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9年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46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5×6=30分)

1總需求

答: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任何一個給定的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購買和國外需求構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價格水平上升時,總需求水平就下降;當價格水平下降時,總需求水平就上升。

由產品市場均衡條件Y=C(Y-T)+I(r)+G和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P=L(r,Y)可以求得總需求函數。如果AD表示總需求,P表示價格水平,總需求函數可寫成AD=AD(P)。

描述這一函數的曲線稱為總需求曲線。總需求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物價水平P與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Y之間的關系。由于價格和國民收入呈反向關系,所以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

2伯特蘭競爭

答:伯特蘭競爭是一種價格競爭的寡頭模型,模型假設廠商經營同質產品,有著相同的成本。廠商運用價格手段,通過價格的提高、降低和不變以及對競爭者定價、變價的靈活反應等,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的一種競爭方式,在此情況下,廠商行為就和完全競爭一樣:價格等于邊際成本。

3理性預期

答:理性預期又稱合理預期,是現代經濟學中的預期概念之一,指人們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包括關于現在政府政策的信息來形成自己的預期。由約翰·穆思在其《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它的含義有三個:作出經濟決策的經濟主體是有理性的;所作決策為正確決策,經濟主體會在作出預期時力圖獲得一切有關的信息;經濟主體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錯誤,即使犯錯誤,他也會及時有效地進行修正,使得預期在長期而言保持正確。理性預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理論的重要假設(其余三個為個體利益最大、市場出清和自然率),是新古典宏觀經濟理論攻擊凱恩斯主義的重要武器。

4價格歧視

答:價格歧視是指由于壟斷者具有某種壟斷力量,因此,壟斷者可以對自己所出售的同類產品,索取不同的價格,以使自己所獲利潤達到最大值。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市場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偏好,且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被區分開。不同的消費者群體或不同的銷售市場是相互隔離的。

價格歧視可分為一級價格歧視、二級價格歧視和三級價格歧視。其中,一級價格歧視也被稱為完全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量,并且這些價格是因人而異的;二級價格歧視也稱為非線性定價,是指廠商按不同的價格出售不同單位的產品,即每單位的價格不是不變,而是取決于購買的數量;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廠商對不同的購買者按不同的價格出售產品,但賣給特定個人的每單位產量按相同的價格出售。

5市場出清

答:市場出清指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同時實現供求平衡的市場狀態。作為經濟學分析的一個重要假說,該假說認為,市場上價格機制的自我調節能夠讓市場自發的實現供求均衡,即市場出清的狀態。在商品市場上,價格隨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迅速變動,即供大于求時,價格迅速下降,供小于求時,價格迅速上升,通過價格迅速的調節,商品市場可以經常處于供求平衡的出清狀態。同樣,要素市場上,要素價格隨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動而迅速變動,即供大于求時,要素價格迅速下降,供小于求時,價格迅速上升,通過要素價格迅速的調節,要素市場可以經常處于供求平衡的出清狀態。當商品市場與要素市場都出清時,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狀態。

市場出清假說的基本前提是價格與工資具有完全的彈性。凱恩斯主義以前的新古典經濟學家根據這一假說證明了市場調節的完善性以及充分就業的必然性。凱恩斯主義的出現否認了市場出清假說,論證了如果僅僅依靠市場調節,經濟中必然存在失業與生產過剩的危機,并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主張。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于經濟學界的理性預期學派又重新接受了市場出清假說,并把它與理性預期假說作為基本前提來分析宏觀經濟的運行,證明市場機制的完善性。

6檸檬產品

答:檸檬產品是次品的意思,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喬治·阿克爾羅夫提出。檸檬產品會導致檸檬市場效應。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導致市場中都是劣等品。解決對策主要是加強信息的對稱性,使交易雙方獲得客觀的、準確的產品信息。

二、計算題(8×5=40分)

1證明MC曲線相交于AC曲線的最低點。

證明:AC曲線和MC曲線的關系可以用數學證明如下:

由于Q>0,所以當MC<AC時,AC曲線的斜率為負,AC曲線是下降的;當MC>AC時,AC曲線的斜率為正,AC曲線是上升的;當MC=AC時,AC曲線達到極值點,即MC曲線相交于AC曲線的最低點。

2用拉格朗日方法證明消費者均衡:MUX/PX=MUY/PY

證明:設消費者效用函數為U=U(X,Y),預算約束為PXX+PYY=I。因此,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問題為:

構建拉格朗日函數:L(X,Y,λ)=U(X,Y)+λ(I-PXX-PYY)。

效用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L/?X=MUX-λPX=0

?L/?Y=MUY-λPY=0

?L/?λ=PXX+PYY-I=0

得:MUX/PX=MUY/PY,此即為消費者均衡條件,表示為了實現最優化,消費者從消費X或Y的最后一單位貨幣中獲得的效用必須相等。

3假定1和2兩個廠商的成本函數分別是C1=2Q12+20Q1和C2=Q22+150Q2-2Q1Q2,其中廠商1的生產有外在性。請計算:

(1)如果每個廠商按其私人邊際成本等于市場價格P=200來確定產量,它們的產量和利潤分別是多少?

(2)如果它們按社會邊際成本等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產量,它們的產量和利潤分別是多少?

(3)如果廠商1因此而虧損,政府應給他補貼多少?

解:(1)廠商1的邊際成本為MC1=dC1/dQ1=4Q1+20;

廠商2的邊際成本為MC2=?C2/?Q2=2Q2+150-2Q1

由于產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所以每個廠商的最優產量決策應當滿足價格等于邊際成本,即:4Q1+20=200、2Q2+150-2Q1=200。

聯立以上兩式解得Q1=45,Q2=70,每個廠商的利潤為:

π1=PQ1-C1=200×45-2×452-20×45=4050

π2=PQ2-C2=200×70-702-150×70+2×45×70=4900

(2)社會成本函數是私人成本函數之和,即C=2Q12+20Q1+Q22+150Q2-2Q1Q2

令社會邊際成本函數等于市場價格,就有:

?C/?Q1=4Q1+20-2Q2=200

?C/?Q2=2Q2+150-2Q1=200

聯立以上兩個式子解得:Q1=115,Q2=140。

每個廠商相應的利潤為:

π1=200×115-2×1152-20×115=-5750

π2=200×140-1402-150×140+2×115×140=19600

(3)假設政府對虧損單位的產品每件補貼S1,則其成本函數變為:C1=2Q12+20Q1-S1Q1

令私人邊際成本等于價格得4Q1+20-S1=200。

由于政府補貼的目的是使得廠商生產帕累托有效數量的產品,所以補貼后,廠商的最優產量應當是Q1=115,代入4Q1+20-S1=200中得:4×115+20-S1=200。

解得:S1=280。所以,政府的總補貼S1Q1=280×115=32200。

4假定牧地有一群奶牛,養牛的邊際成本為5000元,當銷售價格為10000元,銷售量為0,每降低10元,銷售數量增加一個單位。

(1)當此牧地為公共物品時,求利潤最大時,奶牛的價格、銷售數量、利潤。

(2)當此牧地為私人物品時,求利潤最大時,奶牛的價格、銷售數量、利潤。

解:由題可得奶牛市場需求曲線為:P=10000-10Q。

從而可得:廠商養牛的總收益為TR=PQ=(10000-10Q)Q=10000Q-10Q2

邊際收益為MR=10000-20Q;

邊際成本為MC=5000。

(1)當此牧地為公共物品時,最大利潤原則為P=MC=5000,即:5000=10000-10Q。

解得:Q=500,此時利潤π=TR-TC=PQ-TC=10000Q-10Q2-5000Q=0。

(2)當此牧地為私人物品時,最大利潤原則為MR=MC,即有:5000=10000-20Q。

解得:Q=250。

從而價格:P=10000-10Q=7500(元),利潤為:π=10000Q-10Q2-5000Q=625000(元)。

5(1)每年國民的平均收入如表1所示,居民的消費按照生命周期理論進行,每個年份的消費數量都是均等的,填寫表格。

表1

(2)當政府每年要收取200元稅收的時候,請重新填寫上表,并請通過(1)(2)的對比說明稅收對國民儲蓄的作用。

解:(1)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假定消費者生活T年,初始財富為W,一生中賺到的收入為RY,則消費者每年的消費為:C=(W+RY)/T。

在本題中,W=0,RY=4000+3000+2500+1500=11000,T=5,可得:C=11000/5=2200。

從而可依次得每年的消費、儲蓄和儲蓄率如下表所示。

(2)若政府每年征收200元稅收,相當于消費者每年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減少200元,從而可得:

由此可見:稅收對國民儲蓄沒有影響,只減少了國民消費。

三、簡答題(10×5=50分)

1試述市場機制是資源最優配置的原因。

答:市場機制是指通過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作用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機制下,生產什么樣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產以及生產出來以后誰將得到它們等問題都依靠供求力量來解決。市場機制還包括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等。論證市場機制是如何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即亞當·斯密的“看不見手”原理,可以從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如何滿足帕累托最優的三個條件入手。

(1)對消費者而言,任意一個消費者例如A在完全競爭經濟中的效用最大化條件是對該消費者來說,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這兩種商品的價格比率,即有:MRSXYA=PX/PY

同樣地,其他消費者如B在完全競爭經濟中的效用最大化條件亦是對B而言,任意兩種商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這兩種商品的價格比率,即:MRSXYB=PX/PY

由以上兩式可得MRSXYA=MRSXYB,這就是交換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式。因此,在完全競爭經濟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實現了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2)對生產者而言,在完全競爭經濟中,任意一個生產者例如C的利潤最大化條件之一是對該生產者來說,任意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這兩種要素的價格比率即有:MRTSLKC=PL/PK

同樣地,其他生產者如D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利潤最大化條件是對D而言,任意兩種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這兩種要素的價格比率,即:MRTSLKD=PL/PK

由以上兩式可得:MRTSLKC=MRTSLKD,這就是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式。因此,在完全競爭經濟中,要素的均衡價格實現了生產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3)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綜合在一起。由于X商品對Y商品的邊際轉換率是:MRTXY=|ΔX/ΔY|,它表示增加ΔX就必須減少ΔY,或者,增加ΔY就必須減少ΔX,因此,ΔY可以看成是X的邊際成本(機會成本);另一方面,ΔX也可以看成是Y的邊際成本。如果用MCX和MCY分別表示商品X和Y的邊際成本,則X商品對Y商品的邊際轉換率可以定義為兩種產品的邊際成本的比率:MRTXY=|ΔX/ΔY|=|MCX/MCY|。

由于在完全競爭中,生產者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產品的價格等于其邊際成本,于是有:PX=MCX,PY=MCY,即有:MCX/MCY=PX/PY。再由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條件:MRSXY=PX/PY,即得:MRSXY=PX/PY=MRTXY

該式即是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條件。因此,在完全競爭經濟中,商品的均衡價格實現了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2什么是公開市場業務?這一貨幣政策工具有些什么優點?

答:(1)公開市場業務又稱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公開買賣有價證券和銀行承兌票據,從而調節貨幣存量的一項業務活動。公開市場業務的目的有:影響貨幣存量和市場利率;利用證券買賣來穩定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數量,抵消市場自發波動因素的干擾,進而達到穩定貨幣供給或市場利率的目的。

(2)作為貨幣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開市場操作有以下為其他政策工具難以比擬的明顯優點:

能按中央銀行主觀意圖進行,不像貼現政策那樣中央銀行只能用貸款條件或變動借款成本的間接方式鼓勵或限制其借款數量。

中央銀行可通過買賣政府債券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規模。

操作規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驟也可隨意安排,更便于保證準備金比率調整的精確性。

不像法定準備金率及貼現率手段那樣具有很大的行為慣性(準備金率及貼現率不是那樣可以輕易變動),在中央銀行根據市場情況認為有必要改變調節方向時,業務容易逆轉。

3說明影響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因素及其原因。

答: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則和編制方法,國際收支平衡表最終必須實現平衡,而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并不意味著該國國際收支的平衡。如果一國自主交易項目中貸方數字之和等于借方數字之和,則該國的國際收支就是平衡的,否則,就是不平衡的。影響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因素及其原因有:

(1)經濟周期。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個人收入和企業收入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變化,最終會使國的國際收支發生不平衡。這種由經濟的周期性變化而生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2)經濟結構。經濟結構對國際收支的直接影響主要是通過進出口結構的變化實現的,一國的進出口結構直接影響著貿易外匯的收支,從而影響一國的國際收支,不合理的進出口結構將導致貿易收支的不平衡,從而引發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3)國民收入的變化。國民收入變化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其對于對外需求的增減來實現的,一國民收入的增加,將導致一國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的增加,國民收入的減少,則貿易支出和非貿易支出都會減少。

(4)一國幣值的高低。本幣幣值高估,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進口,結果將導致出口減少,進口增加;本幣幣值低估,則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進口。而進出的變化必然會導致外貿收支的變化,最終引起國際收支的不平衡。

在上述四個基本因素,由經濟周期和經濟結構所引起的不平衡一般具有長期性和持久性,因而這兩種不平衡又稱為持久性不平衡。

4試用外部經濟的原理說明存在環境污染的原因。

答:外部性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從外部經濟的原理,環境污染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1)環境保護具有正的外部性。環境保護行為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即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并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機會主義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愿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

(2)污染行為本身具有負外部性。污染行為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譬如,對大氣、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會共同承擔,而相應的收益卻為造成破環的市場主體所獨享。由于私人成本對社會成本的偏離,私人的最優經濟活動水平也必然偏離社會的最優狀態,其現實表現就是污染產品生產過多導致污染超標,即污染問題的出現。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并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是污染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

5請用制度相關原理說明我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因。

答:制度是影響和制約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出于我國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關配套制度上的短缺,使我國在技術創新上的許多舉措最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和貫徹。具體而言我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制度方面的原因有:

(1)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缺乏現代企業人才管理意識,不重視企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使得企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技術創新,人才為本,高層次科技研發人員的缺乏必然會大大削弱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2)稅收制度不合理。目前我國對于企業的稅收制度還不是很合理,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稅收支持力度還有待缺乏,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本過高,從而使得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

(3)缺少規范的融資制度。一項自主的技術創新,從最初的構想開始到形成產業,是一個風險很大的過程,銀行通常不愿提供貸款,一般投資者也不愿出資支持。目前我國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產需要或技術不成熟外,主要是缺乏風險投資的支持,融資難的問題始終缺少化解的良方。相對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多年來通過立法和改革金融、證券市場制度,為高科技企業融資創造了各種便利條件,諸如政府擔保貸款、初級股票市場融資、代理融通公司融資、租賃融資以及各種風險投資機構的投資等。

(4)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完善。我國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知識產權保護管理水平低下。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銜接緊密度不強、侵權打擊力度不大、維權成本過高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中的普遍現象,我國知識產權的執法體制、司法體制以及行政程序同司法程序的銜接與協調都存在問題。

四、小論文(30分)

請圍繞“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與挑戰”寫一篇小論文。(1500字左右)

答: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經濟全球化對任何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既有利,也有弊。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影響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給對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由于信息技術使空間距離極大地縮短,幾乎使得在產地之間“天然的”競爭界限的地理距離失去了意義,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潛在的競爭者,相互爭奪正在變得短缺的資本投資和相應的勞動崗位,后兩者通過納稅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得以實現。同時經濟全球化使一些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具有競爭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能富裕起來。

現代通信技術以及復雜的計算機程序,有助于人們消除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發展中國家通過衛星通信可以及時了解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件,從互聯網上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和寶貴的知識,因此,商品、服務、資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自由、快捷,這就給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很大益處。

全球化意味著世界整體福利的增加和機會的增加。雖然在這期間存在著增長的風險,但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財富在日益增長,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世界范圍的國際分工,這就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技術的進步中也能得到一份機會。

全球化有利于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如市場的擴大使比較優勢擁有更多的實現機會,要素的流入使閑置資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資有利于加速發展中國家先進產業的形成。

全球化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經濟全球化使整個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有利于克服發展中國家封閉、保守、狹隘的觀念,促進各國、各民族之間物質、文化和人員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溝通、合作和友誼。

促使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品結構優化。資本的流入、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活動和本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

(2)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

增大了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行的風險。由于歷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在國際經濟風險面前更脆弱。迄今為止的國際金融體系,是以發達國家的利益為基礎形成的,本身既沒有反映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也不利于發展中國家防范金融風險。經濟全球化只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剝削和控制發展中國家而使自己更富強的輿論工具。

發展中國家各國各地區的發展差異有可能進一步拉大。在發達國家盡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卻飽受貧窮落后之苦,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不平衡發展與南北兩極分化。

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容易受到沖擊和削弱。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權力集中在幾乎不受任何監督控制的少數幾個經濟單位的手里,如跨國以及跨地區的公司企業、全球信息通信網絡等。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權力受到全球和地區機構及其規則的限制。跨國經濟網絡突破了國界、市場,強大的跨國公司以及代表各種信仰和利益的國際和地區非政府組織都在入侵本來應屬一個國家的領地。

國際游戲規則對發展中國家越來越不利。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這類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也是被西方發達國家所控制的。某些經濟發達的大國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不按其意愿行事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很大經濟困難,甚至使有些國家的產業陷人絕境。發達國家還利用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幫助和推動經濟、政治改革為借口,試圖把它們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強加給發展中國家。

對全球生態系統造成過度開發與破壞。有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把污染產業的生產活動和污染技術利用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便壓低工資并迫使勞動者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這都是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惡劣后果。

(3)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舉措

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應該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別無選擇。

中國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帶來風險,就置身事外,甘當觀潮派。一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同時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借助世界經濟的舞臺,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中國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以為從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認識。

推薦閱讀
  1.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3. 新聞與傳播碩士《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復旦、武大等)
  4.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計算機網絡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5. 2016考研政治沖刺必備六韜三略:六大密押專題與終極預測3套卷
  6.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李秉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后習題詳解
  8.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世界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9. 曼昆《宏觀經濟學》【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0小時高清視頻】
  10. 2014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專業英語(含英文單證)》歷年真題及詳解(含2010~2013年真題)
  11.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616基礎英語(含語言學及英美文學基礎知識)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2.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基礎》重點院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13.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管理學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15. 2018年考研數學高分復習全書(數學三)習題講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易县| 三都| 盈江县| 象山县| 钦州市| 武陟县| 达日县| 扶绥县| 特克斯县| 丰台区| 丹东市| 寿阳县| 榆社县| 棋牌| 永川市| 镶黄旗| 永善县| 孝义市| 会宁县| 哈巴河县| 太谷县| 新宁县| 谢通门县| 盖州市| 青冈县| 松溪县| 蓬莱市| 宜川县| 休宁县| 兴安盟| 高邑县| 浦县| 黑山县| 江北区| 长寿区| 桐梓县| 常山县| 双辽市| 江西省| 喜德县|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