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浙江工商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名校)
- 圣才電子書
- 6046字
- 2021-06-04 11:34:38
2015年浙江工商大學811西方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規范經濟學
答:經濟學分為兩類: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出發,根據這些標準,對一個經濟體系的運行進行評價,并進一步說明一個經濟體系應當怎樣運行,以及為此提出相應的經濟政策。簡言之,規范經濟學回答了“應當是什么”的問題。
2.需求交叉價格彈性
答:需求的交叉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對于它的相關商品的價格的變動的反應程度。或者說,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它是該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動率和它的相關商品的價格的變動率的比值。
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關商品Y的價格PY的函數,即QX=f(PY),則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價格弧彈性公式為:
當X商品的需求量的變化量ΔQX和相關商品價格的變化量ΔPY均為無窮小時,則商品X的需求的交叉價格點彈性公式為:
3.吉芬商品
答:19世紀,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一個現象,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導致土豆價格上升,但居民對土豆的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而這無法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故此現象稱為“吉芬難題”,并將像土豆這種隨著物品價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稱之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商品。作為低檔商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則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殊形狀的原因。
4.中間產品
答:中間產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用的產品。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必須區分產品是最終產品還是中間產品。中間產品價值不計入GDP,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在國民收入核算中,一件產品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來加以區別,而只能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這一點加以區別。例如,不能根據產品物質屬性來判斷面粉和面包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看起來,面粉一定是中間產品,面包一定是最終產品。其實不然。如果面粉為面包廠所購買,這包面粉是中間產品,如果這包面粉為家庭主婦所購買,則是最終產品。同樣,如果面包是面包商店賣給消費者,此面包是最終產品,但面包在生產廠出售給面包商店時,它還屬中間產品。
5.平衡預算乘數
答:平衡預算乘數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小時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入變動的比率。假設政府購買和稅收各增加同一數量,即?G=?T時:
可得平衡預算乘數:kB=ΔY/ΔG=1。
無論在定量稅還是比例稅下,平衡預算乘數均為1。根據平衡預算乘數,可以把財政政策的作用歸納為三種: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減少稅收將對國民收入有巨大促進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保持平衡,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較小;③政府在減少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將會抑制國民收入的增長。
6.需求不足失業
答:凱恩斯認為除了摩擦性失業和自愿失業之外,社會還存在著大量的“非自愿失業”,其原因在于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故凱恩斯的失業理論也稱之為有效需求不足失業論。凱恩斯經濟學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論來說明失業,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法,即國家積極干預經濟,以達到社會的“充分就業”。由于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業稱為需求不足失業。
二、辨別和分析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對一種商品的所有生產者來講,政府實行最低限價或最高限價,與給予單位補貼或征收單位銷售稅是相同的。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最低限價和最高限價的實行表明了對市場機制運行的干涉,其結果可能使商品的均衡點不能達到。而當政府對這種商品的生產者給予單位補貼或征收單位銷售稅時,均衡點雖會改變,但仍然由商品的市場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這時可以說政府是在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而不是干涉市場的運行。一般情況下,為達到某種目的,政府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比直接干涉市場的運行更為有效。
2.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是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的。
答: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是考察一個國家在長時期內的國民收入和就業的穩定均衡增長所需條件的理論模型,它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經典模型,奠定了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框架,體現了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在宏觀經濟學中的作用,是對凱恩斯主義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從此,經濟增長理論走上了用數理工具進行分析研究的道路。
三、計算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須有計算過程)
1.假設某廠商的需求函數為Q=200-2P,總成本函數為TC=1200+0.5Q2,求:
(1)利潤最大化時的產量和價格。
(2)最大利潤。
解:(1)廠商的利潤函數為: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解得:Q=50;將Q=50代入需求函數可得:P=75。
(2)當Q=50時,利潤達到最大,且利潤為π=-502+100×50-1200=1300。
2.假定某經濟中消費函數為C=0.8(1-t)Y,稅率為t=0.25,投資函數為I=900-50r,政府購買支出G=800,貨幣需求為L=0.25Y-62.5r,實際貨幣供給為M0/P=500,試求:(1)IS曲線;(2)LM曲線;(3)兩個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Y=C+I+G,可知IS曲線為:Y=0.8×0.75Y+900-50r+800,即:Y=4250-125r。
(2)由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等,可得LM曲線為:500=0.25Y-62.5r,即:Y=2000+250r。
(3)當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LM和IS相交于一點,該點上收入和利率可通過聯立求解IS和LM方程而得,即:
解得:均衡利率r=6,Y=3500。
四、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完全競爭廠商在要素市場上的生產原則。
答: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是利潤最大化這個一般原則在要素使用問題上的具體化,它可以簡單地表述為: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和相應的“邊際收益”相等。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使用要素的邊際成本等于要素價格W,而使用要素的邊際收益是所謂的邊際產品價值VMP,因此,完全競爭廠商使用要素的原則可以表示為:VMP=W或者MP·P=W。當上述原則或條件被滿足時,完全競爭廠商達到了利潤最大化,此時使用的要素數量為最優要素數量。
如果VMP>W,則增加使用一單位生產要素所帶來的收益就會大于所引起的成本,于是廠商將決定增加要素的使用以提高利潤。隨著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要素的價格不變,而要素邊際產品價值將下降。從而最終使VMP=W;反之亦然。總的來說,不論是VMP大還是W大,只要二者不相等,廠商都未達到利潤最大化,現有要素使用量都不是最優數量,廠商都將改變要素使用量。只有當VMP=W,即邊際產品價值恰好等于要素價格時,廠商的要素使用量才使利潤達到了最大。
2.鉆石對人的用途很有限而價格卻十分昂貴,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卻相對很便宜。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這一價值悖論。
答:水對生命來說是重要的,所以它應該具有很高的價值。而鉆石對生命來說是不重要的,所以人們應該認為它的價值比水低。但事實上水卻比鉆石便宜得多。因為,商品的需求價格并不是由商品的總效用決定的而是由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
總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從一定數量商品的消費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總和。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鉆石作為一種奢侈品,可以給人們帶來炫耀等效用,而且數量很少,所以增加一個單位的鉆石消費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很大,即鉆石邊際效用很大,消費者愿意以較多的支出來購買。而水雖然是人的生命不可缺少的,給人帶來極高的效用,但由于世界上水的數量很多,增加一個單位的水給人們增加的效用就很低,即水的邊際效用很低,所以水的價格自然也就很低。
3.簡述引起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原因。
答:總供給曲線是表示社會供給方面的產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系的曲線。主要類型有: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和常規總供給曲線。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原因主要有:
(1)可得到的勞動量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可得到的勞動量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這意味著,勞動變動會引起短期總供給曲線發生移動。
(2)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指人們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3)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4)技術知識進步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可得到的技術減少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5)預期價格水平上升一般會減少物品與勞務的供給量,并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其原因在于,當工人和企業預期價格水平要上升時,他們就傾向于達成一個高水平名義工資的合同,而高工資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進而在既定的價格水平下減少了企業供給的物品與勞務量。反之,當預期價格水平下降時,則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供給量,并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6)投入品價格上升,導致經濟的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方移動;投入品價格下降,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方移動。
(7)名義工資增加,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方移動;名義工資下降,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方移動。
4.簡述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內容以及相互關系。
答:宏觀經濟政策是指政府為了增進整體經濟福利、改善整體經濟運行狀況,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而對宏觀經濟領域進行的有意識的干預。在宏觀經濟學中,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有四種,即:充分就業、價格穩定、經濟持續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充分就業通常指勞動這一要素都有機會以自己愿意的報酬參加生產的狀態。通常以失業率高低作為衡量充分就業與否的尺度。
(2)價格穩定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表達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
(3)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和失業常常是相互關聯的。如何維持較高的增長率以實現充分就業,是西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目標之一。
(4)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密切,國際收支對現代開放型經濟的國家是至關重要的。當一國國際收支處于失衡狀態時,就必然會對國內經濟形成沖擊,從而影響該國國內的就業水平、價格水平及經濟增長。
實踐證明,要同時達到上述四個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應該根據本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具體情況來制定目標,不能追求單一目標,而應該綜合考慮,否則會帶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經濟政策目標相互之間不但會存在互補性,也存在一定的沖突,例如奧肯定律說明了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從菲利普斯曲線可知,失業率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一個負相關的關系,從而導致充分就業與價格穩定之間存在兩難選擇。因此,政府在制定經濟目標和經濟政策時應該作整體性的宏觀戰略考慮和安排。
五、論述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1.試述公共物品區別于私人物品的特點,及這種特點如何導致公共物品生產上的市場失靈。
答:公共物品是指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競用性的物品,例如國防。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即無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使用”;也不具有競用性,例如,新生人口一樣享受國防提供的安全服務,但原有人口對國防的“消費”水平不會因此而降低。
公共物品的存在會導致市場失靈。因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是虛假的。首先,單個消費者通常并不很清楚自己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價格,更不用說去準確地陳述他對公共物品的需求與價格的關系;其次,即使單個消費者了解自己對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他們也不會如實地說出來。為了少支付價格或不支付價格,消費者會低報或隱瞞自己對公共物品的偏好。他們在享用公共物品時都想當“搭便車者”,不支付成本就得到利益。由于單個消費者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線不會自動顯示出來,故無法將它們加總得到公共物品的市場需求曲線并進而確定公共物品的最優數量。
一般來說,市場本身提供的公共物品通常低于最優數量,即市場機制分配給公共物品生產的資源常常會不足。在競爭的市場中,如果是私人物品,則市場均衡時的資源配置是最優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將保證消費者面對的是等于商品的邊際成本的同樣的價格,消費者則在既定的商品產出量上展開競爭。某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商品的機會成本就是在市場價格上賣給其他消費者的同樣一單位商品,故沒有哪個消費者會得到以低于市場價格的價格而買到商品的好處。但是,如果是公共物品,情況將完全不同。任何一個消費者消費一單位商品的機會成本總為零。這意味著,沒有任何消費者要為他所消費的公共物品去與其他任何人競爭。因此,市場不再是競爭的。如果消費者認識到他自己消費的機會成本為零,他就會盡量少支付給生產者以換取消費公共物品的權利。如果所有消費者均這樣行事,則消費者們支付的數量就將不足以彌補公共物品的生產成本。結果便是低于最優數量的產出,甚至是零產出。
2.運用菲利普斯曲線分析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
答:菲利普斯曲線最初反映的是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之間的替換關系,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隨后便把菲利普斯曲線改造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經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了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替換關系,即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
菲利普斯曲線被修正后,迅速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例如,只要他們能夠容忍高通貨膨脹,他們就可以擁有低的失業率,或者他們可以通過高失業來維持低通貨膨脹率。換言之,在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種“替換關系”,即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一定的失業率的減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來減少前者。
具體而言,一個經濟社會先確定一個社會臨界點,由此確定一個失業與通貨膨脹的組合區域。如果實際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組合在組合區域內,則社會決策者不用采取調節行動,如在區域之外,則可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關系進行調節。現用圖1來說明。
圖1
在圖1中,假定當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在4%以內時,經濟社會被認為是安全的或可容忍的,這時在圖中就得到了一個臨界點,即A點,由此形成一個四邊形的區域,稱其為安全區域,如圖1中的陰影部分所示。如果該經濟的實際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組合落在安全區域內,則決策者無須采取任何措施(即政策)進行調節。
如果實際通貨膨脹率高于4%,例如達到了5%,這時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經濟決策者可以采取緊縮性政策,以提高失業率為代價降低通貨膨脹率。從圖1中可以看到,當通貨膨脹率降到4%以下時,經濟的失業率仍然在可忍受的范圍內。
如果經濟社會的失業率高于4%,例如為5%,這時根據菲利普斯曲線,決策者可以采取擴張性政策,以提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降低失業率。從圖1中看到,當失業率降到4%以下時,經濟的通貨膨脹率仍然在可忍受的范圍內。
-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6小時高清視頻】
-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359日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邱關源《電路》(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專題考題精編及詳解
-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吳曉求《證券投資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葉中《憲法》(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小普《廣播電視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楊光斌《政治學導論》(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