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6.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非社會公共機構的平民人口(non institutional civilian population)

答:非社會公共機構的平民人口是指總人口中除去低于工作年齡的人口(16歲以下)、軍隊服役和監獄服刑的人口外所剩余的人口。

2.勞動力,非勞動力(labor force ,out of the labor force)

答:勞動力指一國或地區法定勞動年齡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積極尋找工作,或者因為暫時失業而等待重新得到工作的所有人。勞動力包括失業者和就業者。一國勞動力的規模取決于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勞動力參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勞動力是既包括就業者又包括失業者的工人總量,用公式可以表示為:勞動力=就業者人數+失業者人數。

非勞動力指一國人口中不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那部分人。需要注意的是,失業者屬于勞動力而不是非勞動力,同時非勞動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一部分失業者可能因為較長時期的失業喪失了勞動能力而成為非勞動力。成年人口的增加將減少非勞動力的數量,退休人口增加將增加非勞動力的數量。

3.參工率(participation rate)

答:參工率是指勞動力人數與屬于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的比率。這一統計指標反映了勞動年齡人口中選擇參與勞動市場的人的比率。勞動力參工率用公式表示為:

勞動力參工率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的發達程度。影響這一指標的重要因素是勞動資源中從事家務勞動的人數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運用,對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者接受教育的時間延長,勞動資源中受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上升。因此,在經濟發達國家,勞動力參工率有稍許下降的趨勢。

4.失業率(unemployment rate)

答: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率。失業率是勞工統計中用來反映一國或一個地區失業程度的主要指標。其計算方法為:

即:失業率=失業人數/勞動力人數×100%。其中,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L=N+U。其中用L表示勞動力人數,U表示失業人數,N表示就業人數,u表示失業率。

5.離職(separations)

答:離職是指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去尋找新的工作的過程。離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被解雇,即由于各種原因不再被企業雇傭;另一種是請辭,即沒有被企業解雇,而是自己主動離開原來的工作崗位。在美國的離職人口中,有約四分之三屬于請辭,四分之一屬于被解雇。

6.雇用(hires)

答:雇用是指原來沒有工作崗位的人被企業招聘而重新上崗的過程,也稱為就業。

7.當前人口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答:當前人口調查是指有目的地收集當前人口及其有關方面的資料,反映調查范圍內的人口狀況,為進行人口預測和制定人口政策提供依據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實施當前人口調查的方法有:人口普查、人口抽樣調查、人口經常性統計調查、人口專題調查、人口回顧性調查和人口跟蹤調查等。

當前人口調查的實施方案需要確定:調查目的和任務;調查對象和調查單位的規定;調查的內容和具體項目;調查的方式和方法;調查的步驟和時間進度;調查組織和經費來源;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的各項要求。這些事項確定并開始調查以后,調查人員要對調查資料進行自審、互審和集中審核,以確保調查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8.請辭(quits)

答:請辭是指申請辭職,即職工申請并被批準離開原工作單位或辭去原任職務,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請辭對企業而言是一種成本,企業招聘新職工,對新職工進行培訓等需花費成本。因此,企業寧愿支付高于市場出清時的工資水平。當失業率低時,職工請辭的概率提高,因為他辭職后找到新工作的概率提高;當失業率高時,職工請辭的概率降低。

9.解雇(layoffs)

答:解雇是指勞動合同終止的一種形式,它是企業為順利停止雇用員工所采取的有控制目的的活動,其結果是被解雇員工失業。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解雇員工主要是基于如下考慮:

(1)人事成本考慮。一般企業人事成本約占總支出成本的10%~20%,如果超過此標準,企業管理者就可能要解雇一部分員工,以降低用人成本。

(2)營業額考慮。有些企業在解雇管理過程中,首先會找到一個營業額相近的企業作為對比的標準,研究為何本企業具有相近的營業額但用人數卻高出甚多,然后解雇“剩余人力”;或核算每一個員工的平均產值,與相比較的企業對比后,決定解雇多少人員。

(3)用人配置考慮。企業在同業內做廣泛的調查,可以得到本企業內應配置的人員的適當人數。如果該企業的用人數超出了這一標準,那么該企業就有可能進行解雇管理。在解雇管理的具體操作中,企業一般以其所設的標準,將員工分為A、B、C三級。A級員工是有能力并且為企業作出很大貢獻者,把他們劃歸為不能解雇的部分;B級員工是有能力及對企業貢獻較多者,將其劃歸為可解雇、可不解雇的部分;C級員工是既無能力又無貢獻者,將其列入必解雇的名單中。A級員工還可分成AA、AB、AC三級,同樣,B級可分為BA、BB、BC三級,C級可分為CA、CB、CC三級,共九級,然后依此制訂解雇的順序。

10.失業的持續時間(duration of unemployment)

答:失業的持續時間是指一個工人處于失業狀態的時間長度,它取決于勞工市場的組織狀況、勞動力的人口組成、失業工人尋找工作的能力與愿望、現有工作職務的類型等因素。失業持續時間的長短影響整個社會自然失業率的大小,以及失業的嚴重程度。任何一段時期的失業水平是失業者流量和平均失業時間的函數,因此,失業持續時間的長短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失業程度,是自然失業率的基本決定因素之一。

11.喪失信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答:喪失信心的工人是指愿意工作,但由于失業率過高,尋找工作難度太大,已經放棄找工作的勞動者。這些工人曾經努力地尋找工作,但在失敗之后放棄了努力。盡管喪失信心的工人實際上是沒有工作的工人,但在官方統計中,這些喪失信心的工人不再被列入失業者行列中,所以并不反映在失業統計上。由于沒有衡量這些喪失信心的工人失去工作的情況,這使得失業率成為一個相當糟糕的指標,不能完全地反應出社會的實際就業情況,而這些喪失信心的工人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12.就業率(employment rate)

答:就業率是指某一時點內就業人口數占經濟活動人口數(就業人口數+失業人口數)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退休和喪失勞動力的人都不包括在勞動力之中。勞動力人數是就業人數和失業的人數之和.

計算公式為:就業率=就業人口數/(就業人口數+失業人口數)×100%。

13.集體談判(collective bargaining)

答:集體談判是指工會與單個雇主或雇主協會之間就工資、工作條件及其他就業問題進行的談判。集體談判提高了工人談判工資的能力,可以使工人獲得高于保留工資的工資水平。凱恩斯認為集體談判是工人工資存在剛性的重要原因。集體談判通常只有勞資雙方參加,但在有些情況下,其他的利益團體也會出現在談判桌上。例如在美國的部分地區,教師談判中也有家長代表參加。

集體談判可以在不同層面上進行,有全國性談判,也有產業一級的談判,組織一級的談判,甚至工廠一級的談判。由于工會會員范圍的不同,集體談判的覆蓋面(集體協議所覆蓋的雇員占雇員總數的比例)可能包括某一產業的所有工人或部分工人;集體談判的內容包括工資、工作時間、工作條件等實質性問題,也可能包括一些程序性問題。集體談判可能是一個全國性的多雇主談判,也可能是一個組織一級的單雇主談判。

14.保留工資(reservation wage)

答:保留工資指一個工人愿意接受的最低工資水平,在此工資水平上工人工作與不工作是無差異的。保留工資取決于這個工人原有的工資水平。保留工資理論是對職業搜尋理論的一種改進,該理論認為一個在勞動力市場尋找職業的人,他并不期待工資水平隨著搜尋時間的延長而不斷上升,更多的情況是他從搜尋職業開始就對工資水平有一個起碼的心理價位;同樣地,對于搜尋職業所花費的時間,他也有一個心理準備。因此,當他在市場上尋找工作時,如果雇主開出的工資條件超過他預定的價位,他就接受這個工作,否則就拒絕接受。這個心理價位的工資水平被稱為保留工資。在保留工資水平,就業者接受工作所得到的滿意程度與其處于失業狀況而得到的滿足程度是等價的。

15.談判能力(bargaining power)

答:談判能力在經濟學中特指“工人談判能力”,是指為了維護工人們自身的利益而與企業主進行交涉談判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如果工人離開企業,企業找到替代者的難易程度;如果工人離開企業,他找到另一份工作的難易程度。企業越難找到替代者,或者工人越容易找到新的工作,他的談判能力就越強。

其中隱含著兩層意思:工人談判能力的多少取決于他工作的性質。替換一個麥當勞工人的成本不會太高,因為所需的技能很快就可以獲得,而且通常是一大批愿意工作的申請者早已填滿了工作申請表格。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可能有很強的談判能力。如果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企業就會解雇他并以最低的成本找到合適的人選來接替他。相反,如果一個高技術工人在工作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那么替換掉他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就給了他更多的談判能力,如果他要求更高的工資,企業可能會認為最好是滿足他的要求;工人談判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環境。當失業率低時,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替換人選,而工人更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在這種情形下,工人擁有更為強大的談判能力,可能會獲得更高的工資。反過來,當失業率很高時,企業很容易就能找到好的替代對象,而工人則很難找到別的工作。由于談判能力比較弱,工人可能別無選擇,只有接受更低水平的工資。

16.效率工資理論(efficiency wage theories)

答:效率工資理論是在最低工資法和工會之外解釋工資剛性的一種勞動市場工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定限度內,企業通過支付給工人比勞動市場出清時更高的工資,可以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獲得更多的利潤。效率工資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他企業支付的工資與失業率水平。

效率工資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雇主必須把工資作為刺激雇員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員在工作時候的努力程度決定了生產和經營的經濟效率。如果員工積極性高,則生產的效率就高,反之則效率較低;而雇員工作時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雇員得到的報酬的高低。

如果雇主給雇員支付的工資高于其他企業從事同種工作的雇員的工資水平,雇員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為了保持這種好工作而努力工作,這就有利于企業效率的提高。根據這一理論,經濟學家們得出結論,除非不得已,雇主不愿意降低員工的工資,因為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不但如此,社會上的工資水平總體上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高工資率還可以刺激產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地會引起對勞動的需求的下降,從而社會上失業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效率工資理論是新凱恩斯主義反擊新古典主義的批判,并證明其所主張的工資剛性的重要理由。

17.失業保險(unemployment insurance)

答:失業保險是指勞動者由于非本人原因暫時失去工作,致使工資收入中斷而失去維持生計來源,并在重新尋找新的就業機會時,從國家或社會獲得物質幫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失業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之一。

其特點是:強制性。即:國家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向規定范圍內的用人單位、個人征繳社會保險費。繳費義務人必須履行繳費義務,否則構成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哪些單位、哪些人員要繳費,如何繳費都是由國家規定的,單位或個人沒有選擇的自由。

無償性。即:國家征收社會保險費后,不需要償還,也不需要向繳費義務人支付任何代價。

固定性。即:國家根據社會保險事業的需要,事先規定社會保險費的繳費對象、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在征收時,不因繳費義務人的具體情況而隨意調整。固定性還體現在社會保險基金的使用上,實行專款專用。

18.就業保護(employment protection)

答:就業保護是指政府為了保護工人的權益而制定一系列的規則來保證工作者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及不會輕易被解雇。 就業保護中有許多規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包括:高額的離職賠償金;必須說明解雇的合理性;工人對企業的決定進行上訴并將這一決定撤銷的可能性。

19.產出函數(production function)

答:生產函數是表明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生產要素投入量的組合與產品的最大產量之間技術關系的函數。生產函數既可以用于描述某個企業或行業的生產特征,也可以作為總產出函數應用于整個經濟。在新古典經濟學的生產分析中,通常把企業視為將投入組合轉化為產出的“黑匣子”,生產函數就是對企業的這種功能的細化描述。

生產函數所表明的是一種技術關系。在任何技術條件下,都存在一個與之對應的生產函數。為研究方便,通常假設生產函數滿足如下假定:單值連續函數,具有連續的一階和二階偏導數;嚴格擬凸函數或嚴格擬凹函數;遞增的函數。

在經濟分析中,一般把生產函數視為勞動(L)和資本(K)的函數。最常用的生產函數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生產函數通常可分為短期生產函數和長期生產函數。對于短期生產函數來說,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變的,產量的變化完全取決于可變要素的投入水平(通常把資本視為短期固定的生產要素,把勞動視為可變的生產要素);對于長期生產函數來說,所有的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

20.勞動生產率(labor productivity)

答: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的生產效率,一般用單個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量(產品數量或價值量)來計算,或用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計算。該比率越高,說明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量越多。勞動生產率是綜合反映企業或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效率和勞動投入效益的重要指標,是企業或部門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勞動者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的綜合表現。

21.工資制定關系(wage-setting relation)

答:工資決定的主要結論可概括為如下關系式:

其中,W表示名義工資,它取決于三個因素:預期價格水平,用Pe表示;失業率,用u表示;綜合變量,用z表示,代表影響工資決定結果的其他所有變量。影響名義工資水平W的三個因素分別為:預期價格水平:工人和企業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名義工資,他們考慮的是用物品衡量的工資,即W/P。預期價格水平的成倍增長將導致在制定工資時會使得工資成倍增長。工資取決于預期價格水平Pe,而不是實際價格水平P,這是因為名義工資是在實際支付之前就通過勞動合同提前決定了,而當時尚不知道實際支付時的物價水平,只能靠預期判斷。同樣,企業不關心它們支付給工人的名義工資,而是關心根據企業銷售的產出的價格來衡量的名義工資,因此企業考慮的也是W/P。失業率:方程中u下面的負號表示失業增加會降低工資水平,即失業率與工資水平負相關。其他因素(綜合變量):

其他因素z是一個綜合變量,代表了給定預期價格水平和失業率時影響工資的所有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a.失業保險。失業保險為工人失業后完全失去收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更高的失業救濟金會使工資上升。b.經濟結構的變化。比如經濟經歷了一段結構性變化時期,更多的工作機會被創造出來,同時更多的工作機會也被消滅,導致大批工人流入或流出失業大軍。c.最低工資法的變更與有關雇傭和解雇工人的限制法規的變化等。

22.價格制定關系(price-setting relation)

答:價格取決于成本,成本取決于生產函數。假定企業只使用勞動作為惟一的生產要素來進行生產,生產函數如下:Y=AN。

其中,Y表示產出;N為就業;A是勞動生產率,為常數。

進一步假定一個工人生產一單位產出,即A=1,則生產函數變成:Y=N。

在這種特殊的生產函數Y=N下,產出的邊際成本等于W。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企業收取的價格要高于它們的邊際成本,因此企業根據如下關系制定產出價格:P=(1+μ)W。

μ為成本之上的價格加成,μ≥0。如果物品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價格就簡單地等于成本,即μ等于0。

23.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答:自然失業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率”、“正常失業率”、“充分就業失業率”等,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是指失業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率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

自然失業率取決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因素,如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它是衡量經濟達到充分就業時仍然存在的失業水平。經濟在長期中將處于自然失業率水平。

短期內,一旦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通貨膨脹就會加速。任何時候都存在著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是弗里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發展的一種觀點,他將長期的均衡失業率稱為“自然失業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貨膨脹水平相對應,且不受其影響。

24.結構性失業率(struc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答:結構性失業率是指由經濟體系中勞動力供求的結構因素所引起的失業率。

在勞動力的供給方面,面對經濟的正常增長,如果新成長的一部分人口和勞動力缺乏必要的教育和訓練,或者一部分勞動力的教育和訓練跟不上技術進步的步伐,這部分勞動力就難以找到工作,也就產生結構性失業。

在勞動力的需求方面,由于市場經濟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結構發生變化,或者科技創新速度加快,在新的市場需求領域或新興技術發展最快的行業和地區,找不到所需要的足夠數量的勞動力;而在舊的市場需求的領域或生產技術結構相對陳舊的行業和地區,富余勞動力又找不到足夠的工作崗位,這時也會產生結構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的勞動力供給方面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可能單獨發生,也可能同時發生,此時結構性失業就會變得非常嚴重。由于形成結構性失業的因素在短期內難以克服和作出調整,因此結構性失業屬于持續時間較長的一種失業。治理結構性失業要依靠產業政策和人力資源政策等。

25.自然就業水平(natural level of employment)

答:自然就業水平就是指失業等于自然失業率時所對應的就業水平。用U表示失業,N表示就業,L表示勞動力,則有:

失業率等于1減去就業人口與勞動力的比率。由此可知由自然失業率得出的自然就業水平為Nn=L(1-un)。其中,un為自然失業率。

26.自然產出水平(natural level of output)

答:自然產出水平是指就業處于自然就業水平時的產出水平。這個概念與自然就業水平相聯系。由生產函數(Y=AN),其關系可以簡單表示成:Yn=A×Nn=A×L×(1-un)。

在宏觀經濟中,自然產出水平是一個重要概念。一般認為,經濟沖擊在短期內造成經濟波動,使實際產出水平圍繞自然產出水平波動;但是,在長期,隨著工資價格的調整,產出將恢復到自然產出水平。

二、計算與分析題

1.運用本章學到的知識,判斷以下陳述屬于“正確”、“錯誤”和“不確定”中的哪一種情況,并解釋。

a.自1950年以來,美國的參工率就一直保持在約60%的水平。

b.每月流入和流出就業的人口同勞動力人口規模相比非常小。

c.每年僅有少于10%的失業人口擺脫失業。

d.在經濟衰退期失業率趨于升高,而在經濟擴張期趨于下降。

e.大部分工人一般拿到的是他們的保留工資。

f.不屬于工會的工人沒有談判能力。

g.支付高于工人保留工資的工資可能是雇主獲得最佳利益的方法。

h.自然失業率不受政策變化的影響。

答:a.錯誤。1950年以來,由于婦女的參工率在日益上升,參工率隨著時間平穩地上升。

b.錯誤。由美國1968~1986年的平均就業、失業勞動力數量可以看出,流入就業的平均月流量為310萬,流出量為290萬,同勞動力人口規模10030萬相比已經非常大。

c.錯誤。每年離開失業的人口數占總失業人口數的比例大約為三分之一,但同時又有許多工人離職或被解雇,每年退出失業大軍的人數并沒那么多。

d.正確。衰退時期,失去工作的概率增加,失業后找到工作的概率減小,失業率升高。擴張時期,工作機會多,失業率降低。

e.錯誤。大部分工人一般拿到的是高于他們的保留工資的工資,否則這些人選擇工作或不工作的滿足感是一樣的,企業留不住工人,更無法使工人高效率地工作。

f.不確定。工人談判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工作性質和勞動力市場環境。不屬于工會里的工人的談判能力可能高也可能低。

g.正確。支付高于保留工資的工資將會在經濟上給予工人更大的吸引力,從而使得工人留在企業,這將降低周轉率,并且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h.錯誤。自然失業率為工資制定關系所選的實際工資與價格制定關系導出的實際工資相等時的失業率。影響PS曲線和WS曲線移動的因素都影響自然失業率的變化。

2.根據本章提供的信息回答如下問題。

a.每月流入和流出就業(即雇用和離職)的人口規模是多大?用占就業工人的百分比

表示。

b.每月從失業流入到就業的人口規模是多大?用占失業工人的百分比表示。

c.每月流出失業的總人口規模是多大?用占失業工人的百分比表示。平均的失業持

續時間是多少?

d.每月流入和流出勞動力的總人口規模是多大?用占勞動力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e.每月平均有40萬新工人進入勞動力人口。在進入勞動力人口的人數中,新工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解:a.每月流出就業人口為5.4百萬,每月流出就業人口為5.4百萬,總就業人口為132.4百萬,則每月流入和流出就業的人口規模為(5.4+5.4)/132.4=8.1%。

b.每月從失業流入到就業的規模為2.1/8.4=25%。

c.每月流出失業的總人口規模為(2.1+1.9)/8.4=47.6%.,平均失業率持續時間為1/0.476=2.1個月。

d.每月流入和流出勞動力的總人口規模為(3.6+3.3+1.9+1.8)/(132.4+8.4)=7.5%。

e.在進入勞動力的人口中新工人所占的比例為0.4/(3.3+1.8)=7.8%。

3.自然失業率

假設企業的成本加成是5%,工資制定方程為W=P(1-u),u是失業率。

a.價格制定方程決定的實際工資是多少?

b.自然失業率是多少?

c.假設成本之上的價格加成增加到10%,自然失業率會發生什么變化?解釋答案背后的邏輯。

解:a.實際工資W/P=1/(1+m)=1/1.05≈0.95。

b.由工資決定方程W=P(1-u)得u=1-W/P=1-0.95=5%。

c.當價格加成到10%,W/P=1/1.1≈0.91,自然失業率un=1-0.91=9%。可知,隨著價格加成提高,自然失業率也提高。這是因為:價格加成增加,實際工資下降。從工資制定方程中可以看出,失業率必須提高以保證實際工資下降,所以自然失業率上升。其背后邏輯為,價格加成幅度越大,說明該產品在市場上越缺少競爭,企業就傾向于保持目前產量而非雇傭工人擴大產量(若產量擴大,則價格就得下降),如此一來,企業的勞動需求減少,因此失業率上升,實際工資減少。

4.保留工資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位著名的超級名模聲稱若少于10000美元(據推測,應為每天的收入),她將不會離開房間半步。

a.你的保留工資是多少?

b.第一份工作的報酬是否高于你當時的保留工資呢?

c.把當時的保留工資與每次從事工作的工資相比,哪份工作獲得的工資更多:第一份還是10年以后從事的工作?

d.根據效率工資理論解釋你的答案。

e.應對本次危機的部分政策延長了工人可以獲得失業救濟的時間。如果這一改變是永久性的,這一政策對保留工資有何影響?

答:a~c的答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而言,10年后獲得工資肯定比第一份工作獲得的工資高。

d.效率工資理論是指把工人的生產率或者效率和他們被支付的工資相聯系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支付高于保留工資的工資將會在經濟上給予工人更大的吸引力,從而使得工人留在企業。這將降低周轉率,并且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10年后的工作可能是需要培訓才能勝任的工作崗位,因此根據效率工資理論,雇主會支付高于保留工資的工資,以保證較低的人員流動,提高工作效率。

e.如圖6-4所示,當延長工人可以獲得失業救濟的時間時,在給定失業率的情況下,它增加了工資制定者的工資。因此它導致工資制定曲線向上移動,導致工資制定曲線WS移動到WS′,因此工人的保留工資增加了,由于實際工資水平不變,失業率會增加。因此,這一政策提高了保留工資。

圖6-4  延長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效應

5.談判能力和工資決定

即使沒有集體談判,工人仍然有一些談判能力可以拿到高于保留工資的工資。每個工人的談判能力同時取決于工作的性質和勞動力市場的環境。下面分別討論這兩個因素。

a.比較送貨員和計算機網絡管理員的工作。從事哪項工作的工人更有談判能力?為什么?

b.對于任一工作,勞動力市場環境如何影響工人的談判能力?在評定勞動力市場環境時,你會去觀察哪一個勞動力市場變量?

c.假設在一個既定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下[(b)中所設置的變量],整個經濟中工人的談判能力上升了。在中期、短期的情況下,這將如何影響實際工資?在本章描述的模型中哪個因素決定實際工資?

答:a.從事計算機網絡管理員工作的工人更有談判能力。工人談判能力的強弱取決于他工作的性質。因為與送貨員相比,企業更難找到替代者,也就是說企業解雇他的成本更高,這就給了網絡管理員更多的談判能力。

b.當失業率低時,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替換人選,而工人更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工人擁有更為強大的談判能力;當失業率很高時,企業很容易就能找到好的替代對象,而工人則很難找到別的工作。由于談判能力比較弱,工人可能別無選擇,只有接受更低水平的工資。因此失業率是需要觀察的一個勞動力市場變量。

c.假定給予勞動者的名義工資水平不變,那么實際工資將僅僅由價格制定關系P=(1+μ)W決定,工人們的談判能力對于工資決定沒有影響。

6.失業的存在

a.假設失業率非常低,企業有多容易雇用到工人?工人有多容易找到工作?當失業率很低的時候,企業和工人的相對談判能力如何?當失業率很低的時候,工資會怎樣?

b.根據你(a)中的答案,為什么會有失業?(當失業率等于0時,實際工資會怎樣?)

答:a.由于失業率非常低,企業就很難在勞動力市場上雇傭到合適的工人,而工人更容易找到其他工作,因此工人的談判能力將增加,工資也將上升。

分析如下:效率工資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環境。更低的失業率使得就業工人請辭變得更具吸引力,低失業率使得找到另一份工作更加容易。工人談判能力增強,企業想要避免請辭人數的增加,就不得不通過增加工人工資來抵消低失業率的影響。簡而言之,低失業將會導致高工資。

b.由a中的結果可知,當失業率變得越來越低時,工資會變得越來越高;在理論上,假如失業率接近于零,那么工資將會變得無限高。因此,失業率永遠不可能為零,總會在某一失業率水平上工資變得如此之高以至于企業不想再雇傭任何工人。

7.非正式勞動力市場

我們在第2章學到了非正式家務勞動(如做飯、照顧子女)并未計入GDP,同樣,這類工作沒有構成勞動力市場中就業的數據。現在考慮2種經濟,各有100個工人,分成25個家庭,每個家庭有4人。在每個家庭里,1人待在家里準備食物,2個人在非食品部門工作,還有一個人失業。假設在兩個經濟中,除了準備食物的工人外,其他工人的實際和測量的產出相同。

在第一種(在家中吃飯)經濟中,25個負責“準備食物”的人只是在家做飯并未出去工作,做飯和吃飯均在家完成。這25人并未在正式勞動力市場中尋找工作(也不想找工作)。在第二種(在外面吃飯)經濟中,25個負責“準備食物”的人是被餐館雇用,所有食物均在餐館購買。

a.計算可測量的就業和失業以及每種經濟下的可測量的勞動力。計算每種經濟下的失業率和參工率。哪種經濟下測量的GDP更高?

b.假設在家中吃飯的經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幾家餐館,負責“準備食物”25人中有10個進入餐館工作。剩下的15人仍然在家準備食物并且不準備找工作。就業和失業、勞動力失業率和參工率以及GDP會怎樣(無須計算)?

c.假設想把家務勞動納入GDP和就業數據中,你如何計算家務勞動的GDP值?如何修改就業、失業和非勞動力的定義?

d.根據(c)中新的定義,第一種經濟的勞動力市場統計數據和第二種經濟相比是否相同?假設在各種經濟中,生產食物具有相同的價值,兩種經濟的GDP會相同嗎?在新的定義下,(b)的改變會對在家中吃飯的經濟中勞動力市場或GDP統計數據產生影響嗎?

答:a.在家中吃飯和在外面吃飯這兩種經濟的主要數據如表6-1所示:在外面吃飯的經濟體下測量GDP更高。

表6-1  兩種經濟下可測量的就業率和參工率

b.在家中吃飯的經濟體中,測量的就業人數、勞動力人數、勞動參工率和GDP都將增加;失業人數不變,但是測量的失業率下降了。

c.很難測量家務勞動的價值。在本題中,可以嘗試用餐館中準備食物的價格來衡量在家中準備食物的勞務的價值(假定在家吃飯與在外邊吃做好的飯具有同樣的價值)。但是假如在家中的吃飯的經濟體中沒有餐館,那么就很難找到衡量家務勞動價值的參照系。類似的,也可以把在家中準備食物的人當作已雇傭勞動力。此時,就業包含了在家準備食物的人員,失業不變,非勞動力應該剔除在家中準備食物的人。

d.如果把在家中準備食物的勞務價值計入GDP,并把在家中準備食物的人當作已雇傭勞動力,那么測量勞動力市場上的統計指標和測量GDP在兩個經濟體中將完全相同,問題b中所作的試驗將毫無意義。

8.失業持續時間與長期失業

根據本章提供的數據,每月有47%的失業工人離開失業大軍。

a.1個月之后,一個工人仍然處于失業狀態的概率是多少?2個月呢?6個月呢?

現在考慮失業大軍的構成。用簡單的經驗來考察一下失業六個月甚至以上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假設失業大軍為常數z,每月47%的失業工人重新找到工作,則先前的就業大軍中相同數目的工人失業。

b.考慮到本月的失業人數z,一個月之后,多大比例的人仍失業?(提示:如果每月47%的失業工人找到工作,原來的x失業工人在第一個月有多大比例找不到工作?)

c.2個月之后,原來z個失業工人中有多大比例的人仍失業?[提示:根據(b)中得出的答案,失業至少1個月的工人還有多大比例在第2個月仍沒找到工作。]6個月后,在最初的失業大軍x中還有多大比例仍然失業?

d.在《總統經濟報告》(Report of the President)(www.gpoaccess.gov/eop/)的表B一44中,計算1996年到2010年間每年失業6個月或者更長時間(27周或更多)的失業工人在失業人口中的比例。該數字是否與問題(c)中的答案相一致。你能猜出可能造成二者差別的原因嗎?(提示:假設失業工人退出失業隊伍的概率隨著失業時間的增加而下降。)

e.應對本次危機的部分政策延長了失業工人可以獲取失業救濟的時間,你如何預測這一改變對失業超過6個月的工人所占比例的影響?

答:a.由題意得一個月后一個工人仍然失業的概率為53%;兩個月后仍然是業的概率為(0.53)2=28%;六個月后仍然是業的概率為(0.53)6=2%。

b.在本月的失業大軍中,一個月后仍有53%的人失業。

c.兩個月后有(0.53)2=28%比例的工人仍失業;六個月后有(0.53)6=2.2%比例的工人仍失業。

d.1996年到2010年間每年失業6個月或者更長時間(27周或更多)的失業工人在失業人口中的比例如表6-2所示。

表6-2  1996至2010年失業比例

由上表可得在1996到2010年間,失業時間在27周或以上的工人平均比例為18%。表里這些數據均要高于c中的短期失業者的平均數據,這是因為,一個工人失業的時間越長,他找到工作的愿望越不強烈,從而就越不可能離開失業者大軍。

e.延長了失業工人可以獲取失業救濟的時間,會提高這一失業比例。因為可以領取救濟,其失業時間也就越長,他找到工作的愿望越不強烈,從而就越不可能離開失業者大軍。

9.請訪問美國勞動統計局維護的網站(www.b1s.gov),點擊鏈接“Nationa1 Emp1oyment”,查找最新的“就業形勢一覽”。

a.美國平民勞動力人口規模、失業人口數和失業率的最新月度數據是多少?

b.就業人口是多少?

c.計算從表中第一個數字開始到最近一個月數據為止的失業人數的變化。同樣也計算就業人數的變化。失業人數的下降是否等于就業人數的增加?用文字解釋理由。

答:a、b答案略。

c.失業人數的下降并不等于就業人數的增加,因為勞動力的人數并不是恒定的。

10.一次經濟衰退中的失業率的動態變化

下面的表格顯示了三次衰退期中的實際GDP增長的變化。這些數據來源于《總統經濟報告》的B-4表格:

用《總統經濟報告》中的13-35表格中的數據,在上面的表格填寫年度失業率的值,并考慮以下問題:

a.當失業率更高時,產出在當年下降還是在下一年下降?

b.如果生產函數基于勞動力不是線性的(即產出和勞動力不是線性關系),請說明衰退之后失業率的變化模式。

c.如果喪失信心的工人隨著經濟復蘇而重新加入勞動力人口中,請說明衰退之后失業率的變化模式。

d.在2009年危機產生的衰退過后,失業率水平卻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在衰退中,失業救濟金的領取時間被從6個月延長至12個月。模型如何預測這一政策對自然失業率的影響?數據是否支持這一預測?

答:表6-3顯示了三次衰退期中的實際GDP增長的變化。

表6-3  三次衰退期中的實際GDP增長的變化

a.當失業率更高時,產出在當年下降。

b.如果生產函數不是完全線性的,則產出會增加不需要以相應比例的勞動力增加為前提條件。

c.起初,由于重新加入勞動力中人口中的喪失信心的工人還未找到工作,會導致失業勞動力增加,且幅度大于勞動力總人口增加的幅度,因此失業率會上升;隨著經濟的好轉,就業機會增加,原喪失信心的工人陸續找到工作,失業率會逐漸下降。

d.延長了失業工人可以獲取失業救濟的時間,會提高這一失業比例。因為可以領取救濟,其失業時間也就越長,他找到工作的愿望越不強烈,從而就越不可能離開失業者大軍。從表中2009年的9.3%失業率上升到了2010年的9.6%的失業率,數據支持這一預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远安县| 淮南市| 井冈山市| 衡阳市| 襄垣县| 永泰县| 武川县| 玉山县| 大洼县| 永康市| 通山县| 浏阳市| 台州市| 梅河口市| 壶关县| 湛江市| 砀山县| 松桃| 周至县| 望江县| 镶黄旗| 津市市| 怀宁县| 辽源市| 海晏县| 肇庆市| 镇康县| 泾川县| 海门市| 洪江市| 阳江市| 城市| 鹤壁市| 平武县| 宝应县| 西充县| 巴塘县| 棋牌| 永寿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