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山東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562字
- 2021-06-29 10:42:01
三、山東省情
(一)地理概況
1.地理位置
(1)經緯度
山東省是我國著名的沿海省份,地處黃河下游,位于北緯34°22′52″~38°15′2″、東經114°19′53″~122°43′,南北最寬約420千米,東西最長約700千米。
(2)地理單元
①山東省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與渤海之間,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相對應,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
②山東省西部為山東內陸,其北、西、南三側分別與冀、豫、皖、蘇四省接壤。
(3)交通區位
山東地處我國東部南北交通要道,京滬、京九鐵路和京杭大運河縱貫西部內陸,膠濟、菏兗與兗石鐵路橫貫東西,藍煙鐵路穿行于半島中部,密切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系。
2.地貌地勢
(1)地貌類型
①特點
山東地貌類型多樣,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盆地、山間(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三角洲等九種地貌類型,其中平原面積最大,約占全省總面積的55%。
②類型區
根據山東地貌類型的區域分布規律,可將全省劃分為四個地貌類型區:魯西北平原區、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魯東丘陵區和海濱地貌區。
(2)地勢
①特點
a.山東地勢總體表現為中部高、四周低;
b.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徂徠山等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構成魯中山地的主體,地勢最高;
c.東部及南部為低山丘陵;
d.北部及西部為坦蕩的平原。
②形成
山東地勢的形成和分布明顯地受地質基礎的控制。平原主要分布于魯西和魯北,基本上屬斷塊構造差異沉降區;山地丘陵分布于魯中南和魯東,屬斷塊構造差異隆起區。
3.氣候
(1)氣候概況
山東省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氣溫年較差大。
①冬季寒冷干燥,盛行偏北風;
②夏季炎熱多雨,盛行偏南風;
③春季天氣多變,干旱少雨多風;
④秋季天氣晴爽,冷暖適中。
(2)氣溫
山東省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1℃~14℃,總的趨勢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東部,內陸高于沿海,平原高于山地。
(3)降水量
①空間分布
山東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分布規律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遞減。臨沂、棗莊一帶為全省降水最多的地方;高唐、高青是全省的少雨中心。
②時間分布
山東省降水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降雨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總量的65%左右;冬季僅占全年降水量的3.9%;春季降雨稍多,占年降水量的13.3%左右;秋季略高于春季,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7.7%。
4.水文
(1)河流
山東省河流比較發達。山東省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7千米,分屬黃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獨流入海。
①黃河
a.黃河在山東屬下游河段,流程617千米,自魯西南東明縣后漢樓入境,至墾利縣注入渤海。
b.黃河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為38千克,最大時達650千克,居世界首位,成為“地上懸河”。
c.黃河河道上寬下窄,徑流量不大,有明顯的兩個汛期和枯水期,3~4月出現“桃汛”,5~6月為枯水期,7~9月為“伏汛”,11月至次年1月封凍,進入枯水期,立春前后則常出現“凌汛”。
②沂河
沂河,又稱沂水,發源于魯山,是臨沂的母親河,從沂蒙山區縱貫臨沂南部平原,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江蘇省境內,由江蘇省新沂市境內入駱馬湖,全長574千米,流域面積17325平方千米。沂河主要支流有螳螂河、東汶河、蒙河、梓河、祊河、梓河、溫涼河、白馬河等。
③徒駭河
徒駭河屬于海河流域,位于黃河下游北岸,流經河南、河北、山東三省,從西南向東北呈窄長帶狀。干流自聊城莘縣文明寨起,流經聊城、德州、濱州3個地級市13個縣(市),在濱州沾化縣與秦口河匯流后,經東風港于暴風站入海。徒駭河總流域面積為13902平方千米。
④京杭大運河
從元代至清代中期五百多年間,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的交通動脈。運河沿線的德州、臨清、東昌、張秋、濟寧、臺兒莊成為交通轉輸和貿易的重鎮。
(2)湖泊
山東的天然湖泊主要呈西北—東南向帶狀分布于魯中南山丘地與魯西平原的交界帶上,稱為魯西湖帶,濟寧以南稱為“南四湖”,濟寧以北稱為“北五湖”,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由湖中穿過。
①南四湖
南四湖位于微山縣境內,是南陽、獨山、昭陽、微山四個串聯湖泊的總稱,其中微山湖是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湖。
②北五湖
“北五湖”為馬場湖、蜀山湖、南旺湖、馬踏湖、東平湖,其中東平湖位于東平縣境內,是古梁山泊之殘部,為中唯一的一個常年有水的湖泊。
(3)泉水
①山東濟南是著名的“泉城”,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說。如今,這些噴涌出的泉水被再度利用,順現代護城河環城流淌7公里,供游人乘船游覽。
②濟南全市遍布著700多處天然涌泉,僅在濟南老城區2.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就分布著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等四大泉群、136處泉水。
(4)海
①海岸線
山東省海岸線北起無棣縣大河河口,南到日照市繡針河口,大陸海岸線長3024.4千米,約占全國海岸線總長的1/6。海岸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三類:粉砂淤泥質海岸、基巖海岸和砂質海岸。
②主要港口
青島港是我國沿海的大港之一;煙臺港是常年不凍的優良港灣;石臼所港是我國擁有第一個10萬噸級煤炭專用深水泊位港口;威海的石島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港。
③海產資源
山東沿岸海域屬淺海大陸架,有淺海82000平方千米,灘涂約3300平方千米,潮上帶荒灘約8000平方千米,可利用養殖的面積共計4000平方千米。沿海漁場廣闊,總面積17萬平方千米。優良的生態環境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對蝦、海參、扇貝、鮑魚的產量居全國首位,水產資源相當豐富。由于氣候和海岸十分適宜海鹽的提取,山東已建成多處大中型鹽場,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
④水產養殖
山東是全國第一漁業大省,目前省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已達到200多處,其中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區已達到133處,面積678平方千米。山東省沿海水域盛產魚、蝦、貝等60多種海產品,其中對蝦、刺參、海膽等海珍品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全省淡水養殖面積2560平方千米,養殖產量124.4萬噸。
5.生物
(1)植物
①經濟林木
山東省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余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有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
②中藥材
山東省境內有中藥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
③農作物
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2)動物
①山東省境內有陸棲野生脊椎動物500種,其中,獸類73種,鳥類406種(含亞種),爬行類28種,兩棲類10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
②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二)行政區劃與人口民族
1.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2月底,山東省轄副省級市2個(濟南、青島),地級市15個(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縣級行政區137個,包括市轄區51個、縣級市28個和縣58個;鄉級行政區1826個,包括街道辦事處636個、鄉75個、鎮1115個。
2.人口民族
(1)人口
山東省是我國人口眾多、分布密集的省份之一。據《2015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山東省常住人口為9847.16萬人,其中,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6.62%,15~64歲人口占71.1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2.21%。
(2)民族
山東省屬于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省份,其少數民族分布的主要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山東省56個民族齊全,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72.59萬人(截至2010年11月1日),占山東省總人口的0.76%。其中,回族人口達到53.57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3.8%;朝鮮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土家族、佤族8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000人。
(三)歷史沿革
1.商周時代的山東
(1)商朝的山東
①山東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
②商初定都于亳(今屬曹縣),后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
③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2)周朝的山東
①概況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齊(侯國);武王之弟周公則封于魯(公國)。
②齊國
齊國定都營丘,后改名臨淄,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并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③魯國
魯國定都于曲阜,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④文化影響
齊魯文化是山東傳統文化的核心,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較大貢獻及深遠影響。生于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后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東
(1)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山東境內有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于《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曹、萊、莒、鄒、滕等國,他們后來多被齊、魯兩國吞并。
(2)戰國時期
①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
②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后被秦國吞并的諸侯國。
3.秦漢時期的山東
(1)秦朝時期
①秦并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齊郡、東郡、薛郡、瑯邪郡。
②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將為王,將齊地劃分為齊、膠東、濟北三國。
(2)漢朝時期
漢武帝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一直延續到東漢、曹魏、西晉。
(3)經濟發展
①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為中國的經濟中心。
②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
③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致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東
(1)東晉十六國時期
①晉室大舉南遷,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少幾百萬華北人民遷徙至南方、東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進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現巨大變化,山東地區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占領。
②淝水大戰過后,山東回歸東晉,東晉設置幽州于廣固,不久被慕容德攻占。義熙六年(410年),劉裕平定南燕,復置青州和兗州。
(2)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破壞。劉宋時,增置冀州治歷城。其后入于北魏,改冀州置齊州。北魏亡,屬北齊,不久為北周所并。
5.隋唐五代時期的山東
(1)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戰亂給山東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到了隋唐大一統時代,山東地區迎來了一個恢復發展的黃金時期。
(2)唐朝之時,山東主要屬于河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于中國其他地方。
(3)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
(4)至唐后期,戰亂又起。
6.宋遼金元時代的山東
(1)宋朝時期
山東隸屬于京東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東西路,曹州、鄆州屬京東西路。
(2)金朝時期
①金人分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
②金朝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于滯退狀態。
③金代山東人口約144萬戶。
(3)元朝時期
到元代,山東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山東地界置益都路、濟南路等。
7.明清時期的山東
(1)明朝時期
①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
②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南直隸的徐州道、太倉道、潁州道,由山東管理。
③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山東耕地面積有7240余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
④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于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2)清朝前期
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到康熙年間,山東耕地達到9000余萬畝。
8.近現代的山東
(1)清朝末期
①1862年,清政府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
②1895年,甲午戰爭中,日軍攻占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③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揭開了人民反帝愛國的新篇章。
④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派兵強占青島。
⑤1905年,德國修筑了膠濟鐵路。
⑥1911年,德國修筑了津浦鐵路的北段,把山東當作德國的勢力范圍。
(2)民國時期的山東
①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后歸還中國。
②1930年10月1日,中國收回威海衛租界。
③“七七事變”后,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遷離濟南,流亡在外。
④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中,日軍占領了山東的鐵路和城市,共產黨則在農村建立起沂蒙山、膠東等解放區。
⑤1948年9月24日,濟南解放。
⑥1949年6月2日,解放軍進駐青島,山東全境解放。
⑦952年,山東省境域基本穩定下來,沿用至今。
(四)文化
1.齊文化
(1)含義
齊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淄博臨淄)始建齊國至秦始皇滅齊建王(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以上述時段為主體,向上可上溯至東夷土著稱“齊”,向后可下延至西晉臨淄仍作為王國或侯國治所的時期,是臨淄齊文化的組成部分。
(2)特點
①總體上
齊文化是以東夷文化為主,以周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
②經濟上
從齊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實際情況出發,除了繼承周的“重農”傳統外,又實行“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以農業為主,農、工、商并舉。
③政治上
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親親”的宗法原則,“舉賢而尚功”。
④文化上
文化上主張寬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簡其禮”。齊文化最終成為一種合時尚,務實際,具有革新性、開放性和包容性,崇尚法制的功利性文化傳統。
(3)文化遺跡
齊文化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這些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臨淄附近,主要有齊國故城遺址、墓群、田旺桐林遺址等。目前,臨淄共有300余處各類文化遺址和156座大型古墓。
2.魯文化
(1)含義
周朝建立后,武王指派其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人的發祥地奄(今山東曲阜),建邦稱魯。周公旦便派其長子伯禽率領部屬前往奄,正式建邦,史稱“魯國”。周初,魯國結合周人的習俗,實行以“周禮”為中心的統治。魯國的文化是在周朝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后來,儒家文化逐漸成為魯國文化的主體,并輻射到全國其他地區。
(2)特點
①總體上
魯文化是以周文化為主,以東夷文化為輔而形成的一種文化系統。
②經濟上
由于魯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適于農耕,這就使魯文化一開始就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之上,具有一種農業文化的特征.
③政治上
魯國統治者強調周的宗法制度,主張“尊尊而親親”。
④文化上
文化上采取“變其俗,革其禮”的方針,用周文化強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講求的禮樂仁義,即是重“禮”的周文化和重“仁”的東夷文化結合的產物。魯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仁義、尊傳統、尚倫理、貴人和、主張德治的道德型文化。
(3)文化遺址
魯文化的遺存主要有孔府、孔廟、孔林、孟府、孟廟、孟林、周公廟等。
(五)山東經濟
1.基礎設施
(1)交通運輸設施建設
①發展狀況
山東省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在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濟南為中心,以鐵路為主干,由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和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網絡。
②發展目標
a.鐵路建設方面
進一步完善主干線鐵路運輸網絡,積極推進客貨線路分離,盡快形成“四縱四橫”的鐵路運輸格局。
b.公路建設方面
完善提升“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公路網,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級,基本形成現代化的高速公路網、暢通的干線公路網和便捷的農村公路網。
c.港口建設方面
重點建設青島、日照、煙臺三大主要港口,加強黃河三角洲地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以青島港、日照港和煙臺港為主體,威海、東營、濰坊、濱州等港口為主要組成部分,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現代化港口群。
d.航空方面
到2015年,全省開通航空航線將達到280條。
(2)郵電通信設施建設
郵電通信事業平穩增長。“十二五”期間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推進“數字山東”建設。到2015年,山東省因特網用戶數達到2500萬戶,數字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90%。
(3)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能源工業是山東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全省堅持以發展電力為中心,電力、煤炭、石油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較快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山東省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調整能源布局結構和供給結構為主線,以節能減排和提高效率為重點,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完善、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保障能源安全。
2.經濟建設主要成就
(1)國民經濟總體發展概況
①山東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②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成效明顯。
(2)產業結構發展趨勢
①農林牧漁業平穩發展
a.農業發展成果
近年來,山東農林牧漁業生產保持了較好發展勢頭,糧食連續9年增產。
第一,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糧食年產量連續多年超過四千萬噸;
第二,山東植棉歷史悠久,是中國重要的產棉區;
第三,山東還是中國最大的花生產區,花生出口量占全國一半以上;
第四,山東蔬菜生產成為農業中第二大主導產業;
第五,山東是著名的水果之鄉,主要生產高品質的蘋果、梨、桃、棗、葡萄、西瓜等,產量居全國第一。
b.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以增加農民收入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以優化結構、提升層次為重點,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為保障,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十大產業體系建設,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
②工業保持較快發展,制造業拉動作用顯著
a.工業發展成果
第一,全省基本上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紡織、食品等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
第二,全省大力調整、優化工業結構,突出抓好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努力打造制造業強省,工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呈現平穩增長勢頭。
b.工業現代制造業體系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以實現工業由大變強為核心,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節能減排水平為重點,深入推進產業調整振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構建以高端產業、高端產品、高端技術為主體的現代制造業體系。
③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蓬勃發展
山東省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其中,傳統行業穩固發展,新興行業不斷涌現,個體經濟蓬勃發展。
3.“藍黃”經濟戰略
(1)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①背景
a.自身政策改善
2008年以來,中央政府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制定和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國家政策支持
2009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由此,我國首個半島藍色經濟區形成,確立了山東在黃河流域的龍頭地位,它將改寫中國區域經濟版圖的格局。
②區域范圍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6.4萬平方千米。
③戰略定位
a.標志、地位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海洋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
b.戰略定位戰略定位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黃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經濟引擎、環渤海經濟圈南部隆起帶、貫通東北老工業基地與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中日韓自由貿易先行區。
④戰略目標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目標是:
a.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區、國家海洋經濟改革開放先行區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b.到2015年,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完善,率先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
c.到2020年,建成海洋經濟發達、產業結構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的藍色經濟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⑤發展規劃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包括1個總體規劃和25個專項規劃。
a.城鎮發展目標
城鎮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核心,其發展目標是面向日韓開拓國際市場,拓展廣大西部內陸腹地,具體體現為:
第一,青島將被培育成國家級中心城市,成為山東省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城市;
第二,煙臺、威海、日照、濰坊、東營和濱州等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將被強化,成為藍色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戰略節點;
第三,在地域空間上將形成青島—濰坊—日照、煙臺—威海、東營—濱州三個城鎮組群;
第四,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形成以三個城鎮組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鎮相結合,空間布局合理,城鎮職能協調的沿海城鎮帶。
b.中心城市發展方向
第一,到2020年,作為龍頭城市,青島將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區域經濟中心、現代化服務中心、文化中心,國家海洋科研及海洋產業開發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化制造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航空港,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勝地;
第二,煙臺將成為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港口城市,區域性金融、貿易、服務中心,全國重要的旅游度假勝地;
第三,威海將被打造成為中韓經濟帶的橋頭堡;
第四,日照將借助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和魯南城市帶出海門戶,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臨海產業基地;
第五,濰坊的城市職能將重點傾斜海洋化工以及現代制造業;
第六,東營以石油化工為基礎,成為我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及具有生態特色的中心城市;
第七,濱州則要成為魯北地區機械制造、紡織、印染為主的現代產業基地和工商中心。
(2)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①地理位置及優越性
a.地理位置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位于渤海南部黃河入海口沿岸地區,地域范圍包括東營和濱州兩市全部以及與其相毗鄰、自然環境條件相似的濰坊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淄博高青縣和煙臺萊州市。
b.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
②戰略定位
a.國務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中國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b.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
③戰略目標
a.到2015年,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力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
b.到202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高度融合,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形成競爭力較強的現代生態產業體系,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幅提高,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④發展規劃
a.核心保護區
核心保護區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地保護區和海岸線自然保護帶,約占區域面積的14%左右。要嚴格限制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穩定生態系統結構,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b.控制開發區
控制開發區主要包括沿海岸線的淺海灘涂、高效生態農業區以及黃河現行和備用人海流路。綜合開發利用灘涂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強的特定區域,適度發展低消耗、可循環、少排放的生態工業。
c.集約開發區
集約開發區主要包括陸域沿海防潮大堤內以鹽堿荒灘地為主的成塊連片未利用地和國家級及省級開發區、城鎮建設用地,是集聚產業、人口的重要區域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點開發空間。
(3)山東“藍黃”經濟戰略帶來的影響
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影響
a.積極影響
第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有利于推進、落實中央海洋開發戰略,推進我省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有利于完善全國區域經濟布局,探索海陸統籌協調發展新模式;
第三,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有利于發揮山東半島優勢,在東部大開放中構建中日韓國際貿易和合作平臺;
第四,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建設有利于促進山東半島經濟進一步崛起,成為我國東部沿海新的增長極。
b.面臨的挑戰
第一,隨著經濟發展進入資源環境瓶頸期,沿海城市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爭奪態勢日趨激烈,新一輪以爭奪海洋資源、控制海洋空間為主的市場、技術、人才競爭全面升級;
第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相對粗放、海洋產業層次不夠高、海洋經濟綜合效益亟待提高。
②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影響
a.積極影響
第一,有利于實現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開創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借鑒;
第二,有利于增創區域發展新優勢,加快環渤海地區一體化發展,完善全國沿海經濟布局;
第三,有利于加快培育環境友好型產業,保護環渤海和黃河下游生態環境,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第四,有利于拓展發展空間,為我國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b.重要地位
第一,黃河三角洲是山東新的經濟增長極;
第二,黃河三角洲是促進山東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黃河三角洲是對接天津濱海新區,融入環渤海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
4.“十三五”期間的目標
(1)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將實現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超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農村居民收入增幅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2)轉方式調結構取得突破進展
“十三五”期間將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先進制造業為支柱、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3)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十三五”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將穩步提高,平安山東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幸福感明顯增強。
(4)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間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將不斷擴大,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建設將取得重大進展。
- 2015年西藏自治區教師資格考試《中學心理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青海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綜合能力測試題庫【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湖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云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教材精編(2016)
- 2019年吉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青海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社區)任職考試專用教材: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歷年真題及華圖名師詳解(2017升級版)
- 2020年河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北京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湖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叢書)
- 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銀行業法律法規與綜合能力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2020年吉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通用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