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篇 章節題庫

第一部分 新聞采訪

第一章 新聞記者的產生與發展

一、名詞解釋

1.記者

答:記者是指通訊社、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采訪新聞和寫通訊報道的專職人員。記者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上,記者泛指一切新聞從業人員,記者、編輯、評論員、專欄作家等,統稱為新聞記者;狹義的解釋,是專指那些經常在編輯部外進行新聞采訪活動,以新聞報道為主要任務的人員。記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并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道呈現于大眾媒體之上,協助媒體達成守望、教育、討論、娛樂等功能。

2.出鏡記者(北京大學2012年研)

答:“出鏡記者”一般是指在新聞現場,在鏡頭中,從事新聞傳達、人物采訪、事件評論的電視記者和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總稱。從字面上看,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是要出鏡頭,二是要準確報道新聞事實。電視新聞節目當中,根據出鏡的目的、采訪對象、以及節目時間的長短,出鏡記者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場報道出鏡記者”,主要針對新聞事件,如日常消息報道、直播和連線報道等;一種是“人物訪談調查出鏡記者”,主要面對采訪和報道中的典型人物。

3.專業記者

答:專業記者是指專門采訪報道某一領域的記者。如專門采訪報道農業領域的記者,稱農業記者;專門采訪報道工業領域的記者,稱工業記者;專門采訪報道文教領域的記者,稱文教記者等。

4.記者站

答:記者站是指新聞單位的派出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記者站僅限于依法從事與報刊社業務范圍相一致的采訪、組稿、通聯等新聞業務活動,必須由持有《新聞記者證》的記者開展工作。記者站一律不得從事與新聞采訪無關的其他活動,不得從事報刊發行、廣告、拉贊助及其他形式的經營活動。新聞單位建立地方記者站,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新聞單位同地方黨委、政府和群眾的聯系,及時反映當地的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報道當地的重要新聞,開展當地的通訊工作。

二、簡答題

1.記者稱謂的演變說明了什么?

答:記者稱謂的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最后才以“記者”作為規范的稱謂和國際上一致起來,反映了人們對記者職業特征認識上的變化。此外,這種變化,也說明在那個年代辦報是一個新事物,我們的前人是怎樣在摸索中前進。同時,透過這種變化,我們看到時代的進步,新聞事業的進步。

2.為什么要聯系報紙的產生和歷史條件來考察記者的起源?

答:記者是因為新聞傳播的需要,伴隨著報紙的產生而出現的。欲弄清記者的起源,要同報紙的產生聯系起來考察,才能找到正確答案。中國最早的報紙是唐代邸報,也是封建官報的雛形,記者大概就起源于此時。那些辦邸報的人——在中央政府供職的官員和地方政府駐京辦事處的邸吏,就是萌芽中的記者。理由是: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收集、發布、傳遞新聞信息,實際就是后來職業記者的工作。可見,記者的起源應當不會晚于唐代中葉,即公元8世紀。

3.西方資產階級職業記者隊伍大發展取決于哪些因素?如何正確評價西方資產階級職業記者的作用?

答:(1)促使西方資產階級職業記者隊伍大發展的因素

資產階級報刊,尤其是日報的發展。資產階級職業記者人數驟增,隊伍明顯壯大,始于19世紀日報大量增加時期。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在言論自由方面為資產階級報刊大發展開辟了道路;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報刊大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如廉價的紙張、油墨,先進的印刷機器,先進的新聞傳遞手段(如電報、電話等),以及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工具等。今天在世界上有影響的日報相當一部分是19世紀創刊的。

通訊社建立。當今世界的幾家大通訊社也多建于19世紀。資格最老的法新社(其前身是哈瓦斯社),創建于1835年;路透社次之,創建于1850年;美聯社創建于1892年。這些通訊社后來都發展成為國際性通訊社,它們擁有的記者眾多,一般都在1000人以上。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電子媒介的崛起,西方職業記者隊伍進一步壯大。廣播、電視的問世,使記者隊伍成分的構成除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外,又增加了廣播記者、電視記者兩個新成員。記者隊伍成分顯示出多樣化色彩。

(2)正確評價西方資產階級職業記者的作用

西方職業記者雖然開創了泛濫于世界的黃色新聞,但他們在傳播新聞信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方職業記者發展到今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出了許多聞名世界的記者。以美國為例,有普利策(1847—1911),有華爾街“智囊”之稱的李普曼(1889—1974),有曾獲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1899—1961)等。在西方職業記者中,從政治上看,有進步記者與反動記者之分,有左中右之分,這一點在研究西方職業記者隊伍的狀況時,也是不應忽略的。

4.正確認識西方關于記者是“無冕之王”的意義何在?

答:(1)西方關于記者是“無冕之王”稱謂的淵源

西方對記者有“無冕之王”的稱呼出于19世紀英國《泰晤士報》三大主筆時期。當時《泰晤士報》是英國輿論領袖,主筆辭職后,常被內閣吸收為閣員,地位很高,人們稱他們為“無冕之王”。后來,西方新聞界也自詡記者為“無冕之王”,意思是說記者享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地位。

(2)西方關于記者是“無冕之王”稱謂的實質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新聞媒體大多屬壟斷資本所有,從根本上說,它們都是為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的,記者不能擺脫這種格局。

記者報道也有種種限制。日本記者標榜絕對的自由,他們稱自己是“無冕之王”,稱輿論是獨立于政治和法院之外的第三勢力,可實際上遠未至此。比如日本記者對皇室是絕對不敢冒犯的,日本政府有一個宮內廳不斷對媒介設定各種框框。即使是自由撰稿人,也有新聞職業道德準則和國家法律的約束,所以說記者享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地位,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有些西方記者自己也不承認他們是“無冕之王”。正確認識西方關于記者的“無冕之王”稱謂,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記者職業的性質。

5.如何理解新聞采訪孕育于人類早期的傳播活動之中?古代報紙產生后,新聞采訪為什么自然處于史前階段?

答:(1)采訪活動作為新聞傳播的最基礎、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其雛形便孕育在人類早期的傳播活動之中。原始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了解外界環境,適應外界環境。比如,他們觀看天色,或者從江河的波紋中,明了大地變化,以決定是否居住或搬遷;他們探尋動物的蹤跡,以掌握獵情,決定單獨獵取或示意伙伴合力獵取等。在某種意義上說,這里的“觀看”、“探尋”,便含有后人所謂“采訪”的意思。當然,這種“采訪”活動是極為原始的,信息的傳遞也只是靠手勢、聲音及一些實物來作為媒介。

(2)新聞采訪植根于人類早期的傳播活動。奴隸社會之前,已有了原始意義的“采訪”活動,但不是新聞采訪;古代報紙產生后,為數不多的采訪活動還處于新聞采訪的史前階段。這是因為,古代報紙從刊登內容、發布時間到發行范圍,都不具備公開傳播的意義;同時,長期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限制,人類社會交往面的窄小,加之封建統治階級嚴酷的思想鉗制,使得近代新聞事業產生的條件尚不成熟。因此,新聞采訪只能在其母胎中緩慢成長,而難于脫胎而出。

6.近代新聞采訪為什么誕生于16世紀的歐洲?我國近代新聞采訪是怎樣產生、發展起來的?

答:(1)近代新聞采訪誕生于16世紀的歐洲,原因如下:

新聞采訪活動始于公元16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是近代資產階級報紙的發源地,也是職業記者及其采訪活動的誕生地。

16世紀的歐洲,正處于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生產方式打破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封閉的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社會對信息交流的廣泛需要,促進了近代新聞事業的產生和發展。

當時,意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以及其他一些沿海城市,棉紡、絲織、造船等行業和各種手工業作坊,逐漸興盛,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威尼斯城,由于其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自中世紀以來便成了連接中東與歐洲的貿易中心。16世紀的威尼斯城,已經成為一個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相當發達、文化相當繁榮的城市,各國的富有商人、高利貸主和貴族常來往于此地。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的相互競爭,都非常需要知道世界各地的信息,諸如政局變化、市場行情以及水陸交通的情況等。

在這種社會需要和物質條件下,出現了專門報道各種經濟和政治信息的近代報紙,以及專門從事采訪這類信息的職業記者,是不難理解的。恩格斯曾指出:“社會產生著它所不能缺少的某些共同職能。被指定去執行這種職能的人,就形成社會內部分工的一個新部門。”正是由于社會分工中出現了職業記者隊伍,新聞采訪活動也就此正式宣告誕生。

(2)我國近代新聞采訪的產生與發展

我國新聞采訪活動的嶄露頭角,要比西方晚了近三個世紀。

19世紀,我國近代資產階級報刊才開始出現。1815年,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看中了中國華南沿海交通方便的有利條件,選定在有大量華僑聚居的馬來半島西岸的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期刊。參加這一期刊編、采、發行的,除了馬禮遜、米憐兩個傳教士外,還有一個中國廣東人梁發,又名梁亞發。他不僅承擔刊物的刻印、發行,還以“學業”的筆名為該刊撰寫稿件,是中國近代報刊史上最早的記者之一。

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取得了辦報的特權,致使各種教會報刊、外商報刊蜂擁而起。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興起。這以后,中國人辦的近代報刊成批出現,新聞采訪活動也日見活躍。這個時期,不少報刊都有了分管外出采訪的“訪事”(相當于現今的外勤記者)。

交通、電訊事業的進步,推動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國外電報傳遞新聞的技術,很快傳入中國,同樣也促進了我國新聞采訪技術上的“飛躍”。1874年,《申報》首先刊載了英國內閣改組的“倫敦電”,這是中文報刊上刊載的第一條新聞電訊。

19世紀末。我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登上政治舞臺。他們辦的報紙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宣傳“變法”,因而較之以往報刊更注重新聞采訪。如嚴復主辦的《國聞報》,在國內外許多城市都派有記者。

到了20世紀初葉,我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革命黨人的報刊大多有一支專業和業余相結合的記者隊伍。許多報社還約請各地的革命黨人兼職做駐外記者或戰地記者。

辛亥革命以后,新聞采訪活動愈發引起社會和人們的重視,記者的社會地位也相應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力量比較雄厚的報社都設立了采訪部。爭聘第一流人才長駐北京,用專電和通訊的體裁來報道新近得到的消息。個別大報還派出駐外記者參加“巴黎和會”等重大國際會議的采訪活動。

7.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聞實踐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么?

答:從記者工作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實踐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有如下幾點:

(1)他們首先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他們以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己任,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他們的寫作,包括新聞寫作,完全服從于革命這個目的。

(2)他們熱愛真理,幾十年如一日為真理而戰斗

在新聞工作中,為了堅持真理,他們不畏強暴,不向反動勢力低頭,對那些褻瀆真理,慣于靠歪曲事實、造謠撒謊和誹謗過日子的反動報刊和記者,進行無情的揭露。

(3)他們熱愛人民,是人民的忠實代言人

反映人民的愿望,為人民利益而寫作,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寫作的準則。他們對寫作采取了極其嚴肅、認真、負責的態度,認為給工人提供不是最好的東西,那就是犯罪。

(4)他們尊重事實,重視調查研究

他們的寫作是建立在對歷史和現狀的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的,給報紙寫的通訊政論,更注重對現狀的調查研究;在對于現狀的調查研究時,他們又不割斷歷史,有歷史觀點。

(5)他們學識淵博,并有專攻

馬克思、恩格斯博覽群書,用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豐富武裝自己的頭腦。廣泛的興趣,勤奮刻苦地學習,是他們具有淵博學識的一個重要原因。

(6)他們寫得既多又快

一是出于革命的需要,二是有過硬的寫作功底。

(7)他們掌握了多種外國語言

掌握多國語言對從事科學研究和新聞工作都帶來莫大好處。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奠基人,雖然時代不同了,但上述方面無疑應該是今天我們的記者應具備的素質。

8.我國記者隊伍大發展的標志和特點是什么?

答:(1)我國記者隊伍大發展的標志

我國記者隊伍大發展的標志是新中國成立后,一批新的報刊和人民廣播電臺相繼建立,黨的新聞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專門從事記者工作的人數也由少到多。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報刊大發展,全國新聞隊伍空前壯大。以專職記者而論,一家中央一級的大報,僅記者部管理的機動記者和地方記者,一般都有五六十人,甚至更多。

(2)我國記者隊伍大發展的特點

黨的新聞事業是隨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黨的記者隊伍在這種發展中不斷壯大,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編采合一到編采分工,從只有報刊記者到有通訊社、廣播、電視等多種新聞媒體記者的過程。現在我國新聞隊伍的基本特點如下:

一支有覺悟的能戰斗的隊伍

其主要的標志是:

a.我國的記者是人民新聞事業的主人,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b.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先輩曾經做過新聞工作,是記者隊伍的光榮和學習榜樣;

c.我國的記者隊伍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鍛煉,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優良的傳統和作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支受到革命的、進步的影響的隊伍

記者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而與世隔絕,他們要受外來的影響,特別是要受與本身業務直接有關的外國記者的影響。縱觀歷史,這種影響,主要來自革命的、進步的影響。

一支在黨的領導關懷下成長壯大的隊伍

黨的領導和關懷,是我國記者隊伍成長壯大的根本原因。黨歷來重視新聞事業在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重視記者隊伍的建設,在政治思想上、組織上、培訓提高上、解決實際困難方面關心記者隊伍。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記者工作做了許多極其重要的指示,甚至幫助記者修改稿件。

隨著時代的進步,記者隊伍性別成分也在發生變化,女性的比例日益增多;另一個變化是記者的文化素質也在提高,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越來越多。

9.簡述記者應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

答:道德要靠社會成員的自覺遵守來維系。新聞記者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個體行為的方式從事新聞采寫活動的,所以更應提倡自覺接受道德約束。記者的道德修養應包括:

(1)具有健全的人格。這是具有其他優良道德素養的先決條件。記者要正直善良,明辨是非,看問題全面,對自己嚴格,對他人寬容。有了這些優秀品質,記者就絕不會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去干與記者的身份不相稱的事情。

(2)不畏權勢,堅持真理。在中外新聞史上,許多記者為了堅持真理,秉筆直書,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如果一個記者能做到愛生命但更愛真理,那么在今天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就會自覺抵制物質利益的誘惑,任何時候都堅持傳播真理的聲音。

三、論述題

1.簡述我黨記者隊伍產生和發展的歷史。

答:(1)我黨記者隊伍的產生

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緊接著就創辦了自己的報刊。黨的報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指導,繼承了“五四”時期《新青年》、《湘江評論》等革命報刊的優良傳統,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讀者面前。黨的報刊誕生,意味著有了黨的記者,一支由黨領導的記者隊伍將逐步建立和成長起來。

(2)抗日戰爭中我黨記者隊伍的發展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中國共產黨為了加強抗日宣傳,報刊如雨后春筍,出現了一個蓬勃大發展的局面。這時候,許多報紙有了自己的專職記者。專職記者的加入是記者隊伍構成的一個顯著變化。

(3)新中國成立后我黨記者隊伍的壯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批新的報刊相繼創辦,一批新的人民廣播電臺相繼建立,黨的新聞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專門從事記者工作的人數也由少到多。記者隊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組成:從解放區來的經過革命戰爭鍛煉的老新聞工作者,這部分人是領導骨干;大批新參加新聞工作的青年學生,這部分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工作熱情高,是生力軍;在國民黨統治區從事進步新聞工作的編輯、記者,這部分人有在國民黨統治區長期戰斗的新聞工作經驗。他們之間取長補短,團結協作,為新中國的新聞報道作出了貢獻。

(4)改革開放以來的記者隊伍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報刊大發展,經過整頓,到1998年中,報紙為2045種,公開期刊為7929種,創造了中國報刊史上從未有過的輝煌。隨著報刊大發展,全國新聞隊伍空前壯大,記者人數驟增。

2.試述我國人民記者及其采訪活動興起的歷史進程。

答:人民記者的新聞采訪活動,是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興起,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產生了為無產階級服務的新聞事業之后才出現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人民記者的先驅。他們參加革命斗爭,就是從辦報和為報刊采寫稿件開始的;他們從事新聞工作的活動,又直接促進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發展。

我國人民記者及其新聞采訪活動的出現,同樣是隨著我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而開始的。我國最早的人民記者,就是參與創辦中國第一批無產階級報刊的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我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如熊熊烈火,越燒越旺,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報刊日益增多,人民記者隊伍不斷壯大,采訪活動也不斷發展、深入。黨報初創時,由于經費困難,干部不足,記者人數很少,且是編、采、發行合一,無具體分工。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黨為了加強抗日宣傳,興辦了許多革命報刊;同時,在延安還創建了新華廣播電臺。這時,不少報刊和廣播電臺有了自己的專職記者。我國人民記者的職業大軍至此形成。

經過解放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人民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我國新聞戰線有了全面的飛躍。據有關資料統計,到1995年底止,全國(指大陸而言)正式公開發行的報紙有2202種;各級地方廣播電臺有1210座,電視臺有980座,有線電視臺有1200座,衛星地面接收站有54084座,電視機社會擁有量達2.5億臺。全國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視系統的職工總數已超過50萬人,其中新聞采編人員達12萬多人。通訊社和報社、電臺、電視臺的記者分布在祖國各地和世界100多個國家及地區。

幾十年來,我國人民新聞事業是隨著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人民記者隊伍是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而壯大的。它經歷了一個人數由少到多,力量由弱到強的過程;新聞采訪的手段、技術、水準也有了令人矚目的提高;同時還涌現出了范長江、鄧拓、穆青、子岡、金風、范敬宜等一大批著名記者。

四、實務題

假設你是一名財經領域的專業記者,請你選擇一則自己熟悉的經濟事件寫一篇通訊報道。

答:參考例文

土地出讓收入大增 保障房投入偏低

(記者王晶 14日發自北京)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大幅增長,出讓房地產用地是主要來源。但是,土地出讓的支出中,用于廉租房建設的比例相當低。

財政部官方網站刊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支情況》的材料。該材料顯示,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1.42萬億元,較2008年增長43.2%。

按現行政策,土地出讓收入繳入國庫后,市縣財政部門先分別按規定比例計提國有土地收益基金和農業土地開發資金,繳納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余下的部分統稱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

在計提上述三項基金及費用后,2009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為1.27萬億元,當年支出1.23萬億元。其中,用于廉租住房支出為187.1億元,占全年土地出讓總支出的1.5%,增速也低于國有土地出讓收入的增幅,保障民生不夠。

財政部指出,上述1.23萬億元,主要用于征地拆遷補償、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土地開發等各項支出。其中,用于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4985.67億元,占支出總額的比重為40.4%;用于城市建設支出3340.99億元,占比重為27.1%;用于土地開發支出1322.46億元,占比重為10.7%;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為433.1億元,占比重為3.5%。

此前,國土資源部公布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各地方政府土地出讓總價款達1.59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其中,房地產用地出讓價款接近1.34萬億元。

從土地供應總量來看,2009年,房地產用地占總量不足三分之一,但是出讓價款卻占總價款比重的84%。據國土資源部公布數據計算,2009年房地產用地的平均價格為1300萬元/公頃,而工礦倉儲用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平均價格約117萬元/公頃,不足房地產用地的十一分之一。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此前接受采訪時指出,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主要來自房地產開發,許多地方的工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幾乎沒什么收益。有的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工業用地甚至還要倒貼,暗補給企業。“這在中西部地區尤其普遍”。

2009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為1.59萬億元,土地出讓收入收繳入庫為1.42萬億元,財政部就兩者差異解釋稱,按照現行政策規定,土地出讓收入可以分次分期繳納,因此,當年簽訂的土地出讓合同價款并不一定在當年全部繳入國庫。

(本文來源于財新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桃园市| 桃园市| 平顶山市| 周宁县| 木兰县| 乌恰县| 北流市| 清徐县| 揭东县| 巴林左旗| 武定县| 楚雄市| 平邑县| 陇西县| 沭阳县| 长春市| 大兴区| 西城区| 贡觉县| 永清县| 崇礼县| 怀集县| 孝义市| 乌恰县| 朔州市| 安丘市| 贡觉县| 砚山县| 双牌县| 灯塔市| 江永县| 乌拉特中旗| 海口市| 布尔津县| 灌云县| 光山县| 嘉义市| 黄大仙区| 北安市| 随州市|