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 論

1.1 復習筆記

一、生理學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1.生理學的定義及其任務

(1)定義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及其正常功能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生理學是生物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在醫學中主要指人體生理學。

(2)任務

研究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正常活動過程和規律,發生機制、條件,相互之間的關系及相互作用原理,機體內外環境中的各種變化對機體結構功能活動的影響,以及機體的適應機制等。

2.生理學和醫學的關系

生理學是醫學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是醫學理論研究的基礎,為醫學提供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時臨床醫學實踐又可以豐富生理學理論,推動生理學的發展。

3.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生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動物實驗可分為急性動物實驗和慢性動物實驗,前者又可分為在體實驗和離體實驗。動物實驗與人體試驗有其各自的特點,詳見表1-1。

表1-1 各類生理學實驗方法及其優、缺點

二、機體的內環境和穩態

1.機體的內環境

(1)體液及其組成

體液是指人體內所含的液體。正常成年人體液占體重的60%,分為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

圖1-1 體液的組成

(2)體液的分隔與相互溝通

人體各部分體液彼此隔開,但又可通過細胞膜或毛細血管壁互相溝通。血漿是人體體液中最活躍的部分。

(3)內環境的概念

內環境與外環境相區別,機體的內環境指細胞在體內直接所處的環境,是細胞實際生活的環境,又稱細胞外液。

2.穩態

(1)穩態的概念

穩態又稱自穩態,是指機體細胞外液的成分(離子成分、營養成分等)、各種理化特性以及體溫和姿勢的維持等能夠通過自身的調節機制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2)穩態特點和生理意義

穩態是細胞生存和發揮功能的基本條件。

穩態是一種動態平衡,若變動超出一定范圍,穩態會受到破壞,可能引起疾病。

穩態的維持是全身各系統和器官共同參與完成的機體自我調節(如神經和體液調節)的結果。

三、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

1.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

(1)神經調節

神經調節是指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反射),對機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所進行的調節,是人體生理功能調節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有規律的適應性反應。

a.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只有反射弧保持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機體才能做出規律性應答。

b.反射可分為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2)體液調節

定義

體液調節是指體內由某些細胞分泌的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代謝產物等)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相應細胞受體,而影響生理功能的一種調節方式。

分類(按作用方式的分類)

表1-2 體液調節的分類

(3)自身調節

自身調節是指細胞、組織和器官依靠自身,而并不依賴于神經或體液,而對對周圍環境變化產生的一種適應性反應。

(4)三種調節方式的特點,詳見表1-3。

表1-3 神經、體液和自身調節的作用方式、特點及在調節中的地位

2.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統

(1)反饋控制系統概念

反饋控制系統是一個閉環控制系統,是指受控部分(各靶細胞、靶器官等)一方面接受控制部分(如中樞神經、內分泌腺)發出的指令來進行活動,另一方面發出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

(2)反饋的分類

反饋有負反饋和正反饋兩種形式。

負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導致控制器調節作用減弱或抑制。體內的絕大多數控制系統都是負反饋方式調節。

正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使控制器調節作用增強。正反饋可激起機體功能活動迅速達到某種特定狀態,完成相應的生理功能。

(3)前饋控制系統

前饋控制發生于受控部分發出反饋信息之前。體內某些監測裝置在受到刺激后預先發出信息至控制器,使其及時做出適應性反應。前饋自動控制的意義在于使機體的反應性調節功能具有預見性,及早做準備并使活動更加準確,減少滯后現象及波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沂南县| 积石山| 甘德县| 安多县| 涟水县| 拜泉县| 西宁市| 石门县| 焦作市| 嘉荫县| 双桥区| 宿迁市| 东兰县| 伊吾县| 寻乌县| 监利县| 自贡市| 松原市| 诏安县| 密云县| 房产| 滨州市| 临邑县| 嵊州市| 大方县| 阿拉善左旗| 龙井市| 射阳县| 陇西县| 巴马| 大埔县| 翁牛特旗| 甘德县| 广宗县| 绥芬河市| 奉节县| 巧家县| 将乐县| 辽阳县|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