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開展(1992年1月~2002年11月)

論述題

土地問題對中國近現代的影響?[2015年北京大學研]

答:土地問題對中國近現代的影響

我國是一個人口土地大國,土地問題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近現代的中國社會。近現代中國不同時期的主要土地政策演變:

(1)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

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在土地方面,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它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帶有濃厚的絕對平均色彩,并且也沒有認真貫徹執行,太平天國的土地改革以失敗告終。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了民生主義,主要內容是節約資本,主張用征收地價稅和土地增價歸公的辦法,消除地主從地租及地價增漲中獲得暴利的可能性;但孫中山的這一主張流于形式,從來沒有實行過。

(3)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路線規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一路線是在總結了《井岡山土地法》成敗基礎上所提出的,并且在根據地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這一路線在當時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4)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必須要調動一切抗日力量;這一政策在當時減輕了封建剝削,同時也提高了農民抗日和生產積極性;既保障了地主利益,也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

(5)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區土地改革按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實行耕者有田,農村人口平分。貫徹解放區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消滅封建剝削,發展農業生產。中共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方案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勝的可靠保證。

(6)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建國初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這一時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锻恋胤ā窂氐讖U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農業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1953至1956年開展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其原因主要有:國家對商品糧和工業原料的需要急劇增加;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發展,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在政策上采取“積極發展穩定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原則,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進”,主要步驟有:互助組——社會主義萌芽;初級社——半社會主義性質;高級社——完全社會主義性質。到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7)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

人民公社化運動土地政策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即大規模集體所有制,平均分配,這一政策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8)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成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將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這一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土地問題能否解決好關系著社會發展的好壞,農民階級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度》經檢驗不能解決中國土地問題;而資產階級所提出的“平均地權”也無法在近代中國得以實施,因而也是失敗的;無產階級的代表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在近代中國發展的各個時期以現實狀況為依據所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狀況,因而是成功的;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原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讯 | 昌邑市| 莲花县| 平阳县| 新龙县| 大厂| 正蓝旗| 从化市| 中西区| 米林县| 方山县| 邮箱| 麟游县| 西乡县| 綦江县| 临澧县| 北流市| 兖州市| 关岭| 冕宁县| 浪卡子县| 桃源县| 宁蒗| 宜君县| 丰原市| 金川县| 黄冈市| 双辽市| 福贡县| 长丰县| 子洲县| 惠安县| 庄浪县| 襄樊市| 香港 | 大同县| 卢龙县| 深水埗区| 鲁山县| 温宿县|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