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甘肅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206字
- 2021-04-09 15:45:19
三、甘肅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甘肅位于祖國地理中心,介于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陜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2.地形地貌
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類型齊全,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呈狹長狀,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復雜的地貌形態,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區域。
(1)隴南山地
這里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
(2)隴東、中黃土高原
位于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陜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里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建立過炎黃子孫的家園,億萬年地殼變遷和歷代戰亂,災害侵蝕,使它支離破碎,尤其是定西中部地區成了祖國最貧瘠的地方之一,但蘊含著無盡的寶藏,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
(3)甘南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個典型的高原區。這里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4)河西走廊
斜臥于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余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這里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有著發展農業的廣闊前景,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5)祁連山地
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顯。
(6)河西走廊以北地帶
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里靠近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高沙大,山巖裸露,荒漠連片,具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塞外風光。
3.氣候氣象
(1)氣候類型
甘肅深居西北內陸,海洋溫濕氣流不易到達,成雨機會少,大部分地區氣候干燥,屬大陸性很強的溫帶季風氣候。
(2)氣候特征
①總特征:冬季寒冷漫長,春夏界線不分明,夏季短促,氣溫高,秋季降溫快。
②氣溫:省內年平均氣溫在0~16℃之間,各地海拔不同,氣溫差別較大,日照充足,日溫差大。
③降水: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烏鞘嶺以西降水明顯減少,隴南山區和祁連山東段降水偏多。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無霜期各地差異較大,隴南河谷地帶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海拔多數地方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年降雨量約300毫米(40~800毫米之間)。各地氣候差別大,生態環境復雜多樣。
4.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甘肅是一個幅員廣闊、地理環境多樣的省份,總面積42.58萬平方公里,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匯處,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
(2)植物資源
甘肅是一個少林省區,據第七次全省森林資源清查,全省林業用地面積1042.65萬公頃,全省森林面積507.4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1.28%。主要樹種有冷杉、云杉、櫟類、楊類以及華山松、樺類等。甘肅草場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種,天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連山地、西秦嶺、馬銜山、哈思山、關山等地,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間,氣候高寒陰濕。甘肅是全國藥材主要產區之一,現有藥材品種9500多種,居全國第二位。目前經營的主要藥材有450種,如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冬蟲草等,特別是“岷歸”、“紋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藥材。
(3)中藥材資源
甘肅是全國藥材主要產區之一,現有藥材品種9500多種(包括野生),居全國第二位。目前經營的主要藥材有450種,如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紅花、貝母、天麻、杜仲、靈芝、羌活、冬蟲草等,特別是“岷歸”、“紋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藥材。據調查,全省中作為藥用的動、植物及礦產物中藥材約1080種,其中藥用植物951種、動物87種、礦物34種、加工類藥8種;先后引入生地、人參、黃連、山芋肉、元胡、伊貝等外地藥材多種,有計劃的擴大了藥材栽培面積,并在甘肅的文縣建立了香獐自然保護區、在肅南縣辦起了養鹿場。
(4)動物資源
①主要畜種禽種
甘肅養殖的牲畜主要有馬、驢、騾、牛、羊、駱駝等。甘肅養馬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漢武帝時期,西北邊境設有官馬場36處。民間養馬亦較繁盛。自漢至今,一直是我國養馬業的重地。建國后,還先后引進和改良了阿爾登、卡拉巴依馬等品種,養馬、驢、牛等得到了發展。禽種,除對靜寧雞、太平雞、臨洮雞等雜交改良外,現主要有來航雞、澳洲黑、蘆花洛克、洛島紅、科尼什、新漢、狼山雞等優良品種。水禽有北京鴨、麻鴨、中國白鵝、灰鵝和獅頭鵝等品種。
②野生動物資源
甘肅境內共有野生動物650多種。其中:兩棲動物24種,爬行動物57種,鳥類441種,哺乳動物137種。這些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文縣、武都、康縣、成縣、天水、兩當等地。文縣讓水河、丹堡一帶,已列為全國第十三號自然保護區,出產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掃雪等世界珍貴動物,并對梅花鹿、馬鹿、麝進行人工飼養。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保護的稀有珍貴動物有90多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24種,二類保護的24種,三類保護的4011種。
(5)礦產資源
甘肅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省內地質環境復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相對豐富。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19種(計算到亞礦種則為180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75種(計算到亞礦種則為112種)。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有96種、礦產地1357處(含共伴生礦產),其中具有大型礦床規模116個、中型213個、小型1028個。據《2014年全國主要礦產資源儲量通報》統計,甘肅省有10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即鎳、鈷、鉑族、硒礦、鑄型用粘土等,有38種礦產居全國前五位,居前十位的有71種。
(6)水利資源
甘肅省水資源主要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3個流域、9個水系。黃河流域有洮河、湟水河、黃河干流、渭河、涇河等5個水系;長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內陸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個水系。
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415.8億立方米,其中,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條。黃河流域除黃河干流縱貫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條;長江水系包括省境東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龍江和西漢水,蘊藏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內陸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個水系,有15條,年總地表徑流量174.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
(7)能源資源
甘肅省能源種類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還有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可采儲量為6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31.57億立方米,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門和隴東長慶兩油區。全省煤炭預測儲量為1428億噸,已探明125億噸,保有資源儲量120億噸,煤炭資源集中分布于慶陽、華亭、靖遠和窯街等礦區。甘肅風能資源豐富,總儲量為2.37億千瓦,風力資源居全國第5位,可利用和季節可利用區的面積為17.66萬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內部分山口地區,河西的瓜州素有“世界風庫”之稱。
甘肅是我國太陽能最為豐富的三個區域之一,各地年太陽總輻射值大約為4800~6400兆焦/平方米,其中河西西部、甘南西南部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按現有利用水平測算可開發資源量約為520萬噸標準煤/年。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區劃
簡稱甘(別稱隴)。省會蘭州(省政府駐蘭州市城關區中央廣場1號)。全省轄12個地級市,即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平涼市、酒泉市、慶陽市、定西市和隴南市;2個自治州,即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合計14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17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58個縣、7個自治縣(合計86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2.人口、民族與宗教
(1)人口
截至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為2609.95萬人,比上年凈增10.40萬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331.86萬人,占51.03%;女性為1278.09萬人,占48.97%。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3.72萬人,占9.07%。自然增長率為6.00‰。城鎮人口1166.39萬人,城鎮化率為44.69%,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省會蘭州常住人口達到370.55萬人,依然是全省各市州之首,城鎮化率為81.01%,高出全省城鎮化率36.32個百分點。人口排名第二、三位的是天水市和定西市,常住人口分別為332.3萬人和278.98萬人。
(2)民族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全省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241.0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9.43%。人口數量在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4個,依次為回族、東鄉族、藏族、土族、保安族、滿族、撒拉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土家族、維吾爾族、壯族、苗族。其中,東鄉族、保安族、裕固族為甘肅的獨有民族。
(3)宗教
甘肅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其中穆斯林160萬多人,主要為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有“四大教派”(格底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來非耶)、“四大門宦”(哲合忍耶、虎夫耶、庫布忍耶和尕德忍耶)的分別。佛教信徒主要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甘南的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道教平涼崆峒山較著名。
3.歷史沿革
(1)夏商周
大禹分中國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商代,居于涇河、渭河流域尚處于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今靈臺縣)。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今涇川縣北)、密(今靈臺縣西)等方國部落。
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今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他們本以游牧、狩獵為經濟生活的主要內容,善于養馬,他的首領非子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間(今陜西扶風眉縣)負責給周王室養馬,非子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秦的先祖在秦亭(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南)筑城建邑,始有立足之地。
(2)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省境屬秦國和西戎。西戎中較大的幾個是:綿諸(天水附近)、邽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縣南)、義渠戎(六盤山左右,今甘肅慶陽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翟(今臨洮縣)、豲(今隴西縣北)。這些戎族,仍保持著“以國為氏”的習慣,雖號稱為國,實際上還處于原始社會階段。西戎各國與秦國相鄰。
公元前770年剛剛立國的秦國為了擴充勢力,把視野對準西戎。但秦襄公幾次伐戎都失敗了。到秦武公時,由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勢力迅速擴展,先后征服、并吞了綿諸、邽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豲等戎族。為了對新開辟的地區進行控制,秦國開始在這些地區建縣。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今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甘肅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戰國時期,秦國的疆域己達今甘肅的東南部。但曾被秦武公征伐過的綿諸、義渠、翟、豲等戎族部落乘秦忙于爭霸的機會,又逐漸壯大起來,使秦國在與諸候國爭雄的同時,不得不以相當的力量來對付諸戎。公元前320年秦派兵伐義渠,攻郁郅(今慶城縣東),公元前314年再次伐義渠,得25城。至秦昭王時,義渠等戎終為秦所并,于其地設郡置縣,加強統治。秦昭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設置隴西郡,9年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再建立北地郡。
(2)秦漢
秦統一六國后,全面推廣郡縣制,分全國為36郡(后增為40郡)。當時,省境行政區劃為郡、縣兩級制,共設隴西、北地兩郡。隴西郡郡治狄道(故治在今臨洮縣東北),轄區約當今甘肅東南部之地;北地郡治義渠(故治在今寧縣西北),轄區約當今甘肅東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東南部之地。今甘南東南隅之一部屬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省漢中)。縣以下基層行政組織為鄉、里。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統轄甘肅西北部。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增置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肅共設置十個郡。
東漢時,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州、郡、縣三級制,沿襲西漢建制,增設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兩個少數民族管理區,隸屬涼州。
(3)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實行的是州、郡、縣三級制。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省境共置涼州1州(另有一部分地方分屬雍州和益州)、12郡、77個縣。大部分地方屬魏國,南部的部分地區屬蜀國。
西晉,省境設涼州、秦州,兼屬雍州,統12個郡、72個縣。
進入東晉,社會動亂,北方形成分裂割據局面。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后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后趙、前秦、后秦,各占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
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后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百戶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的情況比比皆是,行政建置十分混亂。北魏,甘肅境設置8個州、35個郡、91個縣;北周,設22州、56郡、104縣。
(4)隋唐五代
隋統一中國,裁并郡縣。省內共設16郡,76縣。隋煬帝后期大亂,東突厥崛起。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歸附于東突厥。
唐朝,初改郡為州,唐玄宗時又改州為郡,唐肅宗時再改郡為州,終唐之世,仍為州、縣兩級制,郡只是地理區域的名稱。按照唐的定制,州分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縣分上、中、下三等。類似這樣的劃分,一直延續到清代。當時省境共設22州,轄67縣。
除了行政區,唐代還設有監察區。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勢分全國為10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增為15道),甘肅置隴右道,治鄯州(今青海省樂都縣),兼屬關內道(治長安)、山南西道(治梁州)。主要是監察非法,道的長官為采訪使,由中央委派,事畢即回。
唐睿宗景云元年置河西節度使,景云二年從隴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開元年間,河西、隴西均置節度使,實際上成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無所不統。
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后,改道的長官為觀察使,兼理民政,行使部分行政職權,其后逐漸變成州上的一級政區。
貞元以后,唐朝政府悉調西北戎軍平定“安史之亂”,漢唐以來成為東西交通咽喉之地的河西走廊空虛,吐蕃乘機占領河西,先后攻陷甘、涼、肅、瓜、沙和熙、河、洮、岷、宕等州,控制河隴地區前后約八九十年之久。
五代時期,后梁占有甘肅之一部,后唐約有秦、階、成、涇、原等州,后晉據有武州(今環縣),后周有秦、階、成州,前蜀占據甘肅的東南部。
(5)宋遼夏金元
北宋初,分全國為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10道為15路(后增為26路),甘肅屬陜西路。宋代的路與唐代的道有所不同。宋初的路是財政區兼有監察的職能,后來才逐漸變成地方最高一級建制。路設轉運使司掌財賦、民政(長官為轉運使);安撫使司掌管軍事(長官為經略安撫使);提舉常平司掌市舶茶馬(長官為提舉常平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長官為提刑按察使)。四司互不統屬,各自直屬中央。
宋仁宗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分陜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4路(前3路在甘肅境)。
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增置熙河路。后幾經變化,省境共置永興軍路、秦鳳路2路,轄21州(府、軍)、51縣(監、尉司)。永興軍路(治京兆府,今陜西省西安市)。軍,在宋代設于軍事要沖之地,系與府、州同級的行政區劃。
11世紀初葉,黨項族崛起,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建國,史稱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轄區有22州,其中在甘肅境內的有甘(西夏改為宣化府)、涼(西夏改為西涼府)、肅、瓜、沙、會等6州。西夏的統治約有190年之久,后為蒙古所滅。
南宋時,甘肅大部隸屬金朝。屬南宋利州西路(北宋時稱秦鳳路)的有文州、階州、西和州(今西和、禮縣)、鳳州、同慶府(今成縣)、天水軍(紹興初因秦州為金占領,遂置南天水縣、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改縣為軍,今天水市)。
金朝,在甘肅境置4路、16州(府)、50個縣。
元代,甘肅行政區劃大體是省、路、府(州)、縣四級制。元朝政府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除設中央直轄區腹里(包括山東、山西、河北)外,分全國為11個行中書省,管轄所屬路、州、府的政務。行省創建之初,系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后來正式成為地方行政最高一級建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甘肅正式設省,稱“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長官為平章政事),簡稱甘肅行省,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張掖市)。省轄7路、5個直隸州、4個府、22屬州、24縣。省境東部地區屬陜西行省。另外還置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主掌監察,隸屬于陜西諸道行御史臺。
(6)明清
明初,沿用元朝的行省制。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轄甘肅)。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鑒于行中書省職權太重,為防止唐末出現的方鎮割據局面,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廢除行省制,在原行省的基礎上,設承宣布政使司,實行司法、行政、軍事分立,各不統屬,三司互相也不得兼任,即承宣布政使司(長官為布政使),掌全省民政與財政,提刑按察使司(長官為提型按察使)掌司法、監察,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掌軍事。全國共設13布政使司,加上兩京,即京師(北直隸)、南京(南直隸)共15個政區(簡稱司,俗稱省),實行省、府(州)、縣三級制。甘肅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原甘肅境內共設置5府、9州(隸屬于府)、50縣。
除府(直隸州)、屬州、縣外,還設有衛、所。按照明的定制,衛、所設于邊境和要害地區,在邊境重鎮設行都指揮使司,每省設一都指揮使司。衛、所實行軍屯,屬軍事機關,但后來在邊境地區衛、所也兼理民政。甘肅境共設21衛、9個千戶所,另外,屬于明朝邊防九大重鎮的有: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甘肅(今張掖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制。清代的省制雖因襲明制,但進一步完善,其特點是有了主持一省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巡撫(巡撫之制始于明朝,但無一定之轄區),巡撫之上設有總理一省或數省軍政事務的總督,且省內設有管理各種事務的司道。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
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設陜西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陜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鞏昌布政使司為甘肅布政使司,同時將治所從鞏昌移至蘭州。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裁行都指揮使司及諸衛、所。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裁甘肅巡撫,以陜北總督行巡撫事,并遷陜甘總督署至蘭州。當時甘肅轄區除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一部分外,大體上和今甘肅的境域相同。
清德宗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從甘肅分出新疆單獨建省。分置以后的甘肅省轄8府、6直隸州、1直隸廳、61縣。
(7)民國
辛亥革命以后,廢除了清代的府、州、廳制。民國初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甘肅共設7道,下轄77縣。1914年,改省的長官民政長(民國初期稱都督)為巡按使,道的長官道尹為觀察使,次年,又改巡按使為省長。
北伐戰爭以后,隨著軍閥混戰局面的結束,國民黨政府對行政制度作了一些調整。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的建制,改縣的行政長官縣知事為縣長。1928年,劃甘肅西寧道屬所屬7縣,成立青海省;同時劃甘肅寧夏道屬所屬8縣和寧夏護軍使所轄的阿拉善額魯特、額濟納土爾扈特2部,成立寧夏省。區劃調整分置以后,甘肅省轄64縣,1929年增置到68縣,后又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設治局。從1934年開始,甘肅省在縣的行政建制之上,又新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作為省的輔助機關。這是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的產物,其目的在于推行和強化法西斯統治,鎮壓各族人民的革命運動。至解放前夕,甘肅省共設9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71縣、1市(蘭州市,1941年正式設市)、3局(卓尼、肅北設治局、湟惠管理局)。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甘肅就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1932年3月,正寧縣四村塬周圍72個村相繼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建立了我省第一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成立了中共甘寧青特委。1933年3月,建立中共陜甘邊特委。不久,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于1934年11月在華池縣荔原堡誕生。紅軍長征進軍甘肅,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宕昌縣境,通過渭河封鎖線,召開哈達鋪、榜羅會議,一、二、四方面軍三大紅軍主力在會寧縣勝利會師,進一步促進了陜甘的革命活動。1935年11月,根據中華工農民主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決定,陜甘邊區根據地劃為陜甘省。1936年7月,改陜甘省為陜甘寧省,駐地遷往甘肅曲子,轄區在甘肅境內的有華池、環縣、曲子、固北、赤慶、定環等縣。1937年1月,共產黨又設新寧、新正縣,隸屬關中分區。同年,陜甘寧省劃分為三邊分區和慶環分區。1940年4月,又建立隴東分區。
(8)解放后
1949年8月26日,成立甘肅行政公署,下轄酒泉、張掖、武威、蘭州、定西、臨夏、慶陽、天水、平涼、武都11個分區(專區、市)、73縣(局)。甘肅行署隸屬于西北軍政委員會(后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1954年撤銷)。
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轄今甘肅、內蒙古西部。
4.經濟社會
(1)第一產業
甘肅省河西地區缺水,屬于農業欠發達地區,模式以綠洲農業為主,糧食難以自給。相對日照豐富,水果質量非常高,著名的蘭州白蘭瓜、秦安蜜桃遠銷全國多個城市以及靜寧蘋果在全國享有盛譽。河西走廊的張掖和武威因位于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上,又有雪水澆灌之利,歷史上農牧業及商貿發達,被稱作“金張掖、銀武威”。
2016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140.6萬噸,比上年下降2.6%,但產量仍保持在1100萬噸以上,連續13年豐收。油料產量76.02萬噸,增長6.2%;蔬菜產量1951.48萬噸,增長7%;園林水果產量506.44萬噸,增長9.7%。豬牛羊禽肉產量99.61萬噸,比上年增長1.2%。其
(2)第二產業
甘肅是新興的工業基地,是石油工業、有色金屬、鋼鐵工業和化工工業的重要基地,是新疆石油的主要加工地點,“蘭煉”和“蘭化”是中國石化工業的奠基和搖籃。甘肅也是中國鎳、鋁的主要產區和加工基地。酒泉航天中心是中國三個航天基地中最早建設的。
2016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5.4億元,比上年增長6.2%,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從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長8.3%;輕工業下降2.6%。
(3)第三產業
①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534.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678.30億元,增長26.8%;第二產業投資3220.99億元,下降6.2%;第三產業投資5634.81億元,增長21.0%。
②消費品市場
2016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4.39億元,比上年增長9.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35.91億元,增長9.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48.48億元,增長9.8%。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505.23億元,增長9.8%;商品零售2679.16億元,增長9.5%。
③對外貿易
全年全省進出口總值453.2億元,比上年下降8.3%。其中,進口總值185億元,增長39.3%;出口總值268.2億元,下降25.7%。對外貿易順差為83.2億元。
- 2020年上海市“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和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福建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6最新版)安徽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計算機專業知識
- 2020年新疆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黑龍江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青海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6彩印版)廣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江蘇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21華圖版)
- 2020年甘肅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模塊寶典(第10版)(2016)
-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軍轉干部安置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基本素質測試》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專業綜合Ⅱ《法理學》題庫(碩士類)【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6彩印版)湖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 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2016新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