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小說(一)

3.1 復習筆記

一、“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1.小說界革命

中國的小說歷來被視為“小道”,不能與詩文同登文學大雅之堂。1902年梁啟超發起“小說界革命”,為把小說與維新革命相聯系,竭力強調小說的啟迪民智的社會功能,認為小說是“文學之最上乘”,“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

2.“林譯小說”與“周譯小說”

西洋小說的引入,對中國小說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型有明顯的推動力。“林譯小說”因其對世界小說的大量輸入而引發讀者對中國小說正宗位置的首肯。“周譯小說”以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兄弟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為代表,直譯日俄與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說,影響到了“五四”小說的內容、形式以至風格。

3.“五四”小說

“五四”文學革命給小說的現代化帶來契機。這是一次廣泛的思想文化啟蒙大潮,它對小說的推動力是相當深刻的。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是1918年5月魯迅發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記》。1919年,他的《孔乙己》《藥》等名著也相繼問世。“五四”小說就此拉開了序幕。

【名師點撥】需認識到“五四”時期小說轉型的原因有很多,除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外,還包括新讀者與新作者群體的形成、白話文的推廣以及西洋小說的影響等。

二、從“問題小說”到人生派寫實小說

1.“問題小說”

(1)開端

1919年初,新潮社創辦了《新潮》雜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學革命。其成員羅家倫的《是愛情還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葉圣陶的《這也是一個人?》等,顯露了“問題小說”的端倪。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斯人獨憔悴》等,正式開創了“問題小說”的風氣。到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公開倡導文學“表現并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更將“問題小說”的創作引向高潮,形成一股小說“題材熱”。“問題小說”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統照、廬隱、許地山等。

(2)形成原因

作為思想啟蒙運動的“五四”本身,閃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問題小說的出現受到歐洲、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專號”使這位挪威作家的社會問題劇風行一時,這對“問題小說”是一個推動。

(3)代表作家

冰心

代表作有《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超人》等。她的文字清新、細膩,沒有強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的藝術力量,但探索有度,可稱女性作家中的“婉約派”。到了1930年代,其創作的小說開始注意社會上人的矛盾,與“問題小說”的時代告別。

王統照

王統照的“問題小說”更突出“愛”與“美”的觀點,探討人生的“煩悶與混擾”。這一方面是“五四”前后流行的“美育”思想的藝術放大,一方面也是他個人感情世界真切體驗的盡情泄露。王統照擅長運用象征手法,與故事的寫實性摻雜并存。其代表作有《沉思》《微笑》《湖畔兒語》《沉船》《生與死的一行列》等。同時王統照還是中國現代中長篇小說的最初的實踐者。

(4)缺陷

“問題小說”的題材局限于小知識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從一般的社會命題出發,結合了一點生活經驗,真正從刻骨的生命體驗入手,用力開掘的作品尚不多。所以,存在概念化、簡單化的毛病。

【名師點撥】“問題小說”并非流派,而是一種創作風潮,它貼近青年所關注的人生現實問題,但題材和視野較為狹窄,有概念化傾向的問題。此外,對“問題小說”得失的理解,可以通過分析冰心的《超人》來進行,這是一部比較典型的“問題小說”。

2.人生派寫實小說

(1)由“問題小說”轉向寫實的葉圣陶

“問題小說”的流行時間不長,但它卻是典型的“五四”啟蒙時代的產物。“問題小說”風潮過去后,很多作家都轉向寫實,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葉圣陶(葉紹鈞)。他從“問題小說”起步,后來轉向刻寫學校知識分子和市鎮小市民的精神歷程,并以冷靜批判的立場,著重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態,代表作品為《潘先生在難中》。

(2)鄉土小說作家群

“鄉土小說”的含義

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筆寫出他的胸臆的人們,無論他自稱用主觀或客觀,其實往往是鄉土文學,從北京這方面說,則是僑寓文學的作者。”“鄉土小說”主要是指這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其突出特色是回憶、鄉愁、風土和寫實。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魯迅是現代鄉土小說開風氣的大師,他的《孔乙己》《風波》《故鄉》等都出現得早,給后來的鄉土作家建立了規范。只是由于魯迅作品的思想、藝術高深完美,已遠遠超出一般的“鄉土小說”的范疇,因此通常不把魯迅歸于鄉土派的行列。鄉土小說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a.王魯彥

以《柚子》為代表的作品,于暴露社會黑暗之中充滿了呼之欲出的荒誕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緒。《菊英的出嫁》是實寫“冥婚”的,細密的場面和人物描寫,顯示了古老中國農業社會落后于時代的蹣跚步伐,而這種奇特的封建陋習敘述得越是具體可見,就越發使人對這落后性深感震驚。王魯彥此類作品提供了小說典型環境描寫的新范式,也使早期鄉土小說獲得了民俗學的價值。

b.彭家煌

彭家煌的創作時間不長,卻留下不少表現湖南閉塞農村士紳與鄉民之間所發生的各種活劇的作品。《慫恿》比較圓熟,是一種諷刺性的小說,喜劇人物的線條準確,動作緊張,場面調度有方,茅盾稱這篇《慫恿》為“那時期最好的農民小說之一”。其他代表作有《活鬼》《隔壁人家》《我們的犯罪》等。他將鄉村諷刺體小說提到較高的水平,為沙汀等積累了很有價值的藝術經驗。彭家煌的小說“比20年代一般鄉土作家的更為活潑風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c.臺靜農

曾被魯迅稱“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他的作品民間性特別強,十之八九以其故鄉安徽的人事為材料,描寫宗法制度對鄉村底層的精神統治,生生死死,尤為突出。代表作品有《拜堂》《地之子》《燭焰》《蚯蚓們》《負傷者》《天二哥》。出身未名社、與魯迅關系密切的臺靜農,似乎專注地師承了“安特萊夫式的陰冷”,把中國鄉間的恐怖和盤托出。

d.許欽文

許欽文是受魯迅影響較早的語絲社作家,《故鄉》集子是其鄉土小說的代表。他的小說在冷靜白描的基礎上能抓住人物心理的苗頭,甚至開始處理精神分析題材,但文字的平鋪直敘限制他取得更高的成就。

e.蹇先艾

蹇先艾的《水葬》被魯迅選中編入“新文學大系”,是最能代表他的貴州鄉土題材特色的作品。到1930年代,作者繼續挖掘這類奇特的地方性故事并增加它們的深廣度,創作了《在貴州道上》《鹽巴客》等名篇。

f.許杰

許杰的《慘霧》《賭徒吉順》等表現了農村社會經濟迅速半殖民地化所帶來的農民心理、道德觀念的變遷,從而塑造了與魯迅作品中封建宗法社會的“老中國兒女”不同的新的典型性格。《賭徒吉順》《出嫁的前夜》也寫出了鄉村的賣妻現象。

鄉土小說的藝術特色

a.鄉土小說拓寬了新文學的反封建題材,由對知識青年的描寫擴展到對民眾(主要是農民)的描寫,使新文學和社會生活土壤的聯結更緊密,從而給當時的文壇帶來清新的泥土氣息。

b.鄉土小說發展了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關注社會和民眾,加強場面、人物的細節描寫,小說的重心由情緒、情節的展示轉向以人物為中心的刻畫。

c.鄉土作家都是嶄露頭角的年輕人,一般還缺少把握農村復雜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眼光,還未能像魯迅那樣深邃,往往單純地描繪落后愚昧的農村生活圖景,總體的藝術質量尚屬稚拙階段。

【名師點撥】鄉土小說作家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需對這一群體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要深刻理解這一群體出現的文學史背景。

三、“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

1.概述

創造社的主要成員在日本留學期間,較多地接受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同時又吸收了1921~1926年間正風靡日本的“私小說”的創作特點和現代主義小說的手法,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主張再現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減弱對外部事件的描寫,而側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膽暴露,包括暴露個人私生活中的靈與肉沖突以及變態性心理,作為向一切舊道德舊禮教挑戰的藝術手段。代表作家有郁達夫、陶晶孫等人。

2.郁達夫

(1)代表作品

《沉淪》小說集、《蔦蘿行》《青煙》《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過去》《迷羊》《銀灰色的死》《沉淪》《南遷》《茫茫夜》《采石磯》等。1920年代后期寫的《過去》開始擺脫自敘傳模式,周作人稱贊這篇小說“描寫女性,很有獨到的地方”。到了1930年代后,他還寫了《迷羊》《遲桂花》等一些成熟的作品。

(2)寫作特色

小說不追求曲折的情節和周致的構思,卻努力寫出自己個人的情緒流動和心理的變化。用直抒胸臆表現自我主人公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敘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長篇獨白的形式去直接撥動讀者的心弦。

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零余者”。他們是“五四”時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識青年,他們遭社會擠壓而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往往是被壓迫被損害的弱者。郁達夫的“零余者”形象,實際上是對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種自述,并經過拷問自己來探索“五四”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說在藝術表現上顯示出特有的感傷美、病態美。作者竭力抒發主人公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的心理言行,從中揭示出一種“時代病”,這在“五四”運動高潮過去之后是相當有代表性的。

受西方人道主義特別是盧梭的“返歸自然”,及日本“私小說”里“頌欲”思想的影響,注意人的情欲在表達人的內在世界時的重要性,試圖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問題。

小說富于情緒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來源于其憂郁的文學氣質。他主要是受近代歐洲浪漫主義的深刻影響,也接受世紀末藝術思潮的果實,同時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國名士氣度和現代的自由民主精神。

【名師點撥】對于郁達夫小說的理解和分析不必過分講求其情節與語言是否完整,而是應著重去感受他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小說中有關病態性欲的描寫。

3.創造社后起作家及作品

倪貽德的短篇《玄武湖之秋》和中篇《殘夜》;陶晶孫的《音樂會小曲》《木犀》;周全平的《夢里的微笑》;葉靈鳳的《女媧氏之遺孽》;滕固的《壁畫》《銀杏之果》;被郁達夫稱為自己創作風格的“直系的傳代者”的王以仁的《孤雁》等。

4.廬隱與淦女士

以寫個人心路著稱,而與創造社和郁達夫均不構成承傳關系的兩位“五四”女性作家是廬隱和淦女士。

(1)廬隱

廬隱及其創作

廬隱是文學研究會的骨干,與冰心齊名。廬隱的《或人的悲哀》《麗石的日記》,用哀傷的筆調敘寫“五四”一代青年復雜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現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愛情幸福最后卻只能嘗到苦果的實際情景。《海濱故人》標示她轉向郁達夫式的自敘傳體的寫作,加上女性作家纖微細膩的心理筆致,個人氣質上的感傷色調,便很快形成了主觀浪漫的“廬隱風格”。

作品風格

a.廬隱的抒情性敘述不事雕飾,激切直露,同時也嫌單調,少含蓄。嘆句的大量運用增強了敘事的情感容量,相對削弱了小說語言的雕塑功能。

b.她喜歡穿插日記、書信,重視哀切動人的環境氣氛烘托,甚于對人物性格的刻鏤,結構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c.她的作品離開了產生的歷史環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廬隱比任何人都更具有“五四”性質,她的小說是純“五四”式的。

(2)淦女士

淦女士及其創作

淦女士(馮沅君),未曾參加過創造社,但明顯受創造社前期文藝思想的影響,強調創作要表現作者的“內心要求”。主要小說有《隔絕》《隔絕之后》《慈母》《旅行》。

作品風格

a.寫取材于自我生活的主觀感興濃烈的抒情小說。每個短篇之間略帶連續性,主人公姓名不同,而性格一致,前后情節連貫,采取抒情獨白和大膽袒露內心的寫法,細微地表現一個青春期女性的愛情生活。

b.筆下的性愛描寫,純潔而莊重,即使寫青年男女私奔場面,也絕不流于俗艷。1926年馮沅君出版《春痕》,反映了“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識女性的真實面影。

5.淺草社與沉鐘社作家

淺草社與沉鐘社在吸收德國浪漫主義的同時,更多地受到西方現代派的影響,創作了一些帶自敘傳性質的作品。如陳翔鶴的《西風吹到了枕邊》、陳煒謨的《輕霧》、林如稷的《將過去》。正如魯迅所說:他們“向外,在攝取異域的營養,向內,在挖掘自己的魂靈”,“唱著飽經憂患的不欲明言的斷腸之曲”。

6.馮文炳

“語絲社”時期的馮文炳(1926年起使用筆名廢名),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園》等,其小說創作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用沖淡、質樸的筆調表現尚未被現代社會污染的宗法制農村世界,表現帶有古民風采的人物的純樸美德。如《竹林的故事》的人物和清新的鄉村自然景物構成對應的關系,河邊竹林的蔥綠仿佛是有意設置的富于詩情的象征境界,為主人公三姑娘純凈美好的性格作襯托。

(2)借鑒古典詩詞的簡練、含蓄、留空白等經驗,轉化成情節簡單的散文化小說形式所特具的功能。在1930年代之后馮文炳成為京派的重要小說家,文體上的“實驗”色彩更加明顯,抒情性發揮到極致,而文字越加簡僻、晦澀。

馮文炳早期的鄉土抒情小說影響十分深遠,沈從文和汪曾祺等人都一再強調馮文炳1920年代的作品對他們創作的影響,因此,在現代抒情小說體式發展史上,從郁達夫到沈從文,馮文炳(廢名)是中間不可缺少的一個作家。

7.許地山

許地山(落花生),東南亞異域的神秘背景與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不是宗教徒的熱誠)與對宗教內在感情的體驗(居然佛教、基督教俱備),造成了他的與郁達夫、與鄉土回憶者皆存在區別的浪漫傳奇小說。早期代表作《命命鳥》《綴網勞蛛》《商人婦》等。

(1)傾向浪漫主義的豐富的想象

許地山的小說傾向于浪漫主義,情節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敘述中常以新穎的象征和隱喻來表達,在當時也曾獲得許多讀者的喜愛。其“五四”時期的小說大部分的作品寫男女之情,下筆是人生實景,出筆時已經達到超現實的境界。

(2)宗教傳奇的情節韻味

許地山于1920年代末一度消退之前的特色,去增加小說的寫實性,中篇《玉官》從側面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村生活場景,宗教氣氛濃厚,政治上較為模糊。短篇《春桃》是他1930年代的力作。有人認為許地山這一時期的小說,“主人公不再進教堂,不再布道,可他們一舉一動都合乎教義。宗教由外在的宣揚變為內在的感情體驗,并通過行動自發地表現出來”。可以說,許地山的小說始終不離宗教傳奇色彩,他的創作生命來自“五四”時期,并構成中國主觀型小說的一支奇葩。

8.小結

短篇小說現代文體的形成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標志,這主要表現為:

(1)“橫截面”結構方式的引進與普及

脫離了傳統的史傳文學的束縛,不再一味采用“縱剖”的由頭到尾的敘述結構,而是引進并逐漸普及了“橫截面”的結構方式。

(2)擺脫人物類型化、簡單化的弊病

重視人物和環境的關聯,小說往往以人物為中心,表現社會中的人,擺脫人物類型化、簡單化的弊病。

(3)認識到小說作者與小說敘述人的區別

認識到小說作者與小說敘述人的區別,既發展了一種敘述人隱藏較深的客觀敘事,也不忽視敘述人介入的多樣的主觀敘事,而作為新型技巧的限制性敘事,在突破固有的全知敘事方面,顯示了現代的姿態。

(4)心理描寫的發展與歷史小說的出現

心理描寫在小說中作為新的技巧開始廣泛流行,如凌叔華的《酒后》《繡枕》,張資平的《沖積期化石》《飛絮》。同時還出現了歷史小說,如魯迅的《補天》《鑄劍》,郭沫若的《函谷關》、郁達夫的《采石磯》等。

以上都可以看作是第一個十年小說開放性發展的景象,它們都為下一階段小說開了各式各樣的源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阜南县| 青岛市| 庆安县| 通江县| 青龙| 资源县| 宁城县| 浦江县| 建湖县| 舞钢市| 松滋市| 霍邱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丹凤县| 宽甸| 瓮安县| 永修县| 北川| 新龙县| 临泽县| 泽州县| 合水县| 湘潭市| 广昌县| 宁夏| 天祝| 新化县| 德清县| 滦南县| 江津市| 霍州市| 雷山县| 兴和县| 青岛市| 屏山县| 遵义县| 泽普县| 安图县| 惠安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