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方劑與方劑學

1.方劑和方劑學的概念

(1)方劑是指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之后,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按照組方結構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藥物。

(2)方劑學是指研究和闡明治法與方劑的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

2.歷代醫家在方劑學方面的主要成就、貢獻及代表作

表1-1

【例1】(A型題)最早記載遣藥組方和配伍宜忌的醫籍是(  )。[2014年研]

A.《湯液經法》

B.《黃帝內經》

C.《傷寒雜病論》

D.《肘后備急方》

【答案】B

【解析】《黃帝內經》最早記載了遣藥組方和配伍宜忌,總結了有關辨證、治則治法、組方原則、組方體例、方制大小、劑型等理論。

【例2】(A型題)首創方論的醫學家是(  )。[2012年研]

A.漢·張仲景

B.金·成無己

C.明·吳崑

D.清·汪昂

【答案】B

【解析】A項,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融理、法、方、藥為一體,全書收載方劑314首,被后人稱為“方書之祖”。B項,金·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藥方論》,系統闡述了張仲景《傷寒論》20首常用方的組方原理及配伍關系,開方論之先河。C項,明·吳崑的《醫方考》,是第一部剖析方劑的理論專著。D項,清·汪昂的《醫方集解》,按方劑功效分類,確立了方劑學的基本知識框架。

【例3】(A型題)《普濟方》的作者是(  )。[2007年研]

A.吳又可

B.朱橚

C.李東垣

D.成無己

【答案】B

【解析】《普濟方》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最大的一部方書,明·朱橚、藤碩、劉醇等編著。全書168卷,2175類,載方61139首。

【例4】(A型題)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詳析方劑理論的專著是(  )。[2005年研]

A.《傷寒論》

B.《圣濟總錄》

C.《醫方集解》

D.《醫方考》

E.《古今名醫方論》

【答案】D

【解析】AB兩項,都是方書,不是分析方劑理論的專著。CE兩項,《醫方集解》、《古今名醫方論》均為清代著作。D項,明代吳崑的《醫方考》分析了700個方子。

二、治法

1.治法的概念

(1)治法是指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法則。

(2)中醫學的治法可以歸納為兩個層次:

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針對某一類病機共性所確立的治法,稱為治療大法,如表證用汗法、寒證用溫法、熱證用清法、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等。

是針對具體證候所確定的治療方法,即具體治法。當治法已由經驗上升為理論之后,就成為遣藥組方和運用成方的指導原則。

2.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方劑與治法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方劑是體現并驗證治法的主要手段。具體體現在“以法組方”、“以法遣方”、“以法類方”、“以法釋方”四個方面,共同組成了“以法統方”。

3.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

清代醫家程鐘齡《醫學心悟》中提出了“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

表1-2

【例5】(A型題)麻疹初起,疹點隱而不透者,宜選用的治法是(  )。[2008年研]

A.汗法

B.和法

C.托法

D.消法

【答案】A

【解析】麻疹由外感麻疹疫毒所致,以外透為順。病程可分為初熱期、見形期、恢復期三個階段。麻疹初起,疹點隱而不透多因患者幼小體弱,正氣不足,護理失宜,或邪毒較甚,正不勝邪,疹毒不能順利外透所致;治宜宣肺祛邪,解表透疹;以防疹毒內陷,形成“逆證”。A項,汗法是指通過宣發肺氣,開泄腠理,從而達到祛邪愈病目的。麻疹初起,疹點隱而不透者,恰當應用汗法,有輔助透疹之效。

【例6】(X題型)“消法”的理論依據是(  )。[2009年研]

A.甚者從之

B.結者散之

C.逸者行之

D.堅者削之

【答案】BD

【解析】“消法”是通過消食化積、行氣活血、化痰蠲飲、軟堅散結,使體內氣、血、痰、水、食、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實邪緩消漸散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于病程較短,邪實尚未堅結,或雖已堅結,但病程較長,病勢較緩,且不宜猛攻急下者。《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堅者消之”、“結者散之”,就是消法的理論依據之一。

三、“七方”、“十劑”、“八陣”的內容及實際意義

1.七方

(1)內容

七方是以病邪的輕重、病位的表里、病勢的緩急、體質的強弱以及治療的需要作為依據,概括說明制方的方法。“七方”說始于《內經》,金·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藥方論》中明確提出“七方”,即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

(2)實際意義

大方是指藥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氣方盛所需的重劑;

小方是指藥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淺邪微的輕劑;

緩方是指藥性緩和,以治病勢緩慢需長期服用的方劑;

急方是指藥性峻猛,以治病勢急重取效迅速的方劑;

奇方是指由單數藥味組成的方劑;

偶方是指由雙數藥味組成的方劑;

復方是兩方或數方組合的方劑。

【例7】(A型題)“七方”之說源于(  )。[2009年研]

A.《神農本草經》

B.《內經》

C.《傷寒論》

D.《圣濟經》

【答案】B

【解析】“七方”說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補上治上治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則數小,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這是七方的最早記載。至金人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論》,序中云:“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這才明確提出“七方”的名稱。

【例8】(A型題)“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一語出自(  )。[2006年研]

A.《黃帝內經》

B.《傷寒論》

C.《傷寒明理論》

D.《醫學心悟》

E.《醫學源流論》

【答案】C

【解析】“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偶復七方是也”一語出自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

2.十劑

(1)始于北齊·徐之才《藥對》。

(2)唐代陳藏器于《本革拾遺·條例》中提出“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并于“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燥可去濕”、“濕可去枯”之下,各舉數藥為例。陳氏所歸納的“十種”之說,原是針對藥物按功用分類的一種方法。

(3)宋·趙估《圣濟經》于每種之后加一“劑”字,如《圣濟經·審劑篇》云:“故郁而不散為壅,以宣劑散之。”金·成無己《傷寒明理論》中說:“制方之體,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劑是也。”至此方書中才有“十劑”這個名稱。但對十劑分類,還不足以完全概括臨床常用方藥,

(4)后世各家又有增益,如《本草衍義》于十劑外增加寒、熱二劑;明代繆仲淳增加升、降二劑。明·徐思鶴的《醫家全書》除十劑外,增加了調、和、解、利、寒、溫、暑、火、平、奪、安、緩、淡、清等,共為二十四劑。方書中除清·陳修園《時方歌括》載方108首是按上述十二劑分類外,其余尚不多見。

3.八陣

(1)明·張景岳《景岳全書》提出八陣即“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并在《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釋曰:“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實也”;“用散者,散表證也”;“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證而用之,是謂因方。”

【例9】(A題型)下列關于“八陣”內容的敘述,不確切的是(  )。[2006年研]

A.寒方之制,為除熱也

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

C.固方之制,固其泄也

D.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E.用散者,散表證也

【答案】B

【解析】張介賓在《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中說:“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攻方之制,攻其實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用散者,散表證也。”

【例10】(X題型)下列屬于《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原文的有(  )。[2013年研]

A.攻方之制,攻其實也

B.固方之制,固其泄也

C.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

D.用散者,散表證也

【答案】ABCD

【解析】《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中說:“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實也;用散者,散表證也;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證而用之,是謂因方。”

【例11】(X題型)下列各項中,屬于《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原文的有(  )。[2012年研]

A.補方之制,補其虛也

B.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

C.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

D.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

【答案】ABCD

【解析】張介賓《景岳全書·新方八略引》中說:“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攻方之制,攻其實也”;“用散者,散表證也”;“寒方之制,為清火也,為除熱也”;“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凡病有相同者,皆按證而用之,是謂因方”。

四、方劑與藥物的聯系與區別

藥物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通過合理的配伍,增強或改變組方藥物原有的功用,調其偏勝,制其毒性,增強或改變其原來的功用,消除或緩解其對人體的不良因素,發揮其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藥聯結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才能符合辨證論治的要求,更充分地發揮藥物的作用,適應比較復雜的病證的治療需要。

五、配伍的目的

配伍目的在于增效、減毒兩個方面。一般而言,藥物通過配伍,可以起到下述作用:

1.增強藥力;

2.產生協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單味中藥的發揮方向;

4.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

5.控制藥物的毒副作用。

六、方劑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體含義

1.提出及發展

(1)關于“君、臣、佐、使”組方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

(2)金人張元素有“力大者為君”之說;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說:“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

(3)明代何伯齋更進一步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

2.具體含義

(1)君藥

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藥力居首的藥物。

(2)臣藥

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小于君藥,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3)佐藥

佐助藥,是指協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佐制藥,是指制約君、臣藥的峻烈之性,或減輕或消除君、臣藥毒性的藥物;

反佐藥,是指根據某些病證之需,配伍少量與君藥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小于臣藥,一般用量較輕。

(4)使藥

引經藥,是指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

調和藥,是指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其在方中之藥力較小,用量亦輕。

【例12】(X型題)方劑配伍中,佐制藥的作用有(  )。[2014年研]

A.防止病勢拒藥

B.協調諸藥之用

C.降低君臣藥之毒性

D.減緩君臣藥之烈性

【答案】CD

【解析】佐藥分為三種:佐助藥,指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佐制藥,指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反佐藥,指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七、“君臣佐使”理論對臨證遣藥組方的指導意義及其具體運用

1.對遣藥組方的意義

一個方劑中藥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藥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地位為依據。除君藥外,臣、佐、使藥均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

(1)一首方劑中的君藥是必備的,而臣、佐、使藥并非齊備;

(2)在組方體例上,君藥宜少,一般只用一味,多則藥力分散,影響療效;

(3)臣藥可多于君藥,佐藥常多于臣藥,而使藥則一二味足矣。

2.對配伍用藥的指導

(1)要針對病機考慮配伍用藥的合理性,通過配伍,最大限度地表達每味藥物適宜病證所需之藥力。

(2)又要按照組成的基本結構要求將方藥組合成為一個主次分明、全面兼顧的有機整體,使之更好地發揮整體效果。

3.與“以法統方”的關系

(1)“以法統方”是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保證方劑針對病機、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

(2)“君臣佐使”是組方的基本結構和形式,是體現治法、保障療效的手段;

(3)只有正確把握上述兩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加之熟練的用藥配伍技巧,才能組成理想的有效方劑。

八、方劑變化運用的主要形式、各種變化的前提及其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1.方劑變化運用的主要形式

(1)藥味加減的變化;

(2)藥量加減的變化;

(3)劑型更換的變化。

2.各種變化的前提及其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1)藥味加減的變化

變化的前提

藥味加減的變化是指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的次要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

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當方劑中的藥物增加或減少時,方劑藥物間的配伍關系發生變化,方劑的功效也隨之改變。

(2)藥量增減的變化

藥物的用量直接決定藥力的大小,藥量增加或減少,可以是單純藥力的改變,也可以隨著組成配伍關系的改變而功用、主治發生改變。

(3)劑型更換的變化

中藥制劑種類較多,各有特點。劑型不同,功效主治亦不盡相同。

A.藥味加減的變化

B.藥量增減的變化

C.劑量更換的變化

D.藥味加減和藥量增減變化的聯合運用

E.藥味加減、藥量增減和劑型更換變化的聯合運用

【例13】(B題型)枳術湯與枳術丸的關系屬于(  )。[2006年研]

【答案】E

【例14】(B題型)生姜瀉心湯與半夏瀉心湯的關系屬于(  )。[2006年研]

【答案】D

【解析】枳術丸是張元素從《金匱要略》枳術湯變化而來,枳術湯的枳術用量倍于白術,且用湯劑,而且在制劑時加入荷葉燒飯為丸,所以枳術湯與枳術丸的關系屬于藥味加減、藥量增減和劑型更換變化的聯合運用。生姜瀉心湯即是半夏瀉心湯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而成,屬于藥味加減和藥量增減的變化。

九、常用劑型的性能特點及其適用范圍

劑型,是指在方劑組成之后,根據病情的需要和藥物不同的性能,加工制成的一定形態的制劑形式。臨床常用的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等。

1.液體劑型

(1)湯劑

概念:又稱煎劑,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

臨床應用:主要為內服,如麻黃湯等。外用時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

特點

a.最能體現中醫藥獨特優勢;

b.吸收快、能迅速發揮藥效;

c.可根據病情變化隨證加減,切合個體病證之需;

d.制備及攜帶貯存相對不便,服用時口感欠佳。

(2)酒劑

概念:又稱藥酒,古稱酒醴,是將藥物用白酒或黃酒浸泡,或隔水燉煮,去渣取液,供內服或外用。

臨床應用

a.酒有活血通絡、易于發散和助長藥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風通絡和補益劑中使用。

b.外用酒劑尚可祛風活血、止痛消腫。

特點:酒劑使用時,存在個體局限性。

(3)酊劑

概念:是指以不同濃度的乙醇為溶媒,經過不同的方法浸出中藥的有效成分后所得到的液體制劑,多為外用。

有效濃度:一般酊劑的濃度為20%,有毒藥物濃度則為10%。

特點:有效成分高、用量少、作用快、不易腐敗等。

(4)露劑

概念:又稱藥露,多用新鮮含有揮發性成分的藥物,用蒸餾法制成有芳香氣味的澄明水溶液。

臨床應用:一般作為飲料及清涼解暑劑,藥露氣味清淡,口感適宜。如金銀花露等。

(5)糖漿

概念:是將藥物煎煮、去渣取汁、濃縮后,加入適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濃蔗糖水溶液。

特點: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較快等特點,尤適于兒童服用。

(6)口服液

概念:是將藥物用水或其他溶劑提取,經精制而成的內服液體制劑。

特點:劑量較少、吸收較快、服用方便、口感適宜等。

(7)注射液

概念:又稱針劑,是將藥物經過提取等步驟而制成的滅菌溶液、無菌混懸液或供配制成液體的無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靜脈注射的一種制劑。

臨床應用:適用于急、重患者急救使用,對于神識昏迷、難以口服用藥的患者尤為適宜。

特點:劑量準確、藥效迅速、不受消化系統影響。

【例15】(A型題)湯劑的優點是(  )。[2009年研]

A.藥效持久

B.藥效發揮迅速

C.服用量小

D.節省藥材

【答案】B

【解析】方劑的劑型很多,制備工藝不同,臨床運用有別。湯劑是藥物經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漬、煎煮后,去滓取汁而成的一種液體制劑,其特點是: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且便于加減化裁,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一個患者或各種病證的特殊性,適應各種疾病不同發展階段治療的需要。藥效發揮迅速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2.固體劑型

(1)散劑

概念:是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制成粉末狀制劑。

臨床應用

a.內服

第一,散劑多以溫開水沖服;

第二,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等;

第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即煮散,如銀翹散等。

b.外用

第一,散劑多摻撒瘡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黃散等;

第二,作點眼、吹喉等,如八寶眼藥、冰硼散等。

特點:制作簡便、吸收較快、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

(2)丸劑

概念:是將藥物研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制成球形的固體劑型。

臨床應用

a.慢性、虛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黃丸等;

b.芳香類藥物與劇毒藥物常作丸劑。

特點: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

分類

a.蜜丸:性質柔潤,作用緩和持久;有補益和矯味作用,常用于治療慢性病和虛弱性疾病。

b.水丸:較蜜丸的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易于吞服。

c.糊丸:黏合力強,質地堅硬,崩解、溶散遲緩;內服可延長藥效、減輕劇毒藥的不良反應和對胃腸的刺激。

d.濃縮丸:體積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劑量小。

e.其他尚有蠟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

(3)茶劑

概念:是將藥物經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狀制品,或加入適宜黏合劑制成的方塊狀制劑。

用法:使用時,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時飲用。

臨床應用:多用于治療感冒、食積、腹瀉等。

(4)條劑

概念:又稱藥捻,是將藥物細粉用桑皮紙蘸藥后搓捻成細條,或將桑皮紙捻成細條再蘸藥粉而成。

用法

a.用時插入瘡口或瘺管內,如紅升丹藥條等。

b.艾葉和藥研成粗末,用紙裹制成圓條,供灸治使用,也稱“艾條”。

作用:化腐拔毒、生肌收口。

(5)線劑

概念:又稱藥線,是將絲線或棉線置藥液中浸煮后,經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劑。

用法:通過藥線所含藥物的輕度腐蝕作用、機械緊扎作用,使其引流通暢或萎縮、脫落。

臨床應用:用于治療瘺管、痔瘡或贅生物。

(6)丹劑

內服丹劑

沒有固定劑型,有丸劑,也有散劑,以藥品貴重或藥效顯著而名之曰丹,如至寶丹、活絡丹等。

外用丹劑

是以某些礦物類藥經高溫燒制而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瘡面,治療瘡瘍癰疽;也可制成藥條、藥線和外用膏劑應用。

(7)錠劑

概念:是將藥物研成細粉,加適當的黏合劑制成規定形狀的固體劑型。

用法

a.內服以研末調服或磨汁服;

b.外用則磨汁涂患處。

(8)片劑

概念:是將藥物細粉或藥材提取物與輔料混合壓制而成的片狀制劑。

特點

a.片劑用量準確、體積小、異味少、服用和儲存方便;

b.在腸道吸收的藥物,可包腸溶衣,使之在腸道中崩解。

(9)沖劑

概念:是將藥材提取物加適量賦形劑或部分藥物細粉制成的干燥顆粒狀或塊狀制劑。

特點:作用迅速、味道可口、體積較小、服用方便等。

(10)栓劑

概念:古稱坐藥或塞藥,是將藥物細粉與基質混合制成的一定形狀固體制劑,多用于腔道。

作用:殺蟲止癢、潤滑、收斂等。

特點

a.通過直腸黏膜吸收,便于嬰幼兒給藥。

b.有50%~70%的藥物不經過肝而直接進入體循環,避免“首過效應”,減少藥物對肝的毒副作用;

c.避免胃腸液對藥物的影響及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例16】(X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糊丸特點的有(  )。[2008年研]

A.性質柔潤,兼有補益作用

B.作用緩和,藥力持久

C.對胃腸刺激性小

D.不易變質,便于貯存

【答案】BC

【解析】丸劑是最常用的固體劑型,具有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省藥材,便于服用與攜帶的特點。劑又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等。其中糊丸系指藥材細粉以米糊或面糊等為黏合劑制成的丸劑丸粒小,質地堅硬,崩解溶散遲緩,內服可延長藥效,并能減輕有毒或峻猛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和對胃腸的刺激。

3.半固體劑型

(1)膏劑

概念:是將藥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劑型。

內服膏劑:包括流浸膏、浸膏、煎膏。

a.流浸膏與浸膏多用于調配其他制劑使用,如合劑、糖漿劑、沖劑、片劑等。

b.煎膏體積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美,有滋潤補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虛弱患者,有利于較長時間用藥,如鹿胎膏等。

外用膏劑:包括軟膏和硬膏

a.軟膏:又稱藥膏,是將藥物細粉與適宜的基質制成具有適當稠度的半固體外用制劑,有一定的黏稠性,藥物吸收緩慢,藥效持久;用于外科瘡瘍癤腫、燒燙傷等。

b.硬膏:又稱膏藥,古稱薄貼,是以植物油將藥物煎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黃丹等攪勻、冷卻而制成的外用劑型;可治療局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瘡瘍腫毒、腰痛等。

(2)其他

有膠囊劑、滴丸劑、灸劑、熨劑、灌腸劑、搽劑、氣霧劑、海綿劑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阳朔县| 禹城市| 奉贤区| 漯河市| 普洱| 新巴尔虎右旗| 凤冈县| 会泽县| 景东| 乌审旗| 稷山县| 吉林省| 富阳市| 芮城县| 莫力| 海淀区| 镇沅| 来宾市| 洱源县| 台北市| 江达县| 美姑县| 石狮市| 融水| 岳阳市| 乌拉特后旗| 彰化县| 邵阳县| 千阳县| 永嘉县| 株洲县| 沙河市| 竹山县| 寻乌县| 鲜城| 陆河县| 汽车| 肥东县| 天祝|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