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犯罪客觀方面

6.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犯罪客觀方面概述

1.犯罪客觀方面的概念和特征

(1)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損害的客觀外在事實特征。

(2)特征

犯罪客觀方面具有法定性

犯罪客觀方面以客觀事實特征為內容。

犯罪客觀方面是說明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有所侵犯的客觀事實特征。

犯罪客觀方面是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核心因素。

2.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

(1)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又可稱為犯罪客觀方面的內容或犯罪客觀要件,是指犯罪成立在犯罪客觀方面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2)分類

必要要件——危害行為。

選擇要件——危害結果、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手段)以及對象。

3.犯罪客觀方面的意義

(1)有助于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2)有助于區分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3)有助于區分犯罪完成與未完成形態的界限。

(4)有助于正確分析和認定犯罪的主觀要件。

(5)有助于正確量刑。

二、危害行為

1.危害行為的概念和特征

(1)刑法中行為的含義

最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否為犯罪行為。

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同犯罪行為含義相同,意指犯罪這種行為。

狹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

(2)刑法中危害行為的含義和特征

危害行為是指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識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身體動靜。其特征有:

危害行為在客觀上是人的身體動靜。這是危害行為的外在特征,又稱危害行為的有體性特征。

危害行為在主觀上是基于行為人的意志或者意識支配下的身體動靜。這是危害行為的內在特征,也稱為危害行為的有意性特征。

無意志和無意識的身體動靜主要有:a.人在睡夢中或精神錯亂狀態下的舉動;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舉動;c.人在身體受強制情況下的行為。

危害行為在法律上是對社會有危害的身體動靜。身體動靜的社會危害性,是危害行為的價值評價特征,也稱為危害行為的社會性特征。

(3)言論能否治罪的問題

言論本身不可能成立犯罪。

發表言論,如其具有社會危害性,可能構成犯罪。

2.危害行為的表現形式

(1)作為

作為,是指行為人以身體活動實施的違反禁止性規范的危害行為。

我國刑法中規定的絕大多數犯罪,都可以由作為實施,且許多只能以作為形式實施;作為的行為形式表現為行為人只能是以身體活動來實施;作為違反的是禁止性規范,即法律禁止去做而去做。

作為的實施方式

a.利用自己身體實施的作為。身體活動既可以表現為四肢的活動,也可以表現為五官的活動。

b.利用物質性工具實施的作為。由工具的某種屬性作用于犯罪對象并造成對象的某種改變以侵害或威脅犯罪客體。

c.利用自然力實施的作為。自然力是指水、火、雷、電、風、雨、雪等自然現象。

d.利用動物實施的作為。只要行為人以身體活動驅使動物,就是利用動物實施的作為。

e.利用他人實施的作為。由他人的身體動作或由他人操縱工具作用于犯罪對象,而他人的活動是由行為人的身體活動引起的。

(2)不作為

不作為,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成立不作為,在客觀方面應當具備的條件包括:a.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作為的特定法律義務;b.行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義務;c.行為人沒有履行作為的特定法律義務。

不作為的表現形式

a.不作為通常表現為身體的靜止,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不作為的行為性問題。不作為之所以與作為一樣可以成立犯罪,歸根結底在于不作為是應為而不為,它與作為在侵害一定的社會關系這一點上具有同等的否定性價值。

b.不作為通常表現為身體的靜止、消極,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在某些不作為犯罪中,行為人往往具有積極的身體活動。

c.作為與不作為的區別,關鍵在于是否與負有特定法律義務相聯系。與作為違反禁止性規范不同,不作為既違反禁止性規范,也違反了命令性規范。

不作為的義務來源

a.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法律不是僅指刑法,而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一切行為規范的總和。

b.職務或業務上要求的義務。以擔任相應的職務或從事相應的業務為前提,認定該種義務,一要注意義務的時限;二要注意義務的對象。

c.法律行為引起的義務。法律行為是指在法律上能夠產生一定權利義務的行為。

認定合同行為產生的特定法律義務時,應注意:

第一,合同理應包括口頭協定與書面協定。合同行為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其約束力應當以有效為條件。

第二,合同行為產生的特定法律義務,自合同生效之時即為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至于行為人有作為義務,最終能否成立不作為犯罪,還需認定行為人有無履行義務的可能性及主觀上有無罪過。

第三,合同違約在一般情況下只存在民事上的責任,只有當不履行特定法律義務嚴重危害或威脅到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時,這一義務才能成為犯罪不作為的作為義務來源。

d.先行行為引起的義務。指由于行為人的行為而使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處于危險狀態時,行為人負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險或防止結果發生的特定義務。

關于先行行為引起的作為義務,應注意:

第一,不論是違法行為還是合法行為,既然由于它而使某種合法權益處于遭受損害的危險狀態,行為人就沒有理由拒絕消除他能夠消除的危險;先前的合法行為不能保證以后行為的合法性。但合法行為引起作為義務是否公正合理,的確值得推敲。

第二,完全否定犯罪行為可以作為先行行為引起作為義務,是不恰當的。但是,肯定先行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在理論上的確存在一系列疑難問題而需要認真研究和科學解決。

第三,先行行為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

不作為犯罪的理論分類

a.純正(真正)不作為犯,亦即刑法規定只能由不作為的形式實現的犯罪。

b.不純正(非真正)不作為犯,亦即既可以由作為實現,也可以由不作為實現,行為人實際上以不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

某一個犯罪是作為犯罪或不作為犯罪,均是就已經實現的、現實的(已然的)犯罪而言的,即行為人實際上以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稱為作為犯罪;實際上以不作為形式實現的犯罪稱為不作為犯罪。

作為與不作為區別應注意的問題

a.不能把作為與不作為的劃分同故意與過失的劃分相混淆。

b.應當正確認識作為犯罪與不作為犯罪的危害程度。

c.要正確認識研究犯罪的作為與不作為形式的重要意義。

(3)持有

持有,是指行為人對特定物品進行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支配、控制。

持有的形式學說

a.作為說。該說認為持有行為違反了禁止行為人取得特定物品的禁止性規范,因而屬于作為形式。

b.不作為說。該說認為法律將持有本身規定為犯罪意味著法律禁止這種狀態的存在,而這種禁止暗含著當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法律命令持有人將特定物品上繳給有權管理的部門以消滅這種持有狀態。持有者既然沒有履行這種上交義務,就成立不作為的形式。

c.擇一行為說。該說認為持有究竟是作為還是不作為需視具體情況而定。

d.獨立行為說。認為持有既不同于作為,也不同于不作為,作為具有動的特征,不作為具有靜的特征,持有則動靜兼具。

持有的法治價值

通過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可以嚴密刑事法網,減輕公訴機關證明責任,節省司法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增加刑法的威懾效用。

3.危害行為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危害行為在犯罪構成中的地位

危害行為是整個犯罪構成的核心

(2)危害行為在犯罪構成中的作用

危害行為作為犯罪客觀要件中的首要因素,對定罪量刑具有重要作用。

危害行為還具有限定犯罪的基本范圍,將思想排除在犯罪之外的重要作用。

三、危害結果

1.危害結果的概念和特征

(1)危害結果的概念

廣義的危害結果,是指由行為人的危害行為所引起的一切對社會的損害事實,它包括危害行為的直接結果和間接結果,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和不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

狹義的危害結果,是指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結果,通常也就是對直接客體所造成的損害事實,是定罪的主要根據之一。

(2)危害結果的特征

即危害結果的客觀性、因果性、侵害性和多樣性。

2.危害結果的種類

(1)構成結果與非構成結果

劃分標準:危害結果是否是犯罪構成要件。

構成結果,是指屬于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過失犯罪均以發生特定的危害結果為構成要件;間接故意犯罪的成立也要求發生特定的危害結果。

非構成結果,是指不屬于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非構成結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a.存在于未遂犯或中止犯的中間結果;b.存在于某些結果加重犯中的、超出基本構成的構成結果之外的加重結果;c.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質、任何形態中的隨意結果。

(2)物質性結果與非物質性結果

劃分標準:危害結果的現象形態。

物質性結果,是指現象形態表現為物質性變化的危害結果。一般是有形的、可測量的。

非物質性結果,是指現象形態表現為非物質性變化的危害結果。往往是無形的、不可測量的。

(3)直接結果與間接結果

劃分標準:危害結果距離危害行為的遠近或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的聯系形式。

直接結果,是指由危害行為直接造成的侵害事實,它與危害行為之間不存在獨立的另一現象作為中介。直接結果有助于正確定罪量刑。

間接結果,是指由危害行為間接造成的侵害事實,它與危害行為之間存在著獨立的另一現象作為聯系的中介。間接結果往往對量刑有一定的影響。

3.危害結果的地位

危害結果并非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它只是某些犯罪即結果犯的構成要件

四、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

1.因果關系的客觀性

因果關系作為客觀現象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它是客觀存在的,并不以人們主觀是否認識到為前提。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查明因果關系,就要求司法工作人員從實際出發,客觀地加以判斷和認定。

2.因果關系的相對性

(1)原因與結果的區別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刑法中研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是要解決行為人對所發生的危害結果應否負刑事責任的問題,即刑法因果關系的特定性。

(2)作為因果關系中的結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經造成的有形的、可被具體測量確定的危害結果。

(3)刑法因果關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

3.因果關系的時間序列性

從發生時間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結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時間順序不能顛倒。在刑事案件中,只能從危害結果發生以前的危害行為中去找原因。

4.因果關系的條件性和具體性

任何刑事案件的因果關系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一種行為能引起什么樣的結果,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關系時,一定要從危害行為實施時的時間、地點、條件等具體情況出發來考慮。

5.因果關系的復雜性

(1)“一果多因”

一果多因”是指某一危害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為:在責任事故類過失犯罪案件中;在共同犯罪案件中。

(2)“一因多果”

一因多果”是指一個危害行為可以同時引起多種結果的情況。

6.因果關系的必然聯系與偶然聯系問題

(1)必然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一般表現為兩種現象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這是因果關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現形式。通常也只有這樣的因果關系,才能令人對其行為引起的結果負責任。

(2)偶然因果關系

某種行為本身不包含產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開過程相交錯,由后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了這種危害結果。

偶然因果關系通常對量刑具有一定的意義。

偶然因果關系有時對定罪與否也有一定的影響。

7.不作為犯罪的因果關系問題

(1)不作為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法律強加的。

(2)不作為犯罪因果關系的特殊性只在于,它要以行為人負有特定的義務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因果關系應與作為犯罪一樣解決。

8.刑法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的聯系和區別

(1)解決了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只是確立了行為人對特定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但不等于解決了其刑事責任問題。

(2)把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混為一談,認為有因果關系就負刑事責任的觀點是錯誤的,是客觀歸罪的觀點。

五、犯罪的其他客觀要件

犯罪的其他客觀要件,是指犯罪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手段)等因素。

1.時間、地點和方法對定罪的意義

在法律條文把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方法明文規定為某些犯罪構成必備的要件時,這些因素就對某些行為是否構成該種犯罪具有決定性作用,即具有犯罪構成必備要件的意義。

2.時間、地點和方法對量刑的意義

這些因素往往影響到犯罪行為本身社會危害程度的大小,因而考察它們對正確量刑也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钦州市| 郑州市| 胶南市| 莱州市| 清远市| 左权县| 疏勒县| 永善县| 上蔡县| 化德县| 枝江市| 馆陶县| 花垣县| 土默特右旗| 嘉定区| 丹寨县| 兴国县| 临泽县| 东山县| 儋州市| 广平县| 将乐县| 龙海市| 酉阳| 石门县| 夹江县| 宣汉县| 天祝| 察哈| 宣武区| 泉州市| 东辽县| 南昌市| 望城县| 昭觉县| 安乡县| 崇阳县| 阳曲县| 星座|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