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河北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河北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處華北地區的腹心地帶,內環京津,東臨渤海,大陸海岸線曲折綿長,東南部和南部接山東、河南兩省,西部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和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最北端在承德市圍場滿族自治縣,最南端在邯鄲市魏縣,最東端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最西端在邯鄲市涉縣境內。

(2)區位優勢

地理位置優越

內環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外環渤海,是首都連接全國各地的必經之地,是溝通全國東南西北的紐帶,同時也是連接北方內陸各省與海上門戶——天津、唐山、塘沽、秦皇島、黃驊等港口的橋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區域融合程度高

河北省與京、津在地緣、人緣和血緣方面有密切聯系,無語言、習俗障礙,與京、津的經濟往來、信息交流渠道廣泛靈通,經濟相互輻射和滲透,共同構成了京津冀經濟區。

國際區位優勢

河北省在環渤海地區處于中心地帶,是連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及京、津、晉的樞紐地帶,是東北地區與國內其他省區聯系的通道,也是西北諸省區的北方出海通道。

2.地勢地貌

(1)地形地貌

河北省傍山面海,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兼跨內蒙古高原,位于中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呈半環狀逐級下降,落差大。西北部為高原、山地和丘陵,間有盆地和谷地分布,東南部為廣闊的平原,地貌復雜多樣、類型齊全,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2)常態地貌類型

總體地貌

河北省境內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種常態地貌類型俱全,構成了排列有序的三大地貌單元,從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宛如三級階梯。

壩上高原

壩上高原屬內蒙古高原的南緣,俗稱“壩上”。壩上高原內部又分為壩緣山地、波狀高原、疏緩丘陵三部分。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海拔1200~1500米,面積約1.60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8.5%。以丘陵為主,地勢高聳,起伏和緩,湖、淖點綴其間,呈現“遠看是山,近看是川”的景象。

燕山和太行山山地

河北省山地主要由燕山和太行山兩大山脈組成,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山間盆地和谷地等地貌類型,面積約9.01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48.1%。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以低山、丘陵、盆地和谷地為主。高于2000米的山峰僅有小五臺山、靈山、東猴頂、樺皮嶺等十余座,其中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為全省最高峰。

河北平原

河北平原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分布于河北省中部及東南部,自西向東分為山麓平原、沖積平原和濱海平原,面積約8.16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43.4%。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海拔多在百米以下,海拔低于50米的地區占絕大部分。在河北平原上,湖泊眾多,著名的有白洋淀、文安洼和大洼。

(3)特殊地貌類型

嶂石巖地貌

石家莊市嶂石巖地區素有“百里赤壁”“萬丈紅峻”之稱,是我國嶂石巖地貌發育完備的典型地段,嶂石巖地貌這一概念也正是得名于此。嶂石巖地貌為層狀硅鋁質巖石景觀類型,是太行雄風的典型代表,與“丹霞地貌”和“張家界地貌”并稱為當今中國的三大砂巖旅游地貌。丹崖長墻延續不斷,階梯狀陡崖貫穿全境,“Ω”形嶂谷相連成套,巖石呈棱角鮮明的塊狀結構,溝谷垂直自始至終。具有獨特的造型及美學景觀價值,兼有科學研究和旅游觀賞價值。

丹霞地貌

河北省的丹霞地貌分布于承德市中心區周圍,地處燕山低山丘陵地帶的武烈河河谷盆地,是中國北方較為少見的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承德丹霞地貌主要發育在侏羅紀含鐵的巨厚層的承德礫巖(又稱熱河紅層)基礎上,經后期構造運動的改造和風化剝蝕、雨水沖刷等作用,形成了石墻、孤峰、石柱、峰林、方山和城堡等奇峰異石,構成了既有南國秀麗又有北國雄渾的塞外丹霞地貌,其中最有特點的是磬槌峰,又稱棒槌山。

大理巖峰林地貌

位于保定市淶源縣境內的白石山地區,地處太行山脈北端,是一種新的地質地貌景觀類型,主要以地質內力作用為主導因素而形成的構造峰林地貌。,景觀比較集中連貫,挺拔高聳,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白石山的“雙層結構”景色獨特,個性突出;景區內巨大峰柱林立,大小石峰達1000多個,單個峰柱體棱角顯著,柱頂平緩;白石山構造峰林地貌景觀具有“雄、險、奇、幻”的視覺效果。

3.氣候氣象

(1)氣候

氣候類型

河北省地處中緯度地區,位于亞歐大陸東岸,跨越中溫帶和南溫帶,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氣候特征

河北省地域遼闊,面臨渤海,背靠山地,平原分布在東南部,受地理位置、地勢和地貌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顯著。全省氣候的突出特點是季風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具體表現為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量地區差異明顯;春、秋季分別為夏、冬季的過渡季節,時間較短;春季干燥,風沙較大;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適中;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為半濕潤半干旱地區。

(2)降水

河北省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全省一月最冷;七月為全省最熱時期;全省四季分配不均,春、秋較短,均為兩個月左右,冬、夏較長,均為4個月;平原地區無霜期在180天以上,高原地區平均不到100天。由于北部壩上及北部山區地勢高,緯度低,氣溫普遍偏低,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特種植物;中南部地區氣溫偏高,光照充足充足,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河北省平均降水量350~76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降水的地區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東南部多于西北部,沿海多于內陸;壩上及西北山區偏居內陸,為河北省干旱地區;燕山和太行山聳峙于北部和西北部,成為多雨地帶。河北省雨熱同期,十分有利于農作物和草木的生長。少雨中心位于冀北高原和新樂、藁城、寧晉一帶。多雨中心位于燕山南麓和紫荊關、淶水一帶。

4.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河北土壤類型多樣,分布較廣、面積較大的主要有7個種土壤類型,即:褐土、潮土、棕壤、栗鈣土、風沙土、草甸土、灰色森林土。

(2)水資源

河北省多年平均(1956年-2000年)降水量531.7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4.69億立方米,為全國水資源總量28412億立方米的0.72%。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20.1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22.57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重復計算水量為38.05億立方米。按河北省2000年統計公布的人口及耕地數量計算,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為306.69立方米,為全國同期人均水資源量2195立方米的13.97%,約占全國的1/7,畝均水資源量為211.04立方米,為全國同期畝均水資源量1437立方米的14.68%,約占全國的1/7。

(3)濕地資源

河北省濕地資源豐富,類型眾多,既有淺海、灘涂,又有陸地河流、水庫、湖泊及洼地,具有重要的保護、科研價值全省濕地面積有110720572hm2,占河北省土地總面積的59%,比全國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濕地類型比較全,既有海岸濕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澤濕地;濕地相對集中分布在沿海、壩上地區,平原地區、廣大山區只有零星分布;平原河流濕地因上蓄下排和氣候干旱,大部分已成季節性河流或多年斷流;人工濕地面積在河北省占有一定比重,天然濕地面積呈現逐漸縮小趨勢。

河北省濕地類型大致可分為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及庫溏五大類由于濕地類型眾多,植物群落類型多樣,為不同生態類型的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這些濕地也是眾多遷徙鳥類途中停息和補充能量的棲息地。

(4)生物資源

全省植物有204科、940屬,28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占全國的404%;裸子植物7科,占全國的70%;被子植物144科,占全國的495%;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黃檗、紫椴、珊瑚菜等。

全省共有陸生脊椎動物530余種,約占全國的1/4其中以鳥類居多,約420余種,占全國的361%;獸類次之,約80余種,占全國的203%左右;兩棲類和爬行類較少,分別為8種和23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8種(獸類1種,鳥類17種),二級保護動物73種(獸類11種,鳥類62種)另外,還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79種其中有兩棲類3種,爬行類5種,鳥類71種我國特有的珍稀雉類褐馬雞,僅分布于河北小五臺山及附近山區和山西省呂梁山區。

(5)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河北省已發現各類礦種15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20種,排在全國前5位的礦產有34種。截止到2013年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1005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439處,占43.7%。河北省已開發利用礦產地786處,現有各類礦山6290家,從業人數40.8萬人,年開采礦石總量近5.0億噸,采掘業年產值達362億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為主的礦業經濟體系。

河北是國家確定的13個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包括:開灤,峰峰、邢臺、井陘、蔚縣、邯鄲、宣化下花園、張家口北部等8個大礦區和隆堯、大城平原含煤區,涵蓋了除承德興隆礦區以外的所有礦區。煤炭探明儲量147.1億噸。

河北省境內有華北、冀東、大港三大油田,累積探明儲量27億噸,天然氣儲量1800億立方,天然氣近10億立方米。

地熱資源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地區。據河北省地熱資源開發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全省地熱資源總量相當于標準煤418.91億噸,地熱資源可采量相當于標準煤93.83億噸。全省有開發價值的熱水點241處,山區92處,平原149處。全省累計開發地熱能井點139處。山區熱水點平均水溫40~70℃,平原熱水點水溫最高可達95~118℃。

(5)海洋資源

河北省海岸線長487公里,管轄海域為7000多平方公里,有深水岸線44.5公里,其中可建25萬噸級超深水泊位岸線8公里。在河北省海洋產業總產值中,交通運輸、漁業、旅游業占有較大比重,其次為鹽化工業。河北省海域是魚蝦的主要產卵地和索餌場,共有海洋生物650種,占全國海洋生物總數的3.2%;在游泳生物中,魚類資源約有4.55萬噸,全年無脊椎動物資源量約為6825噸,最大可持續產量為3400噸;潮間帶生物中,現有具有經濟價值的主要貝類7種,資源量5.63萬噸。

河北沿海有秦皇島港、唐山港、黃驊港三大港口,目前擁有泊位163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21個;設計吞吐能力為56036萬噸。

河北省沿海地區日照強、蒸發量大、降水量小,近岸海域海水鹽度高,唐山、滄州有2131平方公里的地下苦鹵資源。河北省的海鹽產量約占全國海鹽產量的21.2%,居沿海第2位。

渤海沿岸和海域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冀東、大港和渤海三大油田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海域。

(7)旅游資源

概述

河北是文物大省,擁有長城、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廟宇、清東陵、清西陵等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7項,居全國第二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1人,居全國前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居全國第三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60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930處,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建筑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老龍頭、山海關、金山嶺長城等長城精華均在河北境內。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其周圍的外八廟是中國最大的皇家寺廟群。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趙州橋被譽為“世界拱橋之祖”,是世界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橋,迄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

截止到2013年河北有國家5A級景區五處:西柏坡風景區、安新白洋淀、淶水野三坡景區、承德避暑山莊,其他著名風景區還有衡水湖自然保護區、邢臺峽谷群、崆山白云洞、涉縣一二九師舊址等。

重要景點

a.保定大慈閣

大慈閣建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保定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圣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保定白洋淀

白洋淀,又稱西淀,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洼地上匯水形成。現有大小淀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淀、羊角淀、池魚淀、后塘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336平方千米。從北、西、南三面接納瀑河、唐河、漕河、潴龍河等河流。平均蓄水量13.2億立方米。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并以大面積的蘆葦蕩和千畝連片的荷花淀而聞名,素有華北明珠之稱。抗日戰爭時期水上游擊隊——雁翎隊的故事膾炙人口。2007年5月8日,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c.保定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后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清西陵面積達800余平方公里。陵區內千余間宮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1961年,清西陵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清西陵與清東陵一起,被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1月評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

d.保定野三坡

野三坡地處北京西部,河北省西北部,保定市淶水縣境內。它以“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歷史文物,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譽,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游勝地,這里自然風光奇特,生態環境純凈,古老的歷史文物獨具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情豐富多彩。野三坡是中國北方極為罕見的融雄山碧水、奇峽怪泉、文物古跡、名樹古禪于一身的風景名勝區,總面積520平方公里。這里有嶂谷神奇的百里峽、森林繁茂的白草畔、風光旖旎的拒馬河、神秘離奇的魚谷洞、九瀑飛瀉的上天溝,總攬了泰山之雄、黃山之奇、華山之險、峨眉之秀、青城之幽,既不乏流水的靈動與秀麗,又有著北方山嶺的巍峨和連綿,更有苗、壯、傣、白等12個少數民族的特色建筑與民俗表演。2011年1月14日,經國家旅游局批準,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保定淶水縣野三坡景區通過國家5A級旅游景區驗收。

e.秦皇島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

f.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是中國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椅旋、氣候宜人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勝地。主要景區有長壽山景區、鱷魚湖、角山長城、老龍頭、孟姜女廟、孟姜女苑、懸陽洞、燕塞湖。2007年5月8日,秦皇島市山海關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g.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位于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30公里,由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于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筑100余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h.石家莊西柏坡

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縣中部。西柏坡紀念館是中國革命舊址紀念館,是解放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1958年,因修建水庫、革命遺址搬遷。國務院原副總理錢其琛將其譽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

i.唐山清東陵景區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臺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公尺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筑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筑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謚號;明樓之后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j.崆山白云洞

崆山白云洞位于邢臺市臨城縣境內,南距邢臺市56公里,北距石家莊市86公里。崆山白云洞形成于5億年前的中寒武紀,是我國北方一處難得的巖溶洞穴景觀,在已探明開放的五個洞廳中,洞洞連環,廳廳套接,依據其氛圍景象之不同,將五個洞廳依次命名為“人間”、“天堂”、“地府”、“龍宮”、“迷宮”。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景區。榮膺河北省十佳風景區、中國十大奇洞之列。

k.邢臺峽谷群

邢臺峽谷群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景區位于邢臺市西70公里處,由24條峽谷組成,其中長1000米以上的達8條,是太行群峰中的一大奇觀。主要景觀有鬼門天塹、臥峽晴虹、云崖撒珠、飛瀑瀉玉、瑤池妝臺、龍宮玉珠、濟公觀海、三山銷翠等。邢臺峽谷群是以石英砂巖峽谷景觀為主體,輔以山崖、瀑布、人文風情等景觀的峽谷群型旅游區,其所具備的壟斷性石英砂巖峽谷群和典型性的嶂石巖砂巖地貌特點,在太行山區乃至全國山岳型旅游區中獨樹一幟。

風味特產

a.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藝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大慈閣香油有“觀其色如琥珀,聞其香則沖鼻,饋親友為上禮”之說。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b.大慈閣素面

大慈閣素面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河北省保定市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大慈閣素面屬于佛素范疇,即寺廟里的素齋,注重清淡、善巧。大慈閣素面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面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面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欲。主要在湯料的熬制,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姜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制,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面獨具匠心之味。大慈閣素面之面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使其回味無窮。

c.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始于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嘗后大加贊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御用膳食。大慈閣醬菜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如收購小紅蘿卜,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這樣的原料制成的成品,食之無渣滓。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數百年來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著甜、咸、嫩、脆,醬香濃郁的口味。

d.白肉罩火燒

白肉罩火燒,是保定的名吃之一,還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它的制作工藝精湛,挑選新鮮的豬肉,經反復沖洗熬制,并將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云狀的火燒,用開過頭湯反復澆制而成。它的吃法講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燒配合不同的輔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風味來。它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是一種健康食品。

e.白運章包子

白運章包子,是1919年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并列被子譽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并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全省設11個省轄市:石家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衡水、邢臺、邯鄲,設44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101個縣、6個自治縣。

2.人口與民族

(1)人口

基本情況

截至2015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總數為7424.92萬人,僅次于廣東、山東、河南、四川、江蘇五省,居全國第6位。人口密度為372人/平方千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142人/平方千米)的2.6倍,居全國第14位,屬于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

人口地區分布不均衡,南部人口多而密,北部人口少而稀,平原地區的人口多于山區和高原地區。河北省7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中南部平原地區。

截至2015年末,全省各市中,人口數量最多的是保定市,其次是石家莊市,全省人口最少的是秦皇島市。

(2)民族

民族基本情況

a.主要分布地區

河北省共有6個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青龍滿族自治縣、大廠回族自治縣、孟村回族自治縣)、3個民族縣(灤平縣、隆化縣、平泉縣),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市是承德市;少數民族人口最少的市是衡水市。

b.主要特點

大雜居,小聚居。全省少數民族分布在城鄉各地,農村占90%,城市占10%,但幾個世居少數民族又相對聚居;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多是較為貧困落后的“山老邊窮”地區,自然條件差,生產力水平較低;民族風俗習慣特點明顯;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地來河北省經商或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日趨增多。

主要少數民族構成

a.滿族,約212萬,占全省人口比重3%,以承德的滿族人口最多,其次是秦皇島的青龍縣。

b.回族,約54萬,占全省人口比重0.8%,是河北省居住地區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以滄州分布最多,占全省回族人數的1/3以上。滄州的孟村回族自治縣和廊坊的大廠回族自治縣,是全省最大的回族聚居區。

c.蒙古族,約17萬,占全省人口比重0.3%,以承德、張家口兩地分布最多,其中又以隆化縣最為集中。

3.歷史文化

(1)歷史沿革

遠古

a.舊石器時代——泥河灣

位于河北陽原的泥河灣文化遺址群,既是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又是中華大地古人類的早期發祥地之一。這里發現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址幾乎記錄了從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發展演變的全部過程,是目前河北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遺物。

b.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

位于武安縣磁山村的“磁山遺址”,被定為磁山文化。該遺址的發掘說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脫離了農業經濟的初級階段。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為尋找中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寶貴的線索;磁山文化的大量文化遺存證明,在六七千年以前,人類已經開始在河北省這一帶繁衍、生息,過著半漁獵、半農牧的生活,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

c.上古傳說——三大部落

黃帝部落居住在中國西北部現今陜西省的地方,后來向東遷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帶的山彎里,過著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陜西省渭河流域至黃河中游一帶活動;蚩尤部落又稱為“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中國東部的夷人部落,其活動范圍大致在今天山東省南部,河南省東部、南部,安徽省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被蚩尤打敗后,投靠黃帝部落。兩個部落聯合起來,在涿鹿之戰中打敗蚩尤;黃帝對蚩尤部落成員采取安撫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

打敗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又發生了大沖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戰敗,歸服了黃帝部落;這支統一于黃帝部落的后裔共同繁衍,奠定了后來華夏族的歷史基礎。

夏商周

公元前21世紀左右,大禹建立了夏王朝,夏朝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第一個朝代;夏劃天下為九州,河北隸屬“冀州”。上古時期的冀州,主要包括今河北省和山西省;活動于河北的主要是有易部落、河伯部落、商族部落。冀北地區農耕和漁獵經濟較為發達,農業已經占主導地位,畜牧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漁獵在當時仍占一定的比例;冀中南地區在經濟結構上與冀北相似,但因為地理環境的緣故,農業經濟的成分和比例更大一些,漁獵經濟的比例相對小些;生產工具中磨制石器相當普遍;家畜、家禽飼養中有豬、狗、牛、羊等,尤以豬的數量最多;陶器中有朱、黑、黃、白四色彩繪黑陶。

商朝以后,河北逐漸成為平原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交匯地帶,漢族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區域。商朝早期曾在今河北邢臺西南部建都。商朝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的發達時期,它的統治中心在今河南省北部,而河北的南部地區處于商的王畿之地,河北其他各地也是商的統治范圍。商朝的文明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出現了發達的青銅制造業、釀酒業和雕刻業,并有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系統文字——甲骨文;商代的文化遺址,南起磁縣、邯鄲,北到豐寧、盧龍的許多縣份均有發現。

西周是我國奴隸制度進一步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行政區劃歷史的開端。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朝采取分封制治理國家,廣封諸侯以藩衛西周中央政權。西周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營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稱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是華夏族,所以又把這一地區稱為“中華”;后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斷融合,華夏族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高度發展的華夏族文化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中華”便逐漸成為整個中國的代稱,“炎黃子孫”也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始稱東周。東周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走向封建制的大變革時期,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這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爭霸稱雄,互相吞并。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其中在河北境內陸續設置了八郡即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巨鹿、代、恒山等。當時河北地區的經濟文化在全國居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朝廷的北疆重地。

秦始皇出生于河北邯鄲,死于河北沙丘平臺,他生前曾三次巡幸河北,并在秦皇島建有行宮。

公元前208年,項羽在鉅鹿(今平鄉縣西南)率軍“破釜沉舟”,打敗秦軍。

漢代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河北北部主要屬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屬冀州刺史部,張家口地區的北部為匈奴、烏桓活動的地區。西漢時期,河北分屬于幽州、冀州以及并州。東漢時期,河北分屬于幽州、冀州。

漢朝時,河北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是當時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特別是冶鐵業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河北的漢代墓葬眾多,其中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文物珍品享譽海內外。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的軍閥混戰多發生在北方地區。地處軍事要沖的河北,三百多年間先后存在過30多個政權。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戰爭主要發生在黃河以南,河北不是主要戰場。曹操統一北方之后,十分重視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并實行屯田制等措施,使中原地區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位于河北南部的鄴城,成為當時的繁華盛都,先后有六個政權在此建都。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后,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迅速傳播,鄴城是當時的佛教中心,南、北響堂寺石窟保存至今,涉縣中皇山的摩崖石刻也頗負盛名。

西晉時,河北屬于幽州、冀州、司州。東晉時,河北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后秦、西燕、北燕、南燕占領。

隋唐及五代

隋朝初期,河北屬于冀州。煬帝時更州為郡、以郡統縣,河北內設有北平、恒山等14郡,冀州、幽州作為一級政區消失。隋朝時期,河北是全國重要的農業經濟區,社會較安定,人口增長較快。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石拱橋——趙州安濟橋的建造,表明當時有很高的科學技術水平。這一時期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直穿河北。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勢將全國分為十道。今河北轄域主要為河北道,小部分屬河東道和關內道。“河北”作為大行政區的名稱是從唐太宗貞觀元年并省分道后才出現的。

這一時期,魏州(今大名)作為河北南部的水陸要沖,經濟和文化都非常發達,有“魏州十萬戶,歌鐘喧閭里”之說;貝州(今清河)號稱“天下北庫”;幽州(今北京)是河北北部工商業繁盛和水陸交通樞紐城市;滄州海運發達;定州為絲織業中心;邢臺窯白瓷同南方越州窯青瓷齊名;滄州鐵獅子至今風采猶在。

唐代“安史之亂”中,河北地區戰禍頻仍,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破壞,唐朝滅亡以后,形成“五代十國”。當時河北境內的中南部,先后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之屬地,北部則主要為遼政權。

宋遼金元

北宋時期,全國分為十五路,今河北主要屬河北路,后來又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兩個行政區。南宋時期,河北地區處于金朝的統治之下。

遼、宋對峙時期,河北北部(今易水、雄縣、霸州、海河以北地區)屬遼管轄,南部屬北宋的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

這一時期,河北地區絲織業發達,質優量大;棉花也已引入種植。定窯(在曲陽縣澗磁村)名列全國五大名窯之首,不僅是宮廷的貢品,還由絲綢之路傳至中亞、東歐各國;磁州窯(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則是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為我國瓷器彩繪裝飾開創了新紀元。沙河縣的綦村鐵礦、磁州的固鎮鐵礦是北宋重要的鐵冶區;滄州、河間的鹽業,易州、鎮州的制墨業也十分發達。宣化遼代墓葬中的壁畫內容豐富、造型生動,反映了遼代的社會風俗。

金國于1125年滅遼,于1127年滅宋,占有全部河北。金廷制定鼓勵墾荒、贖奴為良的政策,使河北出現“年谷豐,盜賊息,百姓安”的景象;制瓷、采鹽、紡織、礦冶等也繼續發展;地處京畿,水陸交通發展很快;井陘柿莊的金代墓葬壁畫則是對金代農村生活景象的描摹。

元朝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度,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附近的河北地區大部為“腹里”地區,歸中央中書省直轄。

元世祖發展軍民屯田,農業逐漸復興;河北的水利得到興修,增加了灌溉面積。通惠河的修成,使杭州至大都的南北大運河暢通無阻;南北海運路線的開通,使直沽(今天津)迅速繁榮起來。真定城“居民商賈甚多”,是陸路交通的要沖;位于河北北部的元中都遺址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皇城遺址。

明清

明朝沿襲元朝的行省制度,在今河北地區設北直隸省;明成祖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后,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區歸京師直轄。稱為北直隸。

明初,政府對河北實行移民和軍屯,農業產量增加。棉花種植進一步推廣。滄州始設長蘆鹽運司,其鹽稅收入居全國六大鹽司中的第3位,僅次于兩淮和兩浙。遵化鐵冶廠建于1403年,規模在全國鐵冶廠中居首位。定窯和磁州窯繼續燒制瓷器,產量很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明代長城有2000千米穿越河北,其中,長城東端的秦皇島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清朝自1644年定都北京后,繼續實行行省制度,正式將明朝的13個布政司改稱為“省”,北直隸改稱為直隸省。省治曾幾經遷徙,于康熙八年設于保定。清朝的直隸地區包括直隸省所轄地域,它面積大,又拱衛京師,因此被稱為“全國首省”。

清朝前期,河北經濟不斷發展,高產作物水稻擴種,玉米和紅薯引種,種棉之地約居十之二三,棉織業已商品化。農村出現雇工市場,手工業各部門雇工的現象也很普遍,城鄉集市發展很快,在交通要沖迅速形成商品集散地,資本主義萌芽不斷發展。

鴉片戰爭后,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開放為商埠,從而加速了河北半殖民地化的歷史進程。

1870年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在直隸開辦了一批以軍用工業為主的近代工業(天津機器局、開平煤礦)。另外,他還主持修筑鐵路,籌辦北洋海軍,成立各種新式學堂。19世紀末,河北爆發了反帝的義和團運動,有力地抗擊了八國聯軍的侵略。

1901年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推行“新政”,鑄銅元、辦學校、發展工商業,編練新軍,創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軍官學堂等,使保定成為全國最大的陸軍訓練中心,為北洋軍閥集團培養了一大批軍官。

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后,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后因直隸省名不符實,以地在黃河以北,于1928年改為河北省。

1937年11月,中共領導的晉察冀軍區成立。1938年1月,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在阜平成立;同年4月建立了冀中根據地;7月,開辟了冀東根據地;8月,冀熱遼軍區正式建立,擴大了晉察冀邊區。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西柏坡是中共黨中央進入北平(北京)、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指揮了著名的三大戰役,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

解放后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為河北省;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將其原察南、察北兩個專區劃歸河北省;1956年撤銷熱河省,將其原大部分轄區劃歸河北省;1958年,將河北省的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云、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

1973年,將河北省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等五縣劃歸天津市,形成河北省的現在轄區規模。

(2)歷史名人

表1-18 河北省古今歷史名人

(3)地域文化

河北文化在發展中形成了五大文化脈系:

紅色太行(革命文化)

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129師司令部、城南莊晉察冀司令部舊址、前南峪抗大舊址等。

太行山縱貫河北省西部在全國具有很高知名度,從南到北,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四市的太行山區分布著129師司令部、前南峪抗大舊址、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舊址等全國知名的革命圣地,特別是西柏坡作為中共中央進入北平前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巍巍太行,流傳著狼牙山五壯士、雁翎隊、野火春風斗古城、地道戰等許多動人的故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主席在《愚公移山》中的講述更使太行山名滿天下。以“紅色太行”為主題,可將幾大圣地一線串起,外加沿途數不清的革命舊址,可生動的演繹中國近現代革命史。

壯美長城(和合文化)

包括老龍頭、山海關、潘家口水下長城、金山嶺長城、大境門等。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融合線。河北是長城途經最長、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長城從河北省起始、最精華的部分也在該區,東起秦皇島的老龍頭、山海關到唯一的潘家口水下長城、奇峻的承德金山嶺長城,到張家口的大境門,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在這里交相輝映,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漢民族等多民族長期在這里融合,王朝帝國在此交替,關內與關外在此牽手。這里有民族融合的歷史印記,有張庫大道的通商傳奇,更有中華兒女喜峰口抗日等抵御外侮的堅貞不屈。

誠義燕趙(根脈文化)

包括邯鄲、中山國遺址、易縣燕下都、涿州三義宮、鄴城、永年廣府古城、正定古城等。

戰國七雄在中國家喻戶曉,河北省據有其二,另外中間還有一個號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無論是燕人荊珂國難當頭的慷慨悲歌、義無反顧,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中國改革之先河,廉頗藺相如外敵當前摒私欲講大義的將相和,還是中山國在七雄虎視中不甘平庸、奮發有為的無畏氣概,以及流傳民間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趙子龍忠心事主、楊家將舍命抗遼,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開創者李大釗鐵肩擔道義,都構成了今天河北人性格特征中的核心文化元素。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為悼念冀東楊十三烈士親擬挽聯“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對我輩特增擔荷,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見典型”,就是這種地域精神的生動寫照。

神韻京畿(直隸文化)

包括直隸總督署、承德避暑山莊,遵化東陵,易縣西陵,宣化鐘鼓樓、義和團廊坊大捷以及陽原縣泥河灣遺址、涿鹿縣三祖圣地、張北縣元中都遺址等。

河北元為中書省,明為京師,清為直隸省,地位顯赫,拱衛首都的地理位置一直延續至今。清代直隸總督統管京津冀衙署在保定,第二政治中心在承德,清朝皇家陵寢一處為唐山遵化的東陵,另一處為保定易縣的西陵,可以說是一部清史寫照。位于張家口陽原縣境內泥河灣古人類遺址、涿鹿縣中華炎黃蚩三祖圣地、張北縣元中都遺址等歷史遺存,更強化了京畿重地的神韻感。

弄潮渤海(開放文化)

包括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黃驊港以及中國近代工業搖籃——唐山。

河北環渤海有著名的中國近代工業搖籃——唐山,在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座成功的機械化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和第一件衛生瓷,有旅游勝地北戴河、黃金海岸等,有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和黃驊港等系列港口,用這一品牌,串起秦唐滄三市,展示沿海經濟發展隆起帶和河北的港口優勢、開放意識,結合沿海風光和特產宣傳,展示河北環渤海優勢和美好前景。

3.社會經濟

(1)“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萬億元、年均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由2.9萬元增加到4萬元、年均增長7.6%,全部財政收入由2409億元增加到4047.7億元、年均增長10.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332億元增加到2648.5億元、年均增長14.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820億元增加到5675.3億元、年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萬億元、年均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2.88萬億元、年均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萬億元、年均增長13.6%。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局面正在形成。

(2)“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統籌考慮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本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設定為28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4.5項、預期性指標13.5項。總體目標就是“三個高于、兩個翻番、一個全面建成”,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7%左右;發展邁入中高端、質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邊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000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環境治理大見效、空氣質量改善程度明顯高于以往,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40%,污染嚴重的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后10位;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未來五年,重點抓好以下六大任務:

堅定不移推進創新發展,在轉換經濟發展動能上取得新進展。

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上邁出新步伐。

堅定不移推進協調發展,在形成區域發展特色上開創新局面。

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上達到新水平。

堅定不移推進開放發展,在增強發展動力活力上實現新突破。

(3)2016年經濟狀況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3182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92.8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15058.5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3276.6億元,增長9.9%。

推薦閱讀
  1. 2015國家公務員錄用考試實戰教材:法律基礎知識
  2. 2014公務員錄用考試隨身練系列:申論寫作精要
  3. 2020年湖北省“三支一扶”選拔招募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4. 上海市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21華圖版)
  5. 2020年新疆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6. 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讀本
  7. 2020年上海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16最新版)江蘇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
  9.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高分過關·資料分析(2013年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
  10. 2020年河北省選調生考試《申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1. 2020年內蒙古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2. 2020年云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言語理解與表達【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3. 2020年天津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4. 2020年河北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判斷推理【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2016彩印版)湖北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申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岚皋县| 清远市| 广宗县| 郴州市| 琼结县| 阿瓦提县| 东台市| 仙桃市| 宁津县| 遂溪县| 安塞县| 隆德县| 灵石县| 秭归县| 南平市| 新郑市| 井冈山市| 长岭县| 容城县| 舟曲县| 潞西市| 六盘水市| 昭通市| 白玉县| 绥滨县| 轮台县| 旌德县| 康定县| 岢岚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海门市| 洛扎县| 朝阳区| 东山县| 荥阳市| 井研县| 哈巴河县| 万载县| 万山特区| 新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