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四川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8130字
- 2021-06-29 10:54:32
三、四川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概況
(1)基本概況
四川省地處中國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重要結合部,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千米,居我國第五位,轄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
(2)地形
①地勢
四川省位于我國大陸地勢三大階梯中的第一級和第二級,即處于第一級青藏高原和第二級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帶,高低懸殊,西高東低的特點特別明顯。西部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東部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間。
②地貌
全省可分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區、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地區、川西南山地區、米倉山大巴山中山區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復雜,以多山地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種地貌類型,分別占全省面積的74.2%、10.3%、8.2%、7.3%。土壤類型豐富,共有25個土類、63個亞類、137個土屬、380個土種,土類和亞類數分別占全國總數的43.48%和32.60%。
(3)氣候
①氣候類型
四川省地處我國青藏高原向東部平原過渡地帶,氣候復雜,地帶性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東西部差異很大,總分兩大氣候區:川西南山地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氣候區。
②氣候特征
四川省氣候總的特點是:
a.季風氣候明顯,雨熱同季;
b.區域間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早、夏熱、秋雨、多云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
c.氣候垂直變化大,氣候類型多;
d.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且范圍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澇和低溫等。
(4)土地
四川省土地資源分為8個一級利用類型,45個二級利用類型和62個三級利用類型。除橡膠園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級土地利用類型四川都有,在全國極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業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68.9%;耕地則集中分布于東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區,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園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園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設用地集中分布在經濟較發達的平原區和丘陵區。
2.資源概況
(1)礦產資源
四川省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且種類較齊全。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和礦區達到132種和1906處,其中有32種礦產的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5位,鈦礦、釩礦、硫鐵礦等7種礦產居全國首位。全省礦產資源供應能力明顯增強,已成為西部乃至全國的礦物原材料生產和加工大省。
(2)水資源
四川省水資源豐富,居全國前列。全省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4889.75億立方米。四川水資源以河川徑流最為豐富,境內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條,號稱“千河之省”。水資源總量約為3489.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546.9億立方米,年可開采量為115億立方米。境內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個、冰川約200余條,還有一定面積的沼澤,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總蓄水量約15億立方米,加上沼澤蓄水量。共約35億立方米。
(3)生物資源
四川省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許多珍稀、古老的動植物種類,是全國乃至世界珍貴的生物基因庫之一。
①植物
植物種類異常豐富,四川省有高等植物近萬種,占全國總數的1/3,僅次于云南,居全國第二位。其中:苔蘚植物500余種;維管束植物232科、1621屬;蕨類植物708種;裸子植物100余種(含變種);被子植物8500余種;松、杉、柏類植物87種,居全國之首。四川列入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有74種,占全國的21.6%。有各類野生經濟植物55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4600多種,全省所產中藥材占全國藥材總產量的1/3,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基地;芳香及芳香類植物300余種,是全國最大的芳香油產地;野生果類植物達100多種,其中以獼猴桃資源最為豐富,居全國之首,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菌類資源十分豐富,野生菌類資源達1291種,占全國的95%。全省森林覆蓋率為35.3%,木材蓄積量居全國第二。
②動物
動物資源豐富。全省有脊椎動物近1300種,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獸類和鳥類約占全國的53%。其中:獸類217種,鳥類625種,爬行類84種,兩棲類90種,魚類230種。四川野生動物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45種,占全國的39.6%,居全國之冠。四川省野外大熊貓數量為1206只,占全國76%,其種群數量居全國第一位。動物中可供經濟利用的種類占50%以上。四川雉類資源極為豐富,素有雉類的樂園之稱,雉科鳥類達20種,占全國雉科總數的40%,其中有許多珍稀瀕危雉類,如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雉鶉、四川山鷓鴣和綠尾虹雉等。
(4)旅游資源
四川省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數量和品位均在全國名列前茅,是我國著名的旅游資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遺產5處,其中自然遺產3處(九寨溝、黃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1處(峨眉山—樂山大佛),文化遺產1處(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保護區有4處(九寨溝、臥龍、黃龍、稻城亞丁)。擁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14處,省級風景名勝75處。有“中國旅游勝地40佳”5處。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溝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四川省共有A級旅游景區156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護166個,面積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8.4%,臥龍、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作為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地最精華區域,也已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園103處,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74.1萬公頃,占全省面積的1.5%。四川地質構造復雜、地質地貌景觀豐富,已發現地質遺跡220余處,有興文和自貢2處世界級地質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14處,其數量居全國前列。全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76處。
(二)人文地理
1.交通
(1)鐵路
2012年,四川省鐵路運輸貨物周轉量694.4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2%;旅客周轉量259.9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3514公里。
(2)公路
2012年年末,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334公里。2012年,全省累計完成公路運輸旅客周轉量1004.7億人公里,同比增長11.6%;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1325.2億噸公里,同比增加16.3%。
(3)水運
四川正積極建設川南瀘州—宜賓—樂山和川東北廣安—南充一廣元兩大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港口群。全省內河港121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100萬標箱,建成和在建港口集裝箱年吞吐能力達到233萬標箱。2012年,全省內河港口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6.1萬標箱,同比增長48.25%。全省水路旅客周轉量2.7億人公里,同比增長3.8%;完成水路貨物周轉量103.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4.8%。
(4)航空
2012年,四川省民航完成旅客周轉量430.2億人公里,同比增長6.1%;貨物周轉量7.3億噸公里,同比降低6.1%。
2.人口
2012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6.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6.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515.6萬人,鄉村人4560.6萬人,城鎮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79.73萬人,人口出生率9.89%,比上年上升0.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55.79萬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長率2.97‰。
3.民族
①少數民族
四川省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共490.8萬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②民族分布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
(三)歷史文化
1.歷史沿革
(1)原始人類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歷史悠久,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萬年以前。在四川東部的巫山縣(現屬重慶市)大廟,科學家發現了距今202萬~204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在川中的資陽縣,出土了著名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在川東的銅梁縣(現屬重慶市)、川中的資陽鯉魚橋、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漢源縣,發現了大量古人遺留下來的生產工具和獸類遺骨,時代大致在幾十萬年到一二萬年前。這些考古遺存和遺跡,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勞動的最早的證據。此外,先秦文獻也曾對古蜀國有過記錄,如《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大嗥生成鳥,咸鳥生乘鰲,乘鰲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
(2)歷史進程
①新石器時代
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遺骸等,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的全川范圍內廣泛分布,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種子已經撒遍了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現屬重慶市)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里發現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質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以及工藝品,表明已經達到新石器的全盛時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漸產生。
②秦
在秦統一之前,四川有巴、蜀兩個獨立的小國,故四川又稱“巴蜀之地”。秦王朝統治四川后,為加強對原住民的統治,往巴蜀地區大批移民,到東漢時,四川人口達470萬。公元初年,成都已是人口僅次于長安的全國第二大城市。
③漢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建都成都,諸葛亮為丞相,四川經濟得到發展。至唐代后期,四川鹽業鼎盛,經濟繁榮,成為唐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宋朝時期,在四川出現了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
④元
元朝至元23年(1286)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
⑤明
明代,四川是全國13行省之一,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云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進行軍屯。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在四川建立過“大西”農民革命政權(1644~1646),建都成都。
⑥清
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并對川、滇、黔三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葉,在府、州、廳、縣之上,增設五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以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在川西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從清初至清末,實行“改土歸流”,為后來的西康建省打下了基礎。
⑦民主主義革命
辛亥革命后,四川成立了四川軍政府。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抗日戰爭爆發后,1938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遷重慶,重慶作為戰時的首都8年,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后方,是中國抗日的兵源、財源以及糧食和物資基地。這一時期四川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1949年年底四川解放,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1997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轄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18個地級市,3個民族自治州。
2.巴蜀文化
(1)概況
巴蜀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一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其源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時。
中國已故著名川籍文學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寫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產揚雄與相如。詩人從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蘇。”在今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留下了杜甫當年居住的草堂,他的著名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反映了當時詩人身住茅屋。心憂天下的情懷。杜甫詩作的三分之一創作于四川。成都東南的望江公園內也留下了女詩人薛濤的遺跡。千百年來供人瞻仰。四川還是漢代著名哲學家嚴君平的故鄉,四川成都至今還有一條街道以君平命名。
不僅如此,悠久綿長的巴蜀文化,從起源到鼎盛,從變革到發展,取得過多方面成就。它擁有從李冰父子治水后形成的優越農耕文明,至今天府之國仍受其惠;它有獨特的巢居、棧道、笮橋和梯田林盤四大文化習俗,是今天旅游勝景的資源基礎之一;巴蜀是最早出現城市文明的地區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開采地,是世界紙幣和世界茶文化、蓋碗茶文化的起源地。
(2)文化名人
①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漢文學家,初名犬子,因仰慕戰國時人藺相如,改名為相如。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今僅存《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其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雖非一時一地之作,但內容上前后相接,故司馬遷《史記》將它們視為一篇,稱為《天子游獵賦》。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概括它的主旨是用以諷諫。司馬相如的重鋪排、重夸飾,極富于文采美和音樂美,為漢代散體大賦確立了比較成熟的形式,從而使漢賦成了一代鴻文。明代張溥輯有《司馬文園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②李白(701年~762年):綿陽(今江油)人,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時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20歲出游成都,然后游歷川內各地,飽覽山河,開闊胸襟,形成自然豪放的詩歌風格。李白的詩作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集團表現出強烈的不滿,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對人民疾苦也有反映:對安史叛亂勢力加以斥責,謳歌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又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河山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但其有些作品中也存在著縱酒放誕,求仙出世的消極情緒。李白一生著作宏富,有《李太白集》流傳于世。
③蘇軾(1037年~1101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人,蘇洵之子。詩、詞、賦、文及書畫均是獨樹一幟的開派宗師,是一位博學多能的全才,政聲卓著。著作宏富,有《東坡七集)110卷,書法存世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卷》、《赤壁賦》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④李冰(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秦國人,水利專家,“能知天文地理”。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在四川灌縣(今屬都江堰市)岷江上主持興建了馳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
⑤郭沫若(1892年~1978年):樂山市沙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1919年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南昌起義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旅居日本,抗戰爆發后,回國加入全民族抗戰行列。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繼續站在民主斗爭前沿,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期從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扶持和幫助了成千上萬的科學、文化、教育工作者,對發展中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郭沫若是繼魯迅之后,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
⑥張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內江人,國畫大師。原名正權,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1958年在紐約舉行的現代美術博覽會上,其國畫《秋海棠》榮獲金獎,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1969年舉家遷往美國居住。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總結其走過的藝術歷程。1976年回臺灣,1978年在臺北外雙溪畔建成“摩耶精舍”,從此定居于此。其國畫以山水、人物、花鳥見長,亦工詩詞、書法、篆刻,精鑒賞,富收藏,廣交友,被譽為“當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國畫大師”,現臺北及內江均建有張大千紀念館。
3.文化藝術
(1)諧劇
民國時期產生的一種新型曲藝品種,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創。其特點是采用話劇手法,以博笑為手段,采用幽默風趣的四川方言,置嚴肅的主題于輕松活潑的笑料之中。表演形式為一人通過假定性場景中的人物摹學,主要借助口頭敘說來制造笑料、塑造人物、闡明事理。并有用來虛擬環境的簡單道具,如凳子、椅子和條桌等等。
一個演員、扮演一個角色(有時幾個角色)、表演一臺戲,其他人物則通過演員的表演動作和神情,顯示他們的存在,有些類似單口相聲、獨角戲和單簧,被譽稱為“一人上場、滿臺生輝”。
(2)川劇變臉
川劇,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相傳“變臉”是古代人類面對兇猛的野獸時,為了生存把自己臉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畫出不同形態,以嚇唬入侵的野獸。后來,川劇把“變臉”搬上舞臺,用絕妙的技巧使它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變臉的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3)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具有漢魏石刻簡約淳樸的古韻。清代極盛時分東西兩路,東路分布于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厘米,以牛皮制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是因從陜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厘米。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陜西皮影和北京皮影更有特色,它夸張幅度大,注重刻畫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也多夸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4)佛教石刻
巴蜀地區最早的石刻佛像是南北朝時期的三峽崖刻佛像,四川現存著名佛教石刻主要有八處。
①樂山大佛:又稱凌云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在樂山市凌云山西壁。建于唐代,費時90年(713年~803年)。大佛為一尊彌勒坐像,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頸長3米,眼長3.3米,鼻長5.6米,嘴寬3.3米,耳長7米,頭上有發髻1021個,左右壁雕有10余座佛龕像。1982年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②大足石刻:指大足縣(今屬重慶市)境內唐宋以來的石質雕刻藝術的總稱。分布于全縣40多處,其中以北山和寶頂山造像最集中,規模也最大。北山摩崖造像從唐朝至南宋,歷時250余年刻成。寶頂山摩崖造像從1179年至1249年,歷時70余年刻成,現存13窟,有佛像萬余尊。大足石刻中宋代造像占總數80%以上。現有各個時代的各類造像6萬余尊,石刻經文、題記15萬余字。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精品和杰出代表,與云岡、龍門、敦煌共稱為中國四大佛教石刻,被譽為“東方文化的明珠”。其中,寶頂山、北山摩崖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廣元造像:包括千佛崖和皇澤寺兩處摩崖造像。千佛巖摩崖造像是四川規模最宏偉的石窟群,始造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造,以唐代為最多。原有佛像17000余軀,現存龕窟900余個,造像7000余尊,龕窟密如蜂房,綿亙長達200余米,高達40米。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皇澤寺本為武則天祀殿,其造像為南北朝至宋的作品,以唐代造像最多。現存大小龕窟52個,造像1000余尊。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④巴中造像:包括南、北、東、西和大佛寺5處,基中南龕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南龕摩崖造像,在巴中市化成山頂上,分布在云屏山、山門石和佛爺灣3處,主要是唐代造像。現存133龕窟,大、小像3000余尊,其中佛爺灣有122龕窟,極為精美。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⑤榮縣造像:包括大佛巖、羅漢洞、二佛巖、千佛巖四處。其中大佛巖彌勒坐像,北宋時雕鑿。大佛倚巖雕刻,頭與山齊,高36.67米,頭盤螺髻,赤足踏蓮,其規模僅次子樂山大佛,為“中國第二大佛”。1980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⑥安岳造像:共有石刻造像15處,其中千佛寨、圓覺洞規模宏大,保存較多。千佛寨摩崖造像,位于安岳縣大云山。為唐至南宋時期作品,造像區長705米,南北兩巖共有105個龕窟,3061尊像,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250尊,最大的釋迦佛像高達6.2米。1980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圓覺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縣云居山,為唐至宋時期作品,共有龕103個,1931尊像。此外,有碑刻題記25處,唐代浮圖(塔)1座。1980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⑦通江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千佛巖、趙巧巖、七里坪、佛爾巖等處,為唐代造像。其中,千佛巖有造像51龕窟,趙七巖有造像14龕窟,七里坪有造像3龕窟,佛爾巖有造像4龕窟。
⑧夾江千佛巖摩巖造像:在夾江縣古涇。原有270龕,現存在62龕,約2500軀,大部分為唐代作品。1980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廣安沖相寺摩巖造像、黑水徐古摩崖造像、成都萬佛寺、邛崍花置寺、綿陽碧水寺、梓潼西崖寺、資中重龍山、潼南大佛寺等處的石刻佛像也馳名省內外。
- 2020年云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教材精編(2016)
- 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備考指導
- 經濟師《經濟基礎知識(初級)》教材精編(2016)
- 2019年四川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綜合基礎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河北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中學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湖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山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測試》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幼兒園)》專用教材(2016)
- 2020年貴州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民法學考試題庫(本科類專用)
- 2020年天津市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