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706字
- 2021-05-21 21:00:53
第1章 導 論
說明:在許多中文譯本中,Key Terms、Conceptual和Technical一般譯為“關鍵詞或關鍵術語”、“概念題”和“技術題”,不看習題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多數人難以理解其含義,為了更好地符合中國人的考試習慣,下面采用在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中常用的分類:概念題、簡答題和分析題。其他章節不再說明。
一、概念題
1.總需求曲線(aggregate demand curve)
答:總需求曲線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依存關系的曲線。總需求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支出和國外需求構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國民需求水平就下降;當價格水平下降時,國民需求水平就上升。
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其機制在于:當價格水平上升時,將會同時打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在貨幣市場上,價格水平上升導致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使曲線向左移動,均衡利率水平上升,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在產品市場上,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上升造成投資需求下降(即利率效應),總需求隨之下降;另一方面,價格水平的上升還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以及本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的提高從而使人們的消費需求下降,本國的出口也會減少,進口增加。這樣,隨著價格水平的上升,總需求水平就會下降。
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反映價格水平變動一定幅度使國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變動多少。曲線斜率不變時,
曲線越陡,則
移動時收入變動就越大,從而
曲線越平緩;相反,
曲線斜率不變時,
曲線越平緩(即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越敏感或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則
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動越大,從而
曲線也越平緩。
政府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擴大政府支出)或擴張性貨幣政策都會使總需求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反之,則向左下方移動。
2.總供給一總需求模型(aggregate supply-aggregate demand model)
答:總供給—總需求模型是把總需求與總供給結合在一起來分析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的決定及其變動的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在圖1-1中,橫軸代表國民收入(),縱軸代表價格水平(
),
代表原來的總需求曲線,
代表短期總供給曲線,
代表長期總供給曲線。最初,經濟在
點時實現了均衡,均衡的國民收入為
,均衡的價格水平為
。這時
點又在長期總供給曲線
上,所以,
代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內,政府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增加了總需求,從而使總需求曲線從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動到了
。
與短期總供給曲線
相交于
。總需求的增加使國民收入水平從
增加到
,價格水平從
上升到
。但是,價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資增加,總供給減少,短期總供給曲線從
向左上方平行移動到
,
與
相交于
。國民收入水平從
減少到
,價格水平從
上升到
。在長期中,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
)。
與
相交于
,國民收入水平為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
,而價格水平上升到
。這一模型是用總需求來說明國民收入決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的發展。它說明,總需求與總供給對決定國民收入與價格水平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同時運用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政策。
圖1-1 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3.總供給曲線(aggregate supply curve)
答:總供給曲線表示一系列價格總水平下經濟提供的產出量,總供給函數可以表示為:
。由于短期內工資等要素價格保持不變,價格總水平提高引起廠商供給量的增加,從而使得經濟中商品和勞務的總額增加。隨著價格總水平的提高,由于勞動供給保持不變,而勞動需求隨之增加,因而均衡就業量增加,并最終導致總供給量增加,即短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總供給曲線最初隨著價格總水平提高而平緩上升,但當價格總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總供給曲線在潛在產出水平附近接近于一條垂直的直線。
4.經濟周期(business cycle)
答:經濟周期又稱經濟波動或國民收入波動,指總體經濟活動的擴張和收縮交替反復出現的過程。現代經濟學中關于經濟周期的論述一般是指經濟增長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而不是經濟總量的增加和減少。
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復蘇(也可以稱為擴張、持平、收縮、復蘇)四個階段。在繁榮階段,經濟活動全面擴張,不斷達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階段,經濟短時間內保持均衡后出現緊縮的趨勢。在蕭條階段,經濟出現急劇的收縮和下降,很快從活動量的最高點下降到最低點。在復蘇階段,經濟從最低點恢復并逐漸上升到先前的活動量高度,進入繁榮。衡量經濟周期處于什么階段,主要依據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生產指數、就業和收入、價格指數、利息率等綜合經濟活動指標的波動。
經濟周期的類型按照其頻率、幅度、持續時間的不同,可以劃分為短周期、中周期、長周期三類。對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論、消費不足論、資本邊際效率崩潰論、資本存量調整論和創新論。
5.消費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
答:消費價格指數也稱零售物價指數和生活費用指數,是反映消費品(包括勞務)價格水平變動狀況的一種價格指數,一般用加權平均法來編制。它根據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服務費用而編制,用公式來表示即為:
消費價格指數的優點是能及時反映消費品供給與需求的對比關系,資料容易搜集,能夠迅速直接地反映影響居民生活的價格趨勢。其缺點是范圍較窄,只包括社會最終產品中的居民消費品的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說明全面的情況。例如品質的改善可能帶來一部分消費品價格而非商品勞務價格總水平的提高,但消費價格指數不能準確地表明這一點,因而有夸大物價上漲幅度的可能。消費價格指數是用來衡量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程度的指標之一。
6.使用(employment)
答:略。
7.擴張(expansion)
答:擴張是指經濟周期中從波谷到波峰的一段時期。在擴張期,實際產出增長超過潛在產出增長,產出缺口最后甚至成為正的。正的缺口意味著過度就業、工人超時間工作,以及機器運轉超過正常的利用率。
8.增長理論(growth theory)
答:增長理論,即經濟增長理論,指研究國民經濟長期增長問題的理論。經濟增長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長,即總產出量的增加。戰后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時期:
①20世紀5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其發展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哈羅德—多馬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
②20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的研究主要是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進行定量分析,尋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
③20世紀70年代之后,這一時期研究的側重點是經濟增長的極限。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經濟增長理論有了新發展,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是把經濟增長的技術因素看成是經濟內部選擇的結果。
9.通貨膨脹(inflation)
答:通貨膨脹指經濟社會中一定時期商品和勞務的貨幣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地上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商品和勞務”不包括金融資產;②貨幣價格指用貨幣表示的價格,而非用其他商品表示;③價格總水平,而不是某種特定商品的價格;④持續上漲,表現為一種趨勢。通貨膨脹的程度通常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
通貨膨脹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奔騰的通貨膨脹、超級通貨膨脹;按照對價格影響的差別分為平衡的通貨膨脹、非平衡的通貨膨脹;按照人們的預期程度可以分為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經濟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①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它降低固定收入階層的實際收入水平;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②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在短期,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可促進產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卻會導致產出水平的下降。③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效應。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會刺激就業、減少失業;在通常情況下,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會減少就業。
10.水平(level)
答:略。
11.長期(long run)
答:長期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數量的時期。在長期,價格、工資被認為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并且能夠對需求和供給的變化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長期中,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產出水平只取決于供給方面的因素。產出基本上取決于經濟的生產能力,相對于經濟所能提供的產量,價格水平則取決于需求水平。
12.中期(medium run)
答:中期介于長期和短期之間,指總供給曲線處于從水平位置翹起到垂直位置這一過程所處的時期。中期總供給曲線的斜率介于水平的與垂直的中間。在中期,產量受總需求和價格的雙重影響。
13.產出缺口(output gap)
答:產出缺口是指實際產量與經濟中現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時所能生產的產量之間的差額,即實際產出增長率與自然增長率之間的差距。自然經濟增長率又稱潛在經濟增長率,是指在通貨膨脹率等于常數——既不趨于加速、也不趨于減速的情況下的真實經濟增長率。
大量的證據表明,當實際產出高于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率較高;而實際產出低于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率較低。因此,政策制定者常常用產出缺口來判斷經濟的景氣程度,并將其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之一。宏觀經濟的學者也常常用產出缺口的變化來描繪經濟周期的變動。
14.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
答:菲利普斯曲線是說明失業率和貨幣工資率之間交替變動關系的一條曲線。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即貨幣工資率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會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為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即認為:失業率高,通脹率就低;失業率低,通脹率就高;并認為二者間這種關系可為政府進行總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選擇的菜單,即通脹率或失業率太高時,可用提高失業率的緊縮政策或提高通脹率的擴張政策來降低通脹率或降低失業率,以免經濟過分波動。
15.潛在產量(出)(potential output)
答:潛在產量(出)指在現有資本和技術條件下,經濟社會的潛在就業量所能生產的產量,即:
上式中,為潛在就業量;
即為潛在產出。因為潛在就業量不受價格水平等宏觀經濟變量的影響,所以潛在產出也不受價格水平等經濟變量的影響,也被視為一個外生變量。當一個經濟社會的生產達到了其潛在產出時,意味著該經濟社會較充分地利用了現有的經濟資源。
16.衰退(recession)
答:衰退是指經濟衰退,是完整的經濟周期必經的一個階段。當經濟擴張到頂峰時,便會進入衰退期,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日趨緊縮。這時,市場需求疲軟,訂貨不足,商品滯銷,生產下降,資金周轉不暢,經濟出現停滯或負增長。經濟衰退嚴重時便進入蕭條階段,經濟出現急劇的收縮和下降,很快從活動量的最高點下降到最低點。
17.復蘇(recovery)
答:復蘇是指經濟復蘇,在復蘇階段,經濟從最低點恢復并逐漸上升到先前的活動量高度,進入繁榮,此時可得到的資源增加:人口規模增加,廠商獲得機械或者修建工廠,土地得到改良以利于種植,新產品和新生產方法被發明和采用,知識存量增加。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也允許經濟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產量水平出現上升趨勢。在經濟周期中體現為從波谷上升到波峰的階段。
18.波峰(peak)
答:波峰指經濟周期波幅的最大值,在周期的波峰,相對于(長期)趨勢而言,經濟活動處于高漲狀態。
19.生產率的增加(productivity increases)
答:生產率的增加即效率改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樣的生產要素可能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生產率增加是知識變化的結果,是人們從更好地完成熟練工作的經驗中學習到的。
20.短期(short run)
答:短期指廠商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期。通常認為勞動要素的數量在短期是可變的,資本要素的數量在短期不變。在短期,價格、工資缺乏伸縮性,往往在某一預先決定了的水平上保持不變。短期中總供給曲線是平坦的,該曲線價格水平固定于供給曲線觸及縱軸之點,形成對照的是產量可取任何值。所以在短期中,產量只取決于總需求,價格不受產量水平的影響。
21.實際GDP的趨勢進程(trend path of real GDP)
答:實際GDP的趨勢進程是當生產要素被充分利用時,GDP所經歷進程。圖1-2中的灰線表明了實際GDP的趨勢進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兩個原因使GDP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可得到的資源更多了,人口規模增加,廠商使用機械或者修建工廠,土地得到改良以利種植,新產品和新生產方法被發明和被采用,增加了知識存量;另一方面,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也容許經濟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和服務,產量水平終于出現了上升趨勢。
圖1-2 實際GDP的趨勢線
22.波谷(trough)
答:波谷是指經濟周期中波動幅度的最小值。在波谷,經濟活動達到最低點。
23.特長期(very long run)
答:特長期指很多年或者幾十年的一段時期,在該時期內可以忽略經濟中的短期波動而只關注生產能力的增長,因為諸如失業率的上升和下降在長時期內會相互抵消而趨向平均化。在特長期內,最值得關注的是整個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而經濟中的特長期行為也是增長理論研究的重點,經濟增長理論就是試圖解釋很多年或者幾十年內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
二、問答題
使用總供求模型解釋產出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在長期內,產出是變化的還是不變的?假如總需求曲線保持不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推論出價格行為嗎?
答:通常可以用模型解釋產出和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但是必須首先明確所考慮的時間是怎樣的。
垂直的曲線描述的是長期的情況,產出只由供給曲線決定而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水平共同決定。水平的
曲線描述的是短期的情形,此時產出由總需求決定,價格是固定不變的。向上傾斜的
曲線描述的是中期情形,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波動會影響生產能力和價格水平既定不變條件下的實際產量。
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非常簡單的陳述,它無法描述所有居民和經濟中的企業行為。在這個框架內,總需求變動對產量和價格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
曲線的斜率。當潛在產出能力提升時,長期
曲線會逐年向右移動。因此,即使在
曲線固定不變時,價格水平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
三、技術與分析題
假定實際產出是1200億美元,潛在(充分就業)的產出是1560億美元。在該假設的經濟中產出缺口是多少?在你估計的產出缺口基礎上,你預計失業水平比正常水平高還是低呢?
答:產出缺口被定義為實際GDP和潛在GDP的差額。
因此在該假設的經濟中產出缺口為360億美元(=1560-1200)。
當實際產出低于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率較低,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可知,失業率較高。因此,預計失業水平比正常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