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湖北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湖北省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部,簡稱鄂。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東鄰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

2.地勢地貌

全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

(1)山地

全省山地大致分為四大塊。

西北山地為秦嶺東延部分和大巴山的東段:

a.秦嶺東延部分稱武當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群山疊嶂,嶺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

b.大巴山東段由神農架、荊山、巫山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

西南山地為云貴高原的東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婁山和武陵山,呈北東—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

東北山地為綿亙于豫、鄂、皖邊境的桐柏山、大別山脈,呈北西—南東走向。

東南山地為蜿蜒于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略呈西南—東北走向。

(2)丘陵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一為鄂中丘陵,一為鄂東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荊山與大別山之間的江漢河谷丘陵,大洪山與桐柏山之間的水流域丘陵。鄂東北丘陵以低丘為主,地勢起伏較小,丘間溝谷開闊,土層較厚,宜農宜林。

(3)平原

省內主要平原為江漢平原和鄂東沿江平原:

江漢平原由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沖積而成,是比較典型的河積——湖積平原,面積4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地勢由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網交織。

鄂東沿江平原也是江湖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魚至黃梅沿長江一帶,為長江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這一帶注入長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積狹窄,加之河間地帶河湖交錯,夾有殘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積收縮,遠不及江漢平原平坦寬闊。

3.氣候氣象

(1)氣候類型

湖北地處亞熱帶,位于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

(2)氣候特征

太陽輻射

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

氣溫

全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溫度多變,秋季溫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降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4.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全省土地總面積1858.89萬公頃,其中耕地389.99萬公頃、園地59.87萬公頃、林地586.04萬公頃、牧草地7.58萬公頃。(2012年數據)

(2)水資源

河流

湖北境內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公里以上的有4228條,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5.92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鳊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陜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公里,全長1532公里,在湖北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至武漢匯入長江,流域面積6.24萬平方公里。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面積百畝以上的湖泊約800余個,湖泊總面積2983.5平方公里。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

(3)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全省已發現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屬、1300種,其中喬木425種、灌木760種、木質藤本115種,這在全球同一緯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僅樹種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稀有孑遺植物。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水杉、珙桐、禿杉,二級保護樹種香果樹、水青樹、連香樹、銀杏、杜仲、金錢松、鵝掌楸等。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種以上,其中已被人們采制供作藥材的有500種以上。

動物資源

全省有陸生脊椎動物562種,其中,兩棲類45種、鳥類415種、哺乳動物102種。全省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金絲猴、白鸛等23種;屬二類保護的有江豚、獼猴、金貓、小天鵝、大鯢等89種。全省共有魚類176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占58%以上,其次為鰍科,占8%左右。全省魚苗資源豐富,長江干流主要產卵場36處,其中半數以上在湖北境內。

(4)礦產資源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全省已發現礦產136種(不含亞礦種),約占全國已發現礦種數的81%;其中已查明了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7種,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的56%;已發現但尚無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49種。磷、礦鹽、芒硝、石膏、鐵、銅、金、銀、石灰巖等是湖北省具有優勢的礦產。化肥用橄欖巖、碘、溴、石榴子石、累脫石粘土、建筑用輝綠巖居全國首位,保有資源儲量位于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7種。

(5)旅游資源

世界文化遺產

a.武當山古建筑群

武當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武當山風景區內,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宋、元時進行規模建筑。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將武當山道場辟為皇室家廟,永樂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進等500多名官員為欽差,率領軍民工匠20萬人,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庵堂、72巖廟等33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年間又大規模維修和擴建。明代200多年間,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對武當山許以各種特權,并直接委派內臣代表皇帝對武當山進行管理,使武當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成為天下第一。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復真觀、玄岳門等,重要的建筑遺址有玉虛宮遺址、五龍宮遺址等。其中,金殿、南巖宮、紫霄宮、玄岳門、玉虛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b.顯陵

顯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湖北省鐘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7'50″~112°38′09″,北緯31°12′20″~31°13′。陵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佑杬和生母蔣氏的合葬墓。顯陵平面為呈金瓶形狀,布局按帝制“三朝兩宮”式和“天子五門”制式排列;四周環黃瓦朱墻,墻高6.5米,厚1.9米,周長4730米。邏城內陵墓建筑平面布局按中軸線排列,依次為新紅門、大紅門、碑亭、華表、神道、石象生、欞星門、神龍道、內明塘、棱恩門、棱恩殿、二柱門、十五供、方城、寶城,九曲河蜿蜒其間,河上以五道御橋相連。寶城共兩座,平面呈“8”字形。兩座寶城上共有向外懸挑的散水螭首16個,設計精巧,為獨特的排水系統。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古文化遺址

a.雞公山遺址

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郢城鎮郢北村,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平原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該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首次揭示出舊石器時代不同文化類型的多層疊壓關系;首次發現了在距今約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在平原上的活動遺跡,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屈家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村西100米,青木檔河和青木河交匯的臺地上。該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征,故定名為“屈家嶺文化”。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屈家嶺文化廣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鄰鄂地帶,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盤龍城遺址

商代城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面積約110萬平方米,由盤龍城城址、李家咀遺址、楊家灣遺址、樓子灣遺址、王家咀遺址、楊家咀遺址組成,為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國城址。盤龍城遺址出土銅器有鼎、盂、鬲、簋、爵、觚和鉞、鏃、戈等,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黑皮陶;紋飾有繩紋、方格紋;器形有鼎、鬲、缸、大口尊、豆、甕勺、長頸壺等。其中高85厘米的銅大圓鼎、長41厘米的銅夔龍紋鉞、長94厘米的玉戈等,都是中國文物中極為罕見的珍品。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d.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西周至漢代礦冶遺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地表覆蓋有厚數米、重約40萬噸的古代銅煉渣,是中國古代銅礦的重要開采地。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年代久遠,延續時間長,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內涵極為豐富。其先進的開采方法、合理的爐體結構、爐渣含銅量低均體現了當時礦業技術的成就。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旅游景區

a.武當山

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內。面臨碧波蕩漾的丹江水庫,背依蒼茫千里的神農架。相傳為上古玄武(真武)得道飛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當之”之說,山因此得名。武當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還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武當山勝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美的特色。武當山有72峰、36巖、24澗、11潭、10池、12洞、11泉、10石、10臺、3瀑。主峰天柱峰海拔為1613米,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剎蒼天,素稱“一柱擎天”。武當山的古建筑群集中國建筑文化之大成,文化價值高,建筑技藝獨特,堪稱一絕。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游覽點有:玄岳門、元和宮、玉虛宮、磨針井、太子坡、紫霄宮、南巖宮、太和宮、金殿等。其中,玄岳門牌坊、紫霄宮、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武當道教文化內涵豐富,道教建筑、武當拳術、道家藥膳、服飾、音樂等給游者帶來無盡的享受。武當道教文化首推武當武術,在中華武術之中,享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美譽。聞名于世的武當內功和太極玄門劍,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煉氣凝神、剛柔并濟、內外雙修,是極佳的修身養性之術,武當山特產主要有:武當名茶、武當地方特色酒、中草藥核桃、武當劍、拐杖等。

b.神農架

中國東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湖北、陜西、重慶三省市的邊界,南瀕長江,北望武當山,是大巴山脈和秦嶺山脈交接的地方,亦是全國南部亞熱帶向北部溫帶過渡的地帶,全區面積達3250平方公里,主峰大神農架高達3105.4米。區內林密谷深,完好保存著洪荒時代的風光,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單位;1995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定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示范點”。神農架現存有1000余種樹種,570種野生動物中還有少見的白化動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譽為“華中林海”和“天然動植物園”。

c.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筑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建成后,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d.東湖

位于武漢市武昌東郊,取其方位命名。東湖風景區是國家級名勝風景區和首批4A級風景區,由郭鄭湖、水果湖、喻家湖、湯湖、牛巢湖5個湖泊組成。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東湖煙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鳥翻飛,游船如織,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稱。

e.黃鶴樓

位于武漢市武昌蛇山峰嶺,北臨長江。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出于軍事上的需要,但后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其中,唐代《黃鶴樓》一詩,更是為詩人崔顥和黃鶴樓贏得不朽盛名。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區劃

全省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其中3個省直管市),38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省轄市依次是武漢市、黃石市、襄陽市、荊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荊門市、鄂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自治州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人口與民族

(1)人口

2016年末,湖北常住人口5885萬人,其中:城鎮3419.19萬人,鄉村2465.8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8.1%。全年出生人口70.65萬人,出生率為12.04‰;死亡人口40.9萬人,死亡率為6.9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7‰。

(2)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省共有少數民族人口246.85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31%。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210.0萬)、苗族(17.7萬)、回族(6.7萬)、侗族(5.2萬)、滿族(1.3萬)、壯族(1.2萬)和蒙古族(1.0萬)。湖北省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縣還有民族鄉。現有1個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個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12個民族鄉(鎮)(鐘祥市九里回族鄉、洪湖市老灣回族鄉、仙桃市沔城回族鎮、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鄉、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神農架下谷坪土家族鄉、恩施市芭蕉侗族鄉、宣恩縣曉關侗族鄉、宣恩縣長潭河侗族鄉、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鎮、鶴峰縣鐵爐白族鄉),20個民族村(街)。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區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6,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386.74萬,占全省總人口的6.76%。

3.歷史人文

(1)歷史沿革

先秦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

秦漢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后,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縣。

西漢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后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南遷移民,其中湖北境內長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陜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江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鐘祥,而以襄陽為中心。

南北朝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唐及五代

隋代統一全國后,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竟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后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唐代初,全國分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于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后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后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南西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摩州。靖康之亂后的南遷,湖北江漢平原三分之二來自南昌府。鄂東鄂北來自饒州南昌。

元代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省(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摩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后分全國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永州府、岳州府、漢陽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長沙府、寶慶府、黎平府。

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

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至清末,湖北省共領武昌、漢陽、安陸、襄陽、鄖陽、德安、黃州、荊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荊門直隸州、鶴峰直隸廳共60縣、6散州、1散廳。

民國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1911年,湖北武昌爆發了“辛亥革命”。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1932年于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察區;至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

1927年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后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

(2)歷史名人

古代

楚莊王(?~前591),郢都(江陵紀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前484),今監利縣人,名員(音云),字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

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任左徒、三閭大夫;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后世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宋玉(約前298年~約前222年),又名子淵,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著名辭賦家。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20),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漢代時出塞遠嫁匈奴,使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

劉秀(前6~57),字文叔,東漢開國皇帝,即漢世祖。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

龐統(179~214)字士元,號鳳雛,襄陽(今屬湖北)人,與諸葛亮齊名,三國時劉備謀士。

馬謖(190~228),字幼常,荊州襄陽宜城(今湖北宜昌),官至越希太守。馬謖少時素有才名,和兄長們并稱為“馬氏五常”。守街亭失利,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荊州襄陽宜城人,蜀漢名臣。

車胤(約333~約401),字武子,晉南平(湖北公安)人。留下“車胤囊螢”典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后人把孟浩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岑參(約715~770)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唐代邊塞詩人,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陸羽(733~804),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皮日休(839~902),襄陽竟陵人(今屬湖北天門市)人。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后參加黃巢起義,失敗后不知所終。

徐壽輝(?~1360年),湖北羅田人,元末紅巾軍天完政權領袖,被部將陳友諒殺,賣布出身。

陳友諒(1320年~1363年),湖北洪湖人,打漁出身,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后弒主建立大漢政權。后為朱元璋所滅。

明玉珍(1331~1366),湖北隨州人,務農出身,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后,明玉珍不服,建立大夏,定都重慶。后為朱元璋所滅。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歷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歷新政”。財政上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政體為之肅然。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為萬歷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

楊漣(1571~1625年),字文孺,號大洪,湖廣應山(今湖北廣水)人,明著名諫官。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進士,“東林六君子”之一,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在“紅丸案”、“移宮案”中拼死力爭,以正宮闈。天啟五年(1625年),因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誣陷受賄,歷經拷打,慘死獄中。

熊廷弼(1569~1625)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明軍事家,經略遼東,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后為閹黨所害并傳首九邊。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玉蟠、石浦。湖廣公安人。萬歷十七年(1589)會試第一。公安派的發起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六休。袁宗道二弟。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

鐘惺(1574~1624)字伯敬,號退谷,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明代文學家。與同里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

譚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縣)人。明代文學家。天啟七年(1627)鄉試第一。竟陵派主張文學創作應抒寫“性靈”,反對擬古之風,又認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淺,因而倡導一種“幽深孤峭”風格加以匡救。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晚年投資實業。

董必武(1886年~1975年),原名董賢琮,又名董用威,字潔畬,號壁伍。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奠基者。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號萬里,字伯高。湖北竹山縣人。早期工人運動領袖,無產階級革命家。

陳潭秋(1986~1943),名澄,字云先,號潭秋,湖北黃岡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

林彪(1907年~1971年),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軍事家。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后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后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時飛機墜落在溫都爾汗附近,暴尸于異國荒野。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李先念(1909年~1992年)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1926年參加農民運動。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徐海東(1900~1970)名元清,湖北大悟縣人,出身于窯工之家。中國工農紅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領導人之一,軍事家。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與黃麻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軍械裝備建設和軍事科學研究事業的奠基人和領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為創建鄂豫皖、川陜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李四光(1889~197)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4.社會經濟

(1)綜合

據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32297.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快于全國1.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499.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375.13億元,增長7.8%,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2255.46億元,增長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4423.48億元,增長9.5%。湖北GDP總量首次邁入3萬億大關。

(2)第一產業

2016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80.8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0%。全省糧食總產量2554.11萬噸,下降5.5%,蔬菜產量4090.8萬噸,增長6.2%。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淡水大省地位。

(3)第二產業

2016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0%,全省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4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增長面達82.9%。其中,汽車、計算機通信設備、農副食品加工、醫藥制造行業分別增長13.9%、11.0%、8.9%、10.0%。四大重點行業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42.0%,拉動增長3.4個百分點。

(3)第三產業

2016年全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503.88億元,增長13.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49.22億元,增長11.8%,全年全省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600.1億元,下降8.3%,其中進口880.0億元,下降13.6%;出口1720.1億元,下降5.3%。

推薦閱讀
  1. 2020年江蘇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20年河北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3. 吉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16下半年)
  4. (2016彩印版)浙江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
  5. 申論萬能一本通(第二版)
  6. 云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2016彩印版)
  7. 2020年海南省軍轉干部安置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安徽省選調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20年政法干警招錄考試專業綜合Ⅱ《中國憲法學》(碩士類)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財務會計專業知識(2016-2017最新版)
  11. 2020年新疆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2. 2020年遼寧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3. 2020年山東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公務員錄用考試華圖名家講義系列教材:常識判斷模塊寶典(第11版)(2017)
  15. 華圖教你贏面試系列叢書:10天,面試通關特訓(2016年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达拉特旗| 赤城县| 闻喜县| 桂阳县| 南岸区| 襄汾县| 天镇县| 迭部县| 迭部县| 神木县| 潍坊市| 鹤山市| 宁城县| 运城市| 和田县| 屯门区| 镇康县| 浙江省| 仪征市| 酉阳| 靖边县| 龙州县| 潞西市| 光山县| 松潘县| 大理市| 衡南县| 类乌齐县| 苏尼特左旗| 措勤县| 赤峰市| 安塞县| 房山区| 惠安县| 通山县| 同德县| 饶平县| 隆尧县| 鄂尔多斯市|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