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解表劑的概念、適應范圍、配伍規律、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1.概念

解表劑是指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方劑。

2.適應范圍

解表劑適用于六淫外邪侵襲人體肌表、肺衛所致的表證。凡風寒外感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起,癥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苔薄白、脈浮者均適用。

3.配伍規律

(1)辛溫解表劑常用辛溫解表藥配伍宣肺理氣、止咳化痰藥;

(2)辛涼解表劑常用辛涼解表藥配伍清熱解毒藥、宣肺利咽藥;

(3)扶正解表劑常用解表藥配伍補益藥。

4.分類

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劑、辛涼解表劑和扶正解表劑三類。

5.注意事項

(1)解表劑多用辛散輕揚之品組方,不宜久煎。

(2)湯劑一般宜溫服,服后避風寒,并增衣被,或啜熱粥以助取汗。

(3)汗出以微汗為佳,汗出不徹,恐病邪不解;汗出太過,易耗氣傷津。若汗出病瘥,即當停服,不必盡劑。

(4)注意禁食生冷、油膩之品,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的發揮。

(5)表邪未盡,而又見里證者,一般應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則當表里雙解。

(6)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二、辛溫解表劑

1.麻黃湯

(1)組成

麻黃(9g)、桂枝(6g)、杏仁(9g)、炙甘草(3g)。

(2)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3)功用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4)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太陽傷寒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5)方解

表2-1 麻黃湯方解

(6)配伍特點

麻黃、桂枝相須為用,發汗解表之功益彰;

麻黃、杏仁相使為用,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7)加減應用

麻黃加術湯《金匱要略》

a.組成:麻黃湯原方加白術四兩。

b.功用: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c.主治:風寒濕痹證。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a.組成:甘草、麻黃、杏仁、生姜。

b.功用:宣肺解表。

c.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

a.組成: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

b.功用: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c.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

華蓋散《博濟方》

a.組成:紫蘇子、麻黃、杏仁、陳皮、桑白、皮赤、茯苓、甘草。

b.功用:宣肺解表,止咳祛痰。

c.主治:風寒襲肺證。

(8)注意事項

中病即止,不可過服。

對于瘡瘍、淋證、衄血、亡血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或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也應禁用。

【例1】(A型題)從方證病機演變的角度分析,下列選項中,關聯性最大的一組方劑是(  )。[2010年研]

A.桂枝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當歸四逆湯

B.麻黃湯——大青龍湯——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瀉白散

C.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大柴胡湯——新加黃龍湯

D.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普濟消毒飲——清瘟敗毒飲

【答案】B

【解析】麻黃湯用麻黃辛溫發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強其發汗之功,伍杏仁利肺氣止咳,佐甘草以緩諸藥,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表寒證的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等癥。麻黃湯加石膏、生姜、大棗即大青龍湯,功效:發汗解表,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內有郁熱證;溢飲。麻黃湯中去桂枝加石膏即是麻杏甘石湯,功效: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兩方主藥只一味之差,主治功用則相去甚遠。前者為寒邪郁熱,所以石膏較小,后者寒邪化熱,故在麻黃湯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量,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寒熱的輕重,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皆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化裁,其病理變化為:外感風寒-外感風寒重證,內有郁熱-風寒郁而化熱;演變過程是:麻黃湯—大青龍湯—麻杏甘石湯—瀉白散(瀉白散主治肺熱喘咳,病機為肺有伏火郁遏)。

2.桂枝湯

(1)組成

桂枝(9g)、炙甘草(6g)、芍藥(9g)、生姜(9g)、大棗(6g)。

(2)用法

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

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

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

(3)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4)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太陽中風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病后、產后、體弱等因營衛、陰陽不和所致之病證。

(5)方解

表2-2 桂枝湯方解

(6)配伍特點

結構嚴謹,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

(7)加減應用

桂枝加葛根湯 《傷寒論》

a.組成:桂枝、芍藥、生姜、甘草、大棗、葛根。

b.功用:解肌發表,升津舒筋。

c.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輸,營衛不和證。

桂枝加桂湯 《傷寒論》

a.組成:桂枝、芍藥、生姜、炙甘草、大棗。

b.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c.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

桂枝加芍藥湯《傷寒論》

a.組成: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姜。

b.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c.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8)使用注意

服法:溫服,服后啜熱稀粥,避風助汗;

有效指征:遍身微似有汗;

禁生冷黏膩、酒肉、臭惡等。

(9)鑒別

表2-3 麻黃湯與桂枝湯

【例2】(A型題)從方證病機演變的角度分析,下列選項中,關聯性最大的一組方劑是( ?。?。[2011年研]

A.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生脈散

B.四逆散—當歸四逆湯—四逆湯—回陽救急湯

C.導赤散—瀉白散—龍膽瀉肝湯—清胃散

D.桂枝湯—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牡蠣散

【答案】A

【解析】白虎湯主治氣分熱感;白虎加人參湯主治氣分熱盛,氣陰兩傷;竹葉石膏湯主治余熱未清,氣津兩傷;生脈散主治濕熱、暑熱,耗氣傷陰證,也治久咳傷肺,氣陰兩虛。從方證病機演變的角度分析,白虎湯證為氣分熱盛,熱盛則耗氣傷陰,導致氣陰兩傷而熱盛未減,即為白虎加人參湯證;隨證治療后,熱勢漸退,稍有殘留,然氣陰耗傷加重轉為氣津兩傷,余熱未清,即為竹葉石膏湯證;熱病后期,熱勢已了,氣陰耗損過重,轉為氣陰兩虛證,即為生脈散證。

【例3】(A型題)下列關于桂枝湯煎服方法的敘述中,不符合《傷寒論》原方要求的是(  )。[2010年研]

A.微火煎煮,去滓取汁,適寒溫,分三次服

B.服藥后片刻,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C.增加衣被,令遍身汗出如水流漓

D.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

【答案】C

【解析】桂枝湯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病后、產后、體弱等因營衛、陰陽不和所致之病證。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C項,“令遍身汗出如水流漓”是錯誤服藥法。

3.小青龍湯

(1)組成

麻黃(9g)、芍藥(9g)、細辛(3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9g)、半夏(9g)。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4)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5)方解

表2-4 小青龍湯方解

(6)配伍特點

辛散與酸收相伍,則散中有收;

溫化與斂肺相配,令開中有合,使散不傷正,收不留邪。

(7)加減應用

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組成:射干、麻黃、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大棗、半夏大、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降氣止咳。

主治:痰飲郁結,氣逆喘咳證。

(8)注意事項

方中多溫燥之品,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例4】(A型題)小青龍湯中“溫肺化飲”的藥物組合是(   )。[2012年研]

A.桂枝、麻黃

B.桂枝、芍藥

C.干姜、細辛

D.半夏、五味子

【答案】C

【解析】小青龍湯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表寒里飲證。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黃、桂枝解表祛邪。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增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

【例5】(A型題)遣藥配伍“散中寓收”的方劑是( ?。?span id="7csppma" class="ZhenTiTag">[2009年研]

A.止嗽散

B.九味羌活湯

C.小青龍湯

D.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答案】C

【解析】四首方劑均屬于解表劑。A項,止嗽散功效:宣利肺氣,疏風止咳。主治:風邪犯肺之咳嗽證。組成: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諸藥配伍,溫潤平和,重在止咳化痰,少佐疏表宣肺,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B項,九味羌活湯功效: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本方辛溫升散與寒涼清熱合用,以發表散寒、祛風除濕為主,兼以清熱護陰,寓清熱于辛散之中。D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功效:辛涼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組成:麻黃、杏仁、炙甘草、石膏。本方辛溫與寒涼相伍,宣降并用,清散兼施,散肺邪、清肺熱、利肺氣而平喘咳。以上三首方劑配伍均未體現“散中寓收”。C項,小青龍湯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寒內飲證。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方中配伍五味子斂氣,芍藥養血,與辛散之品相配,以防辛溫發散,耗傷肺氣,辛溫燥烈,傷及肺津,“散中寓收”。

4.九味羌活湯

(1)組成

羌活(9g)、防風(9g)、蒼術(9g)、細辛(3g)、川芎(6g)、香白芷(6g)、生地黃(6g)、黃芩(6g)、甘草(6g)。

(2)用法

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

(3)功用

發汗祛濕,兼清里熱。

(4)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5)方解

表2-5 九味羌活湯方解

(6)配伍特點

辛溫升散與寒涼清熱合用,則升者不峻,寒者不滯;

用藥體現了“分經淪治”的基本結構。

(7)加減應用

方中藥備六經,臨證當靈活權變,視其經絡前、后、左、右之不同,增損用之。

(8)注意事項

若寒邪較甚,表證較重,宜熱服,且啜粥以助藥力;

若邪不甚,表證較輕,則不必啜粥,溫服即可。

【例6】(A型題)下列各組方劑中,均為表寒里熱兼治的是( ?。?span id="v96xuiz" class="ZhenTiTag">[2011年研]

A.桂枝湯、銀翹散

B.九味羌活湯、大青龍湯

C.小柴胡湯、蒿芩清膽湯

D.溫脾湯、大柴胡湯

【答案】B

【解析】B項,九味羌活湯功效:發汗祛濕,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大青龍湯功效: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主治風寒表實證兼有里熱。兩方均可治療表寒里熱證。A項,桂枝湯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病后、產后、體弱等因營衛、陰陽不和所致之病證。銀翹散功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主治:溫病初起。C項,小柴胡湯功效:和解少陽。主治:傷寒少陽證;熱入血室;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蒿芩清膽湯功效: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D項,溫脾湯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主治:陽虛冷積證。大柴胡湯功效: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主治:少陽陽明合病。

【例7】(A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九味羌活湯的兩味藥物是( ?。?span id="sqrm7gu" class="ZhenTiTag">[2005年研]

A.荊芥、川芎

B.黃芩、半夏

C.細辛、防風

D.生地、干姜

E.白芷、薄荷

【答案】C

【解析】九味羌活湯的組成為:羌活、防風、細辛、蒼術、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

【例8】(X型題)羌活勝濕湯與九味羌活湯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2016年研]

A.防風

B.蒼術

C.川芎

D.藁本

【答案】AC

【解析】羌活勝濕湯為祛風除濕劑,功效:祛風勝濕止痛;藥物組成: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甘草。九味羌活湯為發散風寒劑,功效:發汗祛濕,兼清里熱;藥物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兩方中均含有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四味藥。

5.香蘇散

(1)組成

紫蘇葉(120g)、陳皮(60g)、香附子(120g)、炙甘草(30g)。

(2)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3)功用

理氣解表。

(4)主治

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5)方解

紫蘇葉辛溫解表,溫中行氣;

香附、陳皮理氣暢中;

甘草調和諸藥。

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6)配伍特點

解表疏風與理氣解郁并行,使氣血和而微汗出,風寒解而病自愈。

6.正柴胡飲

(1)組成

柴胡(9g)、防風(3g)、陳皮(4.5g)、芍藥(6g)、甘草(3g)、生姜(三五片)。

(2)功用

解表散寒。

(3)主治

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舌苔薄白,脈浮。

(4)配伍特點

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風祛風寒,止疼痛。生姜辛溫發散,助柴胡、防風解表透邪,陳皮疏暢氣機,以助祛邪外出,芍藥益陰和營,防辛散太過而傷陰,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

三、辛涼解表劑

1.銀翹散

(1)組成

連翹(30g)、銀花(30g)、苦桔梗(18g)、薄荷(18g)、竹葉(12g)、生甘草(15g)、芥穗(12g)、淡豆豉(15g)、牛蒡子(18g)。

(2)用法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

(3)功用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4)主治

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5)方解

表2-6 銀翹散方解

(6)配伍特點

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不悖辛涼之旨;

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以成外散內清之功;

方中所用藥物均是輕清之品,體現了“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為“辛涼平劑”。

(7)加減應用

渴者,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項腫咽痛者,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衄者,去荊芥穗、淡豆豉,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涼血止血。

咳者,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

胸膈滿悶者,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

(8)注意事項

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

【例9】(A型題)吳瑭所稱“辛涼平劑”是指( ?。?。[2006年研]

A.桑菊飲

B.銀翹散

C.新加香薷飲

D.白虎湯

E.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答案】B

【解析】“辛涼平劑”是指銀翹散;“辛涼輕劑”是指桑菊飲;“辛涼重劑”是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2.桑菊飲

(1)組成

桑葉(7.5g)、菊花(3g)、杏仁(6g)、連翹(5g)、薄荷(2.5g)、苦桔梗(6g)、生甘草(2.5g)、葦根(6g)。

(2)用法

水煎溫服。

(3)功用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4)主治

風溫初起,邪客肺絡證??人?,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

(5)方解

表2-7 桑菊飲方解

(6)配伍特點

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

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本方為“辛涼輕劑”。

(7)加減應用

若見氣粗似喘,是氣分熱勢漸盛,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氣分之熱。

(8)注意事項

本方為“辛涼輕劑”,故肺熱甚者,當適當加味,以免病重藥輕,難以勝病。

(9)鑒別

表2-8 銀翹散與桑菊飲

【例10】(A型題)銀翹散和桑菊飲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span id="pnn2ocl" class="ZhenTiTag">[2008年研]

A.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

B.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

C.銀花、連翹、薄荷、菊花、蘆根

D.連翹、牛蒡子、桔梗、甘草、蘆根

【答案】B

【解析】銀翹散的組成是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荊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鮮蘆根;桑菊飲的組成是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蘆根。二方均含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五藥。

3.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組成

麻黃(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2)用法

先煮麻黃,再內諸藥,水煎服。

(3)功用

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4)主治

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脈浮而數者。

(5)方解

表2-9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解

(6)配伍特點

辛溫與寒涼相伍,共成辛涼之劑,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涼遏。

(7)加減應用

越婢湯《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

功用:發汗利水。

主治:風水夾熱證。

(8)注意事項

風寒咳喘,痰熱壅盛者不宜用。

(9)鑒別

表2-10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與麻黃湯

4.升麻葛根湯

(1)組成

升麻(6g)、白芍藥(6g)、炙甘草(6g)、葛根(9g)。

(2)功用

解肌透疹。

(3)主治

麻疹初起。疹發不出,身熱頭痛,咳嗽,目赤流淚,口渴,舌紅,苔薄而干,脈浮數。

(4)配伍特點

本方辛涼與酸甘合用,主以升散清解,少佐酸斂益陰,共成透解之方。

【例11】(A型題)升麻葛根湯中配伍升麻的用意是(  )。[2006年研]

A.疏散風熱

B.升陽舉陷

C.和解退熱

D.透疹解毒

E.清熱解毒

【答案】D

【解析】升麻葛根湯主治麻疹初起,或透發不出,身熱脈浮而數者。傷寒、瘟疫,或外感風熱,癥見壯熱頭痛,脈浮數者,并宜服之。方中升麻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陽,解毒透疹,為君藥;葛根輕揚發散,開腠理,升津液以除熱,為臣藥;芍藥和營泄熱,炙甘草益氣解毒,為佐藥。

5.柴葛解肌湯

(1)組成

柴胡(6g)、干葛(9g)、甘草(3g)、黃芩(6g)、羌活(3g)、白芷(3g)、芍藥(6g)、桔梗(3g)。

(2)功用

解肌清熱。

(3)主治

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舌苔薄黃,脈浮微洪。

(4)配伍特點

溫清并用,側重于辛涼清熱;三陽并舉,表里同治,重在疏泄透散。

四、扶正解表劑

1.敗毒散

(1)組成

柴胡(6g)、前胡(6g)、川芎(6g)、枳殼(6g)、羌活(6g)、獨活(6g)、茯苓(6g)、桔梗(6g)、人參(6g)、甘草(3g)、生姜、薄荷。

(2)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

(3)功用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4)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淡苔白,脈浮而按之無力。

(5)方解

表2-11 敗毒散方解

(6)配伍特點

本方以解表為主,佐以益氣,扶正以助去邪,祛邪而不傷證。

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意為表邪疏散,里滯亦除,其痢自愈,稱為“逆流挽舟”法。

(7)加減應用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組成: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甘草。

功用:發汗解表,消瘡止痛。

主治:瘡腫初起。

(8)注意事項

本方藥物多辛溫香燥,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忌用;時疫、濕溫、濕熱蘊結腸中而成之痢疾者禁用。

【例12】(A型題)患者惡寒發熱,鼻塞噴嚏,咳嗽咽癢,口淡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治宜選用(  )。[2016年研]

A.香蘇散

B.荊防敗毒散

C.蔥豉桔梗湯

D.羌活勝濕湯

【答案】B

【解析】惡寒發熱,鼻塞噴嚏,咳嗽咽癢,舌苔薄白,脈浮緊判斷為外感風寒,故辨證為感冒之風寒束表證。治宜辛溫解表,方用荊防敗毒散或荊防達表湯加減。A項,香蘇散為辛溫解表劑,功效: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主治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B項,荊防敗毒散為解表劑,功效: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消瘡止痛;主治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外感風寒,身痛、咳嗽等。C項,蔥豉桔梗湯重在清宣解表,主治風熱犯表證。D項,羌活勝濕湯為祛風勝濕劑,具有祛風勝濕止痛功用,主治風濕犯表證。

【例13】(X型題)人參敗毒散中配伍少量人參,意在( ?。?。[2008年研]

A.益氣生津以資汗源

B.補益肺脾以復正氣

C.扶助正氣鼓邪外出

D.使祛邪而不傷正氣

【答案】CD

【解析】人參敗毒散益氣解表,散風祛濕;為正氣素虛,復感風寒濕邪者設;主治傷寒時氣,頭痛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噦寒熱。組成為柴胡、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本方既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散寒祛濕,疏風解表,又配伍少量人參,一則扶正以助祛邪,二則使散中有補,祛邪不致更傷元氣。本方亦可用治小兒外感。

【例14】(X型題)敗毒散可用于(   )。[2007年研]

A.虛人感風寒濕邪者

B.風熱疫毒壅于上焦者

C.熱毒充斥,氣血兩燔者

D.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

【答案】AD

【解析】敗毒散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祛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虛人感冒風寒濕邪,脈象重取無力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用敗毒散治療時疫初起,以及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而愈,稱為“逆流挽舟”之法。敗毒散中多辛溫、香燥之品,不適用于熱邪壅盛之病。

2.再造散

(1)組成

黃芪(6g)、人參(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細辛(2g)、羌活(3g)、防風(3g)、川芎(3g)、煨生姜(3g)。

(2)用法

水二盅,加大棗二枚,煎至一盅,溫服。

(3)功用

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4)主治

陽氣虛弱,外感風寒表證。惡寒發熱,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言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

(5)方解

表2-12 再造散方解

(6)配伍特點

解表藥與益氣助陽藥同用,助陽益氣,助正達邪,且發汗不傷正,補不礙邪。

(7)加減應用

麻黃附子甘草湯

組成:麻黃、甘草、附子。

功用:助陽益氣,發汗利尿。

主治:少陰病。

(8)注意事項

血虛感寒或濕溫初起者不宜用。

【例15】(A型題)患者平素畏寒,手足不溫,刻下惡寒發熱,語聲低微,舌淡胖,脈細無力。治宜選用(  )。[2013年研]

A.參蘇飲

B.人參敗毒散

C.玉屏風散

D.再造散

【答案】D

【解析】再造散為解表劑具有助陽益氣,發汗解表的作用;主治陽氣虛弱?;颊咂剿匚泛?,手足不溫,刻下惡寒發熱,可辨證為陽氣虛弱,故治宜再造散。A項,參蘇飲為解表劑,具有益氣解表,理氣化痰的作用;主治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B項,人參敗毒散為解表劑,具有散寒祛濕,益氣解表的作用;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表證。C項,玉屏風散為補益劑,具有益氣固表止汗的作用,主治表虛自汗。

【例16】(A型題)再造散組成中含有的藥物是(   )。[2007年研]

A.熟地黃、懷牛膝

B.生附子、炮干姜

C.熟附子、煨生姜

D.淮山藥、枸杞子

【答案】C

【解析】再造散的組成藥物是:黃芪、人參、桂枝、炒芍藥、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和煨生姜。

A.麻黃細辛附子湯

B.敗毒散

C.參蘇飲

D.再造散

【例17】具有助陽益氣、解表散寒功用的方劑是(   )。[2016年研]

【答案】D

【例18】具有益氣解表、理氣化痰功用的方劑是(   )。[2016年研]

【答案】C

【解析】A項,麻黃細辛附子湯的功效:助陽解表。B項,敗毒散的功效:散寒祛濕,益氣解表。C項,參蘇飲的功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D項,再造散的功效:助陽益氣,解表散寒。

3.加減葳蕤湯

(1)組成

生葳蕤(9g)、生蔥白(6g)、桔梗(4.5g)、白薇(3g)、淡豆豉(12g)、薄荷(4.5g)、炙甘草(1.5g)、紅棗(二枚)。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滋陰解表。

(4)主治

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

(5)方解

表2-13 加減葳蕤湯方解

(6)配伍特點

辛涼解表與甘平養陰合用,汗不傷陰,滋不礙邪。

(7)加減應用

表證較重者,加防風、葛根祛風解表;

咳嗽咽干、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蔞皮利咽化痰;

心煩口渴較甚者,加竹葉、花粉清熱生津除煩。

(8)注意事項

外感表證無陰虛者,不宜使用。

【例19】(A型題)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治宜選用(  )。[2012年研]

A.桑菊飲

B.銀翹散

C.柴葛解肌湯

D.加減蕆蕤湯

【答案】D

【解析】患者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咳嗽,為典型的感冒癥狀;心煩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的表現;可辨證為陰虛感冒,治宜滋陰解表,宜選用加減葳蕤湯。

【例20】(X型題)加減葳蕤湯以生葳蕤為君,意在( ?。?。[2015年研]

A.滋陰以滋汗源

B.養陰以潤肺燥

C.清熱以利咽喉

D.涼血以除煩渴

【答案】AB

【解析】加減葳蕤湯滋陰解表;主治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癥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數。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入肺胃經,為滋陰潤燥主藥,用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因其滋而不膩,對陰虛而有表熱證者頗宜。

4.麻黃細辛附子湯

(1)組成

麻黃(6g)、附子(9g)、細辛(3g)。

(2)功用

助陽解表。

(3)主治

素體陽虛,外感風寒證。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脈沉微。

(4)配伍特點

以散寒解表與溫里助陽合法,辛溫并用,散不傷正,助陽解表。

麻黃與附子:麻黃發汗之力較峻,陽虛之人用之恐易損耗陽氣,與附子同用則無傷陽之弊,二藥相伍,相輔相成,為助陽解表的常用配伍。

(5)鑒別

表2-14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

5.參蘇飲

(1)組成

人參(9g)、紫蘇葉(9g)、干葛(9g)、半夏(9g)、前胡(9g)、茯苓(9g)、枳殼(9g)、桔梗(6g)、木香(6g)、陳皮(6g)、甘草(6g)。

(2)功用

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3)主治

氣虛外感風寒,內有痰濕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疼,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滿悶,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苔白脈弱。

(4)配伍特點

發散風寒藥配伍益氣健脾藥,散補并行,則散不傷正,補不留邪。

化痰藥與理氣藥同用,使氣行痰消,津行氣暢。

6.蔥白七味飲

(1)組成

蔥白(9g)、干葛(9g)、新豉(6g)、生姜(6g)、生麥門冬(9g)、干地黃(9g)。

(2)功用

養血解表。

(3)主治

血虛外感風寒證。病后陰血虧虛,調攝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復感風寒,頭痛身熱,微寒無汗。

(3)配伍特點

發散解表與滋陰養血合法,邪正兼顧,汗不傷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横山县| 泸水县| 凤凰县| 博罗县| 温州市| 北宁市| 彰化县| 潼南县| 鄂州市| 保德县| 仁寿县| 龙口市| 达孜县| 沈阳市| 利川市| 台江县| 黔东| 沧州市| 洞头县| 时尚| 嘉兴市| 扶沟县| 泸西县| 屯昌县| 德格县| 黄平县| 台北县| 赣榆县| 沙坪坝区| 县级市| 广州市| 玉门市| 浦江县| 封丘县| 合川市| 仁怀市| 襄垣县| 齐齐哈尔市| 吴忠市|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