大多數為喪葬禮制性建筑。因此,漢畫像石在本質上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
b.畫像磚即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圖像磚,形狀分為大型空心磚和實心的扁方磚兩類,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筑裝飾構件。秦漢至西漢初期,多用于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裝飾墓室壁畫;東漢則是畫像磚藝術的鼎盛時期。
②材質和制作手法不同
畫像石的材質是石料,是漢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圖畫形成的;畫像磚則是用黏土為料,在燒制的前后進行印模壓印、彩繪、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兩者無論是在用料,還是制作手法上,大體都是不相同的。
③雕刻技法不同
在雕刻技法上,畫像石與畫像磚也有一定的區別。畫像石的刻法主要有:線刻、凹面線刻、減地平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等;畫像磚的刻法主要有:陰線刻、陽線刻、減地平面陽刻、淺浮雕等。盡管兩者在刻法上某處有相同之處,但兩者的刻法在好多地方還是不相同的,這是兩者的一個區別之處。
四、論述題
1漢代絲綢之路及考古遺存。
答:(1)漢代絲綢之路簡介
漢代絲綢之路,通常是指我國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間,直到16世紀還保留使用,是一條當時東方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漢時期的長安為起點(東漢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大秦。這條路的最初作用是交換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19世紀70年代李希霍芬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后來被廣為接受。
(2)漢代絲綢之路考古遺存
漢代絲綢之路的考古遺存比較多,總共計有22處,其中河南段有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崤函古道;陜西段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興教寺塔、小雁塔、彬縣佛寺石窟、張騫墓;甘肅段有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鎖陽城遺址、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新疆段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爾尕哈烽燧、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北庭故城遺址。由于陳列遺址較多,不可能全部細說,故挑選兩個進行敘述。
①崤函古道
a.這條古道位于絲綢之路東端中國河南境內,是古代對洛陽至潼關這段道路的統稱,具體是指位于河南陜縣硤石鄉車壕村東800米左右的一段石壕古道。而廣義的崤函古道,是一個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學名稱,是指先秦以來至民國時期,由西安(長安)和洛陽之間、并且主要在今三門峽境內的一條交通要道,西出西安起于潼關,過秦函谷關,經陜州,過硤石關到今新安縣東,出漢函谷關到洛陽,全長約400華里。
b.崤函古道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陜州城為圓心,向西的路線是新店-靈寶(稠桑驛)-閿鄉-高柏-太要-閿底-潼關,這條路自古至今沒有大的變化。向東的路線有三條:
第一條,稱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園,過南陵(夏后皋墓)、雁翎關、沿永昌河,到宮前一分為二:其一,沿永昌河東行,經安國寺出陜縣,入宜陽三鄉、韓城沿洛河達洛陽;另一條沿太子溝折上硤石,過北陵(即崤山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風雨臺)與北崤道重合。南崤道若以夏后皋墓為證,距今至少有3800年歷史。因開鑿時較早,習慣上稱“周秦古道”。
第二條,即北崤道。由陜州古城向東,過磁鐘、張茅,至硤石與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經觀音堂、英豪、澠池、義馬、新安,出漢函古道達洛陽。這條道開通于東漢末年,據記載是當時曹操為了西征方便,加之惡南道險而又遠,才開通的,習慣上又稱“曹魏古道”。
第三條,是除陸路之外的黃河漕運古道。西起三門峽谷,東出澠池與新安縣交界處的八里胡同,其間兩岸的崖壁上,至今仍有很多古棧道遺跡,岸邊有多處倉儲遺址。這條水路最晚疏通于秦代,漢唐達到繁忙漕運,是陸上崤函古道功能不足時的補充通道。崤函古道有開鑿早、線路長、使用久的特點。
②麥積山石窟
a.麥積山石窟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山區。該石窟開鑿于后秦,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年間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皇后死后,在這里鑿麥積崖龕而埋葬。北周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色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
b.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斗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筑的,是石窟寺建筑中的珍品。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c.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同時也為后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2唐代銅鏡的分期及特色。
答:銅鏡經過了戰國、漢兩個時代的發展,至唐代,銅鏡制作臻于全盛,無論工藝技術的先進、產品種類的豐富、裝飾紋樣的繁縟諸方面,都是前代所無法比擬的。不過,唐代銅鏡在不同時期發展特點也是不盡相同的,根據銅鏡的特色將其分為三個歷史時期,分別為初唐時期、盛唐時期、中晚唐時期。
(1)初唐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流行四神鏡、十二時鏡、四神十二時鏡和瑞獸鏡。造型仍以原形為主,鈕座配置仍使用漢代以來就一直流行的“規矩配置”。鈕座為方格,飾柿蒂紋或連珠紋,鏡背布局呆板,仍分三區或二區,內區四小格分置四神,中間為銘文帶,外區十二小格分置十二生肖。瑞獸鏡晚于四神鏡,是漸次由其演變而來的。瑞獸形態似狼似虎、似豹似狐,隨著半圓鈕的出現,繞鈕配置的開始,瑞獸形體變得豐腴柔健,生動活潑。瑞獸鏡背外區大多仍飾以銘文帶,但已發展成為區別漢代傳統銘文的韻文銘文,因而有一定文學價值。邊緣飾以三角、水波、月牙紋等。
(2)盛唐時期
這一時期的唐鏡風格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流行瑞獸葡萄鏡、瑞獸鸞鳥鏡和雀繞花枝鏡。
①瑞獸葡萄鏡
瑞獸葡萄鏡雖大多仍為圓形,但已出現方形和菱形,鏡鈕有圓鈕,也有獸鈕;鏡背紋飾不僅淘汰了銘文帶、十二時,代之以三葡萄枝、三角鋸齒紋、流云、卷葉等。
②瑞獸鸞鳥鏡
瑞獸鸞鳥鏡是從隋至唐初流行的瑞獸鏡類發展而來的。銘帶消失,無內外區的分隔。瑞獸已由靜態趨向動態,造形更為豐腴。構圖也由規整緊密,變得活潑開放。特別是主題紋飾的瑞獸與鸞鳥處于對等位置,反映了它是整個隋唐銅鏡紋飾由瑞獸向花鳥演變過程中的過渡形態,表現了盛唐的藝術風格。
③雀繞花枝鏡
雀繞花枝是這一時期出現較晚的銅鏡紋飾,它的出現標志著唐鏡紋飾題材的又一新突破。在形制上,菱花形已躍居主要地位,鏡鈕圓形或獸性。在題材上,不再以獸為主要紋飾而代之以飛鵲、鴛鴦、喜鵲等;在布局上,飛禽同向排列繞鈕,于期間配以花枝,且花枝布局甚為突出,邊緣以蜂蝶花葉最多。
(3)中晚唐時期
①中唐
中唐時期唐鏡是百花齊放、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時期。就鏡形而論,圓形、方形、亞字形、菱花、葵花諸形形制豐富,風格各異;從紋飾來看,瑞獸紋飾基本消失,在前期花鳥飾進一步豐富和完備的基礎上,鸞鳥、團花紋飾居于主導地位。此時流行的花鳥鏡除前期的雀繞花枝外,主要是對鳳鏡,又稱雙鸞鏡或雙鸞銜授鏡。除花鳥鏡外,此時反映神仙世界和現實生活題材的銅鏡也不少,例如月宮鏡、飛仙鏡、云龍鏡等。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金銀平脫鏡、螺鈿鏡等特種加工的鏡子。以金銀平脫鏡為例,金銀平脫是銅鏡紋飾裝飾工藝水平的一個創新,用膠漆貼以金、銀薄片裁成的人物、花卉、蟲獸于鏡背上,再于其上髹漆數重之后細加研磨,直至金銀片紋漏于平面即成金銀平脫鏡。這種鏡在當時被視為一種絕等奇作,往往作為皇帝賞賜重臣親信和贈送外來賓客的物品。
②晚唐
至晚唐,鑄鏡業趨于衰落,除上期銅鏡流行外,出現了人物故事鏡。尤其盛行以八卦為主紋,配以符篆星象干支等具道教意味的八卦紋鏡,包括八卦百煉、八卦十二生肖、八卦干支、八卦雙鸞、八卦星象紋諸鏡。萬字鏡也較為廣泛地使用。
中晚唐銅鏡無論從造型、紋飾、技法上都急劇衰退,鏡身漸薄,布局單調,裝飾手法草率,完全失去了盛唐銅鏡富麗堂皇、生氣勃勃、絢麗多彩的風格。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821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佟家棟《國際貿易學—理論與政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山東大學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南京大學919經濟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5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山西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瑞《國民經濟管理學概論》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同濟大學數學系《工程數學—線性代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趙云澤《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