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和解劑的概念、適應(yīng)范圍、配伍規(guī)律、分類及應(yīng)用注意事項

1.概念

和解劑是指具有和解少陽、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腸胃等作用,用以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肝脾不和、腸胃不和等證的方劑。

2.適應(yīng)范圍

少陽證、肝脾不和及腸胃不和證及寒熱互結(jié)、腸胃不和等證。

3.配伍規(guī)律

和解少陽常用解表藥配伍清熱藥,主治少陽證;調(diào)和肝脾常用理氣疏肝藥配伍養(yǎng)氣和血、健脾助運之品,主治肝脾不和證;調(diào)和腸胃常用辛溫開散藥配伍苦寒降瀉之品,主治腸胃不和證。

4.分類

和解劑分為和解少陽、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腸胃三類。

5.注意事項

(1)凡邪在肌表,未入少陽,或邪已入里,陽明熱盛者,皆不宜使用;

(2)和解劑以祛邪為主,勞倦內(nèi)傷、氣血虛弱等純虛證者,不宜使用。

二、和解少陽劑

1.小柴胡湯

(1)組成

柴胡(24g)、黃芩(9g)、人參(9g)、炙甘草(9g)、半夏(9g)、生姜(9g)、大棗(4枚)。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和解少陽。

(4)主治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婦人中風(fēng),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jīng)水適斷,寒熱發(fā)作有時。

黃疸、瘧疾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5)方解

表4-1 小柴胡湯方解

(6)配伍特點

柴胡、黃芩相合,乃和解少陽法之基本配伍;

升降并用,邪正兼顧。

(7)加減應(yīng)用

若胸中煩而不嘔,為熱聚于胸,去半夏、人參,加瓜蔞以清熱理氣寬胸。

渴者,是熱傷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止渴生津。

腹中痛,是木來乘土,宜去黃芩,加芍藥以柔木緩急止痛。

脅下痞硬,是瘀滯痰凝,去大棗,加牡蠣以軟堅散結(jié)。

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氣凌心,宜去黃芩,加茯苓以利水寧心。

不渴,外有微熱,是表邪仍在,宜去人參,加桂枝以疏風(fēng)解表。

咳者,是素有肺寒留飲,宜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止咳。

(8)注意事項

陰虛血少者禁用。

【例1】(A型題)下列方劑中,原方用法要求“去滓,再煎”的是(  )。[2012年研]

A.桂枝湯

B.小柴胡湯

C.白虎湯

D.蒿芩清膽湯

【答案】B

【解析】A項,桂枝湯的煎法為“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B項,小柴胡湯的煎法為“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C項,白虎湯的煎法為“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D項,根據(jù)《重訂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原方?jīng)]有著此用法。

【例2】(A型題)下列方劑中,原方柴胡用量最大的是(  )。[2010年研]

A.四逆散

B.逍遙散

C.小柴胡湯

D.補中益氣湯

【答案】C

【解析】A項,四逆散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陽郁厥逆證;肝脾不和證。組成:柴胡、白芍、枳實、甘草。原方中柴胡用量十分。B項,逍遙散功效: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組成:柴胡、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原方中柴胡用量一兩。C項,小柴胡湯功效:和解少陽。主治:傷寒少陽;婦人中風(fēng),熱入血室;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組成: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方中柴胡用量半斤。D項,補中益氣湯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證;氣虛下陷證;氣虛發(fā)熱證。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陳皮、升麻、柴胡。原方中柴胡用量二分或三分。以上四首方劑中柴胡用量最少的是逍遙散,柴胡用量最多的是小柴胡湯。

【例3】(X型題)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病證是(  )。[2007年研]

A.婦人熱入血室

B.黃疸

C.瘧疾

D.傷寒少陽證

【答案】ABCD

【解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云:“傷寒五六日,中風(fēng),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是證邪在少陽,故稱“少陽病”。《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又云:“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柯琴譽小柴胡湯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后世不論外感、內(nèi)傷,凡少陽樞機不利者,輒投小柴胡湯。因此本方亦常用治瘧疾、黃疸以及內(nèi)傷雜病而癥見少陽證表現(xiàn)者。

2.蒿芩清膽湯

(1)組成

青蒿腦(4.5~6g)、淡竹茹(9g)、仙半夏(4.5g)、赤茯苓(9g)、青子芩(4.5~9g)、生枳殼(4.5g)、陳廣皮(4.5g)、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g)。

(2)用法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水煎服。

(3)功用

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4)主治

少陽濕熱痰濁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現(xiàn)雜色,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者。

(5)方解

表4-2 蒿芩清膽湯方解

(6)配伍特點

以清透為主,降利共施,暢少陽之樞機,化濕郁之痰濁,屬“分消走泄”法。

(7)加減應(yīng)用

嘔多者,加黃連、蘇葉清熱止嘔;

濕重者,加藿香、薏苡仁、白蔻仁以化濕濁;

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澤瀉、通草以利小便。

(8)注意事項

本方為祛邪之劑,體虛者不宜單獨應(yīng)用。

(9)鑒別

表4-3 蒿芩清膽湯與小柴胡湯

3.達原飲

(1)組成

檳榔(二錢)、厚樸(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2)用法

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現(xiàn)代煎法:水煎服)。

(3)功用

開達膜原,辟穢化濁。

(4)主治

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尖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

(5)方解

表4-4 達原飲方解

(6)配伍特點

辛香燥烈,氣味雄厚,直達膜原,辟穢化濁;燥潤相濟,在行氣宣達、燥濕化濁中注意護陰。

(7)加減應(yīng)用

若兼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者,加柴胡以引經(jīng)。

若兼腰背項痛者,加羌活以引經(jīng)。

若兼目痛、眉棱骨痛者,加干葛以引經(jīng)。

(8)注意事項

本方偏于辛烈溫燥,瘟疫與溫病屬于熱盛陰傷者,當(dāng)忌用。

【例4】(A型題)達原飲中配用草果的目的是(  )。[2016年研]

A.辛香化濁

B.辟穢止嘔

C.宣透伏邪

D.祛痰破結(jié)

【答案】ABC

【解析】達原飲為和解少陽劑,功效: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主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草果為化濕藥,功效:燥濕溫中,截瘧除痰。達原飲中以檳榔為君,以草果為臣,取其芳香化濁,辟穢止嘔,宣透伏邪之效。D項,祛痰破結(jié)是檳榔在達原飲中的藥效。

【例5】(A型題)瘧疾憎寒壯熱,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舌邊深紅,舌苔垢膩,脈弦數(shù)者,宜選用(  )。[2014年研]

A.甘露消毒丹

B.蒿芩清膽湯

C.達原飲

D.大柴胡湯

【答案】C

【解析】達原飲的功效是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主治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癥見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fā)無定時,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根據(jù)題意,瘧疾憎寒壯熱,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舌邊深紅,舌苔垢膩,脈弦數(shù)者,是達原飲的主治之證。

三、調(diào)和肝脾劑

1.四逆散

(1)組成

炙甘草(6g)、枳實(6g)、柴胡(6g)、芍藥(6g)。

(2)用法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3)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4)主治

陽郁厥逆證。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

肝脾不和證。脅肋脹悶,脘腹疼痛,脈弦。

(5)方解

表4-5 四逆散方解

(6)配伍特點

肝脾同治;散收結(jié)合;升降同施。

(7)加減應(yīng)用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

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

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下重。

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

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nèi)熱。

(8)注意事項

熱盛厥甚的熱厥和陽微陰盛的寒厥者,忌用本方。

(9)鑒別

表4-6 四逆散與小柴胡湯

【例6】(A型題)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傷寒論》四逆散原方加減法的是(  )。[2011年研]

A.咳者,加杏仁

B.悸者,加桂枝

C.小便不利者,加茯苓

D.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答案】A

【解析】四逆散(《傷寒論》)功用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陽郁厥逆證;肝脾不和證。加減變化: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溫心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陽散結(jié);氣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氣解郁;有熱者,加梔子以清內(nèi)熱。

【例7】(X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和解劑的有(  )。[2006年研]

A.痛瀉要方

B.甘露消毒丹

C.普濟消毒飲

D.四逆散

【答案】AD

【解析】A項,痛瀉要方具有補脾瀉肝的功用;D項,四逆散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用,以上二方屬于和解劑。B項,甘露消毒丹屬于祛濕劑。C項普濟消毒飲屬于清熱劑。

2.逍遙散

(1)組成

炙甘草(4.5g)、當(dāng)歸(9g)、茯苓(9g)、白芍藥(9g)、白術(shù)(9g)、柴胡(9g)。

(2)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服。

(3)功用

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4)主治

肝郁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5)方解

表4-7 逍遙散方解

(6)配伍特點

肝脾同調(diào),以疏肝為主;氣血兼顧,以理氣為重。如此配伍,可使木郁達之,則脾弱得復(fù),血虛得養(yǎng)。

(7)加減應(yīng)用

加味逍遙散《內(nèi)科摘要》

a.組成:當(dāng)歸、芍藥、茯苓、白術(shù)、炒柴胡、牡丹皮、山梔炒、甘草。

b.功用:養(yǎng)血健脾,疏肝清熱。

c.主治:肝郁血虛內(nèi)熱證。

黑逍遙散《醫(yī)略六書》

a.組成:逍遙散加生地或熟地。

b.功用: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c.主治:肝脾血虛。

(8)注意事項

陰虛陽亢者慎用。

【例8】(A型題)患者平素飲食不多,常疲憊,每逢月經(jīng)來潮兩脅隱痛,乳房作脹,經(jīng)行量少而不暢,脈弦細(xì)。治宜選用(  )。[2015年研]

A.失笑散

B.逍遙散

C.四逆散

D.越鞠丸

【答案】B

【解析】A項,失笑散功效:活血祛瘀,散結(jié)止痛。主治:瘀血疼痛證。以心胸刺痛,脘腹疼痛,或產(chǎn)后惡露不行,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急痛為辨證要點。B項,逍遙散功效: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以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C項,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陽郁厥逆證;以手足不溫,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脈弦為辨證要點。肝脾不和證;以脅肋脹痛,脘腹疼痛,脈弦為辨證要點。D項,越鞠丸功效:行氣解郁。主治:六郁證。以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為辨證要點。“平素飲食不多,常疲憊”為脾虛之象,“兩脅隱痛,乳房作脹”為肝郁之癥,“經(jīng)行量少而不暢”則血虛與氣郁并見,可辨證為肝郁脾虛血少證,選逍遙散進行治療。

【例9】(A型題)逍遙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  )。[2010年研]

A.疏散風(fēng)熱

B.疏肝散熱

C.疏肝解郁

D.清利頭目

【答案】B

【解析】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效: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組成:炙甘草、當(dāng)歸、茯苓、芍藥、白術(shù)、柴胡。本方所治肝脾不和證,既有肝氣郁結(jié),脾失健運,又有肝血不足,血不養(yǎng)肝。肝郁、脾虛、血虛互見又互為因果。治宜疏肝解郁,養(yǎng)血柔肝。所以方中既有柴胡疏肝解郁為君;又有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為臣;更有白術(shù)、茯苓健脾祛濕,使運化有權(quán),氣血有源為佐。炙甘草益氣補中,兼柔肝緩急。燒生姜溫胃和中;少佐薄荷,助柴胡疏肝郁而散肝熱。如此配伍,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使肝郁解,營血充,脾健運,諸證自除。

【例10】(A型題)加味逍遙散的組成是逍遙散加(  )。[2009年研]

A.丹皮、赤芍

B.丹參、赤芍

C.丹皮、梔子

D.丹參、梔子

【答案】C

【解析】逍遙散為調(diào)和肝脾之名方,功能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該病證以肝郁、脾虛、血虛互為因果者最宜。若肝郁血虛,化火生熱,則宜在逍遙散的基礎(chǔ)上加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名“加味逍遙散”,又名“丹梔逍遙散”。

【例11】(A型題)治療肝郁化熱、脾虛血虛證的最佳選方是(  )。[2005年研]

A.四逆散

B.小柴胡湯

C.逍遙散

D.加味逍遙散

E.黑逍遙散

【答案】D

【解析】A項,四逆散主治證是陽郁厥逆證和肝郁脾滯證。B項,小柴胡湯的主治證為傷寒少陽證。C項,逍遙散用于肝郁血虛脾弱證。D項,加味逍遙散的主治證是肝郁化熱、脾虛血虛證。E項,黑逍遙散的主治證是肝脾血虛。

3.痛瀉要方

(1)組成

炒白術(shù)(9g)、炒白芍藥(6g)、炒陳皮(4.5g)、防風(fēng)(3g)。

(2)功用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3)主治

脾虛肝郁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guān)不調(diào),左弦而右緩者。

(4)配伍特點、

本方為治療痛瀉之代表方,補脾瀉肝,寓疏于補,體現(xiàn)了扶土抑木法(方中防風(fēng)散肝舒脾,升陽止瀉)。

(5)鑒別

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理脾伸陽之功,主治陽氣內(nèi)郁,而致四肢逆,手足寒,或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等證。

逍遙散養(yǎng)血疏肝,健脾和營,主治肝郁血虛,脾失健運,而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食少神疲,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脹痛等證。

痛瀉要方主治脾受肝邪,大便瀉泄,瀉后腹痛,瀉后痛猶不解之證;久瀉不已,更加升麻,以升下陷之清陽而止瀉泄。

【例12】(B型題)用痛瀉要方治療腹痛泄瀉,所體現(xiàn)的做法是(  )。[2014年研]

A.扶土抑木

B.培土生金

C.滋水涵木

D.補火暖土

【答案】A

【解析】痛瀉要方調(diào)和肝脾,補脾柔肝,祛濕止瀉;主治脾虛肝旺之泄瀉。方中白術(shù)、白芍相配補脾柔肝,祛濕止瀉,通過瀉木以達到扶土的目的,體現(xiàn)“培土抑木”之法。

A.四逆散

B.逍遙散

C.痛瀉要方

D.復(fù)元活血湯

【例13】(B型題)功用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方劑是(  )。[2007年研]

【答案】A

【例14】(B型題)功用為補脾柔肝、祛濕止瀉的方劑是(  )。[2007年研]

【答案】C

【解析】A項,四逆散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B項,逍遙散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營;C項,痛瀉要方功效:補脾柔肝、祛濕止瀉;D項,復(fù)元活血湯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絡(luò)。

4.當(dāng)歸芍藥散

(1)組成

當(dāng)歸三兩、白芍一斤、茯苓四兩、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川芎三兩。

(2)功用

養(yǎng)血益脾。

(3)主治

婦人肝虛氣郁,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

(4)配伍特點

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dāng)歸、川芎調(diào)肝養(yǎng)血。諸藥合用,共奏肝脾兩調(diào),補虛滲濕之功。

四、調(diào)和寒熱劑

代表方半夏瀉心湯

1.組成

半夏、黃芩、干姜、人參、黃連、大棗、炙甘草。

2.用法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日三服。

3.功用

寒熱平凋,消痞散結(jié)。

4.主治

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5.方義

表4-8 半夏瀉心湯方解

6.配伍特點

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

7.加減應(yīng)用

(1)生姜瀉心湯《傷寒論》

組成:生姜、甘草、人參、干姜、黃芩、半夏、黃連、大棗。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氣。

主治:水熱互結(jié)痞證。

(2)甘草瀉心湯《傷寒論》

組成:甘草、黃芩、人參、干姜、黃連、大棗、半夏。

功用:和胃補中,降逆消痞。

主治:胃氣虛弱痞證。

(3)黃連湯《傷寒論》

組成:黃連、甘草、干姜、桂枝、人參、半夏、大棗。

功用:寒熱并調(diào),和胃降逆。

主治:胃熱腸寒證。

8.注意事項

本方主治虛實互見之證,氣滯或食積所致的心下痞滿,不宜使用。

A.牡蠣散

B.小青龍湯

C.黃土湯

D.半夏瀉心湯

【例15】(B型題)體現(xiàn)散收同用、祛邪護正配伍的方劑是(  )。[2008年研]

【答案】B

【例16】(B型題)體現(xiàn)寒熱并行、辛開苦降配伍的方劑是(  )。[2008年研]

【答案】D

【解析】A項,牡蠣散補斂并用,斂陰以止汗,益氣以固表。B項,小青龍湯用麻黃、桂枝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干姜、細(xì)辛溫肺化飲,半夏化痰降逆。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yǎng)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散溫燥太過之弊。炙甘草和中緩峻調(diào)藥,諸藥相配,發(fā)中有收,剛?cè)嵯酀項,黃土湯補止兼施,寒溫并用,剛?cè)岵袦仃柦∑ⅰB(yǎng)血止血之功。D項,半夏瀉心湯用半夏開結(jié)消痞,降逆和胃;干姜辛溫以散寒,川連、黃芩苦寒泄降除熱,清腸燥濕;人參、炙甘草、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胃;諸藥相合,辛開苦降,寒熱并行,補瀉兼施,邪正兼顧,以收調(diào)和寒熱,開結(jié)消痞之效。

【例17】(X型題)體現(xiàn)辛開苦降配伍方法的方劑是(  )。[2009年研]

A.半夏瀉心湯

B.枳實消痞丸

C.小陷胸湯

D.連樸飲

【答案】ABC

【解析】A項,半夏瀉心湯主治中虛邪陷,寒熱互結(jié),氣機痞塞,升降失常;癥見心下痞滿不痛,干嘔(或嘔吐)下利者。本方苦辛并用(苦降辛開),寒熱共投,補瀉兼施,虛實兼顧,使寒熱除,升降復(fù),腸胃和,則心下痞滿、嘔吐下利諸癥悉平。B項,枳實消痞丸主治脾胃虛弱,寒熱互結(jié),氣壅濕聚,痰食交阻;癥見心下痞滿,惡食懶倦者。本方苦辛并用(苦降辛開),寒熱并用,消補兼施,邪正兼顧,使寒熱調(diào),升降復(fù),痰食化,脾胃和,則心下痞滿,惡食懶倦諸癥皆除。C項,小陷胸湯主治痰熱互結(jié)于心下,氣郁不通所致結(jié)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者。方中瓜蔞實清熱滌痰,寬胸散結(jié)。黃連、半夏相配,清熱化痰,既助瓜蔞實開痰熱之結(jié),又苦降辛開,以除氣郁之痞。D項,連樸飲主治濕熱蘊伏,困遏中焦,癥見霍亂吐利,胸脘痞悶,心煩躁擾者。寒溫并用,苦辛宣泄,使脾胃和、升降復(fù)、清濁分,吐瀉自止,諸癥亦除。

推薦閱讀
  1. 錢銘怡《變態(tài)心理學(xué)》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2. 郭小聰《行政管理學(xué)》(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3.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高級翻譯學(xué)院357英語翻譯基礎(chǔ)歷年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含2010~2014年真題)
  4. 景躍進《政治學(xué)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5. 2017年考研英語閱讀100篇及歷年真題詳解(英語二)
  6. 胡壯麟《語言學(xué)教程》(第5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7. 曹明海《語文課程與教學(xué)論》筆記和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2015年管理類專業(yè)學(xué)位聯(lián)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xí)題歸類精編
  9. 經(jīng)濟學(xué)原理 宏觀經(jīng)濟學(xué)分冊 考點歸納、習(xí)題詳解、考研真題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333教育綜合[專業(yè)碩士]歷年真題考研匯編
  11.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xué)史》配套題庫【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12. 高鴻業(yè)《西方經(jīng)濟學(xué)(宏觀部分)》(第5版)課后習(xí)題詳解
  13. 張樹義《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xué)》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14. 福建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孫祁祥《保險學(xué)》(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淮南市| 宜兰县| 铜鼓县| 古田县| 福清市| 乐至县| 佛山市| 旌德县| 育儿| 河东区| 镇雄县| 琼海市| 韶关市| 上高县| 北辰区| 大新县| 昭觉县| 烟台市| 定州市| 宝丰县| 桃园市| 随州市| 安徽省| 社会| 巨野县| 马公市| 舞钢市| 景洪市| 普洱| 枣庄市| 田林县| 南康市| 西和县| 常山县| 南乐县| 衡阳县| 绿春县| 五家渠市| 新密市|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