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歷史學基礎考試中國近現代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378字
- 2021-02-26 17:33:12
第5章 辛亥革命
5.1 考點歸納
一、西學傳播與革命思潮的興起
(一)西學傳播
1.兩次鴉片戰爭時期的西學傳播
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西方學術文化,稱為“西學”。
(1)鴉片戰爭以后,大量傳教士進入中國,以通商口岸為基地,進行西學傳播活動。
(2)并出版了一批著作,首次對西方近代科學進行了介紹。
2.洋務運動時期的西學傳播
洋務派為了學習西方科學技術,大量翻譯刊印西方圖書。
圖書的內容以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為主,但有關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容也開始增多。西學的影響逐漸從知識界擴大到社會基層。
(1)其中,洋務派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所譯的《萬國公法》、《世界史綱》、《化學闡原》影響較大。內容除了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以外,更著重于外交、世界歷史和法典等。
(2)江南制造總局于1868年附設了翻譯館,由英國傳教士傅蘭雅主持,翻譯出版西學書籍。
①李善蘭翻譯了《幾何原本》、《方圓闡幽》。其中《方圓闡幽》獨立地達到了微積分的初步概念;
②華蘅芳翻譯了代數、三角、微積分、概率論等方面的著作;
③徐壽研究物理、化學和機械制造,他同華蘅芳等人編譯的《化學鑒原》和《西藝新知》兩書,對中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革命思潮的興起
1.革命思想的傳播
(1)背景
①《辛丑條約》的訂立,揭露了清政府腐朽賣國的真面目。
②民主革命思想日益傳播,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開辟了思想道路。
(2)傳播群體
當時正在迅速形成中的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是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堅力量,主要集中在上海和東京兩個地方。
(3)傳播方式
①1903年前后,創辦刊物、翻譯介紹西方民主政治學說和各國民主革命歷史的熱潮興起。革命派抨擊清政府喪權辱國、昏庸腐敗,宣傳民族主義和民主共和思想,鼓吹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挽救中國的危亡。
②同時,革命派建立自己的印書館,印刷革命書籍,傳播革命輿論,激發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4)影響最大的革命思想讀物
①章炳麟與《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a.章炳麟,號太炎,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批駁了康有為的保皇觀點。
b.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舊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c.《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是革命派從思想上、理論上正面批判立憲派的重要著作。
②鄒容與《革命軍》
a.1903年5月,鄒容出版了名著《革命軍》,此書的理論基礎是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說。
b.在書中,他積極歌頌革命,號召恢復人民應當享有的民主權利,推翻集專制、賣國與種族壓迫為一體的清政府。
c.他提出了建立中華共和國的口號,反對帝國主義干涉中國的革命和獨立。
d.《革命軍》是當時最為完整和鮮明的表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原則和理想的著作,對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③陳天華與《警世鐘》、《猛回頭》
a.1903年,陳天華的《警世鐘》和《猛回頭》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深重災難。
b.他特別指出,保皇派鼓吹的“維新”、“立憲”,全是一套胡言亂語。
c.《警世鐘》和《猛回頭》宣傳的愛國思想熾烈激進,通俗易懂,較精辟地闡明了中國必須進行民主革命的道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革命的銳利武器。
2.蘇報案
(1)1903年5月,《蘇報》刊登了介紹鄒容的《革命軍》和章炳麟駁斥康有為政見的文章,鼓吹革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2)1903年6月,章炳麟和鄒容先后入獄,震驚中外蘇報案發生了。
(3)鄒容因不堪監獄的折磨,于1905年4月病死獄中。
(4)章炳麟在1906年6月刑滿出獄,被孫中山接到東京。
二、同盟會的建立
(一)興中會
1.1894年冬,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2.1895年春,孫中山回到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
興中會明確提出革命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決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二)革命團體的涌現
1.背景
(1)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宣傳活動,擴大了革命輿論陣地,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也對各地革命團體的成立起到推動作用。
(2)1903年,激進分子秦毓鎏等組織了青年會。
(3)拒俄運動中,青年會成員均參加“拒俄義勇隊”。運動失敗后,改名為軍國民教育會。
(4)隨后,一部分會員決定回國進行實際革命活動,秘密組織了一個暗殺團。暗殺團成員黃興在長沙組建了華興會,龔寶銓上海建立了光復會。
2.革命團體
(1)黃興與華興會
①1903年夏,受軍國民教育會指派黃興回湖南策劃起義。
②1904年2月15日,黃興回到長沙后,正式成立華興會。
③1904年春,黃興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決定趁慈禧太后70歲生日那天起事,但事機泄漏,最終失敗。
(2)科學補習所
①1904年7月,科學補習所在武昌成立,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組建人是湖北革命志士劉敬安、張難先。
②后來科學補習所受到華興會起義的牽連,被迫停止活動。劉敬安等利用日知會這樣一個有合法地位的教會閱覽室,繼續進行革命宣傳,暗中聯絡同志。
③1906年,劉敬安重新組織了秘密的革命團體,名稱也叫日知會。
(3)光復會
①1904年冬,江浙地區的革命團體光復會在上海成立,蔡元培被推為會長。
②光復會的誓詞是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
③章炳麟在獄中參與了光復會的創立。
3.歷史意義
各個革命團體的建立和各地革命運動的發展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三)中國同盟會的建立
1.同盟會建立過程
(1)準備階段
①1903年,孫中山在東京建立革命軍事學校時,第一次提出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
②1905年7月30日,孫中山等人在東京召集會議,將要成立的全國性革命團體定名為“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
(2)正式成立
①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
②會議通過了《中國同盟會總章》,推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科總干事。
③同盟會以中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
2.三民主義
(1)提出
①1905年11月26日,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
②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歸結為三民主義,包括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這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
(2)內容
①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推翻清王朝,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的中國。
②民權主義
a.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b.民權主義的提出,使當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從理論上得到解決。
③民生主義
民生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平均地權”,即通過核定地價,按價收稅,將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收歸國有,為國民所共享。
(3)歷史評價
①積極作用
三民主義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在統一革命黨人的思想、動員號召群眾的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②局限性
a.它沒有明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和徹底的土地綱領。
b.沒有建立完備的組織系統,同盟會的本部和地方分會之間缺乏緊密有效的聯系。同時,同盟會內部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派系斗爭。
3.同盟會建立的意義
(1)革命民主派堅持通過武裝斗爭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立場,從而團結和發展了革命力量,推動了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對革命高潮的到來起到促進作用。
(2)同盟會標志著民主革命運動進入了新階段。
三、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
(一)論戰的背景及輿論陣地
1.背景
(1)同盟會成立后,革命派大力宣傳同盟會的政治綱領,而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民報》,在海內外影響深遠。
(2)革命派清醒地認識到,對于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進攻,必須予以有力的回擊,才能進一步推動革命的發展。
2.輿論陣地
1905年到1907年間,雙方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在思想領域展開了一場大論戰。
(二)論戰的主要內容
論戰的中心問題是圍繞同盟會的綱領即三民主義進行的。具體包括:
1.要不要“反滿”和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是這場論戰的中心;
2.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國;
3.要不要平均地權、改變封建土地制度。
(三)論戰的結果和實質
1.論戰的結果
這場思想論戰以革命派的勝利告終。
2.論戰的實質
用什么手段、建立一種什么樣的資本主義制度。
(四)論戰的階級立場的異同
1.論爭的雙方革命派和康、梁等人都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
2.雙方分別代表資產階級政治主張上的兩翼。
①左翼的革命派希望通過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
②右翼的康、梁等人則希望通過和平的改革,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
(五)論戰的局限性和意義
1.局限性
論戰揭露了革命派存在的局限性。
(1)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表現了革命派對帝國主義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軟弱的妥協立場。
(2)忽視了群眾參加革命斗爭的力量,沒有依靠人民將革命進行到底。
(3)不敢向人民宣布剝奪地主土地為國家所有,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對地主階級的妥協態度。
2.意義
(1)革命派要求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因而日益得到當時進步人士和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擁護,
(2)為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
四、革命黨人的反清起義
(一)萍瀏醴起義
1906年12月,號稱“革命軍”的大規模會黨起義,在湖南、江西交界的瀏陽、醴陵、萍鄉地區首先爆發。
清政府調軍四面圍攻起義軍,起義軍浴血奮戰,最終失敗。
(二)同盟會發動的反清起義
1.背景
從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孫中山的直接領導下,同盟會在華南沿海和沿邊地區連續發動了六次反清武裝起義,均以失敗告終。
2.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
革命黨人缺乏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進行長期艱苦斗爭的決心。
3.同盟會起義
(1)廣州新軍起義
①起義失敗后,他們總結經驗教訓,決定在廣州發動起義。本次起義以運動新軍作為重點,爭取把掌握新式武器、有一定作戰訓練的新軍作為基本力量。
②由于消息泄露,廣州地方官吏加強了戒備,并下令收繳新軍士兵手中的槍支彈藥。
③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新軍提前起義,途中突遇清軍,起義軍經頑強抵抗后潰退,起義失敗。
(2)黃花崗起義
①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同盟主要干部會議,商定具體起義計劃。
②1911年4月27日晚,由于清政府搜捕極嚴,黃興在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臨時決定起事,結果慘遭失敗。其中72人的遺骸被葬于廣州東郊黃化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4.歷史意義
連續不斷的武裝起義,激勵了人民的斗志,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三)光復會發動的反清起義
1.徐錫麟、秋瑾起義
(1)1907年,光復會領導人徐錫麟和秋瑾相約在7月19日于安慶和紹興同時起義,遙相呼應。
(2)7月6日,由于部署未定,各地會黨遭到鎮壓。徐錫麟倉促舉事,率領學生等進攻安慶軍械所,刺殺安徽巡撫,失敗被執,慷慨就義。紹興大通學堂受到牽連,秋瑾被捕犧牲。
2.岳王會骨干等起義
(1)1905年,柏文蔚組織了名為岳王會的革命團體,成為光復會的外圍組織。主要以軍事學堂學生和新軍官佐作為聯絡對象。
(2)岳王會骨干、安徽新軍炮營隊官熊成基乘當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先后死去,人心浮動之機,于1908年11月圍攻安慶。但未能得手,被迫到廬州解散,起義失敗。
五、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1.文學社與共進會
(1)1911年1月文學社成立于武昌,以研究文學為名,在武漢開展革命活動。
(2)1907年8月共進會于日本東京成立,以同盟會的綱領為綱領,但將“平均地權”改為“平均人權”,主張以長江流域為中心開展革命運動。
(3)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和文學社正式聯合成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
①推舉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革命軍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
②同時,擬定了詳細的起義計劃,為武昌起義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2.武昌起義
(1)文學社和共進會的聯合,使武漢革命形勢突飛猛進。
(2)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首先發難,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一舉占領了楚望臺,并向總督衙門發動進攻。湖廣總督瑞激倉皇逃走,起義軍占領武昌,取得勝利。
(3)11日晚和12日晨,江對岸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也分別光復漢陽和漢口,武漢三鎮被完全控制。
3.湖北軍政府
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組建了湖北軍政府。11日,新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同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及其內外政策
1.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各省代表于12月29日在南京舉行會議,正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2)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
(3)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并在南京成立了作為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成為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的建立的標志。
2.南京臨時政府的內外政策
(1)內政改革
①經濟方面
a.宣布實行振興實業的方針;
b.頒布保護工商業,鼓勵發展民族工業的章程制度和措施;
c.廢除清代的一些苛捐雜稅,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
②在政治、法律及社會習俗方面
a.宣布人民享有選舉、參議等“公權”和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等“私權”;
b.命令各級官廳焚毀刑具,停止刑訊;
c.通令保護華僑,禁止販賣華工;
d.嚴禁買賣人口,禁止蓄奴,革除歷代官廳大人、老爺等稱呼;
e.禁止蓄辮、纏足、賭博,嚴禁種植和吸食鴉片,等等。
③在文化教育方面
a.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命令廢止小學讀經;
b.禁用清政府學部所頒發的教科書,要求新編教科書必須合乎共和民國宗旨。
(2)對外政策
①臨時政府在《宣告友邦書》中,保護了帝國主義在華的各種特權和利益。重申承認清政府和帝國主義國家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并承擔過去的外債和賠款。
②為了取得列強承認,臨時政府進行過多次交涉,但都毫無結果。
3.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
(1)1911年12月初,南北雙方達成停戰協議。
(2)12月18日,袁世凱的議和全權總代表唐紹儀和各省軍政府議和代表伍廷芳在上海進行和平談判。經談判,革命黨人同意讓出政權,袁世凱則同意宣布贊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南北雙方達成協議。
(3)此后,南北談判雙方以如何結束南北兩個政權的對立局面,建立以袁世凱為總統的統一政權問題為爭議的中心。雙方爭議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對于清朝皇帝的處置。
(4)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優待條例,正式退位。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
(5)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
3月11日,為了防范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孫中山頒布了提請臨時參議院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內容
《臨時約法》的內容,有以下幾方面:
①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②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以及納稅、服兵役等義務。
③在國家機構的體制上,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3)歷史評價
①積極方面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帶有鮮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僅具有現實的進步意義,在中國憲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消極方面
它沒有制止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及其獨裁專制。
5.國民政府北遷及北京政府的組建
(1)國民政府北遷
①袁世凱通過在北方制造兵變等手段,迫使孫中山提早辭職。
②3月6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10日,袁便宣誓就任臨時政府總統。
③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臨時參議院于4月2日決議將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2)北京政府的組建
①1912年3月,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在南京組織第一屆內閣。因唐內閣及宋教仁等在內的十個閣員中,同盟會員占半數,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或“唐宋內閣”。
②4月4日,議決8日起,作為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休會北遷。
③4月16日,國務院在唐紹儀等回到北京后宣告成立。至此,以北京為首都的統一的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