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瀉下劑的概念、適應范圍、配伍規律、分類及應用注意事項

1.概念

瀉下劑是指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導大便、排除胃腸積滯、蕩滌實熱,或攻逐水飲、寒積等作用,治療里實證的方劑。

2.適應范圍

瀉下劑適用于有形實邪內結者,如燥屎內結、冷積不化、瘀血內停;宿食不消、結痰停飲;蟲積之脘腹脹滿、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瀉利、苔厚、脈沉實等屬里實證者均適用。

3.配伍規律

(1)寒下劑常用寒性瀉下藥配伍行氣藥、活血藥;

(2)溫下劑常用瀉下藥配伍溫里祛寒藥;

(3)潤下劑常用滋潤滑腸藥配伍瀉下藥、溫腎益精藥;

(4)逐水劑常用峻下逐水藥配伍養胃扶正藥、行氣藥;

(5)攻補兼施劑常用攻下藥配伍益氣藥、補血藥、養陰藥。

4.分類

(1)寒下劑:適用于熱結。

(2)溫下劑:適用于寒結。

(3)潤下劑:適用于燥結。

(4)逐水劑:適用于水結。

(5)攻補兼施劑:適用于里實而兼見正氣不足。

5.注意事項

(1)多由藥力迅猛之品組方,易傷胃氣,應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2)服藥期間,應忌食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傷胃氣。

(3)如表證未解,里未成實者,不宜使用瀉下劑。

(4)若表證未解而里實己成,宜用表里雙解法;如兼有瘀血者,配伍活血祛瘀藥治之;兼有蟲積者,配伍驅蟲藥治之。

(5)對年老體虛,孕婦、產婦或月經期,病后傷津,以及亡血者,應慎用或禁用。

二、寒下劑

1.大承氣湯

(1)組成

酒大黃(12g)、厚樸(24g)、枳實(12g)、芒硝(9g)。

(2)用法

水煎服,先煎枳實、厚樸,后下大黃,芒硝溶服。

(3)功用

峻下熱結。

(4)主治

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熱結旁流證。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里熱實證而見熱厥、痙病、發狂者。

(5)方解

表3-1 大承氣湯方解

(6)配伍特點

瀉下與行氣并重,瀉下以利行氣,行氣以助瀉下,相輔相成,共成峻下熱結之最佳配伍。

本方治熱結旁流證,是因“旁流”為現象,燥屎堅結是本質,峻下使熱結得去,“旁流”可止,屬“通因通用”之法。

(7)加減應用

小承氣湯《傷寒論》

a.組成:大黃、厚樸、枳實。

b.功用:輕下熱結。

c.主治:陽明腑實輕證。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a.組成:大黃、甘草、芒硝。

b.功用:緩下熱結。

c.主治:陽明病胃腸燥熱證。

(8)注意事項

本方藥力峻猛,應中病即止,慎勿過劑。

(9)鑒別

表3-2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與調胃承氣湯

【例1】(A型題)患者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大便不通,偶可排出少量臭穢稀水,日晡潮熱,口舌干燥,脈沉實。治宜選用(  )。[2015年研]

A.小承氣湯

B.大承氣湯

C.增液承氣湯

D.新加黃龍湯

【答案】B

【解析】A項,小承氣湯功效:輕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B項,大承氣湯功效:峻下熱結。主治:陽明腑實證:癥見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濺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熱結旁流證:癥見下利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里實熱證而見熱厥、痙病、發狂者。C項,增液承氣湯功效: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主治陽明熱結陰虧證。D項,新加黃龍湯:泄熱通便,滋陰益氣。主治熱結里實,氣陰不足證。根據患者癥狀可辨證為陽明腑實重證,選用大承氣湯。

【例2】(A型題)胃痛急劇而拒按,腹脹便秘,舌苔黃燥,脈滑實有力者,治療應首選的方劑是(  )。[2010年研]

A.越鞠丸

B.大承氣湯

C.小承氣湯

D.枳實導滯丸

【答案】B

【解析】胃痛拒按,腹脹便秘,舌苔黃燥,脈滑實有力,可辨證為陽明腑實證。大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證。癥見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A項,越鞠丸主治:六郁證。癥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C項,小承氣湯主治:陽明腑實輕證。癥見譫語潮熱,大便秘結,胸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里急后重者。D項,枳實導滯丸主治:濕熱食積證。癥見脘腹脹痛,下痢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沉有力。

2.大陷胸湯

(1)組成

大黃(10g)、芒硝(10g)、甘遂(1g)。

(2)用法

水煎服,先煮大黃,溶芒硝,沖甘遂末服。

(3)功用

瀉熱逐水。

(4)主治

水熱互結之結胸證。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手不可近;伴見短氣煩躁,大便秘結,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舌紅,苔黃膩或兼水滑,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5)方解

表3-3 大陷胸湯方解

(6)配伍特點

寒下藥與峻下逐水藥并用,力大勢猛,功專效宏,使水飲邪熱從二便分利而去,為瀉熱逐水之峻劑。

(7)加減應用

大陷胸丸

組成:大黃、葶藶子、芒硝、杏仁。

功用:瀉熱逐水。

主治:結胸證。

(8)注意事項

本方藥力峻猛,中病即止,以防過劑傷正;素體虛弱者慎用本方。

(9)鑒別

表3-4 大陷胸湯與大承氣湯

3.大黃牡丹湯

(1)組成

大黃(12g)、牡丹(3g)、桃仁(9g)、冬瓜仁(30g)、芒硝(9g)。

(2)用法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

(3)功用

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4)主治

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5)方解

表3-5 大黃牡丹湯方解

(6)配伍特點

瀉下、清利、破瘀合方,以通為用,使濕熱瘀毒從腸道而去,共成瀉熱逐瘀之法。

(7)加減應用

若熱毒較甚者,加蒲公英、金銀花、敗醬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血瘀較重者,加赤芍、乳香、沒藥等以活血祛瘀。

(8)注意事項

腸癰潰后以及老人、孕婦、產后或體質過于虛弱者均應慎用或忌用。

【例3】(A型題)大黃牡丹湯的功用是(  )。[2012年研]

A.解毒消癰,化痰散結

B.清熱散結,逐瘀排膿

C.清熱解毒,消腫潰堅

D.瀉熱破瘀,散結消腫

【答案】D

【解析】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組成為: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個、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功用:瀉熱破瘀,散結消腫。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

【例4】(A型題)大黃牡丹湯中配伍大黃的主要目的是(  )。[2009年研]

A.瀉熱降火解毒

B.瀉熱涼血止血

C.瀉熱蕩實通便

D.瀉除濕熱瘀結

【答案】D

【解析】大黃具清熱降火、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活血祛瘀和涼血止血等多種功用。其功用的發揮,隨配伍不同而有所側重。大黃牡丹湯功效:瀉熱破瘀,散結消腫。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組成:大黃、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方中大黃通腑瀉熱、活血行瘀,與涼血散瘀之牡丹皮、瀉熱軟堅之芒硝、清腸除濕之冬瓜子相配,意在瀉熱行瘀,以除腸中濕熱瘀結。

三、溫下劑

1.溫脾湯

(1)組成

大黃(15g)、當歸(9g)、干姜(9g)、附子(6g)、人參(6g)、芒硝(6g)、甘草(6g)。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攻下冷積,溫補脾陽。

(4)主治

陽虛冷積證。便秘腹痛,臍周絞痛,手足不溫,苔白不渴,脈沉弦而遲。

(5)方解

表3-6 溫脾湯方解

(6)配伍特點

以溫補陽氣與攻下寒積兩法合方,寓溫補于攻下之中,溫陽以袪寒,攻下不傷正。

(7)加減應用

腹中脹痛者,加厚樸、木香以行氣止痛。

腹中冷痛,加肉桂、吳茱萸以增強溫中祛寒之力。

(8)注意事項

熱實里結,津傷便秘者不宜用此方。

【例5】(X型題)下列方劑中,具有溫陽健脾作用的有(  )。[2012年研]

A.健脾丸

B.歸脾湯

C.溫脾湯

D.實脾散

【答案】CD

【解析】A項,健脾丸功效:健脾和胃,消食止瀉。B項,歸脾湯功效:益氣補血,健脾養心。C項,溫脾湯功效:攻下冷積,溫補脾陽;主治陽虛寒積證。D項,實脾散功效: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主治脾腎陽虛之尿少,水腫。

2.大黃附子湯

(1)組成

大黃(9g)、炮附子(12g)、細辛(3g)。

(2)功用

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3)主治

寒積里實證。腹痛便秘,脅下偏痛,發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

(4)配伍特點

通過辛熱之附子、細辛與苦寒之大黃配伍,使大黃寒性受制約而瀉下之功保留,相制為用,去性存用。

(5)鑒別

表3-7 溫脾湯與大黃附子湯

四、潤下劑

1.濟川煎

(1)組成

當歸(9~15g)、牛膝(6g)、肉蓯蓉(6~9g)、澤瀉(4.5g)、升麻(1.5~3g)、枳殼(3g)。

(2)用法

水煎服。

(3)功用

溫腎益精,潤腸通便。

(4)主治

腎虛便秘。大便秘結,小便清長,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舌淡苔白,脈沉遲。

(5)方解

表3-8 濟川煎方解

(6)配伍特點

寓潤下于溫補之中,寄升清于降濁之內,乃寓通于補之劑。

(7)加減應用

《景岳全書》方后加減法提出:“如氣虛者,但加人參無礙;如有火加黃芩;若腎虛加熟地”;“虛甚者,枳殼不必用”,皆可供臨床參考。

(8)注意事項

熱邪傷津及陰虛者忌用。

【例6】(X型題)濟川煎中配伍當歸的用意有(  )。[2012年研]

A.補血潤燥

B.活血化瘀

C.潤腸通便

D.下氣止逆

【答案】AC

【解析】濟川煎的功用是溫腎益精,潤腸通便;主治陽虛便秘。方中配伍當歸,補血潤燥,潤腸通便。

2.麻子仁丸(又名脾約丸)

(1)組成

麻子仁(20g)、芍藥(9g)、枳實(9g)、大黃(12g)、厚樸(9g)、杏仁(10g)。

(2)功用

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3)主治

胃腸燥熱,脾約便秘證。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脘腹脹痛,舌紅苔黃,脈數。

(4)配伍特點

瀉下與潤腸并舉,瀉而不峻,下不傷正。

(5)鑒別

表3-9 麻子仁丸與小承氣湯

【例7】(A型題)患者大便干結難解,小便頻數,舌苔微黃少津。治宜選用(  )。[2016年研]

A.濟川煎

B.黃龍湯

C.增液湯

D.麻子仁丸

【答案】D

【解析】大便干結難解,小便頻數為典型的脾約證,麻子仁丸主治脾約證。A項,濟川煎為潤下劑,功效:溫腎益精,潤腸通便,主治腎虛便秘。B項,黃龍湯為攻補兼施劑,功效:瀉下熱結,益氣養血,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C項,增液湯為滋陰潤燥劑,功效:增液潤燥,主治陰虛便秘證。D項,麻子仁丸為潤下劑,功效:潤腸泄熱,行氣通便,主治脾約證,脾約證為腸胃燥熱,津液不足之證。癥見:大便干結難解,小便頻數等。

【例8】(A型題)下列選項中,屬于麻子仁丸功用的是(  )。[2007年研]

A.滋陰益氣,瀉結泄熱

B.滋陰增液,泄熱通便

C.溫陽散寒,瀉結行滯

D.潤腸泄熱,行氣通便

【答案】D

【解析】A項,滋陰益氣、瀉結泄熱是新加黃龍湯的功用。B項,滋陰增液、泄熱通便是增液承氣湯的功用。C項,溫陽散寒、瀉結行滯是大黃附子湯的功用。D項,潤腸泄熱、行氣通便是麻子仁丸的功用。

【例9】(A型題)胃腸燥熱,津液不足,大便干燥,小便頻數者,治療宜用(  )。[2006年研]

A.濟川煎

B.增液湯

C.新加黃龍湯

D.增液承氣湯

E.麻子仁丸

【答案】E

【解析】依據上述癥狀可辨證該病為“脾約”證。《傷寒論》云:“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由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五、逐水劑

1.十棗湯

(1)組成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

(2)用法

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3)功用

攻逐水飲。

(4)主治

懸飲。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脹滿,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脈沉實。

(5)方解

表3-10 十棗湯方解

(6)配伍特點

峻下逐水之中,寓甘緩補中之法,共成正邪相顧而以峻瀉攻逐為主之劑。

(7)加減應用

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甘遂、紫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功用:祛痰逐飲。

主治:痰伏胸膈證。

(8)注意事項

三藥為散,大棗煎湯送服。

于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據證遞加。

服藥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

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例10】(A題型)下列關于十棗湯服用方法的敘述中,不符合《傷寒論》原方用法要求的是(  )。[2011年研]

A.甘遂、大戟、芫花各等份,分別搗為散

B.體質強壯者一錢匕,瘦弱者服半錢

C.用十枚大棗煎湯,納藥末,臨臥冷服

D.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答案】C

【解析】十棗湯(《傷寒論》)功效為攻逐水飲。主治:懸飲,水腫。組成:芫花、甘遂、大戟,三藥等分。用法:三藥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2g),羸人服半錢(1g),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

【例11】(X題型)十棗湯中配伍大棗的目的是(  )。[2009年研]

A.制約藥物峻烈

B.緩和藥物毒性

C.健脾益氣補虛

D.益氣培土護胃

【答案】ABD

【解析】十棗湯功效:攻逐水飲;主治:懸飲,水腫;由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等份,各別搗為散”而成,三藥皆毒峻之品,臨床應用,不僅須嚴格控制劑量,更需注意保護正氣。所以原方用法特別注明“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并“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平旦溫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以大棗煎湯送藥,意在藉大棗之甘,一則緩毒制峻,二則培土護胃。

【例12】(X型題)十棗湯適用于(  )。[2007年研]

A.懸飲,癥見心下痞硬,干嘔短氣者

B.實水,癥見一身悉腫,腹脹喘滿,二便不利者

C.痰飲,癥見臍下悸動,短氣而咳者

D.皮水,癥見一身悉腫,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者

【答案】AB

【解析】十棗湯具有攻逐水飲的功效,攻下力強;用于治療懸飲,癥見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脈沉弦;也用于治療實水,癥見一身悉腫,尤以下半身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等。C項,痰飲見臍下悸動,短氣而咳者,多由中焦陽虛,脾失健運,聚濕成飲,上凌心肺所致。D項,皮水多因脾虛濕盛,氣滯水停,泛溢肌膚所致。二者皆非形氣俱實之證,不宜用攻下力強的方子。

2.舟車丸

(1)組成

牽牛子、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

(2)功用

行氣逐水。

(3)主治

水熱內壅,氣機阻滯證。水腫水脹,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沉數有力。

(4)配伍特點

逐水藥與行氣之品配伍,使氣行則腹暢,氣行則水行。

(5)鑒別

十棗湯、舟車丸均能瀉下逐水。但十棗湯逐水之中兼有培土扶正作用,主治水腫腹脹實證以及懸飲;舟車丸逐水之中并能行氣,逐水攻下之力較猛,主要用治水腫而見大腹腫滿為主之證。

六、攻補兼施劑

1.黃龍湯

(1)組成

大黃(9g)、芒硝(6g)、枳實(9g)、厚樸(9g)、當歸(6g)、人參(9g)、甘草(3g)、生姜(三片)、大棗(二枚)。

(2)用法

水煎一沸后,再入桔梗一撮,熱沸為度。

(3)功用

攻下通便,補氣養血。

(4)主治

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青,或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神昏肢厥,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5)方解

表3-11 黃龍湯方解

(6)配伍特點

理氣攻下與補益氣血并用,攻補兼施,逐邪扶正。

(7)加減應用

若脘腹脹滿不甚,可去枳實、厚樸,以緩下熱結;

若陰虛較甚者,可加玄參、麥冬、生地等以滋陰增液。

(8)注意事項

本方雖伍用扶正之品,但瀉下力強,當中病即止;孕婦忌用。

【例13】(A型題)黃龍湯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2009年研]

A.枳殼

B.玄參

C.當歸

D.橘皮

【答案】C

【解析】黃龍湯功效:瀉下熱結,益氣養血。主治: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組成藥物: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當歸、人參和甘草(煎煮時加姜、棗、桔梗)。

【例14】(A型題)具有攻下通便、補氣養血功用的方劑是(  )。[2008年研]

A.麻子仁丸

B.濟川煎

C.黃龍湯

D.溫脾湯

【答案】C

【解析】A項,麻子仁丸功效調腸泄熱、行氣通便,為腸胃燥熱、津液不足而便干尿頻者設。B項,濟川煎,功效溫腎益精、潤腸通便,為老年腎虛、關門失主而大便秘結者設。C項,黃龍湯為攻補兼施的代表方,功效泄熱通便、補益氣血,適用于熱實內結、氣血大傷而大便不通或熱結旁流者。D項,溫脾湯為溫下的代表方,功能攻下冷積、溫補脾陽,適用于治療脾陽不足,冷積便秘者。

2.新加黃龍湯

(1)組成

細生地、生甘草、人參、生大黃、芒硝、玄參、麥冬、當歸、海參、姜汁。

(2)用法

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姜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

(3)功用

滋陰益氣,泄熱通便。

(4)主治

熱結里實,氣陰不足證。大便秘結,腹中脹滿而硬,神倦少氣,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黃或焦黑燥裂。

(5)方解

君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軟堅潤燥。

臣藥:玄參、生地、麥冬、海參滋陰增液。

佐藥:人參、甘草、當歸益氣養血。

使藥:姜汁.宣通胃氣,防嘔逆拒藥。

(6)加減應用

本方為調胃承氣湯加增液湯加人參、海參、姜汁、當歸而成。

【例15】(A型題)下列方劑中,具有滋陰益氣、瀉結泄熱功用的是(  )。[2005年研]

A.增液承氣湯

B.新加黃龍湯

C.濟川煎

D.麻子仁丸

E.大黃附子湯

【答案】B

【解析】A項,增液承氣湯的功效是滋陰增液,瀉熱通便。B項,新加黃龍湯的功效是滋陰益氣,瀉結泄熱。C項,濟川煎的功效是溫腎益精,潤腸通便。D項,麻子仁丸的功效是潤腸瀉熱,行氣通便。E項,大黃附子湯的功效是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A.防止拒藥

B.振奮胃氣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例16】(B型題)用新加黃龍湯沖服參汁的用意是(  )。[2004年研]

【答案】B

【解析】新加黃龍湯中人參、甘草、當歸補氣益血,使正氣得運,陰血得復,則藥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熱自平。

【例17】(B型題)服用新加黃龍湯沖服姜汁的用意是(  )。[2004年研]

【答案】C

【解析】新加黃龍湯中加姜汁沖服,既可防嘔逆拒藥,更借姜以振胃氣。

3.增液承氣湯

(1)組成

玄參(30g)、麥冬(24g)、細生地(24g)、大黃(9g)、芒硝(5g)。

(2)功用

滋陰增液,泄熱通便。

(3)主治

陽明溫熱結陰虧證。大便秘結,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細數。

(4)配伍特點

重用養陰之品相伍,攻補兼施,共成“增水行舟”之劑。

(5)鑒別

新加黃龍湯、增液承氣湯均能瀉熱通便,兼以扶正。但新加黃龍湯攻下之中有補氣益血、滋陰增液作用,主治陽明腑實,正氣已虛而陰血大傷者;增液承氣湯攻下之中有滋陰增液作用,主治陽明熱結,燥實難下而陰液大傷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宜君县| 安宁市| 阿荣旗| 额济纳旗| 红桥区| 沧源| 虹口区| 襄汾县| 江陵县| 浦江县| 平湖市| 永清县| 富宁县| 清流县| 荃湾区| 崇州市| 佛教| 崇义县| 高碑店市| 张家界市| 澎湖县| 乌兰浩特市| 句容市| 视频| 都昌县| 开江县| 嵩明县| 宜良县| 盐亭县| 水城县| 出国| 策勒县| 临泽县| 大荔县| 马关县| 定远县| 泌阳县| 永福县| 丰台区| 荔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