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8年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46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5×6=30分)

1生產可能性邊界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指在其他條件(如技術、要素供給等)不變情況下,一個社會用其全部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的組合。由于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經濟資源都被充分利用時,增加一定量的一種產品的生產,就必須放棄一定量的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整個社會生產的選擇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的產品間的不同產量組合,所有這些不同產量的組合就構成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假設一個社會把其全部資源用于X和Y兩種商品的生產,那么生產可能性邊界可用圖1表示。

圖1 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1中,曲線PP′為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一個社會在資源、技術一定的情況下所可能生產的X商品和Y商品的各種不同產量的組合。位于邊界右邊的點是不能實現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資源;位于邊界左邊的點可以實現,但沒有利用或沒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資源。而位于邊界上的點則表示全部資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組合。

生產可能性邊界向下傾斜是因為當全部資源都被利用時,要獲得更多一些的一種產品,就必須以犧牲其他的產品為代價。一條生產可能性邊界說明:邊界以外無法達到的組合意味著資源的有限性;邊界線上各種組合的存在意味著選擇的必要;邊界向下傾斜意味著機會成本。

2銀行法定準備金率

答:法定準備金率是指中央銀行規定的各商業銀行和存款機構交存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是中央銀行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率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進而調節社會貨幣供應量。當經濟過熱時,中央銀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縮小貨幣乘數,使商業銀行收縮信貸規模,從而減少貨幣供應量。反之,當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提高貨幣乘數,增加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

中央銀行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很大,它的局限性在于:效果太強烈,不宜作為日常性工具,而且對于不同類別的存款影響不一致,效果不易把握。因此,法定準備率的變動是中央銀行三大傳統政策工具中最不經常使用的。

3邊際效用

答: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它是基數效用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假定消費者對一種商品的消費量為Q,則總效用函數為TU=f(Q),于是相應的邊際效用函數為:MU=ΔTU(Q)/ΔQ。

消費者消費一種商品的邊際效用一般呈現出遞減的規律,即:在一定時期內,在其他商品的消費數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導致邊際效用遞減的原因,主要是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由于人們生理、心理作用的影響,商品對人們的刺激力度和重要程度都有下降的趨勢。

4信息不對稱

答:信息不對稱指市場上的某些參與者擁有,但另一些參與者不擁有的信息;或指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

買方和賣方的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失靈,產生以下幾個主要問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委托—代理問題。不對稱信息會給經濟運行帶來很多問題,而市場機制又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此情況下,可采取以下主要方面予以解決: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或適當的措施;設計合理的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

5產業內貿易

答:產業內貿易是產業內國際貿易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同一產業部門產品既進口又出口的現象。產業內貿易具有如下的特點:它與產業間貿易在貿易內容上有所不同。它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而不是產業間非同類產品的交換。產業內貿易具有雙向性。即同一產業內產品,可以在兩國之間相互進出口。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具有多樣化。這些產品中既有資本密集型產品,也有勞動密集型產品;既有高技術產品,也有標準技術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a.在消費上能夠相互替代;b.在生產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投入。

6尋租

答:尋租是指個人或利益集團尋求壟斷特權以獲得壟斷利潤或額外收益的非生產性行為。尋租現象總是與政府行為相聯系的。當政治分配介入市場,為市場運行創造出各種人為壁壘,從而人為地創造出各種壟斷特權時,尋求額外收益的個人或利益集團便圍繞著壟斷權力展開尋租活動,或者鼓勵政府建立壟斷特權,或者取代別人的壟斷特權,或者維持已取得的壟斷特權。

尋租行為造成了經濟資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產方式的實施;尋租行為耗費了社會的經濟資源,使本來可以用于生產性行為的資源浪費在維持既得經濟利益,或是在對既得利益再分配的非生產性行為上;這些行為還會導致其他層次的尋租行為或避租行為,從而耗費更多的社會經濟資源。因此,經濟學家把尋租行為稱為負和博弈。

二、計算題(5×4+10×2=40分)

1假定某市場上只有兩個消費者,消費者A、B,兩人的需求函數分別為:

A:Q1=100-3P,0≤P≤50;Q1=0,P>50。

B:Q2=160-2P,0≤P≤40;Q2=0,P>40。

求市場需求函數。

解:市場需求曲線為個人需求曲線的水平加總。由Q1=100-3P=0,可得:P1=100/3。由Q2=160-2P=0,可得:P2=80。

當市場價格0≤P≤100/3時,市場需求為:Q=Q1+Q2=100-3P+(160-2P)=260-5P;

當100/3<P≤40時,市場需求為:Q=Q2=160-2P;

當P>40時,市場需求為:Q=0。

因此,市場需求函數為:

2假定一消費者對某商品的需求函數為Q=0.02M-2P,收入為M=6500,價格為P=20,當P上升至40時,求:

(1)價格變化的總效應。

(2)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分別是多少?

解:(1)當P=20時,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量為:Q=0.02M-2P=0.02×6500-2×20=90。

當價格上升為P′=40時,消費者對該商品的購買量變為:Q′=0.02M-2P′=0.02×6500-2×40=50。

因此,價格變化的總效應為:Q′-Q=50-90=-40。

(2)為使消費者仍能夠購買同價格變化前一樣數量的商品,需要的收入為:

M=6500+90×(40-20)=8300

當M=8300,P=40時,消費者對該商品購買量為:Q″=0.02M′-2P′=0.02×8300-2×40=86。

因此,替代效應為:Q″-Q=86-90=-4;

收入效應為:Q′-Q″=50-86=-36。

說明:本題中求出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為斯勒茨基替代效應和斯勒茨基收入效應,其核心是購買力保持不變,表示購買得起原有需求束。

3假定某企業的生產函數為f(L,K)=AL1/3K2/3

求:

(1)長期內規模收益是否不變?

(2)短期內是否存在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解:(1)規模報酬不變指當所有的投入按某個數量為t的比例上升,則產量也上升相同的倍數。假定t>1,則:f(tL,tK)=A(tL)1/3(tK)2/3=tAL1/3K2/3=tf(L,K)。

故該生產函數長期內規模報酬不變。

(2)短期內,令資本固定不變,即K=K(_),則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為:

從而可得:

即MPL遞減,故存在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

4哈羅德—多馬模型中,當經濟增長率為5%時,資本產出率為4,假設產出率保持不變,當經濟增長到7%時,儲蓄率會有什么變化?

解:由哈羅德—多馬模型G=s/v,得當經濟增長率為5%時,儲蓄率為:s1=G1v1=5%×4=20%。

當經濟增長率為7%時,儲蓄率為:s2=G2v2=7%×4=28%。

因此,儲蓄率增加:Δs=s2-s1=8%。

5某完全競爭廠商的成本函數為:TC=0.1Q3-2Q2+10Q+15。

求:

(1)廠商的供給函數。

(2)企業停止生產的產量。

解:(1)由廠商的總成本函數可得:

MC=dTC/dQ=0.3Q2-4Q+10

VC=0.1Q3-2Q2+10Q

AVC=VC/Q=0.1Q2-2Q+10

由于完全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為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之上的部分,由MC≥AVC有:

0.3Q2-4Q+10≥0.1Q2-2Q+10

解得:Q≥10。因此,廠商的供給函數為:P=MC=0.3Q2-4Q+10(Q≥10)。

(2)當產品的價格低于廠商平均可變成本的最低點時,廠商停止生產。由(1)知,平均可變成本函數為AVC=0.1Q2-2Q+10。

平均可變成本最小化的一階條件為:dAVC/dQ=0.2Q-2=0。

解得:Q=10,且d2AVC/dQ2=0.2>0,因此企業停止生產的產量為Q=10。

6在某經濟社會中,消費函數為C=200+0.5(Y-T),投資函數為I=150-100r,貨幣供給為MS=200,貨幣需求為MD=0.25Y-200r+50。

求:

(1)求不存在政府部門時,均衡的國民收入和利率。

(2)當G=T=50時,求均衡的國民收入和利率。

(3)政府部門是否存在擠出效應?

解:(1)在不含政府部門條件下,產品市場均衡條件為:Y=C+I=200+0.5Y+150-100r。

整理后得IS曲線方程為:r=3.5-0.005Y。

在不含政府部門條件下,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200=0.25Y-200r+50。

整理后得LM曲線方程為:r=0.00125Y-0.75。

聯立IS曲線和LM曲線方程解得:Y=680,r=0.1。

(2)在G=T=50的條件下,由三部門經濟國民收入恒等式可得:

Y=C+I+G=200+0.5(Y-T)+150-100r+50

整理得新的IS曲線為:r=3.75-0.005Y。

將新的IS曲線與原LM曲線聯立:

解得:Y=720,r=0.15。

(3)政府部門存在擠出效應。在不含政府部門時,利率為r=0.1,此時投資為I=150-100×0.1=140;

當含有政府部門時,利率上升為r=0.15,此時投資變為I=150-100×0.15=135。

投資需求減少,說明政府部門存在擠出效應。

三、簡答題(10×5=50分)

1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中的資源指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實現?

答:(1)經濟學中的資源簡單的說就是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是指用來生產滿足人們無限需求的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投入的總和。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

(2)人的需求作為一種欲望都是無止境的,而用來滿足人們需求的資源卻是有限的,因此,資源具有稀缺性,因此資源使用需要合理配置。資源配置是指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中去,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產出最適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即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微觀經濟學從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最大化行為入手,來解決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因為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最大化,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也就實現了最優化。

(3)資源配置的常用的兩種方式:計劃方式和市場方式。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主要方式。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主要是價格機制。市場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的追求、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是市場經濟機體內的供求、競爭、價格等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及其功能。市場機制的反應比較的敏捷,市場機制的近乎無窮多的市場主體隨時都在關注著市場信息,所以市場的微妙變化容易被捕捉到,因此市場機制下的資源配置比計劃經濟更為有效和高效。但是市場機制本身的缺陷,如外部性、壟斷、信息不對稱和風險等會導致資源的浪費或者利用不足等情況。

2市場失靈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場失靈是指由于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條件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導致現實的市場機制在很多場合下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的情形。壟斷、外部影響、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都是導致市場失靈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表現。

(1)壟斷

實際上,只要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壟斷、壟斷競爭或寡頭壟斷),當價格大于邊際成本時,就出現了低效率的資源配置狀態。壟斷的產生使得資源無法得到最優配置,從而導致市場失靈。由于壟斷會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因此也就產生了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必要性。

(2)外部影響

外部影響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外部影響的存在造成了一個嚴重后果: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換句話說,即使假定整個經濟仍然是完全競爭的,由于存在著外部影響,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也不可能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3)公共物品

對于公共物品而言,市場機制作用不大或難以發揮作用。因為公共物品由于失去競用性和排他性,增加消費并不會導致成本的增加,消費者對其支付的價格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根本無需付費。在此情況下,市場機制對公共物品的調節作用就是有限的,甚至是無效的。由于公共物品的消費存在免費搭便車的問題,很難通過競爭的市場機制解決公共物品的有效生產問題。在此情況下,由政府來生產公共物品應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4)不完全信息

信息不完全是指經濟當事人對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關的信息。在現實生活中,供求雙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對稱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雙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會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市場失靈。由信息不完全導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委托—代理問題。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會給經濟運行帶來很多問題,而市場機制又很難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在此情況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場信息方面進行調控。

3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用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

答:(1)制度的含義

舊制度學派的定義

舊制度學派的代表人物凡勃倫認為,制度是大多數人所有的一些“固定思維習慣、行為準則、權力與財富原則”。“制度必須隨著環境刺激的變化而變化。”經濟制度是指人們在社會的生活過程中接觸到它所處的物質環境時繼續前進的習慣方式。舊制度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康芒斯認為,制度是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制度告訴人們能夠、應該、必須做什么,或者相反。舊制度學派對制度的定義是廣泛而模糊的。

新制度經濟學的定義

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的定義更趨于現實性和具體化。諾斯指出:“制度乃是一個社會中的游戲規則。更嚴格地說,制度是人為指定的限制,用以約束人類的互動行為。”這就是說,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則、守法秩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和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它提供了人類相互影響的框架,建立了一個社會,或者更確切地說,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舒爾茨認為,制度是一種行為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經濟行為。簡而言之,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起著規范、約束人們行為的作用。制度其實就是生產關系。

制度經濟學是把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研究制度對于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新制度經濟學的新在于其強調交易成本理論與制度的重要性。交易成本理論構成了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

(2)舉例說明

科斯認為,諸如燈塔制度、電訊產品在生產和消費中的糾紛、農夫和養牛者的利益糾紛、環境污染等現實問題現象,實質上反映的是產權的界定和變遷;而產權結構的選擇或解決糾紛的制度安排,又取決于利益關系人之間相互協調和影響的邊際交易成本。他舉例分析說,假定有法律訴訟和私下協商兩種解決糾紛的制度安排,如果兩者的邊際交易成本不相等時,當事人自然傾向于選擇成本低的制度安排,這就可以解釋不同狀態下當事人會選擇相應的糾紛解決機制的原因;如果兩者邊際交易成本相等,就會出現制度均衡,這就可以解釋現實社會中存在多樣化的制度安排的原因;如果交易成本很小或不存在,那么各種制度就是多余的。制度起源于競爭過程,在競爭過程和社會交往過程中,雙方如果合作,就可以改善福利。因此,為了達到合作的結果,就導致了制度的產生。

4銀行存款的派生機制是什么?與現代信用體系有何關系?

答:(1)派生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對稱,是指由商業銀行發放貸款、辦理貼現或投資等業務活動引申而來的存款。派生存款產生的過程,就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形成新的存款額,最終導致銀行體系存款總量增加的過程。用公式表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準備率-1)。

派生存款具備的條件: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以及派生存款創造的條件原始存款是指銀行以現金形式吸收的,能增加其準備金的存款。派生存款的創造必須具備兩大基本條件:

部分準備金制度。準備金的多少與派生存款量直接相關。銀行提取的準備金占全部存款的比例稱作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越高,提取的準備金越多,銀行可用的資金就越少,派生存款量也相應減少;反之,存款準備金率越低,提取的準備金越少,銀行可用資金就越多派生存款量也相應增加。

非現金結算制度。在現代信用制度下,銀行向客戶貸款是通過增加客戶在銀行存款賬戶的余額進行的,客戶則是通過簽發支票來完成他的支付行為。因此銀行在增加貸款或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存款額,即創造出了派生存款。如果客戶以提取現金方式向銀行取得貸款,就不會形成派生存款。

(2)現代信用體系主要包括四大系統:信用中介機構系統、信用服務機構系統、信用管理機構系統和社會征信系統。現代信用體系極大促進了銀行存款派生機制的發展,銀行存款的派生機制是現代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5為什么國際收支平衡表總是平衡的?既然是平衡的,為什么還有國際收支的順差、逆差?

答:(1)國際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定時期內一國同外國的全部經濟往來的收支流量表。它是對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交流過程中所發生的貿易、非貿易、資本往來以及儲備資產的實際動態所作的系統記錄,是國際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以及凈差和平衡賬戶。凈差和平衡賬戶是為使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編表人員人為地在平衡表中設立該項目,來抵消凈的借方余額或凈的貸方余額。因此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平衡的。

(2)通常上所說的國際收支逆差和順差主要是指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下的貿易收支失衡現象。國際收支平衡表總是平衡的,是會計上的平衡。在國際收入平衡時,仍然存在國際收支的順差和逆差現象,因為經常賬戶的進出口和資本賬戶的借入貸出并不總是平衡的。

四、小論文(1500字左右)(30分)

分工與發展,誰是原因,誰是結果?

答:分工與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應該是互為因果的關系,一方面分工提高了效率從而促進了發展,另一方面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技術的創新等會進一步細了分工。

分工出效率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理論。現代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開篇頭一句話便是:“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他舉“扣針工廠”的例子說明,一個勞動者,若沒有受過相當訓練,又不知怎樣使用這職業上的機械,那么縱使竭力工作,也許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針。但若把扣針的生產分為十八種操作,并分由十八個專門工人擔任,則一日能成針十二磅,一人一日可成針四千八百枚,效率大為提高。從此以后,分工學說不斷得到發展,并用來解釋很多現象,同時,各國的實踐也證明,分工確實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原因,一個企業大而全或小而全是不可能在競爭中持續取勝的。

分工之所以能提高效率,促進發展,根據斯密的論述,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業專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進行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其實,分工出效率的最根本原因是專業化,由專而精,由精而高。

以出版社為例,出版業的鏈條很長,其分工既包括出版社傳統業務環節之間的分工,也包括出版社之間的分工。就一個出版社來說,其業務流程可簡單地劃分為編印發三個環節,若從產品結構來看,則可分得更細。長期以來,很多出版社的編印發是一體化的,在產品結構上,則搞所謂的綜合,什么書不出,什么書掙錢出什么書。這當然也算不得錯,但必須與時俱進。在發展的某一階段,一體化和綜合化也許是勢所必然,有其經濟邏輯,但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在外在的體制環境和國際環境均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每一個出版社找準定位,形成特色,編印發相分離,走專業化道路,則可能無論對個體出版社還是對整個出版業都將是大有裨益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要求。有人也許會擔心,專業化與現在進行的集團化試點工作是相矛盾的。其實,專業化與集團化不僅不相矛盾,而且,專業化是集團化的前提,只有專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集團化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對此,國外出版社和出版業的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攀。

分工的形成,可經由計劃,也可經由市場。我國現有出版社的定位和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計劃的產物,這是歷史,也是現實。但將來出版業分工的深化和科學化,則更有賴市場,要由市場競爭來形成。當然,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場半徑大小和技術狀況的制約,總的來說是,市場半徑越大,技術越發展,分工就會越深化。由于出版業的國際化趨勢日甚,信息技術在出版業的運用益廣,我們可以預見,我國出版社的分工將會更加細化,出版業的發展將會大為加快。

反過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技術水平的提高,創新活動的出現,一些新的科學技術、機器設備等會進一步促進分工的細化,同時一些新的需求也會促進某些領域的專業化分工,如服務行業。可以說從分工到發展再到分工的循環,形成了互相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盖州市| 长子县| 庄浪县| 长宁区| 高青县| 鄂州市| 横山县| 堆龙德庆县| 通化市| 含山县| 宝丰县| 集安市| 英吉沙县| 深州市| 嘉义县| 峨眉山市| 偏关县| 包头市| 建水县| 内黄县| 民和| 红原县| 宁都县| 句容市| 高清| 名山县| 和林格尔县| 平罗县| 南昌县| 玉树县| 翁牛特旗| 西安市| 安康市| 乐都县| 朝阳区| 湟源县| 贵德县| 青海省| 乐清市|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