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青海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728字
- 2021-04-09 16:21:38
三、青海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青海省位于祖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介于東經89°35′~103°04′,北緯31°9′~39°19′之間,全省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面積排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之后,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第四位。青海四周相鄰的省、區,北部和東部同甘肅省相接,西北部與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相鄰,南部和西南部與西藏自治區毗連,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江河源頭”,又稱“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之美譽。
2.地形地貌
(1)地形地貌
青海省全省均屬青藏高原范圍之內,東部地區為青藏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形復雜,地貌多樣。西部海拔高峻,向東傾斜,呈梯型下降。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東北和東部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地相過渡,北部與甘肅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過阿爾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與藏北高原相接,東南部通過山地和高原盆地與四川盆地相連。
(2)地勢
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昆侖山的布喀達坂峰為6860米,最低點在民和縣下川口村,海拔高度為1650米。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較低,多在2000米左右。
在總面積中,平地占總面積的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積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積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積占1.7%。全省地勢總體呈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態勢。各大山脈構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
3.氣候
(1)總體特征
青海深居高原內陸,地勢高聳,相對高差大,氣候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干燥、少雨、多風、寒冷、缺氧、日溫差大、冬長夏短、四季不分明,氣候區分布差異大、垂直變化明顯。
(2)氣溫
全省平均氣溫0.4℃~7.4℃,1月最低平均氣溫-5.0℃~10.3℃,7月最高平均氣溫10.8℃~19.0℃。黃河、湟水谷地無霜期為3~5個月,其它地區僅1個月,有的地區無絕對無霜期。
(3)降水量
隨著生態建設和退耕退牧還草還林工程的大力推行,一些地區局部環境得到改善,降雨量逐年增加,在全省8個州地市中,有3個地區年降水量超過500毫米,屬干旱半干旱型氣候。
(4)太陽輻射
青海省海拔高,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日照時間長,輻射量大。省內年總輻射量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輻射總量可達140~177千卡/厘米,日照時數在2350~2900小時之間,日照百分率達51%~85%,有利于農作物和牧草的生長。
4.自然資源
青海省幅員遼闊,鹽湖、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水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優勢突出,農牧業資源、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開發前景廣闊。
(1)土地資源
青海土地類型多樣,垂直分異明顯,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邊緣為界,以西為牧區,以東為農耕區,自西而東,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東部農業區形成川、淺、腦立體階地,地塊分散,難以連片開發集約利用。東部耕地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90.8%,宜耕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海南臺地、環青海湖地區及東部地區。截止2015年,全省土地最新實測總面積共69.66萬平方公里(0.6966億公頃)。其中農用地面積4510.50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4.75%。農用地中耕地面積58.57萬公頃,牧草地面積4081.21萬公頃,林地面積354.15萬公頃,園地面積0.61萬公頃;建設用地面積33.9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0.49%;未利用地面積2421.9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4.77%。
(2)水資源
全省集水面積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達380條。全省年徑流總量為611.23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居全國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3倍,每年有596億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資源量為281.6億立方米;全省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個,省內湖水總面積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全省理論水能蘊藏量2187萬千瓦,全省水能儲量在1萬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條,可裝機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241處。
(3)草原資源
全省草地面積4193.33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3866.67萬公頃,分為9個草地類,7個草地亞類,28個草地組,173個草地型。在各類草原中,高寒草甸為2366.16萬公頃,占全省草地面積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體。在草地總面積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場1825.35萬公頃。在全省173個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為優勢品種的草地型有40個面積為2091萬公頃,占全省草地面積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總產牧草8093萬噸。
(4)林業資源
全省林地總面積1096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5.3%。森林面積45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6.3%,較2010年增加1.0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達到35.29%。天然林資源管護面積367.8萬公頃,國家級公益林管護面積496萬公頃。現有森林公園23處、總面積54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處、面積29萬公頃,省級森林公園16處、面積25萬公頃。國家級良種基地4個,面積0.11萬公頃。荒漠化土地面積為1903.58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6.5%沙化土地面積為1246.17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7.4%。
(5)動物資源
全省有陸棲脊椎動物類約1100種,有經濟價值動物250種,鳥類別294種、獸類103種,分別占全國的1/4和1/3。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類動物有69種。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牦牛、野驢、藏羚羊、盤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頸鶴、藏雪雞、天鵝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動物主要有水獺、喜瑪拉雅旱獺、赤狐、猞猁、香鼬、兔猻、金貓、石貂、豹、巖羊、原羚、黃羊等。藥用動物主要有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豬”、“八眉豬”、牦牛、藏系羊、玉樹馬、貴南黑紫羊、環湖改良細毛羊、駱駝、山羊、黃牛、犏牛、“浩門馬”、河曲馬、大通馬、柴達木馬等。其它有益動物主要有灰鶴、鴻雁、豆雁、大鴇、巖鴿、藏馬雞、金雕、啄木鳥、貓頭鷹等。
(6)植物資源
全省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萬種,蕨類植物800余種,其中,經濟植物75類331屬1000余種,涉及藥用、纖維、淀粉、糖類、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觀賞花卉等植物種類。藥用植物約500余種,其中,著名中藥50多種,主要有冬蟲夏草、大黃、貝母、枸杞、甘草、雪蓮、藏茵陳、黨參、黃芪、羌活、莨菪、麻黃等。纖維植物有50余種,主要有紫斑羅布麻、箭葉錦雞兒、馬蘭、蘆葦、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亞麻等70余種。淀粉類植物有蕨麻、鎖陽、黃精、玉竹等50余種。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檉柳等50余種。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種。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獼猴桃等40余種。食用菌類有發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種。
(7)礦產資源
青海地處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銜接部位,區內地質構造復雜,成礦地質作用多樣,全省主要成礦區(帶)由北向南劃分為:祁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柴達木盆地成礦區、東昆侖成礦帶、“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北段成礦帶等。其中祁連成礦帶以有色金屬、石棉、煤為主;柴達木盆地北緣成礦帶以貴金屬、有色金屬、煤炭為主;柴達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氣、鹽類礦產為主;東昆侖成礦帶以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為主;“三江”北段成礦帶以銅、鉛、鋅、鉬等有色金屬礦產為主。按礦產種類的區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屬,西部鹽類和油氣,中部有色金屬、貴金屬,東部非金屬”的特點;全省鹽湖類礦產資源(鉀、鎂、鈉、鋰、鍶、硼等)儲量相對豐富。石油、天然氣、鉀鹽、石棉及有色金屬(銅、鉛、鋅、鈷等)礦產品的供應已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現各類礦產135種,查明礦產88種,單礦種產地數1121個,其中,大型184個,中型224個,小型713個。在已探明的礦種保有資源儲量中,有56個礦種居全國前十位,鎂鹽(氯化鎂和硫酸鎂)、鉀鹽、鋰礦、鍶礦、石棉礦、飾面用蛇紋巖、電石用灰巖、化肥用蛇紋巖、冶金用石英巖、玻璃用石英巖等11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有25種排在前三位。
(8)風能資源
青海省風能資源較豐富,部分區域屬于風能可利用區,年平均風功率密度多在50~10O瓦/平方米。全年風能可用時間3500~5000小時,出現頻率50~70%。青海省規劃風電場主要分布在風能資源豐富、聯網及運輸施工等綜合條件良好的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玉樹州以及黃南州等地。
(9)旅游資源
青海旅游資源豐富,類型繁多。自然風光雄奇壯美,旖旎迷人,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在這片土地上,以古墓群、古寺廟、古巖畫、古城堡為特征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眾多。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文化傳統,保持著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和習俗。據專家評定,青海有三江源、青海湖、昆侖山、萬丈鹽橋、塔爾寺等10多種世界級旅游資源,有唐蕃古道、日月山、孟達林區、柳灣墓地、瞿曇寺、原子城、馬場垣遺址、“外星人遺址”、熱貢藝術等50多種國家級旅游資源,有虎臺、伏俟城、老爺山、托素湖、南禪寺、北禪寺等80多種省級旅游資源,可謂豐富多彩,美不勝收。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5A級旅游景點2個,4A級景點20個,3A級景點57個。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青海下轄2個地級市,6個民族自治州,27個縣,7個民族自治縣,3個縣級市,6個市轄區,5個行政委員會。基層行政單位有:369個鄉,34個民族鄉,36個鎮。
2.人口、民族與宗教
(1)人口
201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3.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0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4.70‰,比上年低0.02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18‰,比上年高0.01個千分點。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52‰,比上年低0.03個千分點。全省人戶分離的人口為100.73萬人,其中流動人口83.81萬人。城鎮常住人口306.4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1.63%,比上年末提高1.33個百分點;鄉村常住人口287.06萬人,占48.37%。少數民族人口283.14萬人,占47.71%。年末全省戶籍人口579.66萬人,其中城鎮戶籍人口238.01萬人,占總戶籍人口的41.06%;鄉村戶籍人口341.65萬人,占58.94%。
(2)民族
青海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現有54個民族成份,2016年末,在青海的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83.14萬人,占47.71%。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僅低于西藏和新疆,高于廣西、內蒙、寧夏自治區。青海的世居少數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為青海所獨有。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307.26萬人,占52.2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80.34萬人,占47.71%。其中藏族148.25萬人,占25.23%;回族86.85萬人,占14.78%;土族20.84萬人,占3.55 %;撒拉族11.34萬人,占1.93%;蒙古族10.59萬人,占1.80%;其他少數民族2.47萬人,占0.42%。
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8.91萬人,增長2.99%;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16.02萬人,增長6.06%。
(3)宗教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傳佛教(喇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漢族信仰的還有道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傳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
3.歷史沿革
(1)遠古
據在長江源頭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發現的舊石器,可斷定在數萬年以前,古人類曾在那里生活過。從遠古起,羌人的祖先三苗就從江漢間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獵游牧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勞動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稱為“三危地”。
(2)夏商周
夏時,生活在河湟地區的居民稱為西羌,仍以畜牧業為主,農業開始使用牛、馬耕作。自夏商至周,青海稱為“西戎氐羌地”,屬雍州地;商代牲畜異常繁盛,羌人與匈奴、華夏關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區的部分羌人逐漸同華夏族融合,成為后來的漢族。
(3)秦
從戰國時代開始,中國即進入封建社會。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河湟地區人羌人由狩獵、畜牧轉到農業。由于農牧業生產的發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來越多,選愛劍(當時受到羌人尊敬的歷史代表人物)為首領,后實行世襲制,由其子孫繼承。西羌人首領稱為“豪”、“酋長”、“戎王”,是當時部落的統治者。公元前221~前207年,秦滅六國,結束了封建領主的分立局面。愛劍曾孫忍及弟舞仍留在湟中。公元前2100~1000年間,河湟羌人正式進入了青銅時期。
(4)兩漢
漢武帝為了截斷羌人與匈奴之間的聯系,進兵湟中,趕走羌胡諸部落,在青海設立臨羌縣和破羌縣(今樂都一帶),同時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漢宣帝元年,令將軍趙充國引兵攻先零羌,獲勝,羌人降者萬余人。同時實行屯田,開地2000公頃。這時羌人分化為生羌、熟羌戶。羌漢雜居,促進了河湟一帶農牧業的進一步發展。
東漢建國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肅隴東、陜西西部、寧夏南部等地,稱為東羌,隴東以西地區的羌人稱為西羌。東漢與羌人曾多次戰爭。
(5)三國兩晉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三國都力圖爭取羌人。魏在青海置西平郡(今西寧市)。從天水、狄道以西,黃河以南,均為羌人游牧范圍。晉統一后,仍設西平郡,并設將軍于茫拉川(貴南境內)挾制羌人。公元397年至414年,鮮卑族勢力擴大,并在樂都、西平(西寧)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數萬羌胡部落。
鮮卑人的一支吐谷渾建立的吐谷渾王國,設立學校,選拔人才,開科取士,設置官職,開辟了東、西交通孔道,西寧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紀為吐谷渾最盛時期,其范圍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們與羌人雜居,從事游牧。此時,青海東部河湟谷地種植業也較發達。青海廣大牧業區進入了游牧封建社會的初級階段,也促進了漢、羌、鮮卑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前秦、后涼、南涼、西秦、西夏、北涼相繼統治過青海河湟地區。
(6)隋唐
公元608年,隋朝進攻吐谷渾,進兵西平(西寧),擊敗吐谷渾伏允,隋煬帝設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并未被隋朝控制。
唐貞觀九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薛萬均等將領攻打吐谷渾,這些將領多次擊敗吐谷渾,俘獲吐谷渾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雋,繳獲雜畜數萬。吐谷渾王伏允的兒子伏順率全國投降于唐軍,伏允自縊而死,吐谷渾歸附于唐朝。
公元638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擊敗了青海東部吐谷渾,進軍到唐朝羈縻少數民族的松州。唐朝派出侯君集、執失思力、牛進達等將領與吐蕃交戰,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退兵謝罪,退出黨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唐朝恢復了對黨項、白蘭羌、吐谷渾的控制。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一個宗室女封為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公元710年,唐中宗將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棄隸緒贊。唐與吐蕃立碑于赤嶺(今日月山),“交馬”與“互市”均在赤嶺。公元737年,唐與吐蕃關系惡化,唐遂折毀赤嶺界碑。在吐蕃統治青海的三個世紀里,形勢比較安定。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區的統治被推翻后,廣大牧區出現了許多小部落,形成割據局面,互相爭戰;雜居河湟地區,民族互相融合,生產發展。
(7)宋
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公元11世紀初,青海東部的封建勢力擁立吐蕃普約后裔為王,稱“唃(音古)廝啰”,號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寧)。到公元1099~1104年間,北宋中央政權力量到達河湟地區,并將鄯州改為西寧州,于是西寧名稱開始使用。北宋政權在河湟地區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陜西時,北宋才放棄在青海的屯田。
(8)元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由中亞細亞回師,親率大軍經臨洮進占西寧州,并在河州(今臨夏縣)設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管理甘肅、川北、青海一帶吐蕃等族廣大牧區,湟水流域各縣,均受制于西寧州。當時牧區推行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層分子為土司、千百戶等職,以統治所轄地區。這時,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并建立了許多寺院。
(9)明
公元1370年,明軍進入青海東部地區。公元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為守”的辦法,使他們互相牽制。公元1386年,在西寧州舊城址的基礎上建筑新的城垣。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諸州設茶馬司,專管以內地茶葉換取西寧、河州、洮州、甘州等地的馬匹。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義軍賀錦部曾揮戈西進,控制西寧地區達1年之久,勢力達青海湖地區,其后在西寧遭地方豪強勢力殺害。
(10)清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統一全國。16世紀初,厄魯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碩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為統治青海的民族。17世紀,顧實汗控制青海。1653年(清順治10年),五世達賴赴京覲見順治皇帝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員賜給金冊金印,從此,達賴的地位得到正式確認。同時又冊封顧實汗為“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賜金冊金印,使顧實汗在青、藏的統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冊封后藏班禪喇嘛為“班禪額爾德尼”,也賜金冊金印。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顧實之孫和碩親王羅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和大通衛,并設立欽差“總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理蒙古各扎薩克和果洛、玉樹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設于今茫崖新鎮,由駐西寧大臣直轄管理。
咸豐末年,太平天國派人到陜甘聯絡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爭爆發,撒拉族首領馬尕三率眾起義,樂都、西寧、大通、貴德、湟源等地紛紛響應,清廷派左宗棠率軍鎮壓了起義。
(11)民國
辛亥革命后,馬麒歷任“西寧總兵”、“蒙番宣尉使”、“甘邊寧鎮守使”等官職,馬家勢力開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馬氏家族統治了整整40年。
1928年,國民黨進入青海,決定新建青海省,將甘肅省原西寧道屬之西寧、大通、樂都、循化、巴燕、丹噶爾、貴德等地劃歸青海省管轄。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孫連仲任主席。
(12)新中國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4.社會經濟
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72.49億元,比上年增長8.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1.19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249.98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101.32億元,增長8.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531元,比上年增長7.1%。
(1)第一產業
2016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61.3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2.94千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1.05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99千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7.40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38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03.45萬噸,比上年增長0.7%。全年全省豬牛羊肉產量34.67萬噸,增長3.9%。
(2)第二產業
2016年,全省全部工業增加值901.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13.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9.1%,重工業增長6.2%,占80.9%。按門類分,制造業增長9.7%,采礦業增長4.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8%。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37個行業中,26個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6.94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全年全省建筑業增加值348.67億元,實現利潤13.37億元。
(3)第三產業
①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全省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3.19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159.56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投資1302.67億元,下降10.9%,其中工業投資1193.44億元,下降8.5%;第三產業投資2070.96億元,增長31.5%。全年基礎設施投資1419.13億元,增長21.4%。
②貿易
全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7.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66.31億元,增長11.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0.99億元,增長11.3%。
全年全省貨物進出口總額100.78億元,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出口額90.29億元,下降11.2%;進口額10.49億元,下降42.1%。
③交通
2016年年末,全省鐵路營運里程2274公里,與上年末持平,其中高速鐵路218公里;公路通車里程7857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9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00公里,增加377公里;民航通航里程120057公里,增加27368公里。
④旅游
2016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876.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4.3%。實現旅游總收入310.30億元,增長25.1%,其中,國內旅游收入307.24億元,增長25.1%;旅游外匯收入4415.67萬美元,增長13.9%。
- 2013公務員錄用考試隨身練系列:法律常識記憶通
- 2015—2016公務員錄用考試15天快速突破:申論
- 2019年福建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綜合應用能力歷年真題及專家命題預測試卷·B類(2017-2018視頻版)
- 2020年海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試》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浙江省選調生考試《申論》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財務會計專業知識(2016-2017最新版)
- 2020年山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北京市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傾向測驗(2017彩印版)
- (2016最新版)廣東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2020年陜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貴州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湖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2016彩印版)
- 2020年重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