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分編 民事法律關系變動

第八章 民事法律行為

8.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民事法律行為概述

1.民事行為與法律行為的概念

(1)法律行為

現(xiàn)代民法意義上的法律行為概念的首創(chuàng)者是海瑟(Heise),他在1807年出版的《民法概論——潘德克頓學說教程》一書中,首次賦予法律行為以設權的意思表示行為的含義。

《德國民法典》所指的法律行為是指以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未直接采用法律行為的概念。

(2)民事行為

從《民法通則》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fā)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但不包括事實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第六章采用了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統(tǒng)轄表意行為制度,規(guī)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法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這樣既適應了法律行為已上升到法理學概念的事實,與其他部門法所表述的法律行為相區(qū)別;又能揚棄地繼承《民法通則》所創(chuàng)造的民事法律行為概念。

2.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征

(1)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法律事實的一種。

(2)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實施的以發(fā)生民事法律后果為目的的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

3.民事法律行為與情誼行為、準民事法律行為

(1)民事法律行為與情誼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而發(fā)生民法上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情誼行為是指當事人因社交、幫助、道義等原因發(fā)生的,沒有民法上權利義務意思內(nèi)容的行為,又稱好意施惠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與準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基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fā)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為;準民事法律行為是表意行為之一種,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規(guī)定。準民事法律行為可分為催告、通知以及寬恕。

4.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雙方行為、多方行為

分類標準:以是否由當事人一方的意思即可成立為標準。

單方行為,是僅由一方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就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特點是無須他人的同意就能發(fā)生法律效力。單方行為可區(qū)分為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和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須于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才發(fā)生效力。無相對人的單方行為在意思表示完成時即發(fā)生效力。

雙方行為,是由行為人雙方相對應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多方行為,是由多個行為人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而成立的民事法律行為。

區(qū)分意義:法律對三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單方行為,只要行為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為就成立;雙方行為和多方行為一般則需要各方行為人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民事法律行為方能成立,只有行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為不能成立。

(2)財產(chǎn)行為與身份行為

分類標準:以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的效果的內(nèi)容為標準。

財產(chǎn)行為,以發(fā)生財產(chǎn)上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財產(chǎn)行為的后果是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財產(chǎn)權利義務的變動。民事法律行為多數(shù)為財產(chǎn)行為。其進一步可分為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

a.處分行為,指直接發(fā)生財產(chǎn)權轉移或者消滅的行為。其特征在于行為的直接性與效果的絕對性,處分權人如處分時不必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權利直接發(fā)生變動,而其變動的效果對任何人均有效。

b.負擔行為,指雙方約定為一定給付的財產(chǎn)行為,又稱義務行為。債權行為均為負擔行為。

身份行為,指以發(fā)生身份上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身份行為的后果是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身份關系的變動。

區(qū)分意義:

a.適用法律規(guī)范不同。財產(chǎn)行為主要適用財產(chǎn)法規(guī)范;身份行為主要適用身份法規(guī)范。

b.法律效果的性質(zhì)不同。財產(chǎn)行為的目的是取得或喪失財產(chǎn)權;身份行為的目的在于取得或者喪失身份權,維持倫理秩序,應特別尊重當事人的意思,通常不能由代理人代理。

(3)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

(4)諾成性行為實踐性行為

(5)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

分類標準:以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否必須依照某種特定的形式為標準。

要式行為,指依法律規(guī)定或者依約定,必須采取一定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為。

不要式行為,指法律不要求特定形式,行為人自由選擇一種形式即能成立的行為。現(xiàn)代民法以方式自由為原則,除法律特別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特別約定外,均為不要式行為。

區(qū)分意義:不要式行為由當事人自由選擇行為方式;要式行為當事人須采用法定方式。

(6)主行為與從行為

分類標準:以民事法律行為內(nèi)容上的主從關系為標準。

主行為,指不需要有其他行為的存在就可以獨立成立的行為。

從行為,指以其他行為的存在為前提的行為。

區(qū)分意義:從行為具有附隨性,主行為無效或者消滅的,從行為也隨之無效或者消滅。

(7)獨立行為和輔助行為

分類標準:根據(jù)民事法律行為有無獨立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為標準。

獨立行為,指行為人憑借其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為。

輔助行為,指并不具有獨立的內(nèi)容,而僅僅是輔助其他行為生效的行為。

區(qū)分意義:輔助行為只不過是獨立行為生效的條件,自身沒有獨立的實質(zhì)內(nèi)容,而受其輔助的獨立行為在沒有輔助行為之前不生效。

(8)有因行為與無因行為

分類標準:根據(jù)民事法律行為與原因的關系。

有因行為,指與原因不可分離的行為。原因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在有因行為中,原因不存在,行為就不能生效。

無因行為,指行為與原因可以分離,不以原因為要素的行為。無因行為并非沒有原因,而是指原因無效并不影響行為的效力。

區(qū)分意義:有因行為如原因不存在,則行為無效;而無因行為,原因不存在或者有瑕疵時,行為有效,僅發(fā)生不當?shù)美麊栴}。

(9)其他分類

依據(jù)不同的劃分標準,民事法律行為在學理上還可以劃分為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生前行為和死因行為等。

5.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

(1)口頭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用談話的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包括當面交談、電話交談等。其優(yōu)點是簡便、迅速,缺點是缺乏書面記載,一旦發(fā)生糾紛,不易確定行為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口頭形式大多適用于即時清結、標的數(shù)額小的民事法律行為。

(2)書面形式

書面形式是指以書面文字的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其優(yōu)點是證明力強,可以使行為人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書面形式又可以分為一般書面形式和特殊書面形式:

一般書面形式

a.一般書面形式是指用文字來進行意思表示,如書面合同、授權委托書、信件、數(shù)據(jù)電文,行為人協(xié)商同意的有關修改合同的文書、圖表等。一般書面形式,或為當事人約定采用,或為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采用。如果法律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應采用書面形式的,當事人應采用書面形式。

b.一般書面形式在民事行為中,具有不同的效力。

在書面形式作為證據(jù)效力的情況下,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民事法律行為及其權利義務,均以書面形式的記載為依據(jù),只有在書面內(nèi)容含混不清時或者不完備時,才可以口頭證據(jù)作為補充。

在書面形式作為成立要件或者生效要件的情況下,書面形式不僅具有證據(jù)法上的效力,而且具有實體法上的效力。

特殊書面形式

主要指公證形式。公證是指行為人將其書面形式的民事法律行為交國家公證機關認證,使民事法律行為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得到確認。公證形式可以是法律規(guī)定的,也可以是當事人約定的,但多數(shù)是當事人之間約定采用的。

公證文書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公證債權文書是人民法院據(jù)以執(zhí)行的法律文書,人民法院可以依據(jù)公證債權文書直接開始執(zhí)行程序。

(3)默示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行為人并不直接表示其內(nèi)在意思,只是根據(jù)其某種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按照邏輯推理的方法或者按照生活習慣推斷出其內(nèi)在意思的形式??煞譃椋?/p>

推定形式,是指行為人并不直接用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進行意思表示,而是通過實施某種行為來進行意思表示。

沉默形式,是指行為人既不用語言表示,又不用積極行為表示,而是以消極的不作為方式進行意思表示,即根據(jù)行為人的沉默來認定其具有某種意思。沉默只有在法律有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有約定或者有習慣的情況下,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二、意思表示

1.意思表示的概念與構成要素

(1)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把進行某一民事法律行為的內(nèi)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達于外部的行為。

(2)意思表示的構成要素,是指構成意思表示所必須具備的事實要素。一般認為,意思表示應由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兩個主觀要素和表示行為這一客觀要素構成。

目的意思,指明民事法律行為具體內(nèi)容的意思,它是意思表示據(jù)以成立的基礎。不具備目的意思,或者目的意思不完整,或者目的意思有矛盾的表示行為,不構成意思表示或者民事法律行為。

效果意思,指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內(nèi)容引起法律上效果的意思,即具有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又稱法效意思、效力意思。

效果意思以目的意思為基礎,以目的意思為前提,在意思表示過程中,行為人先有目的意思,然后才有效果意思,但效果意思與目的意思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融合。

表示行為,指行為人將內(nèi)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現(xiàn)于外部,并足以為外界客觀理解的行為。表示行為是意思表示不可缺少的客觀要素,應以社會上通用的語言、文字、動作為之。

2.意思表示的分類

(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分類標準:根據(jù)意思表示應否向相對人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應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通常有相對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為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對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無須向相對人所為的意思表示。構成雙方行為的意思表示,必須有相對人,單方行為的意思表示不必皆無相對人。

區(qū)分意義:a.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必須于到達相對人時才發(fā)生效力;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一般于意思表示完成時,立即發(fā)生效力。b.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文義解釋居于中心地位;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釋,文義解釋不居于中心地位;兩者都要結合相關條款、行為性質(zhì)和目的、習慣及誠信原則確立意思表示的含義。

(2)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在有相對人的雙方意思表示中,相對人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對話的意思表示;相對人不可同步受領意思表示的,為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區(qū)分的意義在于二者的生效時間不同

a.對話的意思表示,自相對人知道其內(nèi)容時生效。至于相對人是否知道,則應依一般的情形而定。

b.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應于何時發(fā)生效力,主要有四種立法例:表示主義、發(fā)信主義、到達主義和了解主義。我國現(xiàn)行民事法律采到達主義,即以非對話方式作出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

(3)獨立的意思表示與非獨立的意思表示

獨立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獨立完成且發(fā)生效力的意思表示。

非獨立的意思表示,是指必待他人的意思表示,始能成立民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

區(qū)分意義:獨立的意思表示構成單方法律行為;非獨立的意思表示構成雙方行為或者多方行為。

(4)明示的意思表示與默示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以語言、文字或者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內(nèi)在意思的表意形式。

默示的意思表示,是從行為人的某種作為或者不作為中推斷出來的意思表示。

區(qū)分意義:有的意思表示必須是明示的,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意思表示必須明示;默示的意思表示必須在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或者有交易習慣或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才發(fā)生效力。

(5)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健全的意思表示,指行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意思所為的表示。一般的意思表示,如非行為人有其他特別因素或者受其他不正當影響,其意思表示均為健全的意思表示。

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指行為人并非出于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有被欺詐、脅迫、錯誤情形的意思表示,均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具備一定條件時,表意人可以撤銷。

區(qū)分意義:兩種意思表示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為有效的意思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響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6)其他分類

意思表示在學理上還有如下分類:要式意思表示與不要式意思表示、財產(chǎn)上的意思表示與身份上的意思表示、有償?shù)囊馑急硎九c無償?shù)囊馑急硎疽约爸饕馑急硎九c從意思表示等。

3.意思表示的撤回

意思表示的撤回,是指行為人作出意思表示后又撤回該意思表示,從而使該未生效的意思表示不發(fā)生效力的行為。對于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的撤回通知應當在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之前或者與意思表示同時到達相對人;對于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因其意思表示自表示完成時就發(fā)生效力,因此一般不發(fā)生意思表示的撤回問題,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

4.意思表示的解釋

意思表示的解釋,是指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原則和方式,闡明并確定當事人已為意思表示的正確含義。意思表示的解釋不僅是事實認定的問題,而且是法律適用的問題。

(1)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

意思主義

意思主義認為,意思表示的實質(zhì)在于行為人的內(nèi)心意思,民事法律行為本身是實現(xiàn)行為人意思自治的手段。因此對意思表示解釋時,應貫徹探求真意而不拘泥于詞語原則。

其優(yōu)點是反映了具體表意人的個性化要求,有利于保護表意人的意志自由和利益,保護私有財產(chǎn)的靜態(tài)利益;缺點是不利于交易的安全和預期,不利于保護財產(chǎn)的動態(tài)利益,不利于對相對人利益的保護。

表示主義

表示主義認為,內(nèi)心的效果意思雖然是意思表示的起源,但當事人表現(xiàn)于客觀效果的意思卻是意思表示的核心或者根本。因此對意思表示進行解釋時應貫徹客觀主義原則,在表示與意思不一致的情況下,應以外部的表示為準,對于相對人意思表示的解釋應當以相對人足以合理客觀了解的表示內(nèi)容為準。

表示主義目的在于保護交易的安全。這種理論有利于保護相對人的利益,但不利于保護表意人的利益,可能放縱脅迫、欺詐等行為。

折中主義

折中主義認為,當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時,效力的重點既不絕對地放在意思上,亦不絕對地放在表示上,而根據(jù)具體情況或者以意思主義為原則,表示主義為例外;或者以表示主義為原則,意思主義為例外。折中主義的宗旨是全面考慮各種利益的衡平關系,既顧及相對人利益與交易安全,又顧及表意方利益。

(2)意思表示解釋的方法

意思表示解釋的方法很多?!睹穹ㄍ▌t》未對意思表示解釋方法加以規(guī)定,但意思表示的解釋方法與合同的解釋方法大體一致。

5.意思與表示不一致

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內(nèi)心意思與外在表示不一致。

(1)單獨虛偽表示(心中保留)

單獨虛偽表示,又稱真意保留、心中保留,是指表意人把真實意思保留心中,所作出的表示行為并不反映其真實意思,是一種自知并非真意的意思表示。

單獨虛偽表示的構成要件

a.一方當事人實施的虛偽表示行為,在內(nèi)容上具有法律價值,并使人感覺其愿受其約束。

b.當事人表示的意思與真實意思不一致,并且自知其不一致,并不期望發(fā)生效力,也不準備履行所發(fā)生的義務。至于當事人進行虛偽意思表示的動機不具有任何意義。

單獨虛偽表示的效力

通說認為虛偽表示原則上有效,表意人應受該表示的約束,以保護交易安全,但相對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與意思不一致的,該表意行為無效。

(2)通謀虛偽表示

通謀虛偽表示又稱偽裝表示或虛偽表示,是指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不表示內(nèi)心真意的意思表示。

通謀虛偽表示的構成要件

包括:a.表意人欠缺內(nèi)心的真意;b.表意人此項非真意的意思表示為對方所明知;c.對方故意實施非真意的合意表示。通謀虛偽表示以表意人與相對人的意思聯(lián)絡為核心,如果不存在通謀的意思聯(lián)絡,則不構成通謀虛偽表示。

通謀虛偽表示的效力

關于通謀虛偽表示的效力,通說認為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所為的意思表示原則上無效,但為保護交易安全,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

(3)隱藏行為

隱藏行為是指表意人為虛假的意思表示,但其真意為發(fā)生另外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處理。

(4)錯誤

錯誤的概念與構成要件

錯誤是指表意人為表意時,因認識不正確或者欠缺認識,以致內(nèi)心的真實意思與外部的表現(xiàn)行為不一致。錯誤與單獨虛偽表示和通謀虛偽表示在意思表示上都是非真實的,但錯誤是無意識的非真意表示,后者是有意識的非真意表示。

錯誤的構成要件有:a.錯誤是由表意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b.表意人的內(nèi)心真意與表示不一致;c.表意人不知其內(nèi)心真意與表示不一致;d.錯誤必須具有嚴重性,即足以影響表意人決定為意思表示;e.錯誤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時為決定標準。

錯誤的種類

a.動機錯誤。指在特別容易發(fā)生錯誤的意志形成階段發(fā)生的錯誤。在動機錯誤的情況下,表意人一般不得因此撤銷民事法律行為。

b.內(nèi)容錯誤。指意思表示的內(nèi)容有錯誤,主要包括:對當事人的錯誤,如誤把甲當做乙;行為性質(zhì)的錯誤,如誤將買賣當贈與;標的物本身的錯誤,如誤將淀粉當成面粉出賣。

c.表示行為的錯誤。指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為該意思表示。表示行為錯誤可成為撤銷之理由。

d.傳達錯誤。指由于傳達人或者傳遞機關的錯誤而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發(fā)生的錯誤。傳達錯誤屬于表示行為的錯誤。傳達錯誤是傳送人或者傳遞機關無意識的錯誤傳送,如果傳達人或者傳遞機關有故意,則不為傳達錯誤。傳達人或者傳遞機關在傳送過程中發(fā)生的錯誤,在性質(zhì)上視為表意人的錯誤。

e.受領人錯誤。指受領人受錯誤理解的影響而作出的意思表示。在受領人受錯誤理解的影響而作出意思表示的情況下,受領人可撤銷自己的意思表示。

《民法總則》并未直接規(guī)定錯誤,而是規(guī)定了重大誤解。重大誤解包含錯誤和誤解兩個概念,包括表意人的認識和表達錯誤、相對人的理解和表達錯誤,以及表意人的錯誤陳述(非欺詐)等情形。在司法實踐中是指,行為人因對行為的性質(zhì)、對方當事人、標的物的品種、質(zhì)量、規(guī)格和數(shù)量等的錯誤認識,使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可以認定為重大誤解。

對于重大誤解的效力,當事人可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在當事人未予撤銷以前,其意思表示有效。

6.意思表示的不自由

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是指由于他人的不當干涉,使意思表示存有瑕疵。依《民法總則》規(guī)定,意思表示不自由有欺詐、脅迫兩種情況。

(1)欺詐

欺詐,是指當事人一方故意編造虛假情況或者隱瞞真實情況,使對方陷入錯誤而為違背自己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

欺詐的構成要件有:

a.須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欺詐既為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作用為必要,欺詐行為之情形有三:捏造虛偽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

b.欺詐人必須有欺詐的故意。即行為人須有使對方受欺詐而陷入錯誤,并因此為意思表示的目的。

c.須表意人因相對人的欺詐而陷于錯誤。

d.須對方因陷于錯誤而為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的因果關系可分為兩種情況:無此錯誤,則根本不為意思表示;無此錯誤,則不以此條件為意思表示。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第三人欺詐構成欺詐的條件除符合欺詐的上述構成要件外還要求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

(2)脅迫

脅迫包括威脅和強迫。威脅是指行為人一方以未來的不法損害相恐嚇,使對方陷入恐懼,并因此作出有違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強迫是指行為人一方以現(xiàn)時的身體強制,使對方處于無法反抗的境地而作出有違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

脅迫的構成要件有:

a.須脅迫人有脅迫的行為。脅迫行為既可以直接對相對人實施,也可對其親友實施;脅迫的對象不僅包括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及自由,也包括人的名譽、榮譽、隱私及財產(chǎn)。

b.脅迫人須有脅迫的故意。脅迫故意,是指脅迫人有通過脅迫行為而使表意人產(chǎn)生恐懼,并因此而為意思表示的故意。

c.脅迫行為應具有違法性。其情形有三:目的違法,手段亦違法;目的合法,手段違法;手段合法,目的違法。

d.須相對人受脅迫而陷入恐懼狀態(tài)。

e.須相對人受脅迫而為意思表示,即表意人陷入恐懼或者無法反抗的境地,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

第三人脅迫也構成脅迫,第三人的脅迫視為行為人的脅迫。

三、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

1.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指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的客觀情況。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要件可分為一般成立要件和特別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一切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通說認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有:當事人;意思表示;標的,是指行為的內(nèi)容,即行為人通過其行為所要達到的效果。

(2)特別成立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別成立要件,是指成立某一具體的民事法律行為,除須具備一般條件外,還須具備的其他特殊事實要素。

2.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是指已經(jīng)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

(1)民事法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關系

聯(lián)系。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為生效的前提。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即在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即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少數(shù)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即一項民事法律行為已經(jīng)成立,但卻無效或尚未生效。

區(qū)別:

a.著眼點不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著眼于行為因符合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著眼于成立的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條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

b.判斷標準和構成要件不同。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者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則包括行為能力規(guī)則、意思表示自愿真實規(guī)則、行為內(nèi)容不違反法律原則等。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著眼于表意行為的事實構成,此類規(guī)則的判斷不依賴于當事人后來的意志;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卻著眼于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

c.發(fā)生的時間不同。民事法律行為具備法定構成要素即為成立,自具備法定有效要件時生效。

d.效力不同。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即生效的,當事人應受效果意思的約束,所負擔的義務主要是約定義務,可能產(chǎn)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違約責任;民事法律行為成立后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銷或者在成立之后未生效之前,當事人所負擔的主要義務是法定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所產(chǎn)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締約過錯責任。

(2)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

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包括實質(zhì)要件和形式要件。

實質(zhì)要件

a.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b.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行為人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作出符合其意志的表示行為。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行為人的意思表示須是自愿的,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得強迫行為人實施或者不實施某一民事行為;行為人的意思表示須是真實的,即行為人的主觀意愿和外在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c.不違反法律、行政性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規(guī)范依其適用可分為強制性規(guī)范和任意性規(guī)范,強制性規(guī)范要求行為人遵守,行為人不得依自由意思排除適用;任意性規(guī)范,行為人可排除適用。民事法律行為不得違反公序良俗,公序包含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良俗是指社會善良風俗。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還應具有可能性和確定性。可能,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可能實現(xiàn)。內(nèi)容不可能實現(xiàn)的稱為標的不能,標的不能的,民事法律行為不產(chǎn)生效力。標的不能又可分為:事實不能與法律不能、自始不能與嗣后不能、客觀不能與主觀不能、全部不能與部分不能。確定,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內(nèi)容自始確定,或者能夠確定。標的不確定的行為,屬于無效的行為。

形式要件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只要具備實質(zhì)要件就發(fā)生法律效力,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民事法律行為還須具備形式要件才發(fā)生效力。

四、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與附期限

1.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1)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在行為中附上一定的條件,并且把該條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作為確定行為人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發(fā)生法律效力,或者失去法律效力的根據(jù)的行為。

不得附條件的行為有:妨礙相對人利益的。這主要是指形成權的行使。違背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社會公德的,主要包括結婚、離婚、收養(yǎng)或者終止收養(yǎng)、接受繼承或者拋棄繼承以及票據(jù)行為等。

(2)民事法律行為所附條件的特點

民事法律行為所附的條件,是指決定行為的效力發(fā)生或者消滅的特定事實,它既可以是自然現(xiàn)象、事件,也可以是人的行為,但是它應當具備下列特點應是將來發(fā)生的事實;應是發(fā)生與否不確定的事實;應是由行為人約定的事實;應是合法的事實。

(3)條件的分類

延緩條件與解除條件

按照所附條件對民事法律行為效力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將其劃分為:

a.延緩條件,又稱停止條件,指民事法律行為中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要在所附條件成就時才能發(fā)生法律效力。附延緩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條件成就之前已經(jīng)成立,但效力處于停止狀態(tài)。延緩條件的作用,是推遲行為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發(fā)生法律效力。

b.解除條件,又稱消滅條件,指民事法律行為中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在所附條件成就時失去法律效力。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條件成就以前,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當事人已經(jīng)開始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當條件成就時,權利和義務則失去法律效力。解除條件的作用,是使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失去法律效力。

肯定條件與否定條件

以某種客觀事實的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為標準,所附條件可分為肯定條件和否定條件。

a.肯定條件又稱積極條件,指以發(fā)生某種客觀事實為其條件的內(nèi)容??隙l件又可分為肯定的延緩條件和肯定的解除條件。肯定條件以一定客觀事實的發(fā)生為條件成就,而以所附事實不發(fā)生為條件不成就。

b.否定條件又稱消極條件,指以不發(fā)生某種事實為條件的內(nèi)容。否定條件與肯定條件相反,它以一定事實的不發(fā)生為條件成就,而以一定事實的發(fā)生為條件不成就。它又可以分為否定的延緩條件和否定的解除條件。

(4)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條件成就,指構成條件內(nèi)容的事實已經(jīng)實現(xiàn)。對于積極條件,以條件事實的發(fā)生為條件成就;對于消極條件,以條件事實的不發(fā)生為條件成就。

條件不成就,指構成條件內(nèi)容的事實確定的不實現(xiàn)。對于積極條件,以該事實的不發(fā)生為條件不成就;對于消極條件,以該事實的發(fā)生為條件不成就。

條件成就或者不成就的擬制。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shù)刈柚箺l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shù)卮俪蓷l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擬制的構成要件有:

a.阻止條件成就或者不成就的人,須為因條件成就或者不成就而受利益的當事人。

b.此當事人須以不正當行為阻止條件的成就或者促成條件成就。以誠實信用原則來衡量是否為不正當。

條件成就時的效力。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其效力因條件而受限制。條件成就后,民事法律行為當然發(fā)生效力,不需再有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或者其他行為。此時又可分為兩種情形:

a.非要式行為。條件一旦成就,直接發(fā)生法律效力。

b.要式行為。如轉讓有限責任公司的股份,須經(jīng)其他股東同意才發(fā)生法律效力,僅僅條件成就并不直接發(fā)生法律效力。

條件不成就時的效力。附延緩條件的行為,條件不成就時,該行為視為不存在;附解除條件的行為,條件不成就時,該行為視為不再附有條件,其原有效力維持。

延緩條件成就與否未確定前的效力。相對人在延緩條件成就與否未確定前,應有因條件成就而取得權利或者利益的希望。這種希望或者可能性,在學理上稱為期待權。期待權雖不確定,但有實現(xiàn)的可能,因此,法律應予保護。

2.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

(1)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約定一定期限,并把該期限的到來作為行為人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發(fā)生、變更、消滅的前提的民事法律行為。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可分為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和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至時民事法律行為生效,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期限屆滿時民事法律行為失效。

期限和條件的相同之處在于:兩者都是對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某種限制,都是期待中的未來事實。不同之處在于:期限是將來一定能到來的;而條件則屬將來是否發(fā)生不確定的事實。

(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類型

延緩期限與終止期限

根據(jù)所附的期限對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所起的作用不同,所附期限可以分為延緩期限和終止期限。

a.附延緩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指行為雖然已經(jīng)成立,但在所附期限到來之前不發(fā)生效力,待到期限屆至時,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才開始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延緩期限又稱為始期(開始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期限)。

b.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指在約定的期限到來時,該行為所確定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法律效力消滅的民事法律行為。附終止期限的行為在所附期限到來之前,當事人已經(jīng)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這種法律效力一直延續(xù)到所附的期限屆滿時終止。

確定期限與不確定期限

根據(jù)所附期限是否確定,可以分為確定期限和不確定期限。

a.確定期限,指期限事實的發(fā)生時期也已確定。

b.不確定期限,指期限事實的發(fā)生雖已確定,但其發(fā)生時期不確定。

(3)附期限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期限到來時的效力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到來時生效或者終止。附延緩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期限到來時,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效力;附終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期限到來時,民事法律行為效力消滅。

期限到來前的效力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期限到來前效力如何,我國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通說認為,其效力與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條件未成就時效力相同,即相對人享有期待權。

五、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1.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無效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自始、當然、確定不發(fā)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的民事法律行為。

(1)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含義

自始無效。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從行為開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這與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區(qū)分開來,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在被撤銷之前是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只是從被撤銷之日起,該民事法律行為溯及到行為開始之日歸于無效。

當然無效。當然無效是指民事法律行為存在無效的因素,超出了意思自治的界限,或者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或者違背公序良俗原則。不論當事人是否提出主張,是否知道無效的情況,也不論是否經(jīng)過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的確認,該民事法律行為都是無效的。

確定無效。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從開始時就沒有效力,以后任何事實都不能使之有效。這與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區(qū)別開來,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可隨著權利人的事后追認而使之有效。

(2)全部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和部分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部分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法律行為的一部分內(nèi)容不具備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時,該部分民事法律行為不具有效力,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具有效力。

(3)絕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和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絕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這種行為屬于當然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利害關系人可依法主張無效,法院也可依職權主動審查、宣告其無效。

相對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行為內(nèi)容侵害特定第三人利益時,應由該特定第三人主張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2.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分類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為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民事法律行為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務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純獲利益的行為,如接受報酬、贈與獎勵,不應認定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認定為事實行為,并以該事實行為而取得權利。

(2)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見通謀虛偽的意思表示)

(3)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該強制性規(guī)定不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guī)為依據(jù),不得以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為依據(jù)。

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guī)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是否當然無效,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

a.法律明確規(guī)定為無效的,應為無效。

b.法律未明確規(guī)定為無效,應區(qū)分該強制性規(guī)范的性質(zhì):如屬管理性規(guī)范,則不能當然認為該行為無效;如屬違反效力性規(guī)范,則應認定其無效。

(4)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第153條第2款規(guī)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對于違反公序良俗的認定:a.應基于基本權利;b.應基于本國標準;c.應基于行為當時。

參照國外相關判例,違背公序良俗通常包括下列類型:a.危害國家公序的行為,如身份證買賣契約;b.危害家庭關系的行為,如約定斷絕親子關系的協(xié)議;c.違反性道德的行為;d.射幸行為,如賭博協(xié)議;e.違反人權和人格尊重的行為;f.限制經(jīng)濟自由的行為,如對普通員工的競業(yè)禁止條款;g.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如拍賣中的圍標契約;h.違反消費者保護的行為;i.違反勞動者保護的行為;j.市場失靈時的囤積居奇行為。

(5)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這類民事法律行為,是指行為人雙方為牟取不正當利益,互相勾結串通而實施的有損于他人合法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惡意串通行為的構成要件是:

當事人雙方在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有損害他人合法利益的故意。

行為人雙方在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有串通一氣、互相勾結的行為,若無這種勾結、串通,民事法律行為將不可能實施或者以另外的內(nèi)容實施。

該民事法律行為履行的結果損害他人的利益。

3.民事法律行為被確認無效的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為被確認無效以后,依照《民法總則》及有關法律規(guī)定,會發(fā)生以下法律后果:

(1)返還財產(chǎn)

民事法律行為被確認無效,當事人因民事法律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返還給對方。如果一方取得,取得方應返還給對方;如果雙方取得,則雙方返還。

返還財產(chǎn)的范圍以全部返還為原則。對方給付的財產(chǎn),無論返還時是否存在,原則上返還義務人必須按原數(shù)或原價返還。區(qū)分以下幾種情況:

a.如果原物存在,應以原物返還,否則應作價償還。

b.如果原物有損壞,應予修復后返還,或者付給相當?shù)难a償。

c.如果已經(jīng)出租,還應當返還已取得的租金。

d.如果對方給付的是金錢,除了返還本金外,還應按銀行利率支付利息。

e.如果對方給付的是勞務、無形財產(chǎn)或者其他不能返還的利益,則應折算為一定的金錢予以償還。

(2)賠償損失

民事法律行為被確認無效后,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賠償對方的損失;雙方有過錯的,則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反之,雖然有損失,但是對方?jīng)]有過錯,不能夠請求賠償。

六、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1.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已經(jīng)成立生效,因為意思表示不真實或者其他法定原因,行為人有撤銷權的民事法律行為。撤銷權人如行使撤銷權,則行為經(jīng)撤銷其效力溯及成立時無效;如果撤銷權人在法定期限內(nèi)未行使撤銷權,該民事法律行為原來的效力不變,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繼續(xù)。

2.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種類

(1)因重大誤解的民事法律行為。

(2)因顯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為。

顯失公平是指一方利用對方處于危困狀態(tài)、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民事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稱的情形。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包括:

客觀要件,指給付與對待給付明顯不相稱。顯失公平僅適用于財產(chǎn)行為,不適用于身份行為。合法的和符合交易習慣的投機性財產(chǎn)行為不適用顯失公平。

主觀要件,要求一方當事人利用對方處于急迫情勢、沒有經(jīng)驗、缺乏判斷能力或者意志薄弱等情事。

a.利用對方處于急迫情勢,是指為獲取暴利利用對方的窘境,至于交易的提議是否由暴利獲得者提出,并不重要。利用對方處于急迫情勢,不僅要求獲得暴利者明知所約定的給付明顯不合理,而且要求暴利獲得者明知對方處于窘境。

b.利用對方?jīng)]有經(jīng)驗,是指利用對方?jīng)]有經(jīng)驗或者缺少生活及交易經(jīng)驗。利用對方?jīng)]有經(jīng)驗,要求獲得暴利者明知對方?jīng)]有經(jīng)驗或者缺少生活及交易經(jīng)驗。

c.利用對方缺乏判斷能力,不應包含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缺乏判斷能力之情形,應根據(jù)民事法律行為所涉及的專業(yè)復雜程度、市場風險程度及表意人的經(jīng)歷等方面予以認定。

d.利用對方意志薄弱或者控制力薄弱,是指暴利獲得者明知對方意志薄弱或者控制力薄弱而獲取暴利的行為。

《民法總則》未將顯失公平認定為無效行為,而認定為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

(3)受欺詐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而實施的行為是無效行為。

(4)受脅迫而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實施的行為是可撤銷民事法律行為。

3.撤銷權的享有和行使

(1)撤銷權是權利人以其單方的意思表示撤銷已經(jīng)成立的行為的權利。撤銷權在性質(zhì)上屬于形成權??沙蜂N行為的撤銷權由行為成立時的受害人享有。在欺詐、脅迫的情況下,由被欺詐人、被脅迫人享有。在重大誤解的情況下,由行為人享有。

(2)依照《民法總則》和《合同法》的規(guī)定,撤銷權應采用訴訟或仲裁方式。依據(jù)《婚姻法》的規(guī)定,受脅迫的婚姻當事人一方可向婚姻登記機關或法院行使婚姻撤銷權。

(3)依照《民法總則》第152條的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nèi)、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

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l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

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fā)生之日起5年內(nèi)沒有行使撤銷權的。

(4)撤銷權的行使對善意第三人不發(fā)生效力

七、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

1.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與特征

(1)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又稱不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已經(jīng)成立但效力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特征有: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處于懸而未決的不確定狀態(tài)之中,既非有效,亦非無效。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確定,取決于享有形成權的第三人是否追認或者是否形成了其他法定條件,其結果可能變?yōu)橛行У拿袷路尚袨椋部赡茏優(yōu)闊o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確定為有效的,其效力溯及于行為成立時;確定為無效的,自始無效。

(2)四種類型:欠缺民事行為能力的行為;無權處分的行為;無權代理(狹義的無權代理)的行為;自己代理和雙方代理的行為。

2.欠缺民事行為能力的行為

自然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如果自然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時,欠缺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其法定代理人有權追認。

(1)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權

追認權的性質(zhì):a.追認權是形成權;b.追認行為是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c.追認是輔助性行為,其作用在于補足相關行為所欠缺的有效要件。

追認的主體。通常為法定代理人。限制行為能力人在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時,可以追認其所訂立的合同(限制行為能力人在具有完全行為能力時自己追認,不屬于輔助性民事法律行為)。

追認的方式。在相對人催告以前,法定代理人追認的意思可以向限制行為能力人或者相對人表示,追認的意思表示自到達相對人時發(fā)生追認的效力。追認的意思表示到達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發(fā)生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效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將該同意的表示向相對人為之,則發(fā)生追認的效力。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nèi)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睂ο拗泼袷滦袨槟芰θ怂喓贤淖氛J,法定代理人應采用明示方式。法定代理人已實際履行該合同或者為該合同的履行做了準備工作,應推定法定代理人予以追認。

追認的效力。效力未定民事法律行為經(jīng)追認后,自始有效;追認權人拒絕追認,該行為自始無效。

(2)相對人的催告權與撤銷權

相對人的催告權。相對人有權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個月內(nèi)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于催告期滿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相對人的撤銷權。指相對人撤銷其意思表示的權利。相對人撤銷其意思表示,應向法定代理人表示。相對人撤銷其意思表示后,效力未定民事法律行為自始無效。

相對人撤銷權行使的條件是:

a.應在法定代理人追認之前行使,追認以后,不得撤銷。

b.相對人須為善意。善意是指相對人行為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對方為行為能力欠缺人。

c.應采用明示的方式。

3.無權處分的行為

(1)無權處分行為的概念與特征

無權處分行為,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的財產(chǎn),以引起財產(chǎn)權利變動為目的的行為。其特征有:

權利人無處分權而處分他人的財產(chǎn)。

無權處分人所為的處分行為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的,如果以他人的名義處分則屬于“無權代理”。

(2)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

無權處分本是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chǎn)權的侵害,不應發(fā)生效力。為了尊重權利人的意思和維護取得權利人的利益,法律規(guī)定了確定效力的條件。無權處分行為的效力有三種:

無權處分行為經(jīng)權利人追認的,自始發(fā)生效力。

處分后取得權利的,自始發(fā)生效力。

對無權處分行為權利人不追認,處分后也沒有取得處分權的,自始對權利人不發(fā)生效力。但在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的關系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shù)?,人民法院應予支持?/p>

4.無權處分在物權法上的效力

《物權法》第106條對無處分權人轉讓他人物權的效力作了規(guī)定,其基本內(nèi)容是規(guī)定善意取得的有效要件。善意取得在性質(zhì)上是無權處分的特別規(guī)定。

5.無權處分與侵權責任的關系

如果無權處分符合侵權責任的要件,雖然其處分經(jīng)權利人追認而發(fā)生效力,并不免除處分人的賠償責任,權利人仍有賠償損失請求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南市| 临邑县| 定南县| 广元市| 大安市| 福贡县| 刚察县| 大厂| 南阳市| 武义县| 阿鲁科尔沁旗| 寿光市| 平远县| 塘沽区| 年辖:市辖区| 堆龙德庆县| 乃东县| 神农架林区| 江门市| 夹江县| 友谊县| 彰化县| 贞丰县| 萨迦县| 阿拉善盟| 报价| 栾城县| 禹城市| 贵南县| 高淳县| 印江| 湘潭县| 大化| 莆田市| 水城县| 崇信县| 中宁县| 南宫市| 通江县| 横峰县| 东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