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坤榮《宏觀經濟學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188字
- 2021-05-27 11:23:20
3 南京大學919經濟學原理
2015年南京大學919經濟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5分×6=30分)
1.合成謬誤
答:合成謬誤是指把局部是對的認識,僅僅因為對局部來說是對的,便錯誤地推斷該認識對總體而言也是對的。如果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那就犯了“合成謬誤”。在經濟學領域中,整體有時候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合成謬誤是缺乏創造性和缺乏開拓性的表現,會造成重復生產、資源浪費、供求單一。但合成謬誤也是市場自我調節的一種表現,平衡著供求和價格的關系。
2.預期值
答:預期值是指權威媒體或者專家預測這個數據未來的結果,前值與預期值對應,前值是上一次這個數據的結果。根據預測機構不同預期值也會不同,但基本可以代表數據發布前市場的預期。作比較的一般是拿現值跟預期值比較的,現值比預期值好的,就利好,反之則相反。前值跟預期值沒有必然的聯系,對預期值有參考作用。
3.準地租
答:準租金是對供給量暫時固定的生產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產要素的收益。一般來說,準地租是某些質量較高的生產要素,在短期內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所產生的一種超額收入。這種收入是由于產品價格超過彌補其可變平均成本的余額而產生的,因而使用這些要素所獲取的報酬相當于地租,具有地租的性質,被稱為準地租。從長期看,這些要素的供給發生變化,這時要素報酬由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變化共同決定,準地租也就不存在了。準租金可以用廠商的短期成本曲線來加以分析,如圖1所示。其中MC、AC、AVC分別表示廠商的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假定產品價格為P0,則廠商將生產Q0。這時的可變總成本為面積OGBQ0,它代表了廠商對為生產Q0所需的可變生產要素量而必須作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則是剩余部分GP0CB,這就是準租金。如果從準租金GP0CB中減去固定總成本GDEB,則得到經濟利潤DP0CE。可見,準租金為固定總成本與經濟利潤之和。當經濟利潤為0時,準租金便等于固定總成本。當廠商有經濟虧損時,準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總成本。
圖1 準租金
4.消費函數之謎
答:“消費函數之謎”是指凱恩斯的消費函數只適用于短期而不適用于長期的一種現象。雖然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得出的線性消費函數(C=a+bYd)在短期內得到現實的驗證,但是,在1942年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針對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遞減理論,對1869~1938年的資料進行回歸分析時發現,消費函數表達式應為C=bYd,即在長期內,自發性消費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邊際消費傾向與平均消費傾向相等。他指出凱恩斯理論和統計數據相矛盾:在美國盡管個人收入有很大增長,但國民收入中的儲蓄份額并無長期上升現象。這種短期消費函數和長期消費函數表現出來的差異被稱為“消費函數之謎”或“凱恩斯-庫茲涅茨悖論”。消費函數之謎具體表現為:平均消費傾向在長期不變,在短期遞減;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大于短期邊際消費傾向。消費函數之謎推動了對消費函數進一步的研究。
5.古典二分法
答:古典經濟學把變量分為實際變量和名義變量,這稱為“古典二分法”。實際變量是用實物單位衡量的變量,例如數量和實際國民收入;名義變量是用貨幣表示的變量,例如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古典二分法的產生是由于在古典經濟理論中,貨幣供給的變動不影響實際變量。這種貨幣對實際變量的無關性稱為貨幣中性。在現實中,在長期,貨幣供給不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而在短期,貨幣供給量會對實際變量產生影響。古典二分法是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它簡化了經濟理論,考察實際變量而不考慮名義變量。
6.平方根定律
答:平方根定律又稱“鮑莫爾-托賓模型”,是由威廉·鮑莫爾和詹姆斯·托賓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基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模型。
平方根定律研究的結論是交易需求層面的貨幣需求對利率是敏感的。這個模型的基本觀點是人們持有貨幣是有機會成本的,即持有貨幣的替代資產如債券的利息收入。而持有貨幣的好處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債券是有交易成本的。人們在應付日常交易的時間段里,可以頻繁的置換貨幣和債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當利率上升時,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必然增大。只要在不影響日常交易的時間內,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大于持有債券的交易成本,人們就愿意放棄一部分貨幣轉而持有債券,以謀求利益。反之亦然。可見交易需求對利率也是敏感的,即交易需求與利率水平呈現負相關。
其數學表達式為:
其中,Md表示愿意持有的現金額,T0表示每期開始時個體的收入,b表示為債券的交易費用,i表示債券利率。
(1)收入T0的增加,將使貨幣需求增加;
(2)交易費用b的增加,將使債券需求減少,貨幣需求增加;
(3)債券利率i的增加,將使債券需求增加;
(4)價格的變動使b、T0同時變動,結果使Md作同比例的變動。
二、計算題(15分×2=30分)
1.假設礦物A的供給由20家礦場控制,其中每家礦場的最高產量為l0000噸,且每家礦場的邊際成本為0。假設市場上對A的需求為Q=10000-1000p,其中p是每噸礦物A的價格。求:
(1)如果這些礦場決定合謀,聯合制定價格且平均分配產量,請問最優價格應該等于多少?最后他們總共可以賣出多少噸的礦物A?
(2)請問(1)中求出的價格是穩定的嗎?如果不是,那么穩定的價格是多少?請解釋你的結論。
解:(1)如果這些礦場決定合謀,他們就會最大化他們的總收益R=pQ=10000p-1000p2。
此時有MR=dR/dp=10000-2000p,
價格最優時有MR=MC=0
解得p=5,Q=5000。
此時每個礦場的產量q=250,收益為1250。
(2)當廠商調整價格低于其他廠商時,如4.9時廠商會占有整個市場獲得4.9*10000=49000的利潤,但是在下一期其他廠商也會將價格調整至4.9,甚至更低,所以在此情況下廠商有降價的傾向,最終的狀態必定是所有廠商價格相同。
在此種情況下廠商定價和定產時需要考慮其他廠商的反應。礦物A的反需求函數為:p=10-0.001Q,對于任意的廠商i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對于i從1到20均計算其滿足利潤最大化的方程,聯立方程組可解得Qi=476,p=0.48,此時競爭達到古諾均衡,所有廠商沒有改變價格和產量的激勵,因此達到穩定狀態。
2.設一個經濟的人均生產函數y=K1/2。若儲蓄率為28%,人口增長率為l%,技術進步速度為2%,折舊率為4%,求:該經濟穩態時的人均產出是多少?
解:穩態條件為:sy=(n+g+δ)k
其中s為儲蓄率,n為人口增長率,δ為折舊率。
代入數值得0.28k1/2=(0.01+0.02+0.04)k,得k=16,
從而,y=4,即穩態時人均產出為4。
三、簡答題(15分×6=90分)
1.作圖并解釋低劣品并不都是吉芬商品。
答:低檔商品也稱低劣品,是指需求量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少,隨著收入的減少而增加的商品。低檔商品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商品降價的收入效應為負。商品降價使得消費者實際收入增加,再根據低檔物品定義,收入增加使得低檔物品需求量減少,因此低檔物品降價的收入效應為負。由于商品降價的替代效應始終是正,因此低檔物品的收入效應減弱了替代效應。但總效應還是有替代效應來主導,所以仍為正。
低檔物品中有一類特殊的物品——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指隨著物品價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物品。由于吉芬物品也是一種低劣品,其降價的替代效應為正值(吉芬商品需求量增加),并且吉芬商品降價的收入效應為負,但是收入效應絕對值大于替代效應的絕對值。因此吉芬物品的總效應由其收入效應來主導,為負。
下面分別分析低劣品和吉芬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1)劣質商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如圖2所示,橫軸,商品1是低檔物品。商品1的價格
下降前后,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分別為
、
點,因此,價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為
,這是總效應。
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使消費者由均衡點
運動到均衡點
,相應的需求增加量為
,這就是替代效應,它是一個正值。而
下降引起的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動,使消費者由均衡點
運動到均衡點
,需求量由
減少到
,
就是收入效應,它是一個負值。
圖2 低檔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圖3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2)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如圖3所示,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價格下降前后,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分別為
點和
點,相應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減少量為
,這就是總效應。通過補償預算線
可得:
為替代效應;
是收入效應,它是一個負值。而且,負的收入效應
的絕對值大于正的替代效應
的絕對值,所以,最后形成的總效應
為負值。在圖3中,
點必定落在
、
兩點之間。
綜上所述,劣質品與吉芬品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即當商品價格下降時,替代效應傾向于增加對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應傾向于減少對商品的需求量。不同的是,劣質品的替代效應的絕對值大于收入效應的絕對值,因此,劣質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總體上是增加的;而吉芬品的收入效應的絕對值大于替代效應的絕對值,因而吉芬品價格下降時,需求量總體上是減少的。即可得出結論:低劣品并非都是吉芬品,但吉芬物品一定是低劣品。
2.作圖分析長期平均成本先遞減后遞增的原因。
答:長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按產量平均計算的最低總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函數可以寫為:
(1)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其每一點總是與某一特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相切,但它并非由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構成。一般來說,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先下降后上升,即呈現U型。如圖4所示。
圖4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在LAC曲線的下降段,LAC曲線相切于所有相應的SAC曲線最低點的左邊;在LAC曲線的上升段,LAC曲線相切于所有相應的SAC曲線最低點的右邊。只有在LAC曲線的最低點上,LAC曲線才相切于相應的SAC曲線(圖中為SAC4曲線)的最低點。
(2)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先下降后上升的原因
圖4中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先降后升的U形,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U形特征是由長期生產中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決定的。
規模經濟是指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于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規模不經濟是指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模以后,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使經濟效益下降。換言之,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數,為規模經濟;相反,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數,為規模不經濟。顯然,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都是由廠商變動自己的企業生產規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稱作內在經濟和內在不經濟。換言之,在企業的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的擴張過程中,會先后出現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正是由于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決定了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表現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企業長期生產技術表現出規模報酬先是遞增的,然后是遞減的。規模報酬的這種變化規律,也是造成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表現出先降后升的特征的一種原因。但是,規模報酬分析是以廠商以相同的比例變動全部要素投入量為前提條件的,即各生產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保持不變。而事實上,廠商改變生產規模時,通常會改變各生產要素投入量之間的比例。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廠商的長期生產技術表現出由規模經濟到規模不經濟的過程。更確切地說,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分析包括了規模報酬變化的特殊情況。因此,從更普遍的意義上,長期生產技術的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是長期平均成本LAC曲線呈U形特征的決定因素。
3.蛛網理論分析的前提是什么?為什么要設立這些假定?
答:蛛網理論是一種動態均衡分析,其運用彈性原理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商品失去均衡時發生的不同波動情況。
(1)蛛網理論的三個假設條件
①一種產品的生產,即從開始生產到上市要經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并且本期供給量是上一期價格的函數,St=f(Pt-1),因而供給量的變動存在時滯。例如,第一年市場上生豬的成交價格為P1,它決定生產者的飼養量,從而決定第二年的供應量。
②需求量的變動不存在時滯,市場價格一有變動,需求量就有變動,即需求量是本期價格的函數,Dt=f(Pt)。
③不考慮產品的儲存,必須每期市場出清,即市場價格總要調整到使全部供給量為買者吸收。
(2)蛛網理論假設前提下的三種情況
①收斂型蛛網
相對于價格軸,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大于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于受到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后,實際價格和實際產量會圍繞均衡水平上下波動,但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小,最后會回復到原來的均衡點。如圖5所示。
圖5 收斂型蛛網
圖中的均衡點E所代表的均衡狀態是穩定的。也就是說,由于外在的原因,當價格和產量偏離均衡數值(Pe和Qe)后,經濟體系中存在著自發的因素,能使價格和產量自動地恢復均衡狀態。
②發散型蛛網
相對于價格軸,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小于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后,實際價格和實際產量上下波動的幅度會越來越大,偏離均衡點越來越遠。如圖6所示。
圖6 發散型蛛網
如圖6所示,實際產量和實際價格上下波動的幅度越來越大,偏離均衡點E所代表的均衡產量和均衡價格越來越遠。由此可見,圖中的均衡點E所代表的均衡狀態是不穩定的,被稱為不穩定的均衡。因此,當相對于價格軸的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小于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即需求曲線比供給曲線較為平坦時,才能得到蛛網模型不穩定的結果,所以,兩條曲線的上述關系是蛛網模型趨于不穩定的條件。
③封閉型蛛網
供給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等于需求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當市場由于受到外力的干擾偏離原有的均衡狀態以后,實際產量和實際價格始終按同一幅度圍繞均衡點上下波動,既不進一步偏離均衡點,也不逐步地趨向均衡點。如圖7所示。
圖7 封閉型蛛網
(3)蛛網模型設定假定的原因
蛛網模型作為一種動態模型,其不同于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都把均衡點的移動看作是理所當然和輕而易舉的事。而動態分析是研究在時間序列中經濟現象的發展變動過程。而蛛網模型的3個前提條件,也即供給存在而需求不存在時滯、每期市場出清,給動態的時間序列變動提供了可能,因此要設立這些條件。
4.利用IS和LM曲線作圖分析貨幣政策對實際國民收入不發生作用的兩種情況。
答:貨幣政策是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經濟蕭條時增加貨幣供給,一方面可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增加可直接支持企業擴大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增加。反之,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可緊縮貨幣供給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生產和就業減少些或增長慢一些。前者是擴張性貨幣政策,后者是緊縮性貨幣政策。貨幣政策的的變動會造成LM曲線的移動,從而影響實際國民收入。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貨幣政策對實際國民收入不產生影響,即貨幣政策失效。
(1)LM曲線為水平時的貨幣政策失效
圖8 LM曲線水平時的貨幣政策失效
如圖8所示。LM為水平線,說明當利率降到低水平時,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已成為無限大。這時,人們持有貨幣而不買債券的利息損失是極小的,而買債券的資本損失風險極大(由于利率極低時債券價格極高,人們會認為這樣高的債券價格只會下跌不會再漲,從而買債券的資本損失風險極大)。因此,這時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只想持在手中。這樣,如果國家貨幣當局想用增加貨幣供給來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總是不可能有效果的。水平的LM即“凱恩斯陷阱”,這時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減稅的財政政策來增加總需求,則效果十分顯著,因為政府實行這類擴張性財政政策向私人部門借錢(出售公債券),并不會使利率上升,從而對私人投資不產生“擠出效應”。此時,貨幣政策不會對實際產出產生影響,即貨幣政策失效。
(2)IS曲線垂直時的貨幣政策失效
圖9 IS曲線垂直時的貨幣政策失效
如圖9所示。IS為垂直線,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變動,投資都不會變動。在經濟停滯時期,利率即使發生了變化,也不能對投資發生明顯的影響。對經濟比較蕭條的20世紀30年代早期英國商業行情的研究也說明,信貸成本對投資決策沒有什么作用。垂直的投資需求曲線產生垂直的IS曲線,這時,即使貨幣政策能改變利率,對收入也沒有作用。此時,貨幣政策不會對實際產出產生影響,即貨幣政策失效。
5.論述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的不同。
答:需求管理是通過調節總需求,實現總需求等于總供給來達到合理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政策目標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這也是凱恩斯主義所重視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包括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主張。供給管理是指通過對總供給調節來達到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的政策工具。供給管理包括控制工資與物價的收入政策、指數化政策,改善勞動力市場狀況的人力政策,以及促進經濟增長的增長政策,是供給學派的觀點主張。
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的區別在于:
(1)側重點不同
在經濟政策實施中,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給管理政策強調的側重點不同。前者強調需求拉動增長,后者強調以供給創造需求,認為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系上,供給是居于首要的、決定的地位的,而不是如凱恩斯所強調的“有效需求”論把“需求”放在首位。在供給學派看來,社會的購買能力取決于社會的生產能力,人們在向社會提供商品的過程中自然會創造出多方面的需求。這也就意味著,社會的供給能力越大,社會所創造的需求就越大。
(2)政府干預市場程度不同
需求管理政策大多是通過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實現的,而供給管理政策中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比較少。這是因為供給學派反對過度的政府干預,強調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功能。政府的過度干預會破壞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損害經濟中的供給力量。雖然兩者都主張通過財政政策實現國家干預,但兩者的區別在于,需求管理政策側重于通過補償性財政達到增加有效需求的目的,而供給管理政策側重于減稅以實現國家干預。
(3)對于消費與儲蓄側重點不同
需求管理政策強調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在凱恩斯看來,因為人們過度的儲蓄,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市場蕭條。而供給管理政策則側重于儲蓄,鼓勵人們進行儲蓄和投資。主要是因為供給學派認為一國的實際收入的增長,取決于其勞動力的質量和努力程度,資本是人類福利的源泉,應當鼓勵人們進行儲蓄和投資。
(4)推動力不同
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是主動的,更為強調外力推動的宏觀經濟管理政策。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是被動的,側重經濟體內生的經濟管理模式。
6.論述菲利普斯曲線與預期之間的關系。
答:菲利普斯曲線是說明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一種反向的曲線。失業率越高,通貨膨脹率就越低。同時,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為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
20世紀60年代后期,由于“滯漲”現象的出現,使得菲利普斯曲線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證研究上都受到了挑戰。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概念,即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系的曲線。如圖10所示。
圖10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1)菲利普斯曲線與適應性預期
適應性預期在經濟學中是指人們在對未來會發生的預期是基于過去(歷史)的。在估計或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勢時,利用過去預期與過去實際間的差距來矯正對未來的預期。例如,如果過去的通貨膨脹是高的,那么人們就會預期它在將來仍然會高。
適應性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和菲爾普斯提出來的,將通貨膨脹預期作為通貨膨脹率的一個決定因素。失業并非完全取決于通貨膨脹水平,而是取決于超過預期通貨膨脹之上的過度的通貨膨脹。在短期內,工人來不及預期未來的通貨膨脹,因而導致實際的通貨膨脹大于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實際工資下降,就業和國民產出增加。但是在長期內,由于工人有足夠的時間來形成完全的預期,使實際通貨膨脹與預期的通貨膨脹一致,因此實際工資不變,就業和國民產出不會發生變化。因此根據適應性預期的非利普斯曲線,在短期失業和通貨膨脹存在交替關系,但是在長期卻沒有這種交替關系。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如圖11所示。
圖11 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2)菲利普斯曲線與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
理性預期學派進一步以理性預期為依據解釋了菲利普斯曲線。他們認為,由于人們的預期是理性的,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以后的實際發生的通貨膨脹率總是一致的,不會出現短期內實際通貨膨脹率大于預期通貨膨脹率的情況,所以,無論在短期或長期中,菲利普斯曲線都是一條從自然失業率出發的垂線,即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系都不存在。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臨床醫學人文精神考點歸納與典型題詳解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707新聞傳播史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高等代數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6小時高清視頻】
- 朱建寧《西方園林史:19世紀之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 2020年考古學與文博綜合[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8)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英語考前輔導教程
- 何強《環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自命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樂夫《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趙相林《國際私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小時高清視頻】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莊起善《世界經濟新論》章節專項練習及詳解(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