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國際聯系

一、名詞解釋

1.實際匯率(東北財大2017研;上海大學2017研;浙江理工大學2015研;武漢大學2014研;南京財經大學2010研;山東大學2007研)

答:匯率有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分。名義匯率是兩種貨幣的交換比率,它是指1單位外幣能夠交換的本幣數量,或1單位本幣能交換的外幣數量。實際匯率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是以同一貨幣衡量的本國與外國物價之比,它反映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果持有外幣只是為了購買外國產品,本幣與外幣的交換比率取決于各自的購買力,即取決于物價水平的倒數。由此可得實際匯率的表達式為:ε=e×P/Pf。其中,ε表示實際匯率;P和Pf分別為國內與國外的價格水平;e為名義匯率(采用的是直接標價法)。

可見,如果購買力平價成立,實際匯率應等于1。根據這一定義式,實際匯率低,本國產品就相對便宜,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有利于增加本國凈出口;反之,本國產品就相對昂貴。

2.購買力平價(中央財大2018、2014、2009研;北師大2015研;廈門大學2013研;中南財大2013研)

答:購買力平價指一種傳統的,但在實際中不太成立的匯率決定理論。它認為貨幣如果在各國國內具有相等的購買力,那么這時的匯率就是均衡匯率。如果2美元和1英鎊在各自的國內可以購買等量的貨物,則2美元兌換1英鎊便存在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思想基礎是,如果一國的貨物相對便宜,那么人們就會購買該國貨幣并在那里購買商品。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前提是一價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是相同的。此外,購買力平價成立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條件:經濟的變動來自貨幣方面;價格水平與貨幣供給量成正比;國內相對價格結構比較穩定;經濟中如技術、消費傾向等實際因素不變,也不對經濟結構產生實質影響。

購買力平價存在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即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等于兩國價格水平的比率;相對購買力平價,指兩國貨幣兌換比率的變動,等于兩國價格水平變動的差額。但由于運輸成本及關稅等因素的存在,這種情況并非是實際上的那樣。此外,匯率并非由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貿易決定,而是由外匯的供求、資本轉移以及政府的匯率政策等決定的,因而實際匯率會經常背離購買力平價,況且在許多情況下也難以對不同國家選擇一套合適的商品加以比較,并計算平衡價格。

購買力平價只是指出了價格水平和對匯率的作用,沒有揭示出這種作用發生的詳細過程及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關系,不能完美解釋匯率決定的理論問題和現實經濟中匯率變動的經驗。

3.骯臟浮動(中央財經大學2004研復試)

答:骯臟浮動又稱“管理浮動”,與“自由浮動”相對而言,指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使市場匯率朝著有利于本國的方向浮動。目前各主要工業國所實行的是管理浮動,絕對的自由浮動純粹是理論上的假設而已。當本國貨幣匯率不斷上升并抑制出口時,中央銀行或貨幣行政當局便會出面干預以避免不利局面繼續和蔓延;當本國貨幣匯率下跌比較嚴重時,中央銀行或貨幣行政當局便會采取措施穩定匯率。

4.BP曲線(湖南大學2018研;中央財經大學2005研復試)

答:BP曲線指在其他參數變量固定的前提下,以利率為縱坐標,國民收入為橫坐標,把國際收支均衡函數的幾何圖形表示為國際收支均衡曲線。在通常情況下,BP曲線向上傾斜,即斜率為正,這代表利率與實際國民收入同方向變動。對于BP曲線上任何一點均代表國際收支平衡;而在BP曲線之下或之上的區域內任何一點,與BP曲線上的均衡點相比,則表示國際收支處于逆差或順差狀態。

對于國際收支平衡曲線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國內價格水平和匯率。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顯然國內價格水平是假定不變的。因此,匯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參數,對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就十分重要。事實上,凡能影響匯率的因素(如利率、實際國民收入、價格水平等)都會使BP曲線移動。

5.以鄰為壑政策(中山大學2011研)

答:以鄰為壑的政策指試圖以犧牲別國的產出來增加本國產出的政策。本國貨幣擴張會引起匯率貶值,凈出口增加,從而增加產出與就業,但是本國增加凈出口對應著國外貿易余額的惡化。本國貨幣貶值使需求從國外商品轉移到本國商品上,國外的產出與就業會因此下降。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由貶值引起的貿易余額的變動被稱為以鄰為壑的政策。它是輸出失業,或以損害其他國家利益來創造本國就業的一種方式。本國福利的提高是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的,因此這一政策很容易引起別國的報復和貿易戰的爆發,最終損害各方的利益。

6.三元悖論(中央財經大學2018研;中山大學2010研)

答:三元悖論也稱三難悖論,它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學的政策選擇問題,是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基礎上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其中,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指一國執行宏觀穩定政策進行反周期調節的能力,這里主要是指一國是否具有利用貨幣政策影響其產出和就業的能力;匯率的穩定性是指保護本國匯率免受投機性沖擊、貨幣危機等的沖擊,從而保持匯率穩定;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即不限制短期資本的自由流動。

二、簡答題

1.試論述在固定匯率下和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南開大學2014研;浙江大學2011研;對外經貿大學2008研)

答:(1)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中央銀行宣布一個匯率值,并隨時準備買賣本幣把匯率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上。

固定匯率下的貨幣政策

假設一個固定匯率之下運行的中央銀行想要增加貨幣供給——例如,通過從公眾手中購買債券。這種政策的初始影響是使LM*曲線向右移動,降低了匯率,如圖13-1所示。但是,由于中央銀行承諾按固定匯率交易本國與外國通貨,套利者對匯率下降作出的反應是向中央銀行出售本國通貨,導致貨幣供給和LM*曲線回到其初始位置。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政策通常是無效的。

圖13-1 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擴張

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政策

圖13-2 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擴張

假定政府通過增加政府購買或減稅刺激國內支出。這種政策使IS*曲線向右移動,如圖13-2所示,對匯率產生了向上的壓力。由于中央銀行隨時準備按照固定匯率進行外國與本國通貨的交換,套利者對匯率上升作出的反應是把外匯賣給中央銀行,這就自動引起貨幣擴張。貨幣供給的增加使LM*曲線向右移動。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財政擴張增加了總收入,固定匯率下的財政政策是有效的。

(2)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允許匯率對經濟狀況的變動作出反應,自由地變動。在這種情況下,匯率e調整以達到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同時均衡。當某種力量改變均衡時,允許匯率運動到新的均衡值。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

圖13-3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擴張

現在假定中央銀行增加了貨幣供給。由于物價水平假定是固定的,貨幣供給的增加意味著實際貨幣余額的增加。實際貨幣余額的增加使LM*曲線向右移動,如圖13-3所示。因此,貨幣供給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匯率。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特別有效。

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政策

圖13-4 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擴張

假定政府通過增加政府購買或減稅刺激國內支出。由于這種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了計劃支出,它使IS*曲線向右移動,如圖13-4所示。結果匯率上升了,而收入水平保持不變。因此,浮動匯率下的財政政策是無效的。

2.結合IS-LM模型,簡述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開放小國減少貨幣基礎的貨幣緊縮政策的效果。(中山大學2011研)

答: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分析如下:

如圖13-5所示,由于資本完全流動,該BP=0曲線表現為一條水平線。經濟體原先處于A點,此時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該國實行貨幣緊縮政策,則LM曲線向左移動,移動到LM′,整個經濟移到B點。在B點有大量國際收支盈余,因而本幣有升值的壓力。在固定匯率制下,中央銀行必須進行干預,購買外幣,并拋出本國貨幣。本國貨幣供給因而增加。結果是,LM曲線移回到右下方。這個過程繼續下去,直到恢復為初始均衡點A點為止。因此,在固定匯率和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開放小國減少貨幣基礎的貨幣緊縮政策是無效的。

圖13-5 貨幣政策無效

3.宏觀經濟管理的目標之一是國際收支平衡。什么是國際收支平衡?中國的國際收支為什么不平衡?中國可否短期內改變這種不平衡?給出你的判斷及其理由。(中山大學2010研)

答:(1)國際收支平衡指一國國際收支凈額即凈出口與凈資本流出的差額為零。即:國際收支凈額=凈出口-凈資本流出。隨著國際間經濟交往的密切,平衡國際收支也成為一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當一國國際收支處于失衡狀態時,就必然會對國內經濟形成沖擊,從而影響該國國內就業水平、價格及經濟增長。

(2)中國目前國際收入現狀是長期大規模順差、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和金融項目“雙順差”。自21世紀初以來,中國經濟雙順差的格局并沒有改變。進入2009年,經常項目順差出現了近年來的首次下降,但中國國內高儲蓄率以及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經常項目的順差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資本與金融項目雖然起伏較大,但順差格局依舊沒有改變,這是由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吸引外資的政策決定的。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短期內改變這種不平衡是非常困難的,原因在于這種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結構性的。

4.分析并評價宏觀貨幣政策在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中的傳導機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博)

答:(1)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是指各種貨幣工具的運用引起中間目標的變動和社會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從而實現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這樣一個過程。它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內部傳導機制,即從貨幣工具選定、操作到金融體系貨幣供給收縮或擴張的內部作用過程;中間指標發揮外部影響的過程,即對總支出起作用的過程。

(2)關于封閉經濟下,宏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分析,一般分為凱恩斯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和貨幣學派的傳導機制理論。前者的理論思想可歸結為:通過貨幣供給M的增減影響利率i,利率的變化則通過資本邊際效率的影響使投資I以乘數形式增減,而投資的增減會進而影響總支出E和總收入Y,用符號表示為:M→i→I→E→Y。在這個過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環節,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必須首先影響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資乃至總支出發生變化。與凱恩斯學派的觀點不同,貨幣學派認為利率在貨幣傳導機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強調貨幣供應量在整個傳導機制上的直接效果。貨幣學派認為,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主要不是通過利率間接影響支出和收入,而是通過貨幣實際余額的變動直接影響支出和收入,可用符號表示為:M→E→Y。

(3)在開放經濟下,貨幣政策還可以通過匯率途徑來影響國內的產出。貨幣供應量的增減,會導致本幣利率i降或升,形成的本外幣利差引發套利行為A,進而導致本幣匯率e的下降(本幣貶值)或上升(升值),從而影響凈出口NX,由此帶動總需求AD和總產出Y的變化。但如果匯率是固定的,則貨幣政策的匯率傳導將發生方向性變異,如通過價格水平的變化等其它途徑來影響進出口和總產出。開放經濟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用符號表示為:M→i→A→e→NX→Y。

三、計算題

1.假定真實的貨幣余額需求取決于利率i和可支配收入Y-T,貨幣需求為M/P=L(i,Y-T),滿足性質?L/?i=θ<0,?L/?(Y-T)=ζ>0,總支出為E=C(Y-T)+I(i)+G,滿足性質0<?C/?(Y-T)=c<1,?I/?i=k<0。

(1)θ、ζ、c、k滿足什么條件時,增加稅收能增加需求?

(2)考慮一個資本完全流動的開放經濟,E=C(Y-T)+I(i)+G+NX(e)。?NX/?e=δ<0,在浮動匯率下,增加稅收能否增加總需求?

(3)在固定匯率下,增加稅收能否增加總需求?(南開大學2015研)

解:(1)當實際貨幣余額需求不變時,?i/?T=-ζ/θ。由題意得:

即當滿足cθ+kζ>0時,增加稅收能增加需求。

(2)浮動匯率制下增稅

當資本完全流動時,利率不變,增加稅收?T,實際貨幣余額需求下降,而名義貨幣供給不變,使得LM曲線向右移動?T。根據蒙代爾一弗萊明模型,LM*曲線也向右移動?T個單位。因此,Y-T不發生變化,消費也就不發生變化。

利率不變,則投資不變。不考慮預算平衡時,政府支出不變。

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LM*向右移動,而IS*曲線向左移動,因此實際匯率下降,又?NX/?e=δ<0,所以凈出口增加。

綜上,在浮動匯率下,增加稅收能增加總需求。

(3)固定匯率制下增稅

當采用固定匯率時,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增加稅收?T,IS*曲線會向左移動?T個單位。為保持匯率不變,LM*曲線也應該向左移動?T個單位。此時,收入減少?T個單位,Y-T減少2?T個單位,消費會減少2c?T。

利率不變,則投資不變。不考慮預算平衡時,政府支出也不變。

匯率不變,凈出口也不變。

綜上,在固定匯率下,增加稅收會減少總需求。

2.在一個小國模型中,不考慮價格變化(簡化為1)。假設貨幣需求是L=0.2Y-10r,Y和r分別為收入和利率,貨幣供給M=200,消費C=60+0.8Yd,Yd為可支配收入,稅收T=100,投資I=150-2r,政府支出G=100,貿易收支平衡。

(1)求在封閉條件下均衡的國民收入、利率和投資;

(2)如果該國資本完全自由流動,當世界市場利率為1.5%,則均衡的國民收入為多少?

(3)在開放條件(資本自由流動)下,當政府支出從100增加到120時,均衡的國民收入怎樣變動?“擠出效應”是多少?(南開大學2010研)

解:(1)由四部門經濟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可得:

Y=C+I+G+NX=60+0.8(Y-100)+150-2r+100=0.8Y-2r+230

整理得:Y=1150-10r,即IS方程為Y=1150-10r。

由貨幣市場均衡條件可得:M/P=0.2Y-10r。

當P=1時,整理得:Y=1000+50r,即LM方程為Y=1000+50r。

聯立IS方程和LM方程可得:Y=1125,r=2.5。

將r=2.5代入投資函數,可得:I=145。

即在封閉條件下均衡的國民收入、利率和投資分別為1125、2.5和145。

(2)如果該國是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型開放經濟,新的IS和LM曲線都是關于匯率的函數,分別記為IS*和LM*。由于匯率并不進入LM*曲線方程中,因此,LM*是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國民收入由LM*曲線決定。綜上分析,可知LM*曲線方程為:Y=1000+50r*,其中,r*是世界市場利率。當r*=1.5時,均衡國民收入為:Y=1075。

(3)在開放條件(資本自由流動)下,如果實施浮動匯率制,財政政策無效,此時為完全的擠出。當不考慮貨幣市場和外部經濟時,政府支出從100增加到120,增加的政府支出(?G=20)在乘數的作用下將使得國民收入增加?Y=[1/(1-0.8)]×20=100,因此“擠出效應”為100。如果實施固定匯率制,均衡國民收入增加,不存在擠出效應。

四、論述題

1.2014年11月21日晚,央行意外宣布降息,決定2014年11月22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1)假設商業銀行把利率上浮的幅度用足,這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如何變化?

(2)假設商業銀行貸款以基準利率為基礎,考慮到目前經濟不景氣,外加3個百分點的風險溢價,那么企業的貸款利率是多少?

(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10月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環比上漲0%。倘若以10月當月的物價變化作為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生產者面臨的實際利率是多少?

(4)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10月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7%,月環比下降0.4%。倘若以10月當月的物價變化作為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貸款利率為基準利率,生產者面臨的實際利率是多少?

(5)(接問題4)根據學者的測算,2014年全社會實際資產回報率為5%。考慮一個代表性的企業,這個企業有激勵借貸擴大再生產嗎?

(6)考慮一個總資產為1億元的小企業,假設負債與凈資產的比率為1:1,借貸成本為8%,請問這個企業1年的利息支出為多少?息前凈資產收益率達到多少才能覆蓋利息支出?

(7)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3%,消費者物價指數為環比上漲0.1%。倘若資金可以在中美間自由流動,假設未來美元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人民幣資金回報率以1年期存款利率計算,請問資金將如何流動?倘若資金實際上沒有發生流動,意味著美元人民幣匯率將如何變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5研)

答:(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存款利率上限仍然為3.3%(3.0%×1.1=2.75%×1.2),因而假設商業銀行把利率上浮的幅度用足,這次降息之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2)企業的貸款利率=貸款基準利率+風險溢價=5.6%+3%=8.6%。

(3)由2014年10月的CPI同比上漲1.6%可知,未來通貨膨脹預期=1.6%。因此,由費雪方程式r=i-π可知,生產者面臨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5.6%-1.6%=4%。

(4)由2014年10月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7%可知,未來通貨膨脹預期=-1.7%。因此,根據費雪方程式r=i-π可知,生產者面臨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預期通貨膨脹率=5.6%-(-1.7%)=7.3%。

(5)因為全社會資產回報率5%小于生產者面臨的實際利率7.3%,即生產者未來的預期收益小于成本,所以該企業沒有激勵借貸擴大再生產。

(6)由總資產=負債+凈資產,總資產為1億元及負債與凈資產的比率為1:1,可知該企業的凈資產、負債均為5000萬元。該企業的利息支付為5000×8%=400萬元。

要使息前凈資產收益率覆蓋利息支出,息前利潤必須至少等于400萬元,此時息前凈資產收益率=息前利潤/凈資產=400/5000=8%。

(7)由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3%及消費者物價指數為環比上漲0.1%可知,美國10年期國債實際收益率為2.3%-0.1%=2.2%,低于人民幣資金回報率2.75%。因此,若資金可以在中美間自由流動,未來美元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則美元會流入中國,人民幣會流出美國;若資金實際上沒有發生流動,為了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將會下降,即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

2.在蒙代爾—弗萊明框架下,假設政府通過設置進口配額或是征收關稅來減少進口。請回答如下問題:

(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作圖分析上述減少進口的貿易政策如何影響收入和匯率。

(2)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作圖分析上述減少進口的貿易政策如何影響收入和匯率。(中央財大2015研)

答:(1)浮動匯率下的貿易政策

假設政府通過實行進口配額或是征收關稅來減少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凈出口增加,從而凈出口曲線向右移動,凈出口曲線的這種移動增加了計劃支出,從而使IS*曲線向右移動。如圖13-6所示,由于LM*曲線垂直,這種貿易政策提高了匯率,但不影響收入。原因在于:凈出口曲線的右移對利率產生向上的壓力,引起本幣升值。本幣升值使本國產品相對于外國產品更昂貴,這減少了凈出口,使收入回到其初始水平。

(2)固定匯率下的貿易政策

假設政府通過實行進口配額或是征收關稅來減少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凈出口增加,從而凈出口曲線向右移動,凈出口曲線的這種移動增加了計劃支出,從而使IS*曲線向右移動。如圖13-7所示,IS*曲線的移動傾向于提高匯率。為了將匯率保持在固定水平,貨幣供給必須上升,這使得LM*曲線向右移動,提高了總收入。

圖13-6 浮動匯率下的貿易政策

圖13-7 固定匯率下的貿易政策

3.2000年以來,中國的國際收支盈余造成了日益嚴重的通脹壓力,請討論問題的成因和治理對策。(中央財經大學2008研復試)

答:(1)問題的成因

2000年以來,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步增強,外商直接投資增勢迅猛,并進一步帶動我國出口的增長,最終形成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長期“雙順差”的局面,我國國際收支出現很大的盈余,隱含著巨大的風險,造成了日益嚴重的通脹壓力。

受國內新一輪投資熱潮的吸引,尤其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國際收支盈余使得人民幣匯率有了升值預期),我國境內的各類所有者,包括銀行、企業機構、個人紛紛把滯留在境外的外匯通過各種渠道調回國內。市場對人民幣加快升值的預期,不斷吸引大量國際短期資本流入我國,而這種國際短期資本的大規模流入顯然加劇了通脹局面。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我國政府一直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作為營造良好經濟環境的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央銀行被迫大量地從市場吸納美元外匯,以保證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保持適當的穩定。新世紀特別是2003年以來,外匯供大于求的局面進一步明顯,從而人民幣面臨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頻頻地進入外匯市場購入大量的外匯,加大了通脹風險。

(2)治理對策

CPI指標的持續走高,我國通貨膨脹現象已經凸顯,為了遏制通貨膨脹的蔓延,宏觀調控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

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內需主導型發展道路

中國的雙順差是中國長期推行吸引FDI的優惠政策,特別是加工貿易型FDI優惠政策的結果。加工貿易型FDI和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支配地位說明,雙順差已經成為結構性問題,無法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加以糾正。

我國對外經濟失衡的部分原因,是由內部體制性及結構性矛盾引起的,國際收支的長期雙順差狀態是與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資和國外市場相聯系的。因此,調整人民幣匯率水平,對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來說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只有調整現有的經濟發展戰略,通過相應的措施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帶有結構性與體制性的矛盾,才能從根本上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內外壓力。

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深入考察和分析現行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與1994年以來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的行為,可以發現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是我國特有的匯率形成機制的產物,是這種特有匯率機制下經濟主體的行為的必然結果。

我國現行匯率機制中的額度管理制導致了中央銀行頻頻被動托市,而匯率機制中的供求不對稱性則是我國外匯市場長期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謂人民幣的“升值壓力”,表面上看是外匯市場的供大于求所致,其實質則是現行人民幣匯率機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造成的。如果消除上述匯率機制中供求雙方的不對稱現象,在目前我國內部和外部經濟基本因素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人民幣面臨的“升值壓力”將會釋減乃至消除。

貨幣政策由寬松回歸中性、常態

鑒于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經漸入正軌,通貨膨脹不斷惡化,非常時期執行的極度寬松貨幣政策應當逐步退出。這一階段貨幣當局應當根據當前的形勢發展需要,理性實施經濟刺激政策,正視其負效應,經濟刺激計劃要適時退出,政策目標也作出相應的調整,增長經濟的內生性。也就是說貨幣政策應該回歸中性,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而“穩健的貨幣政策”含義包括: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管理通脹預期;管理價格體系;加強流動性管理,引導信貸速度增長并優化信貸結構,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治理通脹要與轉方式、調結構有機結合

多年來,經濟擴張都是以破壞社會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產業層次不高,經濟結構失衡等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遏制當前通貨膨脹應與我國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有機結合。引導信貸速度增長并優化信貸結構,使其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合理配置資金,加大對“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后重建等方面的資金支持,尤其是要支持發展綠色經濟、現代服務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鼓勵低碳經濟相關產業發展,為實體經濟的復蘇奠定基礎,避免出現由于過多投機行為所導致的經濟泡沫。

4.結合在資本賬戶開放、匯率固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方面的“三元悖論”,分析我國的相應制度安排。(中山大學2008研)

答:(1)三元悖論的含義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基礎上,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提出的一個命題,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發揮匯率的調節作用,以犧牲穩定的匯率為代價達到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的巨大代價。

(2)三元悖論對中國匯率制度安排的意義

根據三元悖論,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同時從我國國家利益考慮,必然會在匯率波動幅度逐步增大的同時逐漸放松資本管制,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所以我國應該在制度安排上努力實現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而放棄固定匯率制,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是進行匯率機制改革。

匯率機制改革的目標

資本項目開放、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是匯率制度改革目標的兩個方面。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意味著更大的靈活性,匯率水平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以實現國際收支大體平衡,而不追求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意味著朝向更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匯率機制邁進。由此可見,資本項目開放與市場化匯率化形成機制是統一的。

匯率機制改革的實踐

實踐中,為適應國內市場取向的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逐步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使市場能在更大范圍內反映外匯的供求關系,促進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主要措施包括:

a.資本項目中的一些管制正在放寬,比如對境內機構到境外投資的管理不斷放寬;社保基金和保險公司外匯資金境外證券投資試點;放寬國內企業赴境外直接投資的有關規定;簡化了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審批手續,取消了匯回利潤保證金要求,放寬了企業購匯對外投資的限制等等。

b.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境外機構投資國內證券市場業務不斷擴大,已有多家境外機構的獲得QFII資格;允許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到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等等。

由上面的分析不難得出結論:合理的匯率機制是資本項目開放的前提條件,資本項目開放與匯率形成機制密切相關,資本項目開放與更靈活的匯率形成機制互為前提、相輔相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肃宁县| 逊克县| 龙江县| 霍邱县| 罗山县| 禄丰县| 民勤县| 遵化市| 磐石市| 广河县| 甘德县| 博湖县| 德钦县| 化州市| 仪征市| 壶关县| 晋州市| 吉木萨尔县| 曲周县| 丹寨县| 崇仁县| 遂宁市| 大丰市| 黔江区| 岳普湖县| 贵德县| 资溪县| 福海县| 左权县| 星子县| 仪陇县| 读书| 湖南省| 嘉峪关市| 阿鲁科尔沁旗| 邢台县| 长兴县| 若尔盖县| 寿阳县|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