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4字
- 2021-05-21 18:03:30
第三分編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
第七章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7.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概述
1.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概念與特征
(1)民事法律關系客體,又稱民事權利客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
(2)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特點
①利益性。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指能夠滿足人們利益需要的載體。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既包括物質利益,也包括非物質利益。
②客觀性。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存在于主體之外的,是不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客觀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不能成為法律關系客體。
2.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
(1)物。物權是對物直接支配的權利。物權關系的客體是各種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
(2)行為。債權是請求特定人為一定給付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體現為財產利益,所以,債務人的作為和不作為是債權的客體。
(3)智力成果。知識產權是對智力成果享有的權利,智力成果是知識產權的客體。
(4)有價證券。有價證券通常為權利憑證,它既可以成為物權的客體,又可以成為債權的客體。
(5)權利。權利是否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多有爭議。通說認為,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權利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6)非物質利益。人身權的客體為非物質利益,又稱精神利益。
(7)數據、網絡虛擬財產。虛擬財產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新的財產形態,具有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功能。虛擬財產既具有一般財產的基本屬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
(8)自然人的個人信息。自然人的個人信息為個人信息權的客體。
二、物
1.物的概念與特征
(1)民法上的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質客體。
(2)物的特征:
①物存在于人身之外。
②物能滿足人們的社會需要,包括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
③物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者支配。
④物一般指有體物。
⑤物須有獨立性。
2.物的法律意義
物在民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絕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物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民事法律關系的有效與否,法律關系有效與否,除了看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之外,還要看法律關系的標的物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此外,物在程序法上也有意義,在某些情況下關系到案件的管轄。
3.物的分類
(1)動產與不動產
以物是否能移動并且移動是否損害其價值為標準,可將物分為動產和不動產。
①動產,指能夠移動而不損害其價值或用途的物。此外,在法律上各種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在性質上也應認定為動產。某些物在性質上能夠移動,但因價值較高,且在交易習慣上轉讓程序較為慎重,在法律上亦具有不動產的某些特征,在學理上稱為“準不動產”。
②不動產,指不能移動或者移動會損害其用途或者價值的物。不動產主要指土地及土地上的定著物。
a.土地。指一定范圍的地球表面,以及地面上空及地下。
b.地上定著物。定著物是指持續密切依附于土地,不易移動,按交易慣例非為土地的構成部分,而有獨立使用價值的物。最主要的定著物是指房屋及其他建筑物。依附于土地但在性質上成為土地一部分的財產,僅為臨時或者非密切依附于土地的建筑均,都不是定著物。
定著物成為不動產須具備兩個條件:持續附著于土地,使其移動會損害價值或者功能;具有獨立的經濟目的,以致不被認為是土地的一部分。
③區分意義
a.物權變動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動產物權變動一般以登記為生效要件;而對于動產物權的變動,則一般以物的交付為要件。
b.物權類型不同。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等用益物權以不動產為限;而動產質權、留置權以動產為限。
c.訴訟管轄方面的不同。因不動產發生的民事糾紛,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專屬管轄;而動產的訴訟管轄則比較靈活。
(2)流通物與限制流通物
根據物的流通性,物可以分為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又稱融通物和限制融通物。
①流通物,指法律允許民事主體之間依法定程序自由流轉的物。
②限制流通物,指法律對其流轉給予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者禁止自由流轉的物。
在我國,限制流通物主要有:
a.專屬國家所有的財產,如礦藏、水流、海域、無線電頻譜資源等。民事主體對這類國家專有財產的使用,必須依法取得相應的用益物權。
b.非專屬國家所有的財產,在流通中給予一定限制。
(3)特定物與種類物
根據物是否具有獨立的特征或者是否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可將物分為特定物與種類物。
①特定物是指自身具有獨立的特征,或者被權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包括在特定條件下獨一無二的物和從一類物中根據民事主體的意志指定而特定化的物。
②種類物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能以品種、規格、質量或者度量衡加以確定的物。
③區分的法律意義
a.有些法律關系只能以特定物為標的物;而有些法律關系的標的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
b.物意外滅失的法律后果不同。特定物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故而可以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而只能請求賠償損失;種類物如在交付前意外滅失的,由于其具有可替代性,故而不能免除義務人的交付義務,可責令義務人以同種類的物為交付。
(4)主物與從物(見從物)
(5)原物與孳息(見孳息)
(6)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依照物能否分割,以及分割是否損害其用途及價值的特點,物可分為可分物與不可分物。
①可分物是指可以分割并且不因分割而損害其用途及價值的物。
②不可分物是指按照物的性質不能分割,或者分割將損害其用途及價值的物。
③可分物與不可分物區分意義
a.便于共有財產的分割
數人共有一物,若物為可分物,則財產分割時可以采取實物分割的方法;若物為不可分物,則只能采取變價分割或者作價補償其他共有人的方法。
b.便于明確多數人之債的債權債務
多數人之債中,若其標的物為可分物,則數人可共享按份債權或者共擔按份債務;若標的物為不可分物,則數人之債權為不可分債權,而其債務為不可分債務。
(7)消耗物與非消耗物
根據物經使用后的形態變化性,物可分為消耗物和非消耗物,又稱消費物與不消費物。
①消耗物是指一次使用就歸于消滅或者改變原有形態和性質的物。
②非消耗物是指可以長期多次使用,并不會改變其形態和性質的物。
③區分意義
消耗物不能作為轉移物的使用權的債的標的物,只能作為消費借貸或者轉移所有權等債的標的物;非消耗物可以成為轉移使用權的債的標的物。
(8)有主物與無主物
根據物在一定時期內是否有所有人,可將其劃分為有主物與無主物。
①有主物是指所有人明確的物;無主物是指沒有所有人的物。
②區分有主物與無主物的法律意義
a.對于無主物,當事人可依先占取得所有權;而對于有主物,不存在先占取得所有權的問題。
b.確定無主物的歸屬。無主物所有權的取得,各國民法有不同的規定。根據《物權法》規定,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依《繼承法》規定,無人繼承又無人受遺贈的遺產,歸國家所有,但死者生前是集體所有制組織成員的,歸所在集體所有制組織所有。
(9)單一物、合成物與集合物
根據物是由一個還是多個獨立物構成,可將其劃分為單一物、合成物與集合物。
①單一物是獨立成一體的物。
②合成物是指由數個單一物構成的物。數個單一物合成為一體,在法律上或者觀念上視為一物的,為合成物。
③集合物是指由多個單一物或合成物聚合而成的,在法律或者交易觀念上視為一物的物的總體。
④分類的法律意義
無論是哪種物,作為權利的客體時,在法律和觀念上都是一個完整的物。具體而言,在作為物權客體時,單一物、合成物與集合物有同一的法律性質,只能對物的整體設定一個所有權或者相容的數個他物權,或者另行設定他物權;在作為交易客體時,不得隨意變更物的組合狀況,否則將構成債的不履行。
4.從物
(1)從物是相對于主物而言的。根據兩個物在物理上相互獨立,而在經濟用途上又相互聯系的關系,把物劃分為主物與從物。
在必須結合使用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兩個獨立的物中,起主要效用的為主物;在兩個獨立物結合使用中處于附屬地位,起輔助和配合作用的物是從物。
(2)從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①從物之使用目的須具有永久性。
②從物與主物同屬于一人。
③從物須具有獨立性,不為主物的部分。
④須交易上視為從物。
(3)從物的法律意義
在法律沒有相反規定或者當事人沒有相反約定時;
①從物的所有權屬于主物的所有人,對此主物所有人無證明義務;
②主物的所有權轉移,從物的所有權轉移;
③擔保物權的效力及于從物;
④解除主物合同的效力及于從物合同,但解除從物合同的效力不能及于主物合同。
5.孳息
(1)孳息是指因物或者權益而生的收益。廣義的孳息還有用益的意思,除通常所稱的孳息外,還包括因物的使用或者權利的行使而獲得的一切利益。孳息的對稱是原物。原物是指依照法律規定或者依其自然性質產生新物的物。
(2)分類
孳息可分為:
①天然孳息,即依照物的自然性質而產生的收益物,又稱直接孳息;
②法定孳息,即依照法律規定產生的收益物,又稱間接孳息。
(3)孳息的法律意義
孳息的法律意義在于確定孳息收取權。依《物權法》第116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合同法》第163條規定,標的物在交付之前產生的孳息,歸出賣人所有,交付之后產生的孳息,歸買受人所有。《擔保法》第68條規定,質權人有權收取質物所生的孳息,但另有約定的除外。
6.貨幣
(1)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屬于民法上的種類物。作為種類物,貨幣具有很高的替代性。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2)特點
①貨幣占有權與所有權合二為一,貨幣的占有人視為貨幣所有人。
②貨幣所有權的轉移以交付為要件,即使在借款合同中,轉移的也是貨幣所有權,而非貨幣的使用權。無行為能力人交付的貨幣也發生所有權的轉移。
③貨幣不發生返還請求權與占有回復訴權問題,僅能基于合同關系、不當得利或者侵權行為提出相應的請求。其特殊之處是由貨幣的流通手段決定的。
三、有價證券
1.有價證券的概念與法律特征
(1)證券為彰顯某種權利的憑證。證券可分為有價證券和無價證券。
①有價證券是指設定并證明持券人有權取得一定財產權利的書面憑證。證券法中所指的證券,是指有價證券,主要包括股票、公司債券和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債券,通說認為還應包括票據。
②無價證券是不具有交換價值的證券。無價證券由政府職能部門簽發,無價證券雖不具有交換價值,即禁止買賣,但卻具有使用價值,即彰顯持票人具有憑票購物的權利。
(2)特征
①有價證券與證券上所記載的財產權利不能分離。
②有價證券的債務人是特定的,即證券的權利人只能向證券上記載的債務人請求實現債權;有價證券的債權人則可因證券的轉讓而發生變更,持券人的合法更換不影響債務人對債務的履行。
③有價證券的債務人的支付是單方義務,債務人不得請求權利人支付相應對價。
2.有價證券的分類
(1)依有價證券所設定的財產權利的性質不同所作的分類
①設定一定股份權利的有價證券,如股票。
②設定一定物權的有價證券,如提單、倉單。
③設定一定債權的有價證券,如債券、匯票、本票、支票等。
(2)依有價證券記載權利人的方式不同所作的分類
①記名有價證券,是指在證券上記載著證券的權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的有價證券。
②無記名有價證券,是指在證券上沒有記載該證券權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的有價證券。
③指示有價證券,是指在證券上指明第一個權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的有價證券。
(3)依有價證券指定的權利標的是金錢或者物品或者服務所作的分類
①金錢證券,是指權利標的是金錢的證券。
②物品證券,是指權利標的為物品的證券。
③服務證券,是指以一定的服務或者文體、藝術欣賞為內容的證券。
(4)依有價證券的給付人為標準所作的分類
①自付證券,是指證券簽發人自己為給付的證券。
②委托證券,是指委托他人為給付的證券。
3.有價證券的幾種主要類型
(1)票據
票據是由出票人依法簽發的,約定由自己或者委托他人于約定時間無條件支付確定金額給持票人或者收款人的有價證券。依照票據法規定,票據可分為匯票、本票、支票。
①匯票,是指出票人簽發的,委托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匯票有銀行匯票與商業匯票之分。
②本票,是指出票人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本票主要是銀行本票。
③支票,是指出票人簽發的,委托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在我國,支票又分現金支票、轉賬支票和定額支票三種。
(2)債券
債券是國家或者企業依法發行的,約定于到期時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它可以分為公債券和企業債券。
①公債券是國家發行的債券,不能當作貨幣使用,但可以自由買賣,可以在銀行兌現和質押,也可以贈與和繼承。
②企業債券是企業發行的債券,可以轉讓、設定質權和繼承。
(3)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依法發行的表明股東權利的有價證券。它是公司股份采取的形式,是股東所持股份的憑證。
(4)提單
提單是指用來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既是貨物運輸合同成立的證書,也是承運貨物的物權憑證。
四、智力成果
1.智力成果的概念與法律特征
(1)智力成果又稱知識產品,是指人們通過創造性智力勞動創造的,具有一定表現形式的成果。它是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科學發現、商標以及其他創造性勞動成果的統稱。
(2)特征
①創造性。指以前未曾出現過的智力勞動成果,具有創新和突破的特點。人類的智力成果雖具有繼承性,但智力成果要成為權利標的應具有創造性。各項具體的智力成果要求的創造性不同。一般而言,對創造性的要求從高到低依次為專利發明、著作成果、商標標記。
②非物質性。智力成果是一種非物質化的知識形態的勞動產品。人們對其占有不是具體實在的控制,而是表現為認識和利用,但智力成果總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
③公開性。權利主體在對其智力成果取得專有權或者專用權前應將該成果向社會公開(商業秘密除外)。
2.智力成果的幾種主要類型
(1)作品
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加以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
①條件:
a.作品必須具有特定的思想內容,即作品必須表達一定的思想、構思、感情、事實、人物形象等內容。
b.作品必須具備客觀表現形式。
②特征:
a.具有獨創性。
b.可復制性。
c.具有經濟上的利用價值。
(2)發明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發明是專利權的客體之一。其實質性要件為:
①新穎性,是指該發明不屬于現有技術;也沒有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就同樣的發明在申請日以前向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提出過申請,并記載在申請日以后公布的專利申請文件或者公告的專利文件中。
②創造性,是指同申請日以前已有的技術相比,該發明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
③實用性,是指該發明能夠制造或者使用,并產生積極效果。
(3)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及其組合所提出的適用于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俗稱“小發明”。實用新型不包括方法發明。實用新型是專利權的客體之一。
對實用新型授予專利權的實質要件包括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其新穎性要求和實用性要求與發明的新穎性、實用性要求相同;但其創造性要求為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比發明的創造性要求為低。
(4)外觀設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且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
其特征為:
①必須與產品有關,二者具有不可分性。
②以產品的形狀、圖案、色彩或者其組合為內容。
③富有美感。
④適于工業上應用。
(5)科學發現
科學發現是指闡明客觀物質世界的現象、特性或者規律而提出的一種新認識。現象是指事物本質的表現或者顯露;特性是事物差別的質量特征;規律是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
取得發現權的條件為:
①必須是闡明自然現象、特性或者規律的科學研究成果;
②這種成果有重大意義,能使科技發展發生變化。
(6)商標
商標是指以顯著的文字、圖形或兩者的組合,并置于商品表面或者商品包裝上的標識。其特征為:
①合法性,商標的設計和使用應符合法律的規定。
②顯著性,商標的設計應具有獨特的構思,以使其具有顯著的特點。
③表現性,商標應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商標是商標權的客體。
(7)地理標志
地理標志又稱地理標記、地理標識,是指表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記。地理標志是地理標志權的客體。其特征為:
①是一種指示性標記,標示著特定的地域、地區或地點。
②其與商品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相關聯。
③依附于特定地理區域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
(8)商業秘密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2017年修訂)第9條的規定,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為商業秘密權的客體。其特征為:
①具有秘密性,即信息不為公眾所知。
②具有價值性,即該信息能為權利人帶來利益。
③保密性,即商業秘密持有人對其技術信息以及經營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
(9)集成電路布圖設計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是指集成電路中多個元件,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有源元件和其他部分或者全部集成電路互聯的三維配置,或者是為集成電路制造而準備的這樣的三維配置,即確定用以制造集成電路的電子元件在一個傳導材料中的幾何圖形排列和連接的布局設計。
受保護的集成電路布圖的設計要求有:①它是設計人獨立創作的,具有獨到之處;②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不同于以往的布圖設計。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是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的客體。
(10)植物新物種
植物新品種是指經過人工培育的或者對發現的野生植物加以開發,具備新穎性、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并有適當命名的植物品種。植物新品種是植物新品種權的客體。其特征有:
①新穎性,指在申請日之前,申請品種權的植物新品種的繁殖材料未被銷售等。
②特異性,指植物新品種應明顯區別于申請日前已知的植物品種。
③一致性,指植物新品種經過繁殖除可以預見的變異外,其相關的特征或特性一致。
④穩定性,指新品種經過反復繁殖后,其相關的特征或特性保持不變。
⑤適當命名,指新品種應當具備適當的名稱并與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已知品種的名稱相區別。
五、其他客體
1.權利
權利的利益屬性使其可以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權利成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條件是:
(1)必須是財產權利,人身權利通常不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2)必須是可轉讓的財產權利,不可轉讓的財產權利不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3)必須是法律規定可成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權利。
2.非物質利益
非物質利益又稱人身非物質利益或者精神利益,是物質利益或者財產利益的對稱。非物質利益成為權利客體或者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由其利益屬性決定的。
非物質利益作為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特點是其不可轉讓性,除非法律有明確的例外規定。
3.數據、網絡虛擬財產
(1)一般認為,“虛擬財產是指在網絡游戲中為玩家所擁有的、存儲于網絡服務器上的,以特定電磁記錄為表現形式的無形財產”,通常包括網絡游戲中的武器裝備、QQ幣、QQ號碼、電子郵箱以及網址等。
(2)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型財產,不僅具有一般財產的屬性,如合法性、價值性等,還具有虛擬性、網絡依附性等獨特特征。
①虛擬性與客觀實在性相對應,虛擬財產不具有客觀實在性,只存在于虛擬世界。
②網絡依附性是指虛擬財產的外部表現形式只能在網絡中得到體現。
4.自然人個人信息
《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搜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的個人信息。
(1)我國《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尚未出臺,自然人個人信息的范圍尚未有法律規定。
(2)依據學者觀點和司法實踐,自然人個人信息包括:
①自然人人格身份信息,如姓名、職業、職務、年齡、血型、身高、指紋、病史、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學歷、興趣愛好、專業資格、工作經歷、家庭住址、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等。
②自然人財產信息,如信用卡號碼、電子郵件、QQ賬號、網絡游戲裝備、網店等。
(3)自然人個人信息是自然人個人信息權的客體。自然人個人信息權包含信息決定權、信息查閱權、信息反對權、信息封鎖權、信息刪除權和信息更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