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491字
- 2021-06-04 11:11:59
1.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唐朝以后,漢地佛教中最大的兩個宗派是禪宗和( )。[2014年統考真題]
A.凈土宗
B.天臺宗
C.華嚴宗
D.唯識宗
【答案】A
【解析】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創立的天臺宗;吉藏創立的三論宗;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礪和懷素分別創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東塔三家;由北魏曇鸞開創,隋代道綽相繼,而由唐代善導集成的凈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別創立的禪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葉后又陸續出現“禪門五家”,即溈仰、臨濟、曹洞、云門和法眼五派;法藏創立的華嚴宗;由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這些宗派創立后,隨著隋唐中國對外交通的開拓,不久即傳播海外。但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凈土宗與禪宗。
2.下列關于隋唐時期的手工業生產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能夠制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B.出現了秘色瓷
C.絲織業吸收了波斯技術
D.制瓷業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
【答案】D
【解析】隋唐五代時期,制瓷業發展顯著,最著名的是邢窯白瓷、越窯青瓷,由此可知制瓷業主要分布在江北地區。
3.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其作用表現在( )。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②輕徭薄賦有利于荒地開墾,保障政府的賦稅收入,鞏固了府兵制
③穩定的賦稅
④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隋朝實行的均田制度是在人少地多,朝廷可以控制較多土地的背景下實行的國有土地分配制度。均田制不是將所有土地都拿來分配,而是將政府所能支配土地中的一些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耕種,使他們固定在土地上,以利于封建政府的派役和稅收。雖然農民受田往往不是定額,但繼續實行均田制畢竟使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一些土地,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因而對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租調力役的減輕和租庸調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4.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史學理論著作是( )。
A.劉知幾的《史通》
B.杜佑的《通典》
C.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D.章學誠的《文史通義》
【答案】A
【解析】《史通》是中國及全世界首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作者是唐朝的劉知幾。全書內容主要評論史書體例與編撰方法,以及論述史籍源流與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史學理論和史學批評兩大類。
5.唐朝對陶瓷業有“南青北白”之說,其著名的產地各是( )。
A.越窯、邢窯
B.越窯、定窯
C.汝窯、邢窯
D.汝窯、定窯
【答案】A
【解析】南方越窯以青瓷聞名,北方邢窯以白瓷聞名。定窯、汝窯均出于宋代。
6.提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觀點的唐代思想家是( )。
A.劉禹錫
B.柳宗元
C.韓愈
D.柳公權
【答案】B
【解析】針對當時流行的“祥瑞”、“符命”等思想,柳宗元提出了“天與人不相應”的觀點,認為天與人是兩樣事物,互不干涉。他反對用宗教天命論來解釋人類歷史,用自然現象來說明社會治亂。他明確提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論斷是在《貞符并序》一文中。
二、名詞解釋題
1.甘露之變[南京大學2015年研]
答:甘露之變是唐文宗聯合朝臣謀誅宦官未遂的政治事變。唐朝后期宦官專權,文宗時宦官仇士良、魚弘志等人擅權,文宗用李訓為宰相,鄭注為鳳翔節度使,密謀內外聯合,鏟除宦官勢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訓事前埋伏甲士,令人奏告文宗,稱犬明宮左仗院的石榴樹上有天降甘露,誘騙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觀看,企圖將其一網打盡。不料事泄,宦官派禁軍捕殺李訓、鄭注等人,受牽連而死者千余人。甘露之變后宦官的勢力更為強大。
2.牛李黨爭[四川大學2014年研]
答:牛李黨爭是中國唐朝后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斗爭。牛黨以牛僧孺、李宗閔、楊嗣復為首領,多是進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黨以李德裕、鄭覃為首,多以門蔭入仕,代表士族地主。牛李黨爭從憲宗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宣宗時期,前后斗爭數十年。基于出身、政見的差別以及個人恩怨的關系,兩黨的官僚圍繞著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而進行激烈的門戶之爭。就主要問題而言,比較重要的有兩個:一是如何對待科舉取士。李黨主張廢進士科,按門第取士。牛黨則贊成科舉制度,反對按門第取士。在這個問題上,牛黨勝于李黨,因為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雖然也有弊病,但總比按門第取士要合理進步。二是如何對待藩鎮割據。李黨重視統一,主張以武力討伐藩鎮的叛亂。而牛黨多主張對藩鎮妥協姑息,只求平安無事,不求統一。在這個問題上,李黨勝于牛黨。兩黨斗爭最激烈的時期是在文宗時期,武宗時,李黨得勢,牛黨的首領被貶逐到嶺南。宣宗時,牛黨重新得勢,李德裕被貶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瓊山)。到此牛李黨爭才基本結束。
3.大索貌閱
答:大索貌閱是指隋初為了更好地控制勞動人口和征收賦稅,對戶籍進行的整頓和重新編制。南北朝以來,戶口隱漏日趨嚴重,國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勞動力減少,而地方豪強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嚴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開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各州縣大索貌閱,核點戶口。“大索”就是清點戶口,并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謂“貌閱”,則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隋文帝規定,凡出現戶口不實的情況,地方官吏里正、保長、黨長要被處以流刑。又開“相糾之科”,鼓勵人們檢舉告發。同時又規定,凡堂兄弟以下親屬同族而居的,必須分立戶口。清查的結果,使國家戶籍增加了四十四萬余丁,一百六十四萬余口,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壯大了隋朝的國力。
4.輸籍定樣
答:輸籍定樣是指隋朝根據一定標準確定戶等高低,重新規定應納稅額,以防止人民逃稅,以及抑制豪強地主占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的政策。隋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根據宰相高潁的建議,實行“輸籍之法”。即由國家制定“輸籍定樣”(劃分戶等的標準),發到各州縣,每年正月五日,縣令派人到農村,依定樣劃分戶等,作為征調賦稅、力役的依據。由于國家規定的賦稅、力役數量低于豪強地主對佃農的剝削量,許多原來依附豪強地主的農民紛紛脫離地主,向官府申報戶口,納稅服役,成為國家的編戶。封建國家和地方豪強之間在對人口的控制方面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隋朝政府積極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的措施,從豪強士族手中把大批戶口收歸政府控制,打擊了大地主階級的兼并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家的力量。
5.大運河
答:大運河是隋代開鑿的水利工程。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分為三大段,分段開鑿,歷時五年,全長兩千余公里。北段為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郡。中段是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南達江都入長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長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加強中央對東方和南方的統治,同時也是為了從南方漕運糧食和便利對東北用兵。大運河對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鞏固國家的統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因大量征調力役,耗損民力,激化了隋末的社會矛盾。
6.《開皇律》
答:《開皇律》是隋文帝頒布的國家法典。隋文帝即位后,制定了《開皇律》,共二十卷、五百條。主要內容有:刑罰分五刑,即死、流、徒、仗、笞,共二十等;十惡不赦之罪包括謀反、大不敬等罪;八議之科則是指規定八種人犯罪應給予減免。《開皇律》廢除了前代的一些酷刑,簡化了律文,成為后代封建法律條文的范本。
7.租調力役制
答:租調力役制是隋朝的賦稅制度,包括租、調、力役三部分,租為田租,戶為戶調,力役即勞役。一夫一妻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者輸調絹一匹、綿三兩,受麻田者交調布一端、麻三斤;丁男每年服力役一個月。開皇二年(582年)規定:民十八歲以上為丁,負擔租調力役;六十歲為老,免除租調力役。開皇三年(583年)規定,成丁年齡由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受田年齡仍為十八歲,減輕租調力役。開皇十年(590年)又規定:五十歲以上者,可免役輸庸,即納布帛以代替力役。租調力役制和輸庸代役制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8.古文運動
答: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這一運動主要是對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進行改革。唐中葉,一些文人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艷文風,大力提倡古文,逐漸形成社會風尚,此即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提倡者,寫了大量優秀的散文,氣勢磅礴,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時,又出現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名家,后世合稱之為“唐宋八大家”。由唐宋古文運動開始的古文新傳統,支配文壇一千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學運動以后,才被白話文所代替。
9.河朔三鎮
答:河朔三鎮是唐朝后期出現在河北地區的盧龍、成德、魏博三個藩鎮。河朔三鎮的起初皆為安史降將,治下又是安史叛亂的根據地,民族成分也較為復雜,人多彪悍尚武,有一定胡化色彩。唐朝后期,三鎮節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預,皆為家族相傳或悍將奪位,然后奏報中央予以形式上的承認。三鎮各擁強兵,自行署置官吏,截留本鎮賦稅而不上貢,又互結婚姻以為聲援,朝廷也是視同度外。由于這三鎮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稱為“河北三鎮”,又稱“河朔三鎮”。直到五代的后梁、后唐時,才比較徹底地解決了這些地區的割據問題。它對唐中后期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史料分析題
1.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013年統考真題]
材料一
(隋文帝)獨狐皇后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信見高祖有奇表故以後妻焉時年十四高祖與後相得誓無異生之子……後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後頗仁愛每聞大理決囚未嘗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後宮莫敢進禦尉遲迥女孫有美色先在宮中帝于仁壽宮見而悅之因得幸後伺帝聽朝陰殺之上大怒單騎從苑中出不由徑路入山谷間三十余裡高熲楊素等追及扣馬苦諫上太息曰吾貴為天子不得自由高熲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上意少解駐馬良久夜方還宮。
——《隋書》卷36《文獻獨孤皇后傳》
材料二
獨孤信,雲中人也,本名如願。魏氏之初,有三十六部,其先伏留屯者,為部部大人,與魏俱起,祖侯民,和平中,以良家子自雲中鎮武川,因家焉。
——《周書》卷16《獨孤信傳》
材料三
婦人多幸,生逢今世,舉朝略是無妾,天下殆皆一妻。設今人強志廣娶,則家道離索,身事迍邅,內外親知共相嗤怪。凡今至人,通無準節,父母嫁女,則教之以妒;姑姊逢迎,以相勸以忌。持制夫為婦德,以妒為女工。
——《北史》卷16《元孝女傳》
問題:
(1)在答題卡上對材料一加以句讀。
(2)材料一與材料二所載獨孤信與獨孤皇后婦女籍貫不同,簡析其原因。
(3)概況材料一、三所反映的社會現象,簡析其影響。
答:(1)文獻獨狐皇后,河南洛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信見高祖有奇表,故以後妻焉,時年十四。高祖與後相得,誓無異生之子。後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後頗仁愛,每聞大理決囚,未嘗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後宮莫敢進禦。尉遲迥女孫有美色,先在宮中。上于仁壽宮見而悅之,因此得幸。後伺上聽朝,陰殺之。上由是大怒,單騎從苑中而出,不由徑路,入山谷間二十餘裡。高熲、楊素等追及上,扣馬苦諫。上太息曰:“吾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熲曰:“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上意少解,駐馬良久,中夜方始還宮。
(2)材料一中所載獨孤信的籍貫是按后來他的冊封記錄的,而材料二中所載獨孤信的籍貫則是追根溯源的最初記載。
(3)婦女妒悍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妒悍風氣的形成,是相互傳授、彼此習染的結果,這表明,北朝許多女性已經公然拋棄了“三從”、“四德”的教誨,而是以“制夫”和“能妒”做為婦女必備的品質和德行。家庭封建社會倫常關系受到沖擊,男尊女卑的格局發生變動。
1.隋文帝經濟措施及影響。[西北大學2015年研]
答:隋文帝推行的經濟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其內容和影響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頒布均田令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稱帝后,立即頒布均田令。據《隋書·食貨志》所載,隋均田令規定:自諸王以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田,多者百頃,少者40頃。京官又給職分田,一品5頃,以下每品以50畝遞減,至九品為1頃。外官也各有職分田。官署給公廨田,以供公用。農民、奴婢、耕牛的授田皆依北齊制度,即一夫受露田80畝,婦人40畝,丁男另有桑田或麻田20畝,是為永業田。奴婢依良人辦法受田。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60人到300人之間。丁牛一頭受田60畝,限4牛。
隋朝的均田制是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將政府所能支配的土地與一些無主荒地進行分配,官僚地主的大土地所有制并沒有改變。盡管如此,實行均田制,農民多少得到一點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也多少受到一些限制,這就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和擴大耕地面積。同時,推行均田制也可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使之成為國家的佃農,增加了賦稅收入。
(2)改定賦稅
隋朝賦役制度沿襲北朝以來的租、調、力役制度而有所改革,它與隋的均田制度相適應,在開皇新令中與均田制一起頒布。按規定:男女3歲以下為黃,4歲到10歲為小,11歲到17歲為中,18歲到60歲為丁,60歲以上為老。丁要負擔賦役,老則免去賦役。租調負擔,一般以床(一夫一婦)為單位來計算。丁男一床,每歲出租粟三石,調視桑田和麻田不同而異,桑田調絹絕一匹,另加綿三兩;麻田調布一端(當時六丈為一端),麻三斤。未婚丁男和奴仆租調減半。力役負擔,仍依北周制度,每歲服役一個月(即十二番)。
隋文帝于開皇三年(583年)下令,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軍、人(民)以21歲成丁,比過去18歲成丁延遲了三年;又減歲役一個月為20天。到了開皇十年(590年),又下令“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防”,即允許50歲以上的百姓納布或絹來代役。
與西魏北周相比,隋朝的賦稅更薄、力役更輕。隋初輕徭薄賦政策,使農民負擔減輕了,農民從事生產的時間更多了,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
(3)大索貌閱與輸籍定樣
戶口不實會影響政府的收入和徭役的征派。南北朝時戶口隱漏情況嚴重,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嚴格檢查戶口。首先隋朝因襲并改革北魏施行均田制時所設立的三長制,在畿內(首都及直轄縣)以五家為保,設有保長;五保為閭,設有閭正;四閭為族,設有族正。畿外保之上為里,設有里正;里以上為黨,設有黨長。這些就是封建政府在農村中推行均田、勸課農桑、催驅賦役和檢查戶口的基層組織。隋朝政府就是利用這個基層組織來大索貌閱和實行輸籍定樣的。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既有利于國家的賦稅收入,又打擊了豪強世族的勢力,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4)整頓錢幣與度量衡
隋初錢幣非常混亂,關東地區通行北齊舊錢常平五銖錢,關隴地區通行北周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等錢,梁益地區還雜用古錢交易。這些錢幣不但大小輕重不一,而且幣質低劣,影響了商品的交換,不適應統一國家工商業發展的需要。楊堅稱帝以后,就改鑄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日‘五銖’,而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
開皇五年(585年),“又嚴其制,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盡管如此,民間私鑄錢幣依然泛濫,于是“乃令有司檢天下邸肆見錢,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而京師以惡錢貿易,為吏所執,有死者。數年之間,私鑄頗息”。隋煬帝大業以后,王綱弛紊,私鑄又泛濫,“貨賤物貴,以至于亡”。
在整頓錢幣的同時,也整頓度量衡。開皇時,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合今29.1厘米),以古斗三升為一升(合今594.4毫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合今668.9克)。于是,隋代的斗、秤三倍于古制,這一制度可能是援引北周,所以不可能比前代加大剝削量。
錢幣和度量衡的統一,有利于商品交換,為隋朝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試述唐代后期工商稅驟然興起的背景、內容及意義。[北京大學2015年研]
答:(1)背景
安史之亂后,唐朝的正常統治秩序被打亂,財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國家財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潰境地,只能通過增辟農業稅收之外的其他財源來彌補財政開支。從第五琦的榷鹽法開始,包括了劉晏的財政整頓、楊炎的兩稅法,都增加了財政收入,同時也促進了工商業稅的興起。
(2)內容
①榷鹽法:第五琦將食鹽的產銷環節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對食鹽實行辜榷制度,提高鹽價,使得政府能從中牟利。但由于廣置機構管理導致機構臃腫,管理費用增多,影響榷利的純收入。
②劉晏整頓財政:劉晏首先對第五琦鹽法進行了系統改革,精簡鹽政機構,同時把政府統購統銷食鹽,改為政府在產地統購食鹽,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頓漕運,推行常平法,通過疏浚河道,訓練漕卒,并在揚州造運糧船,分段運糧的辦法,運糧數量大為增加;同時利用常平法獲得糧食差價,也保持了各地物價的大體穩定。
③楊炎的兩稅法:取消租庸調及各項雜稅的征收,保留戶稅和地稅;“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預算開支以確定賦稅總額;戶稅依據每戶資產的多寡分九等征錢,戶等高的征錢多,戶等低的征錢少;對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稅(后改為十分之一),使與定居的人負擔大致均等;無論戶稅和地稅,均按夏秋兩季征收,夏稅限六月納畢,秋稅限十一月納畢。
(3)意義
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緩解政府不堪的財政壓力,但通過改革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對工商業的管理日漸松弛,工商業在發展的同時也使得工商業稅興起,成為后期唐政府財政開支的重要來源。
3.論述西漢到唐代的賦稅制度及其主要變化。[2012年統考真題]
答:(1)西漢到唐代的賦稅制度:
①漢承秦制,征收的賦稅主要有兩項,即按照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賦”。漢初施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田租十五稅一,后減為三十稅一,直至東漢末基本未變。
②漢魏之際,賦稅制度發生了較大改變,由租、賦變為租、調,并沿襲了很長時間。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后,頒行了新的租調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稱作“租”;繳納定量的絹或布,稱作“調”。
③隋及唐前期繼續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實行的賦役制度稱為租庸調制。租庸調制以丁為單位征納,其中庸是指不應役者,可按照每日繳納三尺絹以代替,也稱“輸庸代役”。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的,均田制規定每個成丁的農民都受田一百畝,因此國家征收租庸調時只問丁身,不問財產。租庸調稅制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稅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創新,內容比較系統和完整。因此,在我國封建稅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④到了唐朝后期,賦稅制度改為兩稅法,兩稅法是指地方官府將過去的稅收項目合并為一總額,按照戶稅、地稅兩種征收辦法分攤到每戶百姓頭上,每年分夏、秋兩次征收,因此叫兩稅法。兩稅法變租庸調以人丁為征收賦稅標準的原則為以財產、主要是土地為征收標準的原則,是土地占有狀況發生改變后的反映,是中國古代稅制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兩稅法實行初期,統一了紊亂的稅制,擴大了賦稅的承擔面,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后來,弊端叢生,征斂趨于苛重。
(2)主要變化:
①稅收項目逐漸簡化;②征收標準逐漸由人丁向土地、財產轉變,擴大了賦稅征收面;③由于征收標準的改變,國家的一些經濟政策也受到一定影響,如國家進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關系,對土地兼并在一定程度上開始采取放任態度,更加重視土地的丈量,同時也多少改變了貧富負擔不均的現象。
4.簡述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概況和特點。
答:(1)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概況
唐代官制基本是沿襲隋制。以皇帝為首的國家體制,在唐高祖武德時期就比較完備地建立起來。法律和法令都以皇帝的名義頒布,皇帝有權修改法律和法令,并可以不受法律和法令的約束。在皇帝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等職官體系。在中樞機構中,制令機關、封駁審議機關與行政事務機關是分工而又合作的。政務機關和事務機關的職責是很分明的,監察機構也很完備。此外,還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品階勛爵制度。唐代的中央官制大致有以下幾個系統:
①行政機關——三省六部。中書是決策機關,門下負責審議和駁斥,尚書負責執行政務。尚書省下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最為政務執行機關。
②監察機關——御史臺負責監察百官。
③事務機關——九寺五監。
唐代還設立翰林學士一職。唐代在京有行政系統以外的差遣官翰林學士,在外的臨時差遣則有掌財計的度支、戶部、鹽鐵轉運三司。它們是三個各自獨立的部門,各以使臣蒞其事,到五代時才并為一職,稱為“三司使”。
(2)特點
唐朝的政治制度不僅為唐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且對唐以后各朝的政治制度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角度來觀察,唐朝政治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唐朝最終結束了家國一體和貴族門閥政治的國家體制,開啟了皇帝——官僚政治體制。
②唐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模式。
③唐朝各級官吏的任用都必須經過考試,官僚形態呈現出新的特征。
④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隨著社會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調整,體現出較強的自我完善的機能。
⑤在政治制度的運行中,呈現出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特點。
- 2016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歷年真題分類精解
- 2017考研政治分析題必備黃金模板22例
-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6小時高清視頻】
-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專題考題精編及詳解
- 孟道驥《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第3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四川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大學819宏微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首都師范大學876英語學科教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