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602字
- 2021-05-21 18:03:34
12.2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暨南大學2017年研;溫州大學2017年研;武大2014年研;華中農大2011年研)
答:(1)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權利人即業主對于一棟建筑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系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其內容包括:
①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
②共有部分的共有權;
③業主的管理權。
(2)基于物權客體的獨立性原則,區分所有的專有部分,需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作為建筑物區分所有中專有權的客體。這些條件包括:
①須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
②須具有使用上的獨立性;
③能夠登記成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
2.相鄰關系(武大2015年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5年研)
答:(1)相鄰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因給對方提供必要便利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2)相鄰關系的特征包括:
①相鄰關系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相鄰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
②相鄰關系的客體一般不是不動產和動產本身,而是由于行使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所引起的和鄰人有關的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利益。
③相鄰關系的發生常與不動產的自然條件有關,即兩個以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財產應當是相鄰的。
3.善意取得(溫州大學2017年研;北郵2005年研;清華大學2005年研)
答:(1)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善意取得不限于所有權,其他物權也可以善意取得。
(2)善意取得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無處分權人所轉讓的,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
②第三人必須是有償地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標的物。
③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
④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4.添附(武大2015年研)
答:添附是指數個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成一物(合成物、混合物),或者由所有人以外的人加工而成新物(加工物)。添附一般是附合、混合的通稱,廣義的添附還包括加工在內。這三者都是動產所有權的取得方法,在法律效果上有共同點?;谔砀降氖聦嵍a生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有這樣幾種解決途徑,即:恢復原狀,各歸其主;維持現狀,使原物的各所有人形成共有關系;維持現狀,使因添附而形成之物歸某一人所有。
5.先占(武大2013年研)
答:先占是指最先占有無主財產。先占必須在事實上占有物,這種占有要有取得所有權的意思。我國在立法上沒有規定先占制度,但不能一概排斥先占原則。先占取得只適用于法律對于無主財產的歸屬沒有特別規定的情形。法律如果有特別的規定,如無人繼承的遺產,就應當適用法律的特別規定,而不能先占取得。
二、簡答題
1.辨析:一物一權的含義是一個物上只能有一個物權。(北師2007年研)
答:這種觀點是不準確的,具體分析如下:
(1)一物一權的原始含義
為使物權所支配的客體范圍明確化、便于公示,確保物權的實現及維護交易的安全,自羅馬法以來的物權法理論上遂抽象出“一物一權主義”,并將其奉為物權制度的一項基本規則。一物一權中的“一物”,原則上是指物理上或客觀上獨立、特定的一個有體物;“一權”亦僅指一個所有權。
(2)一物一權的發展
但在近現代社會,一方面有物權法上一物一權主義的奉行,另一方面,適應現實生活之需要,“多物一權”與“一物多權”現象卻大量出現并獲得了法律的普遍承認。若僅從字面意義來簡單看待一物一權主義,顯然難得其解,以致困惑叢生。實際上,關于一物一權主義的內容,人們本來就有認識上的分歧,而多物一權、一物多權現象的大量出現,進一步引起了一物一權主義的確切涵義應如何理解、其在物權法中的基本原則之地位是否動搖等問題的討論。而在現代生活中及法律觀念與法律實踐上,“一物”的衡量標準發生了重大變化,是指“在法律觀念上”具有特定性與獨立性的一物,而不限于客觀的獨立一物;“一權”,也不再局限于所有權,而是包括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在內的各種物權,其意義是強調一物之上不得并存兩個以上內容、性質相抵觸的物權。
(3)一物一權的內容
①一項物權的客體應為特定的、獨立的一物。
②尚未與物之整體分離的物之組成部分之上,不能單獨設立物權。
③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絕不得并存兩個以上所有權。
④一物之上不得同時存在兩個以上性質、內容相抵觸的物權,但不相抵觸的數個物權可以同時存在于一物之上。
2.簡述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法人所有權制度。(中南財大2008年研)
答:法人所有權制度主要包括企業法人以及其他法人。
(1)企業法人
①企業法人的含義。企業法人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法人。企業法人應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私營企業、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②企業法人的財產權。根據民法原理,企業的出資人將其財產投入企業后,出資人對其出資喪失了財產權,企業取得了法人財產權。根據一物一權原則,出資人對其投入企業的不動產和動產,喪失了所有權,企業取得了法人所有權。企業法人所有權是企業法人在法律和其章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性地支配其不動產和動產的權利。出資人對其出資的企業享有出資者權益,包括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和義務。
(2)其他法人
除了企業法人之外,還有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其中機關法人、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法人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國家所有,只能在對外關系上適用所有權的有關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其所有權的行使要受到法律、行政法規和章程的限制。
三、論述題
1.結合物權法,試述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北大2010年研)
相關試題:
(1)簡述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業主共有物的范圍。(簡答題,蘇州大學2014年研)
(2)根據《物權法》規定,簡述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簡答題,中山大學2011年研)
(3)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武漢理工2009年研)
答:(1)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概念
①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權利人即業主對于一棟建筑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系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②建筑物區分所有中專有權的客體的條件為:
a.須具有構造上的獨立性,即被區分的部分在建筑物的構造上,可以加以區分并與建筑物的其他部分隔離。
b.須具有使用上的獨立性,即被區分的各部分,可以為居住、工作或其他目的而使用。
c.能夠登記成為特定業主所有權的客體。
(2)建筑物區分所有權的內容
①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
a.業主對其專有部分享有單獨所有權,即對該部分為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排他性的支配權,性質上與一般的所有權并無不同。
b.專有部分的承租人、借用人等物業使用人,根據法律、法規、管理規約、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依法作出的決定,以及其與業主的約定,享有相應權利,承擔相應義務。
c.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d.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②共有部分的共有權
共有部分是指區分所有的建筑物及其附屬物的共同部分,即專有部分以外的建筑物的其他部分。共有部分的范圍有:
a.共有部分既有由全體業主共同使用的部分,也有僅為部分業主共有的部分。
b.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
c.建筑區劃內的綠地,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于個人的除外。
d.建筑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
e.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以及占用業主共有道路或者其他場地增設的車位,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
f.其他不屬于業主專有部分,也不屬于市政公用部分或者其他權利人所有的場所及設施等,應當為共有部分。
業主對建筑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但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共有部分為相關業主所共有,均不得分割,也不得單獨轉讓。業主轉讓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的,其對建筑物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并轉讓。
③業主的管理權
a.業主有權設立業主大會并選舉業主委員會;業主有權決定區分建筑物相關事項;業主享有知情權;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
b.建設單位依法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以及業主委員會與業主大會依法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的物業服務合同,對業主具有約束力。業主不得以其并非合同當事人為由進行抗辯。
c.物業服務企業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或者法律、法規規定以及相關行業規范確定的維修、養護、管理和維護義務的,業主有權請求物業服務企業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物業服務企業公開作出的服務承諾及制定的服務細則,屬于物業服務合同的組成部分。業主違反物業服務合同或者法律、法規、管理規約,實施妨害物業服務與管理的行為的,物業服務企業有權請求業主承擔恢復原狀、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相應民事責任。
d.業主與物業的承租人、借用人或者其他物業使用人約定由物業使用人交納物業費,物業服務企業請求業主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e.業主大會按規定程序作出解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決定后,業主委員會有權請求解除物業服務合同。
物業服務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后,業主委員會有權請求物業服務企業退出物業服務區域、移交物業服務用房和相關設施,以及物業服務所必需的相關資料和由其代管的專項維修資金。
物業服務企業不得拒絕退出、移交,并不得以存在事實上的物業服務關系為由,請求業主支付物業服務合同權利義務終止后的物業費。
2.論述所有權原始取得的方法。(中山大學2010年研;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1)所有權的原始取得又稱最初取得、固有取得,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例如因生產、征收、先占、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原始取得包括三種情況:
①一物之上原不存在任何人的所有權,主體第一次或最初取得該物的所有權。例如,對自己勞動創造的物取得最初的所有權,依先占而取得無主物的所有權等。
②物上原存在他人的所有權,但法律上不予承認,而是依法律或國家權力而強制取得,如沒收財產、時效取得等。
③法律上承認原物上的權利,但新物權人不依據原權利人的意志而依法取得物權,如國家征收財產、添附等。
(2)由于原始取得不以他人既存的權利為依據,因此,原始取得的物權只能是所有權,而不能是其他物權,亦即是說,原始取得只是所有權的取得方式。又由于原始取得多基于事實行為、法律的直接規定或公法上的行為,因而原始取得一旦完成,此前標的物上的一切負擔皆歸于消滅,原物權人不得就標的物再行主張其權利。具體而言,原始取得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①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善意取得制度作為所有權保護的一種例外,是無權處分的特別規定,是對所有權的效力的一種限制,它是法律在所有權的保護與交易的安全和便捷之間予以平衡的結果。
善意取得的構成條件有:
a.無權處分人所轉讓的,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
b.第三人必須是有償地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標的物。
c.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
d.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②拾得遺失物
遺失物,是所有人遺忘于某處,不為任何人占有的物。遺失物只能是動產,不動產不存在遺失的問題。
a.拾得人的權利義務
第一,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失主。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失主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第二,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三,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失主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b.失主的權利義務
第一,失主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第二,失主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第三,遺失物如果通過轉讓被第三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第三人)之日起2年內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原物,但第三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第三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第三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③發現埋藏物
埋藏物是指包藏于他物之中,不容易從外部發現的物。埋藏物以動產為限,不動產從其體積、固定性等方面講,一般不會發生埋藏的問題。隱藏物,是指放置于隱蔽的場所,不易被發現的物。
我國《物權法》規定,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④添附
廣義的添附包括附合、混合和加工。
a.附合
附合是指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不能分離,若分離會毀損該物或者花費較大。
附合有兩種情況:第一,動產與動產的附合。動產與動產的附合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如果可以區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于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并給對方以補償。第二,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合,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b.混合
混合是兩個以上不同所有人的動產互相混雜合并,不能識別?;旌习l生在動產之間?;旌系姆尚Ч簻视酶胶系囊幎?。
c.加工
加工是指在他人之物上附加自己的有價值的勞動,使之成為新物。
加工物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原物的所有人,并給加工人以補償。但是當加工增加的價值大于材料的價值時,加工物可以歸加工人所有,但應當給原物的所有人以補償。
⑤時效取得
時效取得是指依取得時效的規定取得所有權。取得時效是時效的一種,它是指當事人因占有他人的物的事實狀態經過一定時間,而取得該物所有權的法律制度。我國《民法》只規定了訴訟時效而沒有規定取得時效。
⑥先占
先占是指最先占有無主財產。先占必須在事實上占有物,這種占有要有取得所有權的意思。我國在立法上沒有規定先占制度,不能一概排斥先占原則。但先占取得只適用于法律對于無主財產的歸屬沒有特別規定的情形,法律如果有特別的規定,如無人繼承的遺產,就應當適用法律的特別規定,而不能先占取得。
3.評述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北郵2012年研)
相關試題:
(1)善意取得的條件。(簡答題,武大2014年研)
(2)善意取得的要件。(簡答題,南京大學2015年研)
(3)簡述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構成要件。(簡答題,青島大學2015年研)
(4)依物權法,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有哪些?從比較法的角度看,該制度安排的最大特點是什么?你如何評價?(南京大學2008年研)
答: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善意取得不限于所有權,其他物權也可以善意取得。
(1)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善意取得必須具備以下的條件:
①無處分權人所轉讓的,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適用于動產、不動產,這是我國物權法的一項獨特的規定。
②第三人必須是有償地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標的物。第三人必須是從無處分權人處取得占有,就是說處分人占有動產或被登記為物權人,但他并無處分權,其處分系無權處分。
③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這里所說的善意是是指第三人在受讓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真實權利人主張受讓不構成善意的,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善意取得要求第三人不知并不應知處分人是無權處分,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
④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關于第三人基于善意受讓而取得所有權,究竟是原始取得還是傳來取得,我國物權法則采原始取得的見解,《物權法》第108條規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后,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2)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的特點與評價
①我國的善意取得制度與大多數國家不同,我國物權法規定的善意取得的財產不僅僅限于動產,而以登記作為公示的不動產也同樣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②我國之所以采用這樣的立法例的原因是我國正處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軌時期,許多不動產登記制度尚未完善,如在房屋預售的過程中,存在“一房二賣”,甚至“一房多賣”的情況,導致許多購房人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因此,將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于不動產交易的領域,可最大限度的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地發展。這是我國物權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
四、案例分析題
1.馬某于2000年與新興房地產開發公司簽定的“拆遷回遷協議”規定:新興房地產公司為了在馬某住房所在地從事經許可開發的商住房建設,需拆遷馬某家三間平房,故給予馬某如下補償:
(1)準許馬某在新房(牡丹園)建成后回遷:
(2)馬某回遷后,安置在為其預留的B棟101室、102室居住;
(3)馬某可獲得回遷房的產權,新興公司不再另行支付拆遷費。
2002年4月初,新房建成,新興公司卻通知馬某,101室已安排周某居住,希望馬某改遷102室和103室。馬某不同意換房。雙方幾次協商不成,馬某于4月中旬強行搬進101室和102室,并在101室和102室周圍砌了一道圍墻,將圍墻門開向樓房的背面。新興公司則以不換房就不給辦理產權證相威脅。由于一樓正門被圍在馬家圍墻內,其他住戶雖可由大廳的電梯上下,但逢停電或有大件物品需經樓梯上下時,卻面臨“無路可走”的窘境。為此,其紛紛要求新興公司解決與馬某的糾紛或另行建造樓梯。新興公司認為自己只是開發商,牡丹園已交由物業管理公司管理,住戶之間有什么糾紛應自己或通過物業管理公司解決。住戶們遂又找物業管理公司交涉,但該公司也以糾紛是在其接管之前就已發生,自己只是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管不了開發、動遷的事情為由拒絕插手。無奈之下,住戶們決定起訴到法院解決通行不便的糾紛。(南京大學2005年研)
請問:
本案所涉糾紛的性質是什么?應當如何解決該糾紛?為什么?
答:(1)本案所涉及的糾紛屬于相鄰關系的糾紛。
相鄰關系是指兩個以上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因給對方提供必要便利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動產相鄰關系,從本質上講是一方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延伸,同時又是對他方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財產權利的限制,反之亦然。
本案中,馬某將樓梯圍住,使其他住戶上下樓梯異常的不便,侵犯了其他住戶通行的權利,屬于對相鄰關系的侵犯。
(2)本案中,法院應進行調解,勸服馬某將圍墻拆除,方便鄰居的通行。如果調解不成,應判處馬某將圍墻拆除。對于馬某與新興公司之間的糾紛,可以要求馬某另行起訴。理由如下:
①《物權法》第84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這是我國司法實踐早已形成的經驗的總結。
②《物權法》第87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2.甲雇乙修繕家中藏物,乙偷盜甲梨花圓凳,售于不知情丙,價金五萬,交付,丙先付一萬,余四萬未付,后火災致梨花圓凳毀,試分析案中民事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偷盜物的善意取得問題)(北大2012年研)
答:(1)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和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是指在現實生活中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其要素包括:
①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有民事權利、負有民事義務和承擔民事責任的人。
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指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所由發生的事物。民事主體因一定的客體而發生聯系,才能產生相應的權利義務,是客體決定內容,而不是內容決定客體。
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民事責任是維護正常的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在發生民事責任的情況下,民事責任就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是主體、客體、內容三個要素不可分離的有機整體,主體為權利、義務、責任的所屬,客體為權利、義務、責任的所附,內容為權利、義務、責任的具體化。
(2)本案中的民事法律關系
①甲與乙之間存在雇傭法律關系。甲雇傭乙為其修繕藏物,甲乙之間形成雇傭法律關系。在雇傭法律關系中,甲是雇主,應當向雇員支付工資;乙作為雇員,有提供勞動的義務,也有獲得報酬的權利。
②甲與乙之間存在侵權法律關系。乙將甲的梨花圓凳偷走,侵犯了甲的所有權,因而甲與乙之間構成侵權法律關系。甲有權要求乙返還梨花圓凳或賠償損失。而乙則有返還原物或賠償損失的義務。
③乙與丙之間成立買賣合同關系,適用買賣合同的相關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關于合同效力的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乙為無處分權的人,乙將梨花圓凳賣給不知情的乙,二者的合同本身成立;但是因為未經權利人追認,乙也未取得處分權,所以合同效力未定。
④丙不構成善意取得,因而不能享有梨花圓凳的所有權。根據《物權法》關于善意取得的規定,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如果所有權人由于自己的過失造成物的遺失尚且有權追回其物,那么在物被他人有意盜竊后是否有權追回,即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我國《物權法》未作規定。但在此,舉重以明輕,有理由認為,所有權人同樣有權利追回其物,盜竊物不構成善意取得。因此盡管本案中丙是善意的第三人,但是由于梨花圓凳是乙盜竊而來,所以不能構成善意取得。丙不能取得該物的所有權。
⑤甲有權要求乙賠償損失。本案中,乙侵犯了甲的所有權,并且現在該物已經滅失,甲只能向乙要求賠償。
3.2007年9月1日開學后,李娟因去農村參加調研四個月而將自己的筆記本電腦A寄存于同鄉校友王芳處。王芳對同寢室同學稱電腦A為自己所購,并每天自用。11月6日,王芳得知同寢室低年級同學張梅想購買電腦,于是提出自己即將畢業并已完成論文寫作,可將自己的電腦A便宜賣給張梅。經協商,張梅于11月8日以5000元從王芳處購得電腦A。12月8日,李娟返校后得知自己的電腦A已被王芳賣給了張梅。(北理2008年研)
問:
(1)我國現行立法是通過什么制度來調整李娟、王芳、張梅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請闡明該制度的立法宗旨和我國的具體法律規定。
(2)基于該制度,李娟應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李娟請求張梅返還其電腦A,張梅是否有權拒絕?請說明理由。
答:(1)我國通過善意取得制度來調整李娟、王芳、張梅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①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宗旨
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或善意受讓,是指無權處分他人動產的讓與人,于不法將其占有的他人的動產交付于買受人后,如買受人取得該動產時系出于善意且無重大過失,則其即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
保護善意的交易相對人,促進社會經濟秩序之穩定是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立法宗旨。任何善意受讓人在進行市場交易時,都是基于對讓與人及其所有權的無瑕疵(或權利保真)事實的一種信賴,而物權法規定的善意取得制度正是對這種交易信賴和交易安全的一種保護。但如果法律對此信賴置之不理,則交易勢必難以進行,因為由相對人去查知讓與人是否為所有人、有無處分權,交易成本甚大。善意取得制度是以犧牲財產的靜的安全為代價來保護財產交易動的安全的制度。
同時,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在物權法中的典型體現。
②我國對善意取得制度的具體規定
關于善意取得制度,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p>
這是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
(2)①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06條關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張梅作為善意受讓人,以合理的價格從王芳處購得電腦A,買賣合同成立并生效,且已完成交付,此時,張梅是電腦A的合法所有權人,其有權拒絕李娟的返還請求。
②根據我國合同法關于保管合同的規定,李娟與王芳之間于2007年9月1日訂立了一個保管合同,且為無償保管合同。王芳應妥善保管保管物,并負有返還保管物的義務。但王芳違反了返還義務,將保管物無權處分給了張梅,張梅基于善意取得已經成為合法所有權人。
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理,李娟無權請求張梅賠償其損失,只能請求王芳賠償損失。
返還原物已經陷于法律上不能,故而李娟可以主張王芳違約責任,賠償損失;也可以解除保管合同,依照不當得利,請求王芳返還5000元。
4.16歲之A在深山拾獲一稀有玉石,被B所盜,B請人雕成名貴玉杯,以高價售于C并交付之。C其后病故,由D繼承其遺產。(東南大學2004年研)
試分析本例題權利得喪變更及由此引起權利變動的法律事實。
答:(1)A在深山拾得稀有玉石,屬于先占,構成對玉石的原始取得,其對玉石具有所有權。及至玉石被B盜走,A喪失的僅僅是對玉石的占有權,而不是所有權。
(2)B盜走玉石屬于無權占有。雖然其請人將玉石雕成名貴玉杯,這種加工也并不導致B對玉石的無權占有轉為有權占有。此時如果A找到B要求返還玉石,B應予返還,同時其也無權要求A償付其請人雕成玉杯的費用。后來B將玉杯高價售予C并交付之,屬于無權處分。
(3)B和C之間存在的是合同法律關系。C從B處購得玉杯,雖然B屬于無權處分,但按照正常來講,C可以基于善意取得而享有玉杯的所有權,但是我國物權法中規定,盜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因此,C不能基于善意取得制度獲得玉杯的所有權,其對玉杯的占有屬于無瑕疵的善意占有。
(4)D和C之間權利的變動是基于繼承法律關系。D通過對C遺產的繼承獲得玉杯屬于原始取得,其對玉杯的占有同樣屬于無瑕疵的善意占有。
5.2001年7月18日,牧民王正國在草原上放牧完畢后將自己的羊群趕回家?;丶液蟀l現羊群中多出了24只羊,這24只羊的主人為何人卻并不為其所知曉,于是在第二天他便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啟事尋找這24只羊的主人并呼喚其前來他家把這些羊領回,但在這一啟事刊登后的7個月內該主人一直沒有露面。在這7個月的時間里,那24只羊中有7只母羊各產下一只小羊,另有7只公羊于某日乘王正國疏忽偷逃至鄰人莊稼地里啃食并踩壞了莊稼,王正國為此向鄰人支付了一筆賠償金。7個月后其主人趙建陽上門要求牽走那24只羊以及那7只小羊,王正國只同意他牽走那24只羊,而拒不同意他牽走那7只小羊,并且王正國既要求趙建陽承擔其在這7個月內飼養這24只羊所花費的草料費,又要求他承擔前面提到的那筆賠償金,但趙建陽對王正國的這兩項要求均予拒絕。(南京大學2004年研)
請你對這起事例中的各項爭議逐一作法理分析。
答:(1)王正國無權拒絕趙建陽牽走7只小羊的要求。
王正國對趙建陽24只羊的管理和飼養構成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的人,為了他人的利益免受損失而自愿為他人管理必要事務的行為。無因管理的成立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①管理他人事務,是無因管理成立的前提條件;
②為他人利益而為管理,這是無因管理成立的主觀要件,也是無因管理阻卻違法性的根本原因;
③無法律上的義務。
王正國對于羊群中所多出來的24只羊并沒有管理的義務,其進行管理是為了趙建陽的利益免受損害,符合無因管理的要件。并且其盡了應盡的善良管理人的義務,在開始管理后,即在報紙上進行通知公告,尋找失主。根據無因管理的規定,無因管理的管理人應將管理所得的利益移歸于本人,管理人并不能取得利益。因此,這7只小羊應屬趙建陽所有。
(2)王正國有權要求趙建陽支付飼養24只羊即后來所產下的7只羊所花費的草料費,同時也可要求其承擔賠償金。
管理人為管理被管理人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被管理人應當予以償還,并應同時償還自支出時起的利息。因此,王正國有權要求趙建陽支付飼養24只羊及后來產下的7只羊所花費的草料費。
管理人除享有必要費用償還請求權外,還享有負債清償請求權。即管理人在事務管理中以自己的名義為管理事務負擔債務時,有權要求本人直接向債權人清償。如管理人對于發生損害具有過失,應當適當減輕被管理人的賠償責任。因此,王正國可以要求趙建陽支付7只羊所造成的賠償金,但趙建陽可以王正國的過失要求適當減少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