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考研真題與典型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Entrepot Trade(西南財大2001研;中南財大2004研)

答:Entrepot Trade即轉口貿易,也稱為中轉貿易,是指貨物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或貨物供給國與需求國之間,經由第三國貿易商分別簽訂進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進行的貿易。從第三國的角度來看,即是轉口貿易。即使貨物直接從生產國運到消費國去,只要兩國之間并未直接發生交易關系,而是由第三國轉口商分別同生產國與消費國發生交易關系,仍屬于轉口貿易。

轉口貿易有以下兩種形式:商品從出口國運到第三國通關后,存入保稅倉庫,然后原封不動或稍加改裝、加工,再從第三國輸往最終進口國;商品不經第三國,直接從出口國運到最終進口國,但在這兩國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買賣關系,而由第三國的轉口商來完成交易。

2.總貿易體系(上海理工大學2006研)

答:總貿易體系(General Trade System)又稱一般貿易體系,是指以貨物通過國境作為統計和劃分進出口的標準。凡進入本國國境的貨物一律列為進口;凡離開本國國境的貨物一律列為出口。總進口和總出口相加,稱為總貿易額。

作為貿易各國用來登記進出口貨物的統計方法,總貿易體系只適用于貨物貿易統計,用來說明一國在國際貨物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都采用總貿易體系來記錄和編制出口貨物統計。

3.專門貿易(南京理工大學2011研)

答:專門貿易是“總貿易”的對稱,是指以關境(而不是國境)作為標準統計進口與出口。凡是通過海關結關進入境內的貨物列為專門進口;凡是通過辦理海關手續出口的貨物列為專門出口。專門進口額和專門出口額相加稱為專門貿易額。

其中,專門進口包括:進入關境內(經過結關)供生產和消費用的貨物;進入保稅工廠加工的進口貨物;從保稅倉庫和自由貿易區進入境內的貨物。專門出口包括:本國運出關境的貨物;從保稅工廠出口的貨物;本國化貨物出口。

專門貿易指標反映一國作為商品生產者或消費者(而不是作為買者或賣者)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與作用。目前,采用這種記錄和編制出口貨物統計方法的有德國、意大利、瑞士和法國等國家。

4.對外貿易額(上海理工大學2003研)

答:對外貿易額是指以金額表示的一國的對外貿易規模,表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如一年)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之和。對外貿易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的對外貿易額包括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貨物和服務的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之和;狹義的對外貿易額僅包括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貨物的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之和。

5.對外貿易量(上海理工大學2002、2004研;首都經貿大學2002、2008研)

答:以現實價格所表示的對外貨物貿易額經常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因而不能確切地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實際規模。為了反映貿易發展的實際規模,往往以固定年份的價格為基期價格計算進出口貿易額,即用對外貿易量進行統計分析。

對外貿易量是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對外貿易額,即用進出口商品的計量單位(如數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貿易規模的指標。與對外貿易額相比較,對外貿易量剔除了價格變動的影響,更準確地反映實際貿易情況。

6.加工貿易(武漢大學2011研)

答:加工貿易是一國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從而獲得以外匯體現的附加價值。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按照所承接的業務特點不同,常見的加工貿易方式包括: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裝配業務和協作生產。

7.對外貿易地理方向(上海理工大學2005研)

答:對外貿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用來表明一國出口貨物和服務的去向地及進口貨物和服務的來源地,通常用它們的出口貿易額或進口貿易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其計算公式為: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對某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或進口貿易額÷對世界出口或進口貿易額)×100%。

8.對外貿易依存度(東北財大2002研;中南財大2001、2003研;首都經貿大學2005研;武漢理工大學2006研)

答:對外貿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upon foreign trade)也稱對外貿易系數,是指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對外依賴程度,具體是用一國對外貿易額與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來反映的。對外貿易值越大,對外貿易系數越高,說明國民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越高。

對外貿易依存度有以下三種表示形式:對外貿易額總依存度;貨物貿易依存度;服務貿易依存度。國際上多以出口貿易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表示對外貿易依存度。

9.對外貿易

答: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又稱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勞務交換活動的總稱。有些國家如英國、日本將其稱之為海外貿易。

二、簡答題

1.簡述國際貿易的主要風險。(人大1999研)

答:從事國際貿易具有諸多風險,這些風險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現分別陳述如下:

(1)信用風險。在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從開始接洽,經過報價、還價、確認而后訂立合同,再到賣方交貨、買方付款,需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此期間,買賣雙方的財務和經營情況可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有時可能會危及合同的履行。

(2)商業風險。國際貿易中進口商往往以各種理由拒絕收貨,這對出口商來說就屬于商業風險。進口商拒收的理由多是由貨樣不詳、交貨期晚或單證不符等情況造成的。對出口商而言,這些理由在貨物被拒收前是無法確定的。拒收后,雖可交涉彌補,但損失已經發生。

(3)運輸風險。國際貿易中貨物的運輸距離遙遠,其運輸風險也隨之增多。這些風險有的可以通過投保,由保險公司承擔,但有的風險是保險公司不承擔的,必須由買方或賣方承擔。

(4)價格風險。國際貿易中買賣雙方簽訂合同以后,如果在賣方進貨前,貨物價格上漲,則賣方要承擔價格上漲帶來的風險。如果在買方收到貨物后,貨物的價格下跌,則買方要承擔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在國際市場中,由于價格的變化多端使其價格風險更大。

(5)外匯風險。在國際貿易中,由于是采用某一種貨幣單位進行交易的。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的外匯在供求關系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下會時漲時落。在簽訂合同后,該種貨幣若升值,會造成賣方的風險,若貶值則會造成買方的風險。

(6)政治風險。如果一些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或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都會使與之有關的國家直接或間接地承擔風險。

2.簡述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及其主要原因。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變化情況主要體現為:

(1)國際貿易中的工業制成品與初級產品

戰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最基本的變化,是兩大類商品貿易的變化: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上升和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出現這種國際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進步促使出現了一系列的新興工業部門,許多工業新產品涌現出來并大量投入國際市場;科技革命使發達國家能更經濟、更有效地使用原材料,技術進步也使機器設備趨向小型化,節約了原材料,因而導致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下降;戰后合成原材料工業的迅速發展,減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實現工業化,需要進口大量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貨物。同時,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原料和食品在國內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制造,然后出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農業保護政策,減少了對農產品的進口需求;各國消費結構的變化,增加了工業制成品的國際貿易量;貿易比價對初級產品的不利變動是造成在世界貿易總值中初級產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國際工業制成品貿易

戰后,世界制成品貿易量迅速增長,而且工業制成品商品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造成這種商品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工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工業比重上升,輕工業比重下降。在重工業中,機電工業和石油化工工業重要性提高;發達國家之間專業化生產日益加強,使機器設備和中間性機電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數量和所占比重增加;戰后國際貿易中出現的新產品絕大部分是機器設備和化學產品;各國消費需求的變化,增加了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

(3)國際初級產品貿易

戰后,世界初級產品貿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現為:世界初級產品貿易相對于制成品貿易增長緩慢,初級產品在世界貿易中所占比重下降;戰后在初級產品市場相對縮小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石油除外)的出口增長比發達國家增長緩慢;食品、煙草、農業原料和礦產原料等幾大類商品貿易增長緩慢,所占比重下降,而燃料貿易一直迅速增長,比重不斷上升。

造成這一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1973年和1979年石油兩次大幅度提價,是石油在初級產品貿易中所占比重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戰后大量合成材料的出現,相應減少了對天然原料的需求,因而導致這類初級產品貿易的相對減少。

3.什么是國際貿易地理方向?如何正確看待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

答:(1)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含義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又稱國際貿易地區分布,它用來表明世界各個地區或各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是用它們的出口貿易額或進口貿易額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或進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來表示。由于國際政治經濟形式在不斷變化,各國的經濟實力對比經常變動,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也不斷變更。

(2)對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的看法

國際貿易地理方向相對于某一個國家來說,就是對外貿易地理方向,它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口商品的來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從而反映該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聯系程度。

對一國而言,如果與某一個或某幾個國家的貿易額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較高,則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比較集中;反之,則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比較分散。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優劣。以出口為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比較集中,可以憑借對傳統市場的熟悉而節省市場開拓的費用,降低交易成本,便于出口廠商間的信息交流,擴大出口商品在進口國的影響。但出口的集中在出口國廠商協調不力、產品差異化小的情況下,又會造成出口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影響出口收益。而無論對進口還是出口而言,一國對外貿易地理方向過于集中,都會使該國受制于人,從而在對外貿易中處于不利境地。對外貿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則可以降低一國在對外貿易中所面臨的經濟和政治風險、避免進出口廠商之間的惡性競爭,但其不利之處在于市場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對廠商而言,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是集中還是分散,從根本上取決于成本與收益的比較。

4.簡述戰后國際貿易地理格局的變化。

答:戰后國際貿易地理格局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類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變化

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占份額雖有增減變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變;戰后,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總的趨勢是:戰后初期略有上升,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處于下降狀態,此后呈現下降、上升的波動,總體變化不大;戰后,原蘇聯、東歐國家在世界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雖有增減變化,但總的趨勢變化不大,除個別年份外,大體上保持在占10%左右。

(2)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

戰后,西方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發展很不平衡,總的變化趨勢是西歐和日本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在國際貿易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不斷提高,而美國和英國所占比重下降,地位衰落。

(3)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

戰后,發展中國家在其出口占世界出口貿易比重下降的總趨勢下,其相互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石油輸出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其出口在世界出口貿易中所占比重增加,而非石油輸出國所占比重減少;在非石油輸出國的發展中國家中,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速度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的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較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江县| 曲松县| 江城| 嫩江县| 石楼县| 遂川县| 德令哈市| 邵阳县| 威宁| 徐汇区| 临湘市| 台山市| 惠水县| 渭南市| 定西市| 屏东市| 三穗县| 都江堰市| 开鲁县| 阿瓦提县| 山东| 理塘县| 吉木萨尔县| 临汾市| 新营市| 合江县| 望奎县| 隆安县| 名山县| 宁国市| 玉龙| 岚皋县| 靖西县| 绥阳县| 桦川县| 遵化市| 思南县| 台东市| 页游| 天津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