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一、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1.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1)中醫學是應用中醫獨特理論去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

(2)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涵

(1)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

(2)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和思維方法。

(3)以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為生理病理學基礎。

(4)以辨證論治為診治特點。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1)形成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至兩漢時期。

(2)形成標志:《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專著的問世,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3)形成過程

《黃帝內經》

a.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

b.系統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問題,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

c.內容包括:藏象、經絡、病機、診法、辨證、治則、針灸和湯液治療等;

d.對當時哲學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如陰陽、五行、天地人關系、形神關系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難經》

a.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約成書于東漢,相傳為秦越人所作;

b.《難經》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內容豐富,涉及生理、病理、診斷、病證、治療等各個方面,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

c.對脈學特別是“寸口脈診”有較詳細而系統的論述和創見;

d.對經絡學說以及藏象學說中命門、三焦的論述,則在《內經》的基礎上有所闡揚和發展,豐富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

e.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黃帝內經》并提,同為后世指導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性著作。

《傷寒雜病論》

a.是中醫學第一部辨證論治的專著,作者張機(字仲景),成書于東漢。后世經晉·王叔和整理,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分;

b.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創立了對外感、內傷疾病的辨證綱領和有效方劑,后世醫家多尊之為“醫方之祖”,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金匱要略》以臟腑論內傷雜病,對以內科為主兼及婦、外科的40多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處方、用藥等都有詳細記載;

d.《傷寒論》創造性提出“六經辨證”理論,對外感熱病的發病因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及預后康復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論述。

《神農本草經》

a.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成書于東漢。集秦漢時期眾多醫家總結藥物學經驗成果的精華,載藥365種,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

b.根據養生、治病和藥物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之藥無毒,主益氣;中品之藥或有毒或無毒,主治病、補虛;下品之藥有毒,主除病邪、破積聚;

c.根據功效分為寒、涼、溫、熱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為中藥學“四氣五味”的藥性理論奠定了基礎;

d.明確“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的用藥原則,使藥理學與病機學密切結合;

e.該書提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等“七情和合”的藥物配伍理論,為中藥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1)魏晉隋唐時期(公元220~960年)

晉·王叔和—《脈經》—中醫學第一部脈學專著

a.該書第一次系統全面論述24種病脈的脈象形態及其所主病證;

b.提出八組相類脈的脈象鑒別;

c.提倡“寸口診法”,明確左寸主心與小腸,左關主肝膽,右寸主肺與大腸,右關主脾胃,兩尺主腎與膀胱的三部脈位;

d.推動了寸口脈診法的普遍應用。

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醫學第一部針灸學專著

a.系統闡述了藏象、經絡、腧穴、標本、九針、刺法、診法、病證、治法等內容;

b.對針灸用針之形狀制作、針灸禁忌、針灸經絡與孔穴部位、針灸的臨床適應證與操作方法及臨床經驗的總結等進行了詳盡的論述。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

a.全書分述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諸科病證的病因、病機和癥狀;

b.重視病源的研究:指出疥瘡是由疥蟲所致;“漆瘡”的發生與體質有關;某些傳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戾之氣”引起;

c.在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對疾病的診斷與辨證論治起到推動作用。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中醫學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

a.兩書關于臟腑之論、針灸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養生之術、備急之方、病證診治等內容,代表了盛唐的醫學發展水平;

b.提出“大醫精誠”為醫學道德準則和所要達到的境界,開創了中國醫學倫理學之先河。

(2)宋金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

南宋·陳言(字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

提出著名的“三因學說”,將病因歸納為三大類:外感六淫為外因;七情內傷為內因;飲食所傷、叫呼傷氣、蟲獸所傷、跌打損傷、中毒、金瘡等為不內外因。

“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對中醫學的發展起里程碑的作用。

表1-1

(3)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

明清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的綜合匯通和深化發展階段。標志性成果是命門學說的發展、溫病學說的創新,以及大量的醫學全書、叢書和類書的編撰集成。

“命門學說”—張介賓(字景岳)、趙獻可(字養葵)

a.張介賓主張“陽非有余”、“真陰不足”,強調溫補腎陽和滋養腎陰的重要性。

b.趙獻可認為“命門為人身之主”,注重“命門之火”在養生、防病中的重要意義。

溫病學說的創新

a.溫病理論源自《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

b.明代的吳有性及清代的葉桂、薛雪、吳瑭等對溫病理論和實踐的創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表1-2

集成性著作

表1-3

附:中醫學理論體系發展示意圖:

說明: HWOCRTEMP_ROC50

圖1-1

【例1】(A型題)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醫家是( ?。?span id="cu99pwu" class="ZhenTiTag">[2016年研]

A.劉完素

B.張從正

C.李杲

D.朱丹溪

【答案】C

【解析】A項,劉完素主張火熱論,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化火”,治病多用寒涼藥,稱“寒涼派”。B項,張從正主張“攻邪已病”,提出“邪去則正安”的見解,善用汗、吐、下三法祛除邪氣,稱“攻邪派”。C項,李杲力倡脾胃論,主張“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善用溫補脾胃之法,稱“補土派”。D項,朱丹溪力倡相火論,主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法,稱“滋陰派”。

【例2】(A型題)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觀點的醫家是( ?。?。[2015年研]

A.朱丹溪

B.劉完素

C.張從正

D.張元素

【答案】A

【解析】A項,朱震亨力倡相火論,主張“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治療上善用“滋陰降火”,后人稱其為“滋陰派”,代表作為《格致余論》。B項,劉完素力倡火熱論,主張“六氣皆從火化”,六氣化熱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機,而內傷病中“五志過極皆能生火”,故在治療中多用寒涼藥,后人稱其為“寒涼派”,代表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C項,張從正力倡攻邪論,主張“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療中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為主,后人稱其為“攻邪派”,代表作為《儒門事親》。D項,張元素為金元時期“易水學派”創始人,注重內因,認為“養正積自除”,告誡要慎用下法。

【例3】(A型題)首先提出“六氣皆從火化”觀點的醫家( ?。?。[2014年研]

A.朱丹溪

B.張元素

C.李杲

D.劉完素

【答案】D

【解析】A項,朱丹溪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觀點,治療上倡導“滋陰降火”,后人稱之為滋陰派。B項,張元素提出“邪去而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為主,后人稱之為攻邪派。C項,李杲倡導“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善于用溫補脾胃之法,后人稱之為補土派。D項,劉完素創立河間學派,倡導火熱論,認為“六氣皆從火化”;治療中力主以寒涼清熱,后人稱其為寒涼派。

【例4】(A型題)提出“三因學說”的醫家是( ?。?。[2012年研]

A.巢元方

B.張景岳

C.張仲景 

D.陳無擇

【答案】D

【解析】A項,隋代巢元方撰著的《諸病源候論》,是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著,系統的總結了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詳細論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癥狀,對后世病證分類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B項,明代張景岳著《類經》、《景岳全書》,為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C項,張仲景著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臨床醫學的辨證論治體系,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發展的基礎。D項,宋代陳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學說”,把復雜的病因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類。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1.概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

2.內容

(1)人自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2)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

(3)人與社會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

3.含義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生理上的整體性

人體自身在生理上的整體性,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五臟一體觀;二是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

a.五臟一體觀:人體由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舌、口、鼻、耳、前陰、后陰)等構成。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在結構上彼此銜接、溝通。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

b.形神一體觀:即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形體與精神是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病理上的整體性

“有諸內,必形諸外”,局部病變大都是整體生理機能失調在局部的反映。中醫學在分析病證的病理機制時,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

診治上的整體性

a.診斷:“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靈樞·本藏》),可通過觀察分析形體、官竅、色脈等外在的病理表現,推測內在臟腑的病理變化,從而作出正確診斷,為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b.治療: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療應從整體出發,在探求局部病變與整體病變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確立適當的治療原則和方法?!皬年幰?,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確立的治療原則。

(2)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自然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a.四季的影響:四季氣候變化規律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自然界順應這種變化出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變化過程?!鹅`樞·五癃津液別》云:“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比梭w順應四季規律脈象出現相應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規律性變化。《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薄按喝崭。玺~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p>

b.晝夜晨昏變化的影響:《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種人體陽氣白天趨于體表,夜間潛于內里的運動趨向,反映了人體隨晝夜陰陽二氣的盛衰變化而出現的適應性調節。

c.地域環境的影響:地域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勢的高低、地域性氣候、水土、物產及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域氣候的差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和臟腑機能,進而影響體質的形成。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長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遷居異地,常感到不適應,或生皮疹,或生腹瀉,習慣上稱為“水土不服”。這是由于地域環境的改變,機體暫時不能適應之故。但經過一段時間后,也就逐漸適應了。

自然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氣候變化過于劇烈或急驟,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a.四季的影響:《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b.晝夜的變化的影響:《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敝形缰埃松黻枤怆S自然界陽氣的漸生而漸旺,故病較輕;午后至夜晚,人身陽氣又隨自然界陽氣的漸退而漸衰,故病較重。

c.地域環境的影響:《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東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癰瘍,南方陽熱潮濕之地易生攣痹。地域環境不同,人們易得的疾病也不一樣。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社會環境對人體生理的影響

a.社會環境不同,造就了個人的身心機能與體質的差異。

金元時期的李杲曾指出處于戰亂時期的人民,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向者壬辰改元,京師戒嚴,迨三月下旬,受敵者凡半月,解圍之后,都人之有不病者,萬無一二;既病而死者,繼踵不絕?!?/p>

b.政治、經濟地位的高低,對人的身心機能有重要影響。

政治、經濟地位過高,易使人驕傲、霸道、目空一切,如《靈樞·師傳》指出養尊處優的“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驕恣縱欲,輕人”。

社會環境對人體病理的影響

a.社會環境常有變更,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也隨之而變。劇烈、驟然變化的社會環境,對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有較大的影響,從而損害人的身心健康。

b.《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嘗貴后賤”可致“脫營”病,“嘗富后貧”可致“失精”病,并解釋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p>

【例5】(A型題)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內涵是(  )。[2009年研]

A.形神合一的統一觀

B.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

C.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觀

D.人體為整體,并與自然界統一

【答案】D

【解析】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特點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核心內容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指人體為一個整體,構成人體的各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具體又包括兩個方面,即五臟一體觀和形神一體觀。二是指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的生命活動。AC兩項,形神合一的統一觀和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觀,不能包括整體觀念的全部,而僅僅是它的一個局部,只是運用了整體觀念去認識生命活動的功能特點,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具體應用。B項,只提到了整體觀的一個方面。

【例6】(A型題)天人相應,四時脈象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說:“春日浮”,則可見( ?。?span id="6fhdhf8" class="ZhenTiTag">[2008年研]

A.如魚之游在波

B.泛泛乎萬物有余

C.蟄蟲將去

D.蟄蟲周密

【答案】A

【解析】A項,“如魚之游在波”,是指春天的脈象,隨春生之氣逐漸向上的態勢,像水中之魚在水波中游動。B項,“泛泛乎萬物有余”,是指夏天陽氣隆盛,其脈象洪大浮現于皮表。C項,“蜇蟲將去”,指秋天的脈象隨逐漸內斂的陽氣由表趨里。D項,“蜇蟲周密”,指冬天的脈象隨內藏的陽氣而深伏于里,表現為沉伏之態。

【例7】(A型題)根據“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下列除哪項外,均對人體產生影響?( ?。?span id="itwbtpk" class="ZhenTiTag">[2006年研]

A.季節氣候變化

B.晝夜晨昏變化

C.地區方域不同

D.飲食偏嗜不同

E.陰居以避暑

【答案】D

【解析】人類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主要表現在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主動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如陰居以避暑等四方面。D項,飲食五味偏嗜,本是內傷病因飲食、勞逸中飲食不節的一個方面,主要指飲食偏寒、偏熱和飲食五味偏嗜兩方面。

【例8】(A型題)《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為( ?。?。[2005年研]

A.人氣始生,病氣衰

B.人氣長,長則勝邪

C.人氣始衰,邪氣始生

D.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

E.人氣抗邪,衛氣為固

【答案】A

【解析】《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于身,故甚也。”因此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輕,夜晚加重。

【例9】(X型題)晝夜晨昏對人體生命活動的影響有( ?。?。[2016年研]

A.陽氣朝始生

B.陽氣夜半衰

C.病情旦慧晝安

D.病情夕加夜甚

【答案】ABCD

【解析】AB兩項,陽氣朝始生、陽氣夜半衰是指陽氣隨著晝夜晨昏在人體內的分布不同,朝生夜衰,從而對人體生命活動產生影響;CD兩項,病情旦慧晝安、病情夕加夜甚是指隨著晝夜晨昏中陰陽的盛衰變化,病情也隨之變化,白天陽氣旺盛,病情比較穩定,夜晚陽氣衰少,病情加重。

【例10】(X型題)下列有關四時發病的述中,與《素問·金匱真言論》相符的是( ?。?span id="egr948u" class="ZhenTiTag">[2014年研]

A.春善病風瘧

B.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C.秋善病鼻衄

D.冬善病痹厥

【答案】BD

【解析】《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p>

【例11】(X型題)下列各項中,屬于中醫學整體觀念內容的有( ?。?span id="isuhvek" class="ZhenTiTag">[2012年研]

A.形與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異治

D.四時養生

【答案】ABD

【解析】中醫的兩個基本特征是:整體觀念,是中醫學對人體自身完整性和內外環境統一性的認識。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兩個方面。人體自身的完整性主要表現在形與神俱,反映的是中醫學的唯物觀。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表現在:養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時”、“四氣調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疾病防治要因時制宜和因地制宜。辨證論治:主要體現在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C項,同病異治體現的是辨證論治的思想。

(二)辨證論治

1.病、證、癥的基本概念

(1)病

即疾病,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人體正氣與之抗爭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

(2)證

即證候,是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

(3)癥

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孤立的現象,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種異常感覺和醫者所感知的各種異常表現。癥是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主要依據,但因其僅是疾病的個別現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證候的本質。

【例12】(A型題)下列有關“證”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2013年研]

A.對疾病所表現癥狀的綜合認識

B.對疾病癥狀與體征的綜合分析

C.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D.對疾病某一階段的癥狀概括

【答案】C

【解析】證即證候,是指對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組相對固定的,有內在聯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病變本質的癥狀和體征構成。如風寒感冒證、肝陽上亢證。癥是癥狀和體征的總稱,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的、孤立的現象,可以是病人異常主觀感覺或行為表現,如惡寒發熱、惡心嘔吐,也可以是醫生檢查病人時發現的異常征象。

2.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辨證論治是運用中醫學理論辨析有關疾病的資料以確立證,論證其治則治法方藥并付諸實施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1)辨證

含義

是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確立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內容

a.辨病因:即探求疾病發生的原因。

b.辨病位:即分析、判別以確定疾病之所在部位。

c.辨病性:即確定疾病的虛實寒熱之性。

d.辨病勢:即辨明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

(2)論治

含義

是在通過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治療手段和措施來處理疾病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步驟

a.因證立法:即依據證而確立治則治法。

b.隨法選方:即依據治則治法選擇相應的處方。

c.據方施治:即按照處方,對治療方法予以實施。

(3)辨證與論治的關系

辨證與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辨證是認識疾病,確定證;論治是依據辨證的結果,確立治法和處方遣藥。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與方法,也是對辨證正確與否的檢驗。

辨證與論治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藥理論體系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也是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的基本原則。

3.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1)同病異治

含義

是指同一種病,由于發病的時間、地域不同,或所處的疾病的階段或類型不同,或患者的體質有異,故反映出的證不同,因而治療也有異,即“證異則治異”。

臨床應用舉例

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階段表現為不同的證,故初期當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熱;后期滋養肺陰胃陰等不同的治法。

(2)異病同治

含義

是指幾種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了大致相同的病機,表現為大致相同證,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藥來治療,即“證同則治同”。

臨床應用舉例

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不同的病變,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均出現“中氣下陷”的病機,表現為大致相同的證,故皆可用補益中氣的方法來治療。

【例13】(X型題)下列各項中,符合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有( ?。?span id="yya4vl8" class="ZhenTiTag">[2013年研]

A.對癥治療

B.同病異治

C.異病同治

D.因病選方

【答案】BC

【解析】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癥是指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證則反映了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它將癥狀與疾病聯系起來,從而揭示了癥與病之間的內在聯系,而病則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部過程。中醫認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可以分別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巴‘愔巍笔侵笇ν患膊〔煌A段出現的不同證型,采用不同的治法?!爱惒⊥巍笔侵覆煌募膊≡诎l展過程中出現性質相同的證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

推薦閱讀
  1.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3. 日語專業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第4版)
  4.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6. 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7. MBA、MEM、EMBA、MPA面試高分指導
  8. 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9.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新聞傳播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新聞學專業)》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2020年翻譯碩士(MTI)《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考研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律總結與歷年真題詳解
  12. 四川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3. 王壘《組織管理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4.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15.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增訂本)上》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南县| 房产| 永修县| 临颍县| 涟水县| 阳江市| 温宿县| 收藏| 白城市| 阳春市| 咸丰县| 阜康市| 舒兰市| 龙泉市| 五大连池市| 洪湖市| 江川县| 涪陵区| 黄石市| 庆云县| 苏州市| 锡林浩特市| 哈尔滨市| 迁西县| 海晏县| 嫩江县| 普安县| 驻马店市| 普兰店市| 宁河县| 封开县| 商都县| 礼泉县| 大冶市| 碌曲县| 淄博市| 当雄县| 嵊泗县| 新源县| 巴林左旗|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